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集团军”是战是编制,也就是说,在战争结束之后,集团军的编制也就不存在了。本来是一种游击部队的作战单位,是一种游击编制,并非正规军编制。抗战期间人民军队的纵队编制。近代军事上那种整齐划一的军、师、旅、团等军队编制单位,在古代也是有的,但特点是最高部队编制单位的人数普遍不多,没法跟今天的编制单位比。
一个集团军里面有多少个少将?
少将军衔可以对应副军职或者正军职两个岗位。和平时期的一个集团军,大致有1个集团军军长(正军职)、1个政治委员(正军职)、3个副军长(副军职)、1个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副军职)、1个参谋长(副军职)、1个政治部主任(副军职)等共8个副军职以上军官,即和平时期1个集团军有8位少将军官。另外,还有部分技术2级以上技术军官,也可以佩戴少将军衔,但他们并不属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少将军官。
一、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军衔制以军官的职务、资历、贡献、才能等综合因素作为评定和晋升军衔的标准。我们国家首次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965年军衔制暂停,直到1988年又一次恢复,并持续到如今。 二、少将军衔是将官中最低的一种,他由一片金色枝叶和一颗金色星徽组成,枝叶与月亮相似,星徽与星星相似。
因此,人们也称晋升少将以上军衔,就是披星戴月了。当然也不是到了副军级别就可以立即佩戴少将军衔,一般要在晋升副军级别1年后才能晋升少将军衔。部队晋升少将以上军衔每年组织2次,1次在7月底,1次在12月份。 三、晋升少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军改前的规定,团以下三年一调、团以上四年一调为军官晋升的最快速度。
本科学历军官提拔到副军级需要的时间为:①军校本科毕业授予中尉,定级为副连级;②晋升为正连级,所需时间3年;③晋升为副营级,所需时间3年;④晋升为正营级,所需时间3年;⑤晋升为副团级,所需时间3年;⑥晋升为正团级,所需时间3年;⑦晋升为副师级,所需时间4年;⑧晋升为正师级,所需时间4年;⑨晋升为副军级,所需时间4年。
也就是说,一个本科军校毕业生,以最快的速度晋升到副军级,需要的时间为27年,1年后再晋升少将,即至少需要28年晋升才能够晋升为少将军衔。 四、普通士兵不可能当上将军。要晋升少将,首先要成为军官。要成为军官,有两条途径,要么从高中考入军校,要么从士兵直接提干然后到军校学习。我在市直单位负责转业安置工作。
经常听转业干部说,目前士兵直接提干的情况越来越少了,300名士兵中,能够提干的不足1个,1/300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现在的军官大多都是从军校毕业的,或者是地方大学毕业的国防生,很少是士兵提干的。士兵要想提拔为将军,可能性为0。 综上,一个集团军大致有8名少将,即一个1个集团军军长、1个政治委员、3个副军长、1个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个参谋长、1个政治部主任。
古代军队中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的编制吗?
