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说话总是含沙射影听不懂,直接问又说你自己想,怎么破?
【职场再出发】为你深度解析: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问题,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领导说话总是含沙射影听不懂”,也就是“领导本意是想让你明白的,但你就是听不懂领导在说什么”;第二个问题是“直接问又说你自己想”,也就是“你说自己没听明白,领导也不过多解释,好像他根本就没打算让你听懂他在说什么”。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个人的理解力和沟通力;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领导的领导艺术。这两个问题都是职场里的最常见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我认为:在职场里,下属听不太明白领导的说话,无法彻底理解领导的意图,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领导在“含沙射影”,或者“故作高深”;这是因为领导和下属谈话,本质上是一种“职场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源(领导)和接收方(下属)的认知范围不同,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也不同,再加上信道(传递途径)又经常受到各种干扰,致使信息接收方(下属)无法正确的接受信息源(领导)发送的信息,或者经常接收到被干扰的失真的信息,是一种常态。
如果信息源(领导)本身发送的,就是故意经过加工的信息,通常意味着领导并不是单纯在传递信息,而是测试下属的“解密能力”或者信息萃取能力。作为员工,如果经常觉得领导讲话“含沙射影听不懂”,通常问题都不在领导,而在于员工自身,员工需要加强对信息源传送的信息的解码能力。具体来说,在职场里,接收到领导传达的信息后,不管下属是真的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或者领导告诉你“自己想”,都要立即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和行动:1、思考根本目的2、思考当时语境3、立即进行反馈下属不可能百分百理解领导的真实意图,除非是极高明的领导,否则领导自身也很难百分百讲明白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因此,作为下属,你要做的就是立即进行上述三个行动,这才是职场里应对领导讲话的最有效方法。第一个问题:并不是领导讲话“含沙射影”或者“故作高深”,而是由于领导和下属的信息不对称及信道因素,造成了原发性的信息失真。导致下属常常不能正确理解领导的真实意图。管理学上,把领导向下属传达信息,称之为“信息传递”,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信息传递路径设计,有正式的路径,也有非正式的路径。
传递信息的一方称之为“信息源”,接受信息的一方称之为“信息接收者”,传递的路径称之为“信道”。比如领导老王和下属小马谈话,老王就是“信息源”,小马就是“信息接收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失真、遗漏;加之每个人的理解力不同,就会造成信息误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1、信息失真领导者由于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用词不当,或者使用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神态动作等,在传达信息时,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
比如领导讲话时,说“我们有些员工,平时看着能力挺强的,但一到关键时刻,总是出问题”,然后口渴了,想喝水,下意识的就望了一眼饮水机。而小李正好站在饮水机旁边,大家都看到领导在讲话时,眼神望向了小李,自然就会联想到“原来小李就是领导说的那个人啊!”,信息就是这么失真了!2、信息遗漏任何信息都是有各种背景、各种相关方以及前因后果;如果仅仅谈到了信息源里的某一点,就属于信息遗漏,而信息遗漏则会造成信息误解。
