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满洲博士角色的出现傅满洲博士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小说角色,是由一个英国小说家在欧洲有着强烈排华情绪下通过自己手中笔书写出来的人物。当时他们可不管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是从哪里来的。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这个作为曹雪芹创作基础的“红楼底稿”在哪里?有一些史料上提到,清代及民国时期,红楼梦有个“旧时真本”存世,有人亲眼看过。
杨家将有后代吗?后人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既然谈到杨家将我们就有必要理清历史和小说,以便于我们拨云见日,看到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这篇文章我先谈一下杨家将开创者杨业的史实;然后再谈一下大家关心的杨家将后人问题。在陈家谷之战中被俘的西路军副帅杨业,成为后来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主角。元明戏曲小说中的内容,虽也有历史的影子,但颇多附会成分。
历史是不能戏说的,但杨家将倒是值得在这里细说的,目的也是把历史和附会区分开来。一、杨业其人其事1.北汉时期的杨业及其先世杨业是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来迁居太原,《宋史》本传说他是并州太原人,是指他的今籍而言的。新秦地近边塞以战射为习俗,杨氏也以武力称雄一方。杨业的父亲叫杨宏信,这是根据欧阳修为杨琪作的墓志铭,而《东都事略》《宋史》和《资治通鉴》都说他叫杨信。
有人以为是名信,字宏信,实际上可能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的讳,史家才改称杨信的。后晋末年,契丹骑兵经常剽掠汉地居民,杨信大约在这一期间组织地方武装,在火山起事,自称麟州刺史。后汉代晋以后,他听命于汉,麟州刺史一职也得到了承认。后周建立,杨信表示归服,不久去世,职位由杨业之弟杨崇训继承。杨崇训一度投降北汉,避北汉国主刘崇的讳,改名重训;后来重新依附后周,避恭帝的讳,改为重勋。
北宋建立以后,重勋继续担任麟州防御使,多次击退北汉军队的侵犯,宋朝在麟州设建宁军,太祖让他做节度留后。其子杨光扆仍监麟州兵马,欧阳修为作墓志的杨琪就是光扆之子。重勋子孙世居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还有杨家村,都是这一系。杨业原名杨重贵,大约在北汉建立前后不久投效刘旻,赐姓名为刘继业。晚唐五代之际,军阀为拉拢亲信,收为义儿,赐以同姓,原本就是风气,刘旻让杨业做自己儿子刘承钩的养子,故而将其名与孙辈继元等同一排行。
杨业效忠北汉,而其父却归顺后周,这种父子兄弟各效其主的现象在五代并不少见。开宝元年(968年),北宋派李继勋进攻北汉,杨业奉命扼守团柏谷,但当地守将降宋,他自度寡不敌众,领兵返回太原。不久,宋军兵临汾河,杨业封锁通往汾河桥的要道,被射中坐骑,只得退回城中。次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时,杨业曾率数百精骑突袭党进所部,被宋军追击,缒城才得脱险。
太原被围日久,杨业奉命与司空郭无为以精兵千人夜袭宋营,却因风雨晦冥,马足受伤,被迫收兵回城。看来杨业擅长突击和夜袭,善于进退自如,掌握作战的主动权。虽然北汉与契丹结盟,但杨业对契丹却始终持抗击的态度。开宝二年,宋太祖久围太原撤兵之际,杨业向刘继元建议袭击屯驻于太原城下的契丹援军,他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
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藉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杨业这一建议,还是出于传统的夷夏之防与正统观念,没有必要把它现代化为爱国统一思想。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战,杨业殊死守城,十分骁勇。刘继元已经投降了,他还举城苦战。宋太宗素知其威名,让刘继元派人去招降。
杨业北面再拜,恸哭解甲,来见太宗。2.归附宋朝的杨业太宗一再抚慰,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宋人乃至辽人还有叫他杨继业的。杨业归宋以后,太宗因他习知边事,洞晓敌情,让他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为三交都部署潘美的部属。潘美在后周时就与宋太祖交谊颇厚,攻荆湖、讨南汉、灭南唐、征北汉,他都是统帅级的大将,他的女儿嫁给太宗之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真宗),与太宗的关系非同寻常。
杨业上任以来,深知代州的重要性在于雁门关,因而他加紧修筑了雁门、大石等十余座关寨,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太平兴国五年,辽西京节度使萧多啰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率军十万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精骑,由小径绕至雁门北口,南向与潘美的大部队合击,大败辽军,杀萧多啰,俘李重海。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破来犯的辽军,斩首三千,追击入辽境,破垒三十六,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
