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将军的牺牲,就发生在1942年五月,不过地点不在冀中,而是在山西晋中的辽县(后来改名为左权县)。在书中李云龙也对此进行一番推理,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挥员,能快速做出反应,当然李云龙在军中这么长时间,他在战斗积累下来的经验在这个时候起到作用。
亮剑!魏和尚在被土匪杀之前!为什么一路上要换两次马匹?
魏和尚去师部送情报的路上,路过黑云寨,被黑云寨二当家山猫子杀害,这个情节是《亮剑》里最让人伤心的一集。魏和尚艺高胆大,武艺高强,讲义气,重情义,抗日有功,可惜!可惜!不过魏和尚被杀前确实是骑过两匹马,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兴趣一回。魏和尚骑马去师部送信时骑的马前额处是有一个白色的前脸的,马是全身棕色的毛,所以这个白色的前脸还是很明显的,亮剑里这样的马有好几匹。
魏和尚到黑云寨前一直都是骑的这匹马,可是魏和尚与黑云寨土匪交手被杀时的马,额头上却没有了白色的前脸,很明显是换了一匹马。。不过,也说的过去,要严谨的打起口舌官司,辩方有一堆说辞,团部离师部路途遥远,而且道路曲折,还要躲避敌人,因此,中途换了马。这样的事过去很普遍,古代的驿站就是干这个的。古代作战的情报需要送给皇帝,于是就有专门的通讯兵,骑马狂奔,沿途都设驿站,驿站备有马匹,马跑累了到换一匹继续狂飙,以最快的速度把信送到皇帝手里。
所以,魏和尚中途换了马。下面就是魏和尚在黑云寨被土匪山猫子打死时的另一匹马,这匹马的前额没有白色的前脸,很明显。《亮剑》只所以受欢迎,源于人物造型,服装道具逼真,场景贴近实际,《亮剑》无疑是一部优秀作品,符合实际性的。文艺是服务大众的,脱离实际是不会受欢迎的。《亮剑》也要考虑成本,李云龙都扮演黑云寨土匪了,没办法,所以,算是瑕不掩瑜吧。
如何评价《亮剑》?为什么只有张大彪能拉起2000人的队伍?
张大彪能拉起2000人的队伍,是因为时间太短了,再给他一年时间,他能拉起一个师!在李云龙的手中,张大彪的综合素质无人能比!无论是武艺高强的魏和尚、段鹏、还是永不服输的沈泉,彪悍勇猛的孙德胜,他们和张大彪比起来都差了点意思。张大彪能拉起2000人的队伍,是和张大彪本身的实力分不开的!一、生存是最大的前提独立团在鬼子大扫荡中元气大伤,隐蔽到赵家峪休整。
可赵家峪就是个穷山沟,根本供养不了这么多军队,于是独立团化整为零,沿正太线一路撒开,开展游击战、破袭战、麻雀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但此时的晋西北,形势异常严峻,鬼子实行铁壁全围,沿公路设置据点哨卡,皇协军耀武扬威、晋绥军态度暧昧,要生存下来何其困难。在犬牙差互、势力交错的晋西北生存下来并且混得如鱼得水,不但要有临机决断的能力、来去如风的机动、连续作战的素质、敌我形势的判断,还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洞若观火的眼光。
张大彪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过得那么滋润,正好证明了他的实力。二、给养是最大的难题要拉起一支队伍并没有什么难的,但是要把队伍装备起来、并且形成战斗力,那就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了。军队不从事生产,要吃、要穿,训练还要消耗弹药、作战还要医药,更不用说枪了!这些物资只有靠自己去筹措,怎么筹措?抢啊!抢谁的?当然是鬼子的、皇协军的、土豪恶霸的!可是要想抢物资,必须有情报支持,必须有迅速解决战斗的能力,必须有猎手一般的耐心,还要小心避免落入敌人的陷阱。
所以,要抢到敌人的物资,是极为不易的。更何况张大彪的部下达到了2000人,超过了独立团全盛的时候,要养活这支队伍该有多难啊!可张大彪不但自己过得滋润,还能够把一部分缴获送到团部。不然李云龙婚礼上的牛肉罐头是哪来的?三、如何让部下服你在历史上通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当队伍人少的时候还压得住,可随着队伍实力的扩充、士兵的增长,这支队伍逐渐失控、甚至分裂、内讧。
这说明,一把手的能力决定了队伍的上限。一个人能够带多少兵是有天花板的。2000人根本没有达到张大彪的天花板!有的人只能当个排长,有的能当营长,有的能当个军长,有的就只能当个司务长。我军那么多战将,真正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又有几个?所以自古就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说法。要让士兵听你的、服你,就要学会树立威信,就要有能力管理部队,就要具备指挥员的基本素质,就要研究如何提高队伍的凝聚力。
