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网游攻略 - 京门风月侍卫攻略,西子情的京门风月在哪可以看

京门风月侍卫攻略,西子情的京门风月在哪可以看

时间:2022-06-23 10:03:59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西子情的京门风月在哪可以看

潇湘书院是首发,和阅读、米咕阅读也可以,都是正版哦
格式错误
潇湘书院,好吧我是神人
以现在的情节来看,预计两三个月吧

京门风月侍卫攻略,西子情的京门风月在哪可以看

2,京门风月暗卫怎么下阵 暗卫下阵方法详解

展开1全部 1、暗卫位置一旦放置暗卫上去,只能更换,不能下阵。2、如何更换暗卫?点击暗卫按钮,进入暗卫界面,除了主角之外,切换到其他暗卫,暗卫脚下有2个按钮,其中一个是更换。

京门风月侍卫攻略,西子情的京门风月在哪可以看

3,京门风月手游大内侍卫月落属性介绍

  京门风月手游大内侍卫月落属性介绍,作为《京门风月》小说中人物。秦钰的侍卫、武功高。作为初期玩家获取对应的暗卫,到底有哪儿些内容需要玩家去了解呢?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京门风月   属性:   技能:   缘分:

京门风月侍卫攻略,西子情的京门风月在哪可以看

4,有哪些古风耽美小说值得推荐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罢了,敢让皇帝的兄弟九王爷胤禟下跪求情是真的胆大包天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老九胤禟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双黉戏罢了,共同破了雍正的计中计,可谓是高明至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他有着诸多可圈可点值得分析之处。不像现在的肥皂剧一般,毫无内涵可言。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一、年羹尧与八爷党秘密来往年羹尧是雍正的奴才,但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奴才。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有两次差点背叛了雍正。先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老八为了收买人心顺水推舟的举荐他当四川提督,年羹尧身为老四奴才,竟然跑到老八府要见他,不过老八应该是觉得时间不成熟,以为国为民才举荐他的理由并没有见他。后是老四以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条件换来年羹尧任陕甘总督。而老十四也不老实借此挖墙脚,让年羹尧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举荐的他,回京以后第一时间见的老十四与老八,有着改换门庭之意,不是老四最后敲打了他,年羹尧估计就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了。虽然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再也与老八没来往。不过两人九子夺嫡时的暧昧关系,还有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庞大,使年羹尧对于老八还是很尊重的。二、雍正的一石二鸟之计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大到雍正登基以后都对其投鼠忌器,只能对老八一直重用,用以稳其心稳八爷党。前线西北用兵,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全国十几路人马一共23万大军都归年羹尧指挥,可以说年羹尧手里基本上掌控着全国的机动部队。上任以后年羹尧为了树立权威,杀了兵败的富宁安将军。虽然此举获得了雍正的支持,但更是证明了年羹尧治军的霸道,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又岂能放心。雍正继位以后,由于八爷党的散布谣言,不只是说他篡位。还说他没有兄弟只有奴才,还有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引发的满汉之分问题。因此雍正用了一石二鸟之计,针对满汉问题,他派了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前线效力,以示重用满人。其实根本目的在于监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因为这些侍卫有上密折的权力。派老九胤禟去,表示自己不只是有奴才还有兄弟,破了这个谣言。其实是想让八爷党分化,因为老九是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也是八爷党中智囊式的二号人物,借此机会将老九调离京城,使八爷党可以安分不少,同时年羹尧还可以敲打敲打老九。而且十名大内侍卫也有监视老九的意思。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对于大臣说这些事情时,有意无意的当着这些谣言的幕后黑手老八的面说,颇有敲打之意。三、年羹尧与老九合伙破局老九是八爷党的智囊也是财神爷。他身为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与雍正的对立是满朝皆知。面对这种情况,他在前往前线路上先是给了十名大内侍卫一万两银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在钱的面子上,十名侍卫也对老九客气起来了。但这远远不够。此时的年羹尧刚刚接任大将军,为了立威先是杀了将军富宁安,然后在军中大肆杀找不到敌人的探子。老九身为雍正不喜欢的兄弟满朝皆知,而年羹尧为了立威,自然是接见老九时也是牛气哄哄的没有下跪。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年羹尧故意弄的障眼法。两个人私下里面谈,老九并没有说什么,开头对年羹尧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其实老九的意思颇有试探意思,因为虽然九子夺嫡时老八与年羹尧有着很多瓜葛。但现在毕竟是老四登基成为雍正,年羹尧是雍正的红人,不一定买老八的账。年羹尧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马上给老九下跪了。不像迎接时那么嚣张了。其实年羹尧的意思也很明显,虽然他深得雍正重用,但靠山多一个也更合适,老八拥有势力庞大的八爷党,自然想搭上这个大靠山。之后年羹尧与老九在这种初步试探双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开始继续深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年羹尧说会给老九弄一些漂漂亮亮的功劳给雍正交差,老九也说起了与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淡,但说自己绝无并反叛之心。两个人精就这样有一搭没一塔的试探着聊天深谈。第二天十个大内侍卫开始作死,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闹事。年羹尧借题发挥,先是让手下人去手震慑他们,然后又继续吓这群过惯了养尊处优大内侍卫,最后要杀他们头。这时候有一个细节就很明显了,年羹尧要下令杀他们以后,向自己的仆人老桑使了一个眼色,然后没一会老九就过来求情了。年羹尧死活不同意。最后无奈之下老九只能下跪求情,年羹尧当然是无奈的同意了。然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十名大内侍卫彻底吓傻了,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表示一定听从年羹尧的。对于“救命恩人”老九也是感激不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老九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苦肉计,虽然老九下跪了。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彻底成为他的人,从监视之人成为自己人,而年羹尧吓得这群大内侍卫也是唯命是从,雍正想要监视年羹尧的目的也失败了。也就是说结局是监视年羹尧与老九的十名侍卫被两个人彻底收买,雍正的监视敲打之意彻底失败。后来雍正都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这些侍卫上密折都只是说年羹尧的好,可是又能怎么办,只能不了了之。可见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精果然是聪明绝顶,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破了雍正的计中计。不过这二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小赢了雍正一次,于大局并无用。最后是老九伙同老八发动八王议政,被抄家圈禁。年羹尧以为攀上八爷党的大树了,结果年羹尧杀了雍正亲派西北的孙嘉诚以后,老八为了攻击雍正,抛弃了年羹尧。带头祭拜孙嘉诚,扩大了反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声势,带动百官逼雍正表态,最后年羹尧被赐死,凄凉落幕。一部雍正王朝,权力游戏知多少呢,尽在宋安之雍正王朝分析之中!想看权力游戏,不需要看什么好莱坞大片,不需要看什么神片,一部雍正王朝电视剧足以。第11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罢了,敢让皇帝的兄弟九王爷胤禟下跪求情是真的胆大包天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老九胤禟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双黉戏罢了,共同破了雍正的计中计,可谓是高明至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他有着诸多可圈可点值得分析之处。不像现在的肥皂剧一般,毫无内涵可言。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一、年羹尧与八爷党秘密来往年羹尧是雍正的奴才,但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奴才。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有两次差点背叛了雍正。先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老八为了收买人心顺水推舟的举荐他当四川提督,年羹尧身为老四奴才,竟然跑到老八府要见他,不过老八应该是觉得时间不成熟,以为国为民才举荐他的理由并没有见他。后是老四以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条件换来年羹尧任陕甘总督。而老十四也不老实借此挖墙脚,让年羹尧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举荐的他,回京以后第一时间见的老十四与老八,有着改换门庭之意,不是老四最后敲打了他,年羹尧估计就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了。虽然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再也与老八没来往。不过两人九子夺嫡时的暧昧关系,还有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庞大,使年羹尧对于老八还是很尊重的。二、雍正的一石二鸟之计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大到雍正登基以后都对其投鼠忌器,只能对老八一直重用,用以稳其心稳八爷党。前线西北用兵,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全国十几路人马一共23万大军都归年羹尧指挥,可以说年羹尧手里基本上掌控着全国的机动部队。上任以后年羹尧为了树立权威,杀了兵败的富宁安将军。虽然此举获得了雍正的支持,但更是证明了年羹尧治军的霸道,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又岂能放心。雍正继位以后,由于八爷党的散布谣言,不只是说他篡位。还说他没有兄弟只有奴才,还有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引发的满汉之分问题。因此雍正用了一石二鸟之计,针对满汉问题,他派了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前线效力,以示重用满人。其实根本目的在于监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因为这些侍卫有上密折的权力。派老九胤禟去,表示自己不只是有奴才还有兄弟,破了这个谣言。其实是想让八爷党分化,因为老九是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也是八爷党中智囊式的二号人物,借此机会将老九调离京城,使八爷党可以安分不少,同时年羹尧还可以敲打敲打老九。而且十名大内侍卫也有监视老九的意思。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对于大臣说这些事情时,有意无意的当着这些谣言的幕后黑手老八的面说,颇有敲打之意。三、年羹尧与老九合伙破局老九是八爷党的智囊也是财神爷。他身为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与雍正的对立是满朝皆知。面对这种情况,他在前往前线路上先是给了十名大内侍卫一万两银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在钱的面子上,十名侍卫也对老九客气起来了。但这远远不够。此时的年羹尧刚刚接任大将军,为了立威先是杀了将军富宁安,然后在军中大肆杀找不到敌人的探子。老九身为雍正不喜欢的兄弟满朝皆知,而年羹尧为了立威,自然是接见老九时也是牛气哄哄的没有下跪。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年羹尧故意弄的障眼法。两个人私下里面谈,老九并没有说什么,开头对年羹尧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其实老九的意思颇有试探意思,因为虽然九子夺嫡时老八与年羹尧有着很多瓜葛。但现在毕竟是老四登基成为雍正,年羹尧是雍正的红人,不一定买老八的账。年羹尧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马上给老九下跪了。不像迎接时那么嚣张了。其实年羹尧的意思也很明显,虽然他深得雍正重用,但靠山多一个也更合适,老八拥有势力庞大的八爷党,自然想搭上这个大靠山。之后年羹尧与老九在这种初步试探双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开始继续深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年羹尧说会给老九弄一些漂漂亮亮的功劳给雍正交差,老九也说起了与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淡,但说自己绝无并反叛之心。两个人精就这样有一搭没一塔的试探着聊天深谈。第二天十个大内侍卫开始作死,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闹事。年羹尧借题发挥,先是让手下人去手震慑他们,然后又继续吓这群过惯了养尊处优大内侍卫,最后要杀他们头。这时候有一个细节就很明显了,年羹尧要下令杀他们以后,向自己的仆人老桑使了一个眼色,然后没一会老九就过来求情了。年羹尧死活不同意。最后无奈之下老九只能下跪求情,年羹尧当然是无奈的同意了。然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十名大内侍卫彻底吓傻了,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表示一定听从年羹尧的。对于“救命恩人”老九也是感激不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老九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苦肉计,虽然老九下跪了。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彻底成为他的人,从监视之人成为自己人,而年羹尧吓得这群大内侍卫也是唯命是从,雍正想要监视年羹尧的目的也失败了。也就是说结局是监视年羹尧与老九的十名侍卫被两个人彻底收买,雍正的监视敲打之意彻底失败。后来雍正都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这些侍卫上密折都只是说年羹尧的好,可是又能怎么办,只能不了了之。可见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精果然是聪明绝顶,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破了雍正的计中计。不过这二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小赢了雍正一次,于大局并无用。最后是老九伙同老八发动八王议政,被抄家圈禁。年羹尧以为攀上八爷党的大树了,结果年羹尧杀了雍正亲派西北的孙嘉诚以后,老八为了攻击雍正,抛弃了年羹尧。带头祭拜孙嘉诚,扩大了反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声势,带动百官逼雍正表态,最后年羹尧被赐死,凄凉落幕。一部雍正王朝,权力游戏知多少呢,尽在宋安之雍正王朝分析之中!想看权力游戏,不需要看什么好莱坞大片,不需要看什么神片,一部雍正王朝电视剧足以。第11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罢了,敢让皇帝的兄弟九王爷胤禟下跪求情是真的胆大包天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老九胤禟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双黉戏罢了,共同破了雍正的计中计,可谓是高明至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他有着诸多可圈可点值得分析之处。不像现在的肥皂剧一般,毫无内涵可言。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一、年羹尧与八爷党秘密来往年羹尧是雍正的奴才,但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奴才。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有两次差点背叛了雍正。先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老八为了收买人心顺水推舟的举荐他当四川提督,年羹尧身为老四奴才,竟然跑到老八府要见他,不过老八应该是觉得时间不成熟,以为国为民才举荐他的理由并没有见他。