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荆轲刺秦成功历史到底会怎么样?
我的答案是:荆轲刺秦成功与否,并不能影响历史进程。观我纠纠老秦,白起让女无丈夫,王翦父子扫六合。扫韩、灭赵、定燕国,魏武尽灭、楚地绝。齐国虽强,又如何,一样授首北向降。一,秦国的胜利与秦始皇无关。秦国集三代之国力,借商鞅革新之劲旅。物资充裕,兵源充足。三军为争夺爵位而努力向前,人人都在为自己而战。魏武卒又如何,胡服骑射又如何。
天下劲旅皆为国君而战,唯我老秦人,为了自己的军功而战。优秀的激励机制和爵位可传承机制,让几千年来改变不了社会地位的平民,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压抑了几千年的怒气,被商君之新法释放的淋漓尽致。上千年等来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了亡命之徒,兵锋所向天下授首,秦人所至,万里焦土。秦国可怕的不是它的君王,而是它的制度。制度不灭,秦国不败。
刺秦无益,非苏秦,张横之辈能毁秦朝制度于口舌之间,他人无力回天。秦始皇嬴政只是制度的受益人。他在或者不在,秦人都在那儿杀敌;他死或者不死,将士们都在争夺功爵。二,燕国灭亡和刺杀失败无关燕国之灭,非秦朝之力,燕国从来没有成为过春秋霸主。数代君王远不能交,近不能攻。盟誓不能守,内政不能修。燕王喜实属无能,国力渐弱而不思改进,大敌当前而无力合纵。
为什么王者荣耀要用中国历史人物的名字去命名英雄?
首先我觉得,从王者荣耀的游戏命名上看,王者说的就是一些历史比较有名气的人物。这些人物也是通过一些事情,证明了自己,便有了自己的荣耀。还有就是王者荣耀是国内出的一款手游,中国历代都有很多豪杰,我想是为了突出这些豪杰,让我们更一步的认识到他们,让我们了解到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就像游戏中的一些英雄,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很是突出这些豪杰的性格特征。
荆轲刺秦时,秦始皇三次拔不出剑,真是因为剑太长了吗?
荆轲刺秦是还不是秦始皇,应该是秦王政。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和其父嬴异人一同在赵国为质,而燕国太子丹也曾在赵国为质,两人年纪相仿,曾相识。嬴异人即位后为秦庄襄王,将嬴政接回秦国,秦庄襄王即位仅仅3年多,就去世,嬴政在吕不韦等辅佐下登基为秦王,但是大权归于吕不韦、嫪毐等人手中。秦王政九年,嬴政剪除嫪毐、吕不韦等人的实力,完全掌握了秦国大权,而在秦王政十五年的时候,燕太子丹被燕王送往秦国为质。
嬴政属于睚眦必报且心狠手辣、刻薄寡恩之人,当时除掉嫪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予母亲相见,在攻克邯郸,灭掉赵国后,又将邯郸成当年欺负过他们母子的赵国人悉数坑杀。所以可以想见到燕太子丹在秦国的境遇不会太好。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后,对于秦国扫平六合,一统天下都意图有着清醒认识,也对燕国的处境有着深深地忧虑,特别是赵国、韩国相继被灭亡后,燕太子丹有感于秦、燕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孤注一掷,利用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和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地图为饵,让刺客荆轲有能够与秦王嬴政接触的机会,然后借机刺杀嬴政来缓解秦国危机。
荆轲刺秦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在秦王政20年,公元前227年,荆轲拜别燕太子丹踏上了刺秦之路。荆轲带领着助手秦舞阳到达咸阳后,受到了秦王的接见,荆轲将燕国要割让的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当面递交给秦王嬴政,而此时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已经被森严的秦军护卫和秦王政强大的气场,和自己做贼心虚的内心等交合作用吓得是屁滚尿流,荆轲却镇定自若,展示了樊於期的人头后,将藏有匕首的地图卷轴呈现给嬴政,在嬴政即将完全打开地图卷轴,卷内藏有的匕首即将出现之际,也就是在图穷匕见之际,荆轲一把抓起匕首,嬴政见识不好转身逃走,荆轲顺势追赶,嬴政只好围绕大殿内的柱子躲避荆轲的刺杀,要知道当时秦国是做了一定的安保措施的,比如大殿内除了嬴政和护卫任务的秦军之外其他人员是不能带有武器的,而护卫又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在逃避的过程中,秦王嬴政多次试图拔出腰中的佩剑,对荆轲予以还击,可是由于正面的荆轲正在狠狠的扑过来,两人的距离很短,腰中的长剑一时间拔不出来。
秦始皇陵尚未挖掘,我们不知道嬴政的佩剑到底多长,但是可以参照已经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全长55厘米左右,可以想见嬴政的剑应该也在半米左右的长度,在与荆轲激烈的搏杀中,情急之下,嬴政正面还要躲避荆轲的刺杀,真的拔不出剑来。越王勾践剑这时候,秦王身边的眼尖的大臣看出的端倪,高喊“王负剑!王负剑”于是秦王嬴政将宝剑转移到身后,果然距离够用,于是真的拔出剑来,手握长剑的嬴政面对荆轲有了兵器上的优势,于是猛砍荆轲的大腿,荆轲伤重之下,已经无力追赶嬴政,最后拼死向嬴政掷出匕首,不过没有击中秦王。
荆轲刺秦,刺出了千古名声,却以失败告终,是什么道理呢?
