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谁扩张的领土最多?
元太祖成吉思汗,滚雪球式的领土扩张!谈到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可能有人不认同成吉思汗,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是蒙古人,并非汉族人,其次是因为二战时期在苏联的逼迫下最初的蒙古被分为现在得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但是中国的元朝历史来看,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加之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整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我把成吉思汗认定为中国历史英雄人物。
成吉思汗,生于公元1162年,卒于公元1227年,按照现代方式计算的虚岁年龄是66岁,那么计算他扩张的领土,可以从他18岁开始向蔑尔乞部开战算起。公元1184年,他成为乞颜部可汗。公元1202年,消灭塔塔儿部。公元1203年,打败王汗。公元1204年,征服乃蛮部,随后在1206年推举为成吉思汗。随后,他在统一蒙古后,开始火速扩张的步伐。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攻西夏,次年其子按照遗嘱屠灭西夏。同时,他攻占大部金国领土,灭亡花剌子模。在他有生之年,发动的主要大战有十三翼之战,统一蒙古之战,灭花剌子模之战,三路攻金之战,灭西辽之战,灭西夏之战,不仅如此,他还派兵攻占了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在成吉思汗的统治时期,面积就超过1800多万平方公里。成吉思汗的扩张,为后世子孙的扩张奠定基础,蒙古帝国鼎盛时期面积超过4000顿万平方公里。
汉武帝一生的成就有哪些?请细说?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
后世科举之制始此。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
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
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
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
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
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宋朝为何不能像汉唐那样开扩疆土呢?
提到宋朝的军事能力,我们想到常常都是一个“弱”字,它几乎没有与强盛的汉朝、唐朝相提并论的资格。那么,作为唐朝之后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原正统王朝,宋朝为何在军事上无法比肩汉、唐,反而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压,以至于两度亡国呢?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给大家分析过宋朝没有像汉唐一样击败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并开疆拓土(哪怕是恢复到汉唐时期版图)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第一、敌人变了首先,宋朝立国三百年间,都是同时面对数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对手,如北宋同时面对党项、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南宋同时面对党项、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同时南方还有交趾、大理等。
而此时的游牧民族和匈奴、突厥、回纥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都不是来了就抢,抢了就跑,而是有了国家的概念,并且文化已经高度发达(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之后不久就开始建京城、定制度、修孔庙并仿照汉字发明了契丹文,西夏党项族和金国女真族也都先后拥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西夏文和女真文),所以,他们不是简单的游牧民族了。
第二、基础不同汉朝之前有秦、唐朝之前有隋,这两个都是短命而统一的王朝,汉唐立国之后尽享前朝的硕果而不用过度使用民力(秦朝和隋朝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长城、挖运河等等,这都是我们所说的“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而宋朝则立国于五代十国的“烂摊子”上,太祖和太宗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在安内的同时还要攘外,实在为难宋朝了。
