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系统攻略 - 三国邓艾,三国排行榜

三国邓艾,三国排行榜

时间:2022-07-12 10:39:23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三国排行榜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排法 智力: 诸葛亮 神化了的强人 贾诩 把曹操玩够了再效命于他的真谋略家 司马懿 老谋深算但生性多疑,帮曹家=帮司马家? 郭嘉 曹操的智囊,可惜死的太早 庞统 本来极有谋略,一时意气用事悔之晚矣 周瑜 历史上比演义中强得多的人物 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赤壁之战识破了连环计与诈降,令曹家谋士蒙羞 陆逊 火烧联营功不小,不过只怪刘备身边没孔明 姜维 出现的神奇,牺牲的悲壮! 邓艾 灭蜀真把势,却没料到自己的死 武力: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曹操排在第十位 (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夏侯敦、姜维、曹操)

三国邓艾,三国排行榜

2,如何评价三国演义小说当中的邓艾呢

邓艾是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邓艾的努力,晋王朝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很多年。所以可以说邓艾为中华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邓艾是三国时期优秀的地理学家和军事家。邓艾出身贫寒,一生所学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最初他只不过是在屯田军中充当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他似乎认为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是小人物。所以邓艾还是一名屯田民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地理知识。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三国志》每次军队到达一个地方,邓艾都要对当地的地形做一个仔细的勘察,顺便再模拟一下,应该如何利用有利的地形排兵布阵。这一点让跟他同行的人十分不理解,甚至有嘲讽他的人。不过邓艾丝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只想着研究通透地理上的知识,顺便再将兵书上的内容规划到实际当中。学习总是有用的,一直到44岁的邓艾,都依旧是一名不起眼的屯田民。直到他遇到了司马懿,人生彻底得到了改变。他所学的所有知识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司马懿是他人生中的贵人。在与蜀汉对峙当中,邓艾多次击败姜维大军。姜维是蜀汉非常著名的将领,堪称蜀汉后期唯一的支柱。所以姜维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直打算带领蜀汉北伐成功,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可是问题是姜维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宿敌,那就是邓艾。不管姜维从哪个地区突围,基本上都会被邓艾给阻拦住。而且邓艾曾经多次击败过姜维,这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所以说论才能邓艾要在姜维之上,有邓艾在,姜维的北伐只能是徒劳无功。姜维与胡济相约共同出兵曹魏,结果姜维到了遭到邓艾的痛击,可是胡济却失约,结果蜀军大败而归。过了几年曹魏的诸葛诞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又来了,所以兴兵攻打洮阳,没想到又遇上了人生宿敌邓艾,再次被击败,姜维从此只能选择防守。所以从几次战例上来看,姜维都没能击败邓艾,也正是邓艾挡住了蜀汉北伐。

