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沙刺秦的时代背景秦始皇雄图霸业,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建立了自华夏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终于,迫于强秦的无限制威胁,燕国太子丹决定实施斩首行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荆轲刺秦”。荆轲刺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它的趣味性就在于一介草民刺杀君王,所以流传千百年。
荆轲刺秦为什么失败?
《荆轲刺秦王》是《史记•刺客列传》中很有名的一篇。司马迁把荆轲刺秦王的前后经过写得有声有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真不亚于现代的武侠小说。然而荆轲终没能完成燕太子丹嘱托的使命,只能是个悲剧。那么为什么荆轲刺秦王会失败呢?首先不一杀了之。荆轲刺秦王要完成两个任务,先威逼秦王签一个有利燕国的契约,然后再刺秦王。
所谓的刺客,终极使命就是刺杀,是一个极危险又要快速完成的任务,来不得半点拖拉。秦王作为一国之君,本就极难接近,护卫众多,要完成刺杀更是难上加难,在如此危险中再逼秦王签约,这是很难做到的。就此一件,就决定了荆轲刺秦王不可能成功。在图穷匕首见之时,荆轲没有抓住时机,趁抓住秦王胸衣秦王惊慌之际,马上用匕首刺杀秦王,已失去最佳之机。
其次荆轲仓促赴秦,人手配备不得力。本来荆轲是在等自己的好帮手高渐离到来一起去帮他完成刺杀秦王任务的,但燕太子丹起了疑心,怀疑荆轲惧死,不想再赴秦了。荆轲受到误解,非常生气,就只好带少年秦武阳匆匆上路了。好的帮手有时也是成事的关键,不得力的帮手则容易坏事。果然秦武阳虽年少能杀人,却没见过皇宫大殿的威严,还没上殿见到秦王,就吓得走不动了。
其三秦王有一定武力并带有佩剑。秦王在惊慌之际竟绕柱而走,在殿下大臣提醒下,才拔出长剑,荆轲匕首没有投中秦王,秦王长剑已刺入荆轲之身,此时的荆轲也只能“箕踞而笑”,大义就死了。荆轲是刺客也是侠客,能重然诺轻去就,为燕太子丹欣然蹈死地而不顾,其勇气义节确令人敬佩;然不分天下大势,舍身为一垂死之燕国效命,不也太痴愚了吗?。
博浪沙刺秦的始末是怎样的?
博浪沙刺秦的时代背景秦始皇雄图霸业,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建立了自华夏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受到后世人们对高度赞扬。但对于当时其他六国人民来说,秦始皇无疑就是一个恶魔,时常萦绕在他们甜美的梦乡里,挥之不去,赶之不走。终于,迫于强秦的无限制威胁,燕国太子丹决定实施斩首行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荆轲刺秦”。
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行动失败,荆轲被处死 ,并殃及亲朋好友。秦始皇百密一疏,放过了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因为秦始皇是个音乐发烧友,而高渐离精于击筑(当时的一种乐器)。随后高渐离为友报仇,再刺秦王。具体情况这里不是重点,暂不表述,结果仍以失败而告终,高渐离也去会好友荆轲了。张良刺秦,只为了报国仇家恨张良,韩国(战国时期)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是韩国丞相,可谓是相国之家,家道殷实,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本来他也是能世袭丞相之位的,但是偏偏还未等到他长大继承相位,韩国就让秦国给灭了。韩国灭亡,在张良心中种下了国仇家恨的复仇种子,立志要在有生之年灭掉秦国。于是他散尽家财,广揽天下武林高手。然而,因为秦始皇暴虐成性,普通的武士只求自保,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啊!张良立志数年宿愿难了,不得已决定假借游学之名,寻访天下英雄。
张良二十岁离家,长期辗转各地,听说淮阳沧海君门客众多,有很多英雄好汉。于是上门拜访,共同谋划刺杀计划。沧海君听说张良来的目的后,他对秦国暴政也是深恶痛绝的,于是,立刻为张良招募了一名大力士,交给张良使用。这位大力士也没在历史上留名,不过确实是个力大无穷的人,并且他表示刺杀秦始皇是万死不辞。随后,张良为大力士秘密量身打造了一把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