雁门之捷以后,辽军一见杨业的旗帜,就胆战心惊,率兵退去,杨无敌的威名远播辽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到这一情况后有一段话:“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主将当然就是潘美,史家在为其讳饰。而太宗不但不戒饬他,反而把原信转给杨业,其用意一方面表示对杨业的亲近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杨业你的动静自有人汇报上来,这是统治者一贯使用的互相牵制的手段。
雍熙北伐中,潘杨分任西路军的正副统帅,攻克了寰、朔、应、云四州,宋方记载都把这一战绩归功于潘美名下。倒是《辽史》相关战将的传记都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只有《辽史圣宗纪》说“宋潘美陷云州”,可见西路军战功主要是杨业的贡献。七月,当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以后,西路军担负起掩护四州居民迁入内地的重任。
形势对宋军相当不利,辽将耶律斜轸率领十余万大军正在寻机聚歼宋军主力。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我们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但监军王侁却指斥杨业怯懦,要他出雁门关正面迎敌。杨业告诉他这是必败之势,王侁讥刺他说:“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不要是别有企图吧!”这时,主帅潘美在旁不置可否,对王侁的主张表示默许。
杨业只得出战,悲愤地说:“此去必定不利。我杨业是太原降将,理应当死,天子不杀而授以兵柄。我这不是纵敌不击,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报效国恩。现在诸位责怪我杨业避敌,我就应先战死在敌阵之前!”但他还打算败中求胜,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以夹击敌军。杨业出战以后,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见契丹队伍,误以为敌人败走,欲争战功,便领兵离开谷口,沿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听说杨业战败,干脆引兵撤退了。
作为久经征战的主帅,潘美完全知道擅离防地的严重后果,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拦,他确实有妒功忌能、坐视其死的责任。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出,宋军大溃。这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还报天子。”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没有一人肯离去。
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人,抚胸大哭。他身上已受伤数十处,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人深林,被射中坐骑,堕马被俘。耶律斜轸责问:“你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见!”杨业叹息说:“主上期望我抗敌捍边,不料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有何面目求活!”于是三日不食而死,首级被送往辽朝。
他的儿子延玉也死于陈家谷之战中,将士无一生还。杨业所说的“为奸臣所迫”,所指为谁是不言而喻的。他与部下全部壮烈战死的消息传来,北宋朝野无不为之愤叹。迫于舆论,太宗将王侁除名配金州,而潘美“降三官”,所降的只是检校太师等虚衔。实际上,潘美、王侁之所以有恃无恐地诬陷乃至迫害杨业,正是太宗“行不测之威福以固天位”的统治政策的必然产物。
然而,人民自有他们的好恶标准,杨业的威名和节操贏得了宋辽两国人民的崇敬。至迟在宋仁宗中期,辽朝在古北口为杨业建立了杨无敌庙。而关于杨家将的传说,仁宗时期也已经在民间流传开了。皇祐三年(1051年),欧阳修就说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二、杨家将的后人1.杨业后人详考杨业的儿子见诸史籍记载的有七人,戏曲小说中倒与此相符。
七人之中,除延玉战死,其他六人依次为延朗、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和延彬。《宋史·杨延昭传》说得明明白白,“延昭本名延朗”,这是真宗时为避所谓圣祖赵玄朗的讳。但后来的戏曲小说却误作两人,还以为延昭排行第四,延朗排行第六。尽管《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和《东都事略》都说契丹忌惮延朗,“目为杨六郎”,但据学者考证,他却不是杨业的第六子。
因为在这些史书记载朝廷为杨业诸子加官时,都是延朗领头。按照当时赠官长幼有序的原则,又由于战死的延玉排行不清楚,不能排除延玉是长子的可能,则延朗不是杨业的长子就是次子。但为什么史书又称延朗为六郎呢?比较合情合理的说法认为,六郎是延朗在同一先祖的兄弟中的大排行,宋人以长称幼或平辈相称时,这一习俗颇为盛行,而契丹因屡为其败,便也以宋军盛传之称相呼,后人不察,遂以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
