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爱的得意门徒是,子谓公冶长,和,子贡与颜回。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孔子是圣人,是矫正后天之心存于心。适合入世之法,是用自己的方法理论启发后人去按他的理论观点去学、去做,做有为的人,后天人也容易学习。孔子只是明白了阴阳,明了事物外因的结果,没有通晓内因起源变化的条件,并没有达到驾驭阴阳的至高层次。老子比孔子高上一个层次是真人,是矫正自己,修炼自性,达到本性道法自然,不但明白了阴阳,并且能运用、驾驭了阴阳,老子修成驾驭阴阳至高的层次,就是真人。
真人的境界是通天贯地,无所不知的,是每个人的自性先天就具足无所不通的无字真经,明了万物起源的内因,是人不容易达到的境界。老子是用道(本性)处处约束自己,真正达到本性明了因果。而孔子用的是聪明教化别人,知果不明因。一反一正天地之别。所以老子是得道的真人。学来的知识就会存于心,存心的越多而离道也就会越远,本性就不会本原。
孔子一生教了几个徒弟?最得意门生是哪个?
孔子一生中,大约教出三千位学生,其中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还有不少受到孔子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后走上了仕途。孔子最爱的得意门徒是,子谓公冶长,和,子贡与颜回。公冶长还在监狱时,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说,公冶长,这个人可以入选他为做我的女婿,虽然他如今在监狱里,我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他会犯罪的原因,后来孔子果真把女儿许配给了,公冶长,关于这桩婚姻的究竟,史书上记载的不是很详细,但由前面所述,我们应能了解孔子的做法,自有它的道理。
再看看孔子和子贡说及,颜回的对话,子贡回答孔子时,自叹比不上,颜回,而孔子也称赞子贡有自知之明,并说连自己都赶不上,颜回。颜回一生都居住在陋港中,生活穷苦,和子贡的情形,可以说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当然,这些争论不休的话题,最终的答案是孔子说他与子贡都不如,颜回。关于孔子,给人印象最深,且影响也最大的,应是孔子生前最致力的主张一一博爱世人的,仁,关于此点,后世儒者有述,不作多言!???。
为什么感觉古代谋士看书不多,却这么聪明?
古代人比现在的人聪明?这真的是一个谬论,或者说是一个误解,不可能说现代的人处于高科技的时代,人脑反而退化了吧。科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几万年以来,人类的脑容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以前只是用来想象的飞机、汽车、高铁等,现代却是真正的存在,并且还普及了在古人看来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让你天天刷的智能手机。
从某些方面来说古代谋士是智慧的化身,令人崇拜的对象。他们的那些计谋即使放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却不会影响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古代谋士看的书,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奇门遁甲,书中获得的知识,科技含量应该不够,远远不如现代一个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点多,即使是计谋和决策都令人敬佩的诸葛孔明也远远赶不上他们。
一、古代读书殊为不易,早期的时候是用竹简来记载知识,现代的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一词也是由此而来。所以他们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即使是后来用纸张来记载,但纸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能够拥有很多书籍的也是极少部分。二、现代社会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和大学也几乎没有门槛,不像古代读书是高收入家庭的专利,智识分子门槛非常高。
三、现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很多知识在手机、电脑上都是可以轻松获得。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古人看的书的确没有现代人更广泛,更有深度,更有归类和条理,文人谋士群体数量少,那为什么古代的谋士却这么聪明呢?即使在是科技如此发达现代社会,古人的很多作品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名著。古代谋士读书一的确不多,但通过《论语》一书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可以探寻出他为何如此聪明。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意为读书的同时要更加善于思考,一味的只读书而不思考那永远不会提高。但你一味只思考不读书,你本身就没有去思考和创新的基础。古人的作息时间是极其规律的,晚上天黑就睡觉,早上天亮就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不像现代这样一个人一天24小时的时间,有一半是花在吃喝玩乐上,另一半才是花在睡觉、工作、思考上面。
这样算下来,现代人一天的思考时间还不足一小时。可以说古人更有闲暇时光去仰望星空,俯视大地,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思考。如果说古代的谋士放在现代来看的话,他们应该是哲学界的响当当的人物吧!现代人之中能真正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又能有多少?按人口比例来说,更多的还是没事从手机上了解一点碎片化的娱乐“知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动脑思考的吧!不管哪种科学,都不是一蹴而就,多少现代文明,也都是建在一代代古人的肩膀上。
《天龙八部》里武功高强的萧峰从雁门关跳崖后到底死没死?
