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系统攻略 - 太和初年传 民伎攻略,太和初年传伎线攻略

太和初年传 民伎攻略,太和初年传伎线攻略

时间:2022-07-23 12:37:27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太和初年传伎线攻略

太和初年传家伎线攻略。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太和初年传家伎线攻略。一起来看看太和初年传家伎线攻略! 终于刷出家伎了TAT! 大概分享一下我的方法,首先这个方法需要4朵花。 小比结束后,9月上午外出去金玉楼,买攒珠耳环和攒珠项链,然后马上带上,花费4朵花。带上这两个东西后,歌艺满15了。然后去墨玉斋两次看琴棋书画,琴棋书画值就到20了。然后要刷舞艺,把舞艺刷满15。接下来我是还剩了最后一天时间,就去刷厨艺了,目前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推测家伎线可能会需要厨艺嘛。 之后的大比就是礼仪会不合格,然后那些题我只答对2题,成功进入家伎线。 方法重点就是没有礼仪 发现只要有礼仪 就容易进其他比较高级的线 我觉得还应该要有首饰,试过好多次属性差不多的没首饰就成民妓了。

太和初年传 民伎攻略,太和初年传伎线攻略

2,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答:明朝皇帝的一大槽点,就是“不上朝”。特别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启“不上朝”工作模式后,后面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孝宗明思宗等少数几位外,都是一个赛一个“爱旷工”。他们“不上朝”后的私生活,也惹来各种热议甚至猜测。比如喜欢“出去疯”的明武宗朱厚照,不但被后面很多帝王当做“反面典型”,其“微服私访”“逛青楼”“大战小王子”等典故,还被加工出一票野史,带火多少“文艺工作者”。而比起“疯得全世界都知道”的明武宗来,刷新“不上朝记录”的明神宗朱翊钧,私生活就神秘多了。由于他“宅”的比较彻底,几乎就是窝在深宫里不见人,碰上“揍日本”这类大事才难得亮个相。所以他的“私生活”,也从此被外界各种猜。《蓉城闲话》等野史甚至认为三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在深宫里抽了三十年鸦片。当然,对这类传言,明神宗本人是坚决不认账。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上朝”,但其实生活还是很健康。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十一日,也就是距离他去世还有三个多月时,明神宗突然把首辅方从哲召到自己病榻前,然后絮絮叨叨讲自己的健康状况,重点是讲自己“每日文书具朕亲览”的勤劳。讲完了还特意嘱咐太监,自己每天有多勤奋工作,一定要详细讲给方从哲听……但是,就算他真的如此勤劳又如何?他治下的明王朝,在他“亲政”前明明是国富民强的好景象,却被他用三十年的时间,“作”成了动乱四起的模样,直接给明朝国祚挖了坑。如此业绩,“私生活”再健康,又有何用?同样是“健康私生活”问题,明神宗的老爸明穆宗朱载垕,也是相当“坦诚”。他即位的时候,大明朝正是国事举步维艰的时候,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话说“岂有异于汉唐末世乎”?当时的明朝,太仓只剩下三个月的粮食,北方鞑靼不停侵扰,南方的叛乱也不消停,但登基后的明穆宗,却是该玩照玩,上朝不积极,日常却“密集宠幸嫔妃”,以至于“后宫日为娱乐,游幸无时”。壮年登基的明穆宗,为何在位仅仅六年,这“无节制”的私生活,关系其实不小。但即使这样,明穆宗也有一点比他儿子明神宗强:玩归玩,事儿不耽误。就是在他“无节制娱乐”的六年里,由于他很会看人用人,对高拱张居正戚继光谭纶等能臣,都敢放手任用。于是虽然他“不上朝”,该办的事儿一条没耽误:国库充裕了,动乱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起来了,叫明朝昔日头大的鞑靼首领俺答,也乖乖做了大明“顺义王”了,甚至一支战力满血复活的明军,也高调重建起来了……当然,好些人说起这业绩,也都说他是运气好,但只看一个小事,就知道这不是运气的事儿:大英雄戚继光在明穆宗在位时,调任蓟镇总兵,然后就大刀阔斧整顿,也不出意外招来了各种阻力。由于阻力太大,戚继光也就给明穆宗小心翼翼上奏折,想修改自己的练兵军备计划,没想到就是奏疏里的几句话,就让明穆宗看出了问题,直接回复一句“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你该怎么干怎么干,有敢给你捣蛋的,朕治他!以这个意义说,“玩过头”虽然是明穆宗的缺点,但这番“抓大放小”的操作,以及“不耽误事”却是亮点。如此表现,也正如《明实录》对他的评语: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而要以“不耽误事”为标准,同样“会玩”的,就是开启明朝皇帝“不上朝模式”的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大多数时间也是蜗居深宫。由于他宠信太监遭人诟病,还成了《龙门客栈》等武打片的“背景人物”。但他真这么昏?不妨看看他“私生活”都干啥,众所周知的就是他崇信佛道,一直求长生。而叫明朝中期以后诸多艺术家们服气的,却是他的书画造诣。 “蜗居”的二十多年里,明宪宗一直醉心于书画创作,其创作造诣更是奇高。代表作《一团和气图》公认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精品。明朝万历年间学者顾起元,一次偶然看到明宪宗绘制的韩愈,竟当场惊呼“真天人也”。单以书画艺术论,明宪宗至少在明清诸帝里,算是独占鳌头。但如果“只会画画不会治国”,明宪宗充其量也就是宋徽宗这样的人物。但他比宋徽宗强的正在此处。他在位时期,虽然自己成天“歇班”,可他提拔的人才,比如吊打鞑靼的王越余子俊,治理地方的王恕,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有了“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奇特模式。而且明代历史上重要的漕运改革和商税改革,也都是在明宪宗时期完成,成功充实了国库。尤其重要的是,他在位时期,也是明朝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甚至经历过明末大灾荒的学者们都认为,论自然灾害的烈度,还是明宪宗时期更严重。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不上朝”的他却做出正确应对,明朝累计减免民间田赋三百多万石,且国民经济没崩,老百姓生活“幸斯小康”,顺风顺水度过了灾难。足见这位“懒帝王”的厉害。其实,私生活健康不健康是一回事,用对人,做正确的事才最重要。明朝皇帝“私生活”的问题,留给后世的正是这样的思考。