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网游攻略 - 京门风月皇子联姻攻略,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京门风月皇子联姻攻略,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时间:2022-07-21 02:42:27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60级以后,皇子少年可以定亲

京门风月皇子联姻攻略,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2,京门风月皇子联姻玩法一览

京门风月皇子联姻玩法怎么玩?京门风月手游怎么给皇子联姻?很多小伙伴是不是不清楚呢?赶紧来看看吧~ 和游戏中的好友结为亲家,两家的关系将更加亲近。当然,只有少年阶段的孩子才能被定亲,指腹为婚什么的还是太早啦,毕竟关系到未来的感情发展。 有了联姻的关系后,当然得来点儿实际的实力提升,属性加成效果跟皇子们的属相、品质以及亲密度有关,比如鼠、虎、蛇、猴属相在一起会增加一定攻击,牛、马、羊、猪属相会增加一定防御,兔、鸡、龙、狗属相会增加一定敏捷。 想不到现实生活中的姻缘看家庭背景、看生辰八字,在京门风月中也要看属相,传统元素绝不能少。 去我们的月老庙找我们的赛月老 进行皇子联姻 选择想要提亲的亲家选择双方的皇子 从商城购买19元宝的竹马提亲,接下来就可以等对方答应了 联姻成功,需要注意的是离婚要花99元宝的~

京门风月皇子联姻攻略,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3,为什么当初不是嫡出的纯元先嫁入王府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挚爱兼密友长孙皇后所生。李承乾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但李世民最钟意的却是四子李泰,唯一没纳入考察范围的就是九子李治,其地位甚至不如庶出的三子李恪。不过在看似毫无可能的背后却暗潮汹涌,有股神秘力量一直在推波助澜,最终将李治送上皇位。魏王李泰多才多艺——著名的地理书《括地志》就是他编写的,因而深得李世民垂爱,还专门为他建了个文学馆。李泰恃宠而骄,加上李承乾不争气——这小子不光脚上有毛病,精神上还有娈童癖,便有了觊觎之心,借文学馆招贤纳士,形成一个对抗太子的集团。成员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以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李世民发现苗头不对,杀了李承乾的娈童称心,并派魏徵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这些保护措施,都被李承乾看做对他的监控和不信任,惶惶中密谋篡位,最后事泄被废。李泰去了劲敌,太子位唾手可得,未想却催生出拥护李治的第三派——有人密报太宗,说“三品以上多轻魏王”,这无异于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朝中已出现一个与李泰叫板的庞大集团。这一派的首脑,就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凌烟阁24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成员包括朝中重臣诸遂良、房玄龄和魏徵。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对手,李泰只得求助父亲,一头扎进李世民怀里,承诺他继承皇位后,临死一定杀掉儿子让位于李治。太宗大受感动,几乎下了决心。然而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完这话又去恐吓李治,让他知难而退。李世民感到受了欺骗,一怒之下将他削爵出京,长孙无忌等人则趁机将李治推向前台。李治怯懦,李世民以王者的角度审视,判断他难堪大任。长孙无忌等则以臣子的视角,将他包装成道义上的仁孝,并大肆宣扬,形成朝野共识。李承乾与李泰势成水火,谁上位对方都得死,而李泰上位李治也得搭进去,或许只有“仁孝”的李治当选,三子才可平安无事。基于以上考量,李世民最终听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在李治上任几个月后,还产生了立吴王李恪(杨氏所生)的想法——宁肯立庶废嫡,这是有多不看好李治啊!然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也就没再折腾。也许长孙无忌看中的就是这个外甥的仁孝,易于掌控,以便将来行伊尹霍光之事。没想到这傻小子招来一个能干的媳妇武则天,妇唱夫随,一通清洗,最后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全被收拾了,连大唐也改了姓。李世民将皇位传给李治,确实在客观上造成了武则天专权的局面。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则,太宗时代武则天尚未崭露头角,即便有点政治小聪明,也不会在英明神武的太宗眼里存留;二则,李世民对武则天有善后处理,死后让她去感业寺出家远离了政治,没想到李治鬼迷心窍又把她挖了回来。精明如唐太宗,对家事也无可奈何,更无法左右身后事。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挚爱兼密友长孙皇后所生。李承乾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但李世民最钟意的却是四子李泰,唯一没纳入考察范围的就是九子李治,其地位甚至不如庶出的三子李恪。不过在看似毫无可能的背后却暗潮汹涌,有股神秘力量一直在推波助澜,最终将李治送上皇位。魏王李泰多才多艺——著名的地理书《括地志》就是他编写的,因而深得李世民垂爱,还专门为他建了个文学馆。李泰恃宠而骄,加上李承乾不争气——这小子不光脚上有毛病,精神上还有娈童癖,便有了觊觎之心,借文学馆招贤纳士,形成一个对抗太子的集团。成员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以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李世民发现苗头不对,杀了李承乾的娈童称心,并派魏徵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这些保护措施,都被李承乾看做对他的监控和不信任,惶惶中密谋篡位,最后事泄被废。李泰去了劲敌,太子位唾手可得,未想却催生出拥护李治的第三派——有人密报太宗,说“三品以上多轻魏王”,这无异于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朝中已出现一个与李泰叫板的庞大集团。这一派的首脑,就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凌烟阁24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成员包括朝中重臣诸遂良、房玄龄和魏徵。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对手,李泰只得求助父亲,一头扎进李世民怀里,承诺他继承皇位后,临死一定杀掉儿子让位于李治。太宗大受感动,几乎下了决心。然而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完这话又去恐吓李治,让他知难而退。李世民感到受了欺骗,一怒之下将他削爵出京,长孙无忌等人则趁机将李治推向前台。李治怯懦,李世民以王者的角度审视,判断他难堪大任。长孙无忌等则以臣子的视角,将他包装成道义上的仁孝,并大肆宣扬,形成朝野共识。李承乾与李泰势成水火,谁上位对方都得死,而李泰上位李治也得搭进去,或许只有“仁孝”的李治当选,三子才可平安无事。基于以上考量,李世民最终听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在李治上任几个月后,还产生了立吴王李恪(杨氏所生)的想法——宁肯立庶废嫡,这是有多不看好李治啊!然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也就没再折腾。也许长孙无忌看中的就是这个外甥的仁孝,易于掌控,以便将来行伊尹霍光之事。没想到这傻小子招来一个能干的媳妇武则天,妇唱夫随,一通清洗,最后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全被收拾了,连大唐也改了姓。李世民将皇位传给李治,确实在客观上造成了武则天专权的局面。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则,太宗时代武则天尚未崭露头角,即便有点政治小聪明,也不会在英明神武的太宗眼里存留;二则,李世民对武则天有善后处理,死后让她去感业寺出家远离了政治,没想到李治鬼迷心窍又把她挖了回来。精明如唐太宗,对家事也无可奈何,更无法左右身后事。如果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十三爷胤祥掌管天下兵马,八爷党根本没有机会控制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控制他,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就没有防住十三爷呢?历史上没有皇八子逼宫的事件,胤禩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发动逼宫,只能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1.独处高处的总理王大臣雍正即位之后,便册封老八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这和历史有点不同,历史上是册封胤禩、胤祥、隆科多和马齐为总理大臣。不管怎么个封法,雍正皇帝的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暂时将老八胤禩及其八爷党稳住,让胤祥等人牢牢看住胤禩,实际上等于将老八软禁在“高处”,让他“高处不胜寒”。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以雍正刚刚即位的基础,还不能一下子铲除,他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对老八胤禩的利用,也是对老八胤禩的监视。历史上的老八胤禩封为总理大臣后,实际上很少接触有关核心要事,诸多大事基本上都饶过胤禩,胤祥才是内阁的最大主角,很多大事要事的决定都出自胤祥之手。在《雍正王朝》里,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后,实际参与比如印发新朝铜钱,结果遭到孙嘉诚的揭露,然后主要工作就是撺掇弘时篡位,打横炮使邪力坐看雍正笑话,比如保诺敏张廷璐等,实在没有做出几件拿得出手的大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手中没有实权,就难以牵制或者出手对实权派人物的打击和防范,比如胤祥,他靠什么来防范胤祥呢?2.怡亲王胤祥在雍正新组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中,老八胤禩虽然是总理王大臣,但是实权却掌握在老十三胤祥手中,张廷玉是老老实实的秘书派,隆科多因为诺敏案失宠。更为重要的是,兵权一直被胤祥牢牢掌握。虽然,和关外的铁帽子王爷的主要联系人是老八胤禩,但是雍正时代的这些八旗王爷已经比不得早期的八旗军了。前清的军队由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组成,到顺治帝入主中原,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军已经丧失锐气,真正为大清平定南方地区的则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可以想象,天下所有的兵马都为胤祥掌握,胤禩只有联系人的身份,而且还被时刻监视,他如何形成对胤祥的反制?3.暗度陈仓之策在这种格局之下,老八胤禩实际上玩得是“暗度陈仓”之策,寄希望于进京整顿旗营兵务的那四千官兵。而且,老八胤禩只是挑起旗主王爷们对于新政的不满,但是缺乏逼宫站得住脚的主题,一个八王议政一出台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人觉得老八胤禩实在太过大意。更为要命的是,所谓九成胜算,竟然没有胤祥什么事。这说明,胤禩完全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雍正收拾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何不就此赌一把?我们回过头来捋一下胤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推弘时上位为主要目的,控制朝政大权,估计就想当一回多尔衮。而手段是收买隆科多控制九门,再“暗度陈仓”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这两条曾是康熙皇帝为雍正上台准备的“法宝”,胤禩也用上了。问题在于,隆科多是一个投机分子,并没有真心参与这场风险巨大的政治斗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这在逼宫的现场已经表现出来了。另外,丰台大营的兵权实际控制在胤祥之手,几个整顿旗营兵务的参将不可能立马夺取兵权,他们只是来“学习和整顿”的,当时弘昼在朝堂上只说是“共管”,并没有说兵权已经交给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所以,这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兵权并没有被分割或侵占,同样玩得是一出投机的游戏,在雍正十分严密的密折监视制度下,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夺取兵权的机率几乎为零。用投机的方式来逼宫,老八胤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雍正的较量实际已经从康熙年间争夺储位变成了“翻身”成仁,因为他长期处于胤祥和雍正的管控和监视之下,又如何来防范和控制老十三呢?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挚爱兼密友长孙皇后所生。李承乾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但李世民最钟意的却是四子李泰,唯一没纳入考察范围的就是九子李治,其地位甚至不如庶出的三子李恪。不过在看似毫无可能的背后却暗潮汹涌,有股神秘力量一直在推波助澜,最终将李治送上皇位。魏王李泰多才多艺——著名的地理书《括地志》就是他编写的,因而深得李世民垂爱,还专门为他建了个文学馆。李泰恃宠而骄,加上李承乾不争气——这小子不光脚上有毛病,精神上还有娈童癖,便有了觊觎之心,借文学馆招贤纳士,形成一个对抗太子的集团。成员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以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李世民发现苗头不对,杀了李承乾的娈童称心,并派魏徵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这些保护措施,都被李承乾看做对他的监控和不信任,惶惶中密谋篡位,最后事泄被废。李泰去了劲敌,太子位唾手可得,未想却催生出拥护李治的第三派——有人密报太宗,说“三品以上多轻魏王”,这无异于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朝中已出现一个与李泰叫板的庞大集团。