第三、缺乏屏障正是因为宋朝立国于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在疆域上本身就不完整,尤其是缺少河套地区以及幽云十六州,这两个战略要地既是天然的军事屏障,可以有效阻挡游牧民族入侵,同时又是重要的产马地。宋朝努力收复这两个地方,但是始终未能成功,于是只能消极防守,而不能发展骑兵主动出击。第四、自我禁锢前三者都可以说是宋朝无法比肩汉唐的客观原因,在主观上则是因为宋朝立国之后就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
当然指定这个制度的原因也是基于防止唐朝中后期以来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产生各自为政最终导致分裂的现象,但是有宋三百多年间,这个策略鲜有调整,最终给我们留下了“宋朝缺将”的印象。比如汉朝有卫青、霍去病,唐朝有李勣、薛仁贵、郭子仪等,但是宋朝能让我们高度评价的名将则非常少。另外,宋朝的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并且基本上是“藏富于民”,所以也并不像汉朝一样国库充盈而不知所用,反倒是太祖赵匡胤设置“封桩库”自己慢慢攒钱用以扩大军需。
如果你能穿越到古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谢邀!如果能穿越到古代,我想带着土豆和红薯的种粮、以及现代科技穿越成宋徽宗。宋徽宗时期,大宋已经步入多事之秋,但是以现在目光来看,一切都还来得及。宋徽宗继位前的危机:一,宋神宗改革的失败宋神宗(1067―1085年在位)19岁继位,继位后看着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年轻气盛的他于1069年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变法时,相比只有21岁的宋神宗,已经48岁的王安石显得很稳重、成熟。王安石是位伟大的改革家,有着足够的勇气、智慧,新法内容丰富且详细,目标也是奔着富民强国去的。但是王安石只是个学者,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从既得利益者那里切下来一块儿蛋糕,用来充实国库、补贴贫困的百姓。实现缓冲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强国强军的目的。
〔毛泽东评价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王安石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他的改革措施被既得利益阶层所利用,成了他们牟利的工具。新法规定的税收,被转嫁给下层百姓。这样一来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了,新法反而加重了社会矛盾。神宗年间,在军事上取得“熙河开边”的大捷,拓地五州两千余里的土地。
但是王安石变法,还是在一片狼藉不堪中失败了。二,宋哲宗的失败宋神宗38岁时死了,他儿子当中年仅9岁的老六赵熙继位,史称宋哲宗。赵熙的奶奶高氏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尽数恢复旧法。1093年高氏去世,16岁的赵熙亲政。赵熙做一代圣君的热情,不再神宗之下。赵熙一上台,就大刀阔斧的干起来。政治上罢了旧党,起用章纯、曾布等新党,实施元丰新法。
军事上,赵熙重启神宗恢复汉唐西北旧疆域的战略,再次发动河湟战役。收取青塘,两次出兵平夏城,迫使西夏臣服。正当赵熙一洗宋朝军事上的萎靡不振,春风得意时,却英年早逝,24岁而终。公元1100年,赵家老六赵熙带着遗憾死了,他的十一弟赵佶来继位了。赵佶的危机主要有这些:1,粮食危机。人口大幅度增加,有人估计北宋境内人口已经接近1个亿了。
北宋就那点耕地面积,粮食作物只有麦、稻、豆,没有高产作物,是养不了这么多人口的。因为饥饿,很多底层百姓揭竿而起造反了。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江、方腊起义都是发生在此时。2,混乱的双轨货币政策。(1)过早出现的纸币。唐宋时期,人们用楮树皮造出了耐用、耐磨的楮纸。楮纸大多被政府用来印刷重要的契约、文书。宋朝时,楮纸成了"货币”。
现代经济学认为,纸币是一种信用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极致时期,才能使用的。宋朝的商业很发达,却没有发达到可以使用纸币的地步。《宋代货币流通特点》所载:“蜀用铁钱……行旅携持不便。……交子之法,出之所自为,证之于官,所以可行。”可见,交子是一种远程支付手段,并不是商品经济极度繁荣的产物。然而,交子在宋朝政府看来,远程支付也是支付。
只要可以支付,那就是货币呀,政府立刻就行动起来。宋仁宗天圣元年,设益州交子务,以铁钱为本位金,发行官办的交子,称为“官交子”。政府缺钱时,只要印刷就可以解决了,交子也就变相的成了货币。纸币的过早出现,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帮助宋朝政府掠夺了人们的财富,更造成了市场混乱。宋人对楮纸造的纸币,是又爱又恨。宋人方回在诗中写道:“朝廷易楮币,百姓骈叹吁。
”(2)不仅有纸币,即使是宋朝的铸币系统也混乱不堪。北宋出现了“当二大钱”、“当三大钱”甚至“当五大钱”,以一当五的入市流通。北宋晚期,蔡京下令仿“当五大钱”,铸造“当十大钱”。并且铸币用的铜,是还要加锡的。宋朝政府如此肆无忌惮的以货币政策敛取财富,市场岂能不乱。3,文官集团的压力。宋朝重文轻武、优待读书人的政策,造就了庞大的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垄断了大宋的经济资源,所有伤害经济的行为都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文官集团要求所有的政治政策都不能伤害经济。为此,宋朝才放弃了“熙河开边”得来的土地,因为文官集团觉得驻兵于那里过于花钱。甚至后人猜测,宋哲宗赵熙之所以英年早逝。是因为赵熙一心恢复汉唐的西北故土,并长年用兵,消耗掉大量财富,引起文官集团的不满才“早逝”的。
