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当然是没有“五虎上将”的,有关于“五虎上将”,其实是陈寿和罗贯中联手给后人造成的一场误会。“寿亭侯”是谁?稍略一点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就是神勇无敌的关二爷。“五虎上将”在史籍是未曾提及的,而是演义里对比于曹魏“五子良将”而流传至今的。
三国里到底有没有“五虎上将”一说?
“五虎上将”在史籍是未曾提及的,而是演义里对比于曹魏“五子良将”而流传至今的。而“五子良将”记录于《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陈寿的评价,也非当时之称谓,即“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颌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祥细也。
在《三国志》详载了“五子良将”的美名之下,罗贯中为了突出蜀汉政权的正统形象,将蜀汉的关张赵马黄四位将军美誉为“五虎上将”。因《三国志》将此五位将军同列一传,所以此五人为“五虎上将”似乎说的过去,正如后世传扬的“东吴十二虎臣”一样,也因十二人同列一专而流名。但正是联系到了“十二虎臣”,才使我们去发现疑点,因为“十二虎臣”里居然没有太史慈,朱然,祖茂等名将,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此美名的可信程度。
那么在此五位将军之中,争议最大的就是赵云,为何如此呢?我们就要从这五位将军生前身后的史迹中寻找。刘备在称汉中王的时候对文武百官进行了一次大封。主公晋升王位,群臣跟着加官进爵是理所当然,而在武将分封当中,关羽为武将之首,拜前将军、张飞拜右将军、马超拜左将军、黄忠拜后将军。而赵云只是靖羽将军,属于杂号将军,这一点上,赵云和前边四位将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但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刘备称汉中王时分封的文武排序下来,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安排。文官里边,百官之首为许靖,被封为太傅;次之为法正,封为尚书令;随后是刘巴的尚书、糜竺的安汉将军、再次之的才是后世敬仰的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也是杂号将军,蜀左将军府事。而武将关张马黄之后便是魏延的镇远将军,并任了汉中太守。
从文官集团的分封中,我们能看出带有平衡川蜀本土士族大夫的因素,但武将集团的分封还是显得公平很多。关羽时守荆州,麾下是蜀汉集团最精锐的荆州兵,加上劳苦功高,武将泰斗首当其冲;张飞时督江州,战略地位重要,也是刘备起家时的老伙计;黄忠在汉中之战中当属武将首功,且老将军颇有威望,刘备入蜀一路跟随,屡立战功;马超是刘璋开城投降的关键人物,史书记载刘备迎得马超之后,刘璋便胆怯献城,且马超的羌族影响力是刘备相当看重的。
而魏延随刘备入蜀的一路也是展示了相当高的军事天赋,“破格”提拔也是无可厚非。那么赵云都有哪些战绩会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呢?其实赵云一直都未曾做过统帅来参加大型战役,记载入《三国志》的战斗中,赵云皆以援兵、副将、协同作战的方式出现,张飞打江州的时候,赵云便是张飞所部一名副将,当然,副将也不谓不好,如马谡守街亭之副将王平,也是蜀汉中后期相当倚仗的将军。
而赵云扬名最盛的一战是黄忠抢粮入伏,赵云救援,摆了一道“空城计”后全身而退,此役也被刘备赞为“子龙浑身是胆”,赵云才是“空城计”的人物原型。但后来应战曹真大败还被贬官,可见赵云的军事能力与四方将军没法比。在此之后,诸葛亮北伐也就未带赵云出征,或因确实年迈,或因确实能力不行。生前之事若是带有太多“牺牲品”的不公平,那么看看死去之后又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三国志.后主传》里刘禅追谥之事。
“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四年,追谥故将军赵云。”由此可见,在后主眼里,赵云的地位也远远不如关张马黄。如果生前身后都不被君主放在第一梯队的话,我想此人确实不堪与列为将军同称。所以,“五虎上将”是罗贯中给予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想象,而非事实如此,况且,在那个年代,任何君主也不会将自己帐下的武将以此来称谓,拉山头,分派别和档次终究是不利于内部团结的。
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真的存在吗?
蜀汉当然是没有“五虎上将”的,有关于“五虎上将”,其实是陈寿和罗贯中联手给后人造成的一场误会。《三国演义》中,在刘备成为汉中王的时候,封了五位大将——关张马黄赵,被视作是蜀汉的最高军事统帅集团。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五虎上将的概念,这仅仅是陈寿在写作《三国志》的时候,把他们五个人放到了《蜀书-列传六》而已。
实际上,刘备在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仅仅封了四员大将——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在刘备称汉中王的典礼上,什么升官的记载都没留下来。甚至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到“前后左右”这样的名号将军。顺便说一句,在劝进刘备称王的表奏上,地位最高的武将并不是关羽,甚至诸葛亮都要比他矮一截,那就是马超:“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三国志-先主传》这份名单里,马超第一,诸葛亮第五,而后是关羽和张飞、黄忠,至于赵云,则是在最后的“等一百二十人”里头。
关羽那位被称为“虎女”的女儿最后嫁给谁了?结果如何?