这一派的首脑,就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凌烟阁24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成员包括朝中重臣诸遂良、房玄龄和魏徵。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对手,李泰只得求助父亲,一头扎进李世民怀里,承诺他继承皇位后,临死一定杀掉儿子让位于李治。太宗大受感动,几乎下了决心。然而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完这话又去恐吓李治,让他知难而退。李世民感到受了欺骗,一怒之下将他削爵出京,长孙无忌等人则趁机将李治推向前台。李治怯懦,李世民以王者的角度审视,判断他难堪大任。长孙无忌等则以臣子的视角,将他包装成道义上的仁孝,并大肆宣扬,形成朝野共识。李承乾与李泰势成水火,谁上位对方都得死,而李泰上位李治也得搭进去,或许只有“仁孝”的李治当选,三子才可平安无事。基于以上考量,李世民最终听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在李治上任几个月后,还产生了立吴王李恪(杨氏所生)的想法——宁肯立庶废嫡,这是有多不看好李治啊!然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也就没再折腾。也许长孙无忌看中的就是这个外甥的仁孝,易于掌控,以便将来行伊尹霍光之事。没想到这傻小子招来一个能干的媳妇武则天,妇唱夫随,一通清洗,最后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全被收拾了,连大唐也改了姓。李世民将皇位传给李治,确实在客观上造成了武则天专权的局面。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则,太宗时代武则天尚未崭露头角,即便有点政治小聪明,也不会在英明神武的太宗眼里存留;二则,李世民对武则天有善后处理,死后让她去感业寺出家远离了政治,没想到李治鬼迷心窍又把她挖了回来。精明如唐太宗,对家事也无可奈何,更无法左右身后事。如果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十三爷胤祥掌管天下兵马,八爷党根本没有机会控制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控制他,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就没有防住十三爷呢?历史上没有皇八子逼宫的事件,胤禩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发动逼宫,只能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1.独处高处的总理王大臣雍正即位之后,便册封老八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这和历史有点不同,历史上是册封胤禩、胤祥、隆科多和马齐为总理大臣。不管怎么个封法,雍正皇帝的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暂时将老八胤禩及其八爷党稳住,让胤祥等人牢牢看住胤禩,实际上等于将老八软禁在“高处”,让他“高处不胜寒”。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以雍正刚刚即位的基础,还不能一下子铲除,他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对老八胤禩的利用,也是对老八胤禩的监视。历史上的老八胤禩封为总理大臣后,实际上很少接触有关核心要事,诸多大事基本上都饶过胤禩,胤祥才是内阁的最大主角,很多大事要事的决定都出自胤祥之手。在《雍正王朝》里,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后,实际参与比如印发新朝铜钱,结果遭到孙嘉诚的揭露,然后主要工作就是撺掇弘时篡位,打横炮使邪力坐看雍正笑话,比如保诺敏张廷璐等,实在没有做出几件拿得出手的大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手中没有实权,就难以牵制或者出手对实权派人物的打击和防范,比如胤祥,他靠什么来防范胤祥呢?2.怡亲王胤祥在雍正新组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中,老八胤禩虽然是总理王大臣,但是实权却掌握在老十三胤祥手中,张廷玉是老老实实的秘书派,隆科多因为诺敏案失宠。更为重要的是,兵权一直被胤祥牢牢掌握。虽然,和关外的铁帽子王爷的主要联系人是老八胤禩,但是雍正时代的这些八旗王爷已经比不得早期的八旗军了。前清的军队由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组成,到顺治帝入主中原,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军已经丧失锐气,真正为大清平定南方地区的则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可以想象,天下所有的兵马都为胤祥掌握,胤禩只有联系人的身份,而且还被时刻监视,他如何形成对胤祥的反制?3.暗度陈仓之策在这种格局之下,老八胤禩实际上玩得是“暗度陈仓”之策,寄希望于进京整顿旗营兵务的那四千官兵。而且,老八胤禩只是挑起旗主王爷们对于新政的不满,但是缺乏逼宫站得住脚的主题,一个八王议政一出台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人觉得老八胤禩实在太过大意。更为要命的是,所谓九成胜算,竟然没有胤祥什么事。这说明,胤禩完全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雍正收拾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何不就此赌一把?我们回过头来捋一下胤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推弘时上位为主要目的,控制朝政大权,估计就想当一回多尔衮。而手段是收买隆科多控制九门,再“暗度陈仓”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这两条曾是康熙皇帝为雍正上台准备的“法宝”,胤禩也用上了。问题在于,隆科多是一个投机分子,并没有真心参与这场风险巨大的政治斗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这在逼宫的现场已经表现出来了。另外,丰台大营的兵权实际控制在胤祥之手,几个整顿旗营兵务的参将不可能立马夺取兵权,他们只是来“学习和整顿”的,当时弘昼在朝堂上只说是“共管”,并没有说兵权已经交给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所以,这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兵权并没有被分割或侵占,同样玩得是一出投机的游戏,在雍正十分严密的密折监视制度下,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夺取兵权的机率几乎为零。用投机的方式来逼宫,老八胤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雍正的较量实际已经从康熙年间争夺储位变成了“翻身”成仁,因为他长期处于胤祥和雍正的管控和监视之下,又如何来防范和控制老十三呢?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挚爱兼密友长孙皇后所生。李承乾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但李世民最钟意的却是四子李泰,唯一没纳入考察范围的就是九子李治,其地位甚至不如庶出的三子李恪。不过在看似毫无可能的背后却暗潮汹涌,有股神秘力量一直在推波助澜,最终将李治送上皇位。魏王李泰多才多艺——著名的地理书《括地志》就是他编写的,因而深得李世民垂爱,还专门为他建了个文学馆。李泰恃宠而骄,加上李承乾不争气——这小子不光脚上有毛病,精神上还有娈童癖,便有了觊觎之心,借文学馆招贤纳士,形成一个对抗太子的集团。成员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以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李世民发现苗头不对,杀了李承乾的娈童称心,并派魏徵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这些保护措施,都被李承乾看做对他的监控和不信任,惶惶中密谋篡位,最后事泄被废。李泰去了劲敌,太子位唾手可得,未想却催生出拥护李治的第三派——有人密报太宗,说“三品以上多轻魏王”,这无异于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朝中已出现一个与李泰叫板的庞大集团。这一派的首脑,就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凌烟阁24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成员包括朝中重臣诸遂良、房玄龄和魏徵。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对手,李泰只得求助父亲,一头扎进李世民怀里,承诺他继承皇位后,临死一定杀掉儿子让位于李治。太宗大受感动,几乎下了决心。然而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完这话又去恐吓李治,让他知难而退。李世民感到受了欺骗,一怒之下将他削爵出京,长孙无忌等人则趁机将李治推向前台。李治怯懦,李世民以王者的角度审视,判断他难堪大任。长孙无忌等则以臣子的视角,将他包装成道义上的仁孝,并大肆宣扬,形成朝野共识。李承乾与李泰势成水火,谁上位对方都得死,而李泰上位李治也得搭进去,或许只有“仁孝”的李治当选,三子才可平安无事。基于以上考量,李世民最终听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在李治上任几个月后,还产生了立吴王李恪(杨氏所生)的想法——宁肯立庶废嫡,这是有多不看好李治啊!然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也就没再折腾。也许长孙无忌看中的就是这个外甥的仁孝,易于掌控,以便将来行伊尹霍光之事。没想到这傻小子招来一个能干的媳妇武则天,妇唱夫随,一通清洗,最后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全被收拾了,连大唐也改了姓。李世民将皇位传给李治,确实在客观上造成了武则天专权的局面。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则,太宗时代武则天尚未崭露头角,即便有点政治小聪明,也不会在英明神武的太宗眼里存留;二则,李世民对武则天有善后处理,死后让她去感业寺出家远离了政治,没想到李治鬼迷心窍又把她挖了回来。精明如唐太宗,对家事也无可奈何,更无法左右身后事。如果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十三爷胤祥掌管天下兵马,八爷党根本没有机会控制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控制他,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就没有防住十三爷呢?历史上没有皇八子逼宫的事件,胤禩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发动逼宫,只能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1.独处高处的总理王大臣雍正即位之后,便册封老八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这和历史有点不同,历史上是册封胤禩、胤祥、隆科多和马齐为总理大臣。不管怎么个封法,雍正皇帝的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暂时将老八胤禩及其八爷党稳住,让胤祥等人牢牢看住胤禩,实际上等于将老八软禁在“高处”,让他“高处不胜寒”。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以雍正刚刚即位的基础,还不能一下子铲除,他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对老八胤禩的利用,也是对老八胤禩的监视。历史上的老八胤禩封为总理大臣后,实际上很少接触有关核心要事,诸多大事基本上都饶过胤禩,胤祥才是内阁的最大主角,很多大事要事的决定都出自胤祥之手。在《雍正王朝》里,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后,实际参与比如印发新朝铜钱,结果遭到孙嘉诚的揭露,然后主要工作就是撺掇弘时篡位,打横炮使邪力坐看雍正笑话,比如保诺敏张廷璐等,实在没有做出几件拿得出手的大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手中没有实权,就难以牵制或者出手对实权派人物的打击和防范,比如胤祥,他靠什么来防范胤祥呢?2.怡亲王胤祥在雍正新组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中,老八胤禩虽然是总理王大臣,但是实权却掌握在老十三胤祥手中,张廷玉是老老实实的秘书派,隆科多因为诺敏案失宠。更为重要的是,兵权一直被胤祥牢牢掌握。虽然,和关外的铁帽子王爷的主要联系人是老八胤禩,但是雍正时代的这些八旗王爷已经比不得早期的八旗军了。前清的军队由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组成,到顺治帝入主中原,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军已经丧失锐气,真正为大清平定南方地区的则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可以想象,天下所有的兵马都为胤祥掌握,胤禩只有联系人的身份,而且还被时刻监视,他如何形成对胤祥的反制?3.暗度陈仓之策在这种格局之下,老八胤禩实际上玩得是“暗度陈仓”之策,寄希望于进京整顿旗营兵务的那四千官兵。而且,老八胤禩只是挑起旗主王爷们对于新政的不满,但是缺乏逼宫站得住脚的主题,一个八王议政一出台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人觉得老八胤禩实在太过大意。更为要命的是,所谓九成胜算,竟然没有胤祥什么事。这说明,胤禩完全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雍正收拾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何不就此赌一把?我们回过头来捋一下胤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推弘时上位为主要目的,控制朝政大权,估计就想当一回多尔衮。而手段是收买隆科多控制九门,再“暗度陈仓”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这两条曾是康熙皇帝为雍正上台准备的“法宝”,胤禩也用上了。问题在于,隆科多是一个投机分子,并没有真心参与这场风险巨大的政治斗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这在逼宫的现场已经表现出来了。