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系统攻略 - 明朝开国先烈攻略,明朝开国五虎将是哪几位

明朝开国先烈攻略,明朝开国五虎将是哪几位

时间:2022-12-03 10:02:18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明朝开国五虎将是哪几位

明朝开国五虎将:徐达、汤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

明朝开国五虎将是哪几位

2,明朝开国英烈传救援双将怎么过

《英烈传》写的是朱元璋率群雄英烈推翻元朝统治、剪除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传》的作者扣紧题名,浓墨重彩地塑造出皇明开运时期叱咤风云的英烈群像。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

明朝开国英烈传救援双将怎么过

3,铁血大明开国五虎上将你最佩服哪一个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因为人们对明朝开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评书《明英烈》。而《明英烈》评书则脱胎于明朝的一本小说《英烈传》。《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有人说是郭英后裔叫郭勋的所做,也有人说是徐谓徐文长所做。当然也有人说这都是托名,真正的作者从未署名,但肯定是明朝人。明朝人写明朝的事,不可能不有所忌讳。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人,因为没有被治罪,所以在小说中被主要描写,得以显声名于身后。而像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则刻意回避,贬低其存在感。生怕触了霉头,连累家人。在《英烈传》里,刘伯温可是一个主要人物。小说模仿《三国演义》,把刘基描写成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各种奇谋妙计,料敌机先,能掐会算,呼风唤雨,成了明军实际上的总指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历史真实。毕竟古时候识字的人少,能读懂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一个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就是由文学形象决定的。他的名气也由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来决定。如果是清朝人来写这样的小说,就会好的多。比如常茂因为获罪,在《英烈传》里根本没提到,只出现了名字。但他在清朝人编的《英烈传》续书里面就成了主角了。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因为人们对明朝开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评书《明英烈》。而《明英烈》评书则脱胎于明朝的一本小说《英烈传》。《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有人说是郭英后裔叫郭勋的所做,也有人说是徐谓徐文长所做。当然也有人说这都是托名,真正的作者从未署名,但肯定是明朝人。明朝人写明朝的事,不可能不有所忌讳。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人,因为没有被治罪,所以在小说中被主要描写,得以显声名于身后。而像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则刻意回避,贬低其存在感。生怕触了霉头,连累家人。在《英烈传》里,刘伯温可是一个主要人物。小说模仿《三国演义》,把刘基描写成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各种奇谋妙计,料敌机先,能掐会算,呼风唤雨,成了明军实际上的总指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历史真实。毕竟古时候识字的人少,能读懂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一个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就是由文学形象决定的。他的名气也由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来决定。如果是清朝人来写这样的小说,就会好的多。比如常茂因为获罪,在《英烈传》里根本没提到,只出现了名字。但他在清朝人编的《英烈传》续书里面就成了主角了。当然是常遇春最厉害!常遇春纵横天下那是事实,未尝败北也是事实。连朱元璋都说:论开拓之功,王居七八!遇春公是大明第一位异姓王。蒙古统治者是常家把他们赶出中原,常遇春第一个打进元大都,因此封开平王。徐达虽为正帅,乃是居领导之功。另外,因朱棣靖难夺侄子建文帝皇位成为永乐大帝。而他岳父是徐达。常遇春之女是太子妃,太子朱标的儿子是建文。朱元璋皇位直传位与孙子建文。靖难时,常家和建文帝是老表关系,保的是建文帝。所以,永乐大帝篡位后当然在编史时多多宣传徐达。并且治罪常家。致使常家有发配云南,有逃亡广西,有逃亡陕西~~~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因为人们对明朝开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评书《明英烈》。而《明英烈》评书则脱胎于明朝的一本小说《英烈传》。《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有人说是郭英后裔叫郭勋的所做,也有人说是徐谓徐文长所做。当然也有人说这都是托名,真正的作者从未署名,但肯定是明朝人。明朝人写明朝的事,不可能不有所忌讳。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人,因为没有被治罪,所以在小说中被主要描写,得以显声名于身后。而像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则刻意回避,贬低其存在感。生怕触了霉头,连累家人。在《英烈传》里,刘伯温可是一个主要人物。小说模仿《三国演义》,把刘基描写成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各种奇谋妙计,料敌机先,能掐会算,呼风唤雨,成了明军实际上的总指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历史真实。毕竟古时候识字的人少,能读懂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一个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就是由文学形象决定的。他的名气也由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来决定。如果是清朝人来写这样的小说,就会好的多。比如常茂因为获罪,在《英烈传》里根本没提到,只出现了名字。