三国邓艾,三国排行榜

3,三国邓艾的简介谁知道

邓艾(197-264),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三国邓艾,三国排行榜

4,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 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 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 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 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 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 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邓艾智勇双全,国士无双,勇猛无敌,善于谋略,精通战略战术,果敢聪慧,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常常统领数十万计大军,瓦解粉碎了姜维的数次大举进攻,属于安邦定国的一方统军大帅。如果放在三国前期也定是一位惊世悍将,其文韬武略不输于司马懿等人。岂可和张辽,张郃,许诸,相划等号。若在曹操帐下也是一位独挡一面的惊天伟将。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 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 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 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邓艾智勇双全,国士无双,勇猛无敌,善于谋略,精通战略战术,果敢聪慧,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常常统领数十万计大军,瓦解粉碎了姜维的数次大举进攻,属于安邦定国的一方统军大帅。如果放在三国前期也定是一位惊世悍将,其文韬武略不输于司马懿等人。岂可和张辽,张郃,许诸,相划等号。若在曹操帐下也是一位独挡一面的惊天伟将。正史上对邓艾的父亲就四个字“早年丧父”轻描淡写而过,其实小编很早之前就琢磨过你问的这个问题,曾经在网上翻了些资料也没找出个所以然来。但邓艾是名门望族之后基本可以肯定,有人可能会说邓艾不是出身贫寒的放牛娃或耕田的农民吗?其实在那个战乱四起的动乱年代,一个家族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衰落是很平常的事,邓艾的邓氏家族就是如此。虽然邓艾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但是邓氏一族留下的气脉并没有散尽,老话不是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邓艾虽然早年困苦,但是还是接受了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接受基础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果邓艾连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不会识文断字,如果邓艾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也就不会有他以后的成就了。后来邓艾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在大字不识的农民生活圈中,就立马凸显出鹤立鸡群的优秀气场。由于自己表现突出,当时还被推荐当了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儿,应该用米粒官形容更恰当。虽然这个米粒官是小,但好歹也是给了邓艾一个平台,也就是这个小平台让邓艾偶然间接触到了司马懿。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平台虽小,但千万不要嫌弃,像邓艾如果没有这个小平台,他这匹千里马就永远遇不到司马懿这个伯乐。邓艾后来的事地球人也都知道了,小编也就不说了。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 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 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 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邓艾智勇双全,国士无双,勇猛无敌,善于谋略,精通战略战术,果敢聪慧,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常常统领数十万计大军,瓦解粉碎了姜维的数次大举进攻,属于安邦定国的一方统军大帅。如果放在三国前期也定是一位惊世悍将,其文韬武略不输于司马懿等人。岂可和张辽,张郃,许诸,相划等号。若在曹操帐下也是一位独挡一面的惊天伟将。正史上对邓艾的父亲就四个字“早年丧父”轻描淡写而过,其实小编很早之前就琢磨过你问的这个问题,曾经在网上翻了些资料也没找出个所以然来。但邓艾是名门望族之后基本可以肯定,有人可能会说邓艾不是出身贫寒的放牛娃或耕田的农民吗?其实在那个战乱四起的动乱年代,一个家族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衰落是很平常的事,邓艾的邓氏家族就是如此。虽然邓艾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但是邓氏一族留下的气脉并没有散尽,老话不是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邓艾虽然早年困苦,但是还是接受了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接受基础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果邓艾连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不会识文断字,如果邓艾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也就不会有他以后的成就了。后来邓艾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在大字不识的农民生活圈中,就立马凸显出鹤立鸡群的优秀气场。由于自己表现突出,当时还被推荐当了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儿,应该用米粒官形容更恰当。虽然这个米粒官是小,但好歹也是给了邓艾一个平台,也就是这个小平台让邓艾偶然间接触到了司马懿。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平台虽小,但千万不要嫌弃,像邓艾如果没有这个小平台,他这匹千里马就永远遇不到司马懿这个伯乐。邓艾后来的事地球人也都知道了,小编也就不说了。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邓艾是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邓艾的努力,晋王朝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很多年。所以可以说邓艾为中华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艾是三国时期优秀的地理学家和军事家。邓艾出身贫寒,一生所学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最初他只不过是在屯田军中充当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他似乎认为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是小人物。所以邓艾还是一名屯田民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地理知识。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三国志》每次军队到达一个地方,邓艾都要对当地的地形做一个仔细的勘察,顺便再模拟一下,应该如何利用有利的地形排兵布阵。这一点让跟他同行的人十分不理解,甚至有嘲讽他的人。不过邓艾丝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只想着研究通透地理上的知识,顺便再将兵书上的内容规划到实际当中。 学习总是有用的,一直到44岁的邓艾,都依旧是一名不起眼的屯田民。直到他遇到了司马懿,人生彻底得到了改变。他所学的所有知识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司马懿是他人生中的贵人。 在与蜀汉对峙当中,邓艾多次击败姜维大军。姜维是蜀汉非常著名的将领,堪称蜀汉后期唯一的支柱。所以姜维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直打算带领蜀汉北伐成功,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可是问题是姜维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宿敌,那就是邓艾。不管姜维从哪个地区突围,基本上都会被邓艾给阻拦住。而且邓艾曾经多次击败过姜维,这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所以说论才能邓艾要在姜维之上,有邓艾在,姜维的北伐只能是徒劳无功。姜维与胡济相约共同出兵曹魏,结果姜维到了遭到邓艾的痛击,可是胡济却失约,结果蜀军大败而归。过了几年曹魏的诸葛诞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又来了,所以兴兵攻打洮阳,没想到又遇上了人生宿敌邓艾,再次被击败,姜维从此只能选择防守。所以从几次战例上来看,姜维都没能击败邓艾,也正是邓艾挡住了蜀汉北伐的步伐。 邓艾利用地理知识,偷袭成都灭亡蜀汉。邓艾多次击败姜维以后,姜维北伐的计划基本搁浅了。他只能带着大队人马转攻为守,保住蜀汉的基业。这个时候局面则偏向曹魏这一边了,他们开始了伐蜀的计划。以钟会作为首脑的伐蜀大军,直接开到剑阁地区,姜维闻讯随即赶到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三国志》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邓艾这个时候并不在钟会军中,他带着人马前往距离剑阁两百多里以外的剑阁小道。在这里修筑栈道、遇水搭桥,开山凿路,愣是将连绵七百多里的荒山,打出了一条通道。邓艾的大军便是从这条通道直逼成都而来。所以邓艾空降以后,蜀汉压根就没有防备的办法,没多久就被邓艾大军包围了成都,刘禅为了城中百姓,出城投降,邓艾一手灭亡蜀汉。 结果陷入权力之争中,邓艾死于非命。邓艾攻下蜀汉,那是头功一件,这件事遭到了攻打蜀汉主力大将钟会的嫉妒。他担心邓艾的通天之功会让自己地位受到影响,而且钟会自己更想得到这个通天之功。所以他立刻写信给司马昭,向他表明邓艾可能有谋反之心,需要防备。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因为邓艾此刻已经深入蜀汉,与外界的沟通其实还是有些不方便的,这就让司马昭对邓艾充满了怀疑。 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三国志》 邓艾这个时候还在研究该如何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可是审判他的人却已经赶来了。结果邓艾父子在接受调查的路上,就被仇家给杀掉了。这一切都是钟会的阴谋诡计,为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力。可怜邓艾一身所学,在立下大功以后,却遭到了屠杀。因为邓艾的死,直接导致司马昭有生之年都未能完成灭亡东吴的计划。 那么邓艾真的是冤枉的吗?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知道,在姜维的安排下,钟会后来因为谋划在蜀汉自立,所以被杀了。那么邓艾在进入成都以后的表现如何呢?他知道自己立下了盖世奇功,自然是非常骄傲的。所以邓艾到处宣传自己的功德,而且仿造天子的意思,在蜀汉大肆分封官爵。甚至连刘禅的骠骑将军职位都是邓艾册封的。这件事就有些过分了,因为邓艾不是天子,他没有资格册封官职。这么做只能代表一件事,要么他有反心,要么他没脑子。邓艾是有脑子的,所以他确实有反心。蜀汉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好了,到了这里都想自立为王。我认为邓艾也不例外,他到了这里以后,秋毫无犯,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计划做准备。可惜计划还没开始,就遭到了扼杀。 总结:邓艾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却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我为什么说他是优秀的军事家,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三国时期能够真正有邓艾这种杰出军事能力的,好像还真没有几个,可能东吴的陆逊可以跟他比一比,其他人则显得弱了许多。可是我还认为他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军的将领,必然是要参与到政治当中的。可是邓艾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他打下蜀汉以后,没有立刻向司马昭汇报蜀汉的情况,而是先大肆封官,而且建议将刘禅留在蜀汉,不要送去洛阳。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除非他不想在司马昭手底下干了,否则这么做就是自取灭亡。司马昭本身就是要篡位的人,这种篡位的伎俩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对人等自然是更加不放心,他的结局是咎由自取,可怜了前半生的努力,最后化为泡影。