比如领导讲话说“我上周去总部开会,总部的领导说我们这个项目在施工质量上不错!”下属头脑里自觉地认为“我们这个项目得到了总部的肯定”,实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总部领导的原话是“你们这个项目,除了施工质量还算过得去,你说说,有哪一点达到了总部的要求?!” 传达这种不完整的信息,就会造成信息极度失真。3、理解不同即使信息并不失真,也没有遗漏,领导是把信息“原封不动”的传达出来的,由于接收方和信息源的理解不同,也是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比如领导说“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掌握一线的大数据,我们决定上线钉钉系统,这是我们销售流程标准化的重要举措”,而员工则会认为“以后必须顶风冒雨的去拜访门店了,还要拍照片,发定位,这不是监控我们,逼我们走人吗?!”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失真,信息遗漏,加之理解不同,下属不能真正理解领导所讲的内容,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如果领导再喜欢惜话如金或者表达时用语不当,下属就更难完全、彻底理解领导的意思。这并不是领导在“故作高深”或者“含沙射影”,其实领导也非常渴望下属能够理解他的真实意思,然后立即去执行,去行动,达到他想要的目的,奈何由于信息传递途径和方式的制约,领导很难保证信息不失真,不遗漏!第二个问题:领导并不想让下属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领导为了保护下属的主动性,或者测试下属的解码能力。
下属并没有听明白领导的讲话,并且直接询问领导,领导却并没有进行额外解释和说明,而是抛来了一句“你自己想”,这也是职场里领导最常用的方式,使用这种方式,通常意味着领导:1、在保护下属的主动性有些事情,领导自己也不是有完整的方案或者成熟的想法的,他仅仅有一个“idea”而已,至于这个“idea”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领导自己也拿不准,他迫切想听听下属们的意见,让下属发挥主动性。
这时,领导就会倾向于讲话时讲的“模糊一点”,然后让下属主动“去想”,让下属去开动脑筋,提供创意的方案。比如:领导对小王说“帮我做个方案,要和你们以前设计的方案有点区别,要有点鼓动性,快去做吧,下班前让我看看”。小王听到这个指令,其实是一头雾水的,什么叫做“要有点鼓动性”?有多大的鼓动性?在哪个地方有点鼓动性?老板到底想要什么?小王这时候如果去问老板,老板肯定一脸高深的说“自己去想”。
这就是典型的老板有了“idea”,但没有行动方案的例子。他需要保护下属的主动性,故意说的很模糊,然后让下属去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去做。2、测试下属的解码能力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喜欢测试下属,因为测试下属也是对下属进行“辅导”的重要方面,只有知道下属在哪个方面有弱点,才能进行针对性补强,那领导怎么才能知道下属在哪个方面有弱点呢?只有进行“测试”了。
和“保护下属的主动性”不同,“测试下属的解码能力”时,领导自己已经有了非常完整的方法、方案和观点,他故意说的“模糊”,是为了“测试”下属。比如:领导对小王说“帮我做个方案,要和你们以前设计的方案有点区别,要有点鼓动性,快去做吧,下班前让我看看。”这个时候,领导对这个方案其实自己已经大体设计好了,他还之所以还让小王去做,他就是想看看小王对领导的理解力如何,和自己的想法相差有多大。
如果小王问他,他还是会说“你自己去想”。很多老板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测试下属,明明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观点和想法,却偏偏要说的很模糊,让下属去做,然看再来对比下属的做法和自己事先设计的是否一致,从而测试各个下属的领悟能力和对理解力。小结:不论是保护下属的主动性,还是测试下属的解码能力,领导者表现出来的都是“讲话比较模糊”,然后也很少进行过多的解释,总是让下属“自己去想”“先做”;这两者不同的是,“保护下属的主动性”时,领导者自己真的没有想清楚,也没有成型的方案和观点;而“测试下属的解码能力”时,领导者是有自己的成型的方案和观点的。
两个问题虽然不同,但应对方法却大同小异。领导说话总是含沙射影听不懂,直接问又说你自己想,究竟又该怎么应对?坚持三个行动:领导说话比较模糊,“含沙射影”,到底是领导者在“保护下属的主动性”,还是领导在“测试下属的解码能力”,在真实的职场里,是很难区分的。事实上,也不需要进行区分,因为这两者的应对方法基本是相同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失真和遗漏”,只要你掌握的信息足够多,足够全面,自然对领导的理解就会越深,就越能交付出领导最想要的成果。
我的建议:坚持三个行动:1、思考根本目的领导者通常工作都比较忙碌,基本上是没有时间“闲聊天”的,他们的每一次讲话,都是有目的的!所以,作为下属,在听领导讲话时,除了听“讲话内容”,更应该做的是“思考领导为什么要讲这番话”,他想要达成什么目的?!只有想明白了领导的讲话目的,对领导的讲话内容才能够更深入理解,否则的话,是不可能听懂“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
