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确诊自闭症,想选机构,都说是ABA的方法,家长可以教吗?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应用行为分析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典型任务分解技术有4个步骤:训练者发出指令、儿童的反应、对儿童反应的应答、停顿。ABA的目标是塑造和强化新的行为,比如学习说话和玩耍,减少不良行为。
ABA还鼓励其他类似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充分发挥潜能。ABA干预法包括以下方面:语言行为——语言训练的重点在于使用有序的语言课程教学,引导孩子从简单的语言(回应)发展成为有更多交流沟通功能的语言,如可实现课堂教学无误和提示无误;反应训练——旨在确定有广泛影响的关键技能,如任务启动和自我管理。
这种反应训练应包括家长和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家长有能力提供包容环境,使儿童的关键技能能够更好地发展,父母的参与度是很关键的。ABA训练法的理论性知识比较强,一些家长朋友在学习完这种方法以后,因为学习的比较系统,没有完整的流程、思路。所以容易进入训练中的一些误区。运用ABA训练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的几个误区: 把强化物当作引诱物,反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拿着食品(强化物)来诱导特殊孩子训练,想通过食品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可是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强调的却是那些奖品,而忘了把训练项目放在重点位置上。 结果:孩子在以后的训练中学会讨价还价了,“记吃不记事”,没有吃的东西就不训练,反而对强化物产生了依赖。 对策:强化物越意外越有好处,同时也越有利于撤出,适当时家长可以用语言强调刚才完成的任务。
总是发重复指令。 在给特殊孩子下达指令之后,若孩子不做反应或听而不闻,家长往往就会反复发指令,且常常语气越来越严厉,音调越来越高,或者加上了其它谴责孩子的“废话”。 后果:孩子对他人的语言和社交信号不敏感,“越来越不听话”。 对策:记住只有两次机会,第一次不反映或错误反应,第二次要辅助他做对。
无意中对特殊儿童的负面行为进行了强化。 往往在特殊孩子出问题行为时,家长的表情就特别丰富,语调变化也相当明显。反而,孩子在乖乖的时候,家长却没有相应的夸赞表情和语言,就算有也是流于形式,一点儿都不丰富。 结果:家长的面目狰狞对孩子来说常很具有观赏性,特殊孩子会觉得“会哭得孩子有奶吃”,只要我表现出某些行为,就能得到关注。
对策:干预的重点在于教导孩子的正确行为,对于特殊儿童的哭闹行为、刻板行为等,都一律不做为关注的重点,简单制止足以。 孩子出错不及时采取辅助措施。 过于高估孩子的能力,以考代教,在孩子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重复下令,盼望孩子能够重新完成,或者自认为孩子曾经掌握的,认定他理当会做。 结果:孩子屡屡受挫、迷茫甚至愤怒,觉得“训练就是为难我” 对策: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
特殊孩子要是什么都会了那还教什么?考什么?即使帮助特殊孩子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果失败,也不要犹豫,应立刻采取校正辅助措施,帮助孩子重新想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家长在采用ABA的时候,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为了训练效果而强给孩子训练,这样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让孩子的情况越来越遭。使用时,如果对方法产生疑问,或者训练后与预想结果出现偏差时,可以直接咨询相关专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训练。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