杨业诸子,就数延朗的事迹最为详细,《宋史》有他的传。杨业生前认为“此儿类我”,每次大仗都带在身边。雍熙北伐时,他担任先锋攻打朔州和应州,流矢中臂仍奋战不止。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他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驻兵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辽承天太后率大军南下猛攻,遂城危在旦夕。时当十月,北方已天寒地冻,他命令士兵汲水浇灌外侧城墙,一夜之间凝为冰城。
契丹兵见滑溜溜地无法攻城,只得退兵。延朗乘机出击,截获许多武器。澶渊之盟时,他向真宗建议,趁契丹去国千里、人马俱乏之际,部署驻军,扼其要路,不仅屯驻在澶渊的敌军可以歼灭,幽易数州也可袭取。被契丹骑兵吓破胆的真宗不同意这一建议,延朗就自己率兵“抵辽境,破古城”,斩获颇多。真宗听说,立即派人前往监视他的行动,不许他闯下乱子。
他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的任上,享年五十七岁。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宋史》也有传。小说戏曲里说文广是宗保之子,在延朗与文广之间加了一代,于史无据,史书里也没有宗保其人。文广曾任秦风路副都总管,筑筚篥城,长期抗击过西夏。熙宁七年(1074年),辽朝遣使与宋争代州地界,文广献上了攻取幽燕的计划,但不久就去世了。
在抗击契丹的问题上,他是继承祖、父遗志的。2.佘太君与穆桂英详考至于戏曲小说中所说杨业之妻是佘太君,文广之母是穆桂英,都于史无证。余太君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到清代方志和笔记里,才出现杨业娶折德扆之女,而佘太君是折太君音讹的说法。宋初武将中确有折德扆其人,但这些方志和笔记颇有倒果为因的作派,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宋代史籍和碑刻还不能验证这说法。
三、杨家将故事流传甚广的原因杨业父子的事迹虽然在仁宗以后已流传在里儿野竖之口,但通过文艺方式广为传播似在宋室南渡以后。对杨家将故事进行全面考证的余嘉锡推断:“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凌上国。
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宋代市民文艺的兴起,也为杨家将传说的不胫而走提供了载体,在已知宋代话本中就有《杨令公》和《五郎为僧》等名目。宋元易代,又是中原国家输给了北方游牧国家,几乎是宋辽、宋金关系的翻版,于是杂剧扮演杨家将题材,也成为当时民族感情的一种寄托。不说已经亡佚的,现存元杂剧中,《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和《八大王开诏救忠》都是演述杨家将故事的。
曾国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呢?
过去那些年,电影戏剧的人物标签化,一出场就能分出“好人”“坏人”,这不符合实际,现实中的很多人是分不出好坏的,有些人勉强区分,也只是偏正面或者偏负面。真正的纯好人和纯坏人很少。曾国藩属于偏正面那种人。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家文化,我们可以用儒家文化标准来评判。曾国藩最为人诟病是他杀戮太重。在湖南办团练时,逮住参加太平军的基本就是杀掉,因此获得“曾剃头”称号,攻下天京之后,又对太平军进行残忍的杀戮。
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能不杀就不杀,这才是正面人物应该做的。可是站在大清朝立场看,那么多人风集云涌般参加起义军,不狠杀根本止不住,维护大清朝统治他那么做很必要。有人说大清朝已经腐败透顶,曾国藩根本不应该维护大清统治。然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老百姓的话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曾国藩是大清的官员,大清给他发俸禄,他帮大清平叛,这天经地义。
大儒顾炎武说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按照儒家理论解释,维护大清统治是曾国藩的职责,不管大清多么不堪,他都应该维护。有人会说这是为曾国藩开脱,客观上大清已经腐败,维护它就是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发展。那好,救民族于危难没错吧?前面引用顾炎武的话只说了上半句,还有下半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就是我们常说的警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国藩当然也脱不了责任,那他又做得怎样?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曾国藩,把“平天下”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为了救中华于水火,尽了全力,他做的没得说,这才是他被很多人推崇的前提。曾国藩积极兴办洋务,建了江南制造局,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在他的建议下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这是实实在在对华夏民族的贡献。
你玩的游戏中,死亡率高的是哪一个游戏?