近代军事上那种整齐划一的军、师、旅、团等军队编制单位,在古代也是有的,但特点是最高部队编制单位的人数普遍不多,没法跟今天的编制单位比。汉代的军队编制叫做“部典制”,最高军事单位是“部”,也称“营”,定额为1000人,部的军事主官叫做“校尉”,部之下有“曲”的单位,人数也差不多是1000人,部和曲的区别只是军官级别上的,部的校尉是比二千石,相当于副部级,曲的军候则只是比六百石,相当于副处级。
曲之下有屯长、队率则是相当于营长、连长的基层部队主官。宋代的军队编制的最高单位是“营”,每营定额500人,营的主官是“指挥”,其下有“都”,定额为100人,主官是都头,指挥和都头在宋代都是低级军官,平时负责训练带兵,真打起仗来,这么小规模的部队是不管用的。一般会以“营”为单位重新调配和编制。南宋以后,因为常年打仗,在营之上设置了“军”,每个军的由几个到几十个营组成,因此人数不等,军的主官叫“统制”,如果战事激烈,还会在“军”的基础上编组多个“统制”组成一部作战部队,主官叫做“都统制”。
宋代“营”以上的军事单位,编制不稳定,人数不固定,只有每营500人的编制是稳定的。不过,明朝前期的卫所制度却是很典型的整齐划一的军事编制单位。只不过在实际中并不适用,后来基本上废掉了。朱元璋带领手下兄弟起兵以后,部队越打越多,但各个将领统领的部队人数并不整齐,各级将领的官名也是乱叫,有的叫元帅,有的叫总管,有的叫枢密,五花八门。
1364年朱元璋“立部伍法”,确立了以“卫”为最高军队编制单位的体制。每卫大概有士兵5000人,各级将校600人,共计5600人。当时的规定是,每卫设指挥使(正三品)为主官,后来明代的各部尚书(正部级)是正二品,各部侍郎是正三品(副部级),所以军事编制上的卫指挥使,相当于副部级高官,跟今天的“正军级”军官相当于副部级干部是一致的。
所以明代前期的“卫”就相当于今天的“军”的级别。只是人数要少得多罢了。卫之下设置千户(1000人)、百户(100人),总旗(50人)、小旗(10人)四个等级,一个卫即有10个千户,1个千户有10个百户,1个百户有2个总旗,1个总旗有5个小旗,非常的整齐划一。所以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普遍人数比今天的军师旅团要小得多,并不适应于大兵团作战。
解放军的纵队建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不用通用的军编制?
洪学智曾经回忆:“如果全纵队走一条路,一个师的队伍长达十五六公里,一个纵队的队伍前后要相隔五天的路程。”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指的纵队,相当于一个军。当然,真正行军时,也不可能排成这种一字长蛇阵。以前的路,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大马路,更不是高速公路。纵队本意指纵长的队形,前后竖直列队。本来是一种游击部队的作战单位,是一种游击编制,并非正规军编制。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出于斗争策略的需要。这种建制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体现了我党我军灵活、高超的对敌策略。在我国的游击编制中,有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等建制,与正规军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编制有显著的区别。那么,解放战争中,为何人民军队中会出现大量的纵队建制呢?下面我为您详细分析。
抗战期间人民军队的纵队编制。纵队这种建制,不是共产党军队的首创。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东征部队就曾编有3个纵队,每个纵队的编制人数各不相同:第1纵队有4个师,第2纵队有1个师、1个旅,第3纵队成分更复杂,由鄂军、赣军、潮梅军、豫军等部拼凑而成,都是一些临时性的作战单位。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将起义部队一部的800余人编为一个纵队,辖3个步兵支队、1个机炮大队、1个特务大队。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蒋介石一方面希望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为抗日作出贡献,一方面又希望借助日军之手,削弱共产党军队的力量。因此在国共谈判时,国民党方面想方设法压缩共产党军队的编制。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129师。
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师一级编制,根据实力大小分为:甲种师,乙种师,丙种师。蒋介石把八路军的3个师定位为丙种师。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编为甲种师,其编制人数最高可达3万人左右,人数几乎相当于一个军,而乙种师编制人数也可达2万左右,丙种师编制人数只有1万左右,如此编排,其目的显然就是为了削弱八路军的部队。当时,八路军的每个师下辖两个旅,定员12000人(后来实际编有15000人左右)。
国民政府按照这个编制发放一定的钱物,目的是为了限制共产党军队的发展。1937年10月,根据国共谈判,把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境内15块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名义上是一个军,实际上只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师,全军共1万余人。但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不仅没有被日寇消灭,反而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越战越强,由于全面抗战爆发后,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不断发展壮大。
八路军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已经分别发展为战略集团。原有的编制早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战场形势需要。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共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八路军、新四军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各种攻击和限制,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虽然有摩擦,但同时,国共双方对一些具体问题,仍然在进行谈判。
中共中央军委曾提出将八路军扩编为3军9师,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人民军队的发展,当然不能受国民党方面的控制。比如,在一些被日寇攻占的地区,国民党军队早已“撤退”。但“寇能往,我亦能往”,八路军、新四军在这些敌占区发展武装、收复失地,是完全正当合法的。国民党军队自己没有能力收复失地,反而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行为加以种种限制,从道义上完全站不住脚。
因此,为了抗战的需要,同时避开国民政府规定的三个师的编制限制,后来八路军、新四军新成立的部队,大多以纵队、支队、总队、大队等编制命名,还成立了大量的独立旅、独立团、警备团、教导团、新编团等等。有时,为了临时某个战略目的需要,协调多个不同来源部队的作战,也会临时把这些部队编成一个纵队。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成立的纵队,是下辖几个旅级单位的师级单位,如:八路军于1939年5月组建山东纵队(后来因为成立了其他纵队,又改称为八路军第一纵队),级别与八路军的三个正规师平级。
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国民政府认可,如果直接以“某某师”命名,则目标太大,容易刺激国民党,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不利。总之,在人民军队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成立或者扩编的部队,番号没有那么正规。新四军和游击队,较多以“一纵、二纵、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县大队”等方式命名。八路军的正规部队,除了师级和纵队番号,下辖的作战单位,则更多以“独立团、新编团”等形式命名。