但他在清朝人编的《英烈传》续书里面就成了主角了。当然是常遇春最厉害!常遇春纵横天下那是事实,未尝败北也是事实。连朱元璋都说:论开拓之功,王居七八!遇春公是大明第一位异姓王。蒙古统治者是常家把他们赶出中原,常遇春第一个打进元大都,因此封开平王。徐达虽为正帅,乃是居领导之功。另外,因朱棣靖难夺侄子建文帝皇位成为永乐大帝。而他岳父是徐达。常遇春之女是太子妃,太子朱标的儿子是建文。朱元璋皇位直传位与孙子建文。靖难时,常家和建文帝是老表关系,保的是建文帝。所以,永乐大帝篡位后当然在编史时多多宣传徐达。并且治罪常家。致使常家有发配云南,有逃亡广西,有逃亡陕西~~~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因为人们对明朝开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评书《明英烈》。而《明英烈》评书则脱胎于明朝的一本小说《英烈传》。《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有人说是郭英后裔叫郭勋的所做,也有人说是徐谓徐文长所做。当然也有人说这都是托名,真正的作者从未署名,但肯定是明朝人。明朝人写明朝的事,不可能不有所忌讳。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人,因为没有被治罪,所以在小说中被主要描写,得以显声名于身后。而像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则刻意回避,贬低其存在感。生怕触了霉头,连累家人。在《英烈传》里,刘伯温可是一个主要人物。小说模仿《三国演义》,把刘基描写成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各种奇谋妙计,料敌机先,能掐会算,呼风唤雨,成了明军实际上的总指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历史真实。毕竟古时候识字的人少,能读懂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一个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就是由文学形象决定的。他的名气也由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来决定。如果是清朝人来写这样的小说,就会好的多。比如常茂因为获罪,在《英烈传》里根本没提到,只出现了名字。但他在清朝人编的《英烈传》续书里面就成了主角了。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因为人们对明朝开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评书《明英烈》。而《明英烈》评书则脱胎于明朝的一本小说《英烈传》。《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有人说是郭英后裔叫郭勋的所做,也有人说是徐谓徐文长所做。当然也有人说这都是托名,真正的作者从未署名,但肯定是明朝人。明朝人写明朝的事,不可能不有所忌讳。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人,因为没有被治罪,所以在小说中被主要描写,得以显声名于身后。而像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则刻意回避,贬低其存在感。生怕触了霉头,连累家人。在《英烈传》里,刘伯温可是一个主要人物。小说模仿《三国演义》,把刘基描写成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各种奇谋妙计,料敌机先,能掐会算,呼风唤雨,成了明军实际上的总指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历史真实。毕竟古时候识字的人少,能读懂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一个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就是由文学形象决定的。他的名气也由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来决定。如果是清朝人来写这样的小说,就会好的多。比如常茂因为获罪,在《英烈传》里根本没提到,只出现了名字。但他在清朝人编的《英烈传》续书里面就成了主角了。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因为人们对明朝开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评书《明英烈》。而《明英烈》评书则脱胎于明朝的一本小说《英烈传》。《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有人说是郭英后裔叫郭勋的所做,也有人说是徐谓徐文长所做。当然也有人说这都是托名,真正的作者从未署名,但肯定是明朝人。明朝人写明朝的事,不可能不有所忌讳。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人,因为没有被治罪,所以在小说中被主要描写,得以显声名于身后。而像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则刻意回避,贬低其存在感。生怕触了霉头,连累家人。在《英烈传》里,刘伯温可是一个主要人物。小说模仿《三国演义》,把刘基描写成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各种奇谋妙计,料敌机先,能掐会算,呼风唤雨,成了明军实际上的总指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历史真实。毕竟古时候识字的人少,能读懂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一个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就是由文学形象决定的。他的名气也由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来决定。如果是清朝人来写这样的小说,就会好的多。比如常茂因为获罪,在《英烈传》里根本没提到,只出现了名字。但他在清朝人编的《英烈传》续书里面就成了主角了。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当然是常遇春最厉害!常遇春纵横天下那是事实,未尝败北也是事实。连朱元璋都说:论开拓之功,王居七八!遇春公是大明第一位异姓王。蒙古统治者是常家把他们赶出中原,常遇春第一个打进元大都,因此封开平王。徐达虽为正帅,乃是居领导之功。另外,因朱棣靖难夺侄子建文帝皇位成为永乐大帝。而他岳父是徐达。常遇春之女是太子妃,太子朱标的儿子是建文。朱元璋皇位直传位与孙子建文。靖难时,常家和建文帝是老表关系,保的是建文帝。所以,永乐大帝篡位后当然在编史时多多宣传徐达。并且治罪常家。致使常家有发配云南,有逃亡广西,有逃亡陕西~~~

铁血大明开国五虎上将你最佩服哪一个

4,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战前营地2排武将最后面有个宠物商人买个东西抓要3000两
你说呢...