另外,丰台大营的兵权实际控制在胤祥之手,几个整顿旗营兵务的参将不可能立马夺取兵权,他们只是来“学习和整顿”的,当时弘昼在朝堂上只说是“共管”,并没有说兵权已经交给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所以,这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兵权并没有被分割或侵占,同样玩得是一出投机的游戏,在雍正十分严密的密折监视制度下,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夺取兵权的机率几乎为零。用投机的方式来逼宫,老八胤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雍正的较量实际已经从康熙年间争夺储位变成了“翻身”成仁,因为他长期处于胤祥和雍正的管控和监视之下,又如何来防范和控制老十三呢?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子凭母贵,年幼册封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国本早立,也是惯例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而最重要的是,预立太子安定国本,是古代的成例。康熙之前,清朝都没有提前预立储君,以至于努尔哈赤驾崩时,四大贝勒争夺汗王之位,皇太极驾崩时,豪格、多尔衮等人也跃跃欲试想要更进一步,好在最终并未引起多大纷乱。虽然早立太子也未必能够彻底安定,但是总比不立太子要好很多,康熙出于这个理由立胤礽为储君也并不奇怪。三藩之乱,以防万一康熙1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称帝起兵,虽然吴三桂此人毁誉参半,但是其终究是一代枭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顶峰时期,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声势浩大,危机直逼京城。当时的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那么悬殊,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帝玄烨也非常焦躁,他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危机四伏之下,玄烨与自己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商定,决定公开册立尚且年幼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为清王朝留了一条后路。若是将来京城告急,需要退守关外,或者玄烨本身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皇太子还能稳住国本,减少满洲亲贵之间为争皇位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拉拢赫舍里一族,权衡朝野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其中的苏克萨哈早死,遏必隆年迈昏聩,而当时的鳌拜权势日盛在朝野之中目中无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为了进行权衡,孝庄太后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之后,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帮助康熙帝除掉鳌拜的关键人物,也在此之后,赫舍里氏一族走向极盛。而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索额图的态度属于左右摇摆的状态,甚至偏向于反对,当时的赫舍里皇后已亡故,为了进一步拉拢赫舍里氏一族,康熙帝选择了将胤礽册立为储君。当然,时移世易,在一切安定之后,索额图等也并没有善终,而胤礽最终也厄运难逃,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最后以被废幽禁的结局告终。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其母亲是个“女中豪杰”、姑母亦是“巾帼须眉”。如果没有这两位诡计多端“贤内助”的强强联合,刘彻是福是祸,真乃吉凶难测!一、刘彻受益于姑母馆陶长公主刘嫖和母亲王娡这两个女人。(1)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子,在他之前皇长子刘荣已被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载:(景帝时)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那么景帝为什么突然行废立之事 呢?原来全是栗姬惹的祸!(2)栗姬是皇长子刘荣的母亲,其貌美如花 ,不同凡艳很得景帝宠爱。她为景帝连生三子,立下如此功劳,地位自然越来越高。自薄皇后被废,景帝一直将皇后的位置空着。栗姬向来统领后宫,此时都以为后位非栗姬莫属。但栗姬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幻想三千宠爱集一身。景帝亦渔色,多多益善。因长公主刘嫖不断的给景帝找女人。栗姬恨景帝爱不专一,但她更恨长公主刘嫖。(3)刘嫖何许人也?其是窦太后的宝贝女儿,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刘嫖生性贪婪,阴险狡诈,私欲膨胀、野心极强。她有一女名阿娇,刘嫖心想如果嫁给她的侄子太子刘荣 ,将来岂非要做皇后?于是便向栗姬示意,欲让自己女儿阿娇配字刘荣。偏栗姬不愿联姻,被其一口回绝。原来栗姬素来妒忌,对长公主早就怀恨在心,只是苦于其是景帝的亲姐,才束手无策。长公主刘嫖吃了闭门羹 ,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她决计要报复,要扳倒政治上极度幼稚的栗姬,扳倒太子刘荣。(4)景帝后宫还有一位被相士姚翁称之为“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 的王美人王娡。景帝即位这一年(前165年),王美人得生一子,英声初试,便是不凡,有许多瑞兆相应。 初名彘,后更名为彻 。刘彻天生聪颖过人,睿智慧悟,使景帝不得不另眼相看。景帝在立荣与彻之间,迁延了两三年尚难决定。且舍长立幼,也觉不情,遂决意立荣,封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二、储位之争(1)馆陶长公主想让其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计划落空之后,恼羞成怒,遂与栗妃结成怨仇。于是另辟蹊径,其看上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遂想出了一石三鸟之计,既能报复栗姬,又能让刘彻当上皇帝,关键是能让自己女儿阿娇当上皇后。于是她找到了城府及深的王美人,要来个亲上加亲,正中王娡下怀。结果不出所料,二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阿娇订了婚(前151年)。同年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2)此后,长公主刘嫖屡向景帝进言 ,胶东王如何聪俊孝顺,如何可爱机灵,使景帝更加喜爱此子。同时挑拨栗姬与景帝的关系,屡进谗言,竟污称栗姬崇信邪术 ,诅咒妃嫱 ,恐有人彘惨祸,极尽造谣污蔑之能是。再加上王美人王娡格外谦和,誉满六宫,景帝愈觉得栗姬母子相形见绌。一是宠妃王美人,一是胞姐长公主,二人工于心计,心怀叵测,为了各自利益,沆瀣一气,一内一外,成天向景帝吹风,不竭余力就是要扳倒栗妃和太子荣。其实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因拒婚与刘嫖撕破了脸皮,并未提防刘嫖、王娡的磨刀霍霍。景帝的身体本一向不好,一次景帝病重,以为自己将死,于是召见栗姬托付后事,“我死之后,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对待他们。”栗姬却“不肯应,言不逊。” 一口回绝了景帝。景帝怒火中烧,至此废立之意已决。再加王娡背后捣鬼使坏,《史记》载:“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然景帝以大行(官名)提议立栗姬为皇后是栗姬背后指使,先砍了大行,而后竟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把栗姬打入冷宫,栗姬不久憋闷忧愤而死。废太子荣两年后因扩建宮室而占了祖父文帝刘恒的宗庙辖地,由此被景帝征召觐见。刚到长安就被召到中尉府审问,而后含恨自杀身亡。(3)好事多磨,期间又生波澜。惟太子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中间也有两个月有余。此时突然半路又杀出一位觊觎储位之人。他就是景帝胞弟梁武王。窦太后怜爱武王,竟想让兄终弟及,因而景帝与诸大臣密议,但群臣极力反对,景帝只得罢议。幸亏王娡、刘彻母子,生就多福,冥冥之中似有天助,任凭他人觊觎,其大位究竟不为所夺。于是景帝遂立王美人王娡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史称:景帝为守成令主,乃为二三妇人所播弄,无故废后,是为不义;无端废子,后被冤死,是为不慈。不久,景帝病死,十六岁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结束语: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能登上大位实来之不易,纯粹是宫闱斗争的产物,是两位心怀鬼胎之“贤内助” 耍尽鬼域伎俩,精心运作,阴谋诡计之成果!这场表面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却暗含血雨腥风。一场宫斗剧最终以刘嫖、王娡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实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两家皆大欢喜。可是冰火两重天,貌美如花、大脑平滑,即可怜又可恨的栗姬被软刀子杀死,特别是害死了那位无辜的太子荣!然栗姬、王娡阴差阳错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改变历史之大事件,歪打正着竟把胶东王刘彻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奠定了汉王朝鼎盛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挚爱兼密友长孙皇后所生。李承乾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但李世民最钟意的却是四子李泰,唯一没纳入考察范围的就是九子李治,其地位甚至不如庶出的三子李恪。不过在看似毫无可能的背后却暗潮汹涌,有股神秘力量一直在推波助澜,最终将李治送上皇位。魏王李泰多才多艺——著名的地理书《括地志》就是他编写的,因而深得李世民垂爱,还专门为他建了个文学馆。李泰恃宠而骄,加上李承乾不争气——这小子不光脚上有毛病,精神上还有娈童癖,便有了觊觎之心,借文学馆招贤纳士,形成一个对抗太子的集团。成员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以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李世民发现苗头不对,杀了李承乾的娈童称心,并派魏徵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这些保护措施,都被李承乾看做对他的监控和不信任,惶惶中密谋篡位,最后事泄被废。李泰去了劲敌,太子位唾手可得,未想却催生出拥护李治的第三派——有人密报太宗,说“三品以上多轻魏王”,这无异于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朝中已出现一个与李泰叫板的庞大集团。这一派的首脑,就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凌烟阁24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成员包括朝中重臣诸遂良、房玄龄和魏徵。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对手,李泰只得求助父亲,一头扎进李世民怀里,承诺他继承皇位后,临死一定杀掉儿子让位于李治。太宗大受感动,几乎下了决心。然而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完这话又去恐吓李治,让他知难而退。李世民感到受了欺骗,一怒之下将他削爵出京,长孙无忌等人则趁机将李治推向前台。李治怯懦,李世民以王者的角度审视,判断他难堪大任。长孙无忌等则以臣子的视角,将他包装成道义上的仁孝,并大肆宣扬,形成朝野共识。李承乾与李泰势成水火,谁上位对方都得死,而李泰上位李治也得搭进去,或许只有“仁孝”的李治当选,三子才可平安无事。基于以上考量,李世民最终听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在李治上任几个月后,还产生了立吴王李恪(杨氏所生)的想法——宁肯立庶废嫡,这是有多不看好李治啊!然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也就没再折腾。也许长孙无忌看中的就是这个外甥的仁孝,易于掌控,以便将来行伊尹霍光之事。没想到这傻小子招来一个能干的媳妇武则天,妇唱夫随,一通清洗,最后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全被收拾了,连大唐也改了姓。李世民将皇位传给李治,确实在客观上造成了武则天专权的局面。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则,太宗时代武则天尚未崭露头角,即便有点政治小聪明,也不会在英明神武的太宗眼里存留;二则,李世民对武则天有善后处理,死后让她去感业寺出家远离了政治,没想到李治鬼迷心窍又把她挖了回来。精明如唐太宗,对家事也无可奈何,更无法左右身后事。如果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十三爷胤祥掌管天下兵马,八爷党根本没有机会控制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控制他,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就没有防住十三爷呢?历史上没有皇八子逼宫的事件,胤禩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发动逼宫,只能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1.独处高处的总理王大臣雍正即位之后,便册封老八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这和历史有点不同,历史上是册封胤禩、胤祥、隆科多和马齐为总理大臣。不管怎么个封法,雍正皇帝的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暂时将老八胤禩及其八爷党稳住,让胤祥等人牢牢看住胤禩,实际上等于将老八软禁在“高处”,让他“高处不胜寒”。