这些部队,在国民党方面来讲,得不到承认,因此也得不到国民政府的给养后勤保障。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他这个“独立团”,就是没有得到国民政府承认的,装备、补给要靠自己找米下锅。李云龙率部渡黄河时,楚云飞的358团守着渡口,不让李云龙过黄河,理由就是因为李云龙这个团没有国民政府授予的编制。
后来李云龙跟着程瞎子的772团混过了黄河,而772团的番号是国民政府授予的。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的发展需要。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定》。根据协议,正式组成了“军事调停三人小组”,由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后为张治中),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马歇尔三人组成,并设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
任务是:协商停止军事冲突、恢复铁路交通、以及军队整编等方面的问题。之后,国民党方面整编部队,军改为整编师。比如:头号王牌主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被改编为整编第74师。而共产党军队,如何整编,具体保留多少武装力量?国共双方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国民党方面始终采取压制策略,希望通过谈判,削弱中共的武装力量。
而实际上,此时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得非常强大。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一共编成了27个野战纵队,每个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或者下辖2~3个旅。纵队级别相当于军一级,纵队司令相当于军长。之所以没有直接以“军”命名,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和平谈判,不刺激国民党,避免内战,同时保留自己应有的权利。此外,也是为了和“八路军”、“新四军”这样的“军”级番号相区别。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军队普遍采用纵队编制。如晋冀鲁豫军区组建了5个纵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各组建了3个主力纵队,晋察冀军区编有4个纵队,中原军区也编有2个野战纵队。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的纵队,大多由抗战时期的主力师扩编而成,如原新四军第1师,扩编为华东野战军的第4纵队。原新四军第3师,扩编为东北野战军的第2纵队。
应当讲,纵队的编制脱胎于游击战争,因此带有临时性质,人数并不固定。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东野2纵,是东野的主力王牌,在黑土地上以善打大仗、硬仗、恶仗著称。其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时,该师就已达到37,000多人,第三师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第十旅(旅长钟伟,政委王凤梧)。
此外,还有一个独立旅(旅长兼政委吴信泉),以及三个师直属特务团。实际上,当时第三师的一个旅就相当于其他部队的一个师了。1946 年8 月,第三师机关一部组成西满军区。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司令员。同年9 月,第三师主力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吴信泉。原第三师的各个旅,则分别上升为师。
随着部队的快速发展,原第三师第七旅被调出,与山东的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即后来的东野第四十三军。第三师的三个特务团及西满军区一部,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七纵,即后来东野第四十四军。东野后期的主力纵队,能达到5万多人,师一级能达到1.4万至1.8万余人。如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即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第38军,全军有4个步兵师,达59000余人。
而解放战争初期,有些新成立的纵队,只有1万多人。如华东野战军的纵队一般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而中原野战军的纵队,有的只有1万多人。解放战争开始后,各解放区扩编部队,抽调所属军分区主力团合编为纵队,再把一些县大队、区小队等上升为主力部队,编为团级单位。如1945年10月,分别从冀鲁豫军区8分区、9分区、10分区抽调了十几个团,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总兵力超过15000余人。
纵队的番号上,基本上是各解放区自行命名,一般都是设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依次往下排。但基本不设立“第5纵队”。这是因为,1936年西班牙的马德里保卫战中,叛军有4个纵队,而隐藏在马德里市内的叛徒、特务,被称为第5纵队,因此,第5纵队有隐藏在内部的敌人的含义。组建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纵队整编为军。
1949年1月,为适应军事斗争新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建立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整编,西北野战军整编成了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整编成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整编成了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整编成为第四野战军;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与四大野战军平级。
除了一些特种纵队,如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各纵队全部整编为军。其中,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兵团,共6个军。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10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共16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包括华东海军。
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团,共12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司令部、两个炮兵师,一个装甲师,高炮指挥所、工兵指挥所、两广纵队等。原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军区改编为华北军区,一共11个军。其中,华北军区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每个兵团辖3个军,番号为第六十军到第六十八军,共9个军。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为何有整编师和军两种级别相同的编制?