后是老四以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条件换来年羹尧任陕甘总督。而老十四也不老实借此挖墙脚,让年羹尧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举荐的他,回京以后第一时间见的老十四与老八,有着改换门庭之意,不是老四最后敲打了他,年羹尧估计就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了。虽然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再也与老八没来往。不过两人九子夺嫡时的暧昧关系,还有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庞大,使年羹尧对于老八还是很尊重的。二、雍正的一石二鸟之计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大到雍正登基以后都对其投鼠忌器,只能对老八一直重用,用以稳其心稳八爷党。前线西北用兵,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全国十几路人马一共23万大军都归年羹尧指挥,可以说年羹尧手里基本上掌控着全国的机动部队。上任以后年羹尧为了树立权威,杀了兵败的富宁安将军。虽然此举获得了雍正的支持,但更是证明了年羹尧治军的霸道,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又岂能放心。雍正继位以后,由于八爷党的散布谣言,不只是说他篡位。还说他没有兄弟只有奴才,还有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引发的满汉之分问题。因此雍正用了一石二鸟之计,针对满汉问题,他派了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前线效力,以示重用满人。其实根本目的在于监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因为这些侍卫有上密折的权力。派老九胤禟去,表示自己不只是有奴才还有兄弟,破了这个谣言。其实是想让八爷党分化,因为老九是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也是八爷党中智囊式的二号人物,借此机会将老九调离京城,使八爷党可以安分不少,同时年羹尧还可以敲打敲打老九。而且十名大内侍卫也有监视老九的意思。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对于大臣说这些事情时,有意无意的当着这些谣言的幕后黑手老八的面说,颇有敲打之意。三、年羹尧与老九合伙破局老九是八爷党的智囊也是财神爷。他身为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与雍正的对立是满朝皆知。面对这种情况,他在前往前线路上先是给了十名大内侍卫一万两银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在钱的面子上,十名侍卫也对老九客气起来了。但这远远不够。此时的年羹尧刚刚接任大将军,为了立威先是杀了将军富宁安,然后在军中大肆杀找不到敌人的探子。老九身为雍正不喜欢的兄弟满朝皆知,而年羹尧为了立威,自然是接见老九时也是牛气哄哄的没有下跪。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年羹尧故意弄的障眼法。两个人私下里面谈,老九并没有说什么,开头对年羹尧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其实老九的意思颇有试探意思,因为虽然九子夺嫡时老八与年羹尧有着很多瓜葛。但现在毕竟是老四登基成为雍正,年羹尧是雍正的红人,不一定买老八的账。年羹尧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马上给老九下跪了。不像迎接时那么嚣张了。其实年羹尧的意思也很明显,虽然他深得雍正重用,但靠山多一个也更合适,老八拥有势力庞大的八爷党,自然想搭上这个大靠山。之后年羹尧与老九在这种初步试探双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开始继续深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年羹尧说会给老九弄一些漂漂亮亮的功劳给雍正交差,老九也说起了与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淡,但说自己绝无并反叛之心。两个人精就这样有一搭没一塔的试探着聊天深谈。第二天十个大内侍卫开始作死,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闹事。年羹尧借题发挥,先是让手下人去手震慑他们,然后又继续吓这群过惯了养尊处优大内侍卫,最后要杀他们头。这时候有一个细节就很明显了,年羹尧要下令杀他们以后,向自己的仆人老桑使了一个眼色,然后没一会老九就过来求情了。年羹尧死活不同意。最后无奈之下老九只能下跪求情,年羹尧当然是无奈的同意了。然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十名大内侍卫彻底吓傻了,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表示一定听从年羹尧的。对于“救命恩人”老九也是感激不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老九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苦肉计,虽然老九下跪了。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彻底成为他的人,从监视之人成为自己人,而年羹尧吓得这群大内侍卫也是唯命是从,雍正想要监视年羹尧的目的也失败了。也就是说结局是监视年羹尧与老九的十名侍卫被两个人彻底收买,雍正的监视敲打之意彻底失败。后来雍正都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这些侍卫上密折都只是说年羹尧的好,可是又能怎么办,只能不了了之。可见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精果然是聪明绝顶,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破了雍正的计中计。不过这二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小赢了雍正一次,于大局并无用。最后是老九伙同老八发动八王议政,被抄家圈禁。年羹尧以为攀上八爷党的大树了,结果年羹尧杀了雍正亲派西北的孙嘉诚以后,老八为了攻击雍正,抛弃了年羹尧。带头祭拜孙嘉诚,扩大了反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声势,带动百官逼雍正表态,最后年羹尧被赐死,凄凉落幕。一部雍正王朝,权力游戏知多少呢,尽在宋安之雍正王朝分析之中!想看权力游戏,不需要看什么好莱坞大片,不需要看什么神片,一部雍正王朝电视剧足以。第11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罢了,敢让皇帝的兄弟九王爷胤禟下跪求情是真的胆大包天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老九胤禟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双黉戏罢了,共同破了雍正的计中计,可谓是高明至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他有着诸多可圈可点值得分析之处。不像现在的肥皂剧一般,毫无内涵可言。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一、年羹尧与八爷党秘密来往年羹尧是雍正的奴才,但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奴才。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有两次差点背叛了雍正。先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老八为了收买人心顺水推舟的举荐他当四川提督,年羹尧身为老四奴才,竟然跑到老八府要见他,不过老八应该是觉得时间不成熟,以为国为民才举荐他的理由并没有见他。后是老四以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条件换来年羹尧任陕甘总督。而老十四也不老实借此挖墙脚,让年羹尧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举荐的他,回京以后第一时间见的老十四与老八,有着改换门庭之意,不是老四最后敲打了他,年羹尧估计就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了。虽然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再也与老八没来往。不过两人九子夺嫡时的暧昧关系,还有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庞大,使年羹尧对于老八还是很尊重的。二、雍正的一石二鸟之计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大到雍正登基以后都对其投鼠忌器,只能对老八一直重用,用以稳其心稳八爷党。前线西北用兵,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全国十几路人马一共23万大军都归年羹尧指挥,可以说年羹尧手里基本上掌控着全国的机动部队。上任以后年羹尧为了树立权威,杀了兵败的富宁安将军。虽然此举获得了雍正的支持,但更是证明了年羹尧治军的霸道,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又岂能放心。雍正继位以后,由于八爷党的散布谣言,不只是说他篡位。还说他没有兄弟只有奴才,还有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引发的满汉之分问题。因此雍正用了一石二鸟之计,针对满汉问题,他派了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前线效力,以示重用满人。其实根本目的在于监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因为这些侍卫有上密折的权力。派老九胤禟去,表示自己不只是有奴才还有兄弟,破了这个谣言。其实是想让八爷党分化,因为老九是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也是八爷党中智囊式的二号人物,借此机会将老九调离京城,使八爷党可以安分不少,同时年羹尧还可以敲打敲打老九。而且十名大内侍卫也有监视老九的意思。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对于大臣说这些事情时,有意无意的当着这些谣言的幕后黑手老八的面说,颇有敲打之意。三、年羹尧与老九合伙破局老九是八爷党的智囊也是财神爷。他身为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与雍正的对立是满朝皆知。面对这种情况,他在前往前线路上先是给了十名大内侍卫一万两银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在钱的面子上,十名侍卫也对老九客气起来了。但这远远不够。此时的年羹尧刚刚接任大将军,为了立威先是杀了将军富宁安,然后在军中大肆杀找不到敌人的探子。老九身为雍正不喜欢的兄弟满朝皆知,而年羹尧为了立威,自然是接见老九时也是牛气哄哄的没有下跪。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年羹尧故意弄的障眼法。两个人私下里面谈,老九并没有说什么,开头对年羹尧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其实老九的意思颇有试探意思,因为虽然九子夺嫡时老八与年羹尧有着很多瓜葛。但现在毕竟是老四登基成为雍正,年羹尧是雍正的红人,不一定买老八的账。年羹尧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马上给老九下跪了。不像迎接时那么嚣张了。其实年羹尧的意思也很明显,虽然他深得雍正重用,但靠山多一个也更合适,老八拥有势力庞大的八爷党,自然想搭上这个大靠山。之后年羹尧与老九在这种初步试探双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开始继续深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年羹尧说会给老九弄一些漂漂亮亮的功劳给雍正交差,老九也说起了与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淡,但说自己绝无并反叛之心。两个人精就这样有一搭没一塔的试探着聊天深谈。第二天十个大内侍卫开始作死,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闹事。年羹尧借题发挥,先是让手下人去手震慑他们,然后又继续吓这群过惯了养尊处优大内侍卫,最后要杀他们头。这时候有一个细节就很明显了,年羹尧要下令杀他们以后,向自己的仆人老桑使了一个眼色,然后没一会老九就过来求情了。年羹尧死活不同意。最后无奈之下老九只能下跪求情,年羹尧当然是无奈的同意了。然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十名大内侍卫彻底吓傻了,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表示一定听从年羹尧的。对于“救命恩人”老九也是感激不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老九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苦肉计,虽然老九下跪了。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彻底成为他的人,从监视之人成为自己人,而年羹尧吓得这群大内侍卫也是唯命是从,雍正想要监视年羹尧的目的也失败了。也就是说结局是监视年羹尧与老九的十名侍卫被两个人彻底收买,雍正的监视敲打之意彻底失败。后来雍正都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这些侍卫上密折都只是说年羹尧的好,可是又能怎么办,只能不了了之。可见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精果然是聪明绝顶,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破了雍正的计中计。不过这二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小赢了雍正一次,于大局并无用。最后是老九伙同老八发动八王议政,被抄家圈禁。年羹尧以为攀上八爷党的大树了,结果年羹尧杀了雍正亲派西北的孙嘉诚以后,老八为了攻击雍正,抛弃了年羹尧。带头祭拜孙嘉诚,扩大了反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声势,带动百官逼雍正表态,最后年羹尧被赐死,凄凉落幕。一部雍正王朝,权力游戏知多少呢,尽在宋安之雍正王朝分析之中!想看权力游戏,不需要看什么好莱坞大片,不需要看什么神片,一部雍正王朝电视剧足以。第11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罢了,敢让皇帝的兄弟九王爷胤禟下跪求情是真的胆大包天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老九胤禟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双黉戏罢了,共同破了雍正的计中计,可谓是高明至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他有着诸多可圈可点值得分析之处。不像现在的肥皂剧一般,毫无内涵可言。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一、年羹尧与八爷党秘密来往年羹尧是雍正的奴才,但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奴才。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有两次差点背叛了雍正。先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老八为了收买人心顺水推舟的举荐他当四川提督,年羹尧身为老四奴才,竟然跑到老八府要见他,不过老八应该是觉得时间不成熟,以为国为民才举荐他的理由并没有见他。后是老四以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条件换来年羹尧任陕甘总督。而老十四也不老实借此挖墙脚,让年羹尧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举荐的他,回京以后第一时间见的老十四与老八,有着改换门庭之意,不是老四最后敲打了他,年羹尧估计就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了。虽然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再也与老八没来往。不过两人九子夺嫡时的暧昧关系,还有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庞大,使年羹尧对于老八还是很尊重的。二、雍正的一石二鸟之计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大到雍正登基以后都对其投鼠忌器,只能对老八一直重用,用以稳其心稳八爷党。前线西北用兵,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全国十几路人马一共23万大军都归年羹尧指挥,可以说年羹尧手里基本上掌控着全国的机动部队。上任以后年羹尧为了树立权威,杀了兵败的富宁安将军。虽然此举获得了雍正的支持,但更是证明了年羹尧治军的霸道,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又岂能放心。雍正继位以后,由于八爷党的散布谣言,不只是说他篡位。还说他没有兄弟只有奴才,还有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引发的满汉之分问题。因此雍正用了一石二鸟之计,针对满汉问题,他派了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前线效力,以示重用满人。其实根本目的在于监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因为这些侍卫有上密折的权力。派老九胤禟去,表示自己不只是有奴才还有兄弟,破了这个谣言。其实是想让八爷党分化,因为老九是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也是八爷党中智囊式的二号人物,借此机会将老九调离京城,使八爷党可以安分不少,同时年羹尧还可以敲打敲打老九。而且十名大内侍卫也有监视老九的意思。