根据秦朝的重量单位算,一斤大约等于现在我们的252.8克,也就是六十斤,一个大力士拿一个六十斤重物不成问题。猛人,也只能用这种兵器了。张良的思路还是挺清晰的。预谋刺杀行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为了了解民情,稳固统治,决定开始他当皇帝后的第三次出巡,也就是他的第二次东巡。秦始皇东巡的消息被张良得知后,判断到秦始皇东巡必经河南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
于是他带着无名大力士,一起侦察地形,并最终选择了博浪沙(今原阳县东郊),准备埋伏在这里,实施刺杀行动。博浪沙的地理位置是很优越的。路面沙丘起伏,这就说明秦始皇经过的时候必定会降低速度,这就给刺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降低了刺杀的难度。再加上地势坎坷,会分散秦始皇身边侍卫的队形,侍卫一旦被冲散,便让刺杀有机可乘。
博浪沙北面是黄河,南边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而且洼地很多,便于隐藏,如果想要逃跑,官兵很难抓住。这些堪称具备了行刺的最佳条件。张良原本计划,当秦始皇的马车经过此地的时候,就让大力士一跃而出,从高处砸下百余斤的重锤,直接将秦始皇的马车砸个稀巴烂,这样,秦始皇就必死无疑了。那么怎么识别秦皇的马车呢?当时秦国对车辇是有规定的,天子的马车由六匹马拉,而大臣的是四匹。
于是他告诉大力士只需找到六匹马的马车,那里边儿准是秦始皇没错了。刺杀行动实施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俩便潜伏下来,静等机会。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们等到了秦始皇的车队。不过当车队走近后,一看傻眼了,原来全都是四匹马拉的车,完全分不清哪辆才是秦始皇的马车。不过定睛一看,中间有一辆马车特别豪华。于是张良认定那里边坐的就是秦始皇,就指挥大力士一锤砸向了那辆车,砸中车子后,他和大力士趁众人来不及反应,分头逃窜,遁入芦苇丛中,不见了踪影。
而另一边呢,秦始皇只听一声巨响,不由大惊失色,定神后,才知道是刺客行刺,不禁恼羞成怒,喝令四处搜捕。但没找到刺客的踪迹,又令当地官府就近搜查,扰得百姓鸡犬不宁,依然一无所获。于是下令全国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刺客大搜捕,集中行动。结果连刺客的毛儿也没见着,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失败原因分析荆轲和高渐离两次刺杀事件,对秦始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自此秦始皇不再相信六国之人,并且提高了防患意识。秦始皇原本就生性多疑,又偏逢多次遇刺,因而就学乖了。将车都是用四匹马拉,并且设置了好几辆,与自己所乘的马车装饰相同的车架,他就换着乘坐。狡兔三窟,因此逃过了这一劫。张良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见,张良的刺杀行动策划得肯定是很周密的。只可惜,棋差一招,没能认清秦始皇的马车,以致功败垂成。
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因为惧怕六国人民的刺杀,而在自己的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的。此后,刺秦失败的张良,只能逃匿他乡,在机缘巧合之下,偶遇黄石老人,赠与他一本兵书《太公兵法》,张良认真研习兵法,成为了一代谋士,辅佐刘邦创立了大汉基业,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功成名就之后,又因为张良看透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道理,最终,急流勇退,隐居山林之中。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荆轲刺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它的趣味性就在于一介草民刺杀君王,所以流传千百年。姑且不论属实与否,从逻辑上分析,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献地一说有些牵强,那是文臣之事,岂可由武将担纲;秦王宫殿身边戒备森严,护卫如林,假使突袭也未有可能;尚武者用兵器杀伐,同时最忌讳兵器,即便短刀怎可能带入大殿。
荆轲刺秦王,荆轲是燕国的英雄,还是罪人?
