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战术与人海战术有什么区别吗?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人海战术和蜂群战术是对军事上作战模式的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相对于蜂群战术,人们对于人海战术并不陌生。人海战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人员数量优势,采用集群冲锋作战,像海浪一样一个波次接一个波次连续进攻,人海战术是进攻作战的一种模式;其实,战场一路走来就是由人海战术开始的。特别是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保障,也是主要的作战模式。
人海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广泛使用,人海战术即便是武器装备发展到今天依然不能说就过时了。大规模战争中,武器装备消耗大于生产时,人海战术很可能就是最后博弈的手段。蜂群战术从军事角度来说属于新潮流,而且是一个人们正在追求的潮流,蜂群战术这个术语在军事上通指空中作战飞机。“蜂群战术”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被苏联重视,美苏都曾探讨研究蜂群战术的理论,并付诸实施,但蜂群战术并没有达到当初的构想。
蜂群战术的中心指导思想是“空中机械化打击 ”理论,主要是通过直升机来实现,但不能理解成现在的直升机攻击模式,要比这个复杂很多,主题核心是把陆上战场空中化,也就是把陆上坦克装甲突击集群变成空中装甲突击集群,以空制地,从而达成空地作战的立体优势。从蜂群战术的定义来看更像是现在的合成化、信息化、体系化作战模式,但不同点在于当初的所谓蜂群战术明显是太狭义了,缺乏存在的基础,概念过于模糊。
就蜂群战术定义来说,即便是实现了空地一体,从机械化迈向空中机动化、空中打击化也不能称为蜂群战术,为什么这么说?所谓蜂群战术顾名思义就是空中兵器像蜂群一样,一窝蜂的发起进攻,不但拥有密集的空中编队发动集群冲锋,也能对重要目标采用自杀式的打击,还要具备超机动性能。能实现这样的作战模式的显然直升机和战斗机有些勉强,蜂群战术应该不受限于战场环境,陆海皆能用才对,并且不受战场宽度,纵深的影响。
重要的是具备高性价比,不能为了采用蜂群战术打一场仗连日子都不过了,一锤子买卖。而能实现这样的战术的兵器只有一个,就是无人机。随着无人机的出现,蜂群战术被又一次提出来,而这次却是真真正正的能够实现的蜂群战术作战模式。无人机不需要搭上飞行员,也不需要把坦克、战斗车、火炮的火力都搬到直升机上去,无人机目前已经实现了察打一体,即可支援地面作战,提供战场监视、战果评估又可独立作战。
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编组作战。目前无人机大国都在研究无人蜂群战术,几百上千,甚至数千无人机组成蜂群对目标发起进攻,想想看,如果是利用无人机蜂群战术对一艘航母编队进行打击是什么场景。无人机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担心人员的损失,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战术改变,无人机携带大型弹药,采取集群冲锋,四方八方,什么样的武器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无人机也可以采取自杀式的冲锋,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最佳的攻击路线,攻击战术,任何武器面对蜂群战术的打击都会溃败。通过上述讲解我们总结一下人海战术和无人机蜂群战术的区别。首先是一个空中一个地面,蜂群战术以空制地、制海打击模式为主题存在。二是发展路径不同,人海战术是早期作战模式,现在已经过时了,而蜂群战术却是刚刚起步,处于发展的初起阶段,是未来作战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也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第三人海战术是以牺牲有生力量为代价,而无人机蜂群战术却是以人员不损失为根本,是战场无人化作战的一部分,也是已经看到了曙光的一部分。无人蜂群战术是有别于早期蜂群战术理论的新的蜂群战术概念,和早期蜂群战术比,人员的脱离是最大的根本,正是这一点使无人机蜂群战术才能称为真正的蜂群战术,其它的只不过是噱头而已,不配称为蜂群战术。
现代战争中,人海战术的作用有多大?