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对于大臣说这些事情时,有意无意的当着这些谣言的幕后黑手老八的面说,颇有敲打之意。三、年羹尧与老九合伙破局老九是八爷党的智囊也是财神爷。他身为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与雍正的对立是满朝皆知。面对这种情况,他在前往前线路上先是给了十名大内侍卫一万两银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在钱的面子上,十名侍卫也对老九客气起来了。但这远远不够。此时的年羹尧刚刚接任大将军,为了立威先是杀了将军富宁安,然后在军中大肆杀找不到敌人的探子。老九身为雍正不喜欢的兄弟满朝皆知,而年羹尧为了立威,自然是接见老九时也是牛气哄哄的没有下跪。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年羹尧故意弄的障眼法。两个人私下里面谈,老九并没有说什么,开头对年羹尧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其实老九的意思颇有试探意思,因为虽然九子夺嫡时老八与年羹尧有着很多瓜葛。但现在毕竟是老四登基成为雍正,年羹尧是雍正的红人,不一定买老八的账。年羹尧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马上给老九下跪了。不像迎接时那么嚣张了。其实年羹尧的意思也很明显,虽然他深得雍正重用,但靠山多一个也更合适,老八拥有势力庞大的八爷党,自然想搭上这个大靠山。之后年羹尧与老九在这种初步试探双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开始继续深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年羹尧说会给老九弄一些漂漂亮亮的功劳给雍正交差,老九也说起了与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淡,但说自己绝无并反叛之心。两个人精就这样有一搭没一塔的试探着聊天深谈。第二天十个大内侍卫开始作死,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闹事。年羹尧借题发挥,先是让手下人去手震慑他们,然后又继续吓这群过惯了养尊处优大内侍卫,最后要杀他们头。这时候有一个细节就很明显了,年羹尧要下令杀他们以后,向自己的仆人老桑使了一个眼色,然后没一会老九就过来求情了。年羹尧死活不同意。最后无奈之下老九只能下跪求情,年羹尧当然是无奈的同意了。然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十名大内侍卫彻底吓傻了,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表示一定听从年羹尧的。对于“救命恩人”老九也是感激不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老九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苦肉计,虽然老九下跪了。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彻底成为他的人,从监视之人成为自己人,而年羹尧吓得这群大内侍卫也是唯命是从,雍正想要监视年羹尧的目的也失败了。也就是说结局是监视年羹尧与老九的十名侍卫被两个人彻底收买,雍正的监视敲打之意彻底失败。后来雍正都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这些侍卫上密折都只是说年羹尧的好,可是又能怎么办,只能不了了之。可见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精果然是聪明绝顶,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破了雍正的计中计。不过这二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小赢了雍正一次,于大局并无用。最后是老九伙同老八发动八王议政,被抄家圈禁。年羹尧以为攀上八爷党的大树了,结果年羹尧杀了雍正亲派西北的孙嘉诚以后,老八为了攻击雍正,抛弃了年羹尧。带头祭拜孙嘉诚,扩大了反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声势,带动百官逼雍正表态,最后年羹尧被赐死,凄凉落幕。一部雍正王朝,权力游戏知多少呢,尽在宋安之雍正王朝分析之中!想看权力游戏,不需要看什么好莱坞大片,不需要看什么神片,一部雍正王朝电视剧足以。第11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侍卫,听起来就跟古代宫廷保安一样,但清朝侍卫千万不能小看,在清朝,很多著名的大臣一开始都是从宫廷侍卫开始做的,侍卫简直是平步青云的梯子。一般来说,清代的侍卫都出身上三旗,其中不少都是显贵之家的子弟。王公勋臣还有宗室外戚家里的子弟,年少的时候都会去宫廷里做侍卫,等到有了一定历练之后就会被外放,去担任各种要务,最终扶摇直上的人,是很多的。清代的宫廷侍卫,主要分成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等,内廷之中的侍卫地位还有待遇都很高,不仅生活丰厚,而且还有各种贴补跟恩赏。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待遇,而是御前侍卫是贴近皇帝的身边人。御前侍卫们整天都在皇帝跟前晃悠,皇帝有些事情,经常也都会让身边的近身人去办,可以说这些侍卫都是皇帝的贴心人,他们比起其他前朝大臣,更有机会。从清朝建立开始,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侍卫制度,御前侍卫的人选通常都是从皇亲国戚还有上三旗贵族当中选择的,其本来的出身就非同寻常。康熙年间,增设了汉人侍卫,由武举人担任,但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且多是寻常侍卫。实际上,清朝的侍卫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削弱八旗的同时,又要笼络八旗贵族的心,以继续拱卫皇权,而这对于八旗贵族子弟来说,也是个很好的上升通道。在清代,不计其数的著名人物都是从侍卫这个职务做起的,比如和珅,傅恒等等,而宫廷里的侍卫也分成很多个等级,再高贵的出身,刚进宫也要从最低等开始做。除了一等、二等与三等侍卫,最低的就是蓝翎侍卫,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恒一开始就是。即便最低等的蓝翎侍卫,那也是正六品,这并不是个很低的品阶,一般来说,八旗子弟刚入宫担任侍卫职务的时候,都不会超过二十岁。宫里的侍卫虽然说是负责皇帝的安全,但那毕竟是皇宫,平时几乎就是个摆设,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具体的升迁,往往也都是按照惯例与皇帝的心情进行的。仅仅两年不到的时间,傅恒就成为了正三品一等侍卫,这是很惊人的。正三品的地位,如果是通过科举等方式,按部就班进行,往往都要五六十岁,由此可见做侍卫登梯上升的速度,而到了这个地步,侍卫往往就会被外放。通常而言,宫廷里的侍卫在宫里待到一定年限,就会被外放出宫,去担任更加体面的职位,要么在京城里,要么就外放去外地,最差的蓝翎侍卫出宫后,也是正四品。一等侍卫一般外放,直接都是正二品副都统、甚至于总督、巡抚之类。绝大多数的宫廷侍卫,都在三十岁前后的年纪被外放出去,如果出身贵重如傅恒之类,被外放重用的年纪要更早一些,再怎么迟,也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罢了,敢让皇帝的兄弟九王爷胤禟下跪求情是真的胆大包天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老九胤禟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双黉戏罢了,共同破了雍正的计中计,可谓是高明至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他有着诸多可圈可点值得分析之处。不像现在的肥皂剧一般,毫无内涵可言。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一、年羹尧与八爷党秘密来往年羹尧是雍正的奴才,但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奴才。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有两次差点背叛了雍正。先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老八为了收买人心顺水推舟的举荐他当四川提督,年羹尧身为老四奴才,竟然跑到老八府要见他,不过老八应该是觉得时间不成熟,以为国为民才举荐他的理由并没有见他。后是老四以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条件换来年羹尧任陕甘总督。而老十四也不老实借此挖墙脚,让年羹尧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举荐的他,回京以后第一时间见的老十四与老八,有着改换门庭之意,不是老四最后敲打了他,年羹尧估计就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了。虽然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再也与老八没来往。不过两人九子夺嫡时的暧昧关系,还有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庞大,使年羹尧对于老八还是很尊重的。二、雍正的一石二鸟之计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大到雍正登基以后都对其投鼠忌器,只能对老八一直重用,用以稳其心稳八爷党。前线西北用兵,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全国十几路人马一共23万大军都归年羹尧指挥,可以说年羹尧手里基本上掌控着全国的机动部队。上任以后年羹尧为了树立权威,杀了兵败的富宁安将军。虽然此举获得了雍正的支持,但更是证明了年羹尧治军的霸道,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又岂能放心。雍正继位以后,由于八爷党的散布谣言,不只是说他篡位。还说他没有兄弟只有奴才,还有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引发的满汉之分问题。因此雍正用了一石二鸟之计,针对满汉问题,他派了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前线效力,以示重用满人。其实根本目的在于监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因为这些侍卫有上密折的权力。派老九胤禟去,表示自己不只是有奴才还有兄弟,破了这个谣言。其实是想让八爷党分化,因为老九是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也是八爷党中智囊式的二号人物,借此机会将老九调离京城,使八爷党可以安分不少,同时年羹尧还可以敲打敲打老九。而且十名大内侍卫也有监视老九的意思。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对于大臣说这些事情时,有意无意的当着这些谣言的幕后黑手老八的面说,颇有敲打之意。三、年羹尧与老九合伙破局老九是八爷党的智囊也是财神爷。他身为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与雍正的对立是满朝皆知。面对这种情况,他在前往前线路上先是给了十名大内侍卫一万两银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在钱的面子上,十名侍卫也对老九客气起来了。但这远远不够。此时的年羹尧刚刚接任大将军,为了立威先是杀了将军富宁安,然后在军中大肆杀找不到敌人的探子。老九身为雍正不喜欢的兄弟满朝皆知,而年羹尧为了立威,自然是接见老九时也是牛气哄哄的没有下跪。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年羹尧故意弄的障眼法。两个人私下里面谈,老九并没有说什么,开头对年羹尧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其实老九的意思颇有试探意思,因为虽然九子夺嫡时老八与年羹尧有着很多瓜葛。但现在毕竟是老四登基成为雍正,年羹尧是雍正的红人,不一定买老八的账。年羹尧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马上给老九下跪了。不像迎接时那么嚣张了。其实年羹尧的意思也很明显,虽然他深得雍正重用,但靠山多一个也更合适,老八拥有势力庞大的八爷党,自然想搭上这个大靠山。之后年羹尧与老九在这种初步试探双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开始继续深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年羹尧说会给老九弄一些漂漂亮亮的功劳给雍正交差,老九也说起了与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淡,但说自己绝无并反叛之心。两个人精就这样有一搭没一塔的试探着聊天深谈。第二天十个大内侍卫开始作死,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闹事。年羹尧借题发挥,先是让手下人去手震慑他们,然后又继续吓这群过惯了养尊处优大内侍卫,最后要杀他们头。这时候有一个细节就很明显了,年羹尧要下令杀他们以后,向自己的仆人老桑使了一个眼色,然后没一会老九就过来求情了。年羹尧死活不同意。最后无奈之下老九只能下跪求情,年羹尧当然是无奈的同意了。然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十名大内侍卫彻底吓傻了,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表示一定听从年羹尧的。对于“救命恩人”老九也是感激不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老九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苦肉计,虽然老九下跪了。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彻底成为他的人,从监视之人成为自己人,而年羹尧吓得这群大内侍卫也是唯命是从,雍正想要监视年羹尧的目的也失败了。也就是说结局是监视年羹尧与老九的十名侍卫被两个人彻底收买,雍正的监视敲打之意彻底失败。后来雍正都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这些侍卫上密折都只是说年羹尧的好,可是又能怎么办,只能不了了之。可见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精果然是聪明绝顶,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破了雍正的计中计。不过这二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小赢了雍正一次,于大局并无用。最后是老九伙同老八发动八王议政,被抄家圈禁。年羹尧以为攀上八爷党的大树了,结果年羹尧杀了雍正亲派西北的孙嘉诚以后,老八为了攻击雍正,抛弃了年羹尧。带头祭拜孙嘉诚,扩大了反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声势,带动百官逼雍正表态,最后年羹尧被赐死,凄凉落幕。一部雍正王朝,权力游戏知多少呢,尽在宋安之雍正王朝分析之中!想看权力游戏,不需要看什么好莱坞大片,不需要看什么神片,一部雍正王朝电视剧足以。第11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侍卫,听起来就跟古代宫廷保安一样,但清朝侍卫千万不能小看,在清朝,很多著名的大臣一开始都是从宫廷侍卫开始做的,侍卫简直是平步青云的梯子。一般来说,清代的侍卫都出身上三旗,其中不少都是显贵之家的子弟。王公勋臣还有宗室外戚家里的子弟,年少的时候都会去宫廷里做侍卫,等到有了一定历练之后就会被外放,去担任各种要务,最终扶摇直上的人,是很多的。清代的宫廷侍卫,主要分成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等,内廷之中的侍卫地位还有待遇都很高,不仅生活丰厚,而且还有各种贴补跟恩赏。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待遇,而是御前侍卫是贴近皇帝的身边人。御前侍卫们整天都在皇帝跟前晃悠,皇帝有些事情,经常也都会让身边的近身人去办,可以说这些侍卫都是皇帝的贴心人,他们比起其他前朝大臣,更有机会。从清朝建立开始,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侍卫制度,御前侍卫的人选通常都是从皇亲国戚还有上三旗贵族当中选择的,其本来的出身就非同寻常。康熙年间,增设了汉人侍卫,由武举人担任,但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且多是寻常侍卫。实际上,清朝的侍卫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削弱八旗的同时,又要笼络八旗贵族的心,以继续拱卫皇权,而这对于八旗贵族子弟来说,也是个很好的上升通道。在清代,不计其数的著名人物都是从侍卫这个职务做起的,比如和珅,傅恒等等,而宫廷里的侍卫也分成很多个等级,再高贵的出身,刚进宫也要从最低等开始做。除了一等、二等与三等侍卫,最低的就是蓝翎侍卫,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恒一开始就是。即便最低等的蓝翎侍卫,那也是正六品,这并不是个很低的品阶,一般来说,八旗子弟刚入宫担任侍卫职务的时候,都不会超过二十岁。宫里的侍卫虽然说是负责皇帝的安全,但那毕竟是皇宫,平时几乎就是个摆设,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具体的升迁,往往也都是按照惯例与皇帝的心情进行的。仅仅两年不到的时间,傅恒就成为了正三品一等侍卫,这是很惊人的。正三品的地位,如果是通过科举等方式,按部就班进行,往往都要五六十岁,由此可见做侍卫登梯上升的速度,而到了这个地步,侍卫往往就会被外放。通常而言,宫廷里的侍卫在宫里待到一定年限,就会被外放出宫,去担任更加体面的职位,要么在京城里,要么就外放去外地,最差的蓝翎侍卫出宫后,也是正四品。一等侍卫一般外放,直接都是正二品副都统、甚至于总督、巡抚之类。绝大多数的宫廷侍卫,都在三十岁前后的年纪被外放出去,如果出身贵重如傅恒之类,被外放重用的年纪要更早一些,再怎么迟,也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一伙传播的雍正帝重用汉人,而不用满人的说法,一怒之下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了西北大营,那么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一、富宁安之死:雍正帝即位之后,谨遵康熙帝临终前对他的嘱托,要他对兄弟们好一点。