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系统攻略 - 魔范学院攸晏更新攻略,江苏理工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到底哪个好呢希望详解

魔范学院攸晏更新攻略,江苏理工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到底哪个好呢希望详解

时间:2022-08-07 13:56:11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江苏理工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到底哪个好呢希望详解

金科
金陵科技学院马上升本一了,也就这几年的事,到时候学校名声会大大提高。..

魔范学院攸晏更新攻略,江苏理工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到底哪个好呢希望详解

2,魔范学院手游快速升级攻略

在任何游戏中级数都是非常重要的,魔范学院也是一样,那么魔范学院怎么升级就会有很多玩家想要了解,下面未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魔范学院快速升级攻略。  1、根据新手提示做任务  一开始玩家们一定都不懂明星的私人助理要做哪些事情吧。没事的,只要你跟着系统的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经验值,以及前期需要金钱都可以在前期的新手任务中获得。魔范学院怎么升级,魔范学院快速升级攻略  2、记得捡起掉落的经验值小球  当让玩家根据提示完成任务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金币、经验值等等奖励,这些奖励都会以小球的方式掉落下来,玩家要点击它们才能获得经验、金币等等奖励。  问:能不能刷任务得经验?  答:这个款游戏与其他游戏不一样,不能重复刷某个任务来获得更多的经验以及金币;游戏根据剧情进行,所以要获得更多的经验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另外小编提醒大家,每天都要准时去读一下书,补充一下“心灵鸡汤”可以获得更多的体力,读书时间为12~14点,16点~18点。