仅靠人海战术是赢不了的。以抗美援朝为例,作为一场不得不打的、双方军力极不对等的战争,从一开始志愿军军队就从没用过人海战术。所有将历次胜利的战役和战斗理解为人海战术的,都是不负责任和没有良心的。第一,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这是解放军一贯的战术思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争夺,重点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自古就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提法,更何况志愿军在火力密度上根本没办法和联合国军比。
所以在入朝之前,彭德怀制定的战略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有文件可查的。早期是围歼师一级部队,比如著名的长津湖战役(计划围歼美国海军陆战一师,叫师但是编制2万人),不过武器和补给真的差太多了,根本围歼不了。所以后期改为围歼营一级部队,效果很好。实际上,一次战役联合国军和志愿军投入的兵力相差并不太多,只不过通过佯动和牵制使某一地区的兵力处于优势而已,你能管这个叫人海战术?可笑。
题主看看著名的长津湖战役,美国的弹药和补给都是空投的,伤员都能及时运走,根本没有弹药用完的时候。第二,一提到突击,你就以为是高喊万岁的无脑冲锋么。实际上志愿军突击的时候是十分有策略的,这也是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肯定是没亲眼见过,但从一些文献中得知,应该是小股部队交替推进吸引火力,你玩过打鼹鼠游戏么?就是那个感觉。
等到抵近到距离敌人30米左右后扔手榴弹。很多美国士兵回忆说,志愿军突击的时候,手榴弹跟下雨一样。虽然手榴弹给联合国军造成了很大伤亡,但是开始的时候志愿军还是低估了联合国军的火力密度,初期突击时伤亡也很大。第三,志愿军的天赋技能。一个是强行军的穿插,这个太牛逼了,机械化的联合国军初期根本不适应啊,他们都是沿着公路推进啊,谁能想到一群人就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啊。
穿插是为了分割敌人部队,达到局部围歼的目的。我记得后来中美关系蜜月期,派过一些军官去美国还给老美讲过解放军 的穿插战术思路。第二次战役,万岁军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补充一下,72.5只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113师走的是山路而且是冬天路上都是雪,实际走的距离比这个要多,据说行军中志愿军为了抢时间是直接尿在裤子里的),穿插到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退路,抢在美骑兵1师先头部队前仅5分钟占领了三所里的阵地,该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这难道不是当时志愿军在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体现的智慧、毅力和勇气么?你能简单的叫这是人海战术?另一个就是挖工事,一个笑话,说如果志愿军在一个山头呆了3天,那你用什么方法也炸不着了。当然后期的反斜面战术已经成为经典战术了。第四,你以为只有志愿军会发动优势兵力的突击么?联合国军也会集中优势兵力进攻的好吧。
第四次战役,50军(原国民党60军起义改编)在汉江南岸阻击联合国军,战斗中许多连队防守的阵地,打到最后就剩几个人(满编大约180人),涌现那么多舍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那都是打到最后子弹都打光了,战友都牺牲了,眼看敌人爬上阵地了。50军特等功臣,机枪手王英打死百十多敌人,战友全部牺牲,机枪也没有子弹了,拿着仅剩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你管这叫人海战术么?一支部队,连级干部都死了,排长指挥,排长都死了,班长指挥,最后连班长也都死了,战士就自己打。历史上这样的部队不是没有,但绝对不多。提到战士的牺牲精神,我想引用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我们不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表现出我们自己正和那些经常受到严格训练的人一样勇敢。
我们爱好美丽,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夸耀自己的本钱。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为避免贫穷而不择手段。……再者,在关于友谊的问题上……我们是独特的。当我们真正给予他人以恩惠时,我们不是因为考虑我们的得失才这样做的,而是由于我们的慷慨,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做而后悔。
因此,如果把一切都联系起来考虑的话,我可以断言,我们的城邦是全希腊的学校……这就是这些烈士为它慷慨而战、慷慨而死的一个城邦,因为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会不寒而栗。类比到志愿军身上,就是志愿军战士也不是生来就勇敢,也不是被训练成不畏死亡,但为什么他们会在战斗中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呢?是因为他们无比珍惜经过数年抗战换来的新的美好生活,哪怕它当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因为他们不愿意自己的亲人再受到列强的欺压,哪怕它只是一种可能;今天你认为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曾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也是值得他们为之牺牲的。
第五,再说后勤。初期战斗减员严重是因为许多入朝部队,冬装装备不齐,非战斗减员能达到2-3成。多少战士好几天都吃不上东西,组织敢死队问战士有什么要求,战士就说希望能吃一个土豆。人海战术,你没有补给还人海个屁啊。所以彭德怀在胜利时候说,抗美援朝的胜利60%归功于后勤保障。第六,怎么能忘记说夜战。白天被联合国军占领的阵地,夜晚往往就被志愿军夺回了。
这也是在当时没有制空权情况下不得已的战术啊。放在今天,即便在装备夜视仪的情况下,夜间大部队的作战也是很难协同的。所以当时,夜战确实是志愿军的杀手锏。所以,人海战术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武器装备的落后并不代表我们只能用命来填。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是周密合理的战略安排,敏锐坚决的战术执行,组织有力的后勤保障,顽强无畏的战斗过程和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生命换来的。
二战中苏联为什么对德军一直用人海战术?