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方志远《成化皇帝大传》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答:明朝皇帝的一大槽点,就是“不上朝”。特别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启“不上朝”工作模式后,后面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孝宗明思宗等少数几位外,都是一个赛一个“爱旷工”。他们“不上朝”后的私生活,也惹来各种热议甚至猜测。比如喜欢“出去疯”的明武宗朱厚照,不但被后面很多帝王当做“反面典型”,其“微服私访”“逛青楼”“大战小王子”等典故,还被加工出一票野史,带火多少“文艺工作者”。而比起“疯得全世界都知道”的明武宗来,刷新“不上朝记录”的明神宗朱翊钧,私生活就神秘多了。由于他“宅”的比较彻底,几乎就是窝在深宫里不见人,碰上“揍日本”这类大事才难得亮个相。所以他的“私生活”,也从此被外界各种猜。《蓉城闲话》等野史甚至认为三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在深宫里抽了三十年鸦片。当然,对这类传言,明神宗本人是坚决不认账。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上朝”,但其实生活还是很健康。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十一日,也就是距离他去世还有三个多月时,明神宗突然把首辅方从哲召到自己病榻前,然后絮絮叨叨讲自己的健康状况,重点是讲自己“每日文书具朕亲览”的勤劳。讲完了还特意嘱咐太监,自己每天有多勤奋工作,一定要详细讲给方从哲听……但是,就算他真的如此勤劳又如何?他治下的明王朝,在他“亲政”前明明是国富民强的好景象,却被他用三十年的时间,“作”成了动乱四起的模样,直接给明朝国祚挖了坑。如此业绩,“私生活”再健康,又有何用?同样是“健康私生活”问题,明神宗的老爸明穆宗朱载垕,也是相当“坦诚”。他即位的时候,大明朝正是国事举步维艰的时候,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话说“岂有异于汉唐末世乎”?当时的明朝,太仓只剩下三个月的粮食,北方鞑靼不停侵扰,南方的叛乱也不消停,但登基后的明穆宗,却是该玩照玩,上朝不积极,日常却“密集宠幸嫔妃”,以至于“后宫日为娱乐,游幸无时”。壮年登基的明穆宗,为何在位仅仅六年,这“无节制”的私生活,关系其实不小。但即使这样,明穆宗也有一点比他儿子明神宗强:玩归玩,事儿不耽误。就是在他“无节制娱乐”的六年里,由于他很会看人用人,对高拱张居正戚继光谭纶等能臣,都敢放手任用。于是虽然他“不上朝”,该办的事儿一条没耽误:国库充裕了,动乱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起来了,叫明朝昔日头大的鞑靼首领俺答,也乖乖做了大明“顺义王”了,甚至一支战力满血复活的明军,也高调重建起来了……当然,好些人说起这业绩,也都说他是运气好,但只看一个小事,就知道这不是运气的事儿:大英雄戚继光在明穆宗在位时,调任蓟镇总兵,然后就大刀阔斧整顿,也不出意外招来了各种阻力。由于阻力太大,戚继光也就给明穆宗小心翼翼上奏折,想修改自己的练兵军备计划,没想到就是奏疏里的几句话,就让明穆宗看出了问题,直接回复一句“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你该怎么干怎么干,有敢给你捣蛋的,朕治他!以这个意义说,“玩过头”虽然是明穆宗的缺点,但这番“抓大放小”的操作,以及“不耽误事”却是亮点。如此表现,也正如《明实录》对他的评语: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而要以“不耽误事”为标准,同样“会玩”的,就是开启明朝皇帝“不上朝模式”的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大多数时间也是蜗居深宫。由于他宠信太监遭人诟病,还成了《龙门客栈》等武打片的“背景人物”。但他真这么昏?不妨看看他“私生活”都干啥,众所周知的就是他崇信佛道,一直求长生。而叫明朝中期以后诸多艺术家们服气的,却是他的书画造诣。 “蜗居”的二十多年里,明宪宗一直醉心于书画创作,其创作造诣更是奇高。代表作《一团和气图》公认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精品。明朝万历年间学者顾起元,一次偶然看到明宪宗绘制的韩愈,竟当场惊呼“真天人也”。单以书画艺术论,明宪宗至少在明清诸帝里,算是独占鳌头。但如果“只会画画不会治国”,明宪宗充其量也就是宋徽宗这样的人物。但他比宋徽宗强的正在此处。他在位时期,虽然自己成天“歇班”,可他提拔的人才,比如吊打鞑靼的王越余子俊,治理地方的王恕,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有了“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奇特模式。而且明代历史上重要的漕运改革和商税改革,也都是在明宪宗时期完成,成功充实了国库。尤其重要的是,他在位时期,也是明朝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甚至经历过明末大灾荒的学者们都认为,论自然灾害的烈度,还是明宪宗时期更严重。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不上朝”的他却做出正确应对,明朝累计减免民间田赋三百多万石,且国民经济没崩,老百姓生活“幸斯小康”,顺风顺水度过了灾难。足见这位“懒帝王”的厉害。其实,私生活健康不健康是一回事,用对人,做正确的事才最重要。明朝皇帝“私生活”的问题,留给后世的正是这样的思考。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方志远《成化皇帝大传》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答:明朝皇帝的一大槽点,就是“不上朝”。特别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启“不上朝”工作模式后,后面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孝宗明思宗等少数几位外,都是一个赛一个“爱旷工”。他们“不上朝”后的私生活,也惹来各种热议甚至猜测。比如喜欢“出去疯”的明武宗朱厚照,不但被后面很多帝王当做“反面典型”,其“微服私访”“逛青楼”“大战小王子”等典故,还被加工出一票野史,带火多少“文艺工作者”。而比起“疯得全世界都知道”的明武宗来,刷新“不上朝记录”的明神宗朱翊钧,私生活就神秘多了。由于他“宅”的比较彻底,几乎就是窝在深宫里不见人,碰上“揍日本”这类大事才难得亮个相。所以他的“私生活”,也从此被外界各种猜。《蓉城闲话》等野史甚至认为三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在深宫里抽了三十年鸦片。