三国真的是谋士定夺打天下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荀彧给他出的,刘备夺取西川是诸葛亮给他出的,孙权坐领江东虎视天下是鲁速给他岀的,这三人都是以一言奠定了魏蜀吴的发展方向和政治格局。可见谋士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成汤有伊尹,周武有姜尚,刘邦有张良,光武有邓禹,李世民有房谋杜断,谋士不仅在三国大放异彩,历朝历代,特别是开国皇帝的身边总少不了足智多谋之士给他出谋划策。
司马徽曾问刘备:“你为什么这么落魄呢?”刘备说:“我命苦,”司马徽说:“不是你命苦,是你身边没有人才。”刘备说:“我有人才,武有关张赵云,文有孙乾糜竺简雍。”司马徽笑了:“关张赵云皆万人敌,可惜无人会用,孙乾糜竺简雍皆是白面书生,岂是经纶济世之才?”刘备叹了口气说:“可是这样的人才没有啊?”司马徽说:“你没有听说过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吗?人才就在此处,”刘备听了大喜,就问伏龙凤雏是谁,司马徽说以后你就知道了,现在先不说。
从司马徽和刘备的对话中我们看得出来,白面书生不光武人看不起,就是真正的谋略家也是不放在眼里的。白面书生是死读书,百旡一用,那些匡扶天下经世济民的谋士虽然也读书,但从来不死读书,如诸葛亮读书就是只观其大略,前秦的王猛读书也是只观其大略,人皆非之,王猛悠然自得。大谋略家除了读书观其大略取其精华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留心天下大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政治政策走向。关心不关心政治是书生和谋士的重大区分。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死读书。谋士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风云,关心政治格局,关心政策走向。把天下大事了然于胸,才能扶佐明主,匡正天下。谋士有三个特点,一是读书观其大略,二是关心国家大事,三是出生于乱世之中。
盛世无谋士,乱世才是谋士生存的土壤,乱世才是谋士大展才能,大展拳脚的时代。谋士虽生于乱世,但他的目的不是扩大乱世,而是为了结束乱世,开创盛世,为天下谋太平,为世人谋幸福。既心怀天下,也心忧天下。这就引出了大谋士的第四个特点:心怀济世之才,常有忧国忧民之心。盛世没有什么好忧的,乱世才会忧国忧民,安邦定国。
小人乱世,谋士救世,谋士虽然出身有贫富,经历有不同,但大都是君子操守,给人一种忠诚可靠的感觉。所以明主对他们才能倾心相待,放心使用,君臣和谐,大事可期。刘备有句话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没有荀彧,曹操不能平定中原,没有诸葛亮,刘备不能夺取西川。没有鲁速,孙权不能安坐江东。谋士对结束三国乱世,恢复社会秩序,减少人民痛苦,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和积极意义。
有人说,谋士不上战场,不带兵打仗,不上阵杀敌,意义不大。刘备先有关张赵云,后有孔明,没有孔明的时候,刘备虽有关张赵云这样的不世猛将,可打了十几年仗,连一块地盘都没有打出来,只能寄宿于刘表的帐下,蜗居在新野小县,而且一蜗就是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没有孔明,关张赵的武力根本无处发挥,虽是高手,无用武之地,白白浪费十年大好年华。
自从得了孔明,不光刘备如鱼得水,就是关羽张飞赵云也有了用武之地,战博望,战新野,战当阳,战赤壁,战华容,战长沙,平荆襄,夺西川,争汉中,关张赵云纵横驰骋,大显神威,建功立业,威名赫赫,声震天下。刘备也从新野蜗居,一下子变成了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割据一方的诸侯霸主。没有孔明时,关张赵虽是武艺高强,却无处发挥。
有了孔明,才有了用武之地。这正是司马徽对刘备说的“关张赵云皆万人敌,可惜无人会用,必是经纶济世之才,才能使关张赵发挥作用。”就是说关张赵以前都大才小用了,只有孔明这样的大谋士才能让关张赵这样的大人才受到大用,只有孔明才知道怎么使用他们。只有孔明才能让关张赵在三国争霸的大战场发挥他们的大作用。谋士的作用重不重要?有没有定夺天下的能力?看看刘备得孔明之前的状况和得孔明之后的状况就清楚了。
如果吕布不被陈登父子算计,对陈宫言听计从可得天下?
