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系统攻略 - 坦克突袭,魔兽世界要塞日常 突袭怒石崖怎么做

坦克突袭,魔兽世界要塞日常 突袭怒石崖怎么做

时间:2022-06-19 18:30:22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魔兽世界要塞日常 突袭怒石崖怎么做

到任务地点杀怪捡东西都能涨那个能量条(就这么一说,反正你界面右下角会有一个条的),跑满了任务就完成了。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坦克突袭,魔兽世界要塞日常 突袭怒石崖怎么做

2,武装突袭坦克指挥官怎么放烟雾

武装突袭坦克指挥官放烟雾,我们只需要将烟雾弹上面的艾烧给拔掉,就可以释放烟雾

坦克突袭,魔兽世界要塞日常 突袭怒石崖怎么做

3,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坦克集群战术还会有效吗为什么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在21世纪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坦克的集群作战仍然有可能出现,但规模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庞大,动辄就组织起成成千上万辆坦克实施进攻。为什么要组织起坦克集群作战在面对面的战斗中,如果只有一辆坦克出现在战场肯定会遭到守军火力的集中“照顾”而被击毁,而当十辆坦克同时出现时,每辆坦克只会平摊到原来十分之一的火力,即使有了损失也不妨碍继续作战,而如果把坦克以成百上千的数量组织起来发起进攻的话,守军要么因火力分配顾此失彼而被突破阵地,要么因压力过大而精神崩溃放弃防守。可以说,坦克集群作战是突破战场阵地防御(非城市战)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作战减小损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战时期,古德里安率先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取得了巨大胜利。自此之后,组织起以坦克为主的装甲集群实施战役/战术突破成了地面战争中固定的作战方式。使用坦克集群作战,既能掩护步兵分队,又能有效分散火力,为突破创造条件。坦克集群战术的巅峰是在冷战时的欧洲地区,当年的苏联在大纵深理论的指导下组建了超大规模坦克的集群同北约对抗。在1981年组织的西方-81演习中,苏联动用30万人和数千辆坦克实施了一次大纵深战役突破演练。根据这次演习成果显示,一旦战争打响,苏联的装甲集群将迅速击穿北约防线,在两个星期内彻底占领整个欧洲大陆,而北约除了使用战术核武器外没有任何办法阻挡坦克前进的步伐。冷战时期的苏军装甲集群一直悬在西方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进入新世纪后的坦克作战搞清楚了坦克集群作战的优势我们就知道,只要坦克还没有被其他兵器取代,那么在正面战场上坦克集群就仍会发挥作用。不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付大规模装甲集群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除了武装直升机,精确制导弹药,航空布撒器等,到20世纪末还出现了专门对付大规模坦克集群的末敏弹,这对坦克部队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进入21世纪后坦克作战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末敏弹是对付装甲集群的最好方法减小数量,增加规模在冷战时期,坦克通常以师为单位投入战斗,一个师就拥有200-300辆左右不等的坦克,动辄就是数百辆坦克出现在战场上,规模和数量堪称庞大,但是大规模坦克集群的目标大,易暴露很容易招致反装甲武器的集火攻击。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机械化部队就遭到过航空火力的集中打击,损失惨重。为应对这种变化各军事强国取消了师级编制,组建了新的战役单位—合成旅。合成旅内下辖多个合成营,合成营内装备有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具备独立的作战能力,其中坦克数量仅有30辆左右(各国均有不同),作战时以合成营为战术单位投入使用。这种新军事变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改旅”。通过师改旅,原有部队中的坦克数量固然减少,但可投入的作战单位增多,实际上整体战斗力并没有发生下降。多路行进、配合作战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内战中,乌克兰装甲部队在行进途中被俄军发现,随后就被引导而来的炮火直接击溃。为了避免这种无谓的损失,合成营会将下辖的坦克、步战车编成多个连排一级的单位,行军时各单位分开避免因目标过大暴露,作战时利用先进的通讯系统将各单位整合起来同时投入战斗,战斗结束后再迅速分开撤离,避免遭到反坦克火力袭击。这种忽聚忽散的作战方式,被称作小群多路,并肩攻击。这类作战方式其实就是通过利用广阔的战场,将坦克装甲集群进行分散部署,只在作战时才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减少了被反装甲火力“一锅端”的概率。演习中的坦克部队从目前来看,未来坦克仍会在战争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现在仍没有放弃对未来坦克作战的研究。在不少演习中,坦克仍被集中起来实施地面突击,虽然规模比冷战时期小了很多,但也说明了在高科技战争下,各国仍没有放弃坦克集群作战的战术。演习中,多辆豹2A6坦克组织起的地面突击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在21世纪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坦克的集群作战仍然有可能出现,但规模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庞大,动辄就组织起成成千上万辆坦克实施进攻。为什么要组织起坦克集群作战在面对面的战斗中,如果只有一辆坦克出现在战场肯定会遭到守军火力的集中“照顾”而被击毁,而当十辆坦克同时出现时,每辆坦克只会平摊到原来十分之一的火力,即使有了损失也不妨碍继续作战,而如果把坦克以成百上千的数量组织起来发起进攻的话,守军要么因火力分配顾此失彼而被突破阵地,要么因压力过大而精神崩溃放弃防守。可以说,坦克集群作战是突破战场阵地防御(非城市战)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作战减小损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战时期,古德里安率先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取得了巨大胜利。自此之后,组织起以坦克为主的装甲集群实施战役/战术突破成了地面战争中固定的作战方式。使用坦克集群作战,既能掩护步兵分队,又能有效分散火力,为突破创造条件。