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谁死得最冤?
医者仁心。《三国演义》中要说死的最冤最可惜的人,当数神医华佗了。曹操自从惊见关公头颅,日夜不安,欲换环境建新居,命手下去砍伐跃龙祠一大梨树,手下刀砍锯解,都不能损树分毫。曹操闻报不信,亲自去用佩剑砍树,铮然有声,血溅满身。曹操大惊,掷剑上马回宫,夜梦一身穿皂衣披发仗剑之人,自称梨神,用剑砍曹操,曹操大叫一声惊醒,头疼不可忍,遍求良医救治,不见稍好。
谋士华歆就推荐了神医华佗。听了华佗治病的种种神奇,曹操星夜差人请华佗医治。华佗诊脉视疾,就对曹操说:“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药汤,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开脑,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曹操闻听大怒,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将华佗抓捕狱中,严刑拷问。华佗难抗严刑,知道将死,就将自己的平生绝学《青囊书》赠给了一个对自己很好的狱卒吴押狱。
不久华佗被拷死狱中,吴押狱买棺殡葬了华佗,就辞了狱卒差使,回家要取《青囊书》研习,却看见他的妻子正在烧书,吴押狱惊抢不及,书已被烧得只剩一两页。吴押狱怒骂其妻,他的妻子却说:纵然学得华佗神技,只落得身死牢中,要它何用?吴押狱只好叹息作罢,《青囊书》由此未传于世,着实令后人可惜。曹操多疑,树怨太多,时刻防备暗杀,对谁都不信任,当听说华佗要砍开自己的头颅,自然疑心,要害华佗。
为什么汉末何进的死会导致天下大乱?
何进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外戚蠢货死不足惜,他最大的错误是先引董卓进京,后行事愚蠢自投罗网,身死之后,又遭遇二号蠢货袁绍乱命,杀尽宦官势力,最后东汉政治三角崩塌,权利失衡武人独大。于是天下大乱,所以说曹操没的说错,乱天下者,何进也。东汉末年黄巾乱起,东汉朝廷集朝野之力终灭黄巾,平叛乱。天下重归东汉。可这稳定是暂时的,因黄巾起义各地编练军队,郡守州牧拥兵自重已有割据之势,但中央政府权威犹在。
如不是何进乱来不至如此快天下大乱。何进字遂高,原屠夫出生,杀猪屠狗是好手,治理国家绝对瞎眼玩意,发迹之路不过因妹妹,在民间征选秀女时以姿色入选,成宫人,后幸得灵帝宠幸并生下皇长子刘辩。种种因缘巧合下,由一介屠夫成为权侵天下大将军。黄巾之乱开始后,何进因裙带关系,被封大将军,开始全权指挥镇压起义战争,他知道自己水平如何,就任命名将皇甫嵩,卢植等人为帅,再加上对各地郡守州牧征兵限制解除,黄巾之乱被平定。
按理说,起义平定,就该继续歌舞升平,收兵入库,于是汉灵帝希望何进交兵权,可尝到权利滋味的何进以余党很多为由不肯交出兵权。汉灵帝见此也不好强制取消他兵权,在加何皇后枕头风,于是睁只眼闭只眼让他继续带兵。可皇帝也不傻,东汉外戚权侵天下事件太多,为以防万一。看上去昏聩的汉灵帝也做了自己应对,那就是设置“西园八校尉”意在分化何进兵权,这西园八校尉可不简单,领头是汉灵帝心腹宦官“蹇硕”手下能人辈出,前三国知名如袁绍,曹操都曾是八校尉之一。
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典军校尉---议郎·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西园八校尉,成军之后最高指挥官为宦官蹇硕,他不仅是皇家亲军还是众军之首。所有京军都由宦官蹇硕管制,何进手下军队也不列外。
于是我们所认为的昏聩皇帝汉灵帝,用自己政治手腕,将宦官外戚势力在他经营下,再次获得政治平衡。三角关系又一次巩固,外戚宦官相斗,皇帝做裁判。可是朝局稳定是皇帝希望看到的。不是宦官蹇硕和大将军何进希望看到的事。东汉王朝从始至终,外戚宦官都势同水火。(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争权夺利,蹇硕先动手。她看到皇帝身体不好,何皇后要是在皇帝死后成太后,小皇帝登基何进必定大权独揽,自己势力肯定没好果子吃。
于是先发制人,以西北韩遂土匪本性不改为由,求灵帝派何进出征,只要大将军领兵在外,外戚势力就群龙无首,他们就可趁机剥夺何进兵权,汉灵帝深感自己时日无多,外戚势力过大也让他担忧,于是就同意命何进出征。何进虽是蠢货,可也不太傻,如此调虎离山计还是看的明白,奈何皇帝有命不得不从,于是就假意答应,在让自己妹妹在皇帝哪里软言相劝,使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就是不去。