答:关公的确有一女,《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有提到:“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即孙权曾经想和关公结为秦晋之好,派使者跟关公商量,想让关公把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但遭到无情拒绝,还被辱骂了一番。至于这位女儿被冠以“虎女”之名,是罗贯中的加工渲染,他在《三国演义》写关公拒婚情形,加上了一句威风八面、掷地有声的台词:“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对了,罗贯中还使坏,把《三国志》里孙权派来求亲的使者说成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显而易见,这是为了加强戏剧效果。
那么,关公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后,这位“虎女”的最后是什么结局呢?谁娶了多愁善感的她?谁看了她的日记?谁把她的长发盘起?谁给她做的嫁衣……谁谁谁?《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写孙权占据江陵后,“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不过,这里说的是俘虏了关公士众部属的妻儿老小,并非关公本人的妻儿老小,所以,关公留在成都的“虎女”没事。
另外,《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蜀记》又记:公元263年,曹魏发兵西征蜀汉,“庞德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庞会)尽灭关氏家”,即魏军攻下成都后,报效军中的庞德之子庞会率军趁乱冲进关羽家中,见人就杀,将关羽的全族尽数诛灭,不留一个活口。这一句“尽灭关氏家”,表示关氏满门已尽遭庞会毒手,无一逃脱。
但是,孙权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事,大致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而庞会灭关氏满门是在蜀汉景耀六年(263年),二者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四年,即关公的“虎女”早已出嫁,早在夫家开枝散叶,生下子女一大堆,而她本人也已是花甲之年了。所以,关公的“虎女”可能终其一世都活得好好的。那么,她的结局就更加值得好好探究一番了。
话说,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有一个很大的金莲山古墓葬群,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三小姐墓”。该墓墓碑上赫然刻着:“汉忠臣兴亭侯子李公讳蔚、寿亭侯女关氏三姐之墓”。还刻一副墓联,云:墓近圣人宫,父女相睽只数武;神游荆襄界,魂魄长恨于千秋。墓前立有“玉溪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寿亭侯”是谁?稍略一点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就是神勇无敌的关二爷。
无疑,“寿亭侯女关氏三姐”,就是关二爷的女儿了。墓联那一句“墓近圣人宫,父女相睽只数武”,也再次强调了墓主与关公的父女关系,因为墓的对面就有一座关帝庙!至于“神游荆襄界,魂魄长恨于千秋”,那是纯在写关公含恨归天后的情形了。确认过墓主是关公的“虎女”,则与之合葬的“汉忠臣兴亭侯子李公讳蔚”就应该是她的夫君了。
也就是说,只要揭开这位“李公讳蔚”的身份,谜题就算破解了。这个应该不难。因为上面交待得清清楚楚:“汉忠臣兴亭侯子。”即汉朝忠臣兴亭侯的儿子。既和“寿亭侯女关氏三姐”合葬,那么这“汉忠臣”必须是“蜀汉的忠臣”。蜀汉忠臣中封兴亭侯的人是谁呢?李恢,那个跟随诸葛亮讨平南中四郡叛乱的安汉将军李恢,他在平叛胜利后就得封兴亭侯。
李恢是哪儿人呢?《三国志·蜀书·李恢传》记:“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建宁郡是蜀汉建兴三年对益州郡的改称,建宁郡俞元县,就是今天的澄江县!实际上,据旧城村的老年人说,村外曾立有一块历经风雨沧桑的砂石古碑,上刻“汉兴亭侯李恢故里”,村里也曾有一道忠孝石坊,也是为李恢、李球(胞侄)伯侄而立。即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就是李恢的故里。
行了,不用多说了,关公的“虎女”就是嫁给了李恢的儿子李蔚、做了李家的媳妇了。但是,且慢,史书记载里,李恢只有一个名叫李遗的儿子、以及一个名叫李球的侄子、一个名叫李逷的孙子,没有叫李蔚的儿子。所以,这个刻着“汉忠臣兴亭侯子李公讳蔚、寿亭侯女关氏三姐之墓”字样的墓,其实是存疑的,有可能是后人伪造——伪造的痕迹其实也挺明显的,“汉忠臣”、“关氏三姐”,就不能表述得更严谨些吗?如果这墓是后人伪造的,那么就非常遗憾了,即关公的“虎女”下落仍是一个谜。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