坦克集群战术的巅峰是在冷战时的欧洲地区,当年的苏联在大纵深理论的指导下组建了超大规模坦克的集群同北约对抗。在1981年组织的西方-81演习中,苏联动用30万人和数千辆坦克实施了一次大纵深战役突破演练。根据这次演习成果显示,一旦战争打响,苏联的装甲集群将迅速击穿北约防线,在两个星期内彻底占领整个欧洲大陆,而北约除了使用战术核武器外没有任何办法阻挡坦克前进的步伐。冷战时期的苏军装甲集群一直悬在西方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进入新世纪后的坦克作战搞清楚了坦克集群作战的优势我们就知道,只要坦克还没有被其他兵器取代,那么在正面战场上坦克集群就仍会发挥作用。不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付大规模装甲集群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除了武装直升机,精确制导弹药,航空布撒器等,到20世纪末还出现了专门对付大规模坦克集群的末敏弹,这对坦克部队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进入21世纪后坦克作战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末敏弹是对付装甲集群的最好方法减小数量,增加规模在冷战时期,坦克通常以师为单位投入战斗,一个师就拥有200-300辆左右不等的坦克,动辄就是数百辆坦克出现在战场上,规模和数量堪称庞大,但是大规模坦克集群的目标大,易暴露很容易招致反装甲武器的集火攻击。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机械化部队就遭到过航空火力的集中打击,损失惨重。为应对这种变化各军事强国取消了师级编制,组建了新的战役单位—合成旅。合成旅内下辖多个合成营,合成营内装备有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具备独立的作战能力,其中坦克数量仅有30辆左右(各国均有不同),作战时以合成营为战术单位投入使用。这种新军事变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改旅”。通过师改旅,原有部队中的坦克数量固然减少,但可投入的作战单位增多,实际上整体战斗力并没有发生下降。多路行进、配合作战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内战中,乌克兰装甲部队在行进途中被俄军发现,随后就被引导而来的炮火直接击溃。为了避免这种无谓的损失,合成营会将下辖的坦克、步战车编成多个连排一级的单位,行军时各单位分开避免因目标过大暴露,作战时利用先进的通讯系统将各单位整合起来同时投入战斗,战斗结束后再迅速分开撤离,避免遭到反坦克火力袭击。这种忽聚忽散的作战方式,被称作小群多路,并肩攻击。这类作战方式其实就是通过利用广阔的战场,将坦克装甲集群进行分散部署,只在作战时才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减少了被反装甲火力“一锅端”的概率。演习中的坦克部队从目前来看,未来坦克仍会在战争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现在仍没有放弃对未来坦克作战的研究。在不少演习中,坦克仍被集中起来实施地面突击,虽然规模比冷战时期小了很多,但也说明了在高科技战争下,各国仍没有放弃坦克集群作战的战术。演习中,多辆豹2A6坦克组织起的地面突击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其将火力、防御、机动三大属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陆地战争中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兵器。集群使用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各陆军大国也是屡试不爽。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战争的形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坦克无用论”也是四处蔓延,那么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够作为突击力量大规模使用吗啊?答案是肯定的。图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叙利亚内战中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战争的形式也变成了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由于现代战争以城市作战为主,在高楼林立、残垣断壁、环境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坦克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更多的是以自动火力点甚至是固定炮台参加战斗。步兵与坦克的密切配合成为现代战争中坦克使用的主要方式。图注:在城镇中前进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一枚反坦克导弹从一辆作为炮塔的坦克头顶飞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如此,但是不应该忘记坦克集群在纵深作战、正面突击中的巨大威力。上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进行突击应该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100小时地面战之中啦,联军的坦克在啊突击中表现非常抢眼。图注:海湾战争中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图注:海湾战争中狂飙突进的美军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交战地域广阔,在取得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坦克进行突击依然是非常有效的地面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俄国、中国等陆军大国依然保留大量坦克的原因。图注:坦克依然是陆地作战最具力量的武器,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