针对宋朝的这些弊病,我们制定穿越成宋徽宗的应对之策1,解决粮食危机。(1),推广土豆、红薯这些高产作物。粮食产量上去了,百姓也就有了些许果腹食物。只要能不饿死,谁还会吃饱了撑的去拿命造反。(2),开拓出新的耕地。那时候,我们的东北平原不在宋朝手里,但是附近的台湾岛还没有进行开发,可以把附近的无地百姓迁过去。
此外还可以在海外发展,宋朝的海船有涉足远洋的能力。可以先绘制世界地图,然后派冒险家去探路。待航线搞清楚了,再去开发。有足够的土地、粮食,农民起义就不会再发生了。2,建立稳定统一的货币市场。(1),改进冶炼工艺,提高金属的产量和质量。有了足够的优质金属,就可以铸造更多的货币。用不同重量、不同种类的金属造出不同面额的货币。
从种类和数量上,满足市场的需要。(2),禁止民间铸币,逐步建立、完善现代的银行。(3),推迟纸币出现的时间。至于宋朝纸币,就让它回归到远程或者大额支付的地位,禁止纸币在普通市场上的流通。如果大宋市场经济真的繁荣到需要纸币的地步,再温和、缓慢的退出纸币。3,解决文官集团的压力。宋朝优待文官,使得的文官生活上养尊处优。
另外宋朝几乎“不杀一士”,使得文官敢于在朝堂上挑战上级甚至皇帝,大不了被贬也就是了。所以,朝堂上动不动就吵作一团。再加上宋朝的重文轻武,使得文官集团强大之极,几乎有架空皇权的能力。朝堂上皇帝的权力被制约,甚至皇帝的私人问题也被文官干涉。但是仔细看来,文官集团其实并不可怕。(1),充分利用党争。文官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总分为两派互怼。
皇帝完全可以玩“平衡”,顺势而为的行使权力。(2),诱之以利。其实,北宋的读书人并不迂腐。此时还没有科举八股文,也没有朱熹理论的出现,科举取士是有很多渠道的。此时如果让读书人知道现代数理化知识的威力,并让他们相信科技可以转化为现钱和地位。完全可以把一部分读书人引导成为“理科”生,让他们去搞科研。文官见到了搞科研有搞头,势必会分裂出去一部分人,文官集团的战斗力和实力也会削弱不少。
为什么有些人对相似的明清两朝态度截然相反?
首先,谢谢邀请!提问者所提之问题,何为捧明贬清成潮流?何又为潮流?是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明与清这段历史之人多,还是捧明贬清之人多?再看看这些捧明贬清之人,到底都是些什么人,这些人对真正的历史又知道多少?再看看这群人的主页,看看这些人的三观?再有,我早己经发现,这群捧明贬清之人,还有一群仇清恨满之人,每当有反应日本侵华暴行之文,这群人为什么是闭口不言,只字不提,这一切道底说明了什么?!。
朱元璋在北方设置的塞王和漠南诸卫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外在抵御北元(蒙古)南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内避免了武将专权。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先来大概说说。首先漠南诸卫属于是明朝的边防部队,主要在于防御北元(蒙古)南下。而九大塞王不只是明初在边塞之地的九个藩王,更是明初最有权势的九个藩王,因此被称之为塞王。而这些塞王其实就是边防部队的最高统帅,他们不只是拥有封地的军政大权,更是可以节制这些边防部队。
诸如当时还是塞王之一的燕王朱棣是“屡帅诸将出征”,明太祖朱元璋还令他“节制沿边士马”。其实明初的藩王制度与明成祖朱棣大改以后的藩王制度不一样的,虽然明太祖定下的藩王制度,对于藩王待遇很好,但是藩王们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那便是身为中央朝廷的藩屏,在边疆的藩王要抵御外敌,在内地的藩王则是要维护一方安稳,是天子在地方的代言人。
而这个制度也不错,要知道明朝开国以后,蒙古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元朝虽然灭亡,但是退回漠北的割据政权北元,依旧不容小觑,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一直妄图南下恢复元朝天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明太祖朱元璋进行了八次北伐,其中第六次北伐由蓝玉统帅,将北元打的名存实亡,算是又重新回到蒙古部落时代。而第七次、八次北伐,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的成长起来,也参与了进去,其中晋王、燕王的功劳很大。
而八次北伐之后,在抵御蒙古南下方面,九大塞王也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这里就有了两个好处,一是边疆以九大塞王为主导,不只是抵御蒙古南下功劳赫赫,朝廷更是因此不必给驻边武将更大的权力,避免了武将专权,甚至威胁到皇权的情况。二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肯定信任,所以这些边疆塞王拥有很大的权力,相当于天子的代言人,受到的限制肯定很小,所以更加方便他们开疆拓土和巩固边防。
中国古代王朝发展鼎盛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积极对外扩张?