荆轲的名声是能通过“刺秦失败”得来的,而不是先有千古名声、后刺秦失败的!首先,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想“效法曹沫“而不是”效法专诸“。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荆轲一开始并没有想杀死秦王,而是想劫持秦王,逼秦王赢政签订和平条约。这种事春秋时鲁国的曹沫就干过。当时曹沫在鲁庄公手下任大将,曹沫与齐桓公当政的齐国多次交战,都失败,鲁庄公不敢打了,就割地献城求和。
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公在柯地会盟,主席台上只有齐桓公、鲁庄公、曹沫和管仲,曹沫就拿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退回鲁国的土地和城邑,并盟誓不得反悔。齐桓公都答应了,曹沫才放了齐桓公。齐桓公事后虽然想反悔,管仲劝他以诚信为主,齐桓公就履约了,一时传为美谈,鲁庄公要回土地,齐桓公得到了好名声,霸业更加坚挺。
荆轲受燕太子丹之邀请去刺秦王赢政,本来的想法就是杀了一个赢政没有用,杀了一个赢政其它人的做秦王,一样要找燕国的麻烦,因此他也想效法曹沫劫持秦王赢政,逼赢政签订和约,为燕国换来长期的和平。因为这个想法,所以当荆轲打开督亢地图,图穷匕首现以后,他并没有像”专诸“刺王僚一样一刀上去让秦王毙命,而是想抓住秦王,结果没抓住,让秦王围着柱子转,在其它人的帮助下杀死荆轲。
荆轲刺秦失败。其次,荆轲要想实现”效法曹沫“的目的,需要等真正的帮手,但是太子丹不给时间。历史上刺客的命运一般就是三种:第一种是曹沫式的,完成使命,全身而退;第一种是专诸式的,完成或者完不成使命,自己的命都扔在现场了。专诸、聂政都是这类型的。第三种是主动放弃刺杀,自杀或扬长而去的。像刺杀赵盾的刺客就自杀了,刘平派去刺杀刘备的刺客就放弃刺杀计划扬长而去了。
荆轲是一个义士,不想做第三种刺客的。他很惜命,也不想现场与秦王同归于尽。他想做曹沫,既完成使命,又能全身而退。荆轲能想到的方法也就是劫持秦王,逼秦王签订和约。要完成这个使命,靠荆轲一人完不成任务,荆轲必须等自己约定的一个朋友到来,二人一起去才能完成任务。但是太子丹心急,等不了,给荆轲选了一个据说13岁就能杀人的秦舞阳做荆轲的帮手,并且对荆轲说,要不然让秦舞阳先行?荆轲很生气,说去行刺不能全身而退,那是楞头青才干的事,我本来等一个朋友,就是要全身而退,你这么急着催我,我就不等了。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为什么要等帮手呢?因为假如荆轲一个人去,即使劫持了秦王,逼秦王签下和约,那么荆轲也走不出秦王宫,只要他对秦王一松手,秦王就会下令把他杀了,然后收回和约,荆轲这样就白死,既没送出和约,也没有完成刺秦任务。
但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帮手,两个人一起制服秦王,秦王签下和约后,荆轲继续制服秦王,另一个人就可以拿着和约先行离开咸阳回燕国,荆轲计算时间,只要和约送出去了,他就可以放开秦王,因为和约送出去,将来会公布天下的,那么秦王就不能随意杀荆轲,荆轲就能活命甚至全身而退。但是太子丹不给时间,荆轲只能悲壮地踏上行程,副手秦舞阳一进入秦宫就掉链子,使得荆轲独力刺秦,最终失败。
如果秦舞阳不掉链子,两人合力,很有可能制住秦王,那荆轲的计划就成功了!太子丹的催促,既要了荆轲和秦舞阳的命,也要了自己的命。其三,荆轲刺秦的过程很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容易流传。荆轲刺秦王,过程很悲惨!先是太子丹为荆轲送行,在易水河边,全都白衣孝服,已寓意荆轲一去不复返。高渐离又击筑,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曲《易水歌》,更让荆轲刺秦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荆轲刺秦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精彩的描述,荆轲临死前,说出了他刺秦失败的原因:《史记,刺客列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由于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荆轲刺秦本来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因为一系列失误,最终功败垂成,让人扼腕,加上《易水歌》的悲壮渲染和广泛流传,荆轲刺秦王作为一个悲剧故事也为大家所熟知。
荆轲刺秦王越来越多的遭到非议,太子丹刺秦王的愿望是否不现实?