因为机动部队本身的机动性就比较好,或者说机动性较好的一方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或结束战争。要大兴土木别说沟马其顿防线别人都可以绕过去,要小打小闹又不够用。所以对付机械化部队最有效的还是机械化部队。至于战术层面说宽点深点的沟二战中确实有防坦克的战壕。但那种战壕只是战术上的补充手段。毕竟坦克手不需要往沟里开,陷阱挖的肯定不如坦克跑的快。对坦克造成的麻烦最多也就多转几个弯。至于大范围的破坏交通通行能力不光敌人,自己也扛不住。最近,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大家刚刚领教了一番无人机对地面装甲“大开杀戒”的震撼场面。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充分发挥了“察打一体”的空中优势,而亚美尼亚的坦克则如同活靶子一般,毫无还手的余地,被击中后顷刻间引发殉爆,全体车组人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牺牲殉国”。更有老早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那回。虽然当年还不流行无人机对付地面装甲,但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也如同老鹰抓兔子般“手到擒来”。战机做的是空中三维机动,坦克在地面,量再大,也只能进行二维机动,永远属于被动的一方,甚至还不如兔子,兔子好歹还能钻到洞里躲藏,而庞大笨重的坦克,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形下,几乎成了无路可逃的“活靶子”。结果,萨达姆军团骄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没有机会直接遭遇对手的地面部队,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轻松打成了“坦克坟场”。发展到如今,运用了无人机后,对付地面装甲的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不但在最近的亚-阿冲突中大显身手,还有去年胡赛武装那超级能打的“神秘”无人机,也多次刷新了人们对现代战斗模式的认知。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声音都在质疑坦克“陆战之王”的人设,甚至开始否定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和未来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同期,坦克也有闪光时刻。比如,在另外一个局部战争,叙利亚战场上,坦克就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面对并不具备空中优势的对手,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带野战环境中,俄叙联军的装甲突击作战是非常成功的,像T-62M、T-72B3等俄制坦克分层次波浪式快速突进,能够迅速击溃正面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战场上,老当益壮的T-62M)那么,可能有人会反问,在野战中,坦克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遇到了巷战,则非常容易陷入被动。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5年的格罗兹尼战役中, 面对按照堡垒要求打造出的城市,俄军笨重的装甲武器在城市巷战中,很难做到立体防护,坦克主炮因为仰角限制无法攻击高处的反坦克手,成了最致命的火力死角。这种情形下,隐蔽在街边、各类建筑的回廊、门窗后的敌人,随时可能向坦克发射致命的反装甲武器;而且,巷战中,坦克的视野不足,对于近距离的战场情况更是无法有效侦查,其装甲和火力优势很难发挥,尤其是顶部和侧翼,防护的比较脆弱。结果,第一轮巷战后,俄军惨烈的大败。打头阵的那支俄军装甲作战旅几乎团灭,短短半个小时后,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开进去,200多辆被击毁,阵亡官兵1000多人。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选择放弃装甲车,可刚跳下车,又被隐藏中的狙击手射杀。最终,只有1个军官带着9名士兵活着走出了格罗兹尼。显然,二十多年前的俄军,还没走出冷战思维,打的太粗暴,让坦克成了葬送士兵生命的“铁棺材”。(战后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俄军的教训也直接引发了全世界对坦克战法的思考和改革。这就是咱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合成旅改革”。即,把装甲部队、防空、电子对抗等作战部门整合为一体。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互相“搭配着用”,再配合着电子战,能较为理想的发挥出坦克的战斗力。这点,在叙利亚战场的巷战阶段,俄军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实践。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目前,咱们看到的各种无人机轻松命中坦克的案例,其实针对的都是战场上落单的坦克。这种胜利更像是侥幸撞上的。在现实作战中,地面部队往往呈体系出现在战场,像1995年格罗兹尼战役战役中的俄军那样,粗暴的直接把装甲开进四面埋伏的城市,早就属于老黄历了。当今的装甲战,并非只是坦克在忙前忙后,首先要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的控制和区域防空火力的搭建,不同型号的远程打击火力逐步就位后,配合装甲的防空火力也要时刻伴随地面突击力量入场展开。在坦克与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网络中,无人机能够到的,只是对手的边缘地带。而且无人机地面基站还需要与卫星传输信号,也因此极大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一旦无人机基站和行踪被定位,可以对其实施电子干扰。无人机数据链路受到高强度、多手段的蓄意干扰后,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的联系将被切断,无人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法发挥其战斗力。总之,在当今的战场模式下,坦克但作为防护、机动、火力的结合体,仍属于陆军突击力量的首选,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台,只要地表还有战斗,坦克的引擎就不会被熄灭。毕竟,无论空中力量多么强大,最后阶段占领城市、清缴残留敌人的工作,还得依靠地面部队。典型的就是当今的叙利亚战场。我们看到,最难的战斗基本都发生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而这些密集的建筑物又为武装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和掩护场所。当外围的战斗结束后,士兵们需要进入城区与武装分子展开巷战,并对每座建筑和每个房间进行清查,确定完全清除掉武装分子。