魔范学院攸晏更新攻略,江苏理工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到底哪个好呢希望详解

3,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这个问题有意思,三张相争,哪位最强?即然是三位武将的对比,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进行考虑:1.武艺高低,2.领军才能,3.功绩。一、先比较三人的武艺,依据就是单挑战绩。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飞的成绩单非常辉煌,他一共参加过26次打斗 ,其中胜利了21次,斩杀了11人,吼死了1人,打败过许禇3次,打败过张郃3次,打败高顺,于禁,刑道荣,马岱各1次。 张飞有过3次平局:与吕布打平2次,与马超打平1次。 张飞输过一次,醉酒后被吕布打跑,但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是唯一一个百合以上能与吕布打平的猛将。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郃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战斗质量最高的猛将了,大家看看他的对手超一流:赵云、马超、张飞、黄忠,蜀汉五虎他拼过四个。一流:张辽、庞德、关兴、魏延,二流:杨昂张郃参加打斗13场,只遇到过一位二流战将,被他碾杀,其余全都是硬碴子。就这样,张郃居然能活那么久,也是奇迹。张辽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单挑战绩如下:张辽共参加过9次打斗,胜利5次,平手算4次,输1次。还算是不错。比较三人的武艺,不用考虑,最强的肯定是张飞,而张郃和张辽有过交手,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平手。而相对来说,张郃遇到的基本上都是硬碴子,比张辽的战斗经验要更丰富,而后三国时代,张郃也曾经称王称霸,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所以排名靠前。三人的武艺对比:张飞>张郃≈张辽。二、再说说三人的领兵能力张飞的领兵能力还算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长坂坡独拒曹兵,名扬四海。西取川蜀,所战必克,立下大功。而宕渠一战,把张郃收拾得挺惨,连战马都不骑了,翻山越岭而走。张郃的领兵才能也不容小觑。虽然他曾经被张飞打败,但也与他当时只是个偏师的将领有关系,军事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夏侯渊战死后,曹魏众将搞民主选举,推举他代理主帅之职,也说明在曹魏众将中,是相当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的,认为他是个帅才。而张郃不负众望,严防死守,阻住刘备,争取到曹操率主力赶到。张辽的领兵才能就无需质疑了。张飞和张郃对付的是一个或数个敌人,而张辽对付的是东吴一国之敌。没让东吴占半点便宜,还威震逍遥津,杀得江南婴孩不敢夜啼,这威风,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对比三人领兵才能:张辽>张飞>张郃三、再来对比三位猛将的功绩:张飞1.当阳断后2.镇守南郡3.截江救阿斗4.收降严颜5.平定两巴6.宕渠击败张郃张郃1.从袁绍破公孙瓒2.从征乌桓3.从服张鲁4.从破马超5.攻西川6.屯守陈仓拒刘备7.平定羌胡8.夺街亭,败马谡9.围攻江陵张辽1.随关羽解白马围2.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3.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4.复从攻邺,邺破 5.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6.从攻袁谭,谭破 7.破辽东贼柳毅等 8.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9.从征袁尚於柳城,阵斩单于蹋顿 10.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11.合肥之战12.追击孙权,几俘之13.破吕范功劳对比:张辽>张飞>张郃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比较三位猛将的综合能力:张辽>张飞>张郃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这个问题有意思,三张相争,哪位最强?即然是三位武将的对比,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进行考虑:1.武艺高低,2.领军才能,3.功绩。一、先比较三人的武艺,依据就是单挑战绩。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飞的成绩单非常辉煌,他一共参加过26次打斗 ,其中胜利了21次,斩杀了11人,吼死了1人,打败过许禇3次,打败过张郃3次,打败高顺,于禁,刑道荣,马岱各1次。 张飞有过3次平局:与吕布打平2次,与马超打平1次。 张飞输过一次,醉酒后被吕布打跑,但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是唯一一个百合以上能与吕布打平的猛将。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郃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战斗质量最高的猛将了,大家看看他的对手超一流:赵云、马超、张飞、黄忠,蜀汉五虎他拼过四个。一流:张辽、庞德、关兴、魏延,二流:杨昂张郃参加打斗13场,只遇到过一位二流战将,被他碾杀,其余全都是硬碴子。就这样,张郃居然能活那么久,也是奇迹。张辽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单挑战绩如下:张辽共参加过9次打斗,胜利5次,平手算4次,输1次。还算是不错。比较三人的武艺,不用考虑,最强的肯定是张飞,而张郃和张辽有过交手,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平手。而相对来说,张郃遇到的基本上都是硬碴子,比张辽的战斗经验要更丰富,而后三国时代,张郃也曾经称王称霸,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所以排名靠前。三人的武艺对比:张飞>张郃≈张辽。二、再说说三人的领兵能力张飞的领兵能力还算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长坂坡独拒曹兵,名扬四海。西取川蜀,所战必克,立下大功。而宕渠一战,把张郃收拾得挺惨,连战马都不骑了,翻山越岭而走。张郃的领兵才能也不容小觑。虽然他曾经被张飞打败,但也与他当时只是个偏师的将领有关系,军事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夏侯渊战死后,曹魏众将搞民主选举,推举他代理主帅之职,也说明在曹魏众将中,是相当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的,认为他是个帅才。而张郃不负众望,严防死守,阻住刘备,争取到曹操率主力赶到。张辽的领兵才能就无需质疑了。张飞和张郃对付的是一个或数个敌人,而张辽对付的是东吴一国之敌。没让东吴占半点便宜,还威震逍遥津,杀得江南婴孩不敢夜啼,这威风,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对比三人领兵才能:张辽>张飞>张郃三、再来对比三位猛将的功绩:张飞1.当阳断后2.镇守南郡3.截江救阿斗4.收降严颜5.平定两巴6.宕渠击败张郃张郃1.从袁绍破公孙瓒2.从征乌桓3.从服张鲁4.从破马超5.攻西川6.屯守陈仓拒刘备7.平定羌胡8.夺街亭,败马谡9.围攻江陵张辽1.随关羽解白马围2.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3.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4.复从攻邺,邺破 5.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6.从攻袁谭,谭破 7.破辽东贼柳毅等 8.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9.从征袁尚於柳城,阵斩单于蹋顿 10.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11.