所以,面对老十四胤禵的大闹灵堂,雍正帝并没有发火;面对老十胤誐大闹朝堂,雍正帝也没有发火;面对老八胤禩一伙对雍正帝选派大将军的人选指指点点,雍正帝终于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富宁安之死!富宁安是太后的亲戚,因为不听从年羹尧的安排,贸然进军,想找叛军主力决战,结果落下了全军覆没的下场,最后富宁安也被年羹尧军法处置了。这场仗如果阴谋论一些,很可能是年羹尧偷偷透露行军路线给叛军的,只是目前没有找到证据。但是富宁安的死,让两个人很高兴,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雍正帝!在老十三胤祥得知富宁安贸然进军后,就为几万军队担心,可惜雍正帝并不这样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就等于雍正帝用几万军队的死,向老八胤禩一伙证明,满人打仗根本不行,朕选的年羹尧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为年羹尧坐稳西北打下了基础,树立了威信。除此之外,他还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上了西北前线,他这是为何呢?二、为什么是老九胤禟?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前线,是为了让他立下军功吗?显然不是啊,老十胤誐的武艺都比老九胤禟强,老九胤禟除了阴谋诡计多一些以外,其他的本领几乎没有,哦,还有一个本领,捞钱捞的挺多的。之所以派老九胤禟去,是因为雍正帝要削弱老八胤禩的势力,要想削弱这一伙的势力,只能从四个人下手,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个是老九胤禟,一个是老十胤誐,一个是老十四胤禵。显然,老八胤禩现在是总理王大臣,派他上前线十分不妙,不仅会引起他的那些拥护者的强烈反对,还会影响到西北的军粮供应。因为老八胤禩虽然政见上跟雍正帝不合,但是对待外敌入侵上,还是识大局的,后来西北战事能评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老十胤誐也不能派去,一方面派他去根本就削弱不了老八胤禩的力量,甚至起到倒忙。而且老十胤誐是一个直性子,人虽然莽撞,但是也算耿直,不像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的阴险。比如在热河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时候,大家传看老十四胤禵伪造的调兵手谕,就是老十胤誐首先讲看起来像老十三胤祥的字。后来因为老十三胤祥被圈禁,除了张五哥求情以外,老十胤誐也是在求情的。老十四胤禵更不能派啊,万一他干掉了年羹尧咋办?而老九胤禟,外号“小诸葛”,是老八胤禩一伙的财神爷,不仅有钱,还鬼点子多,把他派往前线,是可以削弱老八胤禩一伙的势力的。而且有了老九胤禟在年羹尧手里,老八胤禩操办起军粮和军饷供应上,也会比较卖力的。当然,雍正帝派他去的明面理由就是:“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看来朕的兄弟当中也该派个人到前线历练历练。”三、借刀杀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其实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那就是借年羹尧之手除掉老九胤禟,即使不除掉他,也能吓唬吓唬他。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八胤禩一直隐忍不发的,也就是表面上是认可了雍正帝即位。老十胤誐是个直性子,虽然也反对雍正帝即位,但是为人还算正直,直来直去的,不足为惧。唯独老九胤禟,不仅在雍正帝即位当晚吵吵闹闹,甚至还想出门调兵。后来老十四胤禵回来奔丧时,也是老九胤禟用手肘捅老十胤誐,俩人跟着起哄。后来老九、老十、老十四在伯伦不归酒楼胡闹,气得雍正帝说出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这时候可不是说老八胤禩的,而是说其他三个人的,尤其是带头的老九胤禟。后来的老九、老十、老十四跟老八胤禩还发了火,认为他成了雍正帝的忠臣,天天给西北供应粮草这么欢,他们几个反而成了爱新觉罗不肖子孙了。而老八胤禩说的话,也非常正直:“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儿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而不顾!”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的联盟是最薄弱的时候,此时不把老九胤禟派往前线,更待何时?而雍正帝此时对老十四胤禵没办法,谁让老娘还活着呢,但对老九胤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年羹尧胆子再大一点,军法处置了老九胤禟,那么雍正帝的江山算是彻底坐稳了,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四、计划落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西北的事,本来是一箭多雕:处罚了老九胤禟,拆散了老八胤禩同盟,利用十名侍卫监视老九胤禟的同时也监视年羹尧,而且老九胤禟和年羹尧在大西北还能互相制约。但是,他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先是十名毫无骨气的侍卫在半路上,就被老九胤禟用一万两银子收买了。后来又在年羹尧的大营中被年羹尧的军阀镇住,本来以为自己有密折可以上报雍正帝,到了年羹尧这里才发现,根本不管用,没等你密折上去,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有人说年羹尧肯定不敢随便杀十名侍卫的,其实年羹尧敢杀,而且杀了后,雍正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一方面还需要他打仗,另一方面一旦否认了年羹尧,就等于否认了自己,朝中老八胤禩那一伙都摆不平。而且在这之前,年羹尧就杀了雍正帝的准女婿:“他是皇上身边四格格洁明的女婿,他原来也在我的军中。上个月,我让他督办军粮,他竟敢误了三日期限,我就请出天子令箭来,一刀斩了他,而且是先斩后奏!皇上不但没有怪罪我,还下旨表彰。”结果老九胤禟给年羹尧下跪,才让十名侍卫逃过一劫,就此,老九胤禟也无法制约年羹尧了,十名侍卫更不用提了。后来雍正帝收到伊兴阿的密折之后,心中更是百感交集,真是白忙活一场啊。所以,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细想一下,都是杀机啊!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
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奴才罢了,敢让皇帝的兄弟九王爷胤禟下跪求情是真的胆大包天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老九胤禟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双黉戏罢了,共同破了雍正的计中计,可谓是高明至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他有着诸多可圈可点值得分析之处。不像现在的肥皂剧一般,毫无内涵可言。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一、年羹尧与八爷党秘密来往年羹尧是雍正的奴才,但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奴才。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有两次差点背叛了雍正。先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老八为了收买人心顺水推舟的举荐他当四川提督,年羹尧身为老四奴才,竟然跑到老八府要见他,不过老八应该是觉得时间不成熟,以为国为民才举荐他的理由并没有见他。后是老四以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条件换来年羹尧任陕甘总督。而老十四也不老实借此挖墙脚,让年羹尧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举荐的他,回京以后第一时间见的老十四与老八,有着改换门庭之意,不是老四最后敲打了他,年羹尧估计就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了。虽然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再也与老八没来往。不过两人九子夺嫡时的暧昧关系,还有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庞大,使年羹尧对于老八还是很尊重的。二、雍正的一石二鸟之计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大到雍正登基以后都对其投鼠忌器,只能对老八一直重用,用以稳其心稳八爷党。前线西北用兵,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全国十几路人马一共23万大军都归年羹尧指挥,可以说年羹尧手里基本上掌控着全国的机动部队。上任以后年羹尧为了树立权威,杀了兵败的富宁安将军。虽然此举获得了雍正的支持,但更是证明了年羹尧治军的霸道,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又岂能放心。雍正继位以后,由于八爷党的散布谣言,不只是说他篡位。还说他没有兄弟只有奴才,还有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引发的满汉之分问题。因此雍正用了一石二鸟之计,针对满汉问题,他派了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前线效力,以示重用满人。其实根本目的在于监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因为这些侍卫有上密折的权力。派老九胤禟去,表示自己不只是有奴才还有兄弟,破了这个谣言。其实是想让八爷党分化,因为老九是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也是八爷党中智囊式的二号人物,借此机会将老九调离京城,使八爷党可以安分不少,同时年羹尧还可以敲打敲打老九。而且十名大内侍卫也有监视老九的意思。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对于大臣说这些事情时,有意无意的当着这些谣言的幕后黑手老八的面说,颇有敲打之意。三、年羹尧与老九合伙破局老九是八爷党的智囊也是财神爷。他身为老八的铁杆支持者,与雍正的对立是满朝皆知。面对这种情况,他在前往前线路上先是给了十名大内侍卫一万两银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在钱的面子上,十名侍卫也对老九客气起来了。但这远远不够。此时的年羹尧刚刚接任大将军,为了立威先是杀了将军富宁安,然后在军中大肆杀找不到敌人的探子。老九身为雍正不喜欢的兄弟满朝皆知,而年羹尧为了立威,自然是接见老九时也是牛气哄哄的没有下跪。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年羹尧故意弄的障眼法。两个人私下里面谈,老九并没有说什么,开头对年羹尧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其实老九的意思颇有试探意思,因为虽然九子夺嫡时老八与年羹尧有着很多瓜葛。但现在毕竟是老四登基成为雍正,年羹尧是雍正的红人,不一定买老八的账。年羹尧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马上给老九下跪了。不像迎接时那么嚣张了。其实年羹尧的意思也很明显,虽然他深得雍正重用,但靠山多一个也更合适,老八拥有势力庞大的八爷党,自然想搭上这个大靠山。之后年羹尧与老九在这种初步试探双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开始继续深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年羹尧说会给老九弄一些漂漂亮亮的功劳给雍正交差,老九也说起了与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淡,但说自己绝无并反叛之心。两个人精就这样有一搭没一塔的试探着聊天深谈。第二天十个大内侍卫开始作死,觉得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闹事。年羹尧借题发挥,先是让手下人去手震慑他们,然后又继续吓这群过惯了养尊处优大内侍卫,最后要杀他们头。这时候有一个细节就很明显了,年羹尧要下令杀他们以后,向自己的仆人老桑使了一个眼色,然后没一会老九就过来求情了。年羹尧死活不同意。最后无奈之下老九只能下跪求情,年羹尧当然是无奈的同意了。然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十名大内侍卫彻底吓傻了,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表示一定听从年羹尧的。对于“救命恩人”老九也是感激不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老九与年羹尧合伙演的一出苦肉计,虽然老九下跪了。但是十名大内侍卫彻底成为他的人,从监视之人成为自己人,而年羹尧吓得这群大内侍卫也是唯命是从,雍正想要监视年羹尧的目的也失败了。也就是说结局是监视年羹尧与老九的十名侍卫被两个人彻底收买,雍正的监视敲打之意彻底失败。后来雍正都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这些侍卫上密折都只是说年羹尧的好,可是又能怎么办,只能不了了之。可见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精果然是聪明绝顶,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破了雍正的计中计。不过这二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小赢了雍正一次,于大局并无用。最后是老九伙同老八发动八王议政,被抄家圈禁。年羹尧以为攀上八爷党的大树了,结果年羹尧杀了雍正亲派西北的孙嘉诚以后,老八为了攻击雍正,抛弃了年羹尧。带头祭拜孙嘉诚,扩大了反年羹尧的清流官员声势,带动百官逼雍正表态,最后年羹尧被赐死,凄凉落幕。一部雍正王朝,权力游戏知多少呢,尽在宋安之雍正王朝分析之中!想看权力游戏,不需要看什么好莱坞大片,不需要看什么神片,一部雍正王朝电视剧足以。第11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一伙传播的雍正帝重用汉人,而不用满人的说法,一怒之下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了西北大营,那么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一、富宁安之死:雍正帝即位之后,谨遵康熙帝临终前对他的嘱托,要他对兄弟们好一点。所以,面对老十四胤禵的大闹灵堂,雍正帝并没有发火;面对老十胤誐大闹朝堂,雍正帝也没有发火;面对老八胤禩一伙对雍正帝选派大将军的人选指指点点,雍正帝终于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富宁安之死!富宁安是太后的亲戚,因为不听从年羹尧的安排,贸然进军,想找叛军主力决战,结果落下了全军覆没的下场,最后富宁安也被年羹尧军法处置了。这场仗如果阴谋论一些,很可能是年羹尧偷偷透露行军路线给叛军的,只是目前没有找到证据。但是富宁安的死,让两个人很高兴,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雍正帝!在老十三胤祥得知富宁安贸然进军后,就为几万军队担心,可惜雍正帝并不这样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就等于雍正帝用几万军队的死,向老八胤禩一伙证明,满人打仗根本不行,朕选的年羹尧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为年羹尧坐稳西北打下了基础,树立了威信。除此之外,他还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上了西北前线,他这是为何呢?二、为什么是老九胤禟?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前线,是为了让他立下军功吗?显然不是啊,老十胤誐的武艺都比老九胤禟强,老九胤禟除了阴谋诡计多一些以外,其他的本领几乎没有,哦,还有一个本领,捞钱捞的挺多的。之所以派老九胤禟去,是因为雍正帝要削弱老八胤禩的势力,要想削弱这一伙的势力,只能从四个人下手,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个是老九胤禟,一个是老十胤誐,一个是老十四胤禵。显然,老八胤禩现在是总理王大臣,派他上前线十分不妙,不仅会引起他的那些拥护者的强烈反对,还会影响到西北的军粮供应。因为老八胤禩虽然政见上跟雍正帝不合,但是对待外敌入侵上,还是识大局的,后来西北战事能评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老十胤誐也不能派去,一方面派他去根本就削弱不了老八胤禩的力量,甚至起到倒忙。而且老十胤誐是一个直性子,人虽然莽撞,但是也算耿直,不像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的阴险。比如在热河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时候,大家传看老十四胤禵伪造的调兵手谕,就是老十胤誐首先讲看起来像老十三胤祥的字。后来因为老十三胤祥被圈禁,除了张五哥求情以外,老十胤誐也是在求情的。老十四胤禵更不能派啊,万一他干掉了年羹尧咋办?而老九胤禟,外号“小诸葛”,是老八胤禩一伙的财神爷,不仅有钱,还鬼点子多,把他派往前线,是可以削弱老八胤禩一伙的势力的。而且有了老九胤禟在年羹尧手里,老八胤禩操办起军粮和军饷供应上,也会比较卖力的。当然,雍正帝派他去的明面理由就是:“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看来朕的兄弟当中也该派个人到前线历练历练。”三、借刀杀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其实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那就是借年羹尧之手除掉老九胤禟,即使不除掉他,也能吓唬吓唬他。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八胤禩一直隐忍不发的,也就是表面上是认可了雍正帝即位。老十胤誐是个直性子,虽然也反对雍正帝即位,但是为人还算正直,直来直去的,不足为惧。唯独老九胤禟,不仅在雍正帝即位当晚吵吵闹闹,甚至还想出门调兵。后来老十四胤禵回来奔丧时,也是老九胤禟用手肘捅老十胤誐,俩人跟着起哄。后来老九、老十、老十四在伯伦不归酒楼胡闹,气得雍正帝说出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这时候可不是说老八胤禩的,而是说其他三个人的,尤其是带头的老九胤禟。