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以雍正刚刚即位的基础,还不能一下子铲除,他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对老八胤禩的利用,也是对老八胤禩的监视。历史上的老八胤禩封为总理大臣后,实际上很少接触有关核心要事,诸多大事基本上都饶过胤禩,胤祥才是内阁的最大主角,很多大事要事的决定都出自胤祥之手。在《雍正王朝》里,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后,实际参与比如印发新朝铜钱,结果遭到孙嘉诚的揭露,然后主要工作就是撺掇弘时篡位,打横炮使邪力坐看雍正笑话,比如保诺敏张廷璐等,实在没有做出几件拿得出手的大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手中没有实权,就难以牵制或者出手对实权派人物的打击和防范,比如胤祥,他靠什么来防范胤祥呢?2.怡亲王胤祥在雍正新组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中,老八胤禩虽然是总理王大臣,但是实权却掌握在老十三胤祥手中,张廷玉是老老实实的秘书派,隆科多因为诺敏案失宠。更为重要的是,兵权一直被胤祥牢牢掌握。虽然,和关外的铁帽子王爷的主要联系人是老八胤禩,但是雍正时代的这些八旗王爷已经比不得早期的八旗军了。前清的军队由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组成,到顺治帝入主中原,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军已经丧失锐气,真正为大清平定南方地区的则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可以想象,天下所有的兵马都为胤祥掌握,胤禩只有联系人的身份,而且还被时刻监视,他如何形成对胤祥的反制?3.暗度陈仓之策在这种格局之下,老八胤禩实际上玩得是“暗度陈仓”之策,寄希望于进京整顿旗营兵务的那四千官兵。而且,老八胤禩只是挑起旗主王爷们对于新政的不满,但是缺乏逼宫站得住脚的主题,一个八王议政一出台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人觉得老八胤禩实在太过大意。更为要命的是,所谓九成胜算,竟然没有胤祥什么事。这说明,胤禩完全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雍正收拾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何不就此赌一把?我们回过头来捋一下胤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推弘时上位为主要目的,控制朝政大权,估计就想当一回多尔衮。而手段是收买隆科多控制九门,再“暗度陈仓”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这两条曾是康熙皇帝为雍正上台准备的“法宝”,胤禩也用上了。问题在于,隆科多是一个投机分子,并没有真心参与这场风险巨大的政治斗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这在逼宫的现场已经表现出来了。另外,丰台大营的兵权实际控制在胤祥之手,几个整顿旗营兵务的参将不可能立马夺取兵权,他们只是来“学习和整顿”的,当时弘昼在朝堂上只说是“共管”,并没有说兵权已经交给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所以,这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兵权并没有被分割或侵占,同样玩得是一出投机的游戏,在雍正十分严密的密折监视制度下,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夺取兵权的机率几乎为零。用投机的方式来逼宫,老八胤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雍正的较量实际已经从康熙年间争夺储位变成了“翻身”成仁,因为他长期处于胤祥和雍正的管控和监视之下,又如何来防范和控制老十三呢?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子凭母贵,年幼册封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国本早立,也是惯例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而最重要的是,预立太子安定国本,是古代的成例。康熙之前,清朝都没有提前预立储君,以至于努尔哈赤驾崩时,四大贝勒争夺汗王之位,皇太极驾崩时,豪格、多尔衮等人也跃跃欲试想要更进一步,好在最终并未引起多大纷乱。虽然早立太子也未必能够彻底安定,但是总比不立太子要好很多,康熙出于这个理由立胤礽为储君也并不奇怪。三藩之乱,以防万一康熙1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称帝起兵,虽然吴三桂此人毁誉参半,但是其终究是一代枭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顶峰时期,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声势浩大,危机直逼京城。当时的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那么悬殊,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帝玄烨也非常焦躁,他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危机四伏之下,玄烨与自己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商定,决定公开册立尚且年幼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为清王朝留了一条后路。若是将来京城告急,需要退守关外,或者玄烨本身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皇太子还能稳住国本,减少满洲亲贵之间为争皇位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拉拢赫舍里一族,权衡朝野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其中的苏克萨哈早死,遏必隆年迈昏聩,而当时的鳌拜权势日盛在朝野之中目中无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为了进行权衡,孝庄太后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之后,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帮助康熙帝除掉鳌拜的关键人物,也在此之后,赫舍里氏一族走向极盛。而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索额图的态度属于左右摇摆的状态,甚至偏向于反对,当时的赫舍里皇后已亡故,为了进一步拉拢赫舍里氏一族,康熙帝选择了将胤礽册立为储君。当然,时移世易,在一切安定之后,索额图等也并没有善终,而胤礽最终也厄运难逃,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最后以被废幽禁的结局告终。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简单来说,长公主明里勾搭太子,暗地里扶持二皇子的操作,属于权力游戏中,把鸡蛋分开投资给不同篮子的策略。两个都是理论上的皇位继承人,捧一个踩一个肯定不合适,万一赌错了将来就会被打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个都包圆了。而且长公主李云睿对两个皇子的操作,跟庆帝是反着来的。庆帝是明里打压太子,一副要把二皇子扶持上位的样子。实际上是利用二皇子这个工具人,去磨炼太子的心性,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接班人。但李云睿却是明里对太子各种关怀,甚至两人滚了床单,但私下却跟二皇子暗通款曲,两人一起合作建立了足以威胁皇帝的势力。但庆帝跟长公主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最终肯定让太子李承乾登基,没有二皇子李承泽什么事。从庆帝的角度来说,太子的性格虽然暗弱,但适合做守成之主,类似于朱元璋对朱标的期许。从长公主的角度,太子的性格适合操控,等庆帝GG以后,自己就能垂帘听政成为比太后更高一级的存在。二皇子在这种诡局中,是最身不由己,而且内心最痛苦的一个。电视剧里二皇子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但输了最多丢家产,丢前程,丢脸面,但我要是输了,丢的就是命。李承泽十二岁就被庆帝搬出来,打扮成一个受到全族器重的冉冉新星。给太子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太子不止一次对老二下杀手,可都被庆帝给截胡了。结果就是太子李承乾内心越来越猥琐,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开始纵情犬马,不但跟自己姑妈乱搞,还得了一身花柳病。李承泽打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三弟,觉得他哪方面都不如自己。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那个疯子姑妈,以及朝中的重臣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从各种迹象表明,李承乾如果继续这么菜鸡下去,那么将来庆国的皇位肯定是自己的,一点悬念都没有。后来庆帝赐婚叶灵儿给二皇子,这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毕竟这等于让自己参与了军权控制,而南庆第一权臣林若甫又是长公主的棋子,也等于是自己的棋子,军政大权一手抓,自己不想飞都难。结果到头来,二皇子发现自己从头至尾都是个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且自己越是出类拔萃,工具人的地位就越稳固。庆帝从没考虑过让他接班,即使太子被废,接着考虑的也是三皇子李承平。甚至大皇子跟范闲在庆帝心中,位置也比他高得多。那个疯子姑妈李云睿更加瞧不上自己,玩无间道玩到了九重天,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支持二皇子,实际上还是支持太子,这么绕也不怕晕车。而且李云睿虽然又疯狂又恐怖,但她就是庆帝一个玩物罢了,所有操作都在庆帝(以及瘸子陈萍萍)掌控中,就连那个足以撼动庆国的恐怖组织君山会,也是庆帝为了消灭所有大宗师故意设的局,李云睿不过是个负责联络的工具人罢了。而跟叶灵儿的联姻,也是皇帝跟叶重的一个局,演给君山会那帮人看的。直到他跟长公主太子叛乱的时候,被岳父给背刺了,二皇子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当小丑。最悲惨的一点,二皇子临死前才发现,世界上真正想要他活下去的人,竟然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杀死的范闲。范闲一开始就看透了庆帝对二皇子的利用,所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打掉二皇子的雄心壮志,只有在权谋斗争中碾压他,让李承泽彻底失去对皇位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这其实是真正为他好。说来奇妙,我一心以为姑母会助我,一心以为岳父会助我……但看来看去,原来倒是你,我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对我还曾经有过那么一丝真心。最后二皇子在孤独和绝望中自杀,而且为了不让自己被救活,一直等到毒血攻心才告诉范闲,他在死前留给自己父皇四个字:鳏!寡!孤!独!这算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诅咒,而且最后还每个字都应验了。皇后跳楼自杀,庆帝没有了正室妻子,是为鳏夫一枚;整个朝堂在他的高压统治下,无一人跟他真正亲近,除了畏惧就是憎恨。大宗师叶流云对庆帝的卑鄙手段绝望之际,出海远离了这个千古一帝,儿时玩伴范建早就看淡了皇帝,余生只为让范闲过得更好,陈萍萍这条老黑狗更是立誓要杀尽姓李的人,皇帝当到这份上,妥妥的孤家寡人一个;太后被私生子范闲亲手毒杀,让他成了孤儿一个;老而无子是为独,庆帝虽然前后有五个孩子,但太子二皇子对他恨之入骨,死了都要诅咒他,大皇子跟他毫无感情,视陈萍萍为亲生父亲,范闲这个野种直接亲手弑父,最年幼的三皇子李承平对他敬而远之,被范闲调教成了一个工具人,一众儿子跟他都离心离德,是为独父一人。庆帝把自己儿子当小丑耍了一辈子,换来四字真言做评语,也算是一种最痛快的报应了。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简单来说,长公主明里勾搭太子,暗地里扶持二皇子的操作,属于权力游戏中,把鸡蛋分开投资给不同篮子的策略。两个都是理论上的皇位继承人,捧一个踩一个肯定不合适,万一赌错了将来就会被打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个都包圆了。而且长公主李云睿对两个皇子的操作,跟庆帝是反着来的。庆帝是明里打压太子,一副要把二皇子扶持上位的样子。实际上是利用二皇子这个工具人,去磨炼太子的心性,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接班人。但李云睿却是明里对太子各种关怀,甚至两人滚了床单,但私下却跟二皇子暗通款曲,两人一起合作建立了足以威胁皇帝的势力。但庆帝跟长公主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最终肯定让太子李承乾登基,没有二皇子李承泽什么事。从庆帝的角度来说,太子的性格虽然暗弱,但适合做守成之主,类似于朱元璋对朱标的期许。从长公主的角度,太子的性格适合操控,等庆帝GG以后,自己就能垂帘听政成为比太后更高一级的存在。二皇子在这种诡局中,是最身不由己,而且内心最痛苦的一个。电视剧里二皇子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但输了最多丢家产,丢前程,丢脸面,但我要是输了,丢的就是命。李承泽十二岁就被庆帝搬出来,打扮成一个受到全族器重的冉冉新星。给太子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太子不止一次对老二下杀手,可都被庆帝给截胡了。结果就是太子李承乾内心越来越猥琐,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开始纵情犬马,不但跟自己姑妈乱搞,还得了一身花柳病。李承泽打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三弟,觉得他哪方面都不如自己。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那个疯子姑妈,以及朝中的重臣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从各种迹象表明,李承乾如果继续这么菜鸡下去,那么将来庆国的皇位肯定是自己的,一点悬念都没有。后来庆帝赐婚叶灵儿给二皇子,这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毕竟这等于让自己参与了军权控制,而南庆第一权臣林若甫又是长公主的棋子,也等于是自己的棋子,军政大权一手抓,自己不想飞都难。