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FPS类游戏好玩?
谢邀。说到FPS游戏,枫叔不止一次做过类似的推荐,但要说好玩,我觉得从综合层面考虑,实际在各种FPS游戏中,你总会倾心那么一款。今天就用《彩虹六号:围攻》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谈谈为什么在这么多的FPS游戏中,我会觉得它好玩。我们挑选一款FPS游戏,首先考虑的可能只是枪械的反馈,是不是真实,让你觉得很带感。
但当你找到这些游戏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带感的同时,你实际更需要上手速度,以及荣誉。在当下的FPS游戏领域里,CS,R6,PUBG拥有较多玩家选择,所以本次枫叔不给大家拿武装突袭、行动小队、叛乱这类举例子,咱们就谈谈大众化一些的。《彩虹六号:围攻》这款游戏,可以说从无到有,出籍籍无名到广为人知,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起来了人气。
尽管在在线人数上,没有CS和PUBG那么多,但我一直觉得这款游戏在兼顾技术,平衡,以及玩家获得感方面,做的是最棒的一款。CS里的高手,是通过长期锻炼形成的,爆头的能力,封烟的技巧,各种烂熟于心后就可以称霸鱼池。枫叔认识几位大地球玩家,平时很少玩CSGO,偶尔玩就是借来朋友小号,到白银局虐菜鸟,看着对面狂喷他们开挂,他们反而哈哈大笑。
而平时,他们也懒得和大地球段位随意对局,一个是怕掉分,一个是太紧张。从这个层面来看,CSGO的段位对技术性要求更高,尽管上手看上去比R6简单一些。但看《彩虹六号:围攻》,这个游戏你打1000个小时也不敢说自己是高玩。即便是一个0级玩家,你也有可能阴差阳错的干掉高你200级的对手。这对枫叔来说,反应出来的真实性更大,谁说老兵就是不会死的,老虎也有丢盹的时候,所以这样的R6也让不少人觉得显不出技术。
其实R6对枪械使用技术的要求,绝对没有CSGO那么高,更多的是意识,判断和利用墙壁。枫叔以前也很爱玩CSGO,但是千篇一律的对决总有乏味的时候,R6提供丰富的探员选择,队伍搭配,这样每次都有惊喜,玩游戏的时候偶尔因为队友或者对方的操作会不禁一笑,我觉得这就是快乐,比单纯追求胜负欲带来的紧张感,更令人轻松。
至于PUBG,这种大逃杀模式的FPS游戏,我觉得枪就是个辅助,伏地魔也有躺倒决赛圈的,看上去更像是耐心的比拼。所以三款游戏比起来,CSGO虽然有5VS5,但是每个人都一样,就是纯粹看技术。PUBG100人,4人一组看配合多一些,看运气多一些,我至今都想不通。唯有《彩虹六号:围攻》,能够兼顾技巧,搭配,乐趣于一身,如果非要推荐新人去接触一款FPS游戏的话,我觉得《彩虹六号:围攻》是目前来说,最值得一试的产品。
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有什么区别?
常在影视里看到毛子的乌拉冲锋以及鬼子的板载冲锋,二者表面上的区别往往就是毛子政委挥手枪,鬼子军官抽东洋刀,一众兵士顿时犹如打了鸡血,蜂拥而上。实际上这是影视剧作的一种扭曲,“乌拉”和“板载”是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的。其实这往简单了说,就是过去军队的“步兵集群攻击”,短时间在重点攻击部位集合大量兵力,以数量弥补火力,以密不透风的冲击打破敌方阵线。
步兵集群战术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都仍然存在,而且根据使用军队的不同,都有不同形式的使用。但总体来说,这种战术很少再出现了,并被冠以“人海战术”的蔑称。自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其实就很少再使用步兵集群攻击,单纯的集群攻击容易在武器的铁雨前直接被打碎。英军法军都吃过大亏。二战日本鬼子和毛子红军的集群冲锋有很大的不同。
“乌拉”冲锋是一种波次冲锋战术,有一点点像骑兵的冲锋阵势,人员分为一道道兵线,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方。人员充足的情况下,苏军往往会排出八九道兵线,每个士兵间隔3-6米,呈散兵状。前后间距10米上下。整体宽度有好几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敌军遭遇这种带有宽度和厚度的乌拉人浪冲击,往往会丧失一部分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能力,阵线左右不能兼顾。
即便能拍死前面几波,但它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冲击力非常恐怖,德国人有新兵蛋子打到手软吓得调头逃跑,老兵也会对己方的火力产生不自信。“乌拉”最大的特点是步炮协同,要求步兵踩着炮兵的炸点冲锋,甚至会辅有装甲力量。在这种连续性的冲锋前面,敌方很难防御。当然了,这种打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把人命当命,而且需要军人有严格的执行力与牺牲精神。
