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后宫和外戚乱政原因探究一、最初制度设计,预防后宫干政。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后宫虽然先后有两位皇后,后宫大事有太后张氏为主。张氏入主后宫之后,对朝中内外政事莫不周知。二、明朝选妃的日趋平民化,门第已不是首选因素。《清史稿·后妃传》里对选秀和后宫等级有着详细的记载。
古代嫔妃侍寝都有哪些规矩?
古代皇权社会,皇帝后嗣血脉乃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因而从侍寝人选到侍寝流程均有相关制度,皇宫中甚至专门有部门负责此事。此外,古代极为重视纲常伦理,皇宫之中尤为如此,历朝历代嫔妃侍寝,“礼”均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分量。侍寝人选,清朝以前皇帝随心所欲,清朝时期首创翻牌子古代,除了少数帝王之外,大部分帝王的后宫都极为庞大,更有甚者多达数千上万人,如此庞大的后宫规模,要挑选侍寝嫔妃乃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与清朝的翻牌子制度不同的是,清朝以前有不少皇帝都玩出了新花样。
1、轮流侍寝。这是一种较为公平的侍寝制度,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按照位分的高低,前半月由低到高轮流侍寝,下半月由高到低进行侍寝,位分最高的皇后可以在十五、十六两天独占。不过,这种方式虽然看似公平,但却因限制太过严格,因而少有皇帝会遵守。2、羊车望幸。这是晋武帝司马炎发明的一种方法,也就是用羊车载着自己在后宫的小路上漫无目的游荡,羊车停在谁的门前,便由谁来侍寝。
这种方式在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南朝宋文帝也曾采用这种方式。△羊车望幸3、锉角媒人。这是唐玄宗发明的一种方法,他每天将嫔妃集中在一起,然后让他们投骰子,投中者中最优胜者,便由其当夜侍寝。而在私下里,宦官将这种骰子称为锉角媒人。4、蝶幸之法。春秋季节,唐玄宗会令后宫女子们在门前栽花,玄宗自己则追着蝴蝶游走,蝴蝶落在谁的门前,当晚便留宿在该嫔妃处。
不过,自从杨贵妃入宫之后,由于她独宠后宫,以上两种方式便都不用了。5、风流箭。这是唐敬宗发明的一种方式,以皮竹做弓,纸做箭,纸中间密贮龙麝末香。嫔妃们聚集在一起,唐敬宗射出一箭,中箭者不仅毫无痛楚,且浓香触体,并由被射中的嫔妃侍寝。6、挂灯笼。这是明朝的规定,每当天色渐黑时,嫔妃们便会在所住宫门之前,挂起两只红纱灯笼。
皇帝选择到某处留宿之后,该宫门上的灯笼便会被卸下来,表示皇帝已经选定了侍寝的妃子。于是,负责巡夜的内监,便会传令各宫卸灯寝息。7、翻牌子。这是清朝特有的方式,后宫每个嫔妃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太会初步拟定一个名单,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
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以上便是古代帝王选择侍寝嫔妃的方式,总体来说清朝以前的皇帝大多随心所欲,这导致很多嫔妃入宫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宠幸,甚至连皇帝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而清朝的翻牌子却能有效避免这一点,毕竟司礼监会根据侍寝记载率先选择一定的范围。侍寝流程:“礼”占据着较重地位,限制普遍较为严格在侍寝流程方面,清朝可谓独具一格。
清朝以前通常是由皇帝到嫔妃住处过夜,而清朝时期则是由敬事房太监将侍寝的嫔妃抬到皇帝寝宫。此外,即使是夫妻之事,皇宫中同样有着诸多限制。1、侍寝之前铺宫焚香。皇帝在第一次临幸嫔妃的住所时,要进行铺宫。也就是由宦官将房间装饰一新,而负责侍寝的妃子也要穿戴一新。这其实与民间结婚时装饰新房(洞房)一样,作为嫔妃或许享受不到民间的结婚礼仪,但必要的流程还是要的。
焚香则是指皇帝临幸之前,要在宫内进行焚香,使得房内香气扑鼻(崇祯时禁用)。△这种妃子居于内侧是绝无可能出现的2、侍寝之时规矩繁多。古代将夫妻房事称为“周公之礼”,而在尤为注重礼制的皇宫中,这种制度体现的就尤为明显了。例如钻龙床,要求嫔妃必须从皇帝脚下爬入,而不允许像普通百姓那样掀开被子钻进去,退出时也必须再从床尾倒着退出。
再如睡觉方位,古代规定女子睡觉必须睡于外侧,一来防止丈夫从床上掉下去,二来方便女子下床服侍丈夫。又如天地人伦,要求皇帝必须在上,嫔妃必须在下,且不可随意触碰皇帝身体,以及禁声、限时(清朝)等等规定,总之规矩限制极多。△钻龙床3、侍寝之后必要措施。正如前文所说,皇嗣血脉乃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因此古代皇宫中专门有部门负责管理此事。