5,明朝开国英烈吃果培养介绍

虽然没有了经典的压级练果,但是游戏中关卡赠送的果子还是可以的;另外不要放过战场的任何一个营地和宝物,都有可以藏着果子,此外就是商店购买的(非土豪远离)。其实游戏是相对来说弱化了养成果子的玩法,这就导致了平民玩家玩起来是更加的困难了……

6,明朝开国五虎将都是谁

《大明英烈传》明朝开国五虎将 :徐达、汤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 http://www.baidu.com/s?cl=3&wd=%C3%F7%B3%AF%BF%AA%B9%FA%CE%E5%BB%A2%BD%AB 维基

7,明朝开国英雄传超大隐藏关怎么进去

朱元璋配飞鸿洛河枪,在陈朝大爷周围8格内只留朱元璋一个,挨打到出必杀,SL用必杀把陈朝大爷打混乱,然后物理攻击就打得动了
我玩过啊就一次还给予卸载了因为貌似没有声音之类的这些曹操传的mod好像都没有曹操传那么严谨和合理玩了以后还是觉得曹操传比较好玩

8,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第一章读书笔记到第二十章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鄱阳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9,明朝开国元勋有哪些得以善终

徐达,病死。传说朱元璋送去了蒸鹅,而且历史上朱元璋确实杀掉了给徐达看病的医生,被人称为欲盖弥彰。实际上,如果朱元璋想杀徐达,会用一些更隐蔽的手段,不会像后人传言的那么小儿科,要不他就当不了皇帝了。而朱元璋很早就有杀医生的习惯。马皇后在的时候,还能劝劝。马皇后死了以后,每当对朱元璋重要的人病死,他都会大杀医生。常遇春,病死。很可能是因为打仗时候受伤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旧伤复发而死。沐英,听说朱标的死,伤心过度而死。邓愈在打仗回来的时候病死,很可能是瘟疫或者水土不服。汤和病死,寿终正寝。李文忠,病死。死后,朱元璋也大杀医生。然后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连了一些大臣,比如冯胜、李善长等等。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刘伯温,疑似是被胡惟庸害死。胡大海在明英烈和大明英烈两部评书里是最佳男配角。历史上,他因为生性豁达,很早就被人刺杀。
徐达

文章TAG:明朝开国先烈攻略  明朝开国五虎将是哪几位  明朝  开国  先烈  

相关文章

  • 娱乐开局休了天后老婆,主人公是从妻子的一本小说开始的

    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链接:摘抄代码:ayy7小说标题: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都市校园连载状态:已完成字数:221.57万字简介:《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是一部娱乐明星类型的网络小说,我对老婆很无奈,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对百度云资源太贤惠,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_by光英_txt免费阅读全文,链接:摘抄代码:jg3a小说名:老婆明明是天后,却太贤惠,作者:光影类型:娱乐明星连载状态:已完成简介:我对老婆很无奈。《娱乐:开局怒怼相亲女》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
  • 最后左转的英语,英语左转右转

    英语中的方向词(左转、左转、右转)?向后转,然后左转。简单学习动作词,左右转,不要搞错,(左转,英语中“左转”怎么发音?)向左转,向右转,然后在你的左边向右转,左转:左转;右转:向右转,举例:1。走到这条路变成羊肠小道的地方向左拐。用英语怎么说交警、红灯、绿灯、慢驶、十字路、速度限制、左转...路标指南、红灯、减速、左转、交叉路口、绿灯、黄灯、斑马线、右转、禁止掉头。英语:trafficpolice:交通警察;Redlight:红灯;绿光:绿光;慢速驾驶:减速(indriving);十字路口:路口;限速:..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使,装修,留学,游戏,,茶叶,道具,黄金,教育,珠宝,软件等信息创造价值.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