结果到头来,二皇子发现自己从头至尾都是个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且自己越是出类拔萃,工具人的地位就越稳固。庆帝从没考虑过让他接班,即使太子被废,接着考虑的也是三皇子李承平。甚至大皇子跟范闲在庆帝心中,位置也比他高得多。那个疯子姑妈李云睿更加瞧不上自己,玩无间道玩到了九重天,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支持二皇子,实际上还是支持太子,这么绕也不怕晕车。而且李云睿虽然又疯狂又恐怖,但她就是庆帝一个玩物罢了,所有操作都在庆帝(以及瘸子陈萍萍)掌控中,就连那个足以撼动庆国的恐怖组织君山会,也是庆帝为了消灭所有大宗师故意设的局,李云睿不过是个负责联络的工具人罢了。而跟叶灵儿的联姻,也是皇帝跟叶重的一个局,演给君山会那帮人看的。直到他跟长公主太子叛乱的时候,被岳父给背刺了,二皇子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当小丑。最悲惨的一点,二皇子临死前才发现,世界上真正想要他活下去的人,竟然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杀死的范闲。范闲一开始就看透了庆帝对二皇子的利用,所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打掉二皇子的雄心壮志,只有在权谋斗争中碾压他,让李承泽彻底失去对皇位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这其实是真正为他好。说来奇妙,我一心以为姑母会助我,一心以为岳父会助我……但看来看去,原来倒是你,我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对我还曾经有过那么一丝真心。最后二皇子在孤独和绝望中自杀,而且为了不让自己被救活,一直等到毒血攻心才告诉范闲,他在死前留给自己父皇四个字:鳏!寡!孤!独!这算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诅咒,而且最后还每个字都应验了。皇后跳楼自杀,庆帝没有了正室妻子,是为鳏夫一枚;整个朝堂在他的高压统治下,无一人跟他真正亲近,除了畏惧就是憎恨。大宗师叶流云对庆帝的卑鄙手段绝望之际,出海远离了这个千古一帝,儿时玩伴范建早就看淡了皇帝,余生只为让范闲过得更好,陈萍萍这条老黑狗更是立誓要杀尽姓李的人,皇帝当到这份上,妥妥的孤家寡人一个;太后被私生子范闲亲手毒杀,让他成了孤儿一个;老而无子是为独,庆帝虽然前后有五个孩子,但太子二皇子对他恨之入骨,死了都要诅咒他,大皇子跟他毫无感情,视陈萍萍为亲生父亲,范闲这个野种直接亲手弑父,最年幼的三皇子李承平对他敬而远之,被范闲调教成了一个工具人,一众儿子跟他都离心离德,是为独父一人。庆帝把自己儿子当小丑耍了一辈子,换来四字真言做评语,也算是一种最痛快的报应了。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简单来说,长公主明里勾搭太子,暗地里扶持二皇子的操作,属于权力游戏中,把鸡蛋分开投资给不同篮子的策略。两个都是理论上的皇位继承人,捧一个踩一个肯定不合适,万一赌错了将来就会被打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个都包圆了。而且长公主李云睿对两个皇子的操作,跟庆帝是反着来的。庆帝是明里打压太子,一副要把二皇子扶持上位的样子。实际上是利用二皇子这个工具人,去磨炼太子的心性,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接班人。但李云睿却是明里对太子各种关怀,甚至两人滚了床单,但私下却跟二皇子暗通款曲,两人一起合作建立了足以威胁皇帝的势力。但庆帝跟长公主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最终肯定让太子李承乾登基,没有二皇子李承泽什么事。从庆帝的角度来说,太子的性格虽然暗弱,但适合做守成之主,类似于朱元璋对朱标的期许。从长公主的角度,太子的性格适合操控,等庆帝GG以后,自己就能垂帘听政成为比太后更高一级的存在。二皇子在这种诡局中,是最身不由己,而且内心最痛苦的一个。电视剧里二皇子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但输了最多丢家产,丢前程,丢脸面,但我要是输了,丢的就是命。李承泽十二岁就被庆帝搬出来,打扮成一个受到全族器重的冉冉新星。给太子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太子不止一次对老二下杀手,可都被庆帝给截胡了。结果就是太子李承乾内心越来越猥琐,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开始纵情犬马,不但跟自己姑妈乱搞,还得了一身花柳病。李承泽打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三弟,觉得他哪方面都不如自己。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那个疯子姑妈,以及朝中的重臣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从各种迹象表明,李承乾如果继续这么菜鸡下去,那么将来庆国的皇位肯定是自己的,一点悬念都没有。后来庆帝赐婚叶灵儿给二皇子,这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毕竟这等于让自己参与了军权控制,而南庆第一权臣林若甫又是长公主的棋子,也等于是自己的棋子,军政大权一手抓,自己不想飞都难。结果到头来,二皇子发现自己从头至尾都是个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且自己越是出类拔萃,工具人的地位就越稳固。庆帝从没考虑过让他接班,即使太子被废,接着考虑的也是三皇子李承平。甚至大皇子跟范闲在庆帝心中,位置也比他高得多。那个疯子姑妈李云睿更加瞧不上自己,玩无间道玩到了九重天,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支持二皇子,实际上还是支持太子,这么绕也不怕晕车。而且李云睿虽然又疯狂又恐怖,但她就是庆帝一个玩物罢了,所有操作都在庆帝(以及瘸子陈萍萍)掌控中,就连那个足以撼动庆国的恐怖组织君山会,也是庆帝为了消灭所有大宗师故意设的局,李云睿不过是个负责联络的工具人罢了。而跟叶灵儿的联姻,也是皇帝跟叶重的一个局,演给君山会那帮人看的。直到他跟长公主太子叛乱的时候,被岳父给背刺了,二皇子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当小丑。最悲惨的一点,二皇子临死前才发现,世界上真正想要他活下去的人,竟然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杀死的范闲。范闲一开始就看透了庆帝对二皇子的利用,所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打掉二皇子的雄心壮志,只有在权谋斗争中碾压他,让李承泽彻底失去对皇位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这其实是真正为他好。说来奇妙,我一心以为姑母会助我,一心以为岳父会助我……但看来看去,原来倒是你,我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对我还曾经有过那么一丝真心。最后二皇子在孤独和绝望中自杀,而且为了不让自己被救活,一直等到毒血攻心才告诉范闲,他在死前留给自己父皇四个字:鳏!寡!孤!独!这算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诅咒,而且最后还每个字都应验了。皇后跳楼自杀,庆帝没有了正室妻子,是为鳏夫一枚;整个朝堂在他的高压统治下,无一人跟他真正亲近,除了畏惧就是憎恨。大宗师叶流云对庆帝的卑鄙手段绝望之际,出海远离了这个千古一帝,儿时玩伴范建早就看淡了皇帝,余生只为让范闲过得更好,陈萍萍这条老黑狗更是立誓要杀尽姓李的人,皇帝当到这份上,妥妥的孤家寡人一个;太后被私生子范闲亲手毒杀,让他成了孤儿一个;老而无子是为独,庆帝虽然前后有五个孩子,但太子二皇子对他恨之入骨,死了都要诅咒他,大皇子跟他毫无感情,视陈萍萍为亲生父亲,范闲这个野种直接亲手弑父,最年幼的三皇子李承平对他敬而远之,被范闲调教成了一个工具人,一众儿子跟他都离心离德,是为独父一人。庆帝把自己儿子当小丑耍了一辈子,换来四字真言做评语,也算是一种最痛快的报应了。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子凭母贵,年幼册封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国本早立,也是惯例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而最重要的是,预立太子安定国本,是古代的成例。康熙之前,清朝都没有提前预立储君,以至于努尔哈赤驾崩时,四大贝勒争夺汗王之位,皇太极驾崩时,豪格、多尔衮等人也跃跃欲试想要更进一步,好在最终并未引起多大纷乱。虽然早立太子也未必能够彻底安定,但是总比不立太子要好很多,康熙出于这个理由立胤礽为储君也并不奇怪。三藩之乱,以防万一康熙1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称帝起兵,虽然吴三桂此人毁誉参半,但是其终究是一代枭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顶峰时期,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声势浩大,危机直逼京城。当时的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那么悬殊,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帝玄烨也非常焦躁,他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危机四伏之下,玄烨与自己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商定,决定公开册立尚且年幼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为清王朝留了一条后路。若是将来京城告急,需要退守关外,或者玄烨本身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皇太子还能稳住国本,减少满洲亲贵之间为争皇位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拉拢赫舍里一族,权衡朝野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其中的苏克萨哈早死,遏必隆年迈昏聩,而当时的鳌拜权势日盛在朝野之中目中无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为了进行权衡,孝庄太后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之后,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帮助康熙帝除掉鳌拜的关键人物,也在此之后,赫舍里氏一族走向极盛。而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索额图的态度属于左右摇摆的状态,甚至偏向于反对,当时的赫舍里皇后已亡故,为了进一步拉拢赫舍里氏一族,康熙帝选择了将胤礽册立为储君。当然,时移世易,在一切安定之后,索额图等也并没有善终,而胤礽最终也厄运难逃,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最后以被废幽禁的结局告终。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简单来说,长公主明里勾搭太子,暗地里扶持二皇子的操作,属于权力游戏中,把鸡蛋分开投资给不同篮子的策略。两个都是理论上的皇位继承人,捧一个踩一个肯定不合适,万一赌错了将来就会被打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个都包圆了。而且长公主李云睿对两个皇子的操作,跟庆帝是反着来的。庆帝是明里打压太子,一副要把二皇子扶持上位的样子。实际上是利用二皇子这个工具人,去磨炼太子的心性,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接班人。但李云睿却是明里对太子各种关怀,甚至两人滚了床单,但私下却跟二皇子暗通款曲,两人一起合作建立了足以威胁皇帝的势力。但庆帝跟长公主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最终肯定让太子李承乾登基,没有二皇子李承泽什么事。从庆帝的角度来说,太子的性格虽然暗弱,但适合做守成之主,类似于朱元璋对朱标的期许。从长公主的角度,太子的性格适合操控,等庆帝GG以后,自己就能垂帘听政成为比太后更高一级的存在。二皇子在这种诡局中,是最身不由己,而且内心最痛苦的一个。电视剧里二皇子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但输了最多丢家产,丢前程,丢脸面,但我要是输了,丢的就是命。李承泽十二岁就被庆帝搬出来,打扮成一个受到全族器重的冉冉新星。给太子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太子不止一次对老二下杀手,可都被庆帝给截胡了。结果就是太子李承乾内心越来越猥琐,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开始纵情犬马,不但跟自己姑妈乱搞,还得了一身花柳病。李承泽打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三弟,觉得他哪方面都不如自己。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那个疯子姑妈,以及朝中的重臣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从各种迹象表明,李承乾如果继续这么菜鸡下去,那么将来庆国的皇位肯定是自己的,一点悬念都没有。后来庆帝赐婚叶灵儿给二皇子,这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毕竟这等于让自己参与了军权控制,而南庆第一权臣林若甫又是长公主的棋子,也等于是自己的棋子,军政大权一手抓,自己不想飞都难。结果到头来,二皇子发现自己从头至尾都是个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且自己越是出类拔萃,工具人的地位就越稳固。庆帝从没考虑过让他接班,即使太子被废,接着考虑的也是三皇子李承平。甚至大皇子跟范闲在庆帝心中,位置也比他高得多。那个疯子姑妈李云睿更加瞧不上自己,玩无间道玩到了九重天,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支持二皇子,实际上还是支持太子,这么绕也不怕晕车。而且李云睿虽然又疯狂又恐怖,但她就是庆帝一个玩物罢了,所有操作都在庆帝(以及瘸子陈萍萍)掌控中,就连那个足以撼动庆国的恐怖组织君山会,也是庆帝为了消灭所有大宗师故意设的局,李云睿不过是个负责联络的工具人罢了。而跟叶灵儿的联姻,也是皇帝跟叶重的一个局,演给君山会那帮人看的。直到他跟长公主太子叛乱的时候,被岳父给背刺了,二皇子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当小丑。最悲惨的一点,二皇子临死前才发现,世界上真正想要他活下去的人,竟然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杀死的范闲。