开篇语《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家喻户晓,但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温一下这个英勇事迹。公元前227年,地处西方边陲的大秦帝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强盛无比,实力远超当时其余六国,秦统一六国的趋势逐渐明朗。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两年后,秦将王翦攻占赵都,一路向北进军,逼近燕国。燕太子丹居安思危,认清秦即将一统六国的趋势,产生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太子丹也掺杂有以公报私的个人恩怨。总之,这一年燕太子丹寻觅了刺客荆轲,携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赴秦刺其国君嬴政。荆轲出发前,太子丹等众人于易水边(今河北易县)为荆轲送别,此时此景,高渐离击筑,荆轲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主人公太子丹以及荆轲一直被视为具有反抗暴秦和大公无私的精神而被广泛赞扬,但冷静下来思考,秦王嬴政远在咸阳,秦宫殿防卫森严,燕太子丹的计划靠谱吗?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权力的游戏,荆轲成为政治牺牲品。
北宋大学士司马光谈及荆轲时抨击道: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对于荆轲不友善的评价不只有司马光,南宋儒学家朱熹也谈论道: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假如嬴政顺利被荆轲谋害,太子丹的计划未必现实,理由有三。其一、由贾宜所著《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可知秦统一统六国,是秦国的一项发展规划,秦孝公“商鞅变法”时便制定了“治”、 “强” 、“富”、“王”的战略目标,“王”即是王天下的意思,意味着秦国历代君王始终以王天下为目标,且秦从未出现过贪图享乐的国君,单纯从这一点来看,嬴政是否为帝,或者无论谁为帝,秦一统六国的策略不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其二、荆轲刺秦王当年,始皇唯一有赵氏名分的同辈人长安君已经故去,始皇长子扶苏年满13岁,胡亥尚3岁。
此时,李斯在秦朝地位已无人能够轻易撼动,秦始皇在公众面前遇刺,秦朝大业未成,李斯等众臣子必会拥立长子扶苏即位,断然不会出现“沙丘政变”那样的历史插曲。况且,秦军制兵将两权分立,强秦时期很难发生将军拥兵自重的情况;此外,当时最有威望的将军当属王翦与蒙氏兄弟,二人都对于大秦忠心耿耿,两军之间又呈现对立态势,无论哪方军队,发生政变的几率几乎不可能发生。
综合来看,太子丹通过刺秦王导致秦朝政大乱的愿望很难实现。”《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言)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其三、燕太子丹下达荆轲的任务过于苛刻,要求荆轲活捉秦王,逼其归还已夺取的列国地盘,这个使命使刺杀难度陡增,荆虽有胆识,但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也无济于事。
所以荆临死前叹惜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太子丹丰满的理想葬送了荆柯、樊於期的性命,同时也献出了燕督的地盘以及燕国的国运。结语后世人欣赏荆轲和太子丹的勇气,给予了两位较高的评价,然而站在历史宏观角度观看天下大势,统一必然符合历史规律,燕国乃至六国这些政权本质上也很腐败,对于老百姓,谁统治都差不多,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有几个?是刺杀秦王还是要挟秦王要回地盘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荆轲使秦的目的有几个?根据《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的信息来看,荆轲出使秦国,目的有二:其一:“劫持秦王”;其二,第一目标不能实现则“刺杀秦王”!《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战国策的记载与史记几乎一样,不再引入。从史记及战国策的记载来看,太子丹请荆轲入秦,是希望荆轲效法春秋时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做法,劫持秦王,逼迫秦王签下条约,答应全部返还侵略的诸侯之地。
如果秦王不同意,就杀了秦王,让秦国产生内乱,山东诸侯再寻机合纵以抗秦。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荆轲刺秦王失败,临死前说了一句话: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战国策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荆轲临死前说的意思就是,刺杀秦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想劫持秦王,逼秦王写出退还侵略诸侯土地的条约,以此回报太子丹。
