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网游攻略 - 官居几品皇帝攻略,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官居几品皇帝攻略,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时间:2022-07-21 09:35:11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不能,瘟疫迟早会发生的,治理的话详见攻略,(当年我就是靠攻略走到云家天下的)顺天府尹可能轻松一点,但还是建议走永安侯线。
没办法,要么献鲜花就能得医术,要么重头再来,我选的是重头再来,因为我没花

官居几品皇帝攻略,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2,官居几品皇帝好感度攻略

官居几品皇帝好感度怎么刷 官居几品皇帝好感度攻略。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官居几品皇帝好感度怎么刷 官居几品皇帝好感度攻略。一起来看看! 皇子们生日的时候可以送相反的礼物给他们,这样能刷皇上的好感度,因为皇上生性多疑,投其所好会减低皇上好感度的。 以上就是小编带给大家的官居几品皇帝好感度攻略。

官居几品皇帝攻略,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3,清朝的满洲八旗旗主是几品官地位如何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网络配图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网络配图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

官居几品皇帝攻略,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4,橙光游戏官居几品浅语好感度怎么刷

在京师的时候可以加她好感 不停点赏赐 不会扣你一分钱 她的私库钱还会变多,虽然每次只加几点甚至两点好感,多刷几分钟就几百了 。拓展:其它妾室有的说是把钱推回去了但是你钱包还是会扣钱,我给柳未央就是, 每次看她推回来,我就不停点 ,想把好感刷到400,结果背包钱变负数了。

5,大皇帝武将升星攻略 大皇帝武将怎么升星

升星必须要有武将魂魄,一星10个,二星30,三星60,四星100,五星200。将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1、每日充值消费活动;2、演武场功勋兑换;3、客栈摆酒宴;4、煮酒论英雄;5、每日切磋和拜访;6、民情任务紫色以上;7、远征西域商店兑换;8、征战天下;9、每周微信礼包(需要先关注大皇帝微信);10、媒体礼包或激活码。

6,官居几品如何谋朝篡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你是想达成云家天下结局吗?我试过选保皇派,再把其他势力都打压到30以下(除了白俊毅),自身势力刷到1000+(儿女订婚加势力最快,对方儿女数值越高,亲家官品越高加的势力越多。最好去把太师或元帅的好感刷到100+,和正一品结亲加的势力最多,如果对方儿女数值太差,请使用SL大法。要注意的是太师和元帅不可兼得,和一方结亲之后另一方好感会掉好几百。),皇帝好感1000+,野心1000+,城府1000+,智谋1500+。然后等皇帝自然死或者喂毒药都行(如果前期推到过貂蝉,喂皇帝毒药第二天会被告发,然后满门抄斩。)如果皇帝死时势力不到1000,将触发悠闲地永安侯结局。以上,希望有用^_^
谋朝篡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几品的问题,而是权利的问题,官位小,有一群人帮忙,一样可以做到谋朝篡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你好!后唐最后一位皇帝,宠信伶人,予伶人以高位重权,拨一方土地赐予他们,最终在皇帝危机之时,伶人趁机而入谋朝篡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死于伶人剑下,为后人耻笑。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7,皇帝成长计划统一天下明君攻略

早上:17~29岁后嗯,大概吧,应该可以玩了。17~29岁早上必须每天上朝,29后就随便你了。。。还想打就上朝。中午随便你自己怎么安排,嗯,我自己嘛,就素(不喜欢哪个妃子就打入冷宫(内室),有时候就微信粗放(少见),运气好滴时候,就会有宝物(*^__^*) 嘻嘻……)也可以宠信后宫,记住健康不能低于60,如果低于到金龙殿去休息。晚上更是随便你啦!!!打仗啊,早上我已近说了,补充哈,你要打一个国家必须满足(士兵一百万以上,武器至少八十万以上)最好先打日本,日本好打)解释,0,1,2,3,4,5,6,7消疲丹:245强壮丹:0342165天地长寿丹:327154含笑半步颠:2542370壮骨丸:0425长身丸:1367希望采纳!O(∩_∩)O谢谢!!!!!!!~~~~~~~~~~
现在4399正版有菜鸟无敌 每年夏天和秋天天天去狩猎 这样到一定年龄体力就满了
1~10年疯狂征税,去琴棋阁加魅力,买铁炮,征召士兵,开课考试,调换官员,加强训练。11年打回忆,建行宫,出巡,加民心,然后稳扎稳打,步步统一天下。看你的智商了!尽量不去后宫,魅力很重要。别忘了每天中午去打猎,手动操作!注意快乐。一定要采纳哦!