虽然个人不太喜欢苏联的人海战术,但细细想来,除了战术上的原因之外,这其中苏联也是有太多的无奈。接下来就简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共同交流。战术原因先说战术原因,“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这很正常,除非万不得已,没有哪个将领愿意以少敌多,毕竟风险太大。苏联的军队规模远大于德军,即便双方在战争期间都曾大规模征兵,但由于苏联人口基数大,苏军的人数也远多于德军。
打仗又不是公平对决,苏联凭啥不利用自己的人数优势,在这说了希特勒要有更多的兵源,他也会派更多的人来对付苏联。客观原因除了战术原因之外,就是客观原因了。德国的进攻太突然了,苏联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准备,前期被德军打得犹如丧家之犬,顷刻间就丢失了大片领土。由于战前准备不充分,苏军根本没有准备太多的武器装备,加上苏军前期的溃败又丢失了大量装备,为了止住溃败,苏军只能用人堆(除了人多,没有别的优势)。
据说在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时候,增援列宁格勒的苏军连步枪都不够,基本上是几个人发一杆枪,前面的人死了,后边的人捡起来继续战斗,为此基本上一个师进入战场没多久就基本上报废了。面对如此困境,苏军采用人海战术也是无可奈何之举。除了苏军准备不充分之外,在武器装备上,苏军也处于劣势,如果再不利用自己的人数优势,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如果真的相同兵力“互殴”的话,苏联还真不太可能取胜(说难听点,基本不可能打得过德军)。话说回来,战争本就是一件生死存亡的大事,管它采用什么战术,能胜利就行呗!毕竟等到战争胜利,谁赢了谁才有话语权!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我每天都会写一些文章供大家学习交流!。
你在玩《罗马:全面战争》时有什么心得?
全面战争系列是日本世嘉旗下子公司The Creative Assembly开发的回合策略与即时战术相结合的大战略游戏系列,至今为止已经发行12部主系列作品,分别是《幕府将军:全面战争》、《中世纪:全面战争》、《罗马:全面战争》、《中世纪2:全面战争》、《帝国:全面战争》、《拿破仑:全面战争》、《全面战争: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罗马2》、《全面战争:阿提拉》、《全面战争:战锤》、《全面战争:战锤2》以及《全面战争:三国》。
然而在历经了十数年风雨的发展,就我个人而言,最好玩的还是《罗马全战》。由于P社游戏的盛行而造就成为一个精罗固然占一份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这一代实在太好玩了。那么接下来就来谈谈我玩了近10年的《罗马全战》的心得(因为玩了十年所以套路都定型了有些古板就是了)。首先起手还是红罗最好玩,它北接大陆,直面高卢和日耳曼,因此海军势力暂时不需要发展。
元老院的任务我是从来都不做的,中后期元老院满不满意我都给他端了,所以不用去管它,直接北上推就完了,高卢军队费拉不堪一击即溃,然后很快和日耳曼接壤。日耳曼的枪兵是基础单位,骑兵不好直冲,所以青年军是个很好的单位,至少在欧洲大陆上还是能抗线能伤害的。搞掉了高卢日耳曼,要小心不列颠。他们常常和你结盟然后背刺,这一代全战没有外交信用所以不用顾忌,今早灭了他们然后吸收他们的战车兵种。
这游戏就是这样,不会每场战斗都手动操作,那么自动战斗加分很高的战车是标配部队,到了这一步就天高任鸟飞了,往西打不会有什么压力了。然后讲讲其他势力吧。马其顿的希腊兵种近战很强,尤其克制以骑兵为主的东方势力,要玩的话可以一路往西打,本都帕提亚打起来都很轻松。埃及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强但是他是最富有的势力没有之一,罗马都比不上,经济发达发展起来也很轻松,这个实力简单的很。
北欧的几个国家比如日耳曼,高卢之流就是人海战术,基本单位的抗线能力还是一流的,速攻暴兵流,我曾在三个回合内憋出一满编步兵军团,造这个速度来讲没有势力比得上。不列颠由于地处岛屿天生地理优势,境内没有敌军,我的打法是憋起来发展闷声发大财,然后一波流直接占领北欧大陆。至于内政方面……这一代没有内政。不需要外交不需要任命官职,只要注意百姓忠诚度就好了,我的做法是打下了就屠城,减税然后大军压阵,这样基本翻不出什么大浪。
二战时的人海战术钢铁洪流在现代战争里还有用吗?