范闲一开始就看透了庆帝对二皇子的利用,所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打掉二皇子的雄心壮志,只有在权谋斗争中碾压他,让李承泽彻底失去对皇位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这其实是真正为他好。说来奇妙,我一心以为姑母会助我,一心以为岳父会助我……但看来看去,原来倒是你,我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对我还曾经有过那么一丝真心。最后二皇子在孤独和绝望中自杀,而且为了不让自己被救活,一直等到毒血攻心才告诉范闲,他在死前留给自己父皇四个字:鳏!寡!孤!独!这算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诅咒,而且最后还每个字都应验了。皇后跳楼自杀,庆帝没有了正室妻子,是为鳏夫一枚;整个朝堂在他的高压统治下,无一人跟他真正亲近,除了畏惧就是憎恨。大宗师叶流云对庆帝的卑鄙手段绝望之际,出海远离了这个千古一帝,儿时玩伴范建早就看淡了皇帝,余生只为让范闲过得更好,陈萍萍这条老黑狗更是立誓要杀尽姓李的人,皇帝当到这份上,妥妥的孤家寡人一个;太后被私生子范闲亲手毒杀,让他成了孤儿一个;老而无子是为独,庆帝虽然前后有五个孩子,但太子二皇子对他恨之入骨,死了都要诅咒他,大皇子跟他毫无感情,视陈萍萍为亲生父亲,范闲这个野种直接亲手弑父,最年幼的三皇子李承平对他敬而远之,被范闲调教成了一个工具人,一众儿子跟他都离心离德,是为独父一人。庆帝把自己儿子当小丑耍了一辈子,换来四字真言做评语,也算是一种最痛快的报应了。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子凭母贵,年幼册封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国本早立,也是惯例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而最重要的是,预立太子安定国本,是古代的成例。康熙之前,清朝都没有提前预立储君,以至于努尔哈赤驾崩时,四大贝勒争夺汗王之位,皇太极驾崩时,豪格、多尔衮等人也跃跃欲试想要更进一步,好在最终并未引起多大纷乱。虽然早立太子也未必能够彻底安定,但是总比不立太子要好很多,康熙出于这个理由立胤礽为储君也并不奇怪。三藩之乱,以防万一康熙1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称帝起兵,虽然吴三桂此人毁誉参半,但是其终究是一代枭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顶峰时期,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声势浩大,危机直逼京城。当时的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那么悬殊,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帝玄烨也非常焦躁,他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危机四伏之下,玄烨与自己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商定,决定公开册立尚且年幼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为清王朝留了一条后路。若是将来京城告急,需要退守关外,或者玄烨本身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皇太子还能稳住国本,减少满洲亲贵之间为争皇位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拉拢赫舍里一族,权衡朝野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其中的苏克萨哈早死,遏必隆年迈昏聩,而当时的鳌拜权势日盛在朝野之中目中无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为了进行权衡,孝庄太后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之后,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帮助康熙帝除掉鳌拜的关键人物,也在此之后,赫舍里氏一族走向极盛。而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索额图的态度属于左右摇摆的状态,甚至偏向于反对,当时的赫舍里皇后已亡故,为了进一步拉拢赫舍里氏一族,康熙帝选择了将胤礽册立为储君。当然,时移世易,在一切安定之后,索额图等也并没有善终,而胤礽最终也厄运难逃,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最后以被废幽禁的结局告终。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简单来说,长公主明里勾搭太子,暗地里扶持二皇子的操作,属于权力游戏中,把鸡蛋分开投资给不同篮子的策略。两个都是理论上的皇位继承人,捧一个踩一个肯定不合适,万一赌错了将来就会被打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个都包圆了。而且长公主李云睿对两个皇子的操作,跟庆帝是反着来的。庆帝是明里打压太子,一副要把二皇子扶持上位的样子。实际上是利用二皇子这个工具人,去磨炼太子的心性,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接班人。但李云睿却是明里对太子各种关怀,甚至两人滚了床单,但私下却跟二皇子暗通款曲,两人一起合作建立了足以威胁皇帝的势力。但庆帝跟长公主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最终肯定让太子李承乾登基,没有二皇子李承泽什么事。从庆帝的角度来说,太子的性格虽然暗弱,但适合做守成之主,类似于朱元璋对朱标的期许。从长公主的角度,太子的性格适合操控,等庆帝GG以后,自己就能垂帘听政成为比太后更高一级的存在。二皇子在这种诡局中,是最身不由己,而且内心最痛苦的一个。电视剧里二皇子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但输了最多丢家产,丢前程,丢脸面,但我要是输了,丢的就是命。李承泽十二岁就被庆帝搬出来,打扮成一个受到全族器重的冉冉新星。给太子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太子不止一次对老二下杀手,可都被庆帝给截胡了。结果就是太子李承乾内心越来越猥琐,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开始纵情犬马,不但跟自己姑妈乱搞,还得了一身花柳病。李承泽打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三弟,觉得他哪方面都不如自己。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那个疯子姑妈,以及朝中的重臣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从各种迹象表明,李承乾如果继续这么菜鸡下去,那么将来庆国的皇位肯定是自己的,一点悬念都没有。后来庆帝赐婚叶灵儿给二皇子,这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毕竟这等于让自己参与了军权控制,而南庆第一权臣林若甫又是长公主的棋子,也等于是自己的棋子,军政大权一手抓,自己不想飞都难。结果到头来,二皇子发现自己从头至尾都是个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且自己越是出类拔萃,工具人的地位就越稳固。庆帝从没考虑过让他接班,即使太子被废,接着考虑的也是三皇子李承平。甚至大皇子跟范闲在庆帝心中,位置也比他高得多。那个疯子姑妈李云睿更加瞧不上自己,玩无间道玩到了九重天,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支持二皇子,实际上还是支持太子,这么绕也不怕晕车。而且李云睿虽然又疯狂又恐怖,但她就是庆帝一个玩物罢了,所有操作都在庆帝(以及瘸子陈萍萍)掌控中,就连那个足以撼动庆国的恐怖组织君山会,也是庆帝为了消灭所有大宗师故意设的局,李云睿不过是个负责联络的工具人罢了。而跟叶灵儿的联姻,也是皇帝跟叶重的一个局,演给君山会那帮人看的。直到他跟长公主太子叛乱的时候,被岳父给背刺了,二皇子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当小丑。最悲惨的一点,二皇子临死前才发现,世界上真正想要他活下去的人,竟然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杀死的范闲。范闲一开始就看透了庆帝对二皇子的利用,所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打掉二皇子的雄心壮志,只有在权谋斗争中碾压他,让李承泽彻底失去对皇位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这其实是真正为他好。说来奇妙,我一心以为姑母会助我,一心以为岳父会助我……但看来看去,原来倒是你,我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对我还曾经有过那么一丝真心。最后二皇子在孤独和绝望中自杀,而且为了不让自己被救活,一直等到毒血攻心才告诉范闲,他在死前留给自己父皇四个字:鳏!寡!孤!独!这算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诅咒,而且最后还每个字都应验了。皇后跳楼自杀,庆帝没有了正室妻子,是为鳏夫一枚;整个朝堂在他的高压统治下,无一人跟他真正亲近,除了畏惧就是憎恨。大宗师叶流云对庆帝的卑鄙手段绝望之际,出海远离了这个千古一帝,儿时玩伴范建早就看淡了皇帝,余生只为让范闲过得更好,陈萍萍这条老黑狗更是立誓要杀尽姓李的人,皇帝当到这份上,妥妥的孤家寡人一个;太后被私生子范闲亲手毒杀,让他成了孤儿一个;老而无子是为独,庆帝虽然前后有五个孩子,但太子二皇子对他恨之入骨,死了都要诅咒他,大皇子跟他毫无感情,视陈萍萍为亲生父亲,范闲这个野种直接亲手弑父,最年幼的三皇子李承平对他敬而远之,被范闲调教成了一个工具人,一众儿子跟他都离心离德,是为独父一人。庆帝把自己儿子当小丑耍了一辈子,换来四字真言做评语,也算是一种最痛快的报应了。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子凭母贵,年幼册封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国本早立,也是惯例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而最重要的是,预立太子安定国本,是古代的成例。康熙之前,清朝都没有提前预立储君,以至于努尔哈赤驾崩时,四大贝勒争夺汗王之位,皇太极驾崩时,豪格、多尔衮等人也跃跃欲试想要更进一步,好在最终并未引起多大纷乱。虽然早立太子也未必能够彻底安定,但是总比不立太子要好很多,康熙出于这个理由立胤礽为储君也并不奇怪。三藩之乱,以防万一康熙1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称帝起兵,虽然吴三桂此人毁誉参半,但是其终究是一代枭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顶峰时期,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声势浩大,危机直逼京城。当时的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那么悬殊,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帝玄烨也非常焦躁,他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危机四伏之下,玄烨与自己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商定,决定公开册立尚且年幼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为清王朝留了一条后路。若是将来京城告急,需要退守关外,或者玄烨本身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皇太子还能稳住国本,减少满洲亲贵之间为争皇位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拉拢赫舍里一族,权衡朝野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其中的苏克萨哈早死,遏必隆年迈昏聩,而当时的鳌拜权势日盛在朝野之中目中无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为了进行权衡,孝庄太后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之后,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帮助康熙帝除掉鳌拜的关键人物,也在此之后,赫舍里氏一族走向极盛。而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索额图的态度属于左右摇摆的状态,甚至偏向于反对,当时的赫舍里皇后已亡故,为了进一步拉拢赫舍里氏一族,康熙帝选择了将胤礽册立为储君。当然,时移世易,在一切安定之后,索额图等也并没有善终,而胤礽最终也厄运难逃,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最后以被废幽禁的结局告终。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梅长苏在选择靖王的时候,提过除了靖王,他无从选择,因为三皇子身有残疾,六皇子胸无大志,九皇子年纪尚幼。而梁帝在世的儿子中,除了三皇子,六皇子,九皇子,还有太子,誉王,以及靖王,可这些,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而,梁帝是不可能选择他们的。以霓凰郡主的名声地位,他不能贸然指婚当年太皇太后给霓凰郡主和林殊指婚,谁曾想,最后出现了这样的事,梁帝对当年赤焰军的狠绝不仅让穆老王爷寒了心,同时也是寒了霓凰郡主的心的。虽说为了家国天下,为了百姓,霓凰郡主什么也没说,就怎么独守一人,扛下了穆老王爷的担子,这一扛,就是十多年。梁帝自己心中也清楚,甚至直接说让霓凰郡主别再独守一人,适可而止,他这相当于是把更多的主动权交到了霓凰郡主的手里,任由霓凰郡主自己去折腾,没说什么。一方面是没敢说,一方面是多说无益。霓凰郡主毕竟统领着南境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对她是忠心不二,他不敢贸然对霓凰做什么。何况,霓凰郡主没有什么错,加上又有军权,军心,他若是贸然指婚,只怕会引起霓凰郡主的反弹,引起十万大军的反对。而且,霓凰郡主毕竟年纪相对较大,又先有婚约,如今再指婚给谁,其实都不容易。配得上霓凰郡主的人不多,霓凰郡主勉强看得上的人,就更少了,于是只能用比武招亲的方式,给她选一个她自己也能看得上的了。给自己的儿子指婚,会打破皇子间的势力平衡梁帝着急让霓凰郡主出嫁,目的就是借着穆青已经成年,该把穆王府和南境大军交给穆青的由头削弱霓凰郡主对南境十万大军的控制权。太子和誉王都看的清清楚楚梁帝的用意,他们知道霓凰郡主就算不再掌控南境大军,她在京城的分量也不比任何人低的,尤其是,穆青跟霓凰郡主相依为命长大,对霓凰郡主仍是极力维护,马首是瞻的,霓凰郡主就算不再控制南境大军,也不影响她的实力和威望。