受地形影响也非常巨大。最致命的是,如果对面比你硬,那么你冲这么一次就等于废了。苏联后来把这种战术应用到装甲洪流上,坦克开道,机械化步兵跟进,成为经典的装甲兵战术,冷战时仍然令西方颤栗不已。“板载”冲锋则是另一种场面,它源于“猪突战术”,这个东西的出现源于日俄战争中日本“军神”乃木希典。这货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战术能力非常薄弱,他只是鼓动了日军的决死之心,采取了一场4万人的人海大冲锋,在付出极大伤亡后拿下了至关重要的旅顺港。
但自此以后乃木希典的猪突“精神”成为日本的“军魂”之一,开始伴随着军国主义的膨胀而不深化。成为日本那没见过什么战略战术素养,但又被武士道精神洗脑的陆军特色。偏偏日本军队此后面对的几乎全是陷入衰败的中国,猪突战术百试不爽。旧中国军队比日本军队更落后,装备更不可同日而语,遭遇日本优势兵力和火力的疯狂进击,往往是崩溃收场。
拿抗战的国军来说,军事指导思想落后,又总体处于守势,所以特别喜欢制造一些宽度有余,纵深不足的阵地等待日本来攻。兵员战斗素养低下头,思想状态良莠不齐,战场承压能力极差,指挥官为了避免一点崩盘带动全军,故而喜欢把密集火力全部压在前面。这些都给了日军“板载”后猪突成功的可能性。总之,愈发张狂的日军,采用这种无脑战术,强势的压迫中国军队,一方面展现了日军的战术低能,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军队最有效的打击方式。
乃至日军连小队都敢“板载”,甚至区区一个军曹都能猪突大队国军。日军归根结底拼的不是战术也不是别的,就是火力以及单兵素质,还有更重要的“士气”。但这套无组织无纪律的乱打,遇到真正的火力障壁大多是以死收场。从诺门坎的关东军,到太平洋战场的皇军,凡是敢用这一套的,不是让苏联大炮耕田,就是美国机枪洗澡。装备打不过,军事素质更不行,还哪来的的“士气”?。
万岁冲锋和乌拉冲锋哪个更厉害?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日军的万岁冲锋和苏军的乌拉冲锋根本没有可比性。万岁冲锋其实是日军最后的反击,在二战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装备精良的盟军打落花流水,日军自知败局已定,为了避免成为俘虏,于是故意在盟军的立体火力网下发起大规模冲锋,一边还高呼着“天皇陛下万岁”,直至全部阵亡。
而苏军的乌拉冲锋虽然也是大规模集团冲锋,但他们的目的是求取胜利,在冲锋的背后还有强大的火力支援,最后苏军损失不小,但是往往能够攻占目标。其实日军的万岁冲锋在日俄战争期间就已经使用过,不过那时候并没有二战后期这样疯狂,当时日军对阵俄军时,炮火数量是占据优势的,所以日军每次发动进攻,都是先用炮火覆盖俄军阵地,然后发起大规模冲锋,最后再与俄军拼刺,在那种速射武器缺乏的年代,这种“猛打猛冲”的战术确实实用,经过了日俄战争,日军将“冲锋加上拼刺”这种战术在军中大肆宣扬,为此还在步兵分队中加上了掷弹筒等武器。
在抗战时期,我军装备落后,兵员素质不如日军,所以日军的这种“冲锋加拼刺”在中国战场上又得以施展,他们总是用火炮开路,步兵冲锋,有些意志薄弱的中国军队甚至被日军这种大规模冲锋吓破了胆,直接放弃阵地。苏军的乌拉冲锋是在大纵深作战下,步兵发起波浪式冲锋,冲锋人员排成一道道兵线,整体队伍有数千米之长,用人海战术保证火力的密度足够大,敌军遭到这种战术的攻击,往往阵地会被撕开一道口子,从而导致全线崩盘。
“吃鸡”游戏中,PD28伤害高吗?
吃鸡游戏,无论是端游还是手游都是没有“PD28”这把枪的,我想题主想问的是“DP28”吧!这把枪又被玩家亲切的称呼为大盘鸡,这把枪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它只需要瞄准镜一个配件,其枪械本身也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单弹夹拥有47发子弹,要知道除了M249之外,没有扩容弹夹的情况下,也就是它的装弹量最高了。因为这把枪使用的是7.62毫米子弹,所以他的威力不会太差,应该和AK47相差无几,但是这把枪的射速就明显不如AK,而且换弹较慢,不推荐强迫症去使用。
虽说这把枪没有什么多余配件,但是他同样还是十分稳定的,他与M249相同,都属于“轻机枪”,而且枪械两旁自带支架,若是看到这种枪械,你蹲下射击和趴下射击都是可以减免后坐力的。来看一下这把枪的伤害分析这把枪适合前期过度使用,当然这完全属于你的个人爱好,有的人独爱“大盘鸡”背着它闯进决赛圈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冲锋的时候,阵地上的机枪会误伤前边冲锋的人吗?