合肥之战12.追击孙权,几俘之13.破吕范功劳对比:张辽>张飞>张郃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比较三位猛将的综合能力:张辽>张飞>张郃杨玉环自从接替婆婆武惠妃的班之后,因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将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进行恩宠。杨玉环受到唐玄宗李隆基十分恩宠,被封为贵妃。由于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之前十分受宠的武氏才被封为惠妃,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之所以封为贵妃,而没有封为皇后,潜夫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王氏作为李隆基的正牌皇后,为李隆基登基即位作出很大贡献,后来因为“符厌事件”被唐玄宗李隆基废为庶人,三个月后便过世了,事后玄宗再也没有立皇后。②李隆基此人权利欲极强,前期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当然不会随便立皇后;后期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更加不会立皇后对自己进行限制束缚了。③杨玉环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毕竟是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封为贵妃已经可以表达皇恩浩荡了,皇后为一国之母还是不能随便封的。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这个问题有意思,三张相争,哪位最强?即然是三位武将的对比,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进行考虑:1.武艺高低,2.领军才能,3.功绩。一、先比较三人的武艺,依据就是单挑战绩。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飞的成绩单非常辉煌,他一共参加过26次打斗 ,其中胜利了21次,斩杀了11人,吼死了1人,打败过许禇3次,打败过张郃3次,打败高顺,于禁,刑道荣,马岱各1次。 张飞有过3次平局:与吕布打平2次,与马超打平1次。 张飞输过一次,醉酒后被吕布打跑,但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是唯一一个百合以上能与吕布打平的猛将。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郃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战斗质量最高的猛将了,大家看看他的对手超一流:赵云、马超、张飞、黄忠,蜀汉五虎他拼过四个。一流:张辽、庞德、关兴、魏延,二流:杨昂张郃参加打斗13场,只遇到过一位二流战将,被他碾杀,其余全都是硬碴子。就这样,张郃居然能活那么久,也是奇迹。张辽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单挑战绩如下:张辽共参加过9次打斗,胜利5次,平手算4次,输1次。还算是不错。比较三人的武艺,不用考虑,最强的肯定是张飞,而张郃和张辽有过交手,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平手。而相对来说,张郃遇到的基本上都是硬碴子,比张辽的战斗经验要更丰富,而后三国时代,张郃也曾经称王称霸,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所以排名靠前。三人的武艺对比:张飞>张郃≈张辽。二、再说说三人的领兵能力张飞的领兵能力还算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长坂坡独拒曹兵,名扬四海。西取川蜀,所战必克,立下大功。而宕渠一战,把张郃收拾得挺惨,连战马都不骑了,翻山越岭而走。张郃的领兵才能也不容小觑。虽然他曾经被张飞打败,但也与他当时只是个偏师的将领有关系,军事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夏侯渊战死后,曹魏众将搞民主选举,推举他代理主帅之职,也说明在曹魏众将中,是相当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的,认为他是个帅才。而张郃不负众望,严防死守,阻住刘备,争取到曹操率主力赶到。张辽的领兵才能就无需质疑了。张飞和张郃对付的是一个或数个敌人,而张辽对付的是东吴一国之敌。没让东吴占半点便宜,还威震逍遥津,杀得江南婴孩不敢夜啼,这威风,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对比三人领兵才能:张辽>张飞>张郃三、再来对比三位猛将的功绩:张飞1.当阳断后2.镇守南郡3.截江救阿斗4.收降严颜5.平定两巴6.宕渠击败张郃张郃1.从袁绍破公孙瓒2.从征乌桓3.从服张鲁4.从破马超5.攻西川6.屯守陈仓拒刘备7.平定羌胡8.夺街亭,败马谡9.围攻江陵张辽1.随关羽解白马围2.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3.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4.复从攻邺,邺破 5.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6.从攻袁谭,谭破 7.破辽东贼柳毅等 8.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9.从征袁尚於柳城,阵斩单于蹋顿 10.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11.合肥之战12.追击孙权,几俘之13.破吕范功劳对比:张辽>张飞>张郃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比较三位猛将的综合能力:张辽>张飞>张郃杨玉环自从接替婆婆武惠妃的班之后,因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将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进行恩宠。杨玉环受到唐玄宗李隆基十分恩宠,被封为贵妃。由于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之前十分受宠的武氏才被封为惠妃,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之所以封为贵妃,而没有封为皇后,潜夫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王氏作为李隆基的正牌皇后,为李隆基登基即位作出很大贡献,后来因为“符厌事件”被唐玄宗李隆基废为庶人,三个月后便过世了,事后玄宗再也没有立皇后。②李隆基此人权利欲极强,前期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当然不会随便立皇后;后期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更加不会立皇后对自己进行限制束缚了。③杨玉环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毕竟是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封为贵妃已经可以表达皇恩浩荡了,皇后为一国之母还是不能随便封的。说实话,张靓颖和张碧晨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歌手,两个人都是实力派唱将,如果说谁的演唱更能打动我,那么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张靓颖,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张靓颖张靓颖从快乐女生中脱颖而出,当时还比较年轻,但是唱功已经很好了,人也长的很漂亮,不光中文歌唱的好,就连英文歌也是轻松驾驭,独特的海豚音更是无人能比,当时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也是以高人气脱颖而出,那时候更多的还是关注于她靓丽的外边!