后来的老九、老十、老十四跟老八胤禩还发了火,认为他成了雍正帝的忠臣,天天给西北供应粮草这么欢,他们几个反而成了爱新觉罗不肖子孙了。而老八胤禩说的话,也非常正直:“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儿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而不顾!”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的联盟是最薄弱的时候,此时不把老九胤禟派往前线,更待何时?而雍正帝此时对老十四胤禵没办法,谁让老娘还活着呢,但对老九胤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年羹尧胆子再大一点,军法处置了老九胤禟,那么雍正帝的江山算是彻底坐稳了,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四、计划落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西北的事,本来是一箭多雕:处罚了老九胤禟,拆散了老八胤禩同盟,利用十名侍卫监视老九胤禟的同时也监视年羹尧,而且老九胤禟和年羹尧在大西北还能互相制约。但是,他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先是十名毫无骨气的侍卫在半路上,就被老九胤禟用一万两银子收买了。后来又在年羹尧的大营中被年羹尧的军阀镇住,本来以为自己有密折可以上报雍正帝,到了年羹尧这里才发现,根本不管用,没等你密折上去,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有人说年羹尧肯定不敢随便杀十名侍卫的,其实年羹尧敢杀,而且杀了后,雍正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一方面还需要他打仗,另一方面一旦否认了年羹尧,就等于否认了自己,朝中老八胤禩那一伙都摆不平。而且在这之前,年羹尧就杀了雍正帝的准女婿:“他是皇上身边四格格洁明的女婿,他原来也在我的军中。上个月,我让他督办军粮,他竟敢误了三日期限,我就请出天子令箭来,一刀斩了他,而且是先斩后奏!皇上不但没有怪罪我,还下旨表彰。”结果老九胤禟给年羹尧下跪,才让十名侍卫逃过一劫,就此,老九胤禟也无法制约年羹尧了,十名侍卫更不用提了。后来雍正帝收到伊兴阿的密折之后,心中更是百感交集,真是白忙活一场啊。所以,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细想一下,都是杀机啊!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一伙传播的雍正帝重用汉人,而不用满人的说法,一怒之下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了西北大营,那么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一、富宁安之死:雍正帝即位之后,谨遵康熙帝临终前对他的嘱托,要他对兄弟们好一点。所以,面对老十四胤禵的大闹灵堂,雍正帝并没有发火;面对老十胤誐大闹朝堂,雍正帝也没有发火;面对老八胤禩一伙对雍正帝选派大将军的人选指指点点,雍正帝终于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富宁安之死!富宁安是太后的亲戚,因为不听从年羹尧的安排,贸然进军,想找叛军主力决战,结果落下了全军覆没的下场,最后富宁安也被年羹尧军法处置了。这场仗如果阴谋论一些,很可能是年羹尧偷偷透露行军路线给叛军的,只是目前没有找到证据。但是富宁安的死,让两个人很高兴,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雍正帝!在老十三胤祥得知富宁安贸然进军后,就为几万军队担心,可惜雍正帝并不这样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就等于雍正帝用几万军队的死,向老八胤禩一伙证明,满人打仗根本不行,朕选的年羹尧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为年羹尧坐稳西北打下了基础,树立了威信。除此之外,他还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上了西北前线,他这是为何呢?二、为什么是老九胤禟?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前线,是为了让他立下军功吗?显然不是啊,老十胤誐的武艺都比老九胤禟强,老九胤禟除了阴谋诡计多一些以外,其他的本领几乎没有,哦,还有一个本领,捞钱捞的挺多的。之所以派老九胤禟去,是因为雍正帝要削弱老八胤禩的势力,要想削弱这一伙的势力,只能从四个人下手,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个是老九胤禟,一个是老十胤誐,一个是老十四胤禵。显然,老八胤禩现在是总理王大臣,派他上前线十分不妙,不仅会引起他的那些拥护者的强烈反对,还会影响到西北的军粮供应。因为老八胤禩虽然政见上跟雍正帝不合,但是对待外敌入侵上,还是识大局的,后来西北战事能评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老十胤誐也不能派去,一方面派他去根本就削弱不了老八胤禩的力量,甚至起到倒忙。而且老十胤誐是一个直性子,人虽然莽撞,但是也算耿直,不像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的阴险。比如在热河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时候,大家传看老十四胤禵伪造的调兵手谕,就是老十胤誐首先讲看起来像老十三胤祥的字。后来因为老十三胤祥被圈禁,除了张五哥求情以外,老十胤誐也是在求情的。老十四胤禵更不能派啊,万一他干掉了年羹尧咋办?而老九胤禟,外号“小诸葛”,是老八胤禩一伙的财神爷,不仅有钱,还鬼点子多,把他派往前线,是可以削弱老八胤禩一伙的势力的。而且有了老九胤禟在年羹尧手里,老八胤禩操办起军粮和军饷供应上,也会比较卖力的。当然,雍正帝派他去的明面理由就是:“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看来朕的兄弟当中也该派个人到前线历练历练。”三、借刀杀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其实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那就是借年羹尧之手除掉老九胤禟,即使不除掉他,也能吓唬吓唬他。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八胤禩一直隐忍不发的,也就是表面上是认可了雍正帝即位。老十胤誐是个直性子,虽然也反对雍正帝即位,但是为人还算正直,直来直去的,不足为惧。唯独老九胤禟,不仅在雍正帝即位当晚吵吵闹闹,甚至还想出门调兵。后来老十四胤禵回来奔丧时,也是老九胤禟用手肘捅老十胤誐,俩人跟着起哄。后来老九、老十、老十四在伯伦不归酒楼胡闹,气得雍正帝说出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这时候可不是说老八胤禩的,而是说其他三个人的,尤其是带头的老九胤禟。后来的老九、老十、老十四跟老八胤禩还发了火,认为他成了雍正帝的忠臣,天天给西北供应粮草这么欢,他们几个反而成了爱新觉罗不肖子孙了。而老八胤禩说的话,也非常正直:“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儿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而不顾!”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的联盟是最薄弱的时候,此时不把老九胤禟派往前线,更待何时?而雍正帝此时对老十四胤禵没办法,谁让老娘还活着呢,但对老九胤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年羹尧胆子再大一点,军法处置了老九胤禟,那么雍正帝的江山算是彻底坐稳了,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四、计划落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西北的事,本来是一箭多雕:处罚了老九胤禟,拆散了老八胤禩同盟,利用十名侍卫监视老九胤禟的同时也监视年羹尧,而且老九胤禟和年羹尧在大西北还能互相制约。但是,他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先是十名毫无骨气的侍卫在半路上,就被老九胤禟用一万两银子收买了。后来又在年羹尧的大营中被年羹尧的军阀镇住,本来以为自己有密折可以上报雍正帝,到了年羹尧这里才发现,根本不管用,没等你密折上去,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有人说年羹尧肯定不敢随便杀十名侍卫的,其实年羹尧敢杀,而且杀了后,雍正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一方面还需要他打仗,另一方面一旦否认了年羹尧,就等于否认了自己,朝中老八胤禩那一伙都摆不平。而且在这之前,年羹尧就杀了雍正帝的准女婿:“他是皇上身边四格格洁明的女婿,他原来也在我的军中。上个月,我让他督办军粮,他竟敢误了三日期限,我就请出天子令箭来,一刀斩了他,而且是先斩后奏!皇上不但没有怪罪我,还下旨表彰。”结果老九胤禟给年羹尧下跪,才让十名侍卫逃过一劫,就此,老九胤禟也无法制约年羹尧了,十名侍卫更不用提了。后来雍正帝收到伊兴阿的密折之后,心中更是百感交集,真是白忙活一场啊。所以,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细想一下,都是杀机啊!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一伙传播的雍正帝重用汉人,而不用满人的说法,一怒之下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了西北大营,那么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一、富宁安之死:雍正帝即位之后,谨遵康熙帝临终前对他的嘱托,要他对兄弟们好一点。所以,面对老十四胤禵的大闹灵堂,雍正帝并没有发火;面对老十胤誐大闹朝堂,雍正帝也没有发火;面对老八胤禩一伙对雍正帝选派大将军的人选指指点点,雍正帝终于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富宁安之死!富宁安是太后的亲戚,因为不听从年羹尧的安排,贸然进军,想找叛军主力决战,结果落下了全军覆没的下场,最后富宁安也被年羹尧军法处置了。这场仗如果阴谋论一些,很可能是年羹尧偷偷透露行军路线给叛军的,只是目前没有找到证据。但是富宁安的死,让两个人很高兴,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雍正帝!在老十三胤祥得知富宁安贸然进军后,就为几万军队担心,可惜雍正帝并不这样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就等于雍正帝用几万军队的死,向老八胤禩一伙证明,满人打仗根本不行,朕选的年羹尧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为年羹尧坐稳西北打下了基础,树立了威信。除此之外,他还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上了西北前线,他这是为何呢?二、为什么是老九胤禟?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前线,是为了让他立下军功吗?显然不是啊,老十胤誐的武艺都比老九胤禟强,老九胤禟除了阴谋诡计多一些以外,其他的本领几乎没有,哦,还有一个本领,捞钱捞的挺多的。之所以派老九胤禟去,是因为雍正帝要削弱老八胤禩的势力,要想削弱这一伙的势力,只能从四个人下手,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个是老九胤禟,一个是老十胤誐,一个是老十四胤禵。显然,老八胤禩现在是总理王大臣,派他上前线十分不妙,不仅会引起他的那些拥护者的强烈反对,还会影响到西北的军粮供应。因为老八胤禩虽然政见上跟雍正帝不合,但是对待外敌入侵上,还是识大局的,后来西北战事能评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老十胤誐也不能派去,一方面派他去根本就削弱不了老八胤禩的力量,甚至起到倒忙。而且老十胤誐是一个直性子,人虽然莽撞,但是也算耿直,不像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的阴险。比如在热河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时候,大家传看老十四胤禵伪造的调兵手谕,就是老十胤誐首先讲看起来像老十三胤祥的字。后来因为老十三胤祥被圈禁,除了张五哥求情以外,老十胤誐也是在求情的。老十四胤禵更不能派啊,万一他干掉了年羹尧咋办?而老九胤禟,外号“小诸葛”,是老八胤禩一伙的财神爷,不仅有钱,还鬼点子多,把他派往前线,是可以削弱老八胤禩一伙的势力的。而且有了老九胤禟在年羹尧手里,老八胤禩操办起军粮和军饷供应上,也会比较卖力的。当然,雍正帝派他去的明面理由就是:“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看来朕的兄弟当中也该派个人到前线历练历练。”三、借刀杀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其实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那就是借年羹尧之手除掉老九胤禟,即使不除掉他,也能吓唬吓唬他。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八胤禩一直隐忍不发的,也就是表面上是认可了雍正帝即位。老十胤誐是个直性子,虽然也反对雍正帝即位,但是为人还算正直,直来直去的,不足为惧。唯独老九胤禟,不仅在雍正帝即位当晚吵吵闹闹,甚至还想出门调兵。后来老十四胤禵回来奔丧时,也是老九胤禟用手肘捅老十胤誐,俩人跟着起哄。后来老九、老十、老十四在伯伦不归酒楼胡闹,气得雍正帝说出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这时候可不是说老八胤禩的,而是说其他三个人的,尤其是带头的老九胤禟。后来的老九、老十、老十四跟老八胤禩还发了火,认为他成了雍正帝的忠臣,天天给西北供应粮草这么欢,他们几个反而成了爱新觉罗不肖子孙了。而老八胤禩说的话,也非常正直:“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儿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而不顾!”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的联盟是最薄弱的时候,此时不把老九胤禟派往前线,更待何时?而雍正帝此时对老十四胤禵没办法,谁让老娘还活着呢,但对老九胤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年羹尧胆子再大一点,军法处置了老九胤禟,那么雍正帝的江山算是彻底坐稳了,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四、计划落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西北的事,本来是一箭多雕:处罚了老九胤禟,拆散了老八胤禩同盟,利用十名侍卫监视老九胤禟的同时也监视年羹尧,而且老九胤禟和年羹尧在大西北还能互相制约。但是,他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先是十名毫无骨气的侍卫在半路上,就被老九胤禟用一万两银子收买了。后来又在年羹尧的大营中被年羹尧的军阀镇住,本来以为自己有密折可以上报雍正帝,到了年羹尧这里才发现,根本不管用,没等你密折上去,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有人说年羹尧肯定不敢随便杀十名侍卫的,其实年羹尧敢杀,而且杀了后,雍正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一方面还需要他打仗,另一方面一旦否认了年羹尧,就等于否认了自己,朝中老八胤禩那一伙都摆不平。而且在这之前,年羹尧就杀了雍正帝的准女婿:“他是皇上身边四格格洁明的女婿,他原来也在我的军中。上个月,我让他督办军粮,他竟敢误了三日期限,我就请出天子令箭来,一刀斩了他,而且是先斩后奏!皇上不但没有怪罪我,还下旨表彰。”结果老九胤禟给年羹尧下跪,才让十名侍卫逃过一劫,就此,老九胤禟也无法制约年羹尧了,十名侍卫更不用提了。后来雍正帝收到伊兴阿的密折之后,心中更是百感交集,真是白忙活一场啊。所以,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细想一下,都是杀机啊!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一般情况下,清代的侍卫都是30岁左右外放,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这之前在皇宫内见多识广,皇帝看你不错,才会将你外放,担任京官或者地方大员。我们仔细来了解一下清代宫廷里的侍卫当时清朝的侍卫,并不是我们电视剧里面看的那样,来了刺客上去就被砍杀,毫无作用,也没有地位。相反的是,侍卫在当时是很厉害的一个职业,首先加入这个团体,你的出身就有要求。满清有八旗子弟,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由皇帝亲自统辖的三个旗,包括: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下五旗”是指: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想要当上宫廷侍卫,首先就需要你是上三旗出身,当然下五旗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比如和珅,和珅是正红旗的,他能够成为侍卫得益于祖辈的功德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侍卫,并且在之后一路高歌。后期也有汉人侍卫,汉人侍卫就需要通过武举人选拔,或者地方高官的推荐等等,汉人侍卫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满汉一家亲,也能够更好的管理汉人而设立的。宫廷侍卫分为四个级别,从一等到三等再加上一个蓝翎侍卫。官职分别是三品、四品、五品和六品。关于侍卫的外放^上图为二品官员补服上的补子侍卫外放的年龄我们开篇就说过了,一般到了三十岁左右就会让你出去当官了,京官地方官都有,那他们外放之后都当什么官呢?外放的官位其实什么都有,只不过对于侍卫的外放,都是比自己当侍卫的时候再升一级,比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那他外放之后,就是正五品官,一等侍卫是正三品,相应的外放之后就是正二品了,像各个省的总督啊,就是二品,所以说,一经外放,就是地方大佬。比较出名的侍卫和珅,和珅我们上面说了,他是正红旗的人,因为父辈们建功立业,他也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再加上他学问比较高,就成为了三等侍卫,后期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满清乾隆时期的大红人。