很难!吕布犹如被众人抽打的陀螺,虽然是一员悍将,但无王侯之才。首先吕布三姓家奴的人品被世人群唾弃,乱世当中能主动跟随他的人主要是为了生存。真心跟随他的人真的很少,陈宫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正义感的谋士,为什么会跟随吕布呢?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吕布武力强横,在乱世中如果如项羽可以闯出点名堂的。第二吕布在陈宫眼里就是一个单纯不成熟的人,而曹操是一个奸诈自私的人。
第三陈宫跟吕布可能也是乱投靠,但陈宫恨曹操,帮吕布也有可能是为对付曹操。其次吕布还有两个缺点,贪恋美色,不体谅下属,自私性显示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手下看清楚他为人之后,背叛他的原因。再有吕布统兵之能真不成,被很多人都打败过,在群雄角逐里,只有听取陈宫建议才打过很多次胜仗,也壮大过。但后期吕布对陈宫并不是言听计从的,而陈宫有忠主的死脑筋,遇到这样的头头也是一种悲哀。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知天、地、人,他何不帮曹操?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纯属胡诌。没有任何典籍、任何人说过这话。知天、地、人也不知所云。这里说说为何诸葛亮不帮曹操吧。一,隐居隆中,待价而沽的诸葛亮,受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跟随了刘备。刘备倚仗着一个“刘皇叔”的名头,征黄巾后,东奔西窜,反复无常,分别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被曹操打败,无处容身,幸而遇上徐庶,小胜数战。
但徐庶中了曹操的计策,“奉母命”到了曹营。徐庶离开刘备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颖川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于是有了“三顾茅庐”,刘备亲率关羽、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诸葛亮跟随了刘备。而曹操不可能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二,曹操身边谋士如云,待价而沽的诸葛亮即使到了曹营,也不会受到特殊重视,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去帮曹操。
曹操兵强马壮,身边奇才异能之士在所多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等人谋略都不次于诸葛亮。有人统计曹操终其一生,共有谋士一百零二人之多。而且曹操本人的谋略在三国演义中,也不比任何谋士差,曹操与刘备不同,他广泛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但最终如何做,则取决于他自己的判断。刘备是离开了诸葛亮就无以自处。诸葛亮深知,他假如投奔曹操,无非给曹操锦上添花而已,自身的抱负不可能施展得开。
所以,他不可能投奔曹操。三,诸葛亮在隆中高卧,设计出来的后来对“隆中对”,实际上就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方略。他必然跟随刘备,而不会去帮曹操。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就是“三分天下”的构想。“隆中对”中明确说: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确实不能与曹操争锋,刘备对孙权也不可图。唯一的办法就是伺机占据益州、荆州,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至于“隆中对”里面所说的“派一个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进攻宛、洛,刘备亲自率益州的军队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译文)的话,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后来,刘备占据了益州就开始称王,荆州一失,基本就大势已去。
历史上,信息不畅、交通不发达,谋士是如何准确预知天下形式?