可以说张靓颖自从出道以来,每一首歌曲都是经典,基本让百听不厌,她尤其擅长情歌,而情歌又是最能够打动人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她为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演唱的歌曲《终于等到你》,可以说这首歌被她唱出了灵魂,情感特别到位,让人听了以后就会深陷其中的感觉,当然还有歌词的功劳,我当时听这首歌曲查不多有几百遍,每天单曲循环,可以说张靓颖是年轻一代歌手中的佼佼者,灵魂的歌者!张碧晨张碧晨通过《好声音》这个音乐竞技类节目脱颖而出,独特的声线让人如痴如醉,也是绝对的实力歌手,不过相对于张靓颖而言,音乐作品确实少了很多,感觉出名以后并没有太多的亮眼作品,感觉还不如她在比赛时候的歌曲打动人心,当然张碧晨也很擅长情歌,她低沉的嗓音,让人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首歌就是,她为《花千骨》这部电视剧演唱的插曲《年轮》,真的很好听,也是能让我单曲循环的一首歌,张碧晨也很漂亮,也是新生代歌手中很有实力的歌者!很多人也都很喜欢她!其实有时候真的很难分出高低,有时候只是对比出来的选择,两个人都很优秀,只能说张靓颖的歌曲在感情上的拿捏比张碧晨更胜一筹,所以最后我选择张靓颖的歌更能够打动人心!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这个问题有意思,三张相争,哪位最强?即然是三位武将的对比,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进行考虑:1.武艺高低,2.领军才能,3.功绩。一、先比较三人的武艺,依据就是单挑战绩。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飞的成绩单非常辉煌,他一共参加过26次打斗 ,其中胜利了21次,斩杀了11人,吼死了1人,打败过许禇3次,打败过张郃3次,打败高顺,于禁,刑道荣,马岱各1次。 张飞有过3次平局:与吕布打平2次,与马超打平1次。 张飞输过一次,醉酒后被吕布打跑,但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是唯一一个百合以上能与吕布打平的猛将。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郃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战斗质量最高的猛将了,大家看看他的对手超一流:赵云、马超、张飞、黄忠,蜀汉五虎他拼过四个。一流:张辽、庞德、关兴、魏延,二流:杨昂张郃参加打斗13场,只遇到过一位二流战将,被他碾杀,其余全都是硬碴子。就这样,张郃居然能活那么久,也是奇迹。张辽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单挑战绩如下:张辽共参加过9次打斗,胜利5次,平手算4次,输1次。还算是不错。比较三人的武艺,不用考虑,最强的肯定是张飞,而张郃和张辽有过交手,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平手。而相对来说,张郃遇到的基本上都是硬碴子,比张辽的战斗经验要更丰富,而后三国时代,张郃也曾经称王称霸,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所以排名靠前。三人的武艺对比:张飞>张郃≈张辽。二、再说说三人的领兵能力张飞的领兵能力还算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长坂坡独拒曹兵,名扬四海。西取川蜀,所战必克,立下大功。而宕渠一战,把张郃收拾得挺惨,连战马都不骑了,翻山越岭而走。张郃的领兵才能也不容小觑。虽然他曾经被张飞打败,但也与他当时只是个偏师的将领有关系,军事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夏侯渊战死后,曹魏众将搞民主选举,推举他代理主帅之职,也说明在曹魏众将中,是相当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的,认为他是个帅才。而张郃不负众望,严防死守,阻住刘备,争取到曹操率主力赶到。张辽的领兵才能就无需质疑了。张飞和张郃对付的是一个或数个敌人,而张辽对付的是东吴一国之敌。没让东吴占半点便宜,还威震逍遥津,杀得江南婴孩不敢夜啼,这威风,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对比三人领兵才能:张辽>张飞>张郃三、再来对比三位猛将的功绩:张飞1.当阳断后2.镇守南郡3.截江救阿斗4.收降严颜5.平定两巴6.宕渠击败张郃张郃1.从袁绍破公孙瓒2.从征乌桓3.从服张鲁4.从破马超5.攻西川6.屯守陈仓拒刘备7.平定羌胡8.夺街亭,败马谡9.围攻江陵张辽1.随关羽解白马围2.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3.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4.复从攻邺,邺破 5.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6.从攻袁谭,谭破 7.破辽东贼柳毅等 8.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9.从征袁尚於柳城,阵斩单于蹋顿 10.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11.合肥之战12.追击孙权,几俘之13.破吕范功劳对比:张辽>张飞>张郃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比较三位猛将的综合能力:张辽>张飞>张郃杨玉环自从接替婆婆武惠妃的班之后,因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将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进行恩宠。杨玉环受到唐玄宗李隆基十分恩宠,被封为贵妃。由于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之前十分受宠的武氏才被封为惠妃,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之所以封为贵妃,而没有封为皇后,潜夫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王氏作为李隆基的正牌皇后,为李隆基登基即位作出很大贡献,后来因为“符厌事件”被唐玄宗李隆基废为庶人,三个月后便过世了,事后玄宗再也没有立皇后。②李隆基此人权利欲极强,前期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当然不会随便立皇后;后期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更加不会立皇后对自己进行限制束缚了。③杨玉环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毕竟是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封为贵妃已经可以表达皇恩浩荡了,皇后为一国之母还是不能随便封的。说实话,张靓颖和张碧晨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歌手,两个人都是实力派唱将,如果说谁的演唱更能打动我,那么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张靓颖,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张靓颖张靓颖从快乐女生中脱颖而出,当时还比较年轻,但是唱功已经很好了,人也长的很漂亮,不光中文歌唱的好,就连英文歌也是轻松驾驭,独特的海豚音更是无人能比,当时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也是以高人气脱颖而出,那时候更多的还是关注于她靓丽的外边!可以说张靓颖自从出道以来,每一首歌曲都是经典,基本让百听不厌,她尤其擅长情歌,而情歌又是最能够打动人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她为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演唱的歌曲《终于等到你》,可以说这首歌被她唱出了灵魂,情感特别到位,让人听了以后就会深陷其中的感觉,当然还有歌词的功劳,我当时听这首歌曲查不多有几百遍,每天单曲循环,可以说张靓颖是年轻一代歌手中的佼佼者,灵魂的歌者!张碧晨张碧晨通过《好声音》这个音乐竞技类节目脱颖而出,独特的声线让人如痴如醉,也是绝对的实力歌手,不过相对于张靓颖而言,音乐作品确实少了很多,感觉出名以后并没有太多的亮眼作品,感觉还不如她在比赛时候的歌曲打动人心,当然张碧晨也很擅长情歌,她低沉的嗓音,让人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首歌就是,她为《花千骨》这部电视剧演唱的插曲《年轮》,真的很好听,也是能让我单曲循环的一首歌,张碧晨也很漂亮,也是新生代歌手中很有实力的歌者!