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的大旗高高挂起,心怀汉室从者云集。其四,匡复汉室是假。小编这个问题有点无语。如果刘备真心实意的抗曹,匡复汉室正为天时。刘备过世,矛盾激化,为了稳定统治,诸葛亮南征北伐,穷兵黩武,受苦的是汉室百姓,而不是汉室掌权者!经济民生方面:(在从前的帖子上晴空曾过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叙述。
三国中刘备的作为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吗?
1,刘备真的想一心匡复汉室吗?我们看《三国演义》后,都有一个认识,就是刘备是真心实意地想匡扶汉室。对于这种认识,大多数人都是局外的吃瓜者,不明就里。正如今天乐坛上蒋大为与朱之文的纷争一样,大家都只是一个吃瓜群众,没有几个人人知道真相。综合史料看,刘备只是借匡扶汉史为名,行争霸天下之实,没有半点诚意匡扶汉室!为什么说刘备没有诚意匡复汉室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根本不想与抗曹力量为伍。曹操在徐州打败吕布后,挟持刘备到了许都,让刘备见了汉献帝。汉献帝由此也认了刘备这个皇叔。认了皇叔,从内心里找到了依靠,以为有了这个英雄皇叔在身边就可以牵制为所欲为的曹丞相了。如果刘备真心实意的抗曹,匡复汉室正为天时。当时,在汉献帝周围也有为数不少的保皇派。如孔融、杨彪为代表的遗老派。
特别是孔融,不但多次公开向曹操叫板,曹操出兵征讨袁绍,他反对。出兵征讨后来逃跑到荆州的刘备,他反对。曹操要杀杨彪,他反对。曹操娶了袁绍的儿媳,他也反对。除了这一批遗老派外,还有遗少派。如耿妃、韦晃、金祎、吉邈、吉穆之流。他们都以“吾素为汉臣,安能从贼,欲扶汉室”为大任,高喊“杀尽曹贼,以扶汉室”,纠集一切抗曹力量抗曹。
另外,还有皇亲国戚,如董承、伏完之流。董承是国舅,封为列侯,是车骑将军。身边还有太医去平、侍郎王子服、将军吴子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之流。朝廷之外,还有马腾。这些都是铁杆的反曹保皇派,他们都以死来向汉献帝进奉忠义,这是人和。还有地利,刘备身在许都,身在汉献帝身边,如果是真心实意的匡复汉室,可以说此时的刘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紧密的团结在汉献帝周围,以身在许都的便利条件,聚集这些忠心保皇,誓死抗曹的遗老派、遗少派、皇亲国戚实力派,那么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曹拥刘的力量。到时,是剿灭曹贼,还是被曹贼剿灭难以预料,最少可以拼个鱼死网破。但刘备没有这么做,也许是有贼心,没有贼胆。董承拿着衣带诏来找刘皇叔时,刘皇叔开始还推三阻四、支支吾吾。
后来又千叮万嘱董承“切宜缓缓施行,不可强泄”。如果说刘备是真心实意地匡复汉室,这是第一个难得的天赐良机。可惜,刘备的心事根本不在匡扶汉室上,他只想千方百计的离开许都,逃离曹操的魔掌。他成天担心害怕的是他已成为曹操的池中鱼,网中鸟,他整天做的事就是到后院种菜,亲自浇水,以此蒙混曹操。其二,不敢与曹操为敌。
刘备当时在许都的时候,曹操还是十分畏惧朝廷周围的那股势力的。程昱曾对曹操说:“今明公威名日盛,何必趁此时行霸之事?”曹操回答说:“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朝廷还是惧怕三分的。田猎之后,曹操得出结论,当时的民心是向汉不向曹。曹操终其一生没有取汉献帝而代之也许与此次田猎有关。
为什么说刘备不敢与曹操为敌呢?田猎过程中,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群臣将校“万岁”的高呼声。当时,关羽在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以此制止了关羽。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就此除掉曹操,不说以后的事态怎么发展,也可以昭示刘备匡复汉室的忠心。但刘备没有做,没有做的原因是惧怕曹操,惧怕拥侍曹操周围的心腹。
其三,忽视孙权的存在。后来刘备逃到了荆州,联盟孙权,于赤壁打败了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如果这个时候,巩固孙刘联盟,匡复汉室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时机。当时的孙权并没有称帝的野心,赤壁之战胜利后,他十分赏识鲁肃,亲自出营劳军,见鲁肃至“权乃下马立待之”。“众将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密谓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权曰:‘然公何如而后为显耶?’肃曰:‘愿明公威福加于四海,总括九州, 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也。