哈哈,你要提起这个,我可不困了!先说答案,当然是2005年的魔兽世界。那时候,魔兽世界全球公测,这个拥有庞大世界观的MMRPG游戏,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当时火热的传奇、奇迹MU等2D网游,除了刷怪升级还是刷怪升级,玩久了就容易枯燥。魔兽世界这款3D网游直接将玩家带入了一个沉浸式的游戏世界,游戏内容和世界观在当时可谓极其丰富。
而最令魔兽玩家头疼的是,在这个游戏里时时刻刻充满着危险,一不留神你就会挂,玩家见到最多的NPC大概就是复活天使大姐姐了。现在我来列举下,当时的魔兽玩家在游戏里的各种花式“死法”1、做任务被野怪打死;这在初期升级时那可是常事,尤其是战士等近战职业;2、野外的一些新手玩家杀手,比如亡灵领土银松森林里的阿鲁高,人类领土西部荒野的霍格,暮色森林的缝纫怪,如果你遇到他们跑的不够快,很容易被这两个货活生生打死,你在低等级的时候想一个人干掉它们是不可能的;3、高处掉落摔死;有时在高处,没注意脚下位置,很有可能会掉下悬崖摔死;4、进入争议领土,被敌对玩家或者敌对阵营的NPC杀死;这个就不多说了,日常的死法,野外PVP非常残酷;5、幽暗城的电梯也是杀人无数的地方,玩亡灵没在电梯死过一回,那等于没玩过亡灵;6、副本OT;五人副本和团队副本,那时大家都没经验,被团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7、水下呼吸时间太长溺水死亡;......在2005年的魔兽世界,玩家角色死亡是游戏日常的一部分,跑地图也是最耗费游戏时间的内容,虽然确实体验不太好,但对那时的玩家来说,实际上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哪些我们认为存在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接下来我们介绍两位很多人以为实际上存在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物,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西方历史中人们口口相传的傅满洲博士,一个是存在于韩国神话中但是却被当成真实存在的檀君。在西方的说法中,傅满洲博士是一个中国人,大量活跃在西方的小说以及电影中,是上个世纪西方人专门用来抹黑华人形象的一个特殊角色。而檀君则是韩国传说中开创了庞大王朝的神话君主,是韩国人借以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产物。
傅满洲博士角色的出现傅满洲博士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小说角色,是由一个英国小说家在欧洲有着强烈排华情绪下通过自己手中笔书写出来的人物。小说中,傅满洲博士是一个长得非常阴险、有着一脸坏相的瘦高华人。他阴险的面庞上,吊着两根如同罗汉眉毛一般的胡子,鼻子挺拔如同鹰钩,再加上一双绿油油的眼睛,简直符合了所有西方人对华人的讨厌形象。
小说家所写第一本关于傅满洲博士的小说名叫《傅满洲博士之谜》,是在我们民国开始之后的第二年出版的。在他的小说里,傅满洲博士是一个阴险毒辣而又聪明无比的华人,他凭借着自己远超当地“单纯”白人的聪明,专门在欧洲这个白人世界从事着各种破坏工作,俨然就是一个恐怖分子。在那个时代,因为华人劳工普遍吃苦耐劳、善于干活的原因,所以在华人大量涌入欧洲后,他们的工作饭碗被抢走了不少。
再加上历史中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入侵欧洲,给欧洲带来了无尽痛苦的历史回忆。当时他们可不管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是从哪里来的。在他们看来,这些游牧民族都是从我们土地上入侵到欧洲的,所以自然就把这个锅给扣到了我们身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英国小说家书写的傅满洲博士在欧洲开始拥有了市场。这个小说家拥有着很敏锐的市场嗅觉,在发现傅满洲博士在欧洲如此受欢迎后,他接下来马上写了一个关于傅满洲博士各种邪恶故事的小说系列。
在他众多关于傅满洲博士的小说出版后,他的小说很快风靡了全欧洲。最后这本小说的影响力蔓延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在1924年被美国的好莱坞搬上了大银屏,开始通过电影的媒介广为传播起了这个角色。相比于欧洲,美国人当时对华人的情绪同样不是特别好,甚至当时他们还出台过相关的排华法案来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说,傅满洲博士在美国同样是有着巨大市场的。