但建筑密集区易于藏匿,如果没有坦克这种火力猛、防护力强的重型装备的掩护以及伴随实施火力的压制,步兵就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只不过,保障坦克等装甲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这种突击力量不能再单纯指望地面装甲本尊,必须得与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防空力量“组团”出现,尤其在制空权和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愈发被认作是决定地面装甲战斗胜负最关键的角色。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顾名思义,突击炮是炮,坦克歼击车是歼击车,侧重点不同。德军二战时期开始闪电战,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成装甲军团,主要采用两翼包抄的方式,大规模机动作战歼灭合围敌人。这种战术非常成功,杀得盟军苏军一度落花流水。但是,此时德军步兵师开始头疼了。因为坦克都被拿走了,步兵师严重缺乏坦克这种装甲武器。为了应付步兵师的需要,德军开始装备突击炮。突击炮可以看成是一门放在装甲底盘上的火炮,同坦克是不同的。所有的坦克都有炮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但突击炮没有炮塔,以德军装备最多的三号突击炮为例,就是没有炮塔的。它的75毫米火炮,只能做小幅度转动,大规模转动需要整车转动。在1940年,德军坦克炮主要还是37和50毫米的时代,突击炮就用了75毫米,可见炮的重要性。突击炮不能快速反应,也不能随便用于进攻作战,主要用于掩护步兵的防御和攻击。突击炮的打击目标众多,坦克只是他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突击炮主要是对付敌人工事和杀伤敌人步兵,作为移动一线火炮使用。当然,后来坦克数量严重不足,德军也将突击炮编入装甲部队充当坦克作战,这就是迫不得已,不是常态了。至于坦克歼击车,它和突击炮完全不同。坦克歼击车唯一的目标就是,反坦克。由于敌人坦克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重型坦克越来越多,己方坦克很难对付。于是,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武器。以著名的猎豹坦克歼击车为例,外形同突击炮很像,也没有炮塔,但它装备惊人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它的炮盾装甲厚达180毫米,具有强悍的防御能力,也是对付敌人坦克的。其实,著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可以说明一切。费迪南就是对付坦克的武器,最初它甚至连机枪都没有安装。直观来看,突击炮只是一门炮,所以存在轻型的突击炮,比如3号突击炮仅有24吨。而德国后期的坦克歼击车几乎都是重型,猎豹46吨,费迪南干脆65吨。就坦克那个弱鸡的态势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上能找得着直升机?那才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坦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战场上态势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于增强防护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胁方向上顶着厚厚的复合装甲,有些坦克还有重型爆反。为了避免开口过多对于装甲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坦克装甲带上往往是尽量少开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与成员舱盖/抛壳与补弹口,能开的口也就是个别电子设备(如横风传感器这种东西)、车长周视与观瞄镜、炮长瞄准镜,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驾驶员潜望镜。在这些态势感知系统里,能观察到周围情况的也就是车长的周视镜,炮长的瞄准镜视场非常小且与坦克炮随动,那个仰角是不可能观察到任何飞在稍微高一点的天上的东西的。车长周视镜的视场好得多,但在混乱嘈杂的战场上,要通过这么小的光学侦察设备肉眼观察到天上的直升机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往往都是利用地形与地物的掩护隐蔽突进而后猛然跃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观瞄系统躲在山体与林地后面打黑枪。所以,坦克在任何情况下实施装甲突击都必须有步兵的掩护,没有步兵的掩护很容易出现浪着浪着就掉坑里了的结局。更所以,在坦克实施装甲进攻的时候你让车长不去观察突击路线上有没有反坦克火力点、敌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却把主要的威胁放在搜索天上有没有直升机,怕不是石乐志。既然态势感知能力决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搜索到直升机,那装备便携式防空导弹有啥用啊?盲打吗?不如把野战防空任务交给伴随突击的野战防空系统(我军合成营一级的装甲突击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协同的),这货态势感知能力强,配备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后能换弹炮合一系统战斗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种专业的防空战车执行起防空任务来比坦克上装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要来的科学的多效率高的多了。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从二战之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欧洲列强们恢复比较好的也就数法国了,怎奈法国由于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则已经退出北约,他们的军队也不再受北约指挥。剩下其他各国都比较疲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唯一能挑大梁的只剩英国了,要不然也不会报团取暖成立北约了。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主的华约展开激烈的军事角逐,虽然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大规模冲突,但是都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道路。苏联曾经让欧洲各国武官参观苏联的军事演习,上万辆坦克进行的“大纵深战略”突击让他们后背发凉,从整个60-80年代,美国极其北约一直呈现战略防御态势,他们甚至直接把整个西德作为战略“缓冲区”而已。而这种情况一直对峙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有效改观。