当然,对这类传言,明神宗本人是坚决不认账。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上朝”,但其实生活还是很健康。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十一日,也就是距离他去世还有三个多月时,明神宗突然把首辅方从哲召到自己病榻前,然后絮絮叨叨讲自己的健康状况,重点是讲自己“每日文书具朕亲览”的勤劳。讲完了还特意嘱咐太监,自己每天有多勤奋工作,一定要详细讲给方从哲听……但是,就算他真的如此勤劳又如何?他治下的明王朝,在他“亲政”前明明是国富民强的好景象,却被他用三十年的时间,“作”成了动乱四起的模样,直接给明朝国祚挖了坑。如此业绩,“私生活”再健康,又有何用?同样是“健康私生活”问题,明神宗的老爸明穆宗朱载垕,也是相当“坦诚”。他即位的时候,大明朝正是国事举步维艰的时候,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话说“岂有异于汉唐末世乎”?当时的明朝,太仓只剩下三个月的粮食,北方鞑靼不停侵扰,南方的叛乱也不消停,但登基后的明穆宗,却是该玩照玩,上朝不积极,日常却“密集宠幸嫔妃”,以至于“后宫日为娱乐,游幸无时”。壮年登基的明穆宗,为何在位仅仅六年,这“无节制”的私生活,关系其实不小。但即使这样,明穆宗也有一点比他儿子明神宗强:玩归玩,事儿不耽误。就是在他“无节制娱乐”的六年里,由于他很会看人用人,对高拱张居正戚继光谭纶等能臣,都敢放手任用。于是虽然他“不上朝”,该办的事儿一条没耽误:国库充裕了,动乱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起来了,叫明朝昔日头大的鞑靼首领俺答,也乖乖做了大明“顺义王”了,甚至一支战力满血复活的明军,也高调重建起来了……当然,好些人说起这业绩,也都说他是运气好,但只看一个小事,就知道这不是运气的事儿:大英雄戚继光在明穆宗在位时,调任蓟镇总兵,然后就大刀阔斧整顿,也不出意外招来了各种阻力。由于阻力太大,戚继光也就给明穆宗小心翼翼上奏折,想修改自己的练兵军备计划,没想到就是奏疏里的几句话,就让明穆宗看出了问题,直接回复一句“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你该怎么干怎么干,有敢给你捣蛋的,朕治他!以这个意义说,“玩过头”虽然是明穆宗的缺点,但这番“抓大放小”的操作,以及“不耽误事”却是亮点。如此表现,也正如《明实录》对他的评语: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而要以“不耽误事”为标准,同样“会玩”的,就是开启明朝皇帝“不上朝模式”的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大多数时间也是蜗居深宫。由于他宠信太监遭人诟病,还成了《龙门客栈》等武打片的“背景人物”。但他真这么昏?不妨看看他“私生活”都干啥,众所周知的就是他崇信佛道,一直求长生。而叫明朝中期以后诸多艺术家们服气的,却是他的书画造诣。 “蜗居”的二十多年里,明宪宗一直醉心于书画创作,其创作造诣更是奇高。代表作《一团和气图》公认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精品。明朝万历年间学者顾起元,一次偶然看到明宪宗绘制的韩愈,竟当场惊呼“真天人也”。单以书画艺术论,明宪宗至少在明清诸帝里,算是独占鳌头。但如果“只会画画不会治国”,明宪宗充其量也就是宋徽宗这样的人物。但他比宋徽宗强的正在此处。他在位时期,虽然自己成天“歇班”,可他提拔的人才,比如吊打鞑靼的王越余子俊,治理地方的王恕,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有了“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奇特模式。而且明代历史上重要的漕运改革和商税改革,也都是在明宪宗时期完成,成功充实了国库。尤其重要的是,他在位时期,也是明朝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甚至经历过明末大灾荒的学者们都认为,论自然灾害的烈度,还是明宪宗时期更严重。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不上朝”的他却做出正确应对,明朝累计减免民间田赋三百多万石,且国民经济没崩,老百姓生活“幸斯小康”,顺风顺水度过了灾难。足见这位“懒帝王”的厉害。其实,私生活健康不健康是一回事,用对人,做正确的事才最重要。明朝皇帝“私生活”的问题,留给后世的正是这样的思考。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方志远《成化皇帝大传》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揉合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其内容深奥、抽象、玄妙,故称玄学。参加玄学辩论的多为士大夫,其形式就是清谈。玄学是为士族门阀集团服务的,因其内部的派别、利益不同,故玄学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名教出于自然";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与自然对立";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等不同流派。当时的士大夫都热衷清谈,标榜清高,一时间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答:明朝皇帝的一大槽点,就是“不上朝”。特别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启“不上朝”工作模式后,后面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孝宗明思宗等少数几位外,都是一个赛一个“爱旷工”。他们“不上朝”后的私生活,也惹来各种热议甚至猜测。比如喜欢“出去疯”的明武宗朱厚照,不但被后面很多帝王当做“反面典型”,其“微服私访”“逛青楼”“大战小王子”等典故,还被加工出一票野史,带火多少“文艺工作者”。而比起“疯得全世界都知道”的明武宗来,刷新“不上朝记录”的明神宗朱翊钧,私生活就神秘多了。由于他“宅”的比较彻底,几乎就是窝在深宫里不见人,碰上“揍日本”这类大事才难得亮个相。所以他的“私生活”,也从此被外界各种猜。《蓉城闲话》等野史甚至认为三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在深宫里抽了三十年鸦片。当然,对这类传言,明神宗本人是坚决不认账。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上朝”,但其实生活还是很健康。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十一日,也就是距离他去世还有三个多月时,明神宗突然把首辅方从哲召到自己病榻前,然后絮絮叨叨讲自己的健康状况,重点是讲自己“每日文书具朕亲览”的勤劳。