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 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 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 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邓艾智勇双全,国士无双,勇猛无敌,善于谋略,精通战略战术,果敢聪慧,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常常统领数十万计大军,瓦解粉碎了姜维的数次大举进攻,属于安邦定国的一方统军大帅。如果放在三国前期也定是一位惊世悍将,其文韬武略不输于司马懿等人。岂可和张辽,张郃,许诸,相划等号。若在曹操帐下也是一位独挡一面的惊天伟将。正史上对邓艾的父亲就四个字“早年丧父”轻描淡写而过,其实小编很早之前就琢磨过你问的这个问题,曾经在网上翻了些资料也没找出个所以然来。但邓艾是名门望族之后基本可以肯定,有人可能会说邓艾不是出身贫寒的放牛娃或耕田的农民吗?其实在那个战乱四起的动乱年代,一个家族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衰落是很平常的事,邓艾的邓氏家族就是如此。虽然邓艾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但是邓氏一族留下的气脉并没有散尽,老话不是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邓艾虽然早年困苦,但是还是接受了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接受基础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果邓艾连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不会识文断字,如果邓艾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也就不会有他以后的成就了。后来邓艾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在大字不识的农民生活圈中,就立马凸显出鹤立鸡群的优秀气场。由于自己表现突出,当时还被推荐当了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儿,应该用米粒官形容更恰当。虽然这个米粒官是小,但好歹也是给了邓艾一个平台,也就是这个小平台让邓艾偶然间接触到了司马懿。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平台虽小,但千万不要嫌弃,像邓艾如果没有这个小平台,他这匹千里马就永远遇不到司马懿这个伯乐。邓艾后来的事地球人也都知道了,小编也就不说了。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邓艾是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邓艾的努力,晋王朝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很多年。所以可以说邓艾为中华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艾是三国时期优秀的地理学家和军事家。邓艾出身贫寒,一生所学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最初他只不过是在屯田军中充当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他似乎认为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是小人物。所以邓艾还是一名屯田民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地理知识。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三国志》每次军队到达一个地方,邓艾都要对当地的地形做一个仔细的勘察,顺便再模拟一下,应该如何利用有利的地形排兵布阵。这一点让跟他同行的人十分不理解,甚至有嘲讽他的人。不过邓艾丝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只想着研究通透地理上的知识,顺便再将兵书上的内容规划到实际当中。 学习总是有用的,一直到44岁的邓艾,都依旧是一名不起眼的屯田民。直到他遇到了司马懿,人生彻底得到了改变。他所学的所有知识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司马懿是他人生中的贵人。 在与蜀汉对峙当中,邓艾多次击败姜维大军。姜维是蜀汉非常著名的将领,堪称蜀汉后期唯一的支柱。所以姜维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直打算带领蜀汉北伐成功,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可是问题是姜维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宿敌,那就是邓艾。不管姜维从哪个地区突围,基本上都会被邓艾给阻拦住。而且邓艾曾经多次击败过姜维,这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所以说论才能邓艾要在姜维之上,有邓艾在,姜维的北伐只能是徒劳无功。姜维与胡济相约共同出兵曹魏,结果姜维到了遭到邓艾的痛击,可是胡济却失约,结果蜀军大败而归。过了几年曹魏的诸葛诞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又来了,所以兴兵攻打洮阳,没想到又遇上了人生宿敌邓艾,再次被击败,姜维从此只能选择防守。所以从几次战例上来看,姜维都没能击败邓艾,也正是邓艾挡住了蜀汉北伐的步伐。 邓艾利用地理知识,偷袭成都灭亡蜀汉。邓艾多次击败姜维以后,姜维北伐的计划基本搁浅了。他只能带着大队人马转攻为守,保住蜀汉的基业。这个时候局面则偏向曹魏这一边了,他们开始了伐蜀的计划。以钟会作为首脑的伐蜀大军,直接开到剑阁地区,姜维闻讯随即赶到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三国志》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邓艾这个时候并不在钟会军中,他带着人马前往距离剑阁两百多里以外的剑阁小道。在这里修筑栈道、遇水搭桥,开山凿路,愣是将连绵七百多里的荒山,打出了一条通道。邓艾的大军便是从这条通道直逼成都而来。所以邓艾空降以后,蜀汉压根就没有防备的办法,没多久就被邓艾大军包围了成都,刘禅为了城中百姓,出城投降,邓艾一手灭亡蜀汉。 结果陷入权力之争中,邓艾死于非命。邓艾攻下蜀汉,那是头功一件,这件事遭到了攻打蜀汉主力大将钟会的嫉妒。他担心邓艾的通天之功会让自己地位受到影响,而且钟会自己更想得到这个通天之功。所以他立刻写信给司马昭,向他表明邓艾可能有谋反之心,需要防备。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因为邓艾此刻已经深入蜀汉,与外界的沟通其实还是有些不方便的,这就让司马昭对邓艾充满了怀疑。 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三国志》 邓艾这个时候还在研究该如何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可是审判他的人却已经赶来了。结果邓艾父子在接受调查的路上,就被仇家给杀掉了。这一切都是钟会的阴谋诡计,为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力。可怜邓艾一身所学,在立下大功以后,却遭到了屠杀。因为邓艾的死,直接导致司马昭有生之年都未能完成灭亡东吴的计划。 那么邓艾真的是冤枉的吗?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知道,在姜维的安排下,钟会后来因为谋划在蜀汉自立,所以被杀了。那么邓艾在进入成都以后的表现如何呢?他知道自己立下了盖世奇功,自然是非常骄傲的。所以邓艾到处宣传自己的功德,而且仿造天子的意思,在蜀汉大肆分封官爵。甚至连刘禅的骠骑将军职位都是邓艾册封的。这件事就有些过分了,因为邓艾不是天子,他没有资格册封官职。这么做只能代表一件事,要么他有反心,要么他没脑子。邓艾是有脑子的,所以他确实有反心。蜀汉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好了,到了这里都想自立为王。我认为邓艾也不例外,他到了这里以后,秋毫无犯,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计划做准备。可惜计划还没开始,就遭到了扼杀。 总结:邓艾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却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我为什么说他是优秀的军事家,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三国时期能够真正有邓艾这种杰出军事能力的,好像还真没有几个,可能东吴的陆逊可以跟他比一比,其他人则显得弱了许多。可是我还认为他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军的将领,必然是要参与到政治当中的。可是邓艾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他打下蜀汉以后,没有立刻向司马昭汇报蜀汉的情况,而是先大肆封官,而且建议将刘禅留在蜀汉,不要送去洛阳。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除非他不想在司马昭手底下干了,否则这么做就是自取灭亡。司马昭本身就是要篡位的人,这种篡位的伎俩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对人等自然是更加不放心,他的结局是咎由自取,可怜了前半生的努力,最后化为泡影。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名将——邓艾。提起三国,人们或许只会想到前三国时代,也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争雄的那个时代。的确,那个时代十分精彩纷纭,因为三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期,所以三国之间发生了许多场战争。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却是后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而且是灭了蜀国的名将。刘备开创的蜀汉帝国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开国之初,武有五虎上将,文有诸葛亮法正等。可以说是拥有一个精英团队。而无论是魏国,还是吴国都没有实力去彻底的消灭蜀国。当然,蜀国也没有实力消灭其他两国。所以在曹操刘备孙权还在的时候,三国还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当中。可是当这些老一辈的英雄去世之后,三国的天平就渐渐的倾斜。魏国由司马氏专权。忍了一辈子的司马懿终于把控了魏国朝局,而且他的儿子司马昭最终还篡位称帝。蜀国由那位扶不起的阿斗坐镇,活活的把诸葛亮给累死了,而且唯一一个能够支撑蜀国的姜维也被宦官集团所牵制。吴国更没有什么欣欣向荣可言。但是,在后三国时代还是出现了很多名将。这些名将用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将天平彻底打翻,而邓艾就是这样一个打翻天平的人。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按说邓艾是有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寒门士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寒门子弟,而且还有点口吃,他最开始是一个放牛娃,20几岁就跟着司马懿混,后来因为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才开始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可以说司马懿对邓艾有着提携之恩。一直干到年近七十,立功无数,是铁板钉钉的司马氏忠臣。然而这个最不可能背叛司马氏的人,为什么最终却窝窝囊囊的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上呢?而提起邓艾,就不能不说另一个人——钟会。邓艾和钟会经常是一同出现的。但是实际上,两人根本就搭不到一块去。首先,邓艾是寒门出身。而钟会是世家大族出身,是最核心的士族成员。可以说这是两人阶级上的差别。而且,两个人岁数差距也很大,邓艾比钟会要大二十岁。将两个人搭到一起的,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昭。这时的司马昭还没有登基称帝,他急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就将目光聚集到了蜀国。没有什么能比伐蜀功绩更大了。于是他派邓艾和钟会一同攻打蜀国。可是,他让钟会做主帅,却让邓艾当一个偏将军,也就是给钟会当垫脚石。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昭是不信任邓艾的,他最信任的人是钟会,是这个和他从小玩到大的士族子弟。可是让钟会为主帅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钟会这个人十分嚣张跋扈。但是司马昭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在他心里寒门出身的邓艾根本就不可能和他成为一个阶层的人。于是伐蜀大军就这样出发了,而邓艾也要开始建立他人生中最巅峰的功业。虽然邓艾很厉害,但是姜维也不是等闲之辈。姜维将伐蜀大军挡在了剑阁之外,这时,邓艾做了一个很冒险的决定。他决心绕道阴平,走极为险峻的山路突袭成都。不得不说,名将的胆略真是不同于凡人。相信大家都去过成都,巴蜀的山脉之险可不是说着玩的。但是邓艾不但要克服这山路的危险,还有一举攻破成都,这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另人惊讶的是,邓艾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他攻下成都之后,钟会还在苦苦的和姜维纠缠。走又不能走,打又打不过。而当邓艾的捷报传到钟会处的时候,钟会十分愤怒。因为像钟会这种士族出身的公子是非常心高气傲的,看不上像邓艾这样的豪门子弟。可是这一次让邓艾建立了不世奇功,而他却存功未立,这让他的心里极度的不平衡。于是他向司马昭上奏说邓艾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此时害怕邓艾功高震主,也正在找机会收拾邓艾。