很多人也都很喜欢她!其实有时候真的很难分出高低,有时候只是对比出来的选择,两个人都很优秀,只能说张靓颖的歌曲在感情上的拿捏比张碧晨更胜一筹,所以最后我选择张靓颖的歌更能够打动人心!(1)刘禅在位时间非常长。中国有几百个皇帝,在位时间超过20年的只有大概60个左右,而刘禅在位时间挤进前十名了。刘禅在位长达41年,让人惊奇的是蜀汉没有皇室内斗,总体来说政治局势非常稳定,内部没有流血权斗,而且涌现出一大批忠贞之士,这和同时期的江东孙吴政权形成了完全相反的鲜明对比。(2)曹丕上位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中国历朝历代,皇权争夺,同室操戈的不在少数,但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这是一个非常少见难得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曹丕做得很不错。(3)东吴立国最晚,灭亡最晚,西晋建立了,它还没灭亡。三国里,曹操没有做过皇帝,曹丕最先称帝,次年刘备称帝,而孙权在曹丕称帝的九年之后才称帝。西晋在265年建立,东吴直到280年才灭亡,也就是说,东吴和西晋并存了15年。(4)三国人物年龄最让人惊奇。如果把三国风云人物也按照世代划分的话,那么:40世代:刘表,贾诩。50世代:曹操,孙坚,吕布,袁绍60世代:刘备70世代:郭嘉,诸葛瑾,鲁肃,周瑜,杨修,孙策,马超,吕蒙,司马懿,庞统80世代:汉献帝,诸葛亮,孙权,陆逊,曹丕新00世代:曹叡,刘禅新10世代:司马昭原来,吕布不是帅小伙,而是和曹操同一个世代的;三国风云人物,明星集中在70世代和80世代;郭嘉,周瑜,孙策,鲁肃,马超,司马懿,庞统年龄差不多;汉献帝,诸葛亮同年出生;诸葛亮比孙权只大一岁;刘备比曹丕大了26岁,但是他俩的儿子,接班人只相差一岁。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这个问题有意思,三张相争,哪位最强?即然是三位武将的对比,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进行考虑:1.武艺高低,2.领军才能,3.功绩。一、先比较三人的武艺,依据就是单挑战绩。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飞的成绩单非常辉煌,他一共参加过26次打斗 ,其中胜利了21次,斩杀了11人,吼死了1人,打败过许禇3次,打败过张郃3次,打败高顺,于禁,刑道荣,马岱各1次。 张飞有过3次平局:与吕布打平2次,与马超打平1次。 张飞输过一次,醉酒后被吕布打跑,但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是唯一一个百合以上能与吕布打平的猛将。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郃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战斗质量最高的猛将了,大家看看他的对手超一流:赵云、马超、张飞、黄忠,蜀汉五虎他拼过四个。一流:张辽、庞德、关兴、魏延,二流:杨昂张郃参加打斗13场,只遇到过一位二流战将,被他碾杀,其余全都是硬碴子。就这样,张郃居然能活那么久,也是奇迹。张辽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单挑战绩如下:张辽共参加过9次打斗,胜利5次,平手算4次,输1次。还算是不错。比较三人的武艺,不用考虑,最强的肯定是张飞,而张郃和张辽有过交手,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平手。而相对来说,张郃遇到的基本上都是硬碴子,比张辽的战斗经验要更丰富,而后三国时代,张郃也曾经称王称霸,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所以排名靠前。三人的武艺对比:张飞>张郃≈张辽。二、再说说三人的领兵能力张飞的领兵能力还算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长坂坡独拒曹兵,名扬四海。西取川蜀,所战必克,立下大功。而宕渠一战,把张郃收拾得挺惨,连战马都不骑了,翻山越岭而走。张郃的领兵才能也不容小觑。虽然他曾经被张飞打败,但也与他当时只是个偏师的将领有关系,军事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夏侯渊战死后,曹魏众将搞民主选举,推举他代理主帅之职,也说明在曹魏众将中,是相当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的,认为他是个帅才。而张郃不负众望,严防死守,阻住刘备,争取到曹操率主力赶到。张辽的领兵才能就无需质疑了。张飞和张郃对付的是一个或数个敌人,而张辽对付的是东吴一国之敌。没让东吴占半点便宜,还威震逍遥津,杀得江南婴孩不敢夜啼,这威风,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对比三人领兵才能:张辽>张飞>张郃三、再来对比三位猛将的功绩:张飞1.当阳断后2.镇守南郡3.截江救阿斗4.收降严颜5.平定两巴6.宕渠击败张郃张郃1.从袁绍破公孙瓒2.从征乌桓3.从服张鲁4.从破马超5.攻西川6.屯守陈仓拒刘备7.平定羌胡8.夺街亭,败马谡9.围攻江陵张辽1.随关羽解白马围2.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3.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4.复从攻邺,邺破 5.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6.从攻袁谭,谭破 7.破辽东贼柳毅等 8.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9.从征袁尚於柳城,阵斩单于蹋顿 10.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11.合肥之战12.追击孙权,几俘之13.破吕范功劳对比:张辽>张飞>张郃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比较三位猛将的综合能力:张辽>张飞>张郃杨玉环自从接替婆婆武惠妃的班之后,因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将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进行恩宠。杨玉环受到唐玄宗李隆基十分恩宠,被封为贵妃。由于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之前十分受宠的武氏才被封为惠妃,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之所以封为贵妃,而没有封为皇后,潜夫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王氏作为李隆基的正牌皇后,为李隆基登基即位作出很大贡献,后来因为“符厌事件”被唐玄宗李隆基废为庶人,三个月后便过世了,事后玄宗再也没有立皇后。②李隆基此人权利欲极强,前期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当然不会随便立皇后;后期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更加不会立皇后对自己进行限制束缚了。③杨玉环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毕竟是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封为贵妃已经可以表达皇恩浩荡了,皇后为一国之母还是不能随便封的。说实话,张靓颖和张碧晨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歌手,两个人都是实力派唱将,如果说谁的演唱更能打动我,那么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张靓颖,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张靓颖张靓颖从快乐女生中脱颖而出,当时还比较年轻,但是唱功已经很好了,人也长的很漂亮,不光中文歌唱的好,就连英文歌也是轻松驾驭,独特的海豚音更是无人能比,当时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也是以高人气脱颖而出,那时候更多的还是关注于她靓丽的外边!