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典故《史记刺客列传》里也有记载: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大意就是:曹沫是鲁庄公的大将,领兵与齐国打了三次,三次败北,鲁国不得已割地求和。曹沫乘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时不备,跳上台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归还侵夺的鲁国领土,齐桓公同意。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直接刺秦有可能成功。而劫持秦王必然会失败!原因如下:其一,秦王不是齐桓公。齐桓公当时要称霸诸侯,注重信誉。答应曹沫的事不能反悔,如果反悔就会失信于诸侯,对争霸不利。而秦国呢?自从秦孝公之后,就从来不讲信义。秦昭襄王还使诈扣留了楚怀王。就算当时荆轲劫持了秦王,逼秦王签下契约,答应退还侵略诸侯之地。
但是太子丹和荆轲有没有想过,一纸条约有什么用?一旦秦王获得自由,条约就是废纸。因为那个时候的秦国,实力已经可以碾压所有山东六国,山东六国连合纵都不敢。其二,土地不是和氏璧。当年,蔺相如怀和氏璧使秦,璧在蔺相如手里,可以随时毁掉,这样可以制约秦王。而当时的土地在秦国手里,土地交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交接完毕,就必然给秦以喘息之机。
而太子丹或诸侯至多得到几片竹简写就的契约,这个契约无法制约秦国。在秦国恐怖的军事实力面前,任何文字只是游戏而已。其三,秦舞阳不是蔺相如的随从。蔺相如当时看出秦国不愿意割15城给赵国,就秘密派随从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荆轲本来在等一个重要的客人,这个人可能就是要作为荆轲的随从一起出使秦国的。我在想,荆轲的打算是这样的:与随从一起劫持秦王,逼秦王写下契约,然后荆轲继续劫持住秦王,让随从骑快马把合约快速送出咸阳。
没想到秦舞阳不撑腿,一进咸阳宫就瘫了,害得荆轲一个人劫持秦王,结果失败。其四,荆轲不是蔺相如。这是说荆轲缺乏蔺相如的机变意识。荆轲谒见秦王,见秦舞阳帮不上忙,应该知道劫持无用,所以荆轲应该采用第二方案,直接刺杀秦王。如果刺秦王成功,虽然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给秦国造成内乱,苟延残喘还是可以的……可惜,荆轲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功亏一篑,让人扼腕!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悲夫!。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看秦舞阳是一个什么人,背景是什么。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十三岁的时候,曾经杀过人,所以人们都很怕他。而且,秦舞阳的祖上还是曾经为燕国作战的将军。燕国地点在现在北京这一块,所以燕国要经常面对北方胡人的侵扰,因此经常要对外作战。
所以,秦舞阳的爷爷曾经大败胡人。由此可见,秦舞阳应该是出身在一个武将世家,有很好的武功。而且,他小的时候杀人,没有被判刑,也应该是有贵族身份的人。因此,荆轲和太子丹选择秦舞阳应该是不二人选,既会武功,又是贵族。在刺杀的时候,既可以给荆轲做帮手,他的身份也会让秦始皇相信他们觐见贡献燕国土地是真心实意的。
电影《荆轲刺秦王》里面的秦舞阳那么,当他见到秦始皇之后,为什么会骤然变色呢?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这个人长得很凶狠,什么有马鞍一样的鼻子,老虎一样的嘴等等,虽然现在有人认为,这是汉朝人对秦始皇身材的造谣,但是秦始皇非常有威仪应该是真的。而且,根据现代学者的推测,秦始皇的身高应该有1米9。
在古代如此高的人,真的是非常少见。不然,后来刘邦在见到秦始皇的车驾和秦始皇本人之后,也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此外,秦朝当时作为一个强国,而且引严苛的法律而闻名,让其它六国的人人人胆寒,谈秦色变。这本身也给觐见秦始皇的人,带来了心理压力。本来,秦舞阳和荆轲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秦始皇。或许秦舞阳之所以参加此次行动,只是被义气所鼓舞,或者因为一腔热血而参加的。