问题:荆轲刺秦王,荆轲是燕国的英雄,还是罪人? 一、对荆轲要想作好公正的评价,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经过。 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代表的是旧奴隶主阶级。旧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形势岌岌可危。 在燕国以太子丹为核心、荆轲为骨干成员的集团开始密谋刺杀秦王的行动。为了能取得秦王信任从而接近秦王,荆轲可谓费尽心思,先是采取卑劣手段取得了秦国叛将燓於期的首级,后又准备了藏有刺杀凶器又特别贵重的燕督亢地图。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在告别时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尤为壮烈! 荆轲先交验了樊於期头颅,再献督亢地图。打开地图,匕首露出(成语“图穷匕见”就来源于此),荆轲持匕首刺向秦王,但终未刺中,却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临死之际,竟然笑着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事后,秦王大怒,起兵全力攻打燕国,给燕国以沉重的打击,从此燕国便走上了无法改变的灭亡之路!二、尽管荆轲有诸多缺点甚至污点,但“国家英雄"的称号当之无愧。诸多客观原因,上面的讲述没能就荆轲本人的品行作过多介绍,其诸多缺点自然无法显现。
但是,其阴险、虚荣的一面还是可以读到的。设计取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及临死之际的笑骂均给予了佐证。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掩饰他的英雄光辉!其实,国家(民族)英雄的定义是比较狭隘的,为维护国家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都可称为英雄,荆轲毫无疑问是符合的!另外,他出征时的悲壮豪情,行事时的勇敢无畏都是“英雄气概"的淋漓展现! 三、虽然荆轲刺秦直接导致了秦国的大举进攻,加速了燕国的衰亡,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燕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这在故事的讲述中已有所体现。
《荆轲刺秦王》写的是史实吗,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合理?
我读过史记荆轲刺秦王之事,相当精彩大气磅礴令人窒息。荆轲别了太子丹行走于易水上,自知一去不复返,寻得体炼了巨毒沫与短剑上,藏匕首与图卷隐密中,与秦无羊为付使一齐入秦。但大秦帝国戒备森严,刀光剑影令人丧胆,秦武羊初吓晕了,秦始皇问怎么回事,荆轲言小国使节恐惧秦王威仪才混了过去,大厅中秦王扶案见荆轲许许展开图表,匕首暴露的一秒间,秦王惊恐突然站立崛起,荆轲抓住了秦王的宽袖,用匕首用力一刺,?断了衣角,在大厅中来回奔跑,按秦律无王宣召军士不得入内,御医夏无且惊喊大王拨剑怎奈剑心长拨不岀削,夏无且用?箱击荆轲才令秦王得缓拨岀宝剑将荆轲刺倒于地,军士亦一涌而入百剑刺死了荆轲,真是惊心动魄令人窒息的感觉。
论军事能力,拖雷远胜窝阔台,成吉思汗为何传位给窝阔台?
因为成吉思汗想改革幼子守灶的旧制度,所以放弃小儿子拖雷,选择老三窝阔台。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个嫡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被视为蒙古帝国的四根栋梁,人称四曲律,曲律是对卓越的人杰、骏马的称呼。这四个儿子中要数老三窝阔台显得最平庸,功劳最不显著,但是,成吉思汗偏偏把合罕的大位传给了他,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成吉思汗以窝阔台为继承人,只是一次挑战蒙古旧俗的失败行为,虽然他指定了继承人,却并没有撼动蒙古旧制带来的影响。1,蒙古旧制对蒙古帝国乃至元朝影响最深远的两个蒙古旧制,一个是忽里勒台,一个就是幼子守灶。忽里勒台,或曰库里尔台、忽邻勒塔、忽里台等,蒙语意为聚会、会议的意思。蒙古旧制,部落里召开忽里勒台,用来推举首领、决定征伐的大事情就叫忽里勒台。