纳兰明珠,纳兰明珠大家应该也很熟悉,他是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27岁进宫成为宫廷侍卫,不到两年就升为内务府纵观,后来慢慢升官,成为康熙时期权力最大的臣子之一。结语宫廷侍卫,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因为它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在30岁之后,能够得到一份更好的官职的保证。因为侍卫一般都是三十岁外放,在宫中见得多了,也能够增加很多人脉,特别是一等侍卫,整日跟着皇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外放之后自然更容易在官场活得更好。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一伙传播的雍正帝重用汉人,而不用满人的说法,一怒之下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了西北大营,那么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一、富宁安之死:雍正帝即位之后,谨遵康熙帝临终前对他的嘱托,要他对兄弟们好一点。所以,面对老十四胤禵的大闹灵堂,雍正帝并没有发火;面对老十胤誐大闹朝堂,雍正帝也没有发火;面对老八胤禩一伙对雍正帝选派大将军的人选指指点点,雍正帝终于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富宁安之死!富宁安是太后的亲戚,因为不听从年羹尧的安排,贸然进军,想找叛军主力决战,结果落下了全军覆没的下场,最后富宁安也被年羹尧军法处置了。这场仗如果阴谋论一些,很可能是年羹尧偷偷透露行军路线给叛军的,只是目前没有找到证据。但是富宁安的死,让两个人很高兴,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雍正帝!在老十三胤祥得知富宁安贸然进军后,就为几万军队担心,可惜雍正帝并不这样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就等于雍正帝用几万军队的死,向老八胤禩一伙证明,满人打仗根本不行,朕选的年羹尧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为年羹尧坐稳西北打下了基础,树立了威信。除此之外,他还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上了西北前线,他这是为何呢?二、为什么是老九胤禟?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前线,是为了让他立下军功吗?显然不是啊,老十胤誐的武艺都比老九胤禟强,老九胤禟除了阴谋诡计多一些以外,其他的本领几乎没有,哦,还有一个本领,捞钱捞的挺多的。之所以派老九胤禟去,是因为雍正帝要削弱老八胤禩的势力,要想削弱这一伙的势力,只能从四个人下手,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个是老九胤禟,一个是老十胤誐,一个是老十四胤禵。显然,老八胤禩现在是总理王大臣,派他上前线十分不妙,不仅会引起他的那些拥护者的强烈反对,还会影响到西北的军粮供应。因为老八胤禩虽然政见上跟雍正帝不合,但是对待外敌入侵上,还是识大局的,后来西北战事能评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老十胤誐也不能派去,一方面派他去根本就削弱不了老八胤禩的力量,甚至起到倒忙。而且老十胤誐是一个直性子,人虽然莽撞,但是也算耿直,不像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的阴险。比如在热河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时候,大家传看老十四胤禵伪造的调兵手谕,就是老十胤誐首先讲看起来像老十三胤祥的字。后来因为老十三胤祥被圈禁,除了张五哥求情以外,老十胤誐也是在求情的。老十四胤禵更不能派啊,万一他干掉了年羹尧咋办?而老九胤禟,外号“小诸葛”,是老八胤禩一伙的财神爷,不仅有钱,还鬼点子多,把他派往前线,是可以削弱老八胤禩一伙的势力的。而且有了老九胤禟在年羹尧手里,老八胤禩操办起军粮和军饷供应上,也会比较卖力的。当然,雍正帝派他去的明面理由就是:“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看来朕的兄弟当中也该派个人到前线历练历练。”三、借刀杀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其实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那就是借年羹尧之手除掉老九胤禟,即使不除掉他,也能吓唬吓唬他。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八胤禩一直隐忍不发的,也就是表面上是认可了雍正帝即位。老十胤誐是个直性子,虽然也反对雍正帝即位,但是为人还算正直,直来直去的,不足为惧。唯独老九胤禟,不仅在雍正帝即位当晚吵吵闹闹,甚至还想出门调兵。后来老十四胤禵回来奔丧时,也是老九胤禟用手肘捅老十胤誐,俩人跟着起哄。后来老九、老十、老十四在伯伦不归酒楼胡闹,气得雍正帝说出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这时候可不是说老八胤禩的,而是说其他三个人的,尤其是带头的老九胤禟。后来的老九、老十、老十四跟老八胤禩还发了火,认为他成了雍正帝的忠臣,天天给西北供应粮草这么欢,他们几个反而成了爱新觉罗不肖子孙了。而老八胤禩说的话,也非常正直:“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儿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而不顾!”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的联盟是最薄弱的时候,此时不把老九胤禟派往前线,更待何时?而雍正帝此时对老十四胤禵没办法,谁让老娘还活着呢,但对老九胤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年羹尧胆子再大一点,军法处置了老九胤禟,那么雍正帝的江山算是彻底坐稳了,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四、计划落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西北的事,本来是一箭多雕:处罚了老九胤禟,拆散了老八胤禩同盟,利用十名侍卫监视老九胤禟的同时也监视年羹尧,而且老九胤禟和年羹尧在大西北还能互相制约。但是,他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先是十名毫无骨气的侍卫在半路上,就被老九胤禟用一万两银子收买了。后来又在年羹尧的大营中被年羹尧的军阀镇住,本来以为自己有密折可以上报雍正帝,到了年羹尧这里才发现,根本不管用,没等你密折上去,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有人说年羹尧肯定不敢随便杀十名侍卫的,其实年羹尧敢杀,而且杀了后,雍正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一方面还需要他打仗,另一方面一旦否认了年羹尧,就等于否认了自己,朝中老八胤禩那一伙都摆不平。而且在这之前,年羹尧就杀了雍正帝的准女婿:“他是皇上身边四格格洁明的女婿,他原来也在我的军中。上个月,我让他督办军粮,他竟敢误了三日期限,我就请出天子令箭来,一刀斩了他,而且是先斩后奏!皇上不但没有怪罪我,还下旨表彰。”结果老九胤禟给年羹尧下跪,才让十名侍卫逃过一劫,就此,老九胤禟也无法制约年羹尧了,十名侍卫更不用提了。后来雍正帝收到伊兴阿的密折之后,心中更是百感交集,真是白忙活一场啊。所以,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细想一下,都是杀机啊!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一般情况下,清代的侍卫都是30岁左右外放,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这之前在皇宫内见多识广,皇帝看你不错,才会将你外放,担任京官或者地方大员。我们仔细来了解一下清代宫廷里的侍卫当时清朝的侍卫,并不是我们电视剧里面看的那样,来了刺客上去就被砍杀,毫无作用,也没有地位。相反的是,侍卫在当时是很厉害的一个职业,首先加入这个团体,你的出身就有要求。满清有八旗子弟,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由皇帝亲自统辖的三个旗,包括: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下五旗”是指: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想要当上宫廷侍卫,首先就需要你是上三旗出身,当然下五旗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比如和珅,和珅是正红旗的,他能够成为侍卫得益于祖辈的功德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侍卫,并且在之后一路高歌。后期也有汉人侍卫,汉人侍卫就需要通过武举人选拔,或者地方高官的推荐等等,汉人侍卫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满汉一家亲,也能够更好的管理汉人而设立的。宫廷侍卫分为四个级别,从一等到三等再加上一个蓝翎侍卫。官职分别是三品、四品、五品和六品。关于侍卫的外放^上图为二品官员补服上的补子侍卫外放的年龄我们开篇就说过了,一般到了三十岁左右就会让你出去当官了,京官地方官都有,那他们外放之后都当什么官呢?外放的官位其实什么都有,只不过对于侍卫的外放,都是比自己当侍卫的时候再升一级,比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那他外放之后,就是正五品官,一等侍卫是正三品,相应的外放之后就是正二品了,像各个省的总督啊,就是二品,所以说,一经外放,就是地方大佬。比较出名的侍卫和珅,和珅我们上面说了,他是正红旗的人,因为父辈们建功立业,他也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再加上他学问比较高,就成为了三等侍卫,后期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满清乾隆时期的大红人。纳兰明珠,纳兰明珠大家应该也很熟悉,他是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27岁进宫成为宫廷侍卫,不到两年就升为内务府纵观,后来慢慢升官,成为康熙时期权力最大的臣子之一。结语宫廷侍卫,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因为它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在30岁之后,能够得到一份更好的官职的保证。因为侍卫一般都是三十岁外放,在宫中见得多了,也能够增加很多人脉,特别是一等侍卫,整日跟着皇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外放之后自然更容易在官场活得更好。无外乎两条路:流离失所,或者勉强温饱。咱们先来说满清灭亡的时间背景,1912年,袁世凯以“内阁总理”的身份,多次逼宫隆裕太后,承诺会“尊重优待清室各条”,迫使隆裕太后同意签订退位诏书。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年仅6岁的溥仪颁布了大清朝最后一道上谕,并加盖皇权玉玺,称《退位诏书》,正式宣布溥仪退位,也标志着满清政权的名存实亡。(前坐为幼年溥仪,右四为隆裕太后)退位后,按照此前承诺,溥仪被允许继续留在紫禁城内生活,并由当时的民国政府,每年出资400万两白银,维持紫禁城内的日常开销,虽然此时的溥仪皇帝只剩虚名,但多达上千人的太监宫女仍旧没有离开,与此同时紫禁城内频繁出现宫中宝物被盗事件,后经查实,大多为密逃的太监和宫女所为,这部分人在携带珍贵财宝顺利出宫后,依靠倒卖清廷的财宝,相对而言生活较为富足。但大家注意,其实也只是相对那些没有任何收入的太监宫女来说,盗卖宝物的那些太监较为富足,但其实距离真正的富贵生活,还是有一定差距。到了1923年的7月16日,因为此前紫禁城内发生了一场火灾,经调查发现是人为纵火,于是溥仪下发了一道“将宫内太监悉数裁撤,立即出宫”的谕旨,为妃子们各留20名太监宫女以供驱使后,便将其余人等尽数强行驱赶出宫,临出宫前,溥仪命令内务府筹集遣散费,会同国民政府的军警人员,如数发放给即将被遣散出宫的太监和宫女。这就相当于给一笔补偿金,算是清廷对这些服侍了满清皇族一辈子的太监宫女们,最后的一次补偿,至于数额嘛,可想而知,也仅仅是能解一时之需。而这部分被遣散的太监与宫女,有离家较近,在北京城内拥有房产的,便就近回家。若是离家远的,则带上细软返乡,回到老家也会隐瞒身份,不会说自己是从皇宫里待过的宫女,不然会影响嫁人。前后被遣散的人员多达700人,最后剩余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则聚集在地安门的雁翅楼下,靠乞讨为生。这其中,有气质上佳的宫女被乡绅相中,领回家去纳为小妾,或依旧作为佣人伺候主子起居。也有人被青楼掳去,惨遭凌辱后被逼卖身。更有甚者,遭到洋人挟持,被卖到了海外为奴。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麾下将士鹿钟麟率部包围了紫禁城,逼迫溥仪出宫,为求自保,溥仪只带了部分亲信侍卫和家眷离开,但大批太监与宫女依旧跟随在侧,被驱逐出北京后,溥仪半路上又被日本人截获,日本人觉得溥仪有大用处,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伪满政权”,但他身边的宫女奴仆却毫无作用,于是在半路就将所有人遣散。这些人之中,不乏身怀财物者,逃离溥仪之后,隐姓埋名,安稳度日。也有被军阀接纳,成为小妾或丫鬟,更有甚者,逃到城市之中,因身无分文,又无一技之长,最终饿死街头,或干脆找了无人之处以死解脱。这段时期的人,命运最为坎坷,得到善终的人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多数都是在颠沛流离后无所依靠,最终客死他乡。总而言之,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便如树倒猢狲散,连帝王都成了阶下囚,更何况跟着他混饭吃的下人。不管去向何从,终究也只是历史大潮中的一道缩影,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趣闻,谢谢。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大内侍卫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刺杀皇帝?有关这点,古人想的其实很周到。主要有以下的防范措施。第一,挑选。大内侍卫的挑选极为严格,特别是他们的背景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要从招来中挑选,岂不是给他人行了方便?对侍卫背景的审查是第一道防范措施。第二,洗脑教育。皇帝在挑选大内侍卫的时候,会选择口才好的官员去给这些大内侍卫进行洗脑教育,加上一些特殊手段,慢慢的,这些人就没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心里,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皇帝,皇帝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至于洗脑效果是否有效,这点倒不用怀疑,现在不是有传销组织吗?这些组织只需要利用一种特殊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压迫,就能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给洗脑,传销组织尚且如此,负责皇帝安全的人,其洗脑能力可不会逊色于传销组织。第三,控制家人。一般而言,朝廷会控制住大内侍卫的家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关押在牢里,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只要某个大内侍卫敢刺杀皇帝、有任何造反的举动,那么其家人就会受到牵连,直接就满门抄斩。即便为了家人,这些大内侍卫也不敢胡来。第四,待遇好。皇帝的贴身侍卫只要干好本分,不胡来,正常情况下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至少也是吃穿不愁,跟着皇帝混,把皇帝给服务好,自然有个璀璨的前程。这些道理,大内侍卫自然是懂的。第五,杀不了。虽说是贴身侍卫,可在皇帝和大内侍卫之间,是宫女以及太监之类的人员,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对皇帝造成不了威胁,但却能作为皇帝与侍卫间的一道屏障。皇帝身边还可能存在着死士、暗卫,这些人是经过特殊培养的,有些还可能跟皇帝一起长大,对皇帝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忠诚,而对此普通的大内侍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皇帝自然不是那么好刺杀的。归结起来可以这么理解:放弃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冒着家人被杀的风险,然后无缘无故去刺杀根本杀不了的皇帝,哪个人愿意这么做?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京城的防卫工作。在清朝京城,总计有三层防御。其中,第一层是郊区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3万多野战部队,这支部队属于清朝的精锐力量。按照朝廷的规定,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而丰台提督直接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丰台的驻军。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由于老十三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从而保证了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除了郊区的丰台大营,还有就是京城内的部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京城内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余军队。