侍寝完毕之后,通常有专门人员负责记录侍寝的人员、时间等信息,方便以后嫔妃怀孕时进行核对。如果皇帝不打算让嫔妃怀孕,也会有专门人员采取避孕措施,避免皇帝随意留下龙种。而在清朝,更是规定完事之后必须将嫔妃送回去,禁止嫔妃在皇帝寝宫过夜。△清朝嫔妃被禁止留宿于皇帝寝宫总之,在古代皇权社会,作为关乎皇嗣血脉的头等大事,后宫嫔妃侍寝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清朝之前皇帝大多还能随心所欲,清朝时期限制尤为严格,而这也是清朝少有皇帝沉迷女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皇帝选嫔妃有哪些标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古代这种君权神授的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的女人也是后宫佳丽三千,俗话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妃子称之为极品佳丽确实不为过,那么皇帝甄选嫔妃有什么标准呢?一、必须出身高贵。皇帝作为九五至尊,所以作为皇帝的女人也必须是出身高贵才行,所以甄选嫔妃的标准第一关就把出身平民或者出身较为低下的人家排除,只从王公贵族或者皇亲外戚家族甄选,试想如果皇帝娶了朝中大臣或者皇亲家族的女子则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皇位也有很多人支持。
二、身体健康,无各种疾病。第一关甄选通过后,第二关就由宫女或者太监亲自验证查看参选的女子是否有如皮肤病、妇科病等疾病,一经发现有其中一项疾病,则立马淘汰,十分严格,再者还得查验是否是处女,因为古代尤其是皇家是非常注重血统的,一经发现非处女之身,则立马遣送回去。三、颜值高,身材好。从古至今,人皆有爱美之心,作为皇帝的女人更是要生的一幅好皮囊,如果长的不漂亮,即使家境再好也难以选上,因为皇帝不会喜欢,不仅如此还要身材好,因为皇帝的女人其实也是个形象代表,如果一个又矮又丑的女人和皇帝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会有损国家颜面。
四、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必不可少。虽说选妃注重的是出身以及容貌,但是多才多艺的女人在皇帝的眼中同样是个很大的亮点,因为在皇帝的眼中,漂亮女人实在太多了,如果一个女人能靠内在因素如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吸引皇帝,那更加是个亮点加分项,所以,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同样必不可少。结论总的来说,古代皇帝选妃的标准非常之高,作为帝王的女人,将来有可能母仪天下成为皇后,条件苛刻似乎也不为过,因为这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
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虽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但皇帝们的女人用群来计绝对不夸张。作为男人的皇帝只有一个,而他的女人们却有一堆,这就出现了后宫嫔妃争宠的情况。下面咱们就简单说一说,皇帝的这些女人们为什么要互相践踏,去争得帝王们最终的宠幸。错综复杂的势力其实历史上的许多皇帝,都不会随意的为他的女人们加封高贵的头衔,皇帝的婚姻也会掺杂有很多复杂的政治色彩。
有人会想皇帝不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吗?真实的情况是每个王朝都会存在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势力,而每一个壮大势力都会牵扯一个庞大的派系,所以皇帝有时候也需要去平衡这些关系。比如x、y、z三种势力中都有自己人成为皇帝的女人,那么哪个女人能够受到皇帝的宠爱,她背后所代表的那股势力就会逐步壮大起来,所以这是为了取得政治上优势必须争宠的一个原因。
母以子贵的现实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都对皇帝的女人是否生有龙种有不同规定,如果能争得皇帝的宠幸,那么皇帝招幸的次数就会增多,这种情况下受孕的几率也会更大。如果运气好的话生一个男孩,而且这个孩子又比较争气,万一还能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储君,这个嫔妃就会在母以子贵的传统下地位骤升。再有就是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没有为皇帝留下一男半女的女人,在皇帝死后结果会很惨。