意识决定思维,思维主导行动。古代中国强大时,不去海外扩张、侵略殖民是因为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粮草未动,兵马先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得已才会兵戎相见。统治阶级受到地域的限制,通信条件的阻碍,封建王朝的愚民、弱民思想,根本无法突破向海外扩张,侵略殖民的制酷。我们都知道古代战争的军事理论,集兵家大成于一体的《孙子兵法》,开篇明义的提出了用兵是国家的大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的下下策。
凡用兵都是粮草未动,兵马先行,就食于敌是迫不得已的行为。这在思想上就已经决定了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向海外扩张注定的是一件劳命伤财的事情。几万几十万大军的作战,粮草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受到路途和运输条件的限制,断敌粮草就成了古代战争获胜的不二法门。看看三国时期曹操打的官渡之战,摧毁了袁绍的粮草大营,5万人就打垮了袁绍的30万大军。
完全是因为古代的中国人缺乏了一种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就食于敌,财源滚滚的殖民思想。中国传统上是个农业国家,地大物博,东临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南面丛林环绕,北边地广人稀,气候寒冷,道路崎岖,通讯极不发达。能够统治中原,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智慧极限。在中原大地上由于骑兵匮乏,跨地域作战的机动性受阻,中国古代的强国实行对外扩张,侵略殖民的思想意识不充分。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打下殖民的疆土横跨半个地球,完全是由于蒙古帝国的无敌铁骑大军所决定的。马背上的军队其机动能力和打击范围是蒙古帝国能够不断地向外侵略和殖民的有力保障。游牧民族的特性,就是打到哪里吃到哪里,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因为蒙古铁骑是一支职业的武装力量,完全是靠打仗为生的。向外扩张,侵略殖民是他们的本性。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强国,在完成了中原大地的统治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集团的利益,往往会采取以文御武的策略。采取愚民弱民的措施,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害怕老百姓以武犯忌,举国上下并不提倡持狠斗勇。杯酒释兵权,屠杀能力出众的军事将领比比皆是。统治者对外扩张,侵略殖民的意识淡薄。从而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强国无法推行向外扩张,侵略殖民的格局。
从弱到强的秦,如何扩土开疆,走向六国统一,这里面谁的贡献最大?
我认为秦国功劳最大的当属秦国历代国君,主要是文公、缪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秦国起于秦襄公,打下地基的是文、缪公,建好基础的是孝公,盖房子的是惠文和昭襄王,封顶装修的是秦始皇。下面说一下秦国崛起之路。秦国的国君原姓氏是赵氏,周孝王时赐姓嬴。原本是世代为周天子养马,周孝王时赐予秦地,既甘肃天水。
史记: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周孝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910—前896年。所以说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成为附庸。公元前828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西周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又任用士治理。大夫就是介于卿大夫跟士之间。
周宣王让秦仲讨伐西戎,结果让戎人杀死。周宣王再让秦仲五个儿子率军讨西戎,反败为胜。于是周宣王任命秦庄公为西垂大夫。西周分封制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庄公虽然称公,但连诸侯都算不上。就是说连子爵都算不上,这里的公只是秦人尊其位并非爵位。就跟楚国只是子爵,跟周天子要求加爵。周天子不理会,楚君于是把三个儿子都封王。
这时还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是西周时期,后来楚君又怕周天子打他,去掉王号。秦嬴一族因秦仲之死,走上复仇道路。其长孙世父立誓不杀戎王,不敢继承君位。把君位让其弟秦襄公。世父在跟戎人的战争中给俘虏了,后来给放回来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戎人攻打西周,并杀死周幽王。秦襄公率军勤王,跟犬戎力战有功。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去成周洛阳。
西周原本直接管辖的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分别拥有宗周成周各六师的军队。宗周六师主要是保卫镐京,成周六师主要是征伐不听话的诸侯。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伯爵,赐岐山以西的土地。就是后来的关中西部。周平王还跟秦襄公立誓,只要能驱逐犬戎人。岐山至丰河的土地也归秦国。岐丰之地就是后来的关中中部,咸阳西安一带。但是岐山以西除天水是秦国的,其余皆是犬戎。