于是刚立大功的邓艾就被关了起来。而诬陷邓艾要造反的钟会,自己最后却和姜维一同造反,可惜他没有邓艾的军事能力,最终迎接他的只有死亡。而司马昭自始至终没有为邓艾的冤屈平反,只因为他是寒门出身,就要一直背负着乱臣贼子的名号,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有人说邓艾阴平偷袭只是侥幸取胜,如果刘禅能够多坚持几日不投降,邓艾这支没有后援的部队仍然不会成功。假如邓艾失利或者在成都城下无能为力,那么被困于剑阁的钟会大军也会因为缺粮而崩溃。其实这种分析对于整个战役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没有了汉中蜀地不保,这已经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可对于邓艾来说,走没走阴平小道,却是关乎命运以及一个人在历史上定位的大问题。因此,邓艾的悲剧在于,他只是挡了两个野心家的道,碍了两个野心家的事。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 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 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 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邓艾智勇双全,国士无双,勇猛无敌,善于谋略,精通战略战术,果敢聪慧,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常常统领数十万计大军,瓦解粉碎了姜维的数次大举进攻,属于安邦定国的一方统军大帅。如果放在三国前期也定是一位惊世悍将,其文韬武略不输于司马懿等人。岂可和张辽,张郃,许诸,相划等号。若在曹操帐下也是一位独挡一面的惊天伟将。正史上对邓艾的父亲就四个字“早年丧父”轻描淡写而过,其实小编很早之前就琢磨过你问的这个问题,曾经在网上翻了些资料也没找出个所以然来。但邓艾是名门望族之后基本可以肯定,有人可能会说邓艾不是出身贫寒的放牛娃或耕田的农民吗?其实在那个战乱四起的动乱年代,一个家族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衰落是很平常的事,邓艾的邓氏家族就是如此。虽然邓艾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但是邓氏一族留下的气脉并没有散尽,老话不是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邓艾虽然早年困苦,但是还是接受了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接受基础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果邓艾连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不会识文断字,如果邓艾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也就不会有他以后的成就了。后来邓艾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在大字不识的农民生活圈中,就立马凸显出鹤立鸡群的优秀气场。由于自己表现突出,当时还被推荐当了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儿,应该用米粒官形容更恰当。虽然这个米粒官是小,但好歹也是给了邓艾一个平台,也就是这个小平台让邓艾偶然间接触到了司马懿。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平台虽小,但千万不要嫌弃,像邓艾如果没有这个小平台,他这匹千里马就永远遇不到司马懿这个伯乐。邓艾后来的事地球人也都知道了,小编也就不说了。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邓艾是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邓艾的努力,晋王朝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很多年。所以可以说邓艾为中华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艾是三国时期优秀的地理学家和军事家。邓艾出身贫寒,一生所学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最初他只不过是在屯田军中充当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他似乎认为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是小人物。所以邓艾还是一名屯田民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地理知识。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三国志》每次军队到达一个地方,邓艾都要对当地的地形做一个仔细的勘察,顺便再模拟一下,应该如何利用有利的地形排兵布阵。这一点让跟他同行的人十分不理解,甚至有嘲讽他的人。不过邓艾丝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只想着研究通透地理上的知识,顺便再将兵书上的内容规划到实际当中。 学习总是有用的,一直到44岁的邓艾,都依旧是一名不起眼的屯田民。直到他遇到了司马懿,人生彻底得到了改变。他所学的所有知识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司马懿是他人生中的贵人。 在与蜀汉对峙当中,邓艾多次击败姜维大军。姜维是蜀汉非常著名的将领,堪称蜀汉后期唯一的支柱。所以姜维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直打算带领蜀汉北伐成功,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可是问题是姜维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宿敌,那就是邓艾。不管姜维从哪个地区突围,基本上都会被邓艾给阻拦住。而且邓艾曾经多次击败过姜维,这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所以说论才能邓艾要在姜维之上,有邓艾在,姜维的北伐只能是徒劳无功。姜维与胡济相约共同出兵曹魏,结果姜维到了遭到邓艾的痛击,可是胡济却失约,结果蜀军大败而归。过了几年曹魏的诸葛诞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又来了,所以兴兵攻打洮阳,没想到又遇上了人生宿敌邓艾,再次被击败,姜维从此只能选择防守。所以从几次战例上来看,姜维都没能击败邓艾,也正是邓艾挡住了蜀汉北伐的步伐。 邓艾利用地理知识,偷袭成都灭亡蜀汉。邓艾多次击败姜维以后,姜维北伐的计划基本搁浅了。他只能带着大队人马转攻为守,保住蜀汉的基业。这个时候局面则偏向曹魏这一边了,他们开始了伐蜀的计划。以钟会作为首脑的伐蜀大军,直接开到剑阁地区,姜维闻讯随即赶到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三国志》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邓艾这个时候并不在钟会军中,他带着人马前往距离剑阁两百多里以外的剑阁小道。在这里修筑栈道、遇水搭桥,开山凿路,愣是将连绵七百多里的荒山,打出了一条通道。邓艾的大军便是从这条通道直逼成都而来。所以邓艾空降以后,蜀汉压根就没有防备的办法,没多久就被邓艾大军包围了成都,刘禅为了城中百姓,出城投降,邓艾一手灭亡蜀汉。 结果陷入权力之争中,邓艾死于非命。邓艾攻下蜀汉,那是头功一件,这件事遭到了攻打蜀汉主力大将钟会的嫉妒。他担心邓艾的通天之功会让自己地位受到影响,而且钟会自己更想得到这个通天之功。所以他立刻写信给司马昭,向他表明邓艾可能有谋反之心,需要防备。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因为邓艾此刻已经深入蜀汉,与外界的沟通其实还是有些不方便的,这就让司马昭对邓艾充满了怀疑。 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三国志》 邓艾这个时候还在研究该如何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可是审判他的人却已经赶来了。结果邓艾父子在接受调查的路上,就被仇家给杀掉了。这一切都是钟会的阴谋诡计,为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力。可怜邓艾一身所学,在立下大功以后,却遭到了屠杀。因为邓艾的死,直接导致司马昭有生之年都未能完成灭亡东吴的计划。 那么邓艾真的是冤枉的吗?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知道,在姜维的安排下,钟会后来因为谋划在蜀汉自立,所以被杀了。那么邓艾在进入成都以后的表现如何呢?他知道自己立下了盖世奇功,自然是非常骄傲的。所以邓艾到处宣传自己的功德,而且仿造天子的意思,在蜀汉大肆分封官爵。甚至连刘禅的骠骑将军职位都是邓艾册封的。这件事就有些过分了,因为邓艾不是天子,他没有资格册封官职。这么做只能代表一件事,要么他有反心,要么他没脑子。邓艾是有脑子的,所以他确实有反心。蜀汉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好了,到了这里都想自立为王。我认为邓艾也不例外,他到了这里以后,秋毫无犯,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计划做准备。可惜计划还没开始,就遭到了扼杀。 总结:邓艾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却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我为什么说他是优秀的军事家,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三国时期能够真正有邓艾这种杰出军事能力的,好像还真没有几个,可能东吴的陆逊可以跟他比一比,其他人则显得弱了许多。可是我还认为他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军的将领,必然是要参与到政治当中的。可是邓艾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他打下蜀汉以后,没有立刻向司马昭汇报蜀汉的情况,而是先大肆封官,而且建议将刘禅留在蜀汉,不要送去洛阳。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除非他不想在司马昭手底下干了,否则这么做就是自取灭亡。司马昭本身就是要篡位的人,这种篡位的伎俩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对人等自然是更加不放心,他的结局是咎由自取,可怜了前半生的努力,最后化为泡影。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名将——邓艾。提起三国,人们或许只会想到前三国时代,也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争雄的那个时代。的确,那个时代十分精彩纷纭,因为三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期,所以三国之间发生了许多场战争。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却是后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而且是灭了蜀国的名将。刘备开创的蜀汉帝国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开国之初,武有五虎上将,文有诸葛亮法正等。可以说是拥有一个精英团队。而无论是魏国,还是吴国都没有实力去彻底的消灭蜀国。当然,蜀国也没有实力消灭其他两国。所以在曹操刘备孙权还在的时候,三国还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当中。可是当这些老一辈的英雄去世之后,三国的天平就渐渐的倾斜。魏国由司马氏专权。忍了一辈子的司马懿终于把控了魏国朝局,而且他的儿子司马昭最终还篡位称帝。蜀国由那位扶不起的阿斗坐镇,活活的把诸葛亮给累死了,而且唯一一个能够支撑蜀国的姜维也被宦官集团所牵制。吴国更没有什么欣欣向荣可言。但是,在后三国时代还是出现了很多名将。这些名将用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将天平彻底打翻,而邓艾就是这样一个打翻天平的人。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按说邓艾是有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寒门士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寒门子弟,而且还有点口吃,他最开始是一个放牛娃,20几岁就跟着司马懿混,后来因为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才开始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可以说司马懿对邓艾有着提携之恩。一直干到年近七十,立功无数,是铁板钉钉的司马氏忠臣。然而这个最不可能背叛司马氏的人,为什么最终却窝窝囊囊的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上呢?而提起邓艾,就不能不说另一个人——钟会。邓艾和钟会经常是一同出现的。但是实际上,两人根本就搭不到一块去。首先,邓艾是寒门出身。而钟会是世家大族出身,是最核心的士族成员。可以说这是两人阶级上的差别。而且,两个人岁数差距也很大,邓艾比钟会要大二十岁。将两个人搭到一起的,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昭。这时的司马昭还没有登基称帝,他急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就将目光聚集到了蜀国。没有什么能比伐蜀功绩更大了。于是他派邓艾和钟会一同攻打蜀国。可是,他让钟会做主帅,却让邓艾当一个偏将军,也就是给钟会当垫脚石。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昭是不信任邓艾的,他最信任的人是钟会,是这个和他从小玩到大的士族子弟。可是让钟会为主帅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钟会这个人十分嚣张跋扈。