可以说张靓颖自从出道以来,每一首歌曲都是经典,基本让百听不厌,她尤其擅长情歌,而情歌又是最能够打动人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她为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演唱的歌曲《终于等到你》,可以说这首歌被她唱出了灵魂,情感特别到位,让人听了以后就会深陷其中的感觉,当然还有歌词的功劳,我当时听这首歌曲查不多有几百遍,每天单曲循环,可以说张靓颖是年轻一代歌手中的佼佼者,灵魂的歌者!张碧晨张碧晨通过《好声音》这个音乐竞技类节目脱颖而出,独特的声线让人如痴如醉,也是绝对的实力歌手,不过相对于张靓颖而言,音乐作品确实少了很多,感觉出名以后并没有太多的亮眼作品,感觉还不如她在比赛时候的歌曲打动人心,当然张碧晨也很擅长情歌,她低沉的嗓音,让人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首歌就是,她为《花千骨》这部电视剧演唱的插曲《年轮》,真的很好听,也是能让我单曲循环的一首歌,张碧晨也很漂亮,也是新生代歌手中很有实力的歌者!很多人也都很喜欢她!其实有时候真的很难分出高低,有时候只是对比出来的选择,两个人都很优秀,只能说张靓颖的歌曲在感情上的拿捏比张碧晨更胜一筹,所以最后我选择张靓颖的歌更能够打动人心!(1)刘禅在位时间非常长。中国有几百个皇帝,在位时间超过20年的只有大概60个左右,而刘禅在位时间挤进前十名了。刘禅在位长达41年,让人惊奇的是蜀汉没有皇室内斗,总体来说政治局势非常稳定,内部没有流血权斗,而且涌现出一大批忠贞之士,这和同时期的江东孙吴政权形成了完全相反的鲜明对比。(2)曹丕上位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中国历朝历代,皇权争夺,同室操戈的不在少数,但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这是一个非常少见难得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曹丕做得很不错。(3)东吴立国最晚,灭亡最晚,西晋建立了,它还没灭亡。三国里,曹操没有做过皇帝,曹丕最先称帝,次年刘备称帝,而孙权在曹丕称帝的九年之后才称帝。西晋在265年建立,东吴直到280年才灭亡,也就是说,东吴和西晋并存了15年。(4)三国人物年龄最让人惊奇。如果把三国风云人物也按照世代划分的话,那么:40世代:刘表,贾诩。50世代:曹操,孙坚,吕布,袁绍60世代:刘备70世代:郭嘉,诸葛瑾,鲁肃,周瑜,杨修,孙策,马超,吕蒙,司马懿,庞统80世代:汉献帝,诸葛亮,孙权,陆逊,曹丕新00世代:曹叡,刘禅新10世代:司马昭原来,吕布不是帅小伙,而是和曹操同一个世代的;三国风云人物,明星集中在70世代和80世代;郭嘉,周瑜,孙策,鲁肃,马超,司马懿,庞统年龄差不多;汉献帝,诸葛亮同年出生;诸葛亮比孙权只大一岁;刘备比曹丕大了26岁,但是他俩的儿子,接班人只相差一岁。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合法性:曹爽占优。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因此,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因此,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外围力量立场分析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1、东线,扬州都督区。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2、北线,河北都督区。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因此,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3、南线,荆州都督区。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4、西线,雍凉都督区。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但总的来说,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双方基本是平手。但是,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同时,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兵马调动,粮草先行。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但是,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因此,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但是,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这个问题有意思,三张相争,哪位最强?即然是三位武将的对比,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进行考虑:1.武艺高低,2.领军才能,3.功绩。一、先比较三人的武艺,依据就是单挑战绩。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飞的成绩单非常辉煌,他一共参加过26次打斗 ,其中胜利了21次,斩杀了11人,吼死了1人,打败过许禇3次,打败过张郃3次,打败高顺,于禁,刑道荣,马岱各1次。 张飞有过3次平局:与吕布打平2次,与马超打平1次。 张飞输过一次,醉酒后被吕布打跑,但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是唯一一个百合以上能与吕布打平的猛将。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单挑战绩如下:张郃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战斗质量最高的猛将了,大家看看他的对手超一流:赵云、马超、张飞、黄忠,蜀汉五虎他拼过四个。一流:张辽、庞德、关兴、魏延,二流:杨昂张郃参加打斗13场,只遇到过一位二流战将,被他碾杀,其余全都是硬碴子。就这样,张郃居然能活那么久,也是奇迹。张辽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单挑战绩如下:张辽共参加过9次打斗,胜利5次,平手算4次,输1次。还算是不错。比较三人的武艺,不用考虑,最强的肯定是张飞,而张郃和张辽有过交手,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平手。而相对来说,张郃遇到的基本上都是硬碴子,比张辽的战斗经验要更丰富,而后三国时代,张郃也曾经称王称霸,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所以排名靠前。三人的武艺对比:张飞>张郃≈张辽。二、再说说三人的领兵能力张飞的领兵能力还算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长坂坡独拒曹兵,名扬四海。西取川蜀,所战必克,立下大功。而宕渠一战,把张郃收拾得挺惨,连战马都不骑了,翻山越岭而走。张郃的领兵才能也不容小觑。虽然他曾经被张飞打败,但也与他当时只是个偏师的将领有关系,军事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夏侯渊战死后,曹魏众将搞民主选举,推举他代理主帅之职,也说明在曹魏众将中,是相当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的,认为他是个帅才。而张郃不负众望,严防死守,阻住刘备,争取到曹操率主力赶到。张辽的领兵才能就无需质疑了。张飞和张郃对付的是一个或数个敌人,而张辽对付的是东吴一国之敌。没让东吴占半点便宜,还威震逍遥津,杀得江南婴孩不敢夜啼,这威风,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对比三人领兵才能:张辽>张飞>张郃三、再来对比三位猛将的功绩:张飞1.当阳断后2.镇守南郡3.截江救阿斗4.收降严颜5.平定两巴6.宕渠击败张郃张郃1.从袁绍破公孙瓒2.从征乌桓3.从服张鲁4.从破马超5.攻西川6.屯守陈仓拒刘备7.平定羌胡8.夺街亭,败马谡9.围攻江陵张辽1.随关羽解白马围2.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3.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4.复从攻邺,邺破 5.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6.