2、思考当时语境理解领导的讲话,一定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所谓语境,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人在场时,为了一件什么事,领导用什么态度和语气说了这番话的。只有深层次了解语境,才能准确理解领导讲话的真实意思。比如领导说“小王真的很蠢!”是贬义吗?不一定!可能是在一次活动中,领导笑着说“做业务绝对一把能手,如果说搞偷奸耍滑这方面,小王真的很蠢!”3、立即进行反馈听完领导讲话后,不管听懂听不懂领导的意思,都不能直接问领导具体是什么意思,而是要用立即反馈的方式,对领导的讲话进行反馈。
我们回到前面的案例:领导对小王说“帮我做个方案,要和你们以前设计的方案有点区别,要有点鼓动性,快去做吧,下班前让我看看”。小王其实没听明白,小王应该做的,是用“立即进行反馈”的技巧进行回复。比如说“领导,针对这个新方案,我的理解是在方案的形式上,加入一两个集体活动,调动大家的热情;而在内容的设计上,加入互动元素,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要立即,直接,进行反馈!领导喜欢评论反馈的对错,领导不喜欢向下属进行解释!小结:领导讲话比较模糊时,作为下属,就要立即思考领导讲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尽全力来还原当时的真实语境,给自己更多的信息,如果有疑惑,不要将疑惑带回去,而是立即、直接进行反馈,然后让领导评论你的反馈是对是错。
你可以从领导对你的反馈进行评论时,获得更多的信息!最后的总结领导说话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大可不必过于紧张,更不用怀疑领导在含沙射影,如果直接问领导,领导说让你自己想,问题在于你不了解应对领导讲话的三个行动。领导讲话时,作为下属,要思考领导讲话的根本目的,还原领导讲话的真实语境,同时对不清楚的内容,及时进行反馈,而不是试图让领导“讲的更清楚一点”。
有些领导确实喜欢讲话简短、而且比较模糊,这主要也是为了保护下属的主动性,或者测试下属的解码能力。不过就实际的职场而言,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需要提高的,很多领导说话颠三倒西,而且喜欢“朝令夕改”,这让下属既不能理解他想要做什么,自然就无法做到高效执行!-END-点击上方关注【职场再出发】:世界500强资深经理人,2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为你深度剖析职场问题,全部原创,助你职场再出发!。
都说游戏是精神鸦片,害了青少年,又偷了成人宝贵的时间,对吗?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帅和平精英解说希望我的回答对你们有所帮助,感谢今日头条能让我回答问题。 都说游戏是精神鸦片,害了青少年,偷走宝贵的时间: 我的回答是,对于不对, 第一,对的是大部分学生沉迷于游戏这一点是不可辩论的,如果家长把这个游戏时间规划一下,他就不会害人,如果家长不问不给孩子规划时间,这样反而害了他们,我们都知道,游戏玩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所以这个问题让我好纠结,偷走成年人宝贵的时间,这个我反对,因为成年人他有,学业,工作,成年人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能力控制自己,我相信没有多少成年人,在学业的时候玩游戏,工作的成年人,不可能在工作的时候玩游戏,尔成年人会在悠闲的时候玩游戏,说游戏是精神鸦片,是对的,偷走成年人的宝贵时间,我是不赞同的,以上就是我的见解,希望大家莫怪, 感谢今日头条让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谢谢!。
为什么FPS游戏不采用“一发入魂,一枪毙命”的游戏设定?这样的设定有什么缺陷?
大家好,我是滋润大地万物的解说随风。很多射击游戏都在标榜“真实”“还原”,比如各种真实弹道、真实环境破坏、真实载具等等,但射击游戏一直都睁眼忽视一个最不真实的设定:人物中弹不会一击毙命。为什么游戏都不采用这样的设定呢?以前,一些FPS游戏确实采用过这样的设定,比如《三角洲部队》,这个2000年左右的游戏,大概是20年前,确实有过这种“一击毙命”的模式,好像是叫做“真实战场模式”,是一个PVP联网玩法,玩家只要被击中就会死亡,所以都必须小心翼翼,可能是最早的伏地魔了吧!但是这个模式游戏体验太差了,总是死的不明不白,啥打我,怎么死的,全都不知道。
而同期的反恐精英CS缺能玩家死得明明白白:“A点,警专。”至少能看到谁在打自己,用的什么枪,而且要打好几发才能打死,能体验到射击的乐趣。引入血量模式,可以有更多的枪械,这些枪械对应着不同的伤害和手感,射击游戏的细节才能展现出来。在之后的很多游戏中,血量都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受伤后脱离战斗恢复,比如《使命召唤》和《战地》系列,这跟血量系统比,省去了打药的环节,节奏更快,游戏体验更紧张刺激。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