情况好的话就会像武则天一样去当尼姑,情况差的话被提前弄死为帝王陪葬,这在那时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人性最基本的需求皇帝的嫔妃也是普通人,在皇帝这个庞大的后宫群体之中,可以说大部分女人都是帝王的备胎。如果不能从后宫众多女人中脱颖而出,那么这个女人一生和一个寡妇没有区别,说句比较露骨现实的话,皇帝的女人也是有生理需求的。
而这么多的女人皇帝只有一个,而帝王面对后宫众多女人这么大的工作量,不可能做到雨露均沾面面俱到。所以谁能够利用自己的手段,抓住少得可怜的机遇,让这唯一的男人注意上自己,并使出浑身解数还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才是自己这尴尬处境的唯一出路。对权力的追求欲望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大历史环境下,宫里的女人和普通女人一样,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耳濡目染身边女人的一些悲惨下场,个别女人自然也就会产生畸形的权利欲,以求掌权后自己控制自己的人生。那么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就是最简单的一条捷径,历史上通过这种手段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女人不少,比如刚才咱们提到的武则天,虽然后世对她褒贬不一,但她一代女皇的身份却是不争的事实。还有清末咱们比较厌恶的慈禧,不都是沉迷在权力瘾中不可自拔吗?。
清朝后宫妃子的等级划分是什么?
清朝宫斗剧里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级和制度,了解一些的话,无论对阅读历史,还是看宫斗剧都有不少帮助。在清朝,后妃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没有品级,但理论上也可以陪皇帝过夜,一般侍寝后都可以升级。按照清朝宫廷的制度,除了皇后和皇贵妃只能有1人之外,其他品级的人数并没有非常明确固定的人数限制,有些规制也仅限于某些时段,盛清和晚清就根本没法比。
宫斗剧最喜欢的一个历史设计是,清朝这些后妃等级是可升可降的,而升降也没有非常透明,除了生孩子特别是生皇子肯定会得到升级之外,其他都是视皇帝的喜好而定吧。可以说,没有这套升降级制度,后宫戏也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拿慈禧为例,她17岁刚选秀进宫时仅被封为第六等级的“兰贵人”;19岁被封为懿嫔;21岁生下咸丰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后,被晋封为懿妃;22岁时,被封为懿贵妃。
按照清朝的制度,在先帝去世后,慈禧作为皇帝的生母,可以被尊称为皇太后,但生母皇太后的地位没有嫡母皇太后(也就是先帝的皇后)高。在慈禧时代,慈安皇太后的地位就更高。有意思的是,慈禧生前虽然没有做过皇后,离皇后还差一个“皇贵妃”呢,但作为皇帝生母,她去世后的谥号依例仍然可以被称作“皇后”。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甄嬛传》甄嬛的原型)也是如此,她在雍正生前最高也只做到熹贵妃,但当乾隆即位后,她也顺利成章的成为皇太后,但和慈禧时代不一样的是,由于雍正的皇后在雍正驾崩前已去世,乾隆朝没有嫡母皇太后,因此崇庆皇太后也成为了大清朝当时唯一的皇太后。
崇庆皇太后去世后,只做到贵妃的她也被谥为“皇后”。整个大清朝,一共有27个皇后,但真正生前戴过皇后桂冠的16人。在其他11个人中,还有一个人连皇帝生母都不是,只做过皇帝的养母,那就是咸丰帝的养母,成为大清以至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既不是皇帝正宫皇后,也不是皇帝生母的皇太后和皇后。一般来说,尽管其他人的品级升升降降,但皇后的位置是最稳定的,在整个大清朝,一共只废掉两个皇后。
一位是顺治帝的皇后孟古青被降为静妃,一位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最近在《延禧攻略》由佘诗曼扮演的她大出风头)。最后想说一下,大清朝并不是总有皇后的,前任皇后去世后,皇帝未必就会立后。比如乾隆在废掉第二任皇后之后,就再也没有立后,后宫品级最高的就是嘉庆帝的生母,被封为皇贵妃的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的女主角。
为何想要穿越成为妃子?真实的清朝后妃生活是怎样的?