从攻袁谭,谭破 7.破辽东贼柳毅等 8.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9.从征袁尚於柳城,阵斩单于蹋顿 10.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11.合肥之战12.追击孙权,几俘之13.破吕范功劳对比:张辽>张飞>张郃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比较三位猛将的综合能力:张辽>张飞>张郃杨玉环自从接替婆婆武惠妃的班之后,因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将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进行恩宠。杨玉环受到唐玄宗李隆基十分恩宠,被封为贵妃。由于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之前十分受宠的武氏才被封为惠妃,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之所以封为贵妃,而没有封为皇后,潜夫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王氏作为李隆基的正牌皇后,为李隆基登基即位作出很大贡献,后来因为“符厌事件”被唐玄宗李隆基废为庶人,三个月后便过世了,事后玄宗再也没有立皇后。②李隆基此人权利欲极强,前期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当然不会随便立皇后;后期怠慢朝政、任用奸臣,更加不会立皇后对自己进行限制束缚了。③杨玉环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毕竟是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封为贵妃已经可以表达皇恩浩荡了,皇后为一国之母还是不能随便封的。说实话,张靓颖和张碧晨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歌手,两个人都是实力派唱将,如果说谁的演唱更能打动我,那么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张靓颖,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张靓颖张靓颖从快乐女生中脱颖而出,当时还比较年轻,但是唱功已经很好了,人也长的很漂亮,不光中文歌唱的好,就连英文歌也是轻松驾驭,独特的海豚音更是无人能比,当时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也是以高人气脱颖而出,那时候更多的还是关注于她靓丽的外边!可以说张靓颖自从出道以来,每一首歌曲都是经典,基本让百听不厌,她尤其擅长情歌,而情歌又是最能够打动人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她为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演唱的歌曲《终于等到你》,可以说这首歌被她唱出了灵魂,情感特别到位,让人听了以后就会深陷其中的感觉,当然还有歌词的功劳,我当时听这首歌曲查不多有几百遍,每天单曲循环,可以说张靓颖是年轻一代歌手中的佼佼者,灵魂的歌者!张碧晨张碧晨通过《好声音》这个音乐竞技类节目脱颖而出,独特的声线让人如痴如醉,也是绝对的实力歌手,不过相对于张靓颖而言,音乐作品确实少了很多,感觉出名以后并没有太多的亮眼作品,感觉还不如她在比赛时候的歌曲打动人心,当然张碧晨也很擅长情歌,她低沉的嗓音,让人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首歌就是,她为《花千骨》这部电视剧演唱的插曲《年轮》,真的很好听,也是能让我单曲循环的一首歌,张碧晨也很漂亮,也是新生代歌手中很有实力的歌者!很多人也都很喜欢她!其实有时候真的很难分出高低,有时候只是对比出来的选择,两个人都很优秀,只能说张靓颖的歌曲在感情上的拿捏比张碧晨更胜一筹,所以最后我选择张靓颖的歌更能够打动人心!(1)刘禅在位时间非常长。中国有几百个皇帝,在位时间超过20年的只有大概60个左右,而刘禅在位时间挤进前十名了。刘禅在位长达41年,让人惊奇的是蜀汉没有皇室内斗,总体来说政治局势非常稳定,内部没有流血权斗,而且涌现出一大批忠贞之士,这和同时期的江东孙吴政权形成了完全相反的鲜明对比。(2)曹丕上位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中国历朝历代,皇权争夺,同室操戈的不在少数,但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后,没有对任何一个兄弟开刀,这是一个非常少见难得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曹丕做得很不错。(3)东吴立国最晚,灭亡最晚,西晋建立了,它还没灭亡。三国里,曹操没有做过皇帝,曹丕最先称帝,次年刘备称帝,而孙权在曹丕称帝的九年之后才称帝。西晋在265年建立,东吴直到280年才灭亡,也就是说,东吴和西晋并存了15年。(4)三国人物年龄最让人惊奇。如果把三国风云人物也按照世代划分的话,那么:40世代:刘表,贾诩。50世代:曹操,孙坚,吕布,袁绍60世代:刘备70世代:郭嘉,诸葛瑾,鲁肃,周瑜,杨修,孙策,马超,吕蒙,司马懿,庞统80世代:汉献帝,诸葛亮,孙权,陆逊,曹丕新00世代:曹叡,刘禅新10世代:司马昭原来,吕布不是帅小伙,而是和曹操同一个世代的;三国风云人物,明星集中在70世代和80世代;郭嘉,周瑜,孙策,鲁肃,马超,司马懿,庞统年龄差不多;汉献帝,诸葛亮同年出生;诸葛亮比孙权只大一岁;刘备比曹丕大了26岁,但是他俩的儿子,接班人只相差一岁。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合法性:曹爽占优。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因此,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因此,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外围力量立场分析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1、东线,扬州都督区。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2、北线,河北都督区。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因此,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3、南线,荆州都督区。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4、西线,雍凉都督区。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但总的来说,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双方基本是平手。但是,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同时,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兵马调动,粮草先行。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但是,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因此,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但是,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平静的离开依依不舍并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看淡一切。不单是现在,过去对普遍工职也是这样。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首先看司马懿。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01鹰眼狼顾的司马懿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02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03政治家的权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