岐丰之地又让犬戎所占据。所以说周平王只是给秦国画了一个饼而已。秦襄公于是积极征讨犬戎,进攻到岐山让犬戎杀死。秦国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时终于把地盘东扩到了岐山。史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秦宁公率军攻打盘居在关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国,毫王战败逃往戎地。史记: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即长安一带,这时距离秦成为诸侯已经五十七年了。
秦成为诸侯八十二年的时候秦武公攻打盘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两地。邽冀两地在汉代时属天水郡。秦成为诸侯一百一十年后,秦国迎接来一代雄主——秦缪公(秦穆公)。这时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先后争霸。秦缪公的策略是东出争霸,在位其间东扩至黄河以东。缪公一继位就东出攻打晋国茅津。缪公招纳四方俊杰为已用。百里奚、丕豹、公孙支、由余等皆是他国人才。
公孙支举荐百里傒,于是缪公以五羖羊皮从楚人手上赎回。据史记缪公跟百里傒聊了三天,把秦国军政事交给他。史记: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公孙支主张对晋采用收人心策略,加以军事行动。例如晋缺粮,秦国大方的借给。俘虏晋惠公却送回晋国。秦国成为诸侯一百二十四年,秦缪公任用百里奚和公孙支两位俊杰把秦国东扩到黄河。
史记:是时秦地东至河。秦缪公灭掉河西的梁国,并灭掉河东的芮国。秦国的地盘推进到黄河以东。百里奚举荐蹇叔,秦缪公派人带着礼物假扮商人去宋国迎接蹇叔。蹇叔到了秦国,缪公立马向他请教如何治国图霸方略。蹇叔建言要先做好四件事情才有图霸的根基。第一是依法治国,让百姓知道那些事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第二是加强教育,使秦人忠君爱国。
第三树立国家的正面形象,处罚犯罪的人。第四解决西戎,这样东出争霸才无后顾之忧。当时蹇叔就劝说缪公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但是缪公还是犯了这三忌,千里奔袭郑国以致大败。当时蹇叔、百里傒都表示反对,秦缪公未听从。史记: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因为郑国有准备,秦军将领觉得不能白跑一趟,于是攻下滑国。
晋国视滑国为边邑,大怒。当时晋文公去世还未下葬,晋襄公怒: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晋军在崤山大破秦军,全军覆没。史记: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秦国之后又再次东进,大败而回。秦缪公并没有处罚崤山之败的三位将领,秦缪公素服到城郊迎接三位将领。秦缪公哭着对三人讲:我不听百里傒、蹇叔谏言,使你们受辱,你们没有罪过。
秦缪公把他们官复原职,对待他们比以前还要好。四年后秦军大败晋军,打的晋军守城不敢战。韩非子:故雪淆之耻,而西至河雍也。(黄河以东)秦缪公亲自到崤山为当年秦军收葬发丧,连哭三日。并对将士言崤山之败是因为他没有听蹇叔、百里傒之谋,要让后人永远记得他的错误。史记: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记余过。
秦缪公于是继续实行蹇叔的先打好基础解决后顾之忧,再趁机东出策略。这时由余来到了秦国,由余原本是晋人,流落到戎地。秦缪公用离间计离由余和戎王。由余于是投秦国,秦缪公向由余询问伐西戎策略。由余在西戎多年熟悉西戎风土公人情。史记: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秦缪公于是向西用兵,一举灭掉犬戎所建立的十二个国,扩地千里。
秦缪公用蹇叔和由余向西扩地千里,称霸西戎。史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时秦国成为诸侯一百四十七年。三年后秦缪公去世,如果再给秦缪公十年时间未必不能东出争霸。秦缪公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成为盟主。因为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都是招开了会盟的。秦缪公死时陪葬的大臣一百七十七人。我认为他们是自愿的。秦缪公连令秦军全军覆没的孟明等人都不愿处罚,把罪过归咎于已,那里会舍得自毁秦国根基。
他们是为了报秦缪公知遇之恩,甘愿随缪公于地下继续争霸。如此多的人才陪葬也使得秦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再东出。史记: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秦国国君继续实行东出策略,但受到强大晋国阻拦。虽然秦缪公挤身春秋四强国,即秦、晋、楚、齐。在后来的几代国君都少有作为。秦孝公曾说过秦国的衰弱是厉、躁、简公、出子四代秦君造成的。