在小说转换成电影之后,傅满洲博士的形象彻底深入了许多西方人的内心中。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下,因为对事实不够了解,所以不少西方人就产生了以为傅满洲博士在历史中确有其人的错误想法,以为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邪恶的人存在。其实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拿我们武侠电影中的陈真来说吧,在历史中,霍元甲这个人确实存在过,但是霍元甲的弟子陈真在历史中却是不存在的。
只不过在上个世纪许多香港电影的狂轰乱炸下,使得陈真这个形象深入了人们的内心,然后才使得一些人产生了以为陈真在历史中确实存在的想法。这种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那么多西方人会产生出以为傅满洲博士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想法。傅满洲博士在20世纪的西方广为流传,除了二战爆发、西方和我们走在同一战线时有所消停之外,在20世纪的中早期以及后期,傅满洲博士这个角色一直在他们的各种电影中出现。
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傅满洲博士的电影才慢慢在历史中减少了起来,一直到现如今,虽然西方的各种媒体上一直有着傅满洲博士的形象出现,但是已然没有了早前那般庞大的曝光率。这就是西方很多人以为历史中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韩国人口中曾经统治了我们大半土地的檀君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存在于韩国神话中但是被韩国人当成了真实历史人物的檀君。
在韩国人的教科书记载中,檀君是一个大概出生于40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大概在我们传说中的唐尧时期出生,是韩国历史中檀君朝鲜的开创者。檀君所开创的王朝统治区域非常庞大,在4000年前到公元前几百年前的时代里,一直长期统治着我们的东北、北方、中部以及日本岛的大部分地区。在他们的说法中,这位檀君活了大概1000多岁,在退出权力巅峰之后,前往一座山中做起了山神。
在他们上个世纪开启了寻找文化自信的热潮后,这些事情就被他们明确记载在了自己的教科书中。虽然可能活了1000多岁的记载并不会在教科书中写明,但是关于檀君以及檀君朝鲜的事情却是实实在在写了下来。在他们自己的说法,檀君的历史是韩国历史中一位和尚通过我们三国时期的魏国史书记载,摘录到他们国家的,但是无论人们怎么翻阅三国时期的史书,都一直找不到韩国人所说的这个记载。
所以通过这方面,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历史中是不存在檀君这个人物的,这只是一个野史、神话中的人物。但却因为韩国人寻找文化自信的原因,从而被他们在教科书中当成了事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到搞笑的问题。甚至我怀疑,韩国人现如今那么热衷于和我们抢文化、抢历史,可能就建立在这种把传说当成历史的基础中,才会变成如今这般的模样。
孩子天天抱着手机玩怎么办啊?还能不能戒掉了?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抱着手机或iPad,你的第一步就是确保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孩子不容易找到手机和iPad。别告诉孩子“你不能玩电话!”。相反,要把它作为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奖励。例如,“如果你吃完饭帮我们打扫桌子,你可以玩10分钟手机”。此外,如果孩子表现良好,你可以适当加几分钟作为奖励,如果孩子表现较差或很顽皮时,可以减少几分钟作为惩罚,这将有助于控制他们使用手机。
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有政治的原因,也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乾隆和顺治在性格上相比较,乾隆更为谦和,更客观理性一点,当然,事没搁他头上站着说话不腰疼也算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乾隆四十三年,乾隆都68岁了,大清国在他眼里那是乾隆盛世,更是大清国的全盛之势,修书修史,十全武功,文治武功都足以让他自傲(注意,是他自己觉得的。