担心机枪误伤己方冲锋部队的网友估计是被近年来的一些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给弄晕了,这些影视剧对于机枪的部署是瞎拍,对于部队的战斗队形是瞎拍。在许多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无论轻重机枪都是不停地突突突,尤其是主角或者部队的军官在操纵时,简直就是打到哪里,哪里的士兵就一片一片地倒下。至于这些电视剧里的部队打起冲锋来,那拥挤得也和春运时的火车站差不多,人靠人,人挨人。
如此看起来,确实会产生机枪会不会误伤己方部队的念头。机枪使用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弹匣是20发或者30发子弹,日本歪把子机枪是30发/弹斗,民24式重机枪是100或250发子弹带,三十节重机枪是250发子弹带,日本92式重机枪是30发弹板。粗看起来,子弹都不少。可是机枪的射速基本上都是一分钟几百发。
如果机枪手像影视剧里那样扣着扳机不放,子弹一会就打完了。因此,那些战争片就是瞎拍。真正的机枪手以短点射为主,最多打几个长点射,哪能一直突突突地打机枪?而且,中国军队的子弹比较少,一般挑选枪法好的军人担任机枪手,保证机枪子弹有的放矢。因此,影视剧里把轻机枪抱在怀里,根本不瞄准就进行扫射,也是瞎拍。战斗队形真正的战斗中,军队不会人挤人。
一般根据手榴弹和炮弹的杀伤范围会拉开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间距,以松散的队形进行冲锋。有网友要说,这么拍影视剧,镜头里只能看见一两个人!但是,让演员之间保持0.5米,1米,1.5米的距离大概表现一下战斗队形,把摄影机架高一点行不行?国产影视剧大概为了省钱,不肯把摄影机架高,更不愿意航拍,所以喜欢拍摄人挤人的战斗场面,把观众都骗了。
所以,冲锋部队里每个人的距离拉得都很开,机枪打着短点射想误伤?没那么容易。作战部署在影视剧里,主角喊一嗓子冲啊,就开打了。实际作战时,比这个复杂多了。哪支部队什么职责,哪一挺机枪负责哪个地段,优先打击什么目标,听谁的指示进行调整,都是有计划的。一支组织得当的部队,怎么安排火力都是有一整套计划,既然不会胡乱开火,就大大降低了误伤的几率。
二战后期的日本的“万岁冲锋”,最后起到作用了吗?
万岁冲锋其实真的很秀的你得想板载冲锋的触发条件——被围,被炸,还没吃的,弹药也差不多没了。撤又撤不了,打也打不过。于是——投降是不会投降的,这辈子都要为舔皇效忠的,打又打不过。只有靠板载冲锋自杀才能维持的了面子这样。靖国神厕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超喜欢在里面的。所以,万岁冲锋应该说是一种方便对面刷KD比的送人头行为。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有网友问,二战苏军是好像电影《兵临城下》和《登陆之日》那样,找一大堆新兵,2、3个人一把枪去送死式的冲锋吗?其实这2个电影都表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和反攻阶段,苏军阵亡47.7万,负伤64万,合计伤亡111万,德军和仆从军伤亡80万,被俘20万 。其实双方的伤亡是一样的。根本不存在苏军好像傻瓜一样冲锋,然后德军拿着机枪割韭菜的事情。
苏军从来都不缺乏轻武器,在战争初期,苏军正规军损失太大,造成部队里大部分都是新兵,而步枪生产成本高、速度慢,新兵又没有时间去慢慢练习枪法。因此,苏联从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波波沙1941式71发弹鼓式冲锋枪,平均月产15万把以上,光是在42年7月到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就已经生产了120万把波波沙1941式冲锋枪。
反而是苏军在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冲锋枪,苏军是二战唯一整个部队大批量配备冲锋枪的国家。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是方便训练,可以快速训练出成批的新兵,反正冲锋枪也不是玩精确射击的。第2就是苏联和欧洲城镇多,近战多,适合冲锋枪,第3个就是苏军有大量机械化装甲部队。大批量冲锋枪手的主要任务是扫荡德军反坦克手和火箭筒,主要任务是保护坦克和自行火炮。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