讲完了还特意嘱咐太监,自己每天有多勤奋工作,一定要详细讲给方从哲听……但是,就算他真的如此勤劳又如何?他治下的明王朝,在他“亲政”前明明是国富民强的好景象,却被他用三十年的时间,“作”成了动乱四起的模样,直接给明朝国祚挖了坑。如此业绩,“私生活”再健康,又有何用?同样是“健康私生活”问题,明神宗的老爸明穆宗朱载垕,也是相当“坦诚”。他即位的时候,大明朝正是国事举步维艰的时候,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话说“岂有异于汉唐末世乎”?当时的明朝,太仓只剩下三个月的粮食,北方鞑靼不停侵扰,南方的叛乱也不消停,但登基后的明穆宗,却是该玩照玩,上朝不积极,日常却“密集宠幸嫔妃”,以至于“后宫日为娱乐,游幸无时”。壮年登基的明穆宗,为何在位仅仅六年,这“无节制”的私生活,关系其实不小。但即使这样,明穆宗也有一点比他儿子明神宗强:玩归玩,事儿不耽误。就是在他“无节制娱乐”的六年里,由于他很会看人用人,对高拱张居正戚继光谭纶等能臣,都敢放手任用。于是虽然他“不上朝”,该办的事儿一条没耽误:国库充裕了,动乱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起来了,叫明朝昔日头大的鞑靼首领俺答,也乖乖做了大明“顺义王”了,甚至一支战力满血复活的明军,也高调重建起来了……当然,好些人说起这业绩,也都说他是运气好,但只看一个小事,就知道这不是运气的事儿:大英雄戚继光在明穆宗在位时,调任蓟镇总兵,然后就大刀阔斧整顿,也不出意外招来了各种阻力。由于阻力太大,戚继光也就给明穆宗小心翼翼上奏折,想修改自己的练兵军备计划,没想到就是奏疏里的几句话,就让明穆宗看出了问题,直接回复一句“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你该怎么干怎么干,有敢给你捣蛋的,朕治他!以这个意义说,“玩过头”虽然是明穆宗的缺点,但这番“抓大放小”的操作,以及“不耽误事”却是亮点。如此表现,也正如《明实录》对他的评语: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而要以“不耽误事”为标准,同样“会玩”的,就是开启明朝皇帝“不上朝模式”的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大多数时间也是蜗居深宫。由于他宠信太监遭人诟病,还成了《龙门客栈》等武打片的“背景人物”。但他真这么昏?不妨看看他“私生活”都干啥,众所周知的就是他崇信佛道,一直求长生。而叫明朝中期以后诸多艺术家们服气的,却是他的书画造诣。 “蜗居”的二十多年里,明宪宗一直醉心于书画创作,其创作造诣更是奇高。代表作《一团和气图》公认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精品。明朝万历年间学者顾起元,一次偶然看到明宪宗绘制的韩愈,竟当场惊呼“真天人也”。单以书画艺术论,明宪宗至少在明清诸帝里,算是独占鳌头。但如果“只会画画不会治国”,明宪宗充其量也就是宋徽宗这样的人物。但他比宋徽宗强的正在此处。他在位时期,虽然自己成天“歇班”,可他提拔的人才,比如吊打鞑靼的王越余子俊,治理地方的王恕,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有了“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奇特模式。而且明代历史上重要的漕运改革和商税改革,也都是在明宪宗时期完成,成功充实了国库。尤其重要的是,他在位时期,也是明朝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甚至经历过明末大灾荒的学者们都认为,论自然灾害的烈度,还是明宪宗时期更严重。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不上朝”的他却做出正确应对,明朝累计减免民间田赋三百多万石,且国民经济没崩,老百姓生活“幸斯小康”,顺风顺水度过了灾难。足见这位“懒帝王”的厉害。其实,私生活健康不健康是一回事,用对人,做正确的事才最重要。明朝皇帝“私生活”的问题,留给后世的正是这样的思考。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方志远《成化皇帝大传》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揉合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其内容深奥、抽象、玄妙,故称玄学。参加玄学辩论的多为士大夫,其形式就是清谈。玄学是为士族门阀集团服务的,因其内部的派别、利益不同,故玄学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名教出于自然";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与自然对立";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等不同流派。当时的士大夫都热衷清谈,标榜清高,一时间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毛泽东曾对一个土匪下过死命令:“一定要活捉肖家璧,不要死的”,这个肖家璧就是毛泽东最恨的一个土匪。毛泽东是开国元勋,旷世伟人,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历经沧桑,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策无遗算,遇到对手不计其数,有日本鬼子,有美帝主义,有蒋介石及其麾下的百万大军,有各路军阀,也有一些土匪蟊贼。在这些土匪当中,毛泽东最恨的无疑就是肖家璧,肖家璧是一个被毛泽东惦记了22年,也是唯一一个毛泽东直接部署、直接点名要抓的土匪。毛泽东为何这么痛恨这个土匪呢?一、井冈山土匪肖家璧,又名肖圭如,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大坑乡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肖家璧出生于一个地主富商家庭。肖家生活丰裕安逸,是当地出了名的大地主。肖家璧曾就读于遂川高等学堂和南昌法政专科学校,1911年于江西省高等农业专门学校肄业。在那个兵荒马乱、军阀四起的年代,肖家璧不仅学习了文化,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分子,这是非常难得的造化。然而与很多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同,肖家璧没有利用所学知识,做一个政法人才,或成为一个农业人才。这家伙选择了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土匪。肖家璧这人一肚子的阴谋诡计,天生就是一个坏坯子。肖家璧自幼便在仆人簇拥下长大,从小欺男霸女、鱼肉百姓。