这样的算计和心思昭然若揭,梁帝也懒得掩饰,可霓凰郡主这样一个人,嫁给谁都行,但就是不能嫁给自己的儿子,更不能嫁给支持自己儿子的臣子。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嫡子,庶子中,谁都有上位的资格,一旦霓凰郡主嫁入,那就相当于为那个皇子增加了夺嫡的砝码,从而打破他好不容易维持的现有平衡,何况,霓凰郡主的身份地位,自然得是正妃,而且对方不能是纨绔子弟,皇子中,能够符合条件的,就更少了。首先是太子,太子有没有正妃,剧中没有提及,权且当做没有来看,霓凰郡主若是嫁入东宫,那就是太子妃,那么太子这边的军方力量就非常可怕了。到时候就会是自己当年上位的景象,太子顺利上位,霓凰郡主是皇后,那到时候就是外戚坐大,重走当年的路了。其次是誉王,誉王已有正妃,没过错,不可能贸然让人家让位,而且,当时的誉王已经有庆国公这个军方力量了,而且誉王有红袖招秦般弱的谋划,已经步步紧逼太子了,霓凰郡主嫁入,那就是为誉王增加上位的砝码,到时候太子和誉王的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紧接着,就是靖王了。靖王虽说不受宠,但却是一方军侯,又是皇子之身,霓凰郡主跟靖王的结合,势必会让靖王如虎添翼。虽说梁帝因为靖王的倔脾气不待见他,但有了霓凰郡主,他不待见也不行,何况,靖王还身负祁王和林殊当年的理念和感情,即便他跟霓凰愿意,这也直接会将大梁朝廷变成三足鼎立的状态,到时候,夺嫡势力更乱,大梁朝廷只会永无宁日了,这不是一心想要守住皇权的梁帝想要的。至于三皇子,深有残疾,根本就配不上,六皇子胸无大志,成日饮酒作乐,霓凰郡主又怎么会看得上呢,九皇子年纪太小,更不可能了。为此,不管是哪个皇子,都不是梁帝能选的。就算有这念头,梅长苏也能让他打消这个想法嫁入皇家并不是什么好事,就算梁帝曾经动过这样的念头,想要将霓凰郡主嫁给没啥出息其他皇子啥的,梅长苏也能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虽说在梁帝打算让霓凰郡主比武招亲的时候,梅长苏还没入京,可他的耳目遍布大梁内外,对于霓凰郡主的状况,更是了如指掌,他不可能让霓凰郡主卷入到夺嫡乱战中,皇家无情,若是霓凰郡主卷入到其他皇子中,一方面霓凰郡主受伤害,另一方面,梅长苏扶持靖王,那就有可能会跟那些皇子,乃至跟霓凰郡主为敌了。梅长苏深知皇子中,没有适合霓凰郡主的好选择,自然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了。剧中南楚想要跟大梁联姻的时候,静妃不想让靖王成为联姻对象的时候,梅长苏尚且能用些方法,破坏这样的联姻,让靖王置身事外,那么,他若是想让霓凰郡主跟皇家不再有什么利益牵扯,也不难。一旦梁帝有这些想法,大概他的那些势力也就应时而动了。梅长苏爱着霓凰郡主,也亏欠于她,害的她如今近30了,仍孑然一身,孤孤单单的,他当然不会将霓凰郡主随便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梅长苏早早布局,让百里奇潜伏其中,在比武招亲的时候,解决掉霓凰郡主看不上的那些人的原因吧。不管是对于梁帝来说,还是于梅长苏而言,给霓凰郡主择婿,都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不能贸然指婚,一个没法眼睁睁看她嫁给不靠谱的人,有了他们两的共同干预和霓凰郡主自身的主见,霓凰郡主最终的终身事,真不是这么好定夺的。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清朝宗室的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职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则,即高官厚禄养于京,不以藩土供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以和硕亲王领衔,后边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铁帽子王就是一种特殊的亲王爵。清宗室获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类。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勋为标准,往往授予亲王爵,并世袭罔替;恩封则是皇帝大婚、边界大捷等大庆时期,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这类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底线是将为辅国将军;考封则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绩进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闲散宗室”。我们所说的铁帽子王,其实就是开国因特殊功勋授予的8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宗人府要奏请皇帝为其封爵,若皇帝不许,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请。从亲王爵至奉恩将军爵都可世袭,一般由嫡长子“袭封”规定的爵位,世袭罔替的则是袭封原爵,世袭递降的则往下顺延一个爵位进行袭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压宗室权力,因此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等。比如,在此之前,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为郡王,在此之后则只可封为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之后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规定,应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岁时,进行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成绩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封爵。到了乾隆时期,规定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停封再考。若应封奉恩将军者,已无爵可降,只得停俸,应降一级者则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严苛,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再无参考机会。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获取的,就关系到承袭方式。如亲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袭罔替,继承者永远是亲王爵,这就叫铁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袭递降,继承时按照规定降一个等级,亲王之后则袭为郡王,直到辅国将军爵,这样的亲王也被叫降王。若不论获取方式,一般和硕亲王爵只有宗室里的皇子、皇兄才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铁帽子王里有两个郡王,即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这两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在级别上与世袭递降的亲王一样。多罗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硕贝勒也主要针对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贝勒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因为影视剧的刻画较多,他们按照规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层金龙朝冠,挂配有七颗东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岁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这些。贝子也是一样,皇子也有夭折后追封贝子的。综上,清朝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中有世袭罔替与世袭递降之分,总体上以世袭罔替更为尊贵,所以出现郡王与亲王同级现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为尊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皆以功封获得。其余的差异也就表现在俸禄和等级上,等级主要体现在礼制上,即服饰、府邸、婚葬等规制方面,古代说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党羽。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简单来说,长公主明里勾搭太子,暗地里扶持二皇子的操作,属于权力游戏中,把鸡蛋分开投资给不同篮子的策略。两个都是理论上的皇位继承人,捧一个踩一个肯定不合适,万一赌错了将来就会被打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个都包圆了。而且长公主李云睿对两个皇子的操作,跟庆帝是反着来的。庆帝是明里打压太子,一副要把二皇子扶持上位的样子。实际上是利用二皇子这个工具人,去磨炼太子的心性,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接班人。但李云睿却是明里对太子各种关怀,甚至两人滚了床单,但私下却跟二皇子暗通款曲,两人一起合作建立了足以威胁皇帝的势力。但庆帝跟长公主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最终肯定让太子李承乾登基,没有二皇子李承泽什么事。从庆帝的角度来说,太子的性格虽然暗弱,但适合做守成之主,类似于朱元璋对朱标的期许。从长公主的角度,太子的性格适合操控,等庆帝GG以后,自己就能垂帘听政成为比太后更高一级的存在。二皇子在这种诡局中,是最身不由己,而且内心最痛苦的一个。电视剧里二皇子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但输了最多丢家产,丢前程,丢脸面,但我要是输了,丢的就是命。李承泽十二岁就被庆帝搬出来,打扮成一个受到全族器重的冉冉新星。给太子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太子不止一次对老二下杀手,可都被庆帝给截胡了。结果就是太子李承乾内心越来越猥琐,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开始纵情犬马,不但跟自己姑妈乱搞,还得了一身花柳病。李承泽打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三弟,觉得他哪方面都不如自己。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那个疯子姑妈,以及朝中的重臣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从各种迹象表明,李承乾如果继续这么菜鸡下去,那么将来庆国的皇位肯定是自己的,一点悬念都没有。后来庆帝赐婚叶灵儿给二皇子,这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毕竟这等于让自己参与了军权控制,而南庆第一权臣林若甫又是长公主的棋子,也等于是自己的棋子,军政大权一手抓,自己不想飞都难。结果到头来,二皇子发现自己从头至尾都是个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且自己越是出类拔萃,工具人的地位就越稳固。庆帝从没考虑过让他接班,即使太子被废,接着考虑的也是三皇子李承平。甚至大皇子跟范闲在庆帝心中,位置也比他高得多。那个疯子姑妈李云睿更加瞧不上自己,玩无间道玩到了九重天,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支持二皇子,实际上还是支持太子,这么绕也不怕晕车。而且李云睿虽然又疯狂又恐怖,但她就是庆帝一个玩物罢了,所有操作都在庆帝(以及瘸子陈萍萍)掌控中,就连那个足以撼动庆国的恐怖组织君山会,也是庆帝为了消灭所有大宗师故意设的局,李云睿不过是个负责联络的工具人罢了。而跟叶灵儿的联姻,也是皇帝跟叶重的一个局,演给君山会那帮人看的。直到他跟长公主太子叛乱的时候,被岳父给背刺了,二皇子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当小丑。最悲惨的一点,二皇子临死前才发现,世界上真正想要他活下去的人,竟然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杀死的范闲。范闲一开始就看透了庆帝对二皇子的利用,所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打掉二皇子的雄心壮志,只有在权谋斗争中碾压他,让李承泽彻底失去对皇位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这其实是真正为他好。说来奇妙,我一心以为姑母会助我,一心以为岳父会助我……但看来看去,原来倒是你,我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对我还曾经有过那么一丝真心。最后二皇子在孤独和绝望中自杀,而且为了不让自己被救活,一直等到毒血攻心才告诉范闲,他在死前留给自己父皇四个字:鳏!寡!孤!独!这算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诅咒,而且最后还每个字都应验了。皇后跳楼自杀,庆帝没有了正室妻子,是为鳏夫一枚;整个朝堂在他的高压统治下,无一人跟他真正亲近,除了畏惧就是憎恨。大宗师叶流云对庆帝的卑鄙手段绝望之际,出海远离了这个千古一帝,儿时玩伴范建早就看淡了皇帝,余生只为让范闲过得更好,陈萍萍这条老黑狗更是立誓要杀尽姓李的人,皇帝当到这份上,妥妥的孤家寡人一个;太后被私生子范闲亲手毒杀,让他成了孤儿一个;老而无子是为独,庆帝虽然前后有五个孩子,但太子二皇子对他恨之入骨,死了都要诅咒他,大皇子跟他毫无感情,视陈萍萍为亲生父亲,范闲这个野种直接亲手弑父,最年幼的三皇子李承平对他敬而远之,被范闲调教成了一个工具人,一众儿子跟他都离心离德,是为独父一人。庆帝把自己儿子当小丑耍了一辈子,换来四字真言做评语,也算是一种最痛快的报应了。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嫡庶尊卑有别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拉拢宗室人心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子凭母贵,年幼册封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国本早立,也是惯例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而最重要的是,预立太子安定国本,是古代的成例。康熙之前,清朝都没有提前预立储君,以至于努尔哈赤驾崩时,四大贝勒争夺汗王之位,皇太极驾崩时,豪格、多尔衮等人也跃跃欲试想要更进一步,好在最终并未引起多大纷乱。