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丰台大营,但由于直接控制京城的防务,九门提督属于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在清朝历史上,历任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胤禛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保证了京城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皇宫侍卫部队,总计只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部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用。按照朝廷的规定,侍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高官,在清朝官场上,正一品官员的数量并不多。虽然领侍卫大臣仅仅管理侍卫部队,但由于负责皇帝的安全,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 如果是九门提督属于皇帝的亲信,那么,领侍卫大臣就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老四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换句话说,老四胤禛直接控制了皇宫,再加上胤祥、隆科多等人,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御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由于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亲信担任,或者直接就是皇帝的亲戚。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大将福康安曾经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名义上,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侄子,但从各方面推测,福康安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从品级上来说,领侍卫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九门提督属于从一品高官,领侍卫大臣的地位略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九门提督。从权力来说,九门提督的实权更大。但由于领侍卫大臣的地位比较高,九门提督见到领侍卫内大臣以后,应该首先请安行礼。请注意,领侍卫内大臣并不只担任这一个岗位。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由亲王或者军机大臣兼任。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曾经长期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其他官员都会尊敬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尊敬这是一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身后的其他官职。当然,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也非常大。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遇到了一次刺杀。当时,大内侍卫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在刺杀事件被解决以后,嘉庆皇帝非常生气,将领侍卫内大臣撤职问罪。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性质不同而已。大内侍卫是负责皇上,皇宫,后宫,以及皇权直系王府的安全,用“权利通天”来形容大内侍卫一点也不为过。而对于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锦衣卫之间,我想应该没有谁怕谁之说。再说锦衣卫吧,从字面意思来看“锦衣”指精美华丽的衣服,或者显贵者的服装。事实上锦衣卫的前身都尉府“仪鸾司”也是如此,可以说最早的“仪鸾司”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礼宾司”仪仗队。洪武十五年朱氏王朝为了强化统治,裁撤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史上最强特工组织,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鼎盛期的锦衣卫相当于当今的摩萨德,克格勃,CIA,以及国民党的“军统”。最后比较一下,在文字记载里大内侍卫中的武术名家还真不少,如清肃王府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和太极名家杨露禅,而锦衣卫中却没有听说过哪怕有点名气的高手。说到这里老漁觉得,如果没有朝廷赋予的特殊权利,锦衣卫还真的不是大内侍卫的对手。(图片来自百度)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一伙传播的雍正帝重用汉人,而不用满人的说法,一怒之下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了西北大营,那么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一、富宁安之死:雍正帝即位之后,谨遵康熙帝临终前对他的嘱托,要他对兄弟们好一点。所以,面对老十四胤禵的大闹灵堂,雍正帝并没有发火;面对老十胤誐大闹朝堂,雍正帝也没有发火;面对老八胤禩一伙对雍正帝选派大将军的人选指指点点,雍正帝终于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富宁安之死!富宁安是太后的亲戚,因为不听从年羹尧的安排,贸然进军,想找叛军主力决战,结果落下了全军覆没的下场,最后富宁安也被年羹尧军法处置了。这场仗如果阴谋论一些,很可能是年羹尧偷偷透露行军路线给叛军的,只是目前没有找到证据。但是富宁安的死,让两个人很高兴,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雍正帝!在老十三胤祥得知富宁安贸然进军后,就为几万军队担心,可惜雍正帝并不这样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就等于雍正帝用几万军队的死,向老八胤禩一伙证明,满人打仗根本不行,朕选的年羹尧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为年羹尧坐稳西北打下了基础,树立了威信。除此之外,他还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上了西北前线,他这是为何呢?二、为什么是老九胤禟?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前线,是为了让他立下军功吗?显然不是啊,老十胤誐的武艺都比老九胤禟强,老九胤禟除了阴谋诡计多一些以外,其他的本领几乎没有,哦,还有一个本领,捞钱捞的挺多的。之所以派老九胤禟去,是因为雍正帝要削弱老八胤禩的势力,要想削弱这一伙的势力,只能从四个人下手,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个是老九胤禟,一个是老十胤誐,一个是老十四胤禵。显然,老八胤禩现在是总理王大臣,派他上前线十分不妙,不仅会引起他的那些拥护者的强烈反对,还会影响到西北的军粮供应。因为老八胤禩虽然政见上跟雍正帝不合,但是对待外敌入侵上,还是识大局的,后来西北战事能评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老十胤誐也不能派去,一方面派他去根本就削弱不了老八胤禩的力量,甚至起到倒忙。而且老十胤誐是一个直性子,人虽然莽撞,但是也算耿直,不像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的阴险。比如在热河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时候,大家传看老十四胤禵伪造的调兵手谕,就是老十胤誐首先讲看起来像老十三胤祥的字。后来因为老十三胤祥被圈禁,除了张五哥求情以外,老十胤誐也是在求情的。老十四胤禵更不能派啊,万一他干掉了年羹尧咋办?而老九胤禟,外号“小诸葛”,是老八胤禩一伙的财神爷,不仅有钱,还鬼点子多,把他派往前线,是可以削弱老八胤禩一伙的势力的。而且有了老九胤禟在年羹尧手里,老八胤禩操办起军粮和军饷供应上,也会比较卖力的。当然,雍正帝派他去的明面理由就是:“不是还有人说,朕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看来朕的兄弟当中也该派个人到前线历练历练。”三、借刀杀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其实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那就是借年羹尧之手除掉老九胤禟,即使不除掉他,也能吓唬吓唬他。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八胤禩一直隐忍不发的,也就是表面上是认可了雍正帝即位。老十胤誐是个直性子,虽然也反对雍正帝即位,但是为人还算正直,直来直去的,不足为惧。唯独老九胤禟,不仅在雍正帝即位当晚吵吵闹闹,甚至还想出门调兵。后来老十四胤禵回来奔丧时,也是老九胤禟用手肘捅老十胤誐,俩人跟着起哄。后来老九、老十、老十四在伯伦不归酒楼胡闹,气得雍正帝说出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这时候可不是说老八胤禩的,而是说其他三个人的,尤其是带头的老九胤禟。后来的老九、老十、老十四跟老八胤禩还发了火,认为他成了雍正帝的忠臣,天天给西北供应粮草这么欢,他们几个反而成了爱新觉罗不肖子孙了。而老八胤禩说的话,也非常正直:“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儿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而不顾!”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的联盟是最薄弱的时候,此时不把老九胤禟派往前线,更待何时?而雍正帝此时对老十四胤禵没办法,谁让老娘还活着呢,但对老九胤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年羹尧胆子再大一点,军法处置了老九胤禟,那么雍正帝的江山算是彻底坐稳了,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四、计划落空: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带着十名侍卫去西北的事,本来是一箭多雕:处罚了老九胤禟,拆散了老八胤禩同盟,利用十名侍卫监视老九胤禟的同时也监视年羹尧,而且老九胤禟和年羹尧在大西北还能互相制约。但是,他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先是十名毫无骨气的侍卫在半路上,就被老九胤禟用一万两银子收买了。后来又在年羹尧的大营中被年羹尧的军阀镇住,本来以为自己有密折可以上报雍正帝,到了年羹尧这里才发现,根本不管用,没等你密折上去,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有人说年羹尧肯定不敢随便杀十名侍卫的,其实年羹尧敢杀,而且杀了后,雍正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一方面还需要他打仗,另一方面一旦否认了年羹尧,就等于否认了自己,朝中老八胤禩那一伙都摆不平。而且在这之前,年羹尧就杀了雍正帝的准女婿:“他是皇上身边四格格洁明的女婿,他原来也在我的军中。上个月,我让他督办军粮,他竟敢误了三日期限,我就请出天子令箭来,一刀斩了他,而且是先斩后奏!皇上不但没有怪罪我,还下旨表彰。”结果老九胤禟给年羹尧下跪,才让十名侍卫逃过一劫,就此,老九胤禟也无法制约年羹尧了,十名侍卫更不用提了。后来雍正帝收到伊兴阿的密折之后,心中更是百感交集,真是白忙活一场啊。所以,雍正帝派老九胤禟去西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细想一下,都是杀机啊!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一般情况下,清代的侍卫都是30岁左右外放,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这之前在皇宫内见多识广,皇帝看你不错,才会将你外放,担任京官或者地方大员。我们仔细来了解一下清代宫廷里的侍卫当时清朝的侍卫,并不是我们电视剧里面看的那样,来了刺客上去就被砍杀,毫无作用,也没有地位。相反的是,侍卫在当时是很厉害的一个职业,首先加入这个团体,你的出身就有要求。满清有八旗子弟,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由皇帝亲自统辖的三个旗,包括: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下五旗”是指: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想要当上宫廷侍卫,首先就需要你是上三旗出身,当然下五旗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比如和珅,和珅是正红旗的,他能够成为侍卫得益于祖辈的功德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侍卫,并且在之后一路高歌。后期也有汉人侍卫,汉人侍卫就需要通过武举人选拔,或者地方高官的推荐等等,汉人侍卫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满汉一家亲,也能够更好的管理汉人而设立的。宫廷侍卫分为四个级别,从一等到三等再加上一个蓝翎侍卫。官职分别是三品、四品、五品和六品。关于侍卫的外放^上图为二品官员补服上的补子侍卫外放的年龄我们开篇就说过了,一般到了三十岁左右就会让你出去当官了,京官地方官都有,那他们外放之后都当什么官呢?外放的官位其实什么都有,只不过对于侍卫的外放,都是比自己当侍卫的时候再升一级,比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那他外放之后,就是正五品官,一等侍卫是正三品,相应的外放之后就是正二品了,像各个省的总督啊,就是二品,所以说,一经外放,就是地方大佬。比较出名的侍卫和珅,和珅我们上面说了,他是正红旗的人,因为父辈们建功立业,他也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再加上他学问比较高,就成为了三等侍卫,后期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满清乾隆时期的大红人。纳兰明珠,纳兰明珠大家应该也很熟悉,他是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27岁进宫成为宫廷侍卫,不到两年就升为内务府纵观,后来慢慢升官,成为康熙时期权力最大的臣子之一。结语宫廷侍卫,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因为它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在30岁之后,能够得到一份更好的官职的保证。因为侍卫一般都是三十岁外放,在宫中见得多了,也能够增加很多人脉,特别是一等侍卫,整日跟着皇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外放之后自然更容易在官场活得更好。无外乎两条路:流离失所,或者勉强温饱。咱们先来说满清灭亡的时间背景,1912年,袁世凯以“内阁总理”的身份,多次逼宫隆裕太后,承诺会“尊重优待清室各条”,迫使隆裕太后同意签订退位诏书。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年仅6岁的溥仪颁布了大清朝最后一道上谕,并加盖皇权玉玺,称《退位诏书》,正式宣布溥仪退位,也标志着满清政权的名存实亡。(前坐为幼年溥仪,右四为隆裕太后)退位后,按照此前承诺,溥仪被允许继续留在紫禁城内生活,并由当时的民国政府,每年出资400万两白银,维持紫禁城内的日常开销,虽然此时的溥仪皇帝只剩虚名,但多达上千人的太监宫女仍旧没有离开,与此同时紫禁城内频繁出现宫中宝物被盗事件,后经查实,大多为密逃的太监和宫女所为,这部分人在携带珍贵财宝顺利出宫后,依靠倒卖清廷的财宝,相对而言生活较为富足。但大家注意,其实也只是相对那些没有任何收入的太监宫女来说,盗卖宝物的那些太监较为富足,但其实距离真正的富贵生活,还是有一定差距。到了1923年的7月16日,因为此前紫禁城内发生了一场火灾,经调查发现是人为纵火,于是溥仪下发了一道“将宫内太监悉数裁撤,立即出宫”的谕旨,为妃子们各留20名太监宫女以供驱使后,便将其余人等尽数强行驱赶出宫,临出宫前,溥仪命令内务府筹集遣散费,会同国民政府的军警人员,如数发放给即将被遣散出宫的太监和宫女。这就相当于给一笔补偿金,算是清廷对这些服侍了满清皇族一辈子的太监宫女们,最后的一次补偿,至于数额嘛,可想而知,也仅仅是能解一时之需。而这部分被遣散的太监与宫女,有离家较近,在北京城内拥有房产的,便就近回家。若是离家远的,则带上细软返乡,回到老家也会隐瞒身份,不会说自己是从皇宫里待过的宫女,不然会影响嫁人。前后被遣散的人员多达700人,最后剩余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则聚集在地安门的雁翅楼下,靠乞讨为生。这其中,有气质上佳的宫女被乡绅相中,领回家去纳为小妾,或依旧作为佣人伺候主子起居。也有人被青楼掳去,惨遭凌辱后被逼卖身。更有甚者,遭到洋人挟持,被卖到了海外为奴。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麾下将士鹿钟麟率部包围了紫禁城,逼迫溥仪出宫,为求自保,溥仪只带了部分亲信侍卫和家眷离开,但大批太监与宫女依旧跟随在侧,被驱逐出北京后,溥仪半路上又被日本人截获,日本人觉得溥仪有大用处,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伪满政权”,但他身边的宫女奴仆却毫无作用,于是在半路就将所有人遣散。这些人之中,不乏身怀财物者,逃离溥仪之后,隐姓埋名,安稳度日。也有被军阀接纳,成为小妾或丫鬟,更有甚者,逃到城市之中,因身无分文,又无一技之长,最终饿死街头,或干脆找了无人之处以死解脱。这段时期的人,命运最为坎坷,得到善终的人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多数都是在颠沛流离后无所依靠,最终客死他乡。总而言之,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便如树倒猢狲散,连帝王都成了阶下囚,更何况跟着他混饭吃的下人。不管去向何从,终究也只是历史大潮中的一道缩影,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趣闻,谢谢。梦溪石的《成化十四年》、《千秋》、《麟趾》(麟趾无cp但是不看会后悔)、《天下》、《九霄》?淮上的《青龙图腾》?墨香铜臭的《天官赐福》、《魔道祖师》、《人渣反派自救系统》?楚寒衣青的《入魔》、《孤有话说》、《画劫》?木苏里的《铜钱龛世》(龛kan)?九州月下的《掌门压力很大》?零夜月落的《踏仙》没完结?报纸糊墙的《南北杂货》?非天夜翔的《鹰奴》、《相见欢》、《锦衣卫》?捂脸大笑的《簪缨问鼎》?回头再补,么么哒

