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志》里要把周瑜塑造成小气狭隘的人呢?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凡人生在世,因琐事繁多,故而要理顺头绪,有条不紊的来,如果心机太重,疑神疑鬼,死钻牛角,只会造成自己身体亏损,气血不畅,百病从生,岂能长寿。说周瑜气量狭隘是对其早死的辅垫,有阴阳、风水、面相、心理学的介入,这些学说,综合人生、事件、推理而来。"即生瑜,何生亮″?是对周瑜气量的确切表述,且不说史中周瑜情况如何,但一个人早死的原因不外乎横死、崩发急症、或抑郁、或焦燥发神经神统疾病而终,但除横死外,一个崩发疾病总有病因或病体的机制体现,这种体现一定有原因的,按照中医理论来说,必定是阴阳失衡,而失衡的原因必定有人为因素,导致身心衰竭,或暴病而亡。
人生大抵不如意,分析周瑜一生,前程似锦,爱情小乔,按理人生是满足的,不致于身心疾病,导致早死,具体分析必为国事所累,所累必不尽人意,不尽意者必人为之,这就有了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说,以致使周郎计空谋识,落了个"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羞辱,这不是一块心病也是假的,人没荣辱心何谈英雄。尽管正史说周瑜是心胸豁达之人,但这一早死,后世作者不得不探其究,按迷信说法说多行不义命该绝,但周瑜也没做不义之事,只能归咎病理,而病理则归究心理,心力交瘁了,也就无药可冶了,导致心力交瘁的原因说白了还不是那个"气",这气不通了,人就死了,说到底《三国演义》把周瑜塑造小气狭隘的人,主要是他的早死造成的,以他们推敲早死、短寿必竟是有原因的。
《三国演义》丑化了周瑜吗?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什么样的?
这个是肯定的。《三国演义》褒刘抑曹贬斥吴,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因而,曹吴阵营里所有人物都是被丑化的对象,周瑜也不例外。看看具体情况吧。01《赤壁怀古》之周瑜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中把周瑜写得那叫一个潇洒飘逸。不过嘛,老苏做事不太靠谱,他那话也就是听听,娱乐一下而已!尽管是给后人增加了又一个游玩的去处,不过没搞清周瑜当年在哪里进行的大战,就如此感慨,这个好玩。
如果真去了周瑜赤壁,老苏还不知道能整出啥更厉害的作品来。且不说这个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的不同,先看一眼《赤壁怀古》吧。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代文豪苏东坡对周瑜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羡慕小乔初嫁周公瑾,嫉妒周郎谈笑间将曹操整得樯橹灰飞烟灭。想想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就早生白发。刚刚说了,老苏的话不靠谱,诗人嘛,浪漫一些自然可以理解。我们就权且随便看看,听听算啦。02《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赤壁大战,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取得战略大胜利。
刘备占据油江口,欲取南郡;周瑜亦欲取之。刘备与周瑜设赌言明,让周瑜先取,如不能,刘备再取。守卫南郡的曹操大将曹仁,被周瑜打得满脸开花,情急无奈之下,想到曹操留下的锦囊妙计,依计而行,击溃周瑜,而且周瑜也被弩箭射中左肋。周瑜将计就计,采用诈死之计,击败曹仁。正当周瑜要取南郡之时,诸葛亮命令赵云捷足先登。
同时,还占领了荆州,襄阳。周瑜忙活了半天,给刘备打了酱油。于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是为一气周瑜。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很是得意。待公子刘琦死后,周瑜让鲁肃去讨要荆州。不想诸葛亮又设计,让鲁肃担保,暂借荆州。于是,周瑜又施一计,结果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是为二气周瑜。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在邺郡建造铜雀台,设宴庆贺,喝了几杯,就想作个诗,助助兴。此时,东吴使者华歆来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曹操顺水推舟,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以期孙刘相互争斗,曹操坐收渔利。周瑜采用“假途灭虢”之计,欲取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大败周瑜。周瑜又是金疮迸裂,坠于马下。是为三气周瑜。回营之后,周瑜越想越气,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寿三十六岁。却说孔明在荆州,夜观天象,见将星坠落,乃笑曰:“周瑜死矣”。03真实的周瑜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官居汉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其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跟孙策同龄,交往甚密。周瑜很得孙吴器重,官居要职,是孙吴安邦重臣。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大兵压境。孙吴内部,形成了主和,主战两派。
周瑜坚定支持孙权主战,并分析胜败的优劣态势,最终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对决。而且,取得了此战的胜利。这与诸葛亮啥“铜雀春深锁二乔”似乎木有一毛钱的关系。周瑜讨伐夷陵,亲自骑马督战,被曹仁用飞箭射中左肋。赤壁大战之后,周瑜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部属,孙权不同意。建安十五年,孙权同意周瑜征讨益州的方案。
周瑜在赶回驻地江陵的途中,得了重病,最终死于巴邱,时年三十六岁。看看汉末三国时期那些大佬如何说吧!孙策:①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②吾得卿,谐也。孙权:①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②(吕蒙)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吕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诸葛瑾、步骘: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如果孙策周瑜不英年早逝,这对黄金搭档能否抗衡曹操或一统中国?