虽然早立太子也未必能够彻底安定,但是总比不立太子要好很多,康熙出于这个理由立胤礽为储君也并不奇怪。三藩之乱,以防万一康熙1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称帝起兵,虽然吴三桂此人毁誉参半,但是其终究是一代枭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顶峰时期,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声势浩大,危机直逼京城。当时的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那么悬殊,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帝玄烨也非常焦躁,他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危机四伏之下,玄烨与自己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商定,决定公开册立尚且年幼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为清王朝留了一条后路。若是将来京城告急,需要退守关外,或者玄烨本身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皇太子还能稳住国本,减少满洲亲贵之间为争皇位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拉拢赫舍里一族,权衡朝野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其中的苏克萨哈早死,遏必隆年迈昏聩,而当时的鳌拜权势日盛在朝野之中目中无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为了进行权衡,孝庄太后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之后,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帮助康熙帝除掉鳌拜的关键人物,也在此之后,赫舍里氏一族走向极盛。而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索额图的态度属于左右摇摆的状态,甚至偏向于反对,当时的赫舍里皇后已亡故,为了进一步拉拢赫舍里氏一族,康熙帝选择了将胤礽册立为储君。当然,时移世易,在一切安定之后,索额图等也并没有善终,而胤礽最终也厄运难逃,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最后以被废幽禁的结局告终。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梅长苏在选择靖王的时候,提过除了靖王,他无从选择,因为三皇子身有残疾,六皇子胸无大志,九皇子年纪尚幼。而梁帝在世的儿子中,除了三皇子,六皇子,九皇子,还有太子,誉王,以及靖王,可这些,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而,梁帝是不可能选择他们的。以霓凰郡主的名声地位,他不能贸然指婚当年太皇太后给霓凰郡主和林殊指婚,谁曾想,最后出现了这样的事,梁帝对当年赤焰军的狠绝不仅让穆老王爷寒了心,同时也是寒了霓凰郡主的心的。虽说为了家国天下,为了百姓,霓凰郡主什么也没说,就怎么独守一人,扛下了穆老王爷的担子,这一扛,就是十多年。梁帝自己心中也清楚,甚至直接说让霓凰郡主别再独守一人,适可而止,他这相当于是把更多的主动权交到了霓凰郡主的手里,任由霓凰郡主自己去折腾,没说什么。一方面是没敢说,一方面是多说无益。霓凰郡主毕竟统领着南境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对她是忠心不二,他不敢贸然对霓凰做什么。何况,霓凰郡主没有什么错,加上又有军权,军心,他若是贸然指婚,只怕会引起霓凰郡主的反弹,引起十万大军的反对。而且,霓凰郡主毕竟年纪相对较大,又先有婚约,如今再指婚给谁,其实都不容易。配得上霓凰郡主的人不多,霓凰郡主勉强看得上的人,就更少了,于是只能用比武招亲的方式,给她选一个她自己也能看得上的了。给自己的儿子指婚,会打破皇子间的势力平衡梁帝着急让霓凰郡主出嫁,目的就是借着穆青已经成年,该把穆王府和南境大军交给穆青的由头削弱霓凰郡主对南境十万大军的控制权。太子和誉王都看的清清楚楚梁帝的用意,他们知道霓凰郡主就算不再掌控南境大军,她在京城的分量也不比任何人低的,尤其是,穆青跟霓凰郡主相依为命长大,对霓凰郡主仍是极力维护,马首是瞻的,霓凰郡主就算不再控制南境大军,也不影响她的实力和威望。这样的算计和心思昭然若揭,梁帝也懒得掩饰,可霓凰郡主这样一个人,嫁给谁都行,但就是不能嫁给自己的儿子,更不能嫁给支持自己儿子的臣子。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嫡子,庶子中,谁都有上位的资格,一旦霓凰郡主嫁入,那就相当于为那个皇子增加了夺嫡的砝码,从而打破他好不容易维持的现有平衡,何况,霓凰郡主的身份地位,自然得是正妃,而且对方不能是纨绔子弟,皇子中,能够符合条件的,就更少了。首先是太子,太子有没有正妃,剧中没有提及,权且当做没有来看,霓凰郡主若是嫁入东宫,那就是太子妃,那么太子这边的军方力量就非常可怕了。到时候就会是自己当年上位的景象,太子顺利上位,霓凰郡主是皇后,那到时候就是外戚坐大,重走当年的路了。其次是誉王,誉王已有正妃,没过错,不可能贸然让人家让位,而且,当时的誉王已经有庆国公这个军方力量了,而且誉王有红袖招秦般弱的谋划,已经步步紧逼太子了,霓凰郡主嫁入,那就是为誉王增加上位的砝码,到时候太子和誉王的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紧接着,就是靖王了。靖王虽说不受宠,但却是一方军侯,又是皇子之身,霓凰郡主跟靖王的结合,势必会让靖王如虎添翼。虽说梁帝因为靖王的倔脾气不待见他,但有了霓凰郡主,他不待见也不行,何况,靖王还身负祁王和林殊当年的理念和感情,即便他跟霓凰愿意,这也直接会将大梁朝廷变成三足鼎立的状态,到时候,夺嫡势力更乱,大梁朝廷只会永无宁日了,这不是一心想要守住皇权的梁帝想要的。至于三皇子,深有残疾,根本就配不上,六皇子胸无大志,成日饮酒作乐,霓凰郡主又怎么会看得上呢,九皇子年纪太小,更不可能了。为此,不管是哪个皇子,都不是梁帝能选的。就算有这念头,梅长苏也能让他打消这个想法嫁入皇家并不是什么好事,就算梁帝曾经动过这样的念头,想要将霓凰郡主嫁给没啥出息其他皇子啥的,梅长苏也能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虽说在梁帝打算让霓凰郡主比武招亲的时候,梅长苏还没入京,可他的耳目遍布大梁内外,对于霓凰郡主的状况,更是了如指掌,他不可能让霓凰郡主卷入到夺嫡乱战中,皇家无情,若是霓凰郡主卷入到其他皇子中,一方面霓凰郡主受伤害,另一方面,梅长苏扶持靖王,那就有可能会跟那些皇子,乃至跟霓凰郡主为敌了。梅长苏深知皇子中,没有适合霓凰郡主的好选择,自然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了。剧中南楚想要跟大梁联姻的时候,静妃不想让靖王成为联姻对象的时候,梅长苏尚且能用些方法,破坏这样的联姻,让靖王置身事外,那么,他若是想让霓凰郡主跟皇家不再有什么利益牵扯,也不难。一旦梁帝有这些想法,大概他的那些势力也就应时而动了。梅长苏爱着霓凰郡主,也亏欠于她,害的她如今近30了,仍孑然一身,孤孤单单的,他当然不会将霓凰郡主随便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梅长苏早早布局,让百里奇潜伏其中,在比武招亲的时候,解决掉霓凰郡主看不上的那些人的原因吧。不管是对于梁帝来说,还是于梅长苏而言,给霓凰郡主择婿,都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不能贸然指婚,一个没法眼睁睁看她嫁给不靠谱的人,有了他们两的共同干预和霓凰郡主自身的主见,霓凰郡主最终的终身事,真不是这么好定夺的。在《甄嬛传》中,有一个极其完美的人物存在,她虽然死了,却永永远远地活在所有人的心里。皇上对其念念不忘,思之若狂;太后对其愧疚难当;皇后对她恨之入骨;其他的妃嫔都对她敬重有加;宫女太监们都赞不绝口。这个人就是皇上心目中唯一承认的妻——纯元皇后。纯元皇后名为乌拉那拉氏柔则,是皇后宜修同父异母的亲姐姐。她出身名门望族,貌美如花,琴棋书画,六艺精通,善良仁善,换做现代的说法就是实实在在的白富美,而且还是那种气质如兰,内外兼修型的白富美。经她改编的惊鸿舞一舞动天下,让甄嬛跳得像就是东施效颦,跳得不像就是失了敬意冲撞纯元;她的歌喉无人能及,安陵容歌声清丽婉约,哪怕模仿的只有5分像了,皇上也觉得难得了;她的琵琶技艺冠绝,端妃得她真传就已成了宫中一绝!这样完美的人物怪不得死了还是让所有妃子望尘莫及!这样神一样存在的纯元,让人不得不怀疑她是家族为政治发展培养的一颗棋子啊!剧中她的死是自己亲妹妹宜修的杰作。姐妹两人同侍一夫,纯元第一次看望有孕的妹妹宜修时,皇上对她一见钟情,直接作为嫡福晋迎入府,入府后就是专房之宠。她的出现让皇上对宜修从前所有的承诺都不做数了,而且还让宜修失去了丈夫的爱。女人的嫉妒之心是一把锋利的匕首,终于宜修在自己的孩子弘晖夭折后,性格扭曲到残害手足!不禁对这样的惨剧感慨万千啊!最后皇上对宜修说迎她进府是个错误,而宜修说既生瑜,何生亮,皇上错的是不该迎姐姐入府。倘若直接迎纯元入府,也就不会有这样残害姐妹的悲剧了,为什么当时不先娶纯元呢?由于剧中没有提到过这个问题,我们就剧和当时的背景做以下猜测!第一种,当时的四阿哥并不够格娶嫡出纯元在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而且特别讲究门当户对。乌拉那拉氏是满洲镶黄旗,如此高门户,而且又是嫡出的初元被家族培养的如此完美,他们是打算要纯元匹配皇上的嫡子或者将来的天子的,以巩固家族势力的。而当时的四阿哥只是一个庶出,也并不是特别得宠的阿哥,所以并不够格求娶到乌拉那拉氏家族的嫡女,而宜修作为乌拉那拉氏庶女,娶她就门当户对的多了。第二种,过于仁善的纯元坐不稳后位,维护不了家族的地位。在剧中皇上和太后曾多次提到过纯元皇后的仁善,尤其是太后,她出生乌雅氏和乌拉那拉氏家族是同气连枝的,让自己家族的人登上后位,坐稳后位,维护好整个家族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宜修害纯元时,太后明明知道也默许了。纯元是嫡出,一直受到的都是家族的保护,天生过于柔善,后宫争斗残酷,是坐不稳那个位置的。而庶出的宜修经历了嫡庶之间的斗争,更加懂得怎样维护好自己的位置,所以宜修入府才更能成为四阿哥的左膀右臂。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皇上竟然对纯元一见钟情,还是执意要娶她做福晋。第三种,太后有私心,想把纯元另作他许太后是康熙的德妃,手上有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个皇子,而且十四阿哥是养在她身边一手带大的,相比于从小就送给孝懿仁皇后养的四阿哥,她更喜爱老十四,这在剧中是有明确体现的。老十四也是很得康熙皇帝的看中的,也曾被议储的。太后也许想把纯元许给老十四,成就老十四的也未可知。以上都是猜测,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想法?或者认可那种呢?欢迎留言!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京门风月皇子联姻攻略,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4,京门风月手游武则天怎么才能养好

女帝武则天在熹妃是传记助攻小能手,百分百的暴击,是输出型玩家的福音。在京门她也是一个武将,大招也就是自身破对方防高输出两回合,十字降气势。感觉没有输出型芈月来的好,没用过,也不看好,不过是个挺重要的缘分,入手可以做后援。
同问。。。

5,有一篇古代小说女主和庶姐因父亲战死被接进宫皇上喜欢她母亲

你确定不是孝庄秘史?呵呵,我有点印象,可是我看的那部是前任皇上和女主没有发生关系啊,她是前任皇帝很信任的一个人,后来被封为太后,和现任皇帝发生的故事。
我也在找这本小说,找到名字了吗?
现在找到这本小说了么,我也想找这本小说
搜一下:有一篇古代小说,女主和庶姐因父亲战死被接进宫,皇上喜欢她母亲,却没办法在一起她母亲嫁给将军,将军

6,看到西子情的小说京门风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古人来了大姨妈怎

女生们用自家乾净的碎棉布作成棉垫,用过之后再洗乾净,重复使用。以中国为例,中国妇女用一条长长的白色布巾,在月经来潮时放在身下吸收血液,更换后以清水加明矾清洗,这样既麻烦又不卫生。应该有吧,看了一些小说有叫哥儿,姐儿的
京门风月有这个游戏
古人用的姨妈巾好像是用草木灰做的,还每次都得洗,有叫哥儿姐儿的
格式错误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7,京门风月手游姻缘任务中换身衣服骑马应穿什么衣服

个人BOSS只能自己挑战,每天零点刷新一次,玩家到达相应等级开启相应的BOSS挑战。全民BOSS每隔一定时间都会刷新,所有达到等级要求的决战沙城h5玩家都能挑战,伤害越高获得的奖励越丰厚。转生BOSS是来自异次元的强大BOSS,只会在21点空间壁障薄弱的时候才会出现,并且只会存在10分钟后离去,大家应尽快消灭他们。个人BOSS和全民BOSS会爆大量橙装碎片和几率出成品极品橙装,转生BOSS根据输出排名发放主宰盒,可以开出强力的主宰装备。我不是最好的,但却一往无前,我们与众不同。15年的磨练造就了现在的无忧穿奇。塞北山中傲然放,少人赏,自昂扬!在此见证了它的兴衰,它的精彩只有我懂
京门风月手游里的装备,除了做系统任务获得,更多就是刷副本获得,在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体力刷精英副本的情况下 ,攻略权贵增加他们对你的好感度来获得装备是最快的途径,而且还会给很多升级技能的所需材料。最先攻略的权贵应该是黑市商人,他的商店每天会刷很多的攻略宝物 ,好感度越高 ,刷的东西越好,所以最好做完每天的委托任务。

8,关于春联的小知识有哪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由于各地的习俗不同,春联张贴时间也不同,有的地方讲究“年二八,贴花花”,有的地方则是“二十四,贴对子”,但是大部分地区一般都是在农历最后一天即年三十张贴春联,并且讲究谁家贴得早,谁家来年就会福气多多,财源滚滚,所以家家户户这一天都早早起来准备贴春联。因为春联是以“对”为单位的,有上下联之分,贴时要自右向左,右为上联,左为下联,上下联不可贴倒。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春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且两边要互相对应,中间的“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这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文章TAG:京门风月皇子联姻攻略  游戏京门风月皇子几级可以联姻  京门  风月  皇子  

相关文章

  • 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介绍

    不知不觉小冰冰传奇怀旧服已经更新到了1.09版本,那么针对这次的版本更新,又有一些英雄进行了调整。但可能有些玩家并不知道这次的英雄调整,因此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的介绍。..
  • 原神4.3新圣遗物有什么

    原神马上就要更新4.3版本了,很多玩家非常期待新版本的新圣遗物想知道这些圣遗物适用于哪些角色,4.3的两套新圣遗物分别是:回声之林夜话和昔时之歌。..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