参加北约演习的西德豹一坦克苏联在东德可随时动员6个驻欧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另外还有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所有的装甲部队,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协同作战体系非常的完善。最强悍的还是苏联驻欧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是从苏德战争一路打出来的。论玩坦克集群作战,二战苏联和德国可是美国的祖师爷,但是美国开始走“海空陆一体化”作战,即便这样美国在空中优势上也并没占多少。一眼忘不到尽头的苏联坦克洪流美国驻守的两个坦克师主要应对苏联两支王牌军,实力相差悬殊。英国方面有第一、第三、第四装甲师,还有比利时的一个装甲旅。所以从常规力量和装甲部队力量上看,北约毫无能力阻挡苏联的进攻。而苏联之所以没有压破最后的红线也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西德部署核武的乌龙,因为核战之下没有胜者,只有消失。瑞典专门研制的S坦克以应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再看整个北约的战略态势,北约各国除了在总兵力不如苏军之外,后勤补给、士气、武器方面方面都逊于苏联,而且战争动员能力也不如苏联。北约打算在西德之外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线,用以逐步消耗苏联实力,避其锋芒。西德被分为两个战区,如下图南部军区主要由美军两个王牌师加西德军队应付苏军近卫军团,南部主要由英国和比利时防守。虽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如何进行大纵深战略突击合围、分割包抄北约军队早就制定好详细作战计划,只待一声令下而已。到了八十年代初,武器装备方面,苏军的T-80、T-72坦克无论在数量与火力上都碾压数量较少的M1坦克。一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开始改变,加之美国的海军陆军力量增加,双方的“紧张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已经基本让美国拖垮了经济和政治,导致九十年代解体。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有核武器的威慑,北约毫无能力对抗苏联进攻。部署在西德前线的M1A1坦克本文仅代表军武奇兵个人看法,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照中会发现,二战时期绝大部分德军坦克的炮塔上会喷涂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以三位阿拉伯数字最为常见,其实这不是坦克的车牌号,而是坦克之间联系用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 在二战中,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攻战役比比皆是,尤其是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术对各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之间的互相配合要求极高。在战争爆发前,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方针就是以集群方式进行突破、迂回和渗透,在无数次的演习过程中,如何让各坦克部队之间和各坦克之间保持适当的阵型和联系稳步推进是能否成功执行此技战术的保证,这让德军有关部门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每一辆坦克进行编号定位。随着车载无线电的诞生,更是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行。因这一技战术作用的需要,就把这一系列数字字母组合称为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但如何为这么多的坦克进行编号,就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执行。从波兰战役到次年的法国战役,德军的大部分装甲师下辖有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下辖2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下辖3到4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下辖3到4个坦克排,每个坦克排拥有3到5辆坦克,在满编富余的情况下,1个装甲师会装备有400多辆各型坦克。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选择由3位阿拉伯数字编成,第1位数字表示所属连,第2位数字表示所属排,第3位数字表示本排的第几号车,例如“133”数字组合,就表示第1连第3排第3辆坦克。各连车辆按照装甲师内番号排列顺序分配第一位数字,第1营分配到1到4,第2营分配到5到8,这也是德军在整个战争时期遵循的编号规则。但是有原则就有例外,在苏德战争时期,国防军的第7装甲师的坦克就编有4位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装甲师下辖3个坦克营,共计有12个坦克连的编制。以上的无线电战术呼叫号码规则只针对常规的坦克,指挥坦克车辆的编号则与之稍有不同。团部指挥坦克的编号以R为前缀开头,通常用R01表示团长的座车,R02为团副官的座车,一般情况下团指挥车辆在3辆以下,所以用“R01”“ R02”两组数字就能满足需要。但也有R后面加更大的数字的情况,那就是团参谋人员或者是团部直属警卫排所使用的轻型坦克。 营指挥部坦克的编号则以罗马数字Ⅰ、Ⅱ、Ⅲ为前缀,“Ⅰ01”表示第1营营长的座车,以此类推。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装甲师为指挥车辆编号时并没有完全按上述规则进行,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期尤为常见。当时的装甲师下辖由2个坦克营组成的坦克团,最大编制总共有8个坦克连,那么团部指挥车辆的编号就是901、902或者是001、002。到了1944年,战争态势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坦克的缺乏,很多不满编的装甲师大量出现。为了填补这些坦克的空缺,德军不得不将重装备型火力车辆、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半履带式的装甲运输车编入到一线的连队里。1944年4月,时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为了调整和规范这一混乱的现象,出台了新的编号体制,不仅指挥坦克车辆要重新使用编号体制,连同一线的坦克和新填补的装甲车辆都要进行重新编号。各团营指挥车辆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在坦克连中,用101、301表示连长的指挥车辆,但也有用100、200来表示的。