幼子守灶,是蒙古人自古以来的习俗,父亲在还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年长的儿子们分出去,给予他们财产、牲畜和羊群。老大分到的最多,排行越肯后,分到的就越少。其余归属父母的东西就留给幼子来继承,幼子被称为斡惕赤斤,意思是灶火和禹儿惕之主,是这个家的根本,即守灶者。蒙古部落联盟壮大始自合不勒汗,合不勒汗就是成吉思汗的曾祖父,他的长子是主儿勤部的始祖斡勤·巴儿合黑,很早就被分出去,势力也很庞大;合不勒汗的幼子就是秃丹斡惕赤斤,他是合不勒汗的家灶之主。
成吉思汗的祖父把儿坛是合不勒汗的次子,资源就没有老大和幼弟多,不过,他是一位勇敢的把阿秃儿,也为子孙创下家业,首先被分出去的就是长子蒙格秃·乞颜,也是乞颜部的首领,把儿坛的守灶者就是他的幼子答里台斡惕赤斤。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则是把儿坛的第三子,是兄弟中最吃亏的那一个,但也凭着自己的勇猛创下家业,因为他死的早,家业凋零,就不存在分家这一说,不过,也速该的遗孀诃额仑所获得的一切财富,都由他这一门的守灶者貼木哥斡惕赤斤来继承。
到了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就是守灶者,因此,拖雷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形影不离,被父亲亲切的称呼为“那可儿”。2,蒙古帝国的四曲律成吉思汗这四个嫡子,聪慧、勇敢、英武、白璧无瑕,似乎所有美好的词汇都用在他们身上,也不能表达出子民们对他们的珍视和爱戴。成吉思汗曾经说过:如果怀有狩猎、逐猎夙愿的,可以去追随术赤;想要精通扎撒、必里克、规矩法律的就去追随察合台;热爱金钱、财富,想享受安逸保持高贵风度的,就去追随窝阔台;想学会待人接物,追求勇敢、知识和荣誉的,就去效力拖雷吧!通过成吉思汗的话,可以了解到他四个儿子的性格,老大术赤善征伐,性格比较冲;老二察合台精通律法扎撒,性格比较严酷;老三窝阔台擅长守成,性格比较宽和;老四拖雷崇尚勇武,性格很直爽。
按照蒙古旧俗,老三窝阔台是最吃亏的,我们看到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分得的家产最少,封地最小,没办法,谁让他是尴尬的老三呢?可偏偏就是这个尴尬的老三,被汗父指定为继承人,这真是走了狗屎运吗?3,成吉思汗的考量成吉思汗的小叔叔答里台,一直和侄子不对付,多次反对成吉思汗,和蔑儿乞人勾结对付侄子,蔑儿乞被消灭后,答里台回到了成吉思汗处,但是因为抢夺战利品的事,这货再次叛投到王罕处,又跑到乃蛮部,甚至和朵儿边部一起,多次同成吉思汗作战。
等成吉思汗扫平蒙古,这位守灶的小叔叔也成了落魄鸡,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心中已经有了考量,想不动声色的撬动蒙古旧俗,把答里台流放到他眼不见的地方去。但是,幼子守灶旧俗的深入人心,不是成吉思汗一次就能撬动的,他手下的几位亲信重臣像博尔术、木华黎、失吉忽秃忽都来劝谏他。大家说成吉思汗:流放小叔叔,就如同自灭灶火一样,自毁家园啊!你父亲就剩下这一个兄弟,你怎么忍心流放他呢?他这个人是不懂事,你不要和他计较好了,就让他住在你父亲小时候居住的营地上,让他升起灶火的烟吧!木华黎几人劝说到舌敝唇焦,做侄子的反而被劝告别和小叔叔计较,侄子只能无奈的表示同意,没有达到流放小叔叔的初衷,可见幼子守灶习俗的深入人心。
如果说小叔叔答里台的事让成吉思汗膈应,幼弟貼木哥的行为就更让他心生警惕。要是当初也速该没有被毒死,按照蒙古旧俗就是成吉思汗被分出去,但历史没有假如,也速该死了,家业散了,是成吉思汗兄弟同心协力创造更大的家业。虽然家业是成吉思汗带头创下的,他也还是受到旧俗的影响,对待幼弟貼木哥爱若珍宝,对他的爱,胜过了所有的弟弟。