这一拖就是大半年过去。汉灵帝这病秧子自己不争气,既没办法强制何进出兵,又熬不过何进拖字诀,终一命呜呼。(本人以为何皇后美人计是汉灵帝加速死亡元凶之一)于是屠夫何进期待事情发生,灵帝驾崩,皇长子刘辩登基,何皇后成太后。汉少帝年幼何皇后和何进把持朝政。灵帝一死,东汉政治天平再一次失衡,宦官势力每况愈下,外戚势力如日中天,当外戚势力如日中天时,宦官都在后院瑟瑟发抖,这种时候他们无非二种选择,第一绝地反击鱼死网破,第二认输求饶,以求活路。
二选一没有折中道路。可宦官势力十常侍各有各小算盘,之前就一直暗害何进的蹇硕深知自己无论怎么做都难逃一死,坚定要求绝地反击。而赵忠,郭胜等宦官则不然,特别郭胜,他有恩于何进,当初如果不是他何皇后都不能进京更别说成皇后。简单说就是,如果没郭胜哪来现在权侵天下的何进大将军,自持于有恩于何家,他就说服和自己一样想法的赵忠,二人一起先进宫像何进和何太后告密。
卖友求荣之人,那个时代都有。何进正愁没理由借题发挥,这理由就来啦,于是立刻派军诛杀蹇硕,以除掉心腹之患。 就这样,宦官集团中,唯一拥有军事力量的蹇硕被杀,宦官势力最后的一点武力屏障也没有啦,等待他们的不过是凭心情好坏的裁决。外戚一家独大对何进可说是天大好事。可这个时候,何进开始犯浑,屠夫本色不改的他,在袁绍教唆下开始做赶尽杀绝之事。
即使曹操,陈琳劝说也无济于事,于是自己进宫求何太后懿旨以扎草除根。这个何太后吗,也不是啥明白人,不过他没有何进那么忘恩负义。就对何进说,杀宦官没什么,可全杀太过分。没有宦官郭胜那有我们家的今天,这件事我不同意。何进权利虽然大,可自己妹妹权利更大,她也无可奈何,这时候有一个著名人物给他出啦个馊主意。这个人就是总以为自己英明神武的袁绍同学,他对何进说,太后不赶尽杀绝,此妇人之仁,这时候如果时机错过就再没机会,不如下命召四方诸侯豪杰入京,以武力威胁太后就算不认同,也不得不从。
何进一听,顿时觉得好有道理于是连连点头。这时候我不得不为何进智商点赞啊!手握兵权,杀几个宦官还需借外力。是不是太不了解自身实力,如果招进来的是忠诚良将还是幸运,要是来的是野心家你能过的好吗?在这一刻,袁绍和何进就想猪仙附体一样,都干了件蠢事情。唯一明白人还是文章写的好的,陈琳,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捕麻雀,尚不靠欺骗,更况国事?将军为国舅,握重兵,诛宦官不过举手之间。
舍此不为,而借诸侯力。好比倒持宝剑,将柄授他人,不会成功,反会招更大的变乱!”(一语中的)可是猪仙附体的屠夫何进,不听建议,反而命同样猪仙附体的袁绍下命召集诸侯进京,于是一场原本可以很简单就解决的诛杀宦官事件,成为东汉动乱开始。只是何进并没有看到,因为他早在诸侯进京之前,就已经挂啦。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张让深感时不我待,开始宦官集团绝地反击,他们假称太后懿旨,诓骗何进入宫。
何进这猪脑袋,又一次犯浑。在不经核实情况下轻易上当,直接进宫,落入陷阱,宦官集团可不客气。一番数落,一番争执最后手起刀落,何进人头落地。外戚集团领袖何进身死,宦官集团也元气大伤,这还没完何进死后,所谓的热血青年袁绍袁术兄弟,还有其他人开始反击。他们悍然领兵火烧宫门,率军诛杀所有宦官,宫内只要没胡须全部不分青红皂白杀死,还在街上到处找没胡子的杀,最后杀到没胡子的人一见军士,第一件事就是脱裤子证明自己不是阉人。
也算千古奇谈。于是东汉皇都洛阳成为修罗场,所有宦官全部一个不留被杀的干干净净,洛阳大乱,只留下小皇帝刘辩还有何皇后在后宫瑟瑟发抖。一场又一场宫变动乱屠杀,让东汉王朝二大支柱势力,外戚宦官全部灰飞烟灭,只留孤儿寡母热血无脑青年将领独守空城。于此同时,奉命来京的凉州大军阀董卓已率军到洛阳近郊,闻听此大变喜不自已,加速进京强兵夺权。
因怕自己兵力不足,还使出各种计策,如白天进军入城,夜里让士兵溜出城去等小手段,连续十几天,营造十多万人马大阵势,一群东汉大臣全部在董卓大军面前徐若寒蝉。群龙无首的东汉皇宫成为董卓后花园。董卓的胡作非为开始,他借武力废杀少帝刘辩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又在打败同样奉召入京丁原后,独霸京师,开始自己各种倒行逆施之举,废立皇帝后,东汉朝廷威信江河日下,三国乱世开始。
为什么在各种三国游戏中何进的形象都很差?