萧峰没死,被游坦之所救,有三个徒弟,一个是黄裳,另外一个是独孤求败,还有一个斗酒僧。黄裳是乔三槐的表弟,独孤求败是段誉和王语嫣的儿子,斗酒僧的父亲是明教之人。“神照经”、“连城剑法”、侠客岛的“太玄白首经”都是萧峰后来集合自己武功精华所创造,而他自己,最后了却事情后,去了武界。一、萧峰没死阿紫抱着萧峰跳下了雁门关外的悬崖,随后赶到的游坦之因为太爱阿紫,也没有犹豫,跟着阿紫,生死相随,这也算是爱到了极致,他给了阿紫眼睛,最后连生死都在一起。
悬崖下的深谷幽深,悬崖峭壁上横向长着很多树木,正是这些树木,给了向下坠落的萧峰等人一个缓冲的力道,阿紫死死地抱着萧峰,不想萧峰的身体受损,游坦之深爱阿紫,也担心阿紫,所以在下面,护住了阿紫。游坦之有深厚的内力,在这个时候起了关键的作用,保护住了两个人,三人最后安稳地坠落到深谷之中,虽然也受了伤,但因为游坦之有最为高深的《易筋经》内功保护,倒也没有大碍。
掉落在谷底的阿紫,还是如以前一样刁蛮,对游坦之提出了一些无礼的要求,只要游坦之能够救活萧峰,她答应嫁给游坦之,听到这句话,游坦之发了疯一般的高兴,虽然他知道阿紫依旧爱萧峰,可是能够娶到阿紫,只要阿紫开心,他就会无比开心。他当然不懂得如何治疗,只知道当初自己濒死的状态,最后活了过来,完全靠得就是“易筋经”,因此他也不管不顾,疯狂地给萧峰体内输入“易筋经”的内力,希望真的有可能将萧峰救活。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萧峰当时将箭插入胸口之时,只是有一口气被阻断了而已,没有彻底断绝生机,只是后来阿紫不让段誉和虚竹二人靠近,所以,凭借二人的功力,也没有发现萧峰其实并没有彻底断绝生机。于是,游坦之的“易筋经”内力正好护住了萧峰最后的心脉之力,并且源源不断地生机之力在向萧峰的体内注入,将萧峰的生机重新激活。
游坦之心无旁骛,全力施展,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七天时间。中间休息的时候,游坦之就去深谷之中打猎,他的功力足以支撑他做这些事情,凭借着自己高深的内力,增强自己的耳力,顺利抓到了一些猎物,这些猎物是维持他和阿紫活下去的食物。只是,持续了七天时间,萧峰还是没有好转,只是如原来一样,不好不坏,一点醒来的迹象都没有。
于是,他想尝试一下,不停地给萧峰体内输入“易筋经”内力,唯有这样,他觉得,才能让萧峰彻底醒来。显然,他一个人还办不到,就决定将这武功也传给阿紫,幸好阿紫此时没别的心思,只想救人,学得很快。八个月之后,萧峰生机焕发,但是人没有彻底醒来,游坦之决定用灌顶之法,将自己的所有内力之根,全部打入萧峰的体内,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彻底让萧峰醒来。
想了,便就去做了,只是,萧峰依旧没有醒来。但是萧峰明显有了转机,阿紫在一旁了解到了这种情况,不顾游坦之的阻拦,也将自己一身的功力全部给了萧峰。两个人的内力,阴阳互济,在萧峰的体内融合交会。萧峰彻底从沉睡中醒来,他本来的内功就已经是当世罕有,现在加上游坦之和阿紫的“易筋经”内力,几乎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
他醒来后,了解到了这八个月发生了什么,对阿紫和游坦之也十分感激。而游坦之这时,也明白了什么是真爱,并没有要求阿紫嫁给自己,而是想让萧峰娶了阿紫,不过,阿紫拒绝了,她明白萧峰始终最爱的就是她的姐姐阿朱。而游坦之为了她,做了这么多,自己愿意嫁给游坦之。游坦之万万没有想到,阿紫竟然会真的愿意嫁给自己,十分高兴。
他们两个人的婚礼由萧峰主持,不过,二人虽然没有了功力,但也不想再踏入江湖,就生活在了这深谷之中。而萧峰获得新生之后,没有再想着去死,而是回到了属于那个他自己的江湖,不过,他却一直是以一个旁观者,在暗中行侠仗义,再也没有以萧峰之名,出现在江湖之上。二、传授黄裳武功心法乔三槐夫妇对萧峰有养育之恩,两个人也没有后人,所以萧峰重新活过来之后,一边专心研究武功,一边在暗中行侠仗义,有时会去乔三槐夫妇的家里住几天,那里有萧峰的童年,也有他师父玄苦的踪迹,这些都是他想追寻的。
没事了,他偶尔会去少林派的藏经阁看武功典籍,有时也会进去大内皇宫,看一些藏书,他要走出自己的路,自己的道,开创自己的武功。无论是降龙十八掌,还是打狗棒法,以及少林派的七十二绝技,他以后都不会再用了。他还去过江南慕容家和王家,看过他们收藏的武林秘籍,他没有想到,王语嫣竟然回到了慕容复的身边,不过,段誉还时常大半夜的来探望她。
萧峰现在的内力太高了,就算是扫地僧也没有他高,所以,无论是他去藏经阁,还是前往江南慕容家,都没有被发现。结合自己在悬崖下从死到生的过程,他一直在研究一种新的武功,因为这种体验,一般人是没有机会经历的,所以,他希望自己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能对自己的武学和武功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年清明,他去给乔三槐夫妇扫墓时,撞见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读书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读书人,也不记得这个读书人和乔三槐父母有什么来往。