分封属民时,貼木哥分到的也比三位兄长加起来都多,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分军队,幼弟貼木哥也分到五千,加上母亲诃额仑的三千,他一人就有八千人,远远超过成吉思汗其他诸弟及诸子。每逢成吉思汗出征,不是让幼弟貼木哥统领后军,就是由他留守蒙古本土监国,可见成吉思汗对幼弟的信任。因此,在很多史料中都记载,貼木哥统治中原,成吉思汗把契丹境内的土地分给兄弟斡赤斤那颜及几个孙子,这些都说明了貼木哥代管蒙古帝国的实质,也可以说明貼木哥的权势有多大。
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貼木哥多次以“皇太弟、国王”的名义发布旨令到高丽,索取各种财物。西征归来的成吉思汗在不合-速-只忽举行大宴,貼木哥也来迎接哥哥,由于那里的土质很轻,尘土飞扬,成吉思汗下令,让每个人都搬取石头掷到他的斡耳朵和营地上。大家都去掷,唯有貼木哥不掷石头,却掷了树枝,为此,成吉思汗责备了他。
后来的几天中,他们去打猎,貼木哥又迟到,成吉思汗怒了,为了幼弟这两项过失,罚他七天之内不许进他的斡耳朵内。通过答里台和貼木哥两位的行为,可以看出,幼子的权利和其本人态度的傲慢,好像天下人都得迁就他们、宽容对待他们一样,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的优势。而这一优势,正是幼子守灶旧俗造成的,成吉思汗怎么能不心生警惕?4,改革旧制的决定如果按照旧俗,成吉思汗不用纠结,直接把三个大儿子分出去,家业就由拖雷继承好了。
但是,很明显,成吉思汗不愿意延续旧俗,他虽然受旧俗的支配和影响,但却不妨碍他有更改旧俗的心思。要问本心,成吉思汗自然还是倾向幼子拖雷,在父亲的眼中,这个幼子勇敢,在处理事务和发表见解的才能简直是无人能及,父子俩又经常在一起,成吉思汗遇到各种重大事件都和拖雷商议,他的斡耳朵和所有财产、那可儿、近卫军和直属的军队,都在拖雷的统辖之下。
有一瞬间,成吉思汗也曾想把合罕的尊号传给拖雷,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做为蒙古不世出的英雄,怎么可能遵循旧俗呢?要是改革旧制,就不能让拖雷做继承人,但其他三个儿子,长子术赤暴躁,次子察合台严酷,两人还不和睦,交给谁都要内讧,只剩下宽和的老三窝阔台一个选择。窝阔台获得的赞誉很多,庄严,聪明,能干,善断,谨慎,坚定,老成持重,宽宏大量,公正,看上去优点多多,但不幸排行老三,所以只分到叶密立那一片封地。
他还有爱好娱乐和饮酒的不良嗜好,成吉思汗为此曾经处分过他并给过他告诫。从西征开始首次考虑继承人问题,直到成吉思汗病重,他都在继承人的人选上纠结犹豫,最后,还是改革旧制的初心占据上风,在唐兀剔举行秘密会议,下令以老三窝阔台为继承人。5,猴格说不能说成吉思汗改革旧制的决心不坚定,他确立窝阔台为继承人后,还让所有人立下誓言:只要是从窝阔台合罕诸子出来的,哪怕是一块臭肉,如果将他包上草,牛也不会去吃那草,如果将他涂上油脂,狗也不会瞧一眼那油脂,我们仍然要接受他为大汗,任何其他人都不得登上宝位。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汗位只能是窝阔台家族子孙来做,哪怕他是个人嫌狗讨厌的烂人,任何人也不能越过他。贵由登基后,这个誓言被再次重申:只要贵由的家族中还留下哪怕是裹在油脂和草中,牛、狗都不会吃的一块臭肉,我们都不会把大汗之位给别人。誓言很真挚,现实也很残酷,成吉思汗虽然有改制的决心,却仍旧受旧俗的影响,给幼子拖雷留下庞大的势力,成为窝阔台家族的隐患,最终取代了窝阔台家族,成为蒙古帝国的掌控者。
甚至还篡改了成吉思汗的话,在秘史上有所体现,《蒙古秘史》第255节最后一段记载成吉思汗的话说:窝阔台的子孙中如果出了即便是裹上草,牛也不吃,即便裹上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孙,难道朕的子孙中连一个好的也不会有吗?这段话和诸王、那颜们拥戴窝阔台、贵由时宣示忠诚的誓言正好相反,正是蒙哥为了取代窝阔台系制造的舆论。
成吉思汗的初衷还是打水漂了,要究其原因的话,还是怪他自己啊!明明看到了拖雷对权力的愿望,还让他拥有那么多军队,让拖雷系比其他宗王更独立强大,既然如此,又为何执意立窝阔台呢?更讽刺的是,成吉思汗并没有屏弃忽里勒台的旧制,已经制定了的继承人却还要接受忽里勒台的推选后才能登上合罕的大位,无不昭示成吉思汗当初的改革之心成为空谈。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