战国初期魏国夺得秦国河西之地,秦国只能退守关中。秦国自失去河西七百里地后就不断的对魏国用兵,但都以失败告终。山东六国视秦国为半开化之国是因为秦民跟犬戎杂居,很多礼仪制度都受到影响。史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发布求贤令。只要谁有能力让秦国强大,封官并共亨秦国土地。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鞅得知,从魏国来到秦国。秦孝公开始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其内容都是借鉴前人并进一步深化。秦国变法受到了以甘龙为首的贵族阻拦。秦孝公的太子犯法,即后来的惠文王。卫鞅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处以鼻刑和黥刑。即割掉鼻子和在脸上刺字。于是秦国上下都遵循新法。
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历代以来变法、改革都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会受到既得利益的阻拦。宋朝宋真宗曾无奈的对大臣讲:“王安石变法对国对民都有利,你们反对还不是因为损害了你们的利益。”大臣回答:“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跟庶民共治天下”秦国实施变法开始逐渐强大起来。这时以魏齐为最强。史记: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
秦国能崛起,虽然主因是孝公任用卫鞅变法。但外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山东六强的关注点在于中原争霸。这个时期主要是齐魏争霸。鲁、卫、韩、魏等国同盟,以魏国为首。赵、燕、齐等国同盟,以齐国为首。公元前353年魏国攻邯郸,齐、宋、卫联军援救赵国,秦楚两国则趁火打劫。齐楚都是打着赵国躺在坟墓,魏国躺在手术台的打算。
魏国成功攻下邯郸,庞涓率军救援襄陵。齐国在桂陵埋伏一举击败魏军。但是邯郸还在魏国手上。公元前352年齐、宋、卫继续围魏国襄陵。魏韩联军在襄陵大破齐、宋、卫联军,并把联军包围了。楚国一看不对劲停止进攻。齐威王请楚将景舍出面跟魏国求和。《纪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邯郸还在魏国手上,魏国虽然伤了元气,齐国同样也是大伤元气,赵国亦大伤元气,楚秦并无什么伤。
所以围魏救赵并没有成功。公元前351年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史记赵世家: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而秦国继续进攻河西之地。魏国跟齐楚讲和了,跟韩赵结盟了。这时把注意力放在西线。秦国的反应:孝公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商鞅马上于是去见魏惠王,劝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周朝时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后世称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兴的要死,马上按照天子礼仪制度准备。战国策:乘夏车, 称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从。俨然以天子自居。齐楚两国皆怒,诸侯也是有不满的。我们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战国策: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也是马陵之战诸侯围攻魏国的原因。马陵之战就不在细说了。
只说一点当时秦国也趁火打劫。秦国在河西击败魏公子卬的军队,但是诈盟并非正面。史记: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齐魏争霸其结果是韩、赵、魏皆重伤,齐国伤。齐国取代魏国成为霸主,标志事件徐州相王。相王的事楚国知道了非常不满。战国策: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楚国马上率军攻打齐国,齐国败,燕国趁势进攻齐国。
秦国赢得充足的时间发展。齐、魏、赵、韩皆伤。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继位。旧贵族诛卫鞅反,惠文王处死卫鞅。但是惠文王却没有废除新法。《韩非子》: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所以这也是秦国得以继续变强的原因之一。秦惠文王和昭襄王的策略是东进蚕食魏、韩、赵,南下蚕食楚国。秦国夺得土地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
秦国之所以这样,第一个原因是秦国国力军力大增。第二个原因是列国在争霸中伤。第三个原因就是各国各怀鬼胎。比如秦国打的最多的是韩国,跟秦国结盟最多的也是韩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带着一班小弟去徐州朝见齐威王。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齐也尊魏为王。但魏惠王是带着一帮小国去朝见齐宣王。史记: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所以虽然互尊为王,但王跟王地位是不一样。徐州相王事件标志着魏国从霸主跌落。齐虽然胜而成为霸主,但胜而力竭。这时齐、秦、楚三国为强。齐国在养伤,秦国准备东进,楚国要取齐而代之。 而越国也是起了跟齐国争霸之心,但让齐国忽悠地去攻打楚国。史记: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齐国虽然从魏国接过霸主位置,但齐国并无力保持。