想穿越的,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小,看了一些影视或者文学作品,而不是因为看过历史记录的小姑娘。一般来说,她们是觉得做妃子比较好玩儿吧!清朝真实的后妃生活也分情况,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妃子不是那么好当的。背景就不提了,在生活中处处守的规矩也很多。衣食住行都是必须严格遵守规矩。比如说,品阶不能戴什么样的首饰,必须穿什么样式的衣服,等等。
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守规矩。即使想往头上插朵花,都是守颜色和花品的规矩。因为妃子不代表个人,而是背后的家族。即使皇帝不因为妃子穿戴错了惩罚,但是这个家族连自己女儿都教调的不懂规矩,其他事情能办好吗?所以,妃子绝对不能随心所欲。太医也没有可能像影视文学作品里那样,和妃子有那么多机会接触。诊治的时候,里里外外都是按规定,什么位置站宫女,什么位置是太监,什么位置有护卫,等等,大家都在各自位置上盯着。
自然,妃子不管是做什么,这些人也在规定的位置盯着。离远点,也得保持多少步,不然要受罚。恩,包括妃子上厕所,是全程有陪着的。洗澡睡觉,换衣服。现代女性穿越过去,恐怕连这个是受不了的。吃也一样。规定的时间,差不多的“套餐”,根据位置高低,吃的不一样。或许某个妃子喜欢的某道菜,因为自己地位不够,除了皇帝赏赐吃到冷的外,入宫后,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吃到了——还不如不入宫,还可以偷吃两口呢!(顺便说一句,皇亲国戚和大臣们,饮食也是有规矩的。
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吃什么是有规定的,但是,悄悄偷吃两口,皇帝通常假装不知道。但是在宫里,想偷吃那麻烦大了)娱乐?大量的时间打磨自己的艺术作品倒是可以——比如绣花,写字,做点其他手工。也可以品茶种花。下棋养鸟也可以。基本不出房间或者自己宫的小院子。但是,不能有太大动静的娱乐,比如弄个戏班唱显然可能性不大。
外出,是指离开自己住所,是有规定的。请安可以,其他已经被批准的事可以。平时不允许乱走的。至于想出宫,这个基本都是做梦吧!倒是皇帝心情好带出去也有的,概率不是很大。妃子也不能随便说话,与下人奴才要有规矩。与其他妃子更是交谈机会很少。因为平时不允许随便出去。与皇帝交谈是看皇帝心情。与子女见面也有时间限制。
明朝近三百年为何没有后宫和外戚乱政呢?如何选妃是个关键吗?
正如题主所说,明朝的历史上确实没有发生后宫及外戚乱政的事情。在探究其原因之前,我们来共同捋一捋明朝各个时期的后宫之主吧。明朝各个时期的后宫之主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孝慈皇后马氏,洪武元年(1368年)被册立为皇后。马氏是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是与朱元璋共患难的夫妻,在主政后宫时期,以身作则、粗茶淡饭、缝补旧衣,朱元璋也非常敬重这位原配夫人,对于马氏的建言也能听取和采纳。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氏病逝,时年51岁,被朱元璋追谥为孝慈皇后,之后被明太宗朱棣上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明世宗朱厚熜加尊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氏病逝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此后后宫之主一直空着。二、明惠宗朱允炆时期皇太后吕氏,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封其母吕氏为皇太后,追尊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
吕氏是大臣吕本之女,最初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女常氏为朱标的太子妃,吕氏为朱标妾室,常氏去世后吕氏才被封为太子妃。其子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但不久朱允炆的皇位被其叔叔朱棣篡去,被取消太后位号,改称皇嫂懿文太子妃,与幼子朱允熙为懿文太子守陵,去世时间已不可考。孝愍让皇后马氏,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封为皇后。
马氏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为朱允炆生子朱文奎、朱文圭。朱棣攻克京师后,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太子朱文奎被杀,马皇后也自焚而死。南明弘光帝追谥其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三、明太宗朱棣时期仁孝皇后徐氏,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徐氏是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嫡长女,为朱棣生三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四女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安成公主、咸宁公主。
身为后宫之主的徐氏也经常劝谏朱棣修养生息、注重节俭、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并编成《内训》、《劝善书》,颁行天下。朱棣也尊重这位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病逝于南京,时年46岁,被朱棣追谥为仁孝皇后,之后被其子明仁宗朱高炽尊谥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同样,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未有再立皇后打算,后宫之主一直空着。