但是司马昭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在他心里寒门出身的邓艾根本就不可能和他成为一个阶层的人。于是伐蜀大军就这样出发了,而邓艾也要开始建立他人生中最巅峰的功业。虽然邓艾很厉害,但是姜维也不是等闲之辈。姜维将伐蜀大军挡在了剑阁之外,这时,邓艾做了一个很冒险的决定。他决心绕道阴平,走极为险峻的山路突袭成都。不得不说,名将的胆略真是不同于凡人。相信大家都去过成都,巴蜀的山脉之险可不是说着玩的。但是邓艾不但要克服这山路的危险,还有一举攻破成都,这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另人惊讶的是,邓艾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他攻下成都之后,钟会还在苦苦的和姜维纠缠。走又不能走,打又打不过。而当邓艾的捷报传到钟会处的时候,钟会十分愤怒。因为像钟会这种士族出身的公子是非常心高气傲的,看不上像邓艾这样的豪门子弟。可是这一次让邓艾建立了不世奇功,而他却存功未立,这让他的心里极度的不平衡。于是他向司马昭上奏说邓艾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此时害怕邓艾功高震主,也正在找机会收拾邓艾。于是刚立大功的邓艾就被关了起来。而诬陷邓艾要造反的钟会,自己最后却和姜维一同造反,可惜他没有邓艾的军事能力,最终迎接他的只有死亡。而司马昭自始至终没有为邓艾的冤屈平反,只因为他是寒门出身,就要一直背负着乱臣贼子的名号,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有人说邓艾阴平偷袭只是侥幸取胜,如果刘禅能够多坚持几日不投降,邓艾这支没有后援的部队仍然不会成功。假如邓艾失利或者在成都城下无能为力,那么被困于剑阁的钟会大军也会因为缺粮而崩溃。其实这种分析对于整个战役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没有了汉中蜀地不保,这已经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可对于邓艾来说,走没走阴平小道,却是关乎命运以及一个人在历史上定位的大问题。因此,邓艾的悲剧在于,他只是挡了两个野心家的道,碍了两个野心家的事。三国迷们都有一个共识:三国后期擅长在两军阵前单挑厮杀的猛将如凤毛麟角,而精彩的打斗场面也甚为稀少,比起前期猛将如云,恶战连连,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令人遗憾。比如曹魏大将张郃,放到三国前期根本就露不出头来,没谁把他当回事,但熬到了三国后期,居然也成了天下第一勇将,在沙场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处处与蜀军为难,假如蜀汉五虎还在世,早就冲过去拧熄了他的气焰,哪能容他如此嚣张?再如蜀汉大将魏延,论他的武力值在三国前期也属于很普通的水平,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战绩。但到了三国后期,也是横行沙场,所向披靡的存在。张郃木门道中伏殒命之后,魏延登上了天下第一勇将的宝座,很是狂妄了一段日子。诸葛亮五丈原归神后,魏延作乱,在南郑关放肆狂喊:“谁敢杀我!”快刀手马岱立即满足了他的愿望,脑后一刀,斩于马下。从此以后,天下第一勇将的名号就由蜀国大将姜维继承了。姜维少年成名,天水关下居然逼退了蜀汉五虎之一的常山赵子龙,一战扬威天下。但客观地来说,天水关与赵云的这次交手还是水份挺大的。书中说得很清楚,赵云率兵攻打天水关是受诸葛亮的将令。诸葛亮派出间细,假作是夏侯楙(máo)的信使,召天水太守马遵出兵援救,想来个“调虎离山”,将天水关守军诈出城外,而赵云则率兵乘虚夺城。但这个计谋被天水年轻将领姜维识破了,将计就计,提前设下伏兵张网以待。等赵云杀到城下时,发现敌方早有准备,城上防守严密,城外伏兵突至,被敌人包围了。按照赵云的一惯风格,他并不怕包围。三国时代没有人比赵云更擅长打突围战了。而赵云突围还有个鲜明的特点――斩将破围。不但要突出重围,还要枪挑敌将,以震慑敌军不敢穷追。这次遇到姜维的埋伏,赵云仍然丝毫没放在心上,“挺枪直取姜维”,要与以往一样,先斩将立威,再破围而出。但一交手,赵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这小伙子抵抗力很强,一时半会儿还拿不下来。赵云是个很理智的将领,他很清楚,目前状态下,天水关内早有防备,想强攻下来已经是不可能了,当务之急是率领手下兵将迅速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但姜维这块骨头还挺难啃,短时间内搞不定,而敌人的包围圈却越收越紧,打斗间“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再拖延下去,陷入了重围,损失必然惨重。赵云不会为了自己“常胜将军”的虚名而置手下将士性命不顾。所以赵云立即“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迅速脱离了战场。后来姜维驻守冀城,到城外劫夺粮草,遇到蜀将张翼,“二将交锋,战不数合”,王平杀到,与张翼双战姜维,姜维“力穷抵敌不住,夺路归城”。王平的武艺也就是个“二流强”的水平,而张翼顶多算个“二流中”,姜维在两人合击下,居然“力穷”而败,这样的表现岂能与赵云相比,还差着一个半层次呢!诸葛亮历次北伐,屡屡遭到曹魏猛将张郃的抵挡,而诸葛亮点兵派将时,都是派魏延与之抗衡。魏国猛将王双三胜蜀军,诸葛亮也是派魏延去深入敌后,解决掉了这个麻烦。魏延作乱,兵至南郑关,堵截蜀军主力回师,姜维与杨仪商议:“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以此看来,姜维也认为自己武艺不及魏延。蜀将魏延死后,姜维就成为了天下第一勇将,直到文鸯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姜维继承先师诸葛丞相遗志,率师北进,九伐中原,但在魏国也出现了一个强悍的敌手,屡屡克制姜维,使其无功而返,这就是邓艾。邓艾的武艺与姜维只在伯仲之间,属于同一层次。两人在战场曾经有过两次单挑厮杀:一次是侯河之战,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另一次是在沓中之战,姜维与邓艾再次较量“十余合,不分胜负”。而姜维多次在阵前搦战,邓艾屡屡避战不出,从这一点上看,姜维的武力值应该比邓艾要略高一筹。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姜维有个巨大的弱点:遇强不弱,遇弱不强,他的发挥非常不稳定。非要到逢强遇险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举几个例子:天水关一战,姜维徒遇蜀汉名将赵云,居然“精神倍长”,逼退赵云;铁笼山一战,遭到郭淮偷袭,匆忙中箭矢钢枪皆失,被郭淮穷追不舍,情急之下,突然放大招空手接箭,反射回去,正中额头,“淮应弦落马”;长城之战,与毛头小子邓忠“战到三四十合”,难以取胜,诈败暗箭射之,也被避开,邓忠挺枪刺来,姜维情急之下,又挟枪拔剑,惊退邓忠;疆川口之战,姜维一合击败杨欣后,“拈弓射之,连射三箭皆不中”,一怒之下折断雕弓,再追却马失前蹄,栽落尘埃,杨欣返身来杀,危急关头,姜维又“跃起身,一枪刺去,正中杨欣马脑”。通过这些战斗不难看出,姜维的发挥极不稳定,玩的就是心跳。放在后三国时代武将战斗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他还能屡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但这样弄险,如果放到猛将如云的三国前期,个个都经验丰富,把握机会能力极强,姜维这样的表现就是非常危险和不靠谱的。在三国后期,以姜维和邓艾的武艺,确实能够横行沙场,罕逢敌手,但他们这两下子,在三国前期就太普通了。不要说吕布、蜀汉五虎、典韦、许褚、颜良、文丑这些“超级猛将”了,就是在庞德、夏侯惇、曹彰、徐晃这些“强一流”面前也讨不了半分好去,甚至遇到张辽、张郃、太史慈、孙策、甘宁、夏侯渊等“中一流”名将,也必然要落在下风。结论:以姜维、邓艾两人的武艺,如果在三国前期,都属于“弱一流”猛将,也就只能排到二十五名开外了。
我知了哥在今日头条开“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对三国有名历史人物都很关注。三国时期的邓艾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说三国很少提到邓艾,一般人大概将原因归究于嫌他《三国演义》里的戏份还不够多。因为在《三国志》,邓艾与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同立一传,里面的记载不算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在109回提到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引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引兵讨伐,司马师与人商议计策时提到要用足智多谋的兖州刺史邓艾,至119回邓艾被自己一边的乱军杀死,名字大量出现,成为此间一系列事件有重要作用的角色。但无疑,邓艾立了惊世奇功,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轻视,甚至蔑视,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邓艾出身低微,小时候父亲去世,流落它乡,曾帮别人养牛。因为口吃,常被人取笑,在官府里做不了事,被分派去看守田中稻草堆。后被司马懿发现,提拔起来使用。邓艾口吃无疑与当时社会高层中崇尚清谈好辩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他屡以能稳定一方治理一方让百姓暂时安心劳作并有效地对外抵御来犯的能力而被司马氏兄弟所倚重,但得不到毫无猜忌的信任。且在灭蜀战争一开始,他曾明确反对出兵伐蜀。司马昭任命钟合为伐蜀十几万主力的主将,邓艾被当作担任牵制任务的三万军队的偏师的将领。邓艾突发奇想大胆带领奇兵穿越700里无人山区,冒险直取成都,立下灭蜀首功,引起与钟会的矛盾。最终出现两人的二士争功的悲剧。邓艾被诬“悖逆”而冤死。邓艾不是豪门出身,却立了大功,因此,在当时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被门阀势力所嫉妒,共同诬谄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死后也无人能替他及时申冤彻底平反。邓艾之冤死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崇尚门阀的豪族优越感对寒族的蔑视出现的一个历史悲剧。想要彻底还原这段历史悲剧的真相,对蔑视这个视角的文化探讨的反思,不能缺少。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 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 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 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邓艾智勇双全,国士无双,勇猛无敌,善于谋略,精通战略战术,果敢聪慧,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常常统领数十万计大军,瓦解粉碎了姜维的数次大举进攻,属于安邦定国的一方统军大帅。如果放在三国前期也定是一位惊世悍将,其文韬武略不输于司马懿等人。岂可和张辽,张郃,许诸,相划等号。若在曹操帐下也是一位独挡一面的惊天伟将。正史上对邓艾的父亲就四个字“早年丧父”轻描淡写而过,其实小编很早之前就琢磨过你问的这个问题,曾经在网上翻了些资料也没找出个所以然来。但邓艾是名门望族之后基本可以肯定,有人可能会说邓艾不是出身贫寒的放牛娃或耕田的农民吗?其实在那个战乱四起的动乱年代,一个家族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衰落是很平常的事,邓艾的邓氏家族就是如此。虽然邓艾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但是邓氏一族留下的气脉并没有散尽,老话不是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邓艾虽然早年困苦,但是还是接受了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接受基础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果邓艾连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不会识文断字,如果邓艾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也就不会有他以后的成就了。后来邓艾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在大字不识的农民生活圈中,就立马凸显出鹤立鸡群的优秀气场。由于自己表现突出,当时还被推荐当了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儿,应该用米粒官形容更恰当。虽然这个米粒官是小,但好歹也是给了邓艾一个平台,也就是这个小平台让邓艾偶然间接触到了司马懿。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平台虽小,但千万不要嫌弃,像邓艾如果没有这个小平台,他这匹千里马就永远遇不到司马懿这个伯乐。邓艾后来的事地球人也都知道了,小编也就不说了。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邓艾是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邓艾的努力,晋王朝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很多年。所以可以说邓艾为中华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艾是三国时期优秀的地理学家和军事家。邓艾出身贫寒,一生所学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最初他只不过是在屯田军中充当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他似乎认为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是小人物。所以邓艾还是一名屯田民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地理知识。