齐国跟楚国的争霸之战时间很短,楚国先胜后败。楚国转而攻打越国、巴国。 在赵、韩、魏皆重伤的情况下,齐楚争霸之际,秦国实施东进策略。公元前335年秦国开始东进,攻下韩国宜阳。公元前331年秦国攻打魏国河西,斩杀魏军八万并俘虏龙贾。公元前330年魏国被迫献上河西。公元前329年秦国渡过黄河攻下魏国汾阴、皮氏、焦。
公元前328年魏国献上郡十五县予秦国。魏国为了对抗秦国而联盟其他国家,标志事情相王。公元前325年魏韩两国巫沙相王。魏韩两国去朝见齐王,以求齐国支援。这一年秦国也自称为王。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但是战国时的联盟常常是不稳固。今天结盟,明天互相攻伐。秦国从三晋夺得大片土地,实力大増。
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于韩魏攻打齐国,双方在桑丘交战。以齐国的胜利交终,秦王派使者向齐国谢罪。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秦、楚、齐三国互相牵制,都怕其中一方联合另一方。而韩、赵、魏、燕等则依附于秦、齐、楚。时而事齐攻秦楚、时而事秦攻齐楚、时而事楚攻秦齐。
但在这一段时期秦国得到地盘是最多的。 公元316年秦国灭掉蜀国后,秦国进攻楚国夺得汉中六百里。史记: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国资助韩、魏攻打齐、燕两国,秦国则是继续攻打楚国。秦国为防齐国援助楚国,秦昭襄王把弟弟送到齐国为人质。泾阳君质于齐。秦国攻下楚国:汉中、召陵、新城、新市、唐眛、另取八个城池等 。
在这段时间秦国从三晋、楚国得到大片土地,实力大增。得上郡、汉中郡,还有二十座城池。唯有齐国还能跟秦国对抗,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双方难以直接对抗。秦国派张仪破坏了齐楚结盟。虽然这段时间六国时常合纵伐秦,但往往是心不齐。秦国连横破坏合纵,三晋时在秦、齐、楚三国间勿横纵。 秦国联合四国重创齐国,继续蚕食魏、韩、赵、楚。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继位,继续实行惠王时期策略。公元前288年秦齐两国互尊为东西二帝,以示两国地位在五国之上。史记: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公元286年齐国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恐惧。宋国是仅次于七雄的国家,齐国一旦吞并必然实力大增。一开始齐国灭宋,秦国也并没有反对。但是齐国接着南下攻下齐国淮北,向西进攻魏、韩、赵。
并想灭掉周王室,自己当天子。淮泗一些小国纷纷向齐国称臣,诸侯恐惧。史记: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三晋联盟进攻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此次楚国并未出兵,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楚王的想法认为秦国始终是他的大敌。燕国继续深入进攻齐地,齐国只剩下聊、莒、即墨三城。
公元279年齐国收复失地。齐国虽然复国,但从此不复往日。而且跟各国结下深仇,这也是日后秦国攻五国而齐国不援助的原因之一。齐国受重创后,秦国继续实施东进蚕食。 公元前282年秦国攻下魏国安城,公元前281年攻下赵国两座城池。公元前279年攻下赵国光狼城,攻下楚国黔中。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鄢、邓。公元277年攻下楚国郢,置南郡。
公元前276年攻下楚国巫郡,及江南部分置黔中郡。公元275年攻下魏国两城。公元前274年魏国再次战败,献三县予秦国。公元前273年攻下魏国蔡阳、长社,魏国献南阳求和。公元271年秦国置南阳郡。公元前267攻下魏国邢丘、怀。公元前265年攻下韩国九座城池,公元前264年攻下韩国南阳。公元263年攻下韩国十座城池。
从公元前282年—公元263年的二十年间秦国夺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秦国灭六国后全国一共三十六个郡)三十一座城池。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59年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公元257年的邯郸之战。赵国遭受重创,秦国受伤。秦昭襄王继续蚕食。虽然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但秦国也力竭。秦昭襄王却继续攻打邯郸,打了三年。
列国援军赵国,秦国大败。不然秦国统一的时间会提前。接着秦国二十年间又夺得韩国阳城、皋、巩、十三城。魏国吴城、高都、汲、篸、有诡、二十城。赵国二十县、三十七城。这时秦国拥有:陇西郡、北地郡、巴郡、汉中郡、蜀郡、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上郡、内史等。秦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一。虽然五国多次合纵伐秦,但都不能悍动。
除了五国不能同心协力外,还有就是因为秦国太强。 列国时友时敌,秦国各个击破。 秦国能集中力量东得益于其地利。秦国关中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秦军也可一战。秦国南北并没有大敌。北边是义渠国,南边是巴、蜀两国。这些国家并没有能力给秦国造成威胁。而列国则需四处防守,分散了力量。