当然朱棣时期还有两位贵妃,昭献贵妃王氏、昭懿贵妃张氏,其中张氏为河间忠武王张玉之女,王氏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去世。四、明仁宗朱高炽时期诚孝昭皇后张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即位封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张氏是指挥使张麒之女,与朱高炽生三子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一女嘉兴公主。张氏孝谨温顺,侍奉朱棣夫妇尽心周到,深得朱棣与徐皇后的欢心。
张氏入主后宫之后,对朝中内外政事莫不周知。可惜朱高炽的皇帝在位不足一年便驾崩。五、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太后张氏,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尊封张皇后为皇太后,其实就是上面的诚孝昭皇后张氏,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虽然皇帝为儿子朱瞻基,但是当时军国大事多受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当然张氏也没有完全干扰儿子的所有朝政,母子关系融洽,下面进献的贡品,朱瞻基也一定要先奉送给张氏。
当朱瞻基废除皇后胡氏改立孙氏为后,张太后怜胡氏而非常照顾。恭让章皇后胡氏,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立太子妃胡氏为皇后。胡氏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以贤闻名被选为皇太孙妃。与朱瞻基生育二女顺德公主、永清公主,无子,所以虽然为人忠厚善良、举止庄重,却得不到恩宠。宣德三年(1428年)以胡皇后无子多病为由,被废去后位,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
正统八年(1443年)在太皇太后张氏去世第二年,胡氏也跟着去世,用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尊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废除胡氏后立贵妃孙氏为皇后。孙氏为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因容貌俊美被选入宫。孙氏与朱瞻基感情深厚,生子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后宫虽然先后有两位皇后,然而后宫大事有太后张氏为主。
直到朱瞻基于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其母张太后依然健在。六、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太皇太后张氏,宣德十年(1435年)朱祁镇即位尊其祖母张氏为太皇太后,也就是诚孝昭皇后张氏、宣德太后张氏。此时的皇帝朱祁镇才9岁,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由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三杨”辅政,曾有大臣劝张氏垂帘听政,被张氏以祖宗之法不可违为由拒绝。
正统七年(1442年)张氏病逝,被朱祁镇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皇太后孙氏,宣德十年(1435年)朱祁镇即位尊其母孙氏为太后,也就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之后同意群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即位后尊孙氏为上圣皇太后。景泰八年(1457年)孙太后再次同意群臣拥立朱祁镇复辟,朱祁镇复辟成功后为孙太后上徽号为圣烈慈寿皇太后。
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崩逝,尊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孝庄睿皇后钱氏,正统七年(1442年)被张太皇太后选中册封钱氏为皇后。钱氏为都指挥佥事钱贵之女,与朱祁镇关系和睦,然而立后六七年间虽然得宠,却一直未能生育儿女。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成为也先的俘虏。
皇后钱氏献出自己所有私财,希望赎回朱祁镇。然而一切于事无补,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失去后位的钱氏唯一希望就是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的丈夫朱祁镇能够回到自己身边,就这样由于长时间的跪拜求神和哭泣,钱氏的一条腿风寒受伤,一只眼睛哭瞎。终于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镇从漠北返回了北京城,成为囚禁起来的“太上皇”。
夫妻二人相濡以沫,钱氏继续陪伴朱祁镇继续度过7年的囚禁生涯。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复辟成功,面对排除异议,继续册封无子残疾的钱氏为皇后。钱氏也就继续陪伴朱祁镇走完最后岁月,天顺八年(公元1464)朱祁镇临死之前还不忘叮嘱,将来钱氏死后要与自己合葬,并将这句话写入遗诏册。七、明代宗朱祁钰时期皇太后孙氏,也是朱祁镇之母,由于支持朱祁钰即位,被尊为上圣皇太后。