长大后,肖家璧在当地是一个臭名远扬恶霸,贩卖鸦片、拐卖良家妇女、逼良为娼、放高利贷等不法勾当,反正有什么路子赚快钱就怎么来。正所谓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文化人干起坏事来那才叫一个厉害。那时候,正是兵荒马乱之际,兵匪不分。于是,很多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钱财和粮食,经常会培养一支武装队伍——保卫团。比如著名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就是出自保卫团。肖家璧将赚来的黑心钱,集结了一大批地痞流氓,组建了所谓的自卫团,后改称靖卫团。靖卫团扩大后,肖家璧将整个遂川县都划分到了自己的“保护区”内,不仅要求当地商人、百姓定期交纳保护费,就连过路的人都要交纳过路费,甚至经常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这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土匪。随着实力的增强,肖家璧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满足当一个小土匪、地头蛇了。他想要成为独霸赣西南,说不定这小子还想过复制张作霖的神话。反正那年头,有枪有马就是大爷。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肖家璧勾结当地政府、贪官污吏、奸商败类,甚至还搞起了“联姻”!他首先瞧上的就是遂川土豪黄礼瑞,黄礼瑞实力比肖家璧有过之而无不及,肖家璧会玩的他都会玩。他不仅垄断了当地170多家店铺的生意,还霸占了当地大量的烟馆、当铺,敛财无数,罪恶累累。但他手眼通天、实力雄厚,谁也奈何不了他。肖家璧为了攀上黄礼瑞这层关系,将自己的堂妹介绍给了黄礼瑞的三儿子,后来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礼瑞的二儿子,来个亲上加亲,巩固肖黄联姻。这一联姻,肖家璧实力大增,黄家和肖家在当地成为了只手遮天的存在。有权有势的肖家璧,不仅有足够的资产购买枪炮,同时对当地百姓的剥削力度也极速加强。这家伙凡是能鱼肉百姓的手段都试过,光是从黄坳到草林70里的路上就有四五道捐税。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对这两家人是恨之入骨。二、偷袭红军1927年9月9日,毛泽东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萍乡、宜春与湖南浏阳的交界处文家市会师。毛泽东力排众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而后,毛泽东率军向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地区转移。当时正值10月,南方山区温差极大,潮湿且寒冷,战士们还没有过冬的冬衣,为了解决战士们的温饱问题,部队驻扎在了遂川县大汾镇。10月23日临晨,大汾镇突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这场战斗来得突如其来,我军将士并没有侦察到有敌人的部队。原来偷袭我军正是肖家璧率领的三四百名遂川靖卫团丁。肖家璧把大汾镇围个水泄不通,而后发起突然袭击。将士们从熟睡中惊醒,仓促应战,结果五十多人牺牲。部队被打成两截,只有4连两个排掩护着毛泽东从老街后山转移到山腰。这时,肖家璧紧追不舍。毛泽东站在山头四下一望,夜色朦胧下,满山遍野都是身穿黑衣的靖卫团丁。毛泽东当即率军展开反击,这仗一直打到下午,我军才摆脱敌人,来到井冈山南麓一个叫做黄坳的小村子落脚。这一仗,毛泽东败得较惨,4连只剩下三十多人,加上随后赶上来的1连,一共才百八十人。为了成功摆脱肖家璧的追捕,毛泽东带着大家一路从小溪洞、坪水山绕道数十里,才终于抵达了荆竹山。后来参加此战的罗荣桓元帅回忆道:大家又饥又饿,无精打采,稀稀拉拉地散坐在地上。要吃饭时,炊事班也跑丢了,没有办法几个战士从老百姓家里找来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就和大家一起伸手从饭箩里抓着吃。但是,饭后毛泽东毅然站起身来,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头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说完,他双足并拢,身子笔直,头一个站好。毛泽东的举动感染了战士们,陡然生出战斗的勇气,大家从地上一跃而起,按照连长曾士峨的口令入列,接着,后面的队伍也赶了上来,陆续聚集了不少人马,除不明方向,向南转到桂东去了的三营(后与朱德、陈毅的部队取得了联系,直到12月离开朱德部,赶回井冈山,归还了建制),所有部队都回来了。这一仗输得窝囊,毛泽东对这次遭袭是铭心刻骨。第二天,当他知道这次偷袭的是肖家璧之后,毛泽东忿忿的说道:“看来要在井冈山立稳脚跟还必须提防这条恶狗。”不过也就是在这次突围战中,毛泽东、罗荣桓结识了谭政。当毛泽东得知谭政是湖南湘乡人后,笑着说:“湘乡、湘潭可是邻居呦,这一次我们叫肖家璧打了个偷袭。这一仗也好,把我们三个湘人打上井冈山喽。”毛泽东就是这样,在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如此危险的境地,他还能“满面春风”(语出《谭政传》)地和大家开玩笑。没想到在这么危难的时刻,毛泽东还能和大家开玩笑。而这一仗是毛泽东自三湾改编后上山遇到的第一次危机。但毛泽东不慌张,沉着应战,即使在大家信心低落的时候,他仍然能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继续率领着这支“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革命队伍,继续新的征途。10月27日,毛泽东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著名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辟的。此后,毛泽东曾多次表示要打掉肖家璧这些人土匪恶霸。但是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发起了“围剿”,我军忙于正规作战,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彻底解决肖家璧。二、丧心病狂1928年1月,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军遂川,这下红军将士憋了一股气,要报这一箭之仇。肖家璧的靖卫团就是一乌合之众,之前趁着夜色,发起偷袭才给我军带来重创,这一次他就没有那么侥幸了。两军一交战,肖家璧大败,靖卫团被杀了个七零八落。但是,肖家璧走运,被他侥幸逃过一劫,躲在了深山老林。战败后的肖家璧竟然罔顾事实,跨过国民党遂川县党部,直接以遂川靖卫团的名义向蒋介石致电,说自己重创红军。然后肖家璧疯狂给自己邀功请赏,一个劲地诬蔑上司,请求蒋介石尽快补充物资弹药,壮大自己。