整编师是国民党部队特有的产物,它实际上是和军同一级别的单位,而解放战争初期,之所以会出现整编师和军两种级别相同的编制,这是因为蒋介石整合部队虎头蛇尾所导致的结果。关于整编师的由来,还得从重庆谈判说起。抗战胜利后,我们这个自近代以来饱受战祸的古老国家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和平建国成为了国民之盼,大势所趋,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却蠢蠢欲动,完全将民众和平的愿望抛诸脑后,准备发动内战,抢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大战一触即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在以马歇尔将军为代表的美国的调停下,在重庆举行了一次为期43天的谈判(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史称“重庆谈判”。
应该说,此次谈判,中国共产党方面是怀着和平、民主、团结的极大期许的,可国民党方面的态度就不端正了,他们之所以要展开此次谈判,完全是出于这几方面的考量:一是碍于美国的情面,为了将来争取美国更多的支持与援助;二是回应国内民众和平的呼声;三是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也就是说,国民党方面并不是真的为了和平、民主、团结,而是为了发动内战做准备,因此,此次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当然了,此次谈判倒也并非毫无成果,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谈判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就是一项重要的成果,而协定中就作出了国共双方军规定编制的决定,并由美国方面马歇尔、中共方面周恩来和国民党方面组成三人军事小组签订了军队整编方案,国民党方面则接受了第一阶段整编90个师的方案。方案签订后,国民党方面于1946年2月在南京召开整编会议,拟定了整编军队方案,计划于1946年7月1日如期完成90个整编师,接着就开始实施整编工作。
然而,在整编过程中,国民党方面为了保存更多的军事实力,耍了花招,他们在整编,并没有将部队进行了相应的缩紧,而仅仅是单纯地换了个说法而已,也就是将原来的军称为整编师、师称为整编旅,部队实际规模并没有任何变动,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可即便是这样,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纠纷、装备没有按时到位、补给能力不佳等原因,导致整编时间延误,到1947年6月30日内战全面爆发,实际也才整编了58个师而已,而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也就没有了再去进行整编的必要,整编工作也就停止,剩下没有整编的军级部队还是继续称之为军,于是就出现了整编师和军两种级别相同的编制并存的现象。
“旅”这个编制为什么在军队中时有时无?现在都哪些国家还在用?