因为某些原因,有些部队并没有将完整的编号组合喷涂上,于是就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一位或者两位数字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节节败退的战争情况下,士兵们也没有多大精力干这些活了。IS-2坦克的驾驶室不算大,但也没到多局限的程度,总体而言与T-34驾驶室差不多。秉承苏式坦克一贯的作风,IS-2将黑粗理念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取消了驾驶室进出舱盖,每次驾驶员都需要通过炮塔舱盖或底部维修舱口进入坦克,非常的麻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S-2前部空间的局促。我们可以拿T-34中型坦克对比IS-2重型,两者的许多尺寸差异几近重合,虽然T-34长度上比IS-2短了3.5米,但T它3米的车宽比起IS-2的3.12米也差不了太多,高度上T-34高2.743米,IS-2为2.71米,这辆重型比中坦更矮一点。以那时候的坦克技术来说,基本不指望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布局。苏系坦克离开都喜欢走紧凑的极端,二战时苏系坦克讲究倾角避弹、首上迎弹、低矮车体原则,车内空间被压缩得极为局促,以至于为了避免操作不畅,苏军纷纷选择矮个子作为坦克驾驶员,许多精悍的坦克王牌身量都不高。IS-2坦克对驾驶员的防护还算到位,比T-34强,但空间分配上驾驶员也是最没人权的一个,基本保障了你有个能坐的椅子,以及必要的换挡操作空间,然后他得时刻将脸贴在观察镜上进行驾驶工作。上图显示的是IS-2的弹药分布,因为D-25T坦克炮采用的是分装式炮弹,因此不少药筒都堆在了驾驶员身后,几乎将他给绕了个圈儿。但相比踩在弹药上的车长、炮长,他的心理压力应该会小很多吧,哈。从这个炮长位可以看到IS-2的驾驶室情况,画面最前方那有个小窗窗和电竞椅的就是驾驶位,座位后面的方形凸盒存放的都是机枪子弹,稍后一点就是弹药挂架。IS-2坦克没有前舱门,因此驾驶员要进出逃生是很难的。车长位比炮长位要更高一点,他有专门的多面观察窗,掀开盖子还可以操作机枪,他旁边是炮尾的装填手,后脑勺是一排带引信的炮弹,而D-25T的炮弹出了名的危险。后来的IS-3坦克更低矮,内部空间更局促,但驾驶舱的基本布局和紧凑度都差不多,包括T62、T54\55这些中型也都一样(我国的59自然也不例外),大体都沿袭了苏式的一贯布局风格。在21世纪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坦克的集群作战仍然有可能出现,但规模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庞大,动辄就组织起成成千上万辆坦克实施进攻。为什么要组织起坦克集群作战在面对面的战斗中,如果只有一辆坦克出现在战场肯定会遭到守军火力的集中“照顾”而被击毁,而当十辆坦克同时出现时,每辆坦克只会平摊到原来十分之一的火力,即使有了损失也不妨碍继续作战,而如果把坦克以成百上千的数量组织起来发起进攻的话,守军要么因火力分配顾此失彼而被突破阵地,要么因压力过大而精神崩溃放弃防守。可以说,坦克集群作战是突破战场阵地防御(非城市战)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作战减小损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战时期,古德里安率先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取得了巨大胜利。自此之后,组织起以坦克为主的装甲集群实施战役/战术突破成了地面战争中固定的作战方式。使用坦克集群作战,既能掩护步兵分队,又能有效分散火力,为突破创造条件。坦克集群战术的巅峰是在冷战时的欧洲地区,当年的苏联在大纵深理论的指导下组建了超大规模坦克的集群同北约对抗。在1981年组织的西方-81演习中,苏联动用30万人和数千辆坦克实施了一次大纵深战役突破演练。根据这次演习成果显示,一旦战争打响,苏联的装甲集群将迅速击穿北约防线,在两个星期内彻底占领整个欧洲大陆,而北约除了使用战术核武器外没有任何办法阻挡坦克前进的步伐。冷战时期的苏军装甲集群一直悬在西方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进入新世纪后的坦克作战搞清楚了坦克集群作战的优势我们就知道,只要坦克还没有被其他兵器取代,那么在正面战场上坦克集群就仍会发挥作用。不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付大规模装甲集群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除了武装直升机,精确制导弹药,航空布撒器等,到20世纪末还出现了专门对付大规模坦克集群的末敏弹,这对坦克部队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进入21世纪后坦克作战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末敏弹是对付装甲集群的最好方法减小数量,增加规模在冷战时期,坦克通常以师为单位投入战斗,一个师就拥有200-300辆左右不等的坦克,动辄就是数百辆坦克出现在战场上,规模和数量堪称庞大,但是大规模坦克集群的目标大,易暴露很容易招致反装甲武器的集火攻击。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机械化部队就遭到过航空火力的集中打击,损失惨重。为应对这种变化各军事强国取消了师级编制,组建了新的战役单位—合成旅。合成旅内下辖多个合成营,合成营内装备有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具备独立的作战能力,其中坦克数量仅有30辆左右(各国均有不同),作战时以合成营为战术单位投入使用。这种新军事变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改旅”。通过师改旅,原有部队中的坦克数量固然减少,但可投入的作战单位增多,实际上整体战斗力并没有发生下降。多路行进、配合作战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内战中,乌克兰装甲部队在行进途中被俄军发现,随后就被引导而来的炮火直接击溃。为了避免这种无谓的损失,合成营会将下辖的坦克、步战车编成多个连排一级的单位,行军时各单位分开避免因目标过大暴露,作战时利用先进的通讯系统将各单位整合起来同时投入战斗,战斗结束后再迅速分开撤离,避免遭到反坦克火力袭击。这种忽聚忽散的作战方式,被称作小群多路,并肩攻击。这类作战方式其实就是通过利用广阔的战场,将坦克装甲集群进行分散部署,只在作战时才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减少了被反装甲火力“一锅端”的概率。演习中的坦克部队从目前来看,未来坦克仍会在战争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现在仍没有放弃对未来坦克作战的研究。在不少演习中,坦克仍被集中起来实施地面突击,虽然规模比冷战时期小了很多,但也说明了在高科技战争下,各国仍没有放弃坦克集群作战的战术。演习中,多辆豹2A6坦克组织起的地面突击