形象差那是因为历史上的何进有点渣,一手好牌硬生生的打死。汉灵帝死后,何进因为守在京城,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把何皇后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子扶上皇帝的宝座,气的一旁的董太后直咬牙。皇帝、皇后都是至亲,自己还是手握兵权的大元帅,简直到了人生巅峰。可惜何进太优柔寡断。刚开始说杀宦官,因为妹妹的求情放弃了。后来被袁绍一劝又想杀宦官,反反复复没点自己的立场。
袁绍忽悠何进要从外地引兵,让太后不得不服,何进像被洗脑了一样深信不疑,曹操劝他杀鸡别用牛刀,何进嘲笑曹操是宦官之后是为了私情。大臣劝他董卓面善心狠是豺狼之辈,何进怼大臣,说人家是书生之见,气的几个人直接弃官而去,都这样了何进还是不改。后来张让、段珪设计让何进入宫,想要谋杀他,曹操袁绍都劝他,要带着军队,何进自以为掌握天下大权,没人敢把他怎么样,一个人进去结果被一群人围殴,死翘翘了。
三国中结局死亡的五大猛将中,哪个死的最冤?
三国有很多猛将死的很冤,如果他们不死,历史可能都会改写,只可惜因为他们的身死,造成历史很大的改变,按先后顺序排名,第一名:大将军何进。何进是东汉末年朝廷的实权派人物,外戚身份,何时因为异母的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而入朝为官,因为个人能力逐渐做到大将军,何进因与宦官争权,在听信袁绍的谗言后,召地方军进都城,以胁迫皇后同意斩杀所有的宦官,结果因为计划败露,被宦官们先动手杀掉,何进一死,天下大乱,先是董卓乱政,废除皇帝,另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是关东诸候讨伐董卓,诸侯们各自拥兵自立,彼此攻伐,拉开了汉末三国初立的序幕。
要知道何进身为大将军,手握天下兵马,何进要是不死,董卓哪里敢进京,有何进在,董卓也不敢乱政,那样天下就不会大乱,何时不死,至于有能力控制地方军阀,因为何进手里还有天下最精锐的中央军,随时会讨伐各地诸侯,那样汉朝皇帝至少在何进的支持下,仍然能够大致控制天下,汉朝就没有那么容易破灭,何进死的真叫冤啊。第二名:孙坚孙坚是孙权和孙策的父亲,汉末第一猛将,在曹操、刘备、袁绍、袁术这些较大势力的诸侯还不成气候时,孙坚已是名满天下了,孙坚在与董卓军作战时,是唯一胜利的猛将。
当时天下敢与董卓军交战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被董卓军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连命都丢了,而袁绍与袁术连打都不敢打,当时的刘备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小打小闹。孙坚击败董卓手下中郎将胡轸,两次击败吕布,斩杀了华雄,又击败了亲自带兵来战的董卓,孙坚以杂牌军击败当时名满天下、战力最强悍的西凉军,这种勇猛、这种战力,号称当时的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只可惜孙坚在后期与刘表军作战时,被藏在竹林间的黄祖埋伏,从竹林间发射飞箭,孙坚脑部中箭身亡,死时只有37岁。
孙坚要是不死,将会打下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人才,孙坚不死,孙策也没这么早死,那样的话,历史都会不一样,孙家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止江东,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曹操、袁绍、袁术、刘备等都还没有寸土之功。第三名:周瑜周瑜是江东四大都督之首,文武全才,江东的军事顶梁柱,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的领导了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击败了曹操,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从此曹操得陇不敢望蜀。
周瑜在南郡之战结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36岁,算是英年早逝,周瑜死了暴病,有可能是得了瘟疫,有可能是箭伤发作导致败血,但就这么突然的死了,要知道周瑜当时刚刚见过孙权,向孙权提出西取益州的计划,孙权批准了周瑜的计划,周瑜就忙着赶回驻地安排西征益州的准备工作,结果还没有到驻地就死了,周瑜死的太可惜了。