孝翼太后吴氏,朱祁钰之母。吴氏身份一直存疑。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即位,吴氏得以和孙氏并尊为皇太后。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复辟成功,朱祁钰被废为郕王,软禁在西苑后2天暴死,失去儿子的吴太后被降为宣庙贤妃。天顺五年(1462年)吴贤妃默默死去,谥号荣思。南明弘光帝追谥其为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所以又为孝翼太后。
孝渊景皇后汪氏,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钰即位后册封汪氏为皇后。汪氏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汪瑛之女。汪氏与朱祁钰生育两女无子,同情皇嫂钱氏遭遇,经常劝解安抚。景泰三年(1452年)因反对朱祁钰废除朱见深(朱祁镇长子)太子之位,触怒朱祁钰被废。朱祁镇复辟后,降景帝朱祁钰为郕王,汪氏为郕王妃,但汪氏由于皇嫂钱氏照顾,从宫中迁至郕王府居住。
天顺八年(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因感恩汪氏当年维护自己之恩,因而对汪氏相当孝敬。正德元年(1506年)汪氏薨逝,终年80岁,历经朱祁钰、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五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尊谥为贞惠安和景皇后,南明弘光帝追谥为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肃孝杭皇后,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废汪氏皇后册封贵妃杭氏为皇后,立杭氏之子朱见济为太子。
杭氏出身在民间,身为皇后不到一年其子朱见济夭折,景泰七年杭氏崩逝。朱祁钰追谥为肃孝皇后。八、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孝庄睿皇后钱氏,也就是那位与朱祁镇相濡以沫的女人,可惜一生没有儿子。天顺八年(1464年)朱见深即位后尊钱氏为慈懿皇太后,其母周皇贵妃为皇太后。此后,钱氏一直在后宫不理世事,但是之后反对朱见深废除吴皇后而立万氏,开始与朱见深决裂,因为吴氏为朱祁镇为儿子朱见深选好的皇后。
成化四年(1468年)在思夫成疾又抑郁寡欢中离开了人世,朱见深为其追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孝肃皇后周氏,明英宗朱祁镇贵妃,明宪宗朱见深生母。朱见深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周氏的在其后的生命里,一直想做皇后,奈何丈夫朱祁镇始终念着那个无子而又残疾的钱氏,没有给周氏任何机会。直到儿子当了皇帝才尊自己为皇太后,而那个自己讨厌的女人为慈懿皇太后,还是压自己一头。
儿子驾崩后,孙子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崩,明孝宗朱祐樘追谥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吴废后,天顺八年(1464年)朱见深即位后封吴氏为皇后。吴氏是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是怀宁侯孙镗之外甥女,是羽林卫指挥使吴瑛之妹,是明英宗朱祁镇亲自为太子朱见深选好的皇后。朱见深却宠的是宫女万氏,欲立万氏为皇后而不得,只得立为贵妃,宠幸如故。
吴皇后在吃醋之际,杖责了万贵妃。看到心肝宝贝被打后,朱见深怒火可想而知,最后直接找了个理由将只做了一个月的吴皇后废掉了。指导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念及吴氏当年的恩情,将吴氏从冷宫放了出来,当作母亲来奉养。正德四年(1509年)吴氏去世,年60岁上下,历经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三朝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以妃礼下葬。孝贞纯皇后王氏,天顺八年(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废除吴皇后,册立王氏为皇后。王氏也曾是朱祁镇为儿子准备的皇后人选之一,可惜最后落选。由于吴皇后杖责万贵妃后,惹怒了宪宗朱见深,准备废除吴皇后然后立万氏为皇后,遭到反对才不得不册立王氏为皇后。此时,万贵妃宠冠后宫,王皇后不妒不闹,从不要万贵妃对自己执妃妾之礼。
朱见深多次欲废王皇后改立万贵妃为皇后,始终没有找到废后理由。直到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逝世,年60多岁,历经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三朝皇帝。尊谥为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此外,还有两位皇后分别是孝穆皇后纪氏、孝惠皇后邵氏,纪氏为明孝宗朱佑樘生母,邵氏为明世宗朱厚熜祖母,为后追的皇后。
当然,还有一位不是皇后的女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万贵妃。恭肃皇贵妃万氏,成化二年为生下明宪宗朱见深生下皇长子,被加封为皇贵妃。当然不久皇长子就夭折了。万氏是朱见深幼年时期的保姆,由于朱见深幼年的遭遇,所以对万氏特别依赖。朱见深成为皇帝后,万氏独宠后宫,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权。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宪宗朱见深伤心欲绝,以皇后之礼葬了万氏,八个月后,朱见深在郁郁寡欢追随万氏而去。九、明孝宗朱祐樘时期孝康敬皇后张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樘即位后封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张氏其父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成为一名监生。张氏与朱佑樘关系和睦,在宫中同起居,如民间伉俪,同时朱祐樘不立妃嫔。