’权抚掌大笑,同至帐中。 ”这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所叙述的内容,与《三国志·鲁肃传》的内容比较一致。尽管鲁肃劝孙权“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对此孙权只是抚掌大笑,不置可否,也许是心领神会,而心照不宣,但终究是不置可否。在此之前,鲁肃刚到东吴,也曾与孙权说过同样的话。“剿除黄祖,讨伐刘表,竟长江之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听后只是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我现在之尽力于一方土地,只希望用来辅佐汉朝罢了,你说的这些话,还不是我能做到的。说明此时的孙权还没有称帝的野心,既然没有称帝的野心,又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刘备就应该正视这股力量,况且经赤壁之战后的孙权看见刘备的力量在壮大,也有意巩固孙刘联盟,并为此做了两件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一是借荆州于刘备以养其军马,图其壮大。二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糟老头子刘备,以此巩固孙刘联盟。从这个角度来讲,孙权是刘备匡复汉室的一股强大力量,但刘备却忽视了这股力量的存在。他不但没有为巩固孙刘联盟继续努力,反而过河拆桥,一是赖着荆州不还,一二再,再而三的找借口,拒绝东吴的讨要荆州的合理要求。二是派个刚愎自用,不懂统一战线的关羽守荆州,致使孙刘关系一天天恶化,最后走到刀剑相向的程度。
先是逼着刘备让出了三郡,后是吕蒙趁关羽与曹仁相持襄阳之机,一举夺回了荆州。而且使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由此孙刘联盟彻底瓦解,从刘备对待孙刘联盟前后的态度可以看出刘备不是真心实意的匡复汉室。在被曹操打得无处安身的时候,到了孙权那里,希望借孙权的力量抗击曹操。在自己的实力发展壮大后就抛弃了孙权,而且还视孙权为对手,企图彻底剿灭孙权,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说穿了,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匡复汉室只是江湖行骗的幌子。
其四,匡复汉室是假。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又占据了汉中,做起了汉中王。关羽此时乘势进攻襄阳,没有想到后方荆州被吕蒙抄了窝。关羽襄阳兵败,一路败走麦城,最后脑袋也被东吴端走了。后来,张飞见二哥被东吴端了脑袋,天天嚷着要替二哥报仇。刘备这边又没了动静,脾气更加暴躁,肆无忌惮的鞭笞身边的士卒,最后也被部属范姜、赵达砍了脑袋,送到东吴。
由此,刘备再也坐不住了,倾全国之力大举进攻东吴。对此,朝中大小官员无不忧心忡忡。东吴百官也是尽皆失色,先是东吴使者,诸葛丞相之兄诸葛瑾,晓之以义:“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
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先有赵云苦谏:“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见刘备不听,又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此时的刘备一心只图报关、张之仇,“不报此仇,虽有万里江山也不为贵。”因此,根本听不进赵云的谏言。既而又有学士秦宓的伏地死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 ”刘备对秦宓的劝谏不但不听,还要左右武士推出斩之,后因众官告免,改为“暂且囚下,待朕报仇回时发落”综合以上的劝告,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意思。