可是,当真的意识到自己死到临头,心里那种热血就会瞬间退场,开始惧怕我们看电视也可以发现,很多杀人犯,本来在杀人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当他们被抓住之后,接受采访,很多人甚至都是面带微笑。可是,当法庭宣判这个人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很多人就瞬间会瘫软在地,甚至放声大哭。这其实就是说明,这些人的本性是不想死,只是自己心理不断暗示或者强压住这种感觉,但一旦到了要死的那一刻,往往就无法压住自己的本性,由此导致崩溃。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盖主,却能全身而退(不一定是小隐于世,也可以是大隐于朝)的人?
自古以来,君和臣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功高震主,君怕臣篡位;伴君如伴虎,臣怕君忌惮。历朝历代的的的开国功臣,除了极少数人得以善终,大多数人最后都逃脱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然而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为君王开疆拓土,横扫六国,一生功勋卓著,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虽然功高震主,但他凭借其超常的智慧,避免了君王对自己的猜忌,最后得以善终!他就是秦帝国开国大将——王翦!引言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赢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问大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
就在这时后起之秀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李信挂帅王翦作为秦国老将,征伐列国中已累立战功,在军中威望很高,如果这次倾全国之力带六十万大军再攻下楚国,恐有生变。为培养后人,制衡王翦,秦王趁机任命李信为伐楚大将,率兵二十万大军南下伐楚。而王翦因此称病辞官,解甲归田。李信率军进入楚国,楚军大将项燕率四十万大军先以弱示之,且战且退。
并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秦军大败。老将出马秦王得知李信战百后大为震怒,此时不得面对事实,想起要灭楚,非王翦不可。于是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调拨六十万大军伐楚的请求。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六十万大军,在冷兵器时代,可不是个小数目。王翦领命后,第一步先征集粮草。然而就在粮草正筹,大军未动之前,王翦却向秦王讨要封赏。
王翦跟秦王赢政说:自己年纪大了,此次劳师远征恐怕会是有去无回,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希望秦王能赐给他若干良田、美宅,并拔擢族中子弟为官,好让他放心地去征战。路上讨赏秦王看到王翦的奏表后把他召见安慰说:“老将军不必担心,将来天下一统后,寡人定要与你共享天下,还用担心贫困吗?”王翦听后回复说:“臣为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下再多的功劳也不会被封侯,所以趁显著还能领兵征战,斗胆向大王赐予良田美宅,以留给为子孙后代作为家业。
老臣奢求过度,还望大王宽恕。”秦王听后心中甚慰,便再次安扶王翦。王翦率大军出征后,还未进入楚国领土,路上又连续发回五次奏表,都是向秦王求赐良田美宅。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灭楚功成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入楚后,即令部队构筑坚垒,进行固守,休整待命。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而此时楚王几次派人督促项燕进攻秦军,项燕只得受命进攻秦军,但秦军仍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只得引军东去。结果王翦令秦军全力追击楚军,楚军因涡河所阻,被击溃东逃,项燕兵败身亡。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王熊负刍被俘,楚国灭亡。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结语出征前王翦不断的向秦王赢政讨封赏,并不是他真的贪财,而是深黯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为了消除君王对自己的顾忌,不得作除贪财的行为,就是向君王表明,自己胸无大志,只是一个贪图钱财老人罢了。然而当王翦成名就之后,仍居功不傲。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