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为什么到三国却失效了?
没有失效。关中是四塞之地,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对外进出通道只有函谷关(潼关)、武关、散关以及萧关。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在古代常以“百二秦关”形容关中之险,意思是说,只要有两万关中军,就足以阻挡中原百万大军的进攻。除山河地势极为险要外,关中土地肥沃,民风彪悍,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优势兵源,自身条件非常不错。
天然就是个搞割据的好地方。不过,虽然关中有这么多的优势,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首先是相比于关东,关中太小了。人口最大承载力才三百万。仅靠这一隅之地,无法与地域广袤,资源富庶的关东争雄。其二是关中虽然易守难攻,但闭塞的环境也使得关中军阀很难走出去。关东军很容易就能把关中军堵死在关中。即便关中军孤注一掷,孤军深入,关东军也能在河东、商於夹击,截断关中军的退路。
(这一优劣,巴蜀地区也同样存在)综合这两点劣势,我们可以发现,关中虽然有争夺天下的条件,但仅靠关中是不够的。立足于关中的政权不仅要有“躯干”,更要有飞出关中的“翅膀”。否则无法争天下。所以,历史上立足于关中的政权,凡是有意要夺天下,正式与关东军阀决战前,都会先攻略河东、洛阳、巴蜀。在增强实力之余获取东出关东的战略主动权。
就拿秦国举例说。秦人争夺天下之前,先拿下了山西南部(河东),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北面来敌截断;然后用阴谋诡计,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在秦楚交界之处(商於)建立若干前沿基地,以先发制人之势压制住楚军反扑,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南面来敌截断。这样一来,有两翼策应,秦军东出,去往中原的道路就彻底打通了。待“出口”打通后,秦国再取巴蜀之地,以增强国力。
最后靠着自身的资源,以及提前布局而形成的东出战略主动权,秦国用百年时间耗死了关东六国。宋朝之前,中国一共有六次大一统:秦统一全国、西汉统一全国、东汉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全国、隋统一全国、唐统一全国。回看这六次大一统可以发现,除了东汉和西晋外,其余四次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西汉统一天下、北周灭北齐、唐朝的一统,都照搬了秦国人的套路。
▼楚汉对峙时期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略有不同,它没有占据巴蜀。不过不管怎么说,前秦也拿下了东出主动权。并利用前燕内讧之机,一统北方。▼前秦、前燕、东晋对峙时期搞清楚了立足于关中夺天下的前提条件,我们再看三国时代。得关中者得天下之所以给人一种在三国时代失效的印象,无非就是两点。一,占据关中的董卓集团没能统一天下。
二,以马超、韩遂为代表的关西军阀没能打败曹操。结合前面给到的关中统一天下的条件,我们看董卓集团和关西军阀。他们取河东了吗?没有。他们在荆襄建立前沿基地了吗?也没有。他们攻略巴蜀扩充实力了吗?还是没有。董卓早期,他手握关中,洛阳及河东也在他掌控中。割据陇西的马腾、韩遂有与他合作的意向。刘焉在益州的统治不稳,董卓也有吞掉他的可能性。
可以说,当时董卓的基本盘面很好看。如果他能整合关中、陇西、益州的土著势力,灭掉四分五裂的关东诸侯联军,继而统一天下,可能性极大。▼关东四分五裂,董卓盘面非常好只不过,马腾、韩遂还没到(已经接到董卓的邀请信了),董卓就死了。而董死后,西凉军内部迅速分裂。李傕、郭汜先与吕布混战,把并州系赶走(吕布、张辽、高顺等都属于并州系),莫名消耗了西凉军的实力。
等到打跑并州系后,李傕、郭汜又内斗,关中被这两人祸害的不轻,西凉军的实力又进一步被削弱后来,李、郭二人都挂了,马腾这帮陇西军阀进入关中。如果这时候有个能人能把关中统一起来,关中政权也不是没机会争天下。毕竟曹操、袁绍正准备开打,这一打就打了六七年之久。时间在关中这一边。然而李、郭后时代的关西军阀比他们活着时还要稀烂。
这帮人毫无大志,相互厮杀,一转眼就浪费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间,这些人在关中啥都没干,就剩下内斗加争相讨好曹操了。▼曹操一统关东,关西军阀错失机遇试问,啥都没干,就窝在关中一隅之地混吃等死,关西军阀怎么可能得天下呢?等到公元211年,曹操携天下三分之二的资源来打他们时,他们的灭亡就是注定的了。所以说。并非是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批言在三国时代失效了。
曹操当年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你理解多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曹操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他终生的目标理想是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新的政治秩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统一全国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活下来。在曹操的一生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提现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可以说不择手段。但曹操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中的“我”,并不是指的曹操自己,而是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个“我”是大我,而不是小我。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难道语文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语文确实很重要,不是因为我是教语文的缘故,而是因为语文的特点使然。那么,语文的特点是什么呢?简单说有两点:一点是基础性。所谓基础性就是学习其它课程,都需要语文的帮助。比如说,你只有识了字,才能有能力去学别的课程,因为它们的内容都是由文字呈现的。一点是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记载历史、传播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我们想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被别人了解,需要文字来传导,我们看到的书和文章,都是由文字记载的。正是因为语文有这两个特点,所以才在人类的活动中显得很重要。为什么说“得阅读者得语文”呢?第一,阅读能让人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思想。我们的知识和思想,绝大部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
这应该能取得共识。语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以说话、写文章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观的。这也能取得共识。有了这两个共识,“得阅读者得语文”就是一个很容易认知的道理。第二,阅读能让人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我们记忆中的词汇、名句、人物、历史,以及各种故事,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的人写文章文从字顺,旁证博引,观点鲜明,人们都喜欢阅读他(她)的文章。这样的写作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阅读的结果。这一点也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有了这两个“毋庸置疑”,“得阅读者得语文”,就显得很通俗易懂了。所以说,离开了阅读,语文就会成为一种文盲态势。为什么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呢?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需要语文,离开了语文,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无法想象了。
不识字,出门连厕所都找不到。给领导写个报告,满篇错别字,前言不搭后语,在单位就别混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历史是由语文记载的,哲学是由语文记载的,科学是由语文记载的,文学是由语文记载的。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语文能力,何以知晓呢?从这个角度讲,“得语文者得天下”。老子说:上善若水。
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他还继承和发扬了完善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孟子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仁政,这是他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他坚持人性善的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关于人格理想、圣人、浩然之气、大丈夫、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孟子还是一个精通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孟子还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孟子的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来源于他与农家学派的一次有名的辩论。农家创始人叫许行,是楚国人。他假借神农的言论,创立了农家学派。农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劳动,男子成年后要去耕地;女子成年后要去织布。
农家认为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国君也不能偷懒。孟子强烈反对农家的观点,社会需要分工,有劳力者,有劳心者,要是大家都是劳力者,那干脆退回到刀耕火种的上古社会好了。许行带着弟子去滕国,承包了一块地,和弟子们日出而作日出而息,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许行还要滕文公也一起来种地,滕文公觉得田园牧歌固然很“诗与远方”,但绝对比不上在庙堂上发号施令来的过瘾。
许行倒是吸引了原来是儒家弟子的陈相,带着弟弟也来到滕国,和儒家说再见,成为许行忠实的门徒。陈相是农家学派的弟子,同孟子有一次辩论,被孟子搞得体无完肤。在这次辩论中,孟子提出了社会分工的理论。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陈相回答说:“对。”“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子吗?”回答说:“戴。”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回答说:“戴白帽子。”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回答说:“是的。”孟子问:“他自己做的吗?”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这段辩论中,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前无古人。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