8,大皇帝五星武将先练哪个

卡之家为您提供大皇帝5星武将培养推荐 大皇帝5星武将培养推荐说明大皇帝随着游戏时间越来越长,相信部分玩家手里会攒了一些拜帖而纠结该培养哪个武将,因为大皇帝中所有的武将都是可以培养到5星的,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可以帮大家分析一下都升到5星武将后,哪些武将更好用吧。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篇主流5星武将的分析,以及用途和实用价值的攻略推荐满星为:5星 最低为:
官职系统是万万没想到之大皇帝的特色系统之一,玩家可以在洛阳城皇宫内为各个武将册封官职,不同品阶的官职可以为武将提供不同的增益效果。效果如下图所示,武将需要蓝色品质以上,才能被授予中书令。 同时为武将册封官职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同样如上图,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和战斗条件的满足,才能让你的武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重臣。官职越高可以带来越高的增益效果,当然要授予官职,玩家也是有要求的,比如三品官职的中书令要开启不仅需要1000元宝,还要在天下比武获胜10次。开启二品官职的侍郎需要敌军入侵100。 以上就是万万没想到之大皇帝怎么给武将加官进爵的介绍,为武将加官进爵,可以是武将的战斗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首先玩家要达到开启官职的要求,其次,武将也要达到官职的相应要求才可以授予成功。更多游戏攻略,敬请关注。

9,三国志战略版攻略是什么

三国志战略版攻略包括开局角色创建、选择出生地、基础货币和资源系统、内政系统的操作。游戏之初,玩家要通过回答系统的几个问题来决定自己的主公资质,主公资质会影响开局礼物。礼物首推50000铜币,前期主公靠这些铜币可以换取大约1000战法经验以及一些3星武将卡,低概率抽取4星武将卡。之后就是选择出生地,每个出生地有不同的特性。《三国志战略版》一款大地图上行军打仗的游戏,玩家通过抽取或其他方式获得三国武将,再将武将编制部队和兵力,与其他玩家或系统互相攻伐。以pve为辅,pvp内容为主,在游戏中加入同盟,结交好友,多人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同屏战争。创建角色1、游戏之初,玩家要通过回答系统的几个问题来决定自己的主公资质,主公资质目前来看只会影响开局礼物。2、礼物首推50000铜币,前期主公靠这些铜币可以换取大约1000战法经验以及一些3星武将卡,低概率抽取4星武将卡。其次,礼物选择1300战法经验。3、选择出生地,每个出生地有不同的特性,如果有认识的亲朋好友可以选择同一出生地出生,之后在大地图上会随机生成玩家的主城,开始游戏。新手期新手期是开荒期最重要的两天,甚至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游戏体验。当你创建完角色,落地之后,新手期就开始了。新手期玩家可以享受大量的效果为开荒提供使利。例如行动体力消耗减半,意味着可以让你打更多土地,提升更高的等级攻占土地耗时减少,武将下阵全返兵力可以加快前期的节奏;遗忘战法全返经验也给了玩家配队更多空间。需注意的是,开荒期结束后退盟,下阵武将,遗忘战法都是有不少的消耗的。基础系统介绍1、基础货币和资源系统铜币主要用途抽3.4星卡(大量),转换战法经验(小量) .增加建筑认列小量),野外征兵(中等)。金珠主要用途 抽4.5星卡(大),转换战法经验(小),加速建筑(小)。获取途径:任务(小。各类活动(中)玉壁主要用途:将玉璧转揍成金珠,效果同等于金。获取途径:充值,月卡木材,铁矿-主要用于建造建筑, 通常两者的总消耗一致石料主要用于建造建筑, 消耗大于木材铁矿粮食-主要用于征兵, 每个兵需要消耗10单位的木材铁矿和20单位粮食内政系统介绍点击政厅可进入内政系统,政厅一共有5个操作指令:1、君主迁城:俗称搬家。将你的主或分城搬到新的坐标,需要在目标点打下工字型11块地闭城:主分城池免战,土地不受保护,开启后需要3小时准备,准备完成后进入5小时免战期。此时进行出征一类操作皆会使免战期结束。闭城有一定CD冷却。再起:重新出生,放弃所有土地,保留80%资源同州重生保留城内建筑。否则重置建筑注意,萌新开荒期千万不要选择重生,重生等于放弃大量时间和资源。基本上没有盟友的支持就要GG哀服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选择。2、赋税建造建筑民居解销,日常钢币的来源3、领地可快捷查看资源土地具体情况,可快捷选择土地放弃4、商贾随霸业进度解锁,可以用资源交换战法经验和铜币,可以用战功交换锻造材料5、贸易建造市场解锁,可以将木铁石粮技比例互相兑换,基础兑换比例为40%,升级市场或设置内政官可增加比例

文章TAG:官居几品皇帝攻略  官居几品通州阶段拜访云州时遇到瘟疫能避开吗  皇帝  攻略  通州  

相关文章

  • 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介绍

    不知不觉小冰冰传奇怀旧服已经更新到了1.09版本,那么针对这次的版本更新,又有一些英雄进行了调整。但可能有些玩家并不知道这次的英雄调整,因此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的介绍。..
  • 原神4.3新圣遗物有什么

    原神马上就要更新4.3版本了,很多玩家非常期待新版本的新圣遗物想知道这些圣遗物适用于哪些角色,4.3的两套新圣遗物分别是:回声之林夜话和昔时之歌。..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