周瑜要是不死,就可能发动西征益州的战争,那样的话,历史就会不一样了,而且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就没有机会拿下益州了,拿不了益州,就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刘备才是最大受益者。第四名: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万人敌的猛将,战功赫赫,忠心无二,不仅在战场上斩杀过敌方主帅,而且曹魏诸多名将都败在关羽手上,在襄樊战役中,关羽曾威震华夏,三国中仅有关羽有威震华夏的称赞。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跟随刘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四处流浪到称霸一方,刘备能建立如此功勋,关羽功不可没,关羽镇守着刘备集团最重要的根据地--荆州,在襄樊之战,关羽力挫曹魏众多名将,打得洛阳及许昌一带纷纷叛曹响应关羽,打着曹操两次差点迁都,关羽不可谓不勇猛。而关羽成也荆州,败也荆州。要不是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关羽将会对曹魏造成进一步的威胁,很有可能就会扩大战果,那样的话,三国将会更加精彩,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关羽在孙权的背盟偷袭下,身首异处,实在太让人痛心。
第五名:魏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有人觉得魏延是个叛徒,脑后有反骨,卖主求荣,其实真实的魏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刘备的私兵,应该是刘备私自召募的兵,不是降将,在随刘备入益州,因作战勇猛被刘备破格提拔为镇守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无一差错,在随诸葛亮北伐后,也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得到进一步升迁,魏延因为勇猛及战功,成为蜀汉政权数一数二的猛将,在军队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李严,而作为从低层完全靠能力爬上来的魏延来说,非常不容易。
魏延之死非常冤枉,并没有造反的嫌遗,最多也就是不听从诸葛亮遗命,诸葛亮本来的安排是想保护魏延,结果阴差阳差,导致魏延身死,魏延的死,杨仪的责任最大,杨仪素与魏延不和,借着魏延不听从诸葛亮遗命,出于私人仇恨原因,杀了魏延,并诛灭魏延三族,魏延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已人手里,实是是痛心。魏延要是不死,绝对是蜀汉自诸葛亮之后的军事栋梁,魏延的才能强过王平与姜维,如果魏延担任蜀汉最高军事长官,蜀汉也不至于在后期诸葛亮去世后,在军事上毫无作为。
在和宦官斗争中,何进不是稳操胜券吗?怎么突然被杀了呢?
东汉中平六年秋天一个夜晚(公元189年),在国舅何进府中的摇曳灯光下,屠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身边围着一圈将校,以及逄纪、何颙、荀攸等谋士,正在想办法对付何太后身边那帮中常侍。“大将军,您得跟太后把事讲透彻,这帮老太监留不得,迟早成为大祸害”,“太后为啥就不同意呢”......,何进摆了摆脑袋,用手抠了抠头发,侧看了一下地面,“我跟太后讲了许久,可人家就是不听啊,能怎么办?”,说罢叹了口气。
突然一个声音冒出来:“要不把这帮不像男人的狗东西全部宰了吧,一个不留,免除后患”。此言一出,一脸横肉的何进目光一横,瞅了一下袁绍,公子哥打扮的袁绍那边眼睑微微往下垂了一下,随即眼睛对上,咬了咬牙齿,蹦出来一句:“没错,杀,我看也是,你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我们,大将军,咱必须先下手为强”。话虽然是袁绍说的,但是绝对没错,补充一句,此时年轻的袁绍,其实还没有后来那么昏庸。
当时的局势,其实是斗争非常激烈,何进领导的武人集团,早已经跟中常侍们撕破脸了啦。我们来回忆一下第一回合,何进VS中常侍大佬,掌握着军权,而且还颇能治军的大太监蹇硕,当时是地位高于大将军何进的。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两个掌握军权的人,分别代表着两个集团。