但是,这个读书人却在给乔三槐夫妇扫墓,并且重整了一下,不像之前,只有一个木碑。他虽然不认识那个读书人,但是那个读书人看见他之后,却是满脸震惊和疑惑:“乔峰,你不是在雁门关外,已经?”说到这里,他没有说下去,意思很明显,江湖传闻,萧峰已经死在了雁门关外,这个时候,竟然突然出现在这里。萧峰也是疑惑,按道理,这些年与他有瓜葛的人物当中,唯有自己的三弟段誉是读书人,像这样年长的读书人,更是没有过任何交道,怎么会认出自己来。
原来,也是读书人猜测的,他是乔三槐的表弟,也算是乔三槐唯一的亲戚,之所以猜测出萧峰的身份,只因为,他很清楚,除了他和萧峰外,乔三槐夫妇没有任何亲人,更别说会来这里给乔三槐扫墓了。说出这番缘由,萧峰也是佩服这个读书人的机智和胆子大,竟然敢大胆推测,一个传闻已死的人,还活在这世上。经过一番交谈,这个读书人提出了想和萧峰请教一些武功上面的事情,因为最近年纪大了,想练一些武功,强身健体。
想来想去,萧峰发现没有什么武功可以教的,因为很多武功,都是传自别人,于是就将自己最近刚研究出来的内功心法教给了这个读书人。这一套内功心法,还不完整,但强身健体,完全可以做到。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读书人绝顶聪明,后来在奉宋徽宗之命修道藏之时,读书太多,结合萧峰传授的内功心法,以这一套内功心法为基础,创造出了后来名震天下的《九阴真经》。
这个读书人,就是后来一段时间内的天下第一高手黄裳!三、教导独孤求败再后来,段誉虽然明白了,自己爱王语嫣,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爱上了无量洞之中的那个玉像,最后,王语嫣也明白了这些,所以,重新回到了慕容复的身边。但是,疯了的慕容复只爱阿碧一个人,王语嫣又开始思念段誉,毕竟段誉当年是真心对自己,而回到大理的段誉,也会思念王语嫣,毕竟相处了那么久,还是慢慢有了感情的。
于是,段誉没有忍住,就学着自己老爸段正淳,偷偷地前去江南见王语嫣。以段誉现在的武功,除了江湖上有限的几个人外,根本没人能发现得了他的踪迹。郎有情,妾有意!一来二去,段誉和王语嫣便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王语嫣不能养,段誉也不能带回去,正在发愁之际。因为经常来这里看书,所以一直了解他们情况的萧峰,现身相见,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自己将这个孩子带走。
段誉和王语嫣震惊萧峰怎么会出现,但了解了事情经过之中,只有惊喜。但是,萧峰还是嘱咐二人,不可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就让世人以为,从前的萧峰已经死了吧。萧峰将这个孩子带走之后,给了他一个名字,叫做独孤无名!他带着独孤无名,隐居在山里面,教导这个孩子,他发现这个孩子天赋很好,天生就是练武的材料,于是倾尽心力教导,并且根据这个孩子的天赋,量身打造了一套练习武功的方法。
他怕这个孩子孤单,还弄来一只雕,陪伴这个孩子,日子久了,这只雕也通了人性,跟着独孤无名到不同的地方,练习自己的武功。独孤无名每一次出去,萧峰都在暗中保护。独孤无名地成长,也开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武功道路,并且在江湖上开始崭露头角,在河朔一代与人争锋,成为新一代的天骄。而此时,黄裳却已经开始征伐明教,并且与明教发生了诸多的恩怨,等萧峰得到消息已经是很迟了,等他赶去,所有一切都已经结束了,黄裳隐居,不知所踪,而明教,也让黄裳打得一蹶不振,两百年内都没有复苏。
黄裳隐居之后,江湖之上,独孤无名迅速成名,并且战无不胜,在黄裳隐居的那些年中,独孤无名纵横江湖,但求一败,也没能做到。此后,改名独孤求败!与陪伴自己长大的那只雕,一起隐居了。关于他的身世,萧峰一直都隐瞒着,不想给段誉和王语嫣添麻烦,再惹纠葛。四、斗酒僧的成长黄裳的家被毁之后,黄裳隐居,萧峰前去时,已经晚了,但还是救了一个六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十分聪明,他说是黄裳的小儿子,因为躲在地窖里,躲过了明教之人那些江湖门派的追杀。
最开始,萧峰信了,毕竟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萧峰本就是侠义心肠之人,又念及黄裳和乔三槐的关系,就将这个孩子带在了身边,回到了当初教导独孤求败的地方。外面已经乱得不行,唯有这里还算是安全,他为了培养这个孩子,除了武功之外,还教导他儒学知识,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够继承黄裳的衣钵,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过,萧峰乃是绝顶聪明之人,尤其是当年在马夫人的算计之下,最终导致误杀阿朱之后,萧峰做事,更是心细如发。