孙策是一名猛将,性情暴躁,能够打下江南地方,占有袁术原有地盘已属不错。周瑜也是个急性子,度量大点,是不错的带兵将领。但他们只够自保。历史上南方从来没有统一过北方。南方,特别是江南一带河网水泽纵横,水战可以,以船为马,若上岸与北方交战不可能打胜仗。北方骑兵陆战所向无敌。孙权就率十万之众攻合肥,为张辽七千所败。
三国中鲁肃是一个文官形象,还是个老好人,请问为何能接替周瑜成为大都督?
在很多三国题材的电视剧、小说和游戏中,鲁肃都是一个文官形象,给人的感觉上马不能冲锋,下马不能治军,最多就是能搞搞谈判工作,即便周瑜是一个儒将但也是戎装一身,很多人都会觉得鲁肃和周瑜差距有些大,那么在周瑜死后为什么会推荐陆续来接任自己的职位呢? 一、鲁肃能延续自己的政策按照正史记载,周瑜死之前已经准备攻蜀,那么在周瑜死后这个方法肯定这个计划就无疾而终了,可以遇见刘备可能会得到巴蜀之地,而这时候如果接替周瑜位置的如果是东吴的主战派将领,毫无疑问孙刘两家打起来,最终是会让慢慢恢复曹操有可乘之机,这是对东吴很不利的。
周瑜对自己死后的吴国军事政策还是定位于联刘抗曹,当时只有鲁肃这样的将领能够执行这种政策。 同时鲁肃本身很早就跟随周瑜,建安五年就投奔了孙权,在东吴有一定的政治资历和威望来执行这个政策,同时鲁肃本身也不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可以帮助东吴平稳的渡过这一段时期 二、鲁肃本身并不是文官刚才说过很多三国题材的衍生品都将鲁肃描绘成文官形象,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鲁肃出生于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史书形容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所以历史上他不并不是一个所谓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文武双全的人。当时周瑜死后留下有私军4000人也全都交给鲁肃指挥,在鲁肃移兵陆口后,部队增加到万余人,这说明鲁肃在治理军队的能力上是很有一套的。
而后单刀赴会,虽然有一定争议,但是也足以见得鲁肃的胆识过人,绝对是寻常的酸腐文人,所以鲁肃是完全有资格有能力接任周瑜的位置,否则就是周瑜举荐,孙权也不回答啊。 三、鲁肃只是代周瑜职务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实鲁肃并没有接替周瑜的大都督一职务,只是代周瑜职务,因为当时在正史中周瑜压根也不是什么大都督。
建安五年的时候,孙策刚死,周瑜领中护军辅助孙权,相当于东吴集团的三军副司令,权利远远超过所谓大都督,赤壁之后才被拜偏将军。而鲁肃代周瑜职务更多的应该是指继承了中护军的某些权利,比如说孙权专为鲁肃设置了赞军校尉,就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长,那么也是方便鲁肃执行联刘抗曹的既定军事方针不会受到阻力。在鲁肃时期,刘备和孙权之间没有为了荆州发生比较大的战争,这样曹操也就没有把矛头指向东吴,反而是刘备在获得两川之地后,遭到了曹操的重点打击,在这个时间内东吴一方面巩固国内政权,一方面扩张训练了军队,以至于后来全取荆州,获得夷陵大胜。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