)需要点什么来点缀他的盛世,必须是先辈们没有做过的事。莫过于体恤宗室,对那些八旗子弟不能过活的予以救助接济,优待宗室子弟;对那些死去的前代宗亲也予以翻案,为列祖列宗钦定的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和宽待。平反昭雪最主要的就是推翻皇曾祖顺治钦定的睿王叛逆案;修改了皇父雍正钦定的阿奇那、赛斯黑悖逆案。雍正谕定八弟九弟结党横行、窥窃大宝,犯了悖逆大罪,削爵更名黜宗籍。
乾隆对此谕定做了重大修改,认为二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并声称雍正帝晚年经常向他提出这件事,很后悔对弟弟们的裁决,提起来都不开心,所以,乾隆就回复八叔九叔的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也一并录入,以慰乃父慈心。睿王谋逆案,更是清朝前期的一大冤案。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于顺治元年四月统兵入关,打败大顺朝、大西朝,消灭南明,统一全国,没有自立为帝,反而是接才六岁的侄子福临入京,让他从东北一隅的辽东王,一跃成为入主中原的大清国皇帝。
如此一位立下开国定鼎特大功劳的亲王,竟然因为恃功揽权而被顺治忌恨,一待其病故,就定其反了谋逆大罪,掘坟焚尸削爵黜宗籍,连其母弟辅政德豫亲王多铎虽然立下大功并已经先死了,也连坐降为郡王。【多尔衮】顺治钦定睿王逆案,在当时都有很多人不满,其中一等子许尔安、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公开上书称赞睿王之功,请求复其爵位,虽然遭到顺治的严斥并革职削爵流放宁古塔,但可从此事了解此案当时也是备受人非议的。
如今,乾隆就要顺应人心,对睿王平反昭雪,更树立他客观公正的政治形象。乾隆的性格原因乾隆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虽然他不敢说出口,但心里大概还是觉得自己超越祖宗功盖子孙的。而且,在他看来,多尔衮的确是过不掩功,“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自立为帝,废弃幼主,而是“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如果多尔衮真有谋逆之心,大可不必迎接顺治,自己称帝好了,就算是迎接了顺治入京,想废掉也可以啊,当时朝中谁还敢对他有异议。多尔衮并没有什么损害顺治利益的事,还给诸王开会教训诸王,“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自今以后,有尽忠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
”多尔衮嚣张有,擅权有,但是要说他有废立之心,那的确是污蔑,他有太多机会却并没有废掉顺治。因此,乾隆对他无比同情,认为多尔衮纯粹是被苏克萨哈济尔哈朗等构陷,诬以谋逆,他曾祖顺治尚在冲龄还没亲政,才判多尔衮谋逆的。什么冲龄之语,自然是乾隆为顺治开脱的理由了,但总不能说就是顺治的错,这不是太打脸了,这锅只能给苏克萨哈去背。
如果岳飞北伐只提恢复疆土,而不提迎回二帝,能否免遭被害?
没用的,只要岳飞一直打胜仗,那他的结局基本上就是注定一死了。岳飞的死,直接来看是皇帝操纵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却是赵氏王朝的维护统治手段的折射,因此这无关乎岳飞提出怎样的计划,只要他岳飞打了胜仗,那他就是必死无疑了。为何只要打胜仗岳飞就一定要死呢?这是要从赵氏皇朝的登基开始说起,宋朝第一任黄赵匡胤,原本是北周大将,结果后来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
正是因为他们老赵家的黑历史一直提醒在后代子孙,武人却不能掌兵,这也就是宋朝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表现。所以我们发现宋朝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带兵打仗都是文人的事。武人基本就被冷落了,有者这样的历史黑迹在,所以宋朝对于武人那是绝对时时刻刻的提防着。其实宋高宗也是这一样的心思,他怕岳飞的武功太高了,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威望,机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他怕岳飞会取而代之,毕竟他老赵家就是这样上位的。
《红楼梦》原稿的后半部分是遗失了,还是曹雪芹并未完成?如果已经完成了,还能找到原稿吗?