所以,其实过了不久,萧峰就发现了破绽,明白了一件事情,这个孩子,并不是黄裳的后人,而是明教教主方腊的后人。孩子心中有仇恨。但是,萧峰虽然知道了这件事情,但是却一直藏在心中,也不说破,而且还是悉心教导。但是,却开始改变了对孩子的教导方法,将一些道家的书,用来有意无意地去改变这个孩子,希望能够消除这个孩子心中的仇恨。
再到了后来,萧峰更是前往少林派,在藏经阁之中,翻看那些经书,回来之后,慢慢地去教导这个孩子,希望通过这个方法,默默地去改变,让这个孩子心中的仇恨慢慢减少,慢慢改变。这个孩子,后来也发现了萧峰的做法,他绝顶聪明,差不多知道,萧峰已经了解他的身份了,便不再藏着掖着,就和萧峰说了。萧峰只告诉他,希望他能放弃自己的仇恨,毕竟黄裳一家,也都完了。
但是,孩子心中有了执念,亲眼目睹了自己家人的死,他没有办法忘记,其实,也不是黄裳亲手所为,但是,他只知道,黄裳就是那个最大的领头之人,毕竟是黄裳领军前去了。萧峰只是让这个孩子,自己去想,自己去悟,他不去阻止。因为,黄裳已经失踪太久了。想找人报仇,也找不到的。后来这个孩子,找不到黄裳,心里没有放下,却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遁入了少林派当中,开始成为了另一个扫地僧。
也就是斗酒僧。最后总结萧峰一直在隐居,而黄裳隐居四十年后,重入江湖,却发现江湖已经没有了仇人,黯然写下《九阴真经》后,便不知所踪,但是,他去见了萧峰。黄裳死后,萧峰不忍他的武功消失,将《九阴真经》传入了江湖之中。斗酒僧后来终于还是放下了,只不过,心中还有一丝执念,所以,在华山论剑之后,他找到了王重阳,借阅了《九阴真经》,为了赌一口气,他写出了《九阳真经》。
孔子和老子谁的地位高?为什么老子成了太上老君而孔子没有成仙?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两者的思想文化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同样影响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二者各有千秋,难分上下,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还是有所区别。老子讲的人与自然,讲的是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君主以德布施天下,让贤臣良相充分发挥,各司其职,让平民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逍遥处世,自得其乐,由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子讲的是人与社会,讲的是仁义道德,中庸处世的人生哲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要求人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入世,励志向上,建功立业。以“仁政礼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以“克己复礼为仁”,实现人人自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共建理想的大同社会,实现天下为公。春秋战国三百多年,既是天下大乱,又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诸子百家189家的百家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法、墨,由于儒家思想的过于超前,与当时的社会难以适应。道家当时黄老之学,老庄学派的兴起,接近社会和百姓,当时的老子比孔子更有影响,地位更高。西汉初期的中央政权大一统,黄老之学带来了百姓的休养生息,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和平盛世,老子的地位也随之推到了顶峰。
汉武帝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维护中央政权大一统的长治久安,认识到道家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种新的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在董仲舒的极力推崇下,汉武帝接受了儒家思想,用以治国平天下。从此儒家思想走上政治舞台,到达巅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地位还是明显地高于孔子。
道教的兴起,道家成为宗教,道观遍地都是,老子走向神坛,被奉为太上老君,接受民间信众的朝拜。孔子是圣人,儒教也不是宗教,孔子因而没有被封神。春秋时代的同一时期,孔子与老子两位圣人的横空出世,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尽管两位圣人的思想各有不同,但都已经溶入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
在《中庸》里得出“大德者必受命”这一结论,可孔子却一生不得志,对此你怎么看?