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三国志》每次军队到达一个地方,邓艾都要对当地的地形做一个仔细的勘察,顺便再模拟一下,应该如何利用有利的地形排兵布阵。这一点让跟他同行的人十分不理解,甚至有嘲讽他的人。不过邓艾丝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只想着研究通透地理上的知识,顺便再将兵书上的内容规划到实际当中。 学习总是有用的,一直到44岁的邓艾,都依旧是一名不起眼的屯田民。直到他遇到了司马懿,人生彻底得到了改变。他所学的所有知识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司马懿是他人生中的贵人。 在与蜀汉对峙当中,邓艾多次击败姜维大军。姜维是蜀汉非常著名的将领,堪称蜀汉后期唯一的支柱。所以姜维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直打算带领蜀汉北伐成功,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可是问题是姜维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宿敌,那就是邓艾。不管姜维从哪个地区突围,基本上都会被邓艾给阻拦住。而且邓艾曾经多次击败过姜维,这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所以说论才能邓艾要在姜维之上,有邓艾在,姜维的北伐只能是徒劳无功。姜维与胡济相约共同出兵曹魏,结果姜维到了遭到邓艾的痛击,可是胡济却失约,结果蜀军大败而归。过了几年曹魏的诸葛诞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又来了,所以兴兵攻打洮阳,没想到又遇上了人生宿敌邓艾,再次被击败,姜维从此只能选择防守。所以从几次战例上来看,姜维都没能击败邓艾,也正是邓艾挡住了蜀汉北伐的步伐。 邓艾利用地理知识,偷袭成都灭亡蜀汉。邓艾多次击败姜维以后,姜维北伐的计划基本搁浅了。他只能带着大队人马转攻为守,保住蜀汉的基业。这个时候局面则偏向曹魏这一边了,他们开始了伐蜀的计划。以钟会作为首脑的伐蜀大军,直接开到剑阁地区,姜维闻讯随即赶到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三国志》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邓艾这个时候并不在钟会军中,他带着人马前往距离剑阁两百多里以外的剑阁小道。在这里修筑栈道、遇水搭桥,开山凿路,愣是将连绵七百多里的荒山,打出了一条通道。邓艾的大军便是从这条通道直逼成都而来。所以邓艾空降以后,蜀汉压根就没有防备的办法,没多久就被邓艾大军包围了成都,刘禅为了城中百姓,出城投降,邓艾一手灭亡蜀汉。 结果陷入权力之争中,邓艾死于非命。邓艾攻下蜀汉,那是头功一件,这件事遭到了攻打蜀汉主力大将钟会的嫉妒。他担心邓艾的通天之功会让自己地位受到影响,而且钟会自己更想得到这个通天之功。所以他立刻写信给司马昭,向他表明邓艾可能有谋反之心,需要防备。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因为邓艾此刻已经深入蜀汉,与外界的沟通其实还是有些不方便的,这就让司马昭对邓艾充满了怀疑。 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三国志》 邓艾这个时候还在研究该如何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可是审判他的人却已经赶来了。结果邓艾父子在接受调查的路上,就被仇家给杀掉了。这一切都是钟会的阴谋诡计,为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力。可怜邓艾一身所学,在立下大功以后,却遭到了屠杀。因为邓艾的死,直接导致司马昭有生之年都未能完成灭亡东吴的计划。 那么邓艾真的是冤枉的吗?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知道,在姜维的安排下,钟会后来因为谋划在蜀汉自立,所以被杀了。那么邓艾在进入成都以后的表现如何呢?他知道自己立下了盖世奇功,自然是非常骄傲的。所以邓艾到处宣传自己的功德,而且仿造天子的意思,在蜀汉大肆分封官爵。甚至连刘禅的骠骑将军职位都是邓艾册封的。这件事就有些过分了,因为邓艾不是天子,他没有资格册封官职。这么做只能代表一件事,要么他有反心,要么他没脑子。邓艾是有脑子的,所以他确实有反心。蜀汉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好了,到了这里都想自立为王。我认为邓艾也不例外,他到了这里以后,秋毫无犯,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计划做准备。可惜计划还没开始,就遭到了扼杀。 总结:邓艾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却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我为什么说他是优秀的军事家,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三国时期能够真正有邓艾这种杰出军事能力的,好像还真没有几个,可能东吴的陆逊可以跟他比一比,其他人则显得弱了许多。可是我还认为他是一名愚蠢的政治家。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军的将领,必然是要参与到政治当中的。可是邓艾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他打下蜀汉以后,没有立刻向司马昭汇报蜀汉的情况,而是先大肆封官,而且建议将刘禅留在蜀汉,不要送去洛阳。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除非他不想在司马昭手底下干了,否则这么做就是自取灭亡。司马昭本身就是要篡位的人,这种篡位的伎俩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对人等自然是更加不放心,他的结局是咎由自取,可怜了前半生的努力,最后化为泡影。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名将——邓艾。提起三国,人们或许只会想到前三国时代,也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争雄的那个时代。的确,那个时代十分精彩纷纭,因为三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期,所以三国之间发生了许多场战争。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却是后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而且是灭了蜀国的名将。刘备开创的蜀汉帝国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开国之初,武有五虎上将,文有诸葛亮法正等。可以说是拥有一个精英团队。而无论是魏国,还是吴国都没有实力去彻底的消灭蜀国。当然,蜀国也没有实力消灭其他两国。所以在曹操刘备孙权还在的时候,三国还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当中。可是当这些老一辈的英雄去世之后,三国的天平就渐渐的倾斜。魏国由司马氏专权。忍了一辈子的司马懿终于把控了魏国朝局,而且他的儿子司马昭最终还篡位称帝。蜀国由那位扶不起的阿斗坐镇,活活的把诸葛亮给累死了,而且唯一一个能够支撑蜀国的姜维也被宦官集团所牵制。吴国更没有什么欣欣向荣可言。但是,在后三国时代还是出现了很多名将。这些名将用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将天平彻底打翻,而邓艾就是这样一个打翻天平的人。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按说邓艾是有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寒门士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寒门子弟,而且还有点口吃,他最开始是一个放牛娃,20几岁就跟着司马懿混,后来因为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才开始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可以说司马懿对邓艾有着提携之恩。一直干到年近七十,立功无数,是铁板钉钉的司马氏忠臣。然而这个最不可能背叛司马氏的人,为什么最终却窝窝囊囊的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上呢?而提起邓艾,就不能不说另一个人——钟会。邓艾和钟会经常是一同出现的。但是实际上,两人根本就搭不到一块去。首先,邓艾是寒门出身。而钟会是世家大族出身,是最核心的士族成员。可以说这是两人阶级上的差别。而且,两个人岁数差距也很大,邓艾比钟会要大二十岁。将两个人搭到一起的,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昭。这时的司马昭还没有登基称帝,他急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就将目光聚集到了蜀国。没有什么能比伐蜀功绩更大了。于是他派邓艾和钟会一同攻打蜀国。可是,他让钟会做主帅,却让邓艾当一个偏将军,也就是给钟会当垫脚石。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昭是不信任邓艾的,他最信任的人是钟会,是这个和他从小玩到大的士族子弟。可是让钟会为主帅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钟会这个人十分嚣张跋扈。但是司马昭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在他心里寒门出身的邓艾根本就不可能和他成为一个阶层的人。于是伐蜀大军就这样出发了,而邓艾也要开始建立他人生中最巅峰的功业。虽然邓艾很厉害,但是姜维也不是等闲之辈。姜维将伐蜀大军挡在了剑阁之外,这时,邓艾做了一个很冒险的决定。他决心绕道阴平,走极为险峻的山路突袭成都。不得不说,名将的胆略真是不同于凡人。相信大家都去过成都,巴蜀的山脉之险可不是说着玩的。但是邓艾不但要克服这山路的危险,还有一举攻破成都,这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另人惊讶的是,邓艾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他攻下成都之后,钟会还在苦苦的和姜维纠缠。走又不能走,打又打不过。而当邓艾的捷报传到钟会处的时候,钟会十分愤怒。因为像钟会这种士族出身的公子是非常心高气傲的,看不上像邓艾这样的豪门子弟。可是这一次让邓艾建立了不世奇功,而他却存功未立,这让他的心里极度的不平衡。于是他向司马昭上奏说邓艾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此时害怕邓艾功高震主,也正在找机会收拾邓艾。于是刚立大功的邓艾就被关了起来。而诬陷邓艾要造反的钟会,自己最后却和姜维一同造反,可惜他没有邓艾的军事能力,最终迎接他的只有死亡。而司马昭自始至终没有为邓艾的冤屈平反,只因为他是寒门出身,就要一直背负着乱臣贼子的名号,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有人说邓艾阴平偷袭只是侥幸取胜,如果刘禅能够多坚持几日不投降,邓艾这支没有后援的部队仍然不会成功。假如邓艾失利或者在成都城下无能为力,那么被困于剑阁的钟会大军也会因为缺粮而崩溃。其实这种分析对于整个战役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没有了汉中蜀地不保,这已经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可对于邓艾来说,走没走阴平小道,却是关乎命运以及一个人在历史上定位的大问题。因此,邓艾的悲剧在于,他只是挡了两个野心家的道,碍了两个野心家的事。三国迷们都有一个共识:三国后期擅长在两军阵前单挑厮杀的猛将如凤毛麟角,而精彩的打斗场面也甚为稀少,比起前期猛将如云,恶战连连,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令人遗憾。比如曹魏大将张郃,放到三国前期根本就露不出头来,没谁把他当回事,但熬到了三国后期,居然也成了天下第一勇将,在沙场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处处与蜀军为难,假如蜀汉五虎还在世,早就冲过去拧熄了他的气焰,哪能容他如此嚣张?再如蜀汉大将魏延,论他的武力值在三国前期也属于很普通的水平,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战绩。但到了三国后期,也是横行沙场,所向披靡的存在。张郃木门道中伏殒命之后,魏延登上了天下第一勇将的宝座,很是狂妄了一段日子。诸葛亮五丈原归神后,魏延作乱,在南郑关放肆狂喊:“谁敢杀我!”快刀手马岱立即满足了他的愿望,脑后一刀,斩于马下。从此以后,天下第一勇将的名号就由蜀国大将姜维继承了。姜维少年成名,天水关下居然逼退了蜀汉五虎之一的常山赵子龙,一战扬威天下。但客观地来说,天水关与赵云的这次交手还是水份挺大的。书中说得很清楚,赵云率兵攻打天水关是受诸葛亮的将令。诸葛亮派出间细,假作是夏侯楙(máo)的信使,召天水太守马遵出兵援救,想来个“调虎离山”,将天水关守军诈出城外,而赵云则率兵乘虚夺城。但这个计谋被天水年轻将领姜维识破了,将计就计,提前设下伏兵张网以待。等赵云杀到城下时,发现敌方早有准备,城上防守严密,城外伏兵突至,被敌人包围了。按照赵云的一惯风格,他并不怕包围。三国时代没有人比赵云更擅长打突围战了。而赵云突围还有个鲜明的特点――斩将破围。不但要突出重围,还要枪挑敌将,以震慑敌军不敢穷追。这次遇到姜维的埋伏,赵云仍然丝毫没放在心上,“挺枪直取姜维”,要与以往一样,先斩将立威,再破围而出。但一交手,赵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这小伙子抵抗力很强,一时半会儿还拿不下来。赵云是个很理智的将领,他很清楚,目前状态下,天水关内早有防备,想强攻下来已经是不可能了,当务之急是率领手下兵将迅速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但姜维这块骨头还挺难啃,短时间内搞不定,而敌人的包围圈却越收越紧,打斗间“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再拖延下去,陷入了重围,损失必然惨重。赵云不会为了自己“常胜将军”的虚名而置手下将士性命不顾。所以赵云立即“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迅速脱离了战场。