你刘备不是一心一意要匡复汉室吗?你要匡复汉室,那么最大的仇人是曹丕,他今天已篡夺大汉帝位,你应该集中力量征剿曹丕,这是大义,也是大势,更是大事。你却弃大义而不顾,屈万乘之身去报私仇,这是舍大义取小义。赵云说的更明白的是舍公仇,报私仇。秦宓说的更直接“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刘备于此置若罔闻,已是“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东汉末年,王朝腐朽,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朝廷的责任。尤其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之时,汉室不再值得兴复,大汉百姓亟待拯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与其费劲百般心机、千般努力,终得不到万分之一的回报,还不如加快速度推翻腐朽,重新建立新秩序,以期让百姓拥有安稳的生活。古语有云“破而后立”、“置之死地而后生”。
通读三国时,每每想起此事总忍不住心生感慨: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呢?中国的统一因此推迟了70年,这漫长的时间里多少人生离死别、沙场埋骨,多少民生疾苦埋没在乱世纷争里?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治理蜀地。演义之中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真相往往让人难以接受:政治军事方面:跟随刘备的荆襄势力,成都本土世家大族,张鲁汉中残存的士族,小小蜀地容纳三大派系的纷争。
刘备所属力量并不充足,诸葛亮只得巧妙维持一个危险的平衡。刘备过世,矛盾激化,为了稳定统治,诸葛亮南征北伐,穷兵黩武,受苦的是汉室百姓,而不是汉室掌权者!经济民生方面:(在从前的帖子上晴空曾过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叙述。)刘备入主成都,因为兵器钱粮短缺,率先铸造劣质五铢钱币“直百钱”(举例,银行发行万元纸币,市场的百元大钞迅速一钱不值),瞬间造成民间市场经济的巨大通货膨胀,从民间搜刮钱财无数,充实自己的口袋,这一点比“与民争利”严重百倍。
书上写得好听,实际上成都汉室百姓苦不堪言,上位者腰包鼓起来了。文化教育方面:青黄不接,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汉室的大旗高高挂起,心怀汉室从者云集。私以为亟待拯救兴复的不是汉室,而是大汉战火中的千万百姓。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以天下为棋,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文臣武将轮番上场,这是他们的抱负,他们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因为那句话“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事实上诸葛亮只为刘备鞠躬尽瘁报了知遇之恩,对于如同蝼蚁般的大汉子民有何等大功?一些发明,能够巧匠亦能做。作为汉室丞相事必躬亲,积劳而死,虽然声名远播青史留名,弱点和不足亦是值得思考。与之相比,曹操一统天下的决心日月昭昭,虽也用过一些铁血手段,不能掩盖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安稳;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真正心系民生疾苦。
三国实力最弱的蜀汉,诸葛亮7次北伐,东吴实力强为何不打曹魏?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
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
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
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
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
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
汉朝嫁了10多位公主给匈奴,可汉朝皇帝为何没娶过一个匈奴女人?
汉匈和亲,是汉朝版本的韬光养晦,这本就是一个阳谋。因此所谓的和亲之举,匈奴人更多是在意财货粟米。天下人,包括匈奴人都知道汉朝皇帝未来肯定要秋后算账的。古人就有一句话“十条命九条奸”,男女之间不正当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矛盾根源。可因为两性关系乃是人的根本,避无可避,所以自古以来,两性关系就被纳入到政治的范畴。
在周王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因此,自周王朝制定礼仪之后,诸夏国家就取得了对周边民族的文化优越感。诸夏国家势力强大后,就开始向周边的蛮族国家扩张。蛮族在战争失败后,一般都会送女子以求和,比较有名的褒姒、骊姬都是因为这种原因进入君王的帷幕的。