坦克突袭,魔兽世界要塞日常 突袭怒石崖怎么做

4,CF突袭怎么玩啊

土匪只要拼命往逃生点跑进去咯就要加分数,警察要阻止土匪进去。。。
走小道超过去。要轻步走
现在只是个别大区开放此模式,如北京,辽宁等区

5,武装突袭2坦克怎么打

CO版的话有箭头行动和原版两个坦克训练关,其中箭头行动训练中会有一个自动火控,按Tab键或者通过命令键2或者鼠标右键选择锁定目标后归零位会显示auto(开启自动校射),此时只要将准星对准就可以了(包括打移动目标如直升机)。也可以在知道对方距离情况下用page up和page down 键手动调归零位来打击。

6,有关突袭

还可以吧 但是听说年底有一款将超越CS游戏问世
FPS射击游戏``本人全精通``唯独不玩《突袭》 还自称是CS升级版本````牛吹大了``CS一半好就不错了`` 但是还算真实
不好
画面不好,死的太快……建议玩CS最顺手。
这个游戏不错,玩过,很有技术含量,不过就是画面不好,没CS的好,不过游戏不错,很有水平,有种秒杀的感念
蛮不错的
还不错啊

7,闪电突袭坦克战指挥

  闪电突袭坦克战指挥怎么获得?闪电突袭坦克战指挥获取方法是什么?闪电突袭坦克战指挥如何才能更换?对于闪电突袭中的坦克战指挥问题,今天安趣网小编就为各位玩家小伙伴来好好的讲解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闪电突袭中的坦克战怎么指挥的吧!  百战天龙 掌下落定尘嚣再起  已经脱下戎装的你,是否还沉醉在部队大院里的嘹亮军号里?身经百战,一身血色烙印的你,是否想念那赤胆忠魂的激情岁月?翻阅史书,是否暗自慨叹无法与名将同台竞技。“沙漠之狐、帝国之鹰”、“铁胆将军”等一个个二战名将将在《闪电突袭》中精美还原。等你一试身手。  闪电突袭战场俯瞰视角,还原指挥官高度视角,收集二战经典坦克,解锁二战经典名将,奔赴传奇战场,书写你的二战传奇。全程指点二战江山,做有态度坦克战指挥官。  名将如流,江山浩瀚,在蓝天下插遍你的旌旗!闪电突袭诚邀天下勇士,率领经典坦克,结缘传奇名将,与二战世界轰鸣青春。  以上就是闪电突袭坦克战指挥获取方法,指挥更换技巧介绍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闪电突袭攻略、资讯、图鉴请关注安趣网闪电突袭专区。

8,突袭4怎么打英国重坦 重型坦克对战方法

关于突袭4中的坦克视野:先说一下基本概念,本作中视野非常重要,坦克在没有视野的情况下是不会开火的,这点非常重要。如何对付重型坦克:实际上重型坦克并不像新手看上去的那样无敌,但是玩家的攻击武器口径不足的情况下会被弹开无法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可以用点别的办法。1:用迫击炮这样的武器是可以对重型坦克造成有效伤害的,当然需要一些炮灰做肉盾。2:用反坦克武器利用视野机制绕后解决。3:利用视野,它视野中没有你的时候不会攻击,那么派1个小兵,不开枪爬过去,到能看见英国坦克的地方就不要动了,后面的坦克就会攻击对方,但是对面不会还手,花点时间就搞定了。
血量高,美系高输出,苏系机动高,也就是攻击高,德系装甲厚很高兴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坦克界面信息可以判断