后来姜维驻守冀城,到城外劫夺粮草,遇到蜀将张翼,“二将交锋,战不数合”,王平杀到,与张翼双战姜维,姜维“力穷抵敌不住,夺路归城”。王平的武艺也就是个“二流强”的水平,而张翼顶多算个“二流中”,姜维在两人合击下,居然“力穷”而败,这样的表现岂能与赵云相比,还差着一个半层次呢!诸葛亮历次北伐,屡屡遭到曹魏猛将张郃的抵挡,而诸葛亮点兵派将时,都是派魏延与之抗衡。魏国猛将王双三胜蜀军,诸葛亮也是派魏延去深入敌后,解决掉了这个麻烦。魏延作乱,兵至南郑关,堵截蜀军主力回师,姜维与杨仪商议:“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以此看来,姜维也认为自己武艺不及魏延。蜀将魏延死后,姜维就成为了天下第一勇将,直到文鸯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姜维继承先师诸葛丞相遗志,率师北进,九伐中原,但在魏国也出现了一个强悍的敌手,屡屡克制姜维,使其无功而返,这就是邓艾。邓艾的武艺与姜维只在伯仲之间,属于同一层次。两人在战场曾经有过两次单挑厮杀:一次是侯河之战,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另一次是在沓中之战,姜维与邓艾再次较量“十余合,不分胜负”。而姜维多次在阵前搦战,邓艾屡屡避战不出,从这一点上看,姜维的武力值应该比邓艾要略高一筹。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姜维有个巨大的弱点:遇强不弱,遇弱不强,他的发挥非常不稳定。非要到逢强遇险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举几个例子:天水关一战,姜维徒遇蜀汉名将赵云,居然“精神倍长”,逼退赵云;铁笼山一战,遭到郭淮偷袭,匆忙中箭矢钢枪皆失,被郭淮穷追不舍,情急之下,突然放大招空手接箭,反射回去,正中额头,“淮应弦落马”;长城之战,与毛头小子邓忠“战到三四十合”,难以取胜,诈败暗箭射之,也被避开,邓忠挺枪刺来,姜维情急之下,又挟枪拔剑,惊退邓忠;疆川口之战,姜维一合击败杨欣后,“拈弓射之,连射三箭皆不中”,一怒之下折断雕弓,再追却马失前蹄,栽落尘埃,杨欣返身来杀,危急关头,姜维又“跃起身,一枪刺去,正中杨欣马脑”。通过这些战斗不难看出,姜维的发挥极不稳定,玩的就是心跳。放在后三国时代武将战斗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他还能屡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但这样弄险,如果放到猛将如云的三国前期,个个都经验丰富,把握机会能力极强,姜维这样的表现就是非常危险和不靠谱的。在三国后期,以姜维和邓艾的武艺,确实能够横行沙场,罕逢敌手,但他们这两下子,在三国前期就太普通了。不要说吕布、蜀汉五虎、典韦、许褚、颜良、文丑这些“超级猛将”了,就是在庞德、夏侯惇、曹彰、徐晃这些“强一流”面前也讨不了半分好去,甚至遇到张辽、张郃、太史慈、孙策、甘宁、夏侯渊等“中一流”名将,也必然要落在下风。结论:以姜维、邓艾两人的武艺,如果在三国前期,都属于“弱一流”猛将,也就只能排到二十五名开外了。邓艾的结局,验证了那句话,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三国时期,阵亡沙场的名将委实不少,有道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既然是一名武将,这也是逃脱不了的结局。但纵观整个三国,惟有一个武将之死,让人每每读起,都觉得意难平。当然,这份意难平,并非是说此人死的冤,相反,此人不仅死得不冤,并且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个人就是邓艾,那个曾经以奇兵灭蜀,逼迫后主刘禅投降的魏国杰出将领,而他的结局,纯属是自己一手作得好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邓艾曾经干过的几件事,一步步将他推进深渊。邓艾出身很低,他之所以能发迹,还是仰仗当年司马懿的提拔,在邓艾还是一个小吏时,司马懿看他工作表现出色,才将他一手提拔起来。按理说,深受司马家知遇之恩的邓艾,理应对司马氏亦步亦趋才对,事实上,在司马懿在世时,甚至是司马师活着的时候,邓艾确实是这样做的。史书中有不少当时邓艾向司马父子进言的记载,由此可见,邓艾的整体地位至少在当时还算稳固,再加上他常有战绩,因此在司马父子面前还能说得上话。但在司马昭上位之后,邓艾的地位,就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司马昭对邓艾的宗旨,是官位该升照样升,但有一点,就是不再拿邓艾当心腹来看待,因此,邓艾在当时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领导已经刻意对邓艾冷淡,但邓艾却不自知,还干了一件公然反对领导意见的事情。景元三年,姜维开始北伐,先锋部队在临洮被驻守在此的邓艾击败,数月之后,经过司马昭的几番运作,曹魏方面决定发兵征蜀。征蜀的策略,决策权在于司马昭,换句话说,这是司马昭定下来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再无更改的可能了。按照惯例,司马昭派人前去找到邓艾,征求他对于征蜀的意见和看法。之所以司马昭会找邓艾征求意见,其实也很简单,当时邓艾驻守在西疆,同时也没少和蜀军打交道,因此出征前咨询一下邓艾的意见也是情理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司马昭是来咨询邓艾的,看一看他有什么伐蜀的良策,而不是听他提反对意见的。但邓艾是怎么做的呢?他当场强烈反对,认为蜀不可伐。邓艾的理由并不算是没有道理,他认为蜀国占据天险,攻打十分不易,再加上有粮草之忧,因此就反对伐蜀。不过,司马昭并没有听取邓艾的意见,不仅如此,还派了个人过来训斥了邓艾一顿。这里需要说说司马昭为何执意伐蜀,众所周知,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人的”努力“,曹魏基本上已经被司马氏架空,整个朝堂上下,都成了司马氏的天下。但由于司马师死得突然,让曹魏方面看到了一丝反抗的机会,但由于司马昭反应迅速,最终还是没让曹魏清除司马氏的计划得逞。不过,司马昭虽说上位,但毕竟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当然他也不在乎),因此,就必须要做一些来稳固自己地位的大功绩。而伐蜀就成了最好,也是唯一的方式,因此,蜀国必须得伐,一定得伐。但邓艾却不明白这一点,公然反对了上司司马昭的命令,所以,也就招来了一顿训斥,说白了,这都是他不揣摩领导意图的后果。最终,司马昭安排钟会担任伐蜀的最高指挥官,这下,邓艾只能是乖乖闭嘴,听命行事了。当然,不揣摩领导意图,并不是邓艾之死的最终原因,最多让司马昭疏远他而已,但邓艾在伐蜀的过程中,又干的几件蠢事,则是他被杀的直接诱因。首先,他干的第一个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就是筑“京观”。什么是“京观”?这是一种用极不人道的方式,来炫耀战功的一种方法,大致就是将战败俘虏的敌军首级砍下来后,堆成一道墙,以达到震慑敌人的效果。历史上筑“京观”的将领并不鲜见,但邓艾却干了一件基本上没人干的举动。他所筑造的“京观”,其组成部分,除了一些战败被俘的蜀军士兵的尸首外,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自家的士兵。“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之。”---《三国志.邓艾传》也就是说,邓艾在拿自家弟兄的尸首,来当做其炫耀战功的资本。别的不说,单说整个三国时代,邓艾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用自己士兵来当京观的将领,前有没有古人不知道,但绝对是后无来者。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对于丧葬这件事十分看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皆是如此,而军中的大兵们也不例外,而这种被筑造成”京观“一部分的行为,在古人眼里,就会被认为无法轮回超生。而邓艾这么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自己的手下心寒。辛辛苦苦地跟着你在战场上卖命,能不能活着回去暂且不说,如今死了之后,还要被塞进尸体堆里,受风吹雨淋之苦,这样的将领,换做任何人,都会对他满肚子怨言,甚至是仇恨。那么,邓艾为何要这样做呢?抛开所谓的震慑敌军这种理由不谈,其实他这样做,说白了就是一种压榨底层人的病态心理。前文讲到,邓艾出身很低,是由于司马懿的赏识才能够不断地往上爬,继而身居高位,当然,他也确实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但在往上爬的过程中,邓艾遇到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根本融入不了高层的圈子。即便是邓艾军功再高,能力再强,但在当时以士族门阀垄断为主的魏晋朝堂上,他低微地出身,依然是格格不入。并且,他口吃的毛病,更让他被同僚嘲讽,因此,他只能想方设法地保住自己的地位。但他采用的方法,却是虐待压榨底层人民,之所以用这种方式,一来可以向上层表示自己的忠心,二来,则是可以发泄心中那自尊心被伤害的压抑情绪。因此,他干出筑”京观“这种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有把手下当做消耗品,才能显示出他的能力。而他的这种行为,有没有赢得上层的欢心我们不知道,但被底层军民仇恨,却是不争的事实。除了用自己人筑“京观”之外,邓艾在进攻江油时,为了达到战略目的,曾下了一道死命令,就是要求全军跳下阴平小道上的悬崖。当时,有邓艾的部下田续,不愿意送死,因此就拒绝了邓艾的命令。当然,由阴平小道进攻江油的战略,在如今看来,堪称妙计,但不要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大群魏国士兵,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被邓艾逼着跳下了悬崖。而拒绝邓艾命令的田续,虽说没有被处死,但也遭到了邓艾的严厉责罚,两人就此结仇。这件事,是整个伐蜀过程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件小事,却要了邓艾的命。还有,邓艾所干的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在攻破蜀国之后其所做的举动。刘禅投降之后,邓艾向司马昭写了一份报告,报告的大致内容,就是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另外就是建议伐吴,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刘禅以及原蜀汉进行封赏。例如,封刘禅为扶风王,封刘禅的儿子为公侯或者侯爵等等。咋一看,这份报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在于,邓艾来了个先斩后奏。对于邓艾的自作主张,刚开始司马昭还是比较给他面子的,他命监军卫瓘带话给邓艾,告诉他凡事要先汇报才行,不可自作主张。“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司马昭通常来讲,领导说出这句话,其意思已经十分明显,就是对你之前的所作所为有不满意的地方,只不过碍于情面,不想让你下不来台,所以言语上警告一番。但邓艾不知道是脑子糊涂了,还是太过膨胀,他居然回信给司马昭进行辩解了一番。在他的信里,大致意思有三个,一个是我出征是你安排的,因此权力也是你赋予的,既然赋予了权力,就应当给我一定的裁决自由;另一个,书信来往太慢,若是等你恢复,就会延误战机;最后,邓艾搬出春秋大义,认为只要是利于国家的计策,他就有独断专行的权力。说来说去,邓艾向司马昭表达的中心思想,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邓艾做得没错,不接受你司马昭的批评。除了不接受司马昭的批评外,邓艾还对着那些蜀国官员说,要不是他的“仁慈”,恐怕这些人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更有甚者,他还出言讥讽姜维,说姜维就算是一方豪杰,但碰到了我邓艾,也只能“事事不如意”了。而邓艾这番种种作死的举动,让自打出兵以来就十分郁闷的钟会,看到了置他于死地的机会。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当年正是他强烈建议司马昭亲自领军回洛阳,才得以让司马家继续大权在握,因此,对于司马昭而言,钟会绝对是可以信任的人。委任钟会为伐蜀最高指挥官,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伐蜀出征后,钟会很郁闷,为什么呢?刚出来不久,就被姜维堵在了剑阁寸步难行,打下蜀国更成了眼见无望的事情。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钟会郁闷之际,邓艾却兵行奇招,从阴平小道偷袭了江油,取得了最大的功劳。这就让钟会难免有些不开心,他十分不甘地看着邓艾夺走了头功。不过,邓艾的独断专行,让钟会看到了机会,他知道司马昭已经对邓艾有些不满,他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彻底离间司马昭对邓艾的信任。钟会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截获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稍做篡改后发出,这样一来,司马昭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狂妄自大的邓艾了。而司马昭的回信,钟会同样也做了修改后才给邓艾,经过他的修改,邓艾所看到的,是司马昭对他满满的猜忌之心。就这样,邓艾最终被钟会告发有“谋反之心”,本身就对邓艾不放心的司马昭则下令,将邓艾押回洛阳受审。邓艾所种下的恶果,在这一刻彻底绽放。前去捉拿邓艾的,是监军卫瓘,他在来到邓艾大营时,曾担心邓艾反抗,因此就暗中通知邓艾麾下的将领,只要捉到邓艾父子,其他人一概不责问。而这些将领,不约而同地全都来到卫瓘面前报道,没有一个人通知邓艾。最终,在邓艾还在酣睡之际,卫瓘仅仅派去了一个使者,就轻而易举地将邓艾抓获,顺利程度,连卫瓘都觉得意外。而亲手杀死邓艾的,是当年被他逼着跳崖的田续,卫瓘只是对田续说了一句话,他就是“欣然前往”。“及瓘谴续,谓之曰:“可以报江油之辱矣。”---《资治通鉴》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绵竹,而他死的地方,正是当年他拿手下的人头筑”京观“之处,在他死后,全家被诛,魏晋上下无一人为其鸣冤。所以,邓艾的死没有别的原因,完全是自己一手作出来的,不揣摩领导意图,妄自尊大,更丝毫不把下面人当人看,这样的人,有此结局一点都不奇怪。