就拿“网红”张灵甫为例子来说事吧,1938年4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张灵甫,因为在军委会举行的黄陂校阅中成绩优秀,在王耀武力荐下升任第153旅少将旅长,所以万家岭战役中,张灵甫其实是正牌子旅长。然而一年多以后的1940年初,张灵甫的职务却变成第58师副师长,好像是升了,其实却没有了兵权,为嘛子呢?因为到了1939年,根据南岳军事会议之前的决定,作为中央军嫡系步兵师的第51师,也不再设“旅”级编制,从原来的师辖二旅四团,改为师直辖三个步兵团外加一个野战补充团(杂牌军大多没有野补团)。
也就是实现了从“方块师”到“三角师”的转型,减少了指挥层级以利作战指挥的灵活快捷,那么问题来了,原来的少将旅长咋办呢?继续留在野战部队就两个出路,第一是晋升副师长,但还是少将衔,又不再是军事主官,其实是军权下降了,只能等着师长出缺;第二是出任各师的“步兵指挥官”,也是少将衔,类似于鬼子的“少将步兵团长”,直接管理三个步兵团的日常,上面有参谋长、副师长和师长,存在感不强,更没啥意思,所以张灵甫还算是被照顾了。
在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中,因为师长廖龄奇参训未归,所以张灵甫是以副师长的身份,代理师长指挥作战。一直到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后,黄埔四期生廖龄奇稀里糊涂被冤杀后,张灵甫才转正成为第58师的师长。所以旅级作战单位啊,从有的那一天,就是个不尴不尬的角色,需要时会编组,也经常被撤销。通常来说,军队中战术单位的最大编制为“团”,而战役单位的最小编制则为“师”,“旅”其实从性质来看,更贴切的称谓是“小师”,如果是独立的军事集团内部还无所谓,如果大型军事系统中同时存在“师”和“小师”两类编制,就有点乱套了。
比如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的八个军中,其他几个军都是下辖三个左右的师,师以下为团,只有桂系的第7军直辖“旅”而没有师级建制。(李宗仁)1926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7军成立时的战斗序列是: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参谋长白崇禧,辖九个旅18个团另两个独立团和一个入伍生团,总兵力37500人。桂军为何专设“旅”级建制呢?第一是部队来源成分复杂,李白黄都有旧部,如果只搞三个师的编制,人事上不好平衡;第二是在兵力不多的情况下,可以虚张声势,让其他派系包括对手根本不知道桂系有多大实力。
其实还有第三,那就是保留九个“小师”的架子,为桂系日后扩军提供了便利,李宗仁、白崇禧在北伐过程中,也是大肆招降纳叛。到1928年春击败唐生智以后,二次北伐前的桂系第四集团军居然下辖16个军9个独立师30多万大军,其中桂系直接掌握的也有8个军23个师,这速度你就说快不快吧?终于也引起了老蒋的警惕,于是必须打压桂系。
(黄绍竑)这一时期桂军所有的“旅”都升格为师了,因为兵力大大充足了嘛,因此“旅”级编制在早期能够大行其道,也是各派系军阀兵力或番号不足、却又拼命想扩充编制的一个手段。比如奉军在袁世凯时期只有两个师的“合法番号”,那张作霖就偷摸组建了一堆“旅”来扩充部队,张学良的起家部队就是由卫队团升格的“卫队旅”。那么“旅”级编制为什么时有时无呢?在民国年间的基本情况总结来说,作为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模糊角色,那就是:和平时期部队一“缩编”就冒出来,战争时期一“扩军”就取消掉,这是有脉络可循的。
比如二次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老蒋就嚷嚷着要裁军,因此爆发了多次军阀混战,但是老蒋胜出以后,裁军和整编最后还是进行了。整编的结果是,大批军、师级番号被裁撤,但是包括老蒋在内的各路军阀又都想保存实力,于是在师以下开始重新设“旅”,比如胡宗南的第1军期间被缩编为第1师,数万人马如果只编三个团怎么可能?那就得增加一级编制,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旅九团的“甲种师”、二旅六团的“乙种师”和二旅四团的“丙种师”。
如此也造成旅级的兵力并不一致,从4000人、6000人到7000人都有可能,那就得看是两团制还是三团制了,还得看各团是否满编。(第74军的小炮兵)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革命军基本是按照:路军(有的辖军)、师、旅、团这样的序列,一步步进行整编的,保留的军级番号很少。标准的“调整师”或者“整理师”编制都是师辖两旅、旅辖两团,比如宋希濂的36师、王敬久的87师、孙元良的88师、王耀武的第51师、彭善的第11师等等。
注意啊,老蒋的所谓整编没有一次彻底完成过,所以这事不能抬杠,特例肯定有。但是大规模战争一旦爆发,旅司令部的存在就使战场指挥多了一道程序。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后期,抗日军队的指挥层级繁琐成为一个致命问题,会战后期最多时,有战区、兵团(左、右、中央集团军)、集团军、军团、军、师、旅等七级战役司令部!战区长官部一道命令下去,要转手六次才能到达战术单位,乱得一批。