生育二子朱厚照、朱厚炜,一女太康公主。十、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太后张氏,也就是孝康敬皇后张氏,弘治十八年(1505年)15岁的名武宗朱厚照即位,尊其母张氏为太后。由于朱厚照无子,张氏只得同意迎立朱厚熜入继,称张太后为圣母,被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但随着时间推移,朱厚熜对张太后的淡薄态度就慢慢展露出来,改称圣母为伯母。
终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晚景凄凉的张太后崩,谥号为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后来崇祯皇帝朱由检改谥张氏为孝成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孝静毅皇后夏氏,正德元年(1506年)夏氏被册立为皇后。夏氏是庆阳伯夏儒的女儿,温婉贤淑。夏氏与朱厚照的感情如何无从考证,但是朱厚照一生随心所欲,有人说荒淫无道,有人说仅是嬉游玩乐。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31岁,一生无子。只得迎来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进京即位。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册封叔嫂夏皇后庄肃皇后。嘉靖十四年夏氏崩,朱厚熜为其追谥号为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之后第二年改谥号为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十一、明世宗朱厚熜时期孝洁肃皇后陈氏,嘉靖元年(1522年)陈氏经选美入宫,随后被朱厚熜册立为皇后。
陈氏与朱厚熜关系一直很融洽,后来一件小事彻底毁了这对美满的夫妻。嘉靖七年(1528年)夫妻二人坐在一块聊天,张顺妃、方妃进茗,朱厚熜挨着给妃子们看手相,结果陈氏生气把茶杯丢了。这下朱厚熜生气了,陈氏受到惊吓就流产了,不久去世了。朱厚熜追谥为悼灵,后改为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张废后,嘉靖元年(1522年)选美入宫,册封为顺妃。
嘉靖七年(1528年)陈皇后被吓死后,张氏被册封为皇后。嘉靖十三年(1537年)被废,改居别宫。嘉靖十五年(1537年)薨,年约30岁左右,无谥。孝烈皇后方氏,嘉靖十年(1531年)册选的“九嫔”之一,封德嫔,晋德妃。嘉靖十三年(1537年)张皇后被废后,方氏被册封为皇后。嘉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坤宁宫大火中遇难,追谥为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
此后,朱厚熜在没有册立皇后,直到儿子明穆宗朱载垕即位,追封生母康妃杜氏为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但人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去世。十二、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孝安皇后陈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氏病故后被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朱载垕册立为皇后。陈氏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之女。陈氏无子且多病、备受冷落,被责令迁居别宫。
直到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对其多有关心,尊为仁圣皇太后,移居慈庆宫。万历六年(1578年)加尊号贞懿,万历十年(1582年)再次加尊号康静。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在陈皇后之前还有一位皇后,那就是孝懿庄皇后李氏,但其实在没有真正做过一天皇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被选入宫为裕王妃,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病故于裕王府。穆宗朱载垕即位后追封皇后,谥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十三、明神宗朱翊钧时期孝定太后李氏,隆庆六年(1572年)年仅10岁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尊其生母皇贵妃李氏为慈圣太后、嫡母皇后陈氏为仁圣皇太后。由于神宗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处理朝政,重用张居正,推行变法,明朝几于富强。