5,梦三国邓艾玩法加出装

邓艾单爪比较强的英雄首推大件是冰眼,也就是急冻豪龙枪撑三围,还减敌人速度(辅助发球效果与被动法球效果可以叠加)倍他抓想跑很难,邓艾有个技能是被动法球效果就很分身的法球效果一样所以出装避免有被动法球(比如吸血装,帅旗除外) 所以邓艾出装疾风鞋 豪龙枪 御魔 蝴蝶 玄武 ,不过一般比赛很难出到蝴蝶,邓艾打钱慢,一般出了御魔比赛就该差不多了,娱乐例外
猥琐型的,法师的克星,追杀一流,一般被邓艾被瞄上了就跑不掉了,打架的时候对着敌人一顿狠揍最后加个大,一般我是倍击,专属,分裂,加攻速和攻击力的,视对手和战局情况也出一些抗装。

6,三国演义中邓艾的武力水平究竟如何

做为军队中的将领,邓艾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他文武双全,既擅长领兵,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很少亲自上阵单挑。如果推测他单挑能力,我把他列在一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邓艾初次展示武力,是在乐嘉城外,抵御文钦和文鸯的叛乱。第一次出手,邓艾就遇到了个硬碴子――文鸯。文鸯与父亲合谋发起兵变,擒拿司马师,但配合上产生失误,文鸯孤军踹营,把司马师的军营搅了个天翻地覆。邓艾率部抵御,两人在阵上相逢,发起大战。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回中。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邓艾和文鸯大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我们看了上文就能知道,文鸯其实已经在敌营中杀了好几圈,从深夜一直打到天明。这时候邓艾才来营救,在体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邓艾的武艺虽然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与文鸯仍然是有差距的。文鸯与邓艾,可以类比于张飞与张郃,虽然都能撑持一定的回合数,但境界上有差距,邓艾没有半点胜算,落败是迟早的事。邓艾的武艺还算相当不错,他儿子邓忠的武艺也颇有乃父风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忠的武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邓艾的传授。可以做个参考。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二回中。回目: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邓忠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初次上阵,遇到了蜀汉大帅姜维,双方大战。邓忠的武艺很不错,三四十合与姜维战成了平手。姜维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发挥并不稳定,还经常制造一些险情,但姜维反应迅速,脑袋瓜也灵活,总能险中取胜。这次也不例外,本来想暗箭伤人,不料却被识破,姜维又改成挟枪计,终于打跑了邓忠。姜维善于弄险,而邓艾却比较知机,遇到险情时候,他明显更加慎重,不愿意以身犯险。邓艾曾经中过一次埋伏,遇到了蜀汉新秀傅佥。邓艾看到敌军势大,不敢与傅佥交战,他丢下士兵,脱掉盔甲,扔掉战马,翻山越岭逃走了。有当年宕渠之战中张郃的风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四回中。回目: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邓艾曾经与姜维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侯河之战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中有具体的描述。回目: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与邓艾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可以确定,两人的武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姜维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比邓艾强,正面对抗,邓艾没有什么问题能撑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意外。随后,姜维和邓艾又很快有了第二次对阵。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六回中。回目: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姜维击败了魏将王颀,追杀二十里后遇到邓艾,双方再次交锋,打了十余个回合,仍然是平手。从这次战斗来看,在姜维体力有损耗的状况下,“抖擞精神”,仍然能与邓艾打平。姜维当年天水关战赵云的状态又回来了。总结一下邓艾的武艺,他总共参加过三次战斗,三次都是平手,非常善于自保。真想不到,如此爱惜自己的邓艾,后来能玩出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险招。我把三国诸位猛将分成几个档次。第一档:吕布第二档: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第三档:文鸯、文丑、孙策、徐晃、张郃、庞德、张辽、甘宁、夏侯兄弟、太史慈、曹洪等第四档:李严、魏延、姜维、华雄、凌统、邓艾、鄂焕、乐进、徐质、王双等邓艾的武艺肯定低于姜维,如果放在三国前期,大约就是个凌统和乐进的水平。

文章TAG:三国邓艾  三国排行榜  三国  邓艾  排行  

相关文章

  • 娱乐开局休了天后老婆,主人公是从妻子的一本小说开始的

    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链接:摘抄代码:ayy7小说标题: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都市校园连载状态:已完成字数:221.57万字简介:《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是一部娱乐明星类型的网络小说,我对老婆很无奈,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对百度云资源太贤惠,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_by光英_txt免费阅读全文,链接:摘抄代码:jg3a小说名: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娱乐明星连载状态:已完成简介:我对老婆很无奈。《娱乐:开局怒怼相亲女》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
  • 最后左转的英语,英语左转右转

    英语中的方向词(左转、左转、右转)?向后转,然后左转。简单学习动作词,左右转,不要搞错,(左转,英语中“左转”怎么发音?)向左转,向右转,然后在你的左边向右转,左转:左转;右转:向右转,举例:1。走到这条路变成羊肠小道的地方向左拐。用英语怎么说交警、红灯、绿灯、慢驶、十字路、速度限制、左转...路标指南、红灯、减速、左转、交叉路口、绿灯、黄灯、斑马线、右转、禁止掉头。英语:trafficpolice:交通警察;Redlight:红灯;绿光:绿光;慢速驾驶:减速(indriving);十字路口:路口;限速:..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