战争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为了解决上一次战争遗留给军事将领们困惑的,二战也不例外。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相互间大残杀,交战双方实力接近,运用的战争技术也接近,比拼的是人力资源和经济消耗,从1915年起,战争进程胶着。号称一战“绞肉机”的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余万人,伤亡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30余万,,是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一场战役;其次是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双方共投入兵力近100万,伤亡70余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战争中,自古以来杰出将领赖以青史留名,自由驰骋的军事艺术平淡无奇,战争进程胶着失彩,就是靠机枪,堑壕,铁丝网给对方造成重大杀伤。经被历史学家称为巴黎和会签订的二十年休战协议,1939年战火重燃,这一次杰出的德国军事将领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针对上一次大战机枪、堑壕、铁丝网造成的战争困局,以装甲化,摩托化配合以闪电战推出了新军事革命,让停留在过去战争记忆中的英、法、波兰、前苏联等国的军事将领惊愕得合不上嘴巴,在波兰出现骑兵挥舞马刀向坦克冲锋,在法国出现士兵静静呆在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后面无所作为,眼睁睁看着德国钢铁洪流突然从北面的阿登森林出现;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前苏联几百万军队组织不起一场像样的抵抗,一触即溃,被分割、包围、被俘…二战以后,侥幸的战胜国们很长时间心有余悸,德国的钢铁洪流和闪电战带来的战局瞬间突变留下的记忆实在太深,纷纷强夺纳粹德国留下的军事科技人才和成果,分享和汲取战争经验,大力发展坦克技术,以前苏联的坦克为例,从T34开始,T5455、T62、T64、T72、T80,一路升级;资料显示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在欧洲部署有有7万辆以上的坦克,而北约的坦克数量最多只有1/3左右,可以想象什么叫钢铁洪流。
同时战场上山呼海啸,生存时间以小时计的苏联士兵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各国军队规模扩大到惊人的地步,好多鼻屎大的小国动辄养百万军队,认为这样就可保证在未来的战争中胜券在握,高枕无忧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伊战争中崛起的伊拉克装备了数量惊人的苏式坦克,加上有战争经验的众多老兵,让周边的阿拉伯兄弟们战战兢兢,瑟瑟发抖,总统萨达姆倚仗麾下的钢铁洪流和百万雄兵,自信心爆棚,入侵科威特,挑战文明世界的底线。
大战前夕,各国军事评论家们吐沫乱飞,等待抗兵相加,坦克大战的好戏上场。然而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再一次颠覆了军事评论家的战争记忆,让当时的超级大国前苏联也看得目瞪口呆,不难想象,如果苏美爆发常规战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隐形战机首先踹门打掉伊拉克的战争预警系统,几千公里外发射的战斧导弹摧毁萨达姆的战争指挥体系和防空体系,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树梢超视距攻击伊拉克的战车坦克,双方士兵连见面放枪的机会都没有,说好的钢铁洪流呢?说好的军人意志比拼的人海战术呢?统统看不见战争就以伊拉克惨败结束…于是海湾战争后另外熟悉的一景又出现了,各国争先恐后发展高技术武器,巡航导弹,隐形战机,精确打击,以争取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强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战争人海战术还有用吗,人多力量大是不是过时了?
需要说明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人海战术,所谓人海战术,是西方当年对志愿军的诬蔑。从来打仗,不是靠单纯的兵多,兵再多,如果毫无战术素质,直接暴露在对方直接火力之下,那不叫打仗,可称为屠杀,古今中外谁何曾见过这样愚蠢的军队?志愿军巧妙利用夜暗和坑道,抵消了了火力与机动力的不足,与装备强大的美军取得了战场均势,构成了胜利的重要基础。
当然开辟胜利的还是决绝的战斗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猛打猛冲,并不代表不顾伤亡代价,不知避开火力打击。野蛮式冲锋者倒有一个,那就是“联合国军”,在上甘岭,43个昼夜共发动集团式进攻680次,成群地端着枪仰攻,仅营以上规模冲击就有25次以上,不计成本和代价,共发射炮弹190万发,还扔下航空炸弹500余枚,最终死伤2.5万余,正是典型的人海战术。
靠野蛮,绝难打得了胜仗,与人多力量大,完全不能划等号。人多力量大,真正的意思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多个人自当多个心眼,多份主意,是乘法,而非简单的加法。上乘的打法,兵在精而不在多,在一定地域内,集结过多的兵力,反而会构成累赘,招致不必要的伤亡。过去如此,当代更如此,合理地投入兵力与装备,正能事半功倍。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