蒋介石一听地方上还有一支这么主动的部队,大喜过望,满足了肖家璧全部要求。肖家璧尝到了甜头,开始了他的涉政生涯。而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他立即扩充了靖卫团,鸟枪换炮,肖家璧很快就恢复了元气,比之前还要更强大了。他开始四处骚扰、偷袭红军游击队,肆意残害革命群众,激起了强烈的民愤!1928年2月,赣敌第81团占据遂川县城,肖家璧与其勾结,到处捕捉我军将士的家属。遂川县赤卫大队长王次楱(此战牺牲)的母亲郭永秀、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陈正人(1907年-1972年)的母亲张龙秀都先后被抓。肖家璧丧心病狂地将王次楱的母亲打得皮开肉绽,又用刀子在她身上割划一道道血口,丢进石灰桶里,然后拉出来关进水牢。最后王次楱的母亲全身皮肉脱落,只剩下骨架而死。陈正人的母亲也是饱遭肖家璧折磨,肖家璧命人用铁锤砸断将陈正人的母亲的胫骨,然后用亲手用杀猪刀一块块割肉,又用梭镖在她身上刺下数十个血洞,老人最后活活疼死。这家伙对老人尚且能下此毒手,足见他心肠有多么歹毒。5月下旬,毛泽东和朱德计划指挥红4军28团清剿肖家璧。但是这家伙的狗鼻子很灵,闻讯提前带队逃入深山,侥幸逃过一劫。三、罄竹难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蒋介石两次组织对井冈山根据地"会剿"都归于失败。随即,蒋介石委任湖南军阀何键为"湘赣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调集湘赣两省军队共6个旅、18个团3万余人,分五路分别从湖南和江西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当时红军只有4个团5000余人,敌我双方兵力悬殊。1929年1月4日,毛泽东权衡各方面因素,在柏露会议上,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打破敌军事进攻。红四军主力向山外突围,一方面打出去,向外发展,开创新的根据地。彭德怀以红四军副军长兼30团团长的名义和滕代远等人负责指挥红五军保卫井冈山。1月14日,红四军28团、31团和特务营、独立营共3600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下,分两路离开井冈山,踏上进击赣南的征途。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何键令进至遂川的第一路李文彬的第21旅、进至资兴的第五路刘建绪部,会同赣州的刘士毅第15旅,向赣南追击红四军主力。同时,命令进至永新一线的第二路张兴仁第35旅、周浑元第34旅,进至莲花的第三路王捷俊部1个团,进至酃县、茶陵一线的第四路吴尚部1个旅,向井冈山逼近,紧缩包围圈。1月27日,敌人向井冈山发起猛攻。攻破黄洋界、八面山、桐木岭三个重要哨口后,三路重兵直逼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守山红军危在旦夕。彭德怀只好决定收拢队伍突围。1月29日,敌人攻入小井村后,小井红军医院100余名重伤员无法行动。敌人进村后抓获了这些红军重伤员后,将其全部被杀害在小溪边的一块稻田里。而下此毒手的正是这个肖家璧。原来,当蒋介石发动“会剿”后,肖家璧就加入国民党军队,充当刽子手。此后,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誓死保卫井冈山根据地,无奈敌人太过强大,最终井冈山根据地失守。此后,一直到1949年我军才收复井冈山。井冈山失守后,肖家璧随即对根据地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反攻倒算。他丧心病狂地叫嚣:“井冈山村要换人种,地要换谷种,茅草要过火,石头要砍三刀”。他将大小五井、茅坪、茨坪等毛泽东和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列为“重点血洗区”,实行三天杀一次,五天烧一回。被肖家壁杀害的红军家属和百姓达到3100多人,被他们烧毁的民房有5000多间,31个村庄基本上被烧光。仅在茨坪他一次遭到屠杀的村民竟达一百三十多人,两千多间群众房被烧毁。从此,作恶多端、罄竹难书的肖家璧在井冈山称王称霸近二十年,当地百姓间都喊他为“肖屠夫”。四、屠夫授首时光荏苒,当时光来到1949年,毛泽东再也不是被迫转移的毛泽东,蒋介石业已经苟延残喘,肖家璧还是那个为非作歹,荼毒遂川的肖家璧。但无论过了多久,毛泽东依旧没有忘记肖家璧对红军、对人民犯下的罪行!其实,肖家璧也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无法幸免。他想逃,可蒋介石又怎么可能带这个土匪去台湾呢?肖家璧破罐子破摔,决定和解放军抵抗到底。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扫击江南,肖家璧出任“井冈绥靖区第一纵队少将司令”他猖狂叫嚣道:“解放军有千军万马,我肖司令有千山万岭,共产党能打游击,我们为何不能?”5月中旬,毛泽东在香山召见了江西省委书记兼江西军区政委陈正人,交待完工作后,毛泽东忽然话锋一转对他说:“你回到江西注意给我找一个人”陈正人问道:“找谁啊?”毛泽东对他说:“这人我要找,你也要找。他不是别人,还是你的同乡,他是革命的死敌,也是我的死敌!”陈正人一听就明白了:“我知道了,他是肖家璧。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要抓到他。”毛泽东点点头道:“是时候该给他算算总账了,让他多苟活了20年了!”而后,毛泽东又郑重的说:“必须要抓到他!要尽量活捉”。肖家璧是陈正人的杀母仇人,他早就想手刃这家伙了,他立马站直身子敬了个礼,大声说道:“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抓到肖家璧,让他血债血偿!”恭喜肖家璧,他创造了一个记录——在新中国的剿匪斗争中,毛泽东直接部署、直接点名要抓的匪首就他一人!1949年8月,第48军在军长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麒率领下胜利结束江西南部的战役。就在这时,48军便接到上级命令:令142师第425团、426团即返回吉安,清剿井冈山地区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与此同时,48军接到了毛泽东的命令:“一定要活捉肖家璧,不要死的!”毛泽东几次三番提到肖家璧,足见对其痛恨之心!142师师长欧治富、政委谢堂忠得令之后,亲率部队夜以继日地向肖家璧股匪的盘踞地——遂川进军。很快,第142师剿匪部队到达遂川。欧治富师长和谢堂忠政委研究决定,由欧师长率第425团和师直部分人员直奔井冈山,完成毛泽东交给的任务。第425团随即召开了简单的动员会,随即肖家璧的滔天罪行,在全师公布开来,这激起了指战员们的无比愤恨。欧师长亲自动员:“同志们!我们142师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31团,匪首肖家璧当年就是红31团的死对头。今天,我们又要和他相会了,最后算总账的时候到了。