何进集团里的军人们,觉得让太监掌握军队,而且还当自己的上司,认为非常窝囊,不满情绪高涨。袁槐袁绍叔侄,虽然自己老袁家在诸次政治斗争中都抗住了,已经是四世三公的天下望族,门生故吏遍天下,但是党锢之祸造成的巨大阴影依然让他们暗地里心怀愤懑,多少个老朋友被他们给弄得身家尽毁,身陷囹圄,还被责令一辈子不得为官仕进。
这两叔侄,尤其是这个趾高气昂的袁绍,一直自命清高,认为自己身为士大夫的一份子,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干掉宦官集团。他不断给何进说,“大将军,太后身边这些阉人常侍们不是什么好货色,贪财好利,在皇上和太后身边伺候着,时常搬弄是非,仗着皇上和太后的信任,权利非常大”。袁绍给何进来了顶高帽子,“大将军自统兵打击黄巾乱党以来,谋略智计一流,战无不胜,阉党们也不在话下”。
“蹇硕那个老家伙,鬼得很,一不小心不知道会出啥事,要把他拿掉”。何进自己也憋着口气,想着干掉这个老太监,当上真正的军队一把手。但是蹇硕可不是呆子,他深知何进集团开始朝宦官集团下手,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便跟自己圈子里的人谋划算计清楚何进,按照蹇硕当时掌握的实力,何进集团是干不过的。 然后,政治斗争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境。
被蹇硕叫过去一起谋划的人中有一个叫郭胜,郭胜这个人不简单,作为何太后何何进的老乡,他帮扶着把何太后捧上去,何进不断加官进爵也得他的大力协助。郭胜回家一想,干死了何进,那么何太后和汉少帝刘辩以后也就势单力孤,这比买卖不划算。转头就和其他自己关系好的大太监们赵忠等一通嘀咕,随后联合着何进,跟何太后讲了一通厉害关系,接着就撺掇着把蹇硕弄死了。
自此,何进成了掌握实权的大将军,郭胜等人也更加得何太后信任了。顺路来说说何太后,身为屠户的女儿,话说,咱可不是看不起屠户,只是实在一点地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何太后和她的亲兄弟何进都没读过什么书,她又是个女的,接触社会的时候都在替自己的父兄在铺子上卖肉,屡屡扮演负责收钱的丫头角色。从小作为生意人,虽然是小生意,但是社会人情比一般人多懂一点,对利益也看得更重更明白,更明白一点说就是爱钱,但是说到掌握朝堂政局,却根本没啥见识。
她很实在,市侩地实在,自己年幼的儿子当皇帝,实际做决定的就是她自己。先把自己兄弟弄过来掌握军权,然后呢,信任谁不信任谁,很简单,谁亲附我,我相信谁,给谁权利。谁对咱娘俩好,就提拔谁。政局因此变成了谁能得何太后欢心,谁就能上位的趋势。 宦官集团呢,在蹇硕之后,领头的就是张让。张让,其实在上次干掉蹇硕的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原因简单,自己跟太后有亲,自己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也是何进的妹妹,跟皇太后乃是亲家。蹇硕一死,他张让的权利只会更大。话说,蹇硕一死,何太后无非就是从最宠信蹇硕,改变成最宠信张让而已。先前何进跟自己的妹妹说,蹇硕是外人,掌握军权非常危险,要拿掉,何太后还能相信。现在,就不同了。要知道,此时此刻,何太后心目中有一本账,何进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哥哥,但是张让却是自己亲妹妹的公公,而且只是个管事太监,不掌军权,那就更没啥可忌讳的了。
再有,同父异母的亲哥哥,如今也需要有人制衡。这些中常侍们瞅准了何太后的心思,便开始吹风,说大将军何进经常威福自用,专权擅杀,逐渐跋扈。于是兄妹之间也逐渐有了嫌隙。宦官们又瞅准何太后贪财的心理,不停地进献财宝,想着法子让太后赚钱,这一回合下来,宦官集团的权利反而逐渐稳固了。以知识分子文人为智囊的武人集团会因此而放过宦官集团吗?绝不会!在接受了诸多幕僚的怂恿后,何进定计逐步全面清除宦官,以求政治清明,便开始着手进行,上表让自己手下的急先锋,出身望族的袁绍担任司隶校尉,开始搜捕各中常侍的手下,找各种由头抓他们的家人,谋划逐步削弱中常侍的势力。
受到猜忌后的何进,此时心里也出现了问题。他觉得妹妹说得对,张让怎么也算个亲家,赶尽杀绝不大好。再说,宦官里面也有自己人,之前帮助过自己升迁,协助自己干掉蹇硕的郭胜就是自己人。再说了,很多宦官显贵已久,很会收买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