可见,美女作为社会稀缺资源,更是代表着征服者予取予夺的意志。因为有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所以“夷不乱华”,这些异域风情的女子充塞后宫,所学礼仪尽归华夏,叫做“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骊姬)然而在西汉初年,情况却不同。匈奴和西汉两个新兴的帝国几乎同时崛起,对这样大帝国来说,建国早期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件,可能都会影响日后数百年的发展。
白登之围可谓是是西汉帝国生死存亡的关头,汉高祖刘邦能转危为安纯粹是冒顿单于的多疑好诈的性格使然,匈奴人失去了一战而问鼎中原霸主的机会。回到草原的单于越发气恼,屡次侮辱汉朝,还写了一封信给吕后,目的就是要再打一场。汉朝深知决战非其时,固守本土发展经济。匈奴人往来如风,劫掠边境,意欲触怒汉朝人,让汉军一怒之下出兵草原。
汉军一直保持隐忍不发的态度,匈奴人也不敢过于深入汉地,担心狡诈的汉军会包他们的饺子。这就形成了你灭不了我,我也打不过去的僵持局面。别看匈奴闹得欢,将来都要拉清单。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汉朝为了能让匈奴人消停会,也让边境军民能好生生产,遂定和亲之议。如果冒顿单于翻看过中国史书,不会对这一幕感到陌生。匈奴人能够占据漠北草原,号令群雄,他们的政治智商显然不会低。
作为两个有志于称霸的新兴帝国来说,汉匈盟约从一开始就不注定了是一张废纸。汉朝皇帝心知肚明,匈奴单于心照不宣。双方维持着表面的客套,背地里的动作都没少干。汉文帝时期,老上单于带兵已经杀到了骊山脚下,距甘泉宫只有200华里,京师震动。汉文帝星夜调兵10万,车1000乘,准备与匈奴决战。匈奴人自忖攻坚非其所长,后来悻悻然退去。
此后,匈奴动辄入关抢掠,史载“小入获小利,大入获大利”,汉王朝边境饱受荼毒。然而汉朝文帝、景帝两代人隐忍不发,积蓄力量。在匈奴人退走后,还要再一次送上大量的粮食、布匹、美酒,还有公主。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战一直到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和亲一直没断。匈奴并非国力强大,汉朝也并非国力弱小,只是游牧民族天然具备兵种优势及后勤优势。
汉王朝发动战争的成本,远远高于匈奴人。匈奴对于边关地区的侵犯,与其说是政治性的,毋宁说是经济性的。燕、代北部,实际上都是战国时代燕国和赵国从游牧人(东胡、林胡、楼烦等)手中夺去的地盘,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诸夏之国的移民往往集中于城邑,更广大的地区仍是半耕半牧的状态。匈奴人的入寇,既是探寻自身“自然边疆”的过程,也是胁迫这些“小政治经济实体”保持农牧之间贸易经济联系的手段,这对于游牧帝国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只是一旦南方的农耕帝国不再反对这种贸易联系,甚至主动奉送足够吸引力的财富和物资,匈奴人进犯动机就会下降。因此,汉朝一方尽量满足着匈奴人膨胀的胃口,用珍宝财货和驯服的态度来麻痹他们——当然匈奴人也是清楚的,所以汉朝和亲的公主在匈奴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她们是作为体现出匈奴单于的征服意志而出现的,很多人由于水土不服和思乡心切,没过多久就死在了草原。
匈奴一方当然也想送一个匈奴女人给汉朝皇帝当老婆。可是匈奴人也明白,与汉朝人终有一战,自己送过去美女,汉朝皇帝也不会要。设想一下,如果匈奴公主来到汉廷,该给一个什么样位子?太低了,受了委屈,匈奴人就会有口实来攻打汉朝。太高了,匈奴人的势力就会延伸到汉廷内部。(和亲的目的在下一代)所以,即便是匈奴美女貌若天仙,汉朝皇帝志存高远,怎么可能因为一两个美女就会忘记“白登之战”呢?汉武帝在获得对匈战争胜利后还曾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如果三国蜀汉势力是刘秀带他的云台28将一起争夺,汉室还会像200年前一样复兴吗?
小编这个问题有点无语。同时感觉到可爱的小编非常纯洁,纯洁的如同泰山脚下山沟沟里面盛开的小黄花一样。世界上没有如果,更不存在光武帝晚生那么上百年,刘秀不是哪吒,就算刘秀是哪吒,那其母还未必是其母,不会怀胎一段历史再降生。换言之,就算蜀汉是刘秀携28星宿要恢复汉室,绝对不会复兴二百年的东汉。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先再讨论一下,能够用力分开两个角斗的五虎上将,那绝对是牛掰中的牛掰,论智谋能在屡次挫败中找到生存之地这更不是刘秀所能相提并论,五虎上将更是个个都是一方诸侯能守土镇疆。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