《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在红学上称为“旧时真本”,其实已经现世,只是目前尚有争议,导致很多人不知道罢了。《红楼梦》之所以只有“半本书”的状态,和当时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清初时期,清廷文字狱之风甚烈,抄家灭门者不知凡几,仅浙江湖州“庄廷鑨明史案”,就有近百人被处死,上千人被牵连,其中庄氏家族几乎被灭族。
在这种情况下,曹雪芹脂砚斋等人作书评书,岂能不小心翼翼。尤其是《红楼梦》中“碍语”甚多,有些甚至极为明显。比如贾宝玉和芳官一番关于“耶律雄奴”的论述,几乎是指着耶律氏这个和尚,骂清廷秃驴,清廷焉能不恼怒。只是待清廷回过味来时,《红楼梦》已经流传天下,士大夫们人手一本了。古本红楼梦没奈何之下,清廷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乾隆还混淆视听地说了一句“此明珠家事也”。
究竟乾隆说的是“明珠家事”还是“明朱家事”,现在学者们还争论不休,因为《红楼梦》里反清悼明的意味太浓厚。在红楼梦第一回,甲戌眉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从这条脂批也可以看出,曹雪芹书并没有写完就已去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曹雪芹的“定稿”只有前八十回,后面内容太过露骨,他就没有再继续写下去。
所以,曹雪芹最终只完成了半部书。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曹雪芹虽然只写了半部,却并不代表红楼梦就没有全本。红楼梦原文中明确指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说明曹雪芹在著写红楼梦时,必定还有个“底稿”存在,否则他就没法“批阅”和“增删”,他总不能对着空气去改稿吧。既然有“底稿”,那红楼梦就一定是个完整故事,红楼梦人物的真正结局,也定是写在这个“底稿”之中。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这个作为曹雪芹创作基础的“红楼底稿”在哪里?有一些史料上提到,清代及民国时期,红楼梦有个“旧时真本”存世,有人亲眼看过。周汝昌、俞平伯几位大师经过反复考证研究(俞平伯,红楼梦辨十三),也确定“旧时真本”是的确存在的。毫无疑问,“旧时真本”就是“红楼底稿”,所以,只要找到了它,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就能大白于天下。
2005年,有个叫何莉莉的人在网上上传了一个红楼梦新本子,这个本子名字叫做《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称“癸酉本”,本子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此本是从81回开始,到108回结束,一共有28回的内容,其中包含了红楼梦里几乎所有人物的最终结局,并且这些人物结局和前半部中的判词、脂砚斋批注都一一对应。不仅如此,这套本子里还有脂砚斋等人的批注,并且其中贾宝玉和史湘云的结局,与传说中“旧时真本”中二人结局一模一样。
从情节架构上看,癸酉本和红楼梦完全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此本文字粗糙,且个别情节过于离奇,比如元春上阵领兵、薛宝钗改嫁等,这就让一部分人在情感上很难接受,称其为伪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癸酉本正是“旧时真本”,正是曹雪芹所用的“红楼梦底稿”。双方意见不同,一边说是真的,一边说是假的,自然产生了争议。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红楼梦的普通读者中,在红学界,也有同样的争论存在。虽然大多数专家并不承认癸酉本,但自癸酉本出世后,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的探佚文章日益减少,这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癸酉本目前真伪难辨,但它确实有极高的价值,至少,它让人看到了红楼梦可能存在的原始结局。题主的提问,在红楼梦研究中着实是个重大且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多个红楼梦版本的真伪辨别、也涉及到红楼梦作者的争议,此处限于篇幅,就这样吧。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