9,高三遭遇爱情突袭怎么办

呵。 首先这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哦 说明你已经很有魅力叻! 给自己以后的自信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哦。 高三是很关键的时候 关系着你能不能上一个好的大学 大学又牵扯到好的工作 好的收入 好的生活 反正就是一个大学囊括了很多你以后的要素 这个时候分心恐怕是不行的 而且高中生活一般都满累的 再有精力去谈这个的话 更加容易累 还有可能导致成绩下降 遇到这种问题 首先要看你自己本身的态度 你如果有很好的自制能力 那就不用担心叻 能度过这个“危险期”的 但是你如果对这种事很喜欢的话 那可能就有点危险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噢 一定要小心叻 还有很多办法 你可以直接跟人家挑明 这个办法可能会伤害到两个人的友谊 不能算是很好 你如果真的喜欢他 也可以跟他约定丫 高中这种事碰不得 但是大学可就管不了你们喽! 如果上在同一个大学 或者同一个地方的大学 可以相互交往啊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 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的态度而已 别人的意见终归只是意见 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还是行的 但 起到完全帮助的作用大概不可能 自己学会压制 才能更好 希望你早点解决哦!
现在不行吧 就要高考了 要等以后再说啊 但是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否则会后悔的
我们高三那会儿 几乎全部是成双成对的 优生也不例外…… 总之 想爱就爱咯 不要在将来留下遗憾 不过是要以相互鼓励为前提的喔 祝你们顺利!
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要考虑的是两样比起来哪个比较重要。再去做选择。不要让自己后悔。
高三了就要参加高考了。。。。最好是不要恋爱。。。。但是,如果对你的学习有好处可以考虑。但是别人说的一切都是废话。。。着看你愿不愿意、、、
私奔

10,二战风云军官的技能坦克突袭狼群战术火炮控制这些技能各

技能名称影响军队技能描述影响数值火炮控制I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可通过侦察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每3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10火炮控制II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可通过侦察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每3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20火炮控制III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可通过侦察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每3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25火炮控制IV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可通过侦察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每3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30火炮控制V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可通过侦察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每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30坦克突袭I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利用坦克等装甲部队的快速优势,以率先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第1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速度。提升攻击速度1500坦克突袭II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利用坦克等装甲部队的快速优势,以率先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前2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速度。提升攻击速度1500坦克突袭III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利用坦克等装甲部队的快速优势,以率先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前3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速度。提升攻击速度1500坦克突袭IV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利用坦克等装甲部队的快速优势,以率先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前4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速度。提升攻击速度1500坦克突袭V所有地面装甲部队利用坦克等装甲部队的快速优势,以率先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前5回合提升陆军装甲部队攻击速度。提升攻击速度1500狼群战术I海军指挥海军部队进行有默契的配合,利用特有的阵型发挥更强攻击能力,每3回合提升海军攻击力,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10狼群战术II海军指挥海军部队进行有默契的配合,利用特有的阵型发挥更强攻击能力,每3回合提升海军攻击力,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20狼群战术III海军指挥海军部队进行有默契的配合,利用特有的阵型发挥更强攻击能力,每3回合提升海军攻击力,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25狼群战术IV海军指挥海军部队进行有默契的配合,利用特有的阵型发挥更强攻击能力,每3回合提升海军攻击力,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30狼群战术V海军指挥海军部队进行有默契的配合,利用特有的阵型发挥更强攻击能力,每回合提升海军攻击力,持续1回合。提升攻击力30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文章TAG:坦克突袭  魔兽世界要塞日常  突袭怒石崖怎么做  坦克  突袭  魔兽  

相关文章

  • 娱乐开局休了天后老婆,主人公是从妻子的一本小说开始的

    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链接:摘抄代码:ayy7小说标题: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都市校园连载状态:已完成字数:221.57万字简介:《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是一部娱乐明星类型的网络小说,我对老婆很无奈,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对百度云资源太贤惠,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_by光英_txt免费阅读全文,链接:摘抄代码:jg3a小说名: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娱乐明星连载状态:已完成简介:我对老婆很无奈。《娱乐:开局怒怼相亲女》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
  • 最后左转的英语,英语左转右转

    英语中的方向词(左转、左转、右转)?向后转,然后左转。简单学习动作词,左右转,不要搞错,(左转,英语中“左转”怎么发音?)向左转,向右转,然后在你的左边向右转,左转:左转;右转:向右转,举例:1。走到这条路变成羊肠小道的地方向左拐。用英语怎么说交警、红灯、绿灯、慢驶、十字路、速度限制、左转...路标指南、红灯、减速、左转、交叉路口、绿灯、黄灯、斑马线、右转、禁止掉头。英语:trafficpolice:交通警察;Redlight:红灯;绿光:绿光;慢速驾驶:减速(indriving);十字路口:路口;限速:..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使,装修,留学,游戏,,茶叶,道具,黄金,教育,珠宝,软件等信息创造价值.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