比如魏国,在魏齐争霸之际分兵八万驻守河西。还要南防楚国,北防赵国。楚国西防秦,北防三晋,西防越国。齐国南防楚、越、西防三晋、北防燕(常趁齐国跟他国交战之际在北后捅一刀)韩赵既西防于秦,东防于齐。赵国还要北防匈奴。这也是列国数次联盟攻秦反而战败的原因之一。 (各国所筑长城) 列国为了利益,今天同盟,明天攻伐。
所以秦国能从中取利。秦国亦是如此而取利。列国难以全力对付秦国,因为不知道其他国家什么时候会在背后捅一刀。 齐楚结盟,秦国派张仪诈许六百里地,于是楚国跟齐国断交,后来发现上当了。楚国派军攻打秦国,结果大败。六百里汉中丢了。齐国也并没有援救楚国。楚怀王大怒,再举倾国之兵跟秦国决战。韩魏两国趁机在楚国背后捅一刀,楚军不得不回援。
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韩魏两国忘了秦国从他们两国夺得那么多土地了。秦国打嬴了楚国,却还半个汉中给楚国以求盟约。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秦国这样做是怕楚国跟齐国联盟。楚怀王已经派屈原使齐了。楚王讲不要地只要张仪这个人。张仪去了楚国,但楚怀王却没有杀了张仪。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问楚王为啥不杀掉张仪。
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 齐国于是联合韩魏攻打,楚国向秦国求救。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两年后秦、韩、魏、齐攻楚国。第三年秦国独自攻打楚国。楚国把太子送到齐国当人质,两家联盟。秦王因此写信给楚国相邀会盟,趁机扣留楚王。秦国则交好于齐国,嫁秦女给齐王。迎妇于秦。
在秦国东进之际,列国常做背后捅刀的事情。而且列国互相攻伐,今天友明天敌。今天魏赵攻齐,明天魏赵相攻。今天赵国攻魏,明天魏齐攻赵,后天齐赵攻魏。 列国常联盟互伐,秦国也参与其中。今天敌人,明天朋友。下面列一下部分联盟,主要昭襄王时期。秦国也并非远交近攻。而是近交近攻。秦国打的最多的是三晋,联盟最多的也是三晋。
下面列一下史记记载各国联盟 韩赵攻秦、韩魏齐攻秦、韩楚抗秦、韩周魏攻秦、韩魏攻秦、魏齐韩攻秦、魏韩赵抗秦、赵魏攻秦、赵韩抗秦、楚魏赵抗秦、楚齐韩魏伐秦...... 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攻韩)、韩秦攻楚、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伐韩)魏秦攻楚、魏秦抗齐楚、齐魏韩抗楚秦、秦齐魏韩攻楚...... 韩秦攻齐(在此之前秦国三次攻韩)、秦赵韩燕攻齐、秦赵攻齐...... 韩秦抗魏赵、魏秦攻燕、韩齐攻魏、齐魏攻赵、赵齐攻韩、秦魏赵韩攻燕、韩魏楚攻燕...... 除了联盟外列国也是互相攻伐,主要还是因为利益。
列国互相攻伐必有损伤,秦国则成为最大利益获得者。在这段时秦国获得的土地最多。秦国从三晋、楚那里夺得土地,又助其对抗他国。到了秦始皇时秦国已具备灭国的实力,即使列国联盟也会因为利益而分裂。秦国能形成优势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皆是明君。后面三代孝文、庄襄、秦始皇也是明君。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而同时列国即使有明君也不是连续六代都是。 我认为功劳最大首推秦文公,因为他是创业之主。第二当是缪公,因为他东西各扩地千里,使秦国成为大国。第三当属秦孝公,因为建好了秦国的基础。秦惠文王和秦昭襄东扩,使秦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秦始皇只是在房子里装修而已。我认为功劳不如前代。换一个明君也能统一天下。如果秦始皇是韩王,那他只能被灭。
日本如果不依靠美国的军事装备的话,军事实力大概能达到什么水平?
局座讲过一个故事。他到日本访问,看到满大街的轿车车型非常漂亮,因此做了一番深入了解,他发现,日本面向国内的车型,从不对外出口。对外出口有专门的型号,全部在精减以后才能得到出口许可。大多生得没有日本国内使用的车型漂亮,由此可见日本的战略用心。个人理解,所谓漂亮,即是少风阻,风阻小才能节能环保。如今日本汽车销售全世界,成为典型的经济支柱,汽车造得好,按产业规律亦可造坦克,如74式、90式和10式坦克,全是三菱公司的杰作,不只会造坦克,F-2战斗机、“苍龙”级潜艇等,也都出自三菱之手。
现在的问题,没有美国监守自盗,日本军事技术会是一个什么水平?答案是要惨得多。在国际共同监管之下,日本发展武器,会得到最为严格的限制。往事如昨甚至反攻倒算,要颠覆战后国际秩序,与周边各国都有领土纠纷。美国养大了日本,要放虎伤人,日本与邻国不睦,正合了美国长期赖在亚太不走的心思。如果不是这多事,美国不走,似乎没有呆下去的理由。
亚太不安,美国才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光鲜的调停人模样,使日本更加依赖于自己。道理都懂,美国操作的手法自视高明,无非隔岸观火、趁火打劫和落井下石那一套滥计。壮大了日本,美国未必如其所愿。日本今天浑身是力气,未必事事会听命于他,并随着更加壮大,对美国究竟是个什么心思,美国人未必闹得懂。往事可追,美国人为了一己之私,随其亚太政策快车风驰电掣,利令智昏,完全停不下来。
寓军于民这是过去。现在肆无忌惮,想造则造,如今拥有航母也不再是秘密。还有什么是不能有的?如拥核,不是国际核条约签署国,藏着多少核秘密,大约只有美国知道。现在任性退出中导条约,会不会在日本部署中程弹道导弹,正有极大不确定性。如常规武器,日本也不只是一个川崎重工,有武器制造能力的大型企业20多家,鸡零狗碎的公司也有120多家,涉及到军火工业最细密的层级,可以说应有尽有,相当健全。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