我和谢政委到赣州受领任务时,军首长特别要求我们,一定要彻底消灭肖家璧匪部,并且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一定要活捉肖家璧,不要死的。同志们,毛主席关注着我们,等着我们的捷报呢!我们决不能辜负毛主席的期望。”此话一出,全场响起了“重上井冈山,活捉肖家璧”、“向毛主席报捷”的口号。指战员们忘记了渡江以来千里追击的疲劳,连夜出发向井冈山进军。接下来没什么好说的,肖家璧肖司令再能躲,再能逃,也逃不出人民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很快,惶惶不可终日的肖家璧在逃难中被捕。1949年11月12日,遂川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审判杀人魔王肖家璧。来自井冈山方圆百里的四万多群众聚集在遂川县城水南河岸边的遂川中学操场上。公审后,肖家璧被拉到河滩上执行枪决!天道好轮回,肖家璧为其罪行付出了代价,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肖家璧被枪决后,聂荣臻从作战部办公的中南海春藕斋来到丰泽园,亲自向毛泽东汇报肖家璧伏法的消息。他将几份电报放到毛泽东桌上,笑着说:“主席,15兵团来电报,土匪头子肖家璧已经在遂川县公审枪毙了!”毛泽东点起一根烟,猛抽了一口,然后他轻轻弹弹烟灰,笑道:“好啊。这个家伙厉害哟,我在井冈山时,和他斗了好几年哟。”纵使肖家璧当初有多嚣张,在毛泽东看来,他和手中的烟灰也没多大区别,挥手可定。结语、肖家璧为非作歹、罪恶滔天,不仅是毛泽东的仇人,更是人民的仇人!毛泽东心里记着每一个帮助过百姓,每一个为革命做出贡献,每一个为国立下功劳的人。同时,他心中也记着每一个与人民为敌,每一个危害百姓,每一个危害国家的黑恶势力。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与人民为敌是没有好下场的,最终必将作茧自缚!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却因妒忌而闻名天下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进士,但和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只是担任了郑县尉这样一个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迁,就索性弃官到燕赵一带漫游。《旧唐书》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李益在官场不得志,漫游边疆,曾五次投身军营。他在《从军诗并序》里说:“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时或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正是多年的边塞生活,铸就了他豪放苍凉的诗风,使他成为了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不缺乏豪壮之情,但总体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斗之后,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芦笛声,更是让千军翘首,万众思乡,可以说是悲凉之极。还有这首《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的寒风,凄清的明月,一声羌笛,一曲《行路难》,引发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李益的一些怀友赠别的诗,也写得非常不错。比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临窗闲坐,思念朋友,所以当清风吹开了门,吹动了竹子,总以为是朋友来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湿了阶下的青苔。什么时候朋友才会到来,好一起弹琴赋诗。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腻动人。还有一首《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小时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战乱中离散十年,现在突然相遇,已经认不出来了。问姓,还以为是初次见面,说出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颜。别来多事,话总也说不完,不知不觉晚钟已经敲响。才刚刚相见,明日又要离别,这一去山重水复,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一首诗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感情,和生活的细节,体现了世事的沧桑。慢慢地,李益诗名大振,受到了宪宗皇帝的赏识,被召回了京城,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李益才华出众,但性情却不被人称道。他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强。《旧唐书》说他:“自负多才,多所凌忽,为众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现在男女之情上。《国史补》说:“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说他妒忌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但影响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旧唐书》说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李益老怀疑妻妾红杏出墙,甚至在门口撒上灰,看有没有外人出入。所以当时人们把好嫉妒称之为“李益病”。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蒋防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唐传奇《霍小玉传》。小说写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开始和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后,另娶表妹卢氏,和小玉断绝关系。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负心后,悲愤欲绝。忽然有一个“豪士”挟持李益来到小玉家中,小玉发誓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报复。