你好,我是姐聊历史,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谋士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通过拜师学艺、游历交友、任职、社会背景关系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天下形势。我们以三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蜀国谋士的诸葛亮为例:一、诸葛亮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和亲身经历,使他了解到民间的真实情况。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父亲诸葛珪担任泰山郡郡丞。
诸葛亮的父母在他很小时便去世了,他们姐弟五人依靠叔叔诸葛玄生活。诸葛玄与当时的大族袁术,荆州的名士刘表交情很好。诸葛亮的四岁的时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经历了,黄巾军起义、董卓之乱,和后来的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当徐州兵荒马乱时,诸葛玄便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离开家乡,暂避战乱。诸葛亮先是随叔父投奔扬州豫章郡太守袁术,上任豫章郡太守一职。
后又随叔父辗转到了荆州的襄阳城,寄居荆州刺史刘表门下。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从徐州南下到豫章,再到荆州,一路千里迢迢,他真切的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土地荒废,贫寒交困,百姓们在流离失所,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纷纷起义。诸葛亮的童年是在战乱中渡过的,他耳濡目染和亲身的经历,对他人生方向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他深刻的认识到,天下的百姓迫切的需要明主和贤臣来拯救。
荆州刘表对时势保持政治立场中立,未受战乱影响,偏安一隅。诸葛亮一家到了荆州后,在刘表的关照中,生活总算是安定下来。叔父通过刘表的关系把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身份显贵的荆州蒯氏家族,房陵郡太守蒯祺;二姐嫁给了荆州名门大族庞德的公子庞山民,庞山民是荆州名士,后来在魏国官至黄门吏部郎。二、青年时期,求学游历,让诸葛亮知晓天下事。
葛亮17岁那年,叔叔因病去世。这期间,诸葛亮博览群书,游学交友,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拜师求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之后出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不愿再依靠刘表生活,带着弟弟移居到隆中草庐,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诸葛亮有两位恩师一位是二姐的公爹庞德公,也是庞统的叔叔。另一位是司马徽,庞德公的好友,颍川郡人,从北方迁居到荆州,人称“水镜先生”是当时著名的名士。
这两位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诸葛亮政治婚姻背后的强大政治关系网,诸葛亮不但可以了解天下,还有机会治理天下。荆州另一位大族黄承彦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妻子是荆州名门大族蔡讽的长女,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非常的大。黄承彦主动将丑女儿嫁与诸葛亮,除了看重诸葛亮的为人,更看重诸葛家族的强大政治背景。
诸葛亮与黄承彦女儿的亲事,促成了荆州四大族,和刘表家族、诸葛家族,共同期望的亲戚关系,从而结成了强大的政治关系网。结束语诸葛亮纵有旷世才学,也需要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作支撑,不然在浩若星海的人群中,谁会发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布衣书生呢?怕是刘备连他的名字都不会知道。诸葛的婚姻无疑是一场政治婚姻。为了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婚姻,诸葛亮一定很无奈!。
三国谋士谁才是天下第一?庞统,法正,诸葛亮,司马懿,鲁肃,郭嘉,周瑜?
三国谋士如云,谁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呢?第一名 郭嘉郭嘉的智慧在三国无与伦比,他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曹操评价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大哭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毛泽东对郭嘉也十分推崇,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先知,更没有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国志》里的《郭嘉传》值得一读。
郭嘉最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有人说要远远胜过徒有虚名的《隆中对》,这个见仁见智,但曹操能统一北方,进而逐鹿中原,郭嘉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第二名 司马懿司马懿能成功,能笑到最后,取决于两点:一是他能忍;二是他长寿。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比如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仆装,如果是一般人,估计气的咬牙切齿,马上抄家伙冲出去干,如此正中了诸葛亮的诡计了。
司马懿是怎么做的呢?司马懿把粉红色女装穿在了身上,走上了城楼,故意穿给诸葛亮瞧瞧美不美,差点没把诸葛亮气死。司马懿寿命非常长,曹操死了,他还在;曹丕死了,他还在;曹睿死了,他还活着呢!这样的老妖精,谁能斗得过他呢!第三名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描绘成了神人,多智近乎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抬头可预测天气,低头可定锦囊妙计,把对手耍的团团转,好似《三国演义》中,只有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其他人都是傻子似的。
然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与之相反。陈寿对诸葛亮有过这样的评价: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以致国力空虚,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六出祁山,屡战屡败,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其实诸葛亮最擅长搞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做政委是他的强项,让他带兵打仗,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