“大德者必受命”倒是没错,但是说孔子一生不得志,这可是万万不对的。我倒觉得孔老夫子这样的大德之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时命”里,都会努力做最靓的仔。一、孔子的志向孔子本是殷商遗民宋国的贵族之家,当然到了春秋末年,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这一族已经没落的不能再没落了,所以孔老夫子是没落贵族没有错。在孔子以及更早的年代,没有独立的码字工作者,书籍书刊都是官方出品,并且主要也是流通于统治阶级的,所以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出身最起码得是个士。
孔子作为贵族,虽然已经没落,但还是优先占有一个享受教育的名额。彼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但孔子生活在周礼保存相对完整的鲁国,所以孔子当时学习的主要就是周礼。后来,孔子也把恢复周礼作为了自己的志向,事实也确实如此,孔子的一生都没有放弃对周礼的期待。所以说,孔子终极志向就是恢复周礼?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因为孔子倡导恢复周礼也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那就是回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关于这一点,在我的个人专栏文章《三王之一的大禹和孔子的大同世界》中有分享过,就不再赘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孔子的志向确实非常有难度,这绝不是他个人的努力是可以实现,而是受命于时运。孔子并不否定自己的观念学说,但独独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受制于时运,既然如此,孔子就“认命”了。
从这点看来,老夫子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也是一个很善于审时度势,做出更快更好的选择的人,完全不见后来人所传说的那种儒生的迂腐。既然时命让孔子不得不避其风头,那就避开吧,然后来一个“曲线救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二、曲线救国这个曲线救国当然只是借用,因为孔子并没有真正的去拯救哪一个国,因为当时各国的君主都不太喜欢他的样子,所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发现这个尴尬之处并非只有后世的我们,孔子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尴尬地位,而立之后,孔子用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讲学授课的活动。孔子的观点学说,自然不必多说,孔子无法得到重用,于是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学识有道德教养的学生,让自己的学生考取公务员,进入管理阶层,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可见,流传至今的“公务员热”是从孔子这里传下来的啊。
孔子在世时,在政治抱负上确实没有机会大展手脚,但是他在教育工作上,却达到的顶峰。对于孔子而言,无论是恢复周礼,还是传道授业解惑,都是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过程中的方式而已,而且后者上,孔子在当时就尤为成功了。所以,我们不能说孔子是一生不得志的。三、道德成就比政治成就更重要我们都知道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无论是在谈及政治目标,还是在讨论自身上,无论是说君主、王公贵族,还是对平常百姓上,“道德”是孔子谈论最多的一点。
尤其是对于统治阶层,对道德的要求更高更苛刻,因为孔子十分赞同“上行下效”这回事。孔子提出的治国之道就是“为政以德”,可见“德”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了。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所有,简单的综合之后,我们可以粗略的总结出孔子的两个目标方向,那就是政治上的理想国,和思想上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目的本是为理想国创造机会的,孔子最为伟大之处,就是在发现理想国难以实现时,也没有放弃理想人格的追求,以此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才德兼备的人才。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