李益娶了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小说里的情节未必属实,但李益好妒忌却是一致认定的。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弥留之际留下遗诏,内容便是处死皇后冯氏。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后冯氏在元宏出征之际,竟然在皇宫中与他人私通,再加上当时太子年仅16岁,为了防止自己死后,汉末外戚专权的故事重演,因而留下遗命要求处死冯氏。△北魏孝文帝和孝文幽皇后皇后冯氏乃是元宏表姑,入宫之后极受宠爱冯氏(野史称冯润)乃是太师冯熙的庶出女儿,也是元宏嫡祖母冯太后的侄女,算起来应该是元宏的表姑。太和初年,冯太后为了保证冯家能够永享荣华富贵,于是便让自己的两个侄女入宫(野史称冯润和冯清),入宫之后,冯润很快便取得了孝文帝的宠爱,但不久之后便因生病,而被冯太后送回娘家修养。△北魏冯太后和少年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在三年丧期之后,元宏将冯清册立为了皇后,史称孝文废皇后。数年之后,即太和十八年(494年),元宏听闻冯润病愈,于是立即将其接入宫中,晋封为仅次于皇后的左昭仪。冯润就此再度被元宏专宠,而冯清的皇后之位便也到头了,冯清被废后前往瑶光寺出家。△冯润专宠于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冯润被册封为皇后,其就此专宠于后宫。冯润极为善妒,其专宠于后宫,其他嫔妃平日里很难被皇帝宠幸,然而即使如此,冯润却始终没能生下儿子。同年,皇次子元恪的母亲、贵人高照容突然去世(疑为冯润所杀)。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太子元恂因触怒元宏而被废杀,元恪逐成为太子,而身为皇后的冯润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嫡母。新太子元恪每三天都去中宫朝见嫡母幽皇后,而幽皇后也对他疼爱有加,视如亲生。△北魏孝文帝元宏如果事情就此发展下去,元宏去世之后,元恪继位成帝,冯氏将稳坐太后之位,继续荣宠下去。然而,谁知道她竟然自己作死。冯氏趁元宏外出与人通奸,最终被元宏遗诏赐死元宏出于政治考虑,将妹妹彭城公主嫁给了刘昶之子刘承绪,然而刘承绪婚后不久便去世了。于是冯润便趁元宏出征之际,想要迫使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同母弟冯夙,没想到却遭到了彭城公主的拒绝,且冒雨跑到元宏处哭诉,同时告发了冯润与男宠通奸之事。△彭城公主将皇后私通之事告知皇兄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第二次率军南征的元宏驻扎在汝南,彭城公主冒雨跑到皇兄处,一面向皇兄哭诉冯润迫使自己嫁人之事,同时将冯润趁元宏外出与男宠通奸之事告诉了元宏。元宏一开始并不相信,认为这是公主与皇后结怨所诬告,没想到不久宦官刘腾也到军中密奏此事,与公主所言相印证之下,不由得元宏不信。原来,皇后冯润趁元宏南征之际,与宫中执事高菩萨私通,秽乱宫闱。而此时,皇后也派中常侍双蒙和小黄门苏兴寿前来试探孝文帝,孝文帝佯装并不知私通之事,暗中却将苏兴寿抓起来审问,苏兴寿逐将皇后私通之事和盘托出。△冯皇后趁元宏外出与男宠私通正月,孝文帝回到洛阳之后,便将高菩萨和双蒙等人抓了起来,严刑拷问之下逐将事情坐实。然后将冯润召至含温室,命人将高菩萨所供认之事当其面陈述了一遍,不仅有与人私通之事,还有冯润和其母亲常氏以巫蛊之术诅咒孝文帝之事。冯润眼看无从抵赖,便请求回避所有人,要单独和孝文帝谈话,孝文帝逐命令所有内侍退出,只留长秋卿白整一人在侧,且以棉花塞住白整的耳朵,两人具体谈了什么,已经无人知晓。不过,元宏虽然处死了高菩萨等男宠,但却并未废掉冯润的皇后之位。△元宏遗诏处死皇后冯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身在鄂北战场的孝文帝身染重病,在返程途中,弥留之际的元宏留下遗诏“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元宏的弟弟北海王元详奉命前往冯润宫中将其赐死,冯润临死之际却不肯自尽,她哭嚎道,“官岂有此也,是诸王辈杀我耳!”与元详同去的白整将冯润抓住,强行将毒药灌入,冯润逐被毒死。△冯润面对的已经是必死之局咸阳王元禧得知冯润已死的消息,对他人说道,“就算没有遗诏,我兄弟等人也要使计将其杀死,岂能让德行有失的妇人宰制天下,反过来再杀我们。”由此可见,元宏死后,皇后冯氏已经是必死的局面,就算元宏不杀她,其他北魏宗室也要她死。不过,孝文幽皇后虽然被元宏下令赐死,但还是以皇后之礼将其安葬,倒也算尽了情分。

太和初年传 民伎攻略,太和初年传伎线攻略


文章TAG:太和初年传  民伎攻略  太和初年传伎线攻略  太和  初年  攻略  

相关文章

  • 娱乐开局休了天后老婆,主人公是从妻子的一本小说开始的

    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链接:摘抄代码:ayy7小说标题: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都市校园连载状态:已完成字数:221.57万字简介:《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是一部娱乐明星类型的网络小说,我对老婆很无奈,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对百度云资源太贤惠,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_by光英_txt免费阅读全文,链接:摘抄代码:jg3a小说名: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娱乐明星连载状态:已完成简介:我对老婆很无奈。《娱乐:开局怒怼相亲女》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
  • 最后左转的英语,英语左转右转

    英语中的方向词(左转、左转、右转)?向后转,然后左转。简单学习动作词,左右转,不要搞错,(左转,英语中“左转”怎么发音?)向左转,向右转,然后在你的左边向右转,左转:左转;右转:向右转,举例:1。走到这条路变成羊肠小道的地方向左拐。用英语怎么说交警、红灯、绿灯、慢驶、十字路、速度限制、左转...路标指南、红灯、减速、左转、交叉路口、绿灯、黄灯、斑马线、右转、禁止掉头。英语:trafficpolice:交通警察;Redlight:红灯;绿光:绿光;慢速驾驶:减速(indriving);十字路口:路口;限速:..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使,装修,留学,游戏,,茶叶,道具,黄金,教育,珠宝,软件等信息创造价值.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