5,京门风月暗卫攻略 京门风月暗卫怎么装备

【暗卫职业】文、武、药、医  【暗卫推荐】文、医  药师在游戏中是一个辅助攻击的职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和高攻高输出的职业不能相比,一般都放在阵容的后面,所以在选择暗卫的时候需要谨慎一点,最好是选择本身没有技能,让暗卫增加附加属性。  这是给大家推荐文和医是因为,文的攻击力强大,能够补足药师攻击力不足的问题,防御能力也不差,能够很好地补充了阵容的平衡性。而医可以为本方恢复一定的血气,是很好的辅助。

6,京门风月手游暗卫突破攻略

  京门风月手游暗卫突破攻略!暗卫怎么突破?京门风月手游暗卫突破方法是什么?暗卫突破能给玩家们接下来的剧情更好通过,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通过消耗一定的道具对暗卫进行突破,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暗卫实力。暗卫突破道具大多从等级礼包、每日剧情任务等处获得哦。

7,京门风月手游暗卫怎么培养 暗卫培养攻略

缘分加成 暗卫当先你招募来的暗卫也有等级之分的,暗卫的出场也是需要有排兵布阵的,你要选择喜欢的暗卫来进行精心的培养这样一来终有一天会成为你的主要力量的,而却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缘分哦!有些即使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暗卫也会有缘分存在的,这些都是会有这很多的加成的。不要以为暗卫就只有和人有着缘分,暗卫和装备之间也是有着缘分存在哦!这是缘分属性,暗卫和装备之间还有这很多的缘分值得你们去发掘的,只有最适合的装备才是最好的。
你本身是武士,武则天还有扶苏都是武可以留一个,也可都留下,但武则天是橙将一般培养到5就很难培养上去了,这样盾基本够用了,独孤信留下文士主输出,太平是医主要是加血,可留下,周瑜和李清照都是文士,一紫一橙,高看你自己吧,他最好培养属于系统送人头,但后期不好用。前排三个盾,后期一个加血,两个输出,你还缺药,控全场。手游天堂看的攻略

8,京门风月手游暗卫怎么样 暗卫选择攻略

展开1全部 第一,平阳公主,也是最想要最难弄的,每天只能换2个碎片,25天才能凑齐,技能很强大,全体回血并且有增益buff,并且缘分好凑,只有刘彻和卫青是橙的,其他缘分都是紫的第二,嬴政,也抽不到……,技能很好,自己回血多,只要技能升得高第三,武则天,这个老厉害了,能封锁对方技能第四,苏小妹,小妹的技能不错,都是群攻,就是缘份不好凑

9,有什么类似熹妃传和京门风月的手游

有很多啊,比如甄嬛传、宫廷Q传、兰陵王妃传、宫廷风云、熹妃Q传等,你如果喜欢这类游戏可以从淘手游找,游戏种类很多,方便
比较类似的手游有:甄嬛传、宫廷Q传、兰陵王妃传、宫廷风云、这些都是模拟宫廷类的古风手游,你如果喜欢玩这类的游戏,可以从应用宝里面找一下,它里面这类游戏还是很多的,大部分都是官方版的,直接下载就可以,安装非常方便。拓展:1、《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流潋紫亲自编剧,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人主演,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 该剧是讲述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是一部宫廷情感斗争戏,并注重描写“后宫女人”的真实情感。该剧已经于2012年3月26日在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全国播出。2、《甄嬛传》中后宫众妃子之间的勾心斗角,斗地主变成争宠最有效的手段!为了得到皇帝的专宠,你可曾想过会被皇后算计,你可曾想过会为甄嬛左右为难,你可曾想过会把后宫妃子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不仅需要你睿智的头脑,还需要那么点儿运气!想要控制全局似乎还需要仔细的权衡一下……牌技未必能左右战局,鲜明性格的人物技能完美的诠释甄嬛后宫勾心斗角的奇幻生活……
比较类似的手游有:甄嬛传、宫廷Q传、兰陵王妃传、宫廷风云、这些都是模拟宫廷类的古风手游,你如果喜欢玩这类的游戏,可以从应用宝里面找一下,它里面这类游戏还是很多的,大部分都是官方版的,直接下载就可以,安装非常方便。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0,京门风月手游扶苏和白起选择哪个 暗卫选择攻略

展开1全部 你本身是武士,武则天还有扶苏都是武可以留一个,也可都留下,但武则天是橙将一般培养到5就很难培养上去了,这样盾基本够用了,独孤信留下文士主输出,太平是医主要是加血,可留下,周瑜和李清照都是文士,一紫一橙,高看你自己吧,他最好培养属于系统送人头,但后期不好用。前排三个盾,后期一个加血,两个输出,你还缺,控全场。手游天堂看的攻略

11,京门风月手游暗卫怎么培养 暗卫培养攻略

展开1全部 缘分加成 暗卫当先你招募来的暗卫也有等级之分的,暗卫的出场也是需要有排兵布阵的,你要选择喜欢的暗卫来进行精心的培养这样一来终有一天会成为你的主要力量的,而却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缘分哦!有些即使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暗卫也会有缘分存在的,这些都是会有这很多的加成的。不要以为暗卫就只有和人有着缘分,暗卫和装备之间也是有着缘分存在哦!这是缘分属性,暗卫和装备之间还有这很多的缘分值得你们去发掘的,只有最适合的装备才是最好的。

12,京门风月手游暗卫系统

展开3全部 京门风月手游暗卫系统,怎么培养暗卫。暗卫系统是游戏中非常好玩的玩法,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暗卫,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该怎么做。 暗卫系统 在游戏中,人人都可以训练自己的暗卫,平时若是上心些,每每提升自身技能的时候不忘培养身边的暗卫,使之与自己共同成长,互补所缺,才是上上策。在进阶的时候,分析暗卫们的长处,不断调整自己的暗卫力量,怕是将来走遍南秦也不怕挑事者啦,这其中的乐趣也只有培养者可以体会。 要问暗卫可以做什么?进可攻略谋朝堂,退可身旁护周全。剧情里碰见故意刁难之徒,大不了一战了之,朝堂中想更进一步之时,暗卫的支持,可以走的更加安稳。眼看自己培养的暗卫所向无敌,也是主上的荣耀所在。

文章TAG:京门风月侍卫攻略  西子情的京门风月在哪可以看  京门  风月  侍卫  

相关文章

  • 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介绍

    不知不觉小冰冰传奇怀旧服已经更新到了1.09版本,那么针对这次的版本更新,又有一些英雄进行了调整。但可能有些玩家并不知道这次的英雄调整,因此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的介绍。..
  • 原神4.3新圣遗物有什么

    原神马上就要更新4.3版本了,很多玩家非常期待新版本的新圣遗物想知道这些圣遗物适用于哪些角色,4.3的两套新圣遗物分别是:回声之林夜话和昔时之歌。..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