严格约束自己亲属,对神宗教育颇为严格。直到万历六年(1578年)神宗大婚,李太后返回慈宁宫,加尊号曰慈圣宣文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崩,上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孝端显皇后王氏,万历六年(1578年)被册立为皇后。行事端谨小心,颇有慈孝的美名,事婆母孝定太后得其欢心;正位中宫四十二年,虽然无宠无势但后位却一直没有动摇。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崩逝,年57岁。明神宗朱翊钧追谥号孝端皇后。明光宗即位后上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明神宗朱翊钧除过在位时期册封的王皇后之外,还有后面皇帝追封的三位皇后,分别是孝靖皇太后王氏,由其孙熹宗朱由校尊谥靖温懿敬让参天胤圣皇太后;孝宁太皇太后郑氏,即郑贵妃,由其孙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谥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孝敬太皇太后李氏,即李敬妃,由其孙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追尊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但是她们在世没有做过一天皇后。十四、明光宗朱常洛时期明光宗朱常洛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皇帝位,结果在位仅一个月变因病去世,被称为“一月天子”。他的皇后有孝元皇后郭氏,为原配妻子、太子妃;孝和皇后王氏,初为才人,生明熹宗朱由校;纯皇后刘氏,初为淑女,生明思宗朱由检。十五、明熹宗朱由校时期懿安皇后张氏,天启元年(1621年)被选入宫中,册封为皇后。
张皇后个性严正,痛恨魏忠贤与客氏,经常对明光宗朱常洛劝谏注意二人的过失。遭到魏忠贤、客氏的嫉恨,暗中陷害其流产,此後张皇后一生未曾再生育。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驾崩后,张皇后为信王朱由检登基为帝出力很大,被尊为懿安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都城,张氏在自己的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时期庄烈愍皇后周氏,天启六年(1626)由懿安皇后张氏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为信王朱由检挑选为信王妃,天启七年(1627年)信王朱由检即位后册封信王妃周氏为皇后。在未选为信王妃之前,周氏之父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周氏出身贫寒,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之际于坤宁宫自尽殉国。清军入关后,被顺治皇帝追谥为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后改谥庄烈愍皇后,而南明则追谥为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明朝没有后宫和外戚乱政原因探究一、最初制度设计,预防后宫干政。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后世子孙都做了打算,包括每一代子孙名字怎么取都规定好了,至于保证皇位始终能够牢牢抓在自己子孙手里,朝廷制度使后宫失去干预政治机会,甚至皇帝死后,妃嫔都需要殉葬,就是防止那些在后宫中权力比较大的妃嫔们干政。
二、明朝选妃的日趋平民化,门第已不是首选因素。明朝的妃子出身不在重视门第,皇后都来自民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开始,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的周皇后,全是平民家的女子。这些女子来自各个地方,父亲们大多都是低级官员,很多都不在京城,家庭能力有限。一旦成为妃嫔之后,更加战战兢兢,有可能几十年都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真实清朝后宫全是恐龙为什么现在清宫戏个个美女?算不算美化?
你好,很高兴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从现在存世的照片来看,真实的清朝后宫的确并不都是美女,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和当时后妃的选择标准有关。《清史稿·后妃传》里对选秀和后宫等级有着详细的记载。节选其中一段:每三岁选八旗秀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首先,清朝选秀女要求极为严格,一定得从八旗中来挑选。待选的秀女们需要出身高贵和血统纯正。出身越高贵的,相对来说,入宫后的等级越高。其次,要看秀女的身体是否健康,这也非常重要,关系着皇嗣延续的问题。这也会淘汰一批人。 再次,皇后的人选,一国之母,关系到各方利益权衡,经常是直接被安排好的。
譬如,顺治的皇后,孝庄太后要求是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光绪的皇后隆裕,是慈禧太后一手安排的。最后,也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考量,才是相貌。而当时清朝的达官显贵为了保住家族血统和政治地位,大多采取政治联姻,近亲结婚的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选进后宫的许多贵族女子相貌不佳。一些影视剧里,清朝皇帝没事就出门搞搞微服私访,与美女偶遇,与紫薇相会啥的,那都是野史。
看看就好,不必当真。二,和当时女子的精气神、摆拍水平有关。1. 当时对女子的封建束缚比较多,各种清规戒律,从照片可以看出来那时的女子大多神情畏缩,麻木。形体上要求含胸驼背,不能昂首挺胸突出女性特点。慈禧左后方的容龄舞蹈时的容龄容龄自幼在国外长大,接触的是西方文化。但这两张照片看得出来是同一个人吗?2. 那时女子们平时本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见生人,而照相是新生事物,面对镜头的时候难免紧张,手脚无措,姿态僵硬。
哪有现在美女们丰富的摆拍经验,能够突出自己的相貌优点。三,和当时落后的照相技术有关当时的照相技术非常落后,照出来的人往往轮廓变形,五官模糊。同一个人在数年后照相技术提高了的情况下,显得漂亮多了。以婉容皇后的照片为例:早些时期在宫中民国时期后一张是不是比前一张好看多了?至于现在清宫剧里都是美女,并不是为了美化清朝后妃。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