因此“旅”在近代大兵团作战中,逐渐沦为鸡肋建制,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对战役编制的弱点进行检讨之后,兵团、军团和“旅”级建制都被取消了。经过逐级整理,到从1940年以后,野战部队里已经没有了“旅”级建制,它一般只存在于地方部队、杂牌部队、特种兵部队之中,比如什么警备旅、炮兵旅、独立旅等等。不过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情况特殊,仍然保持着旅级番号,不列入普适性,直到1948年底,解放军才把所有的师、旅统一称为“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在1946年又搞了一次整编,准备把120个军都缩格为“整编师”(实际没有全部完成),比如第74军当时有40000多人,不可能只编成三个团吧?于是“整编旅”的番号出现,“旅”级建制又冒了出现。当然严格来说,整编旅其实还是师级规模,第74军改制为整编第74师后仍然有30000多人,那么一个整编旅有多少兵力很明显。
解放战争进入深水区后,大兵团会战已是常态,双方都开始组建超大规模的“兵团”建制,再加上蒋军的军、整编师两类规模相同的番号同时存在,非常不利于战场指挥,于是1948年8月开会决定,所有的整编师恢复为“军”、所有的整编旅恢复为“师”,其结果就是“旅”这一级番号又消失了。(何应钦和胡宗南)形象点说,“旅”级编制就是个打酱油的,完全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和战争即时状态,来决定组建或者裁撤,也就造成了它“时有时无”的现象发生。
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全部取消了旅级作战单位,统一为野战军、兵团、军、师这样的战役单位序列,并且一直沿续到上个世纪末,再后来随着和平时期精兵简政的需要,又进行了一波“师改旅”。大抵是从2004年起,美军正式开始废除重型师等建制,所有直属支援部队下沉到各旅级战斗队,出现了一股“师改旅”的潮流,因此现在许多国家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也保有“旅”级单位,比如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以及印度等等,还是非常普遍的,在大国之中,貌似只有英国没有常规的“旅”级单位。
八路军究竟是第八路军还是第十八集团军?为什么前后有两个番号?
八路军的番号问题,其实就是蒋介石的阴谋,这里面大有文章。蒋介石先将败军番号给予我军,想激怒我们。但我们不上当,就强行要求我们,更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是,我军看出了蒋介石的阴谋,坚持使用八路军这个番号。并让八路军这个番号,在我军大放异彩。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联合抗日”的主张。
但是,在西安事变过去7个月以后,蒋介石还是不愿意给我军番号。淞沪会战以后,日军天天在南京上空狂轰滥炸,蒋介石也开始坐立不安。这一天,冯玉祥冲进蒋介石的办公室,要求辞职。冯玉祥怒气冲冲地对蒋介石说,“共产党要求把军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去前线抗日,你为什么不批准?这有什么不对吗?”可蒋介石却说,我党是以抗日为口号,就是为了骗取蒋介石的经费,扩大势力。
冯玉祥听完之后,就说,“人家红军只有三个师,兵力只有国军的1/60。而且,让他们到最前线,再给一个固定的防地,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不就可以了。”蒋介石觉得冯玉祥的话,也是个可取的办法,这才同意将红军改编。于是,蒋介石找来了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对他说,“我打算收编红军,给他们三个师的番号,这三个师以什么样的名义?划归到哪个战区?防区划分多大?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何应钦就说,“在整编桂系时,空出来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番号。还有一些部队,打了败仗,将以前的番号撤销整编时,又空出来不少,随便取三个就行了。依我看,就用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番号,也算是一个暗示。然后,再将他们划到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地盘就在太原以北,大同以东的晋察冀一带。这里正是日军近期主要的进攻目标,如果红军亡与日军的铁蹄之下,也算是为国捐躯了。
”蒋介石给的全是败军番号,他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何应钦把红军防区,划到晋察冀一带的第二战区。这也是想借日本人之手,将我军消灭。这就是蒋介石打的如意算盘。其实,关于“八路军”和三个师的番号,这里面还有更深的意义。国民革命军第八陆路军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北伐第四军,也就是粤军部队,先后由李济深和陈济棠担任指挥。