魔范学院攸晏更新攻略,江苏理工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到底哪个好呢希望详解

4,在范冰冰魔范学院里后辈下之后的任务在哪触发

北京王府井,只要接了影视任务,从经纪人办公室里出来,左边的就是
要和灿烈约会一颗星才能遇到伯贤,起码要58级才能遇到灿烈

5,范冰冰魔范学院执事任务第五天约会截图

约会地点有,北京饭店和北京饭店旁边得酒吧只要点白色的对画框就会出现一个桃心,点击桃心就会出现你遇到的明星,跟着等级和名望会出现不同约会地点的。
拒绝求婚好像没有用!离婚之后便三星,只要继续约会 满足五星就可!现在满六星后还可以领养宝宝呢!我是范冰冰魔范学院吧的小吧,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祝你玩得愉快!

6,范冰冰魔范学院怎么刷体力 无限体力攻略

在说这个方法之前,先给大家总结下我们目前已知的几种获得体力的方法:自然的恢复,5分钟恢复一点的体力,这个过程实在是太慢了,但是聊胜于无,还是收着吧。朋友之间的赠送宝盒,每个盒子开出5点体力。每天能接受的宝盒根据VIP的不同而不同,简单的说就是VIP等级越高,能收的体力就越多,
范冰冰魔范学院体力不支怎么办1、膜拜有皇冠气泡的角色,就可以获得体力奖励。2、成为vip,购买一次获得10体力,购买五次获得50体力,购买10次则获得100体力。3、好友互送体力~

7,范冰冰魔范学院花容少女怎么搭配 花容少女五星攻略

花容少女五星搭配攻略:发型:飞羽柔花·红(150钻石外套:胧纱。我知道个腾讯的一个游戏也蛮好玩的,楼主可以去玩王牌对决的啊,玩家可在格斗过程中自由的切换喜欢的英雄英雄,在俘虏模式中被击杀的玩家将有机会被队友解救,直至一方玩家全部没了为止,是不是很激动人心啊里面的地图有清爽迷人的水上乐园我们都很喜欢。这游戏没有等级限制玩起来也挺自由公平的。王牌对决里的游戏人物丰富而且装扮,对战动作帅气逗趣而且挺考验头脑智力操作技巧,楼主应该会喜欢的
你可以百度“魔范学院 杂志封面”,有不少游戏网站都出攻略了,我也是在那里看的,感觉挺全的,有近30种杂志封面的图文攻略教你怎么五星搭配。

8,龙之谷角色无法登陆

我和你出了同样的问题,到登陆框那里就出现是否结束游戏,然后不管点什么都会关闭游戏,你先重新下载个客户端,千万别用以前的重新装,因为装了也是不能用,全部卸载,然后重新下载,在不好用,重新装一下系统,绝对OK 希望采纳 谢谢
关闭你的防火墙。 如果还不行可能要重新下载了
首先,对LZ的文字表达意见很大! 看着累! 你说的问题,你先去查一下毒,然后修补一下漏洞,清理一下插件! 一般你说的情况都是这些小问题导致的,没有说什么服务器什么网络或者配置问题! 你打客服电话也是浪费话费,他们永远只会说,正在处理,帐号异常,请稍候再试等等,如果你觉得还不行,我就不信你格式化了全盘,重装系统还会有这种问题,实际上问题本身是在你的电脑,不要随便抱怨,为什么别人就不出这种故障?
你先重新开下电脑 如果重新开机还不行的话 你就重新把游戏下载 绝对不可能是号的问题 只有电脑的问题 现在玩龙之谷应该不挤吧 有那么多区 反正你重启电脑 或者重新下载电脑 还有个可能性就是你的网络有问题 看看网络有没有异常变化

9,范冰冰魔范学院可爱公主风五星搭配攻略 详解怎么玩

范冰冰魔范学院可爱公主风五星搭配攻略推荐搭配1——发型:可爱双马尾(5206现金)上衣:兔耳朵水手上衣(5206现金)下装:幻蓝纱纱蓬蓬裙(5206现金)袜子:纯白丝袜(初始)鞋子:银色公主鞋(5206现金)推荐搭配2——发型:可爱双马尾(5206现金)连衣裙:蓬蓬少女裙(6941现金)袜子:纯白丝袜(初始)提包:萌萌毛球包(2902现金)鞋子:银色公主鞋(5206现金)点评:这一任务的要求是“可爱公主风”,所以我们在发型的选择上,使用了夹着两个蝴蝶结发卡的双马尾,萌妹纸必备发型!接下来是着装搭配,摄影师给出的建议是“蓬蓬裙”,所以这就很简单啦,幻蓝纱纱蓬蓬裙(好拗口的名字)!为了搭配这一裙装,我们选择了带有些许水手服风格的上衣,胸前的兔耳朵蝴蝶结+双肩小飞袖的设计,可爱十足。最后就是鞋袜,百搭的纯白丝袜+银色公主鞋就OK啦!
楼主你好你活力运动风五星搭配攻略:发型:元气少女上衣:运动舒适t如果楼主想玩电脑客户端游戏的话可以试试王牌对决的哦,这王牌对决里面有很多动漫小说电影里面的角色而且都拥有很具有特点的技能,比如说堕天使光圈还有技能暗蚀之力。路西法是纯攻击型战士输出高血厚,并且人物还是很倾国倾城的而且是那种高冷美妞哦。优雅的背景旋律湛蓝的天空让人想翱翔,与众不同身怀绝技数百个人物怎么玩都是很新鲜的呢!总之王牌对决这个游戏里非常多的特色英雄,超多玩法等你来体验的呢!

文章TAG:魔范学院攸晏更新攻略  江苏理工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到底哪个好呢希望详解  

相关文章

  • 娱乐开局休了天后老婆,主人公是从妻子的一本小说开始的

    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链接:摘抄代码:ayy7小说标题: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都市校园连载状态:已完成字数:221.57万字简介:《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是一部娱乐明星类型的网络小说,我对老婆很无奈,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对百度云资源太贤惠,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_by光英_txt免费阅读全文,链接:摘抄代码:jg3a小说名: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娱乐明星连载状态:已完成简介:我对老婆很无奈。《娱乐:开局怒怼相亲女》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
  • 最后左转的英语,英语左转右转

    英语中的方向词(左转、左转、右转)?向后转,然后左转。简单学习动作词,左右转,不要搞错,(左转,英语中“左转”怎么发音?)向左转,向右转,然后在你的左边向右转,左转:左转;右转:向右转,举例:1。走到这条路变成羊肠小道的地方向左拐。用英语怎么说交警、红灯、绿灯、慢驶、十字路、速度限制、左转...路标指南、红灯、减速、左转、交叉路口、绿灯、黄灯、斑马线、右转、禁止掉头。英语:trafficpolice:交通警察;Redlight:红灯;绿光:绿光;慢速驾驶:减速(indriving);十字路口:路口;限速:..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