在军阀混战期间,第八路军的番号,一直都是粤军所有。到了1936年6月,陈济棠联合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起兵反蒋。在“两广事变”解决以后,国民党撤销了“第八路军”的番号。所以,“第八路军”就是一个败军番号。但还不止这些,它还有故事。关于第八路军的由来,还有很多传闻。由于粤军不是老蒋嫡系,但是作战勇猛。
所以老蒋既要重用粤军,也要防止粤军做大,以免不好控制。于是,蒋介石接在番号上做文章。老蒋就告诉李济深,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也就是“三英战吕布”那一章。有这样一句话,“八路军齐出,救出了武安国……”也就是说,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有八路人马,一起杀过来,打败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所以,蒋介石授予粤军“八路军”的番号,就是彰显粤军神勇,比吕布还厉害。
当时,李济深和陈济棠听了,心里还很高兴,这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要不说蒋介石狡猾呢?你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都没能奈何吕布。要救一个武安国,还得八路人马齐出。可见这十八路诸侯,都是什么货色?这也是后来,蒋介石要给八路军,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的一个原因。因为在蒋介石心中,“十八”也不是什么吉利数字。还有一个关于“八路军”的典故,就是在《水浒传》第88回。
在水浒群雄征讨辽国之时,辽军统帅兀颜光,摆出了太乙混天象阵,多次击败梁山群雄。最后,还是宋江在梦中得到九天玄女的指点,才破了混天象阵。这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八路军马更不搭话,摇旗呐喊,撞入混天阵区。听得里面雷声高举,四七八门一起分开,变作一字长蛇阵……宋江军马措手不及,急令回军,大败而走。”也就是说,宋江率领八路人马,与辽军作战,大败而逃。
所以,蒋介石就认为,“八路军”是一个不吉利的番号。蒋介石将“第八路军”的番号给予我军,就是想让第八路军的霉运,延续到我军身上。至于115师、120师、129师,那也是有故事的。这三个师原属于东北军的番号,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后来,东北军被调到鄂豫皖三省。这三个师,与其他东北军,参加了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
接着,又参加了,对转入长征的红25军的追击。这三个师被调到西北以后,又参加了对陕甘肃区,和红25军的第3次围剿。还参加了直罗镇战役,阻止三大红军会师的作战,以及山城堡战役,陇东战役等。可以说,这三个师一直都是我军的死对头。而且,这三个师,还因为与我军交手不利,而被撤销番号。蒋介石将这三个师的番号,给予我军,其实就是想恶心我们一下。
就这样,在1937年8月25日,蒋介石终于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蒋介石在这里也玩了一个花招。蒋介石原本以为,我党肯定了解,有关“八路军”番号,和下面三个师的番号的来龙去脉。蒋介石认定,我党不会接受这一组不吉利的番号。到时候,国民党就可以趁机大作文章,污蔑我们。
蒋介石还请来,“国民党第1笔”陈布雷,并组织了一个宣传班子。甚至都已经写好了,在我军拒绝番号以后,对我党做出口诛笔伐的文章。可是,蒋介石没想到,在毛泽东与朱德,张闻天,周恩来等人商量以后,达成共识,接受了”八路军”以及三个师的番号。毛泽东甚至还开玩笑地说,“这我们也太好说话了,蒋介石估计不会感谢我们,他可能对此还很失望。
”毛泽东还说,“”在这方面,我们要比老蒋聪明得多。我们就不信这个邪,我们有信心,将八路军打造成一支无敌于天下的人民军队。”结果,历史也证明了,在抗战过程中,八路军确实越战越勇,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老蒋一计不成,又来一计。就在半个月以后,在9月11号,蒋介石又发布命令,要将“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为什么老蒋要出尔反尔了?其实,这就是蒋介石玩的一个文字游戏。因为,“路军”是军队常用编制,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个番号都存在。而“”集团军”是战是编制,也就是说,在战争结束之后,集团军的编制也就不存在了。蒋介石就是想用这样的套路,来达到吞并我军的目的。但蒋介石这种龌龊的行径,被我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军坚持使用八路军的番号,但也承认“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也就是说,我军一直都是两个番号都在用。平时,我们都称呼自己为“八路军”。只有对待国民党时,有时也会称呼自己为“第十八集团军”。后来,“八路军”打出了名声,在老百姓中口耳相传,我们就更不可能改番号了。历史也证明,这种文字游戏,压根没有什么用。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