只有大家听你的,才会服从你的指挥。就算是明知是九死一生的任务,部下也会欣然接受。例如李云龙在攻打平安县城时,派六连阻击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鬼子,六连凭什么接下这个几乎是“送死”的任务?因为他们有信仰、有不计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从哪里来,还不是靠指挥官长年累月的教育和熏陶。在我军历史上,“三湾改编”绝对是神来之笔!他几乎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
在我军战史上,经常出现一支队伍只剩下几个人,仍然不溃败、不撤退,坚持战至最后一人的情况,这种极其顽强的战斗精神经常令外国军事专家感到困惑,这根本不合常理嘛!没错,我军根本就是一支不合常理的队伍!如果平安县城之战再晚一段时间,张大彪说不定能够拉起3000人、5000人的队伍!任何一支部队的指挥官,手下有张大彪这样的人,都是一种福气!有勇有谋、有情有义、忠心耿耿、执行果断,这样的部下谁不喜欢!除了喜欢摔帽子,张大彪没有什么缺点!。
在《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的时候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为什么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
李云龙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泥腿子,却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他本人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那么在剧中有不少的细节都可以体现出他的才华。其中有一幕就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李云龙他在查房的时候,发现朱子明的被窝是凉的,于是他立马就下令让大家做好战斗准备,没想到他们还真的就遭受到山本特工队的袭击,山本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带队偷袭都非常注重保密工作,李云龙能通过被窝来判断战况,确实是非常厉害。
那么李云龙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其实他一般也不见得会去查房,况且有人在晚上不在屋里,也有可能是出去值班,或者是出去上厕所,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实际上,剧中和书里对这段都有一些明确的描述,李云龙当时刚刚结婚,按理说新婚之夜,应该是要好好休息一下,大家也都沉浸在喜悦中,此时应该是独立团上下最放松的时候。
朱子明他在团里的地位非常特殊,是专门负责团保卫工作的干事,他的位置非常特殊。李云龙当时知道朱子明的被窝是凉的,因此他里面心里就感觉到事情不对,况且朱子明他在墙上的枪也不见了,随后李云龙保险起见,也立马让和尚到周边的屋子里去找朱子明,可找了一圈也没有发现朱子明的下落,于是他就立马让大家做好战斗准备,实际上他并没有知道山本他们已经摸进来。
要不是赵刚布置的暗哨起了作用,估计山本还真可能打到村内,朱子明他清楚团里的防卫,可他也没有发现暗哨的存在,这是他最大的失误。在书中李云龙也对此进行一番推理,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挥员,能快速做出反应,当然李云龙在军中这么长时间,他在战斗积累下来的经验在这个时候起到作用。李云龙他本能感觉出来有问题,首先朱子明被窝是凉的,就说明他已经离开有一段时间,上厕所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其次,和尚找了周边的屋子,也都没有发现他的行踪,这就说明朱子明并不在屋子附近,而他的枪也被带走,大晚上带着枪离开屋子,并且到处都找不到他的踪影,朱子明要不就是临阵脱逃,要不就是投敌。在李云龙新婚之夜闹出这么一个事情,他没有办法判断朱子明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可他已经明白,必然要有大事发生,这是一个指挥员必备的素质,宁可想到最糟糕的情况,也不能不做防备。
李云龙他及时应对,避免独立团的损失扩大,当时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非常险恶的,随时会遭到对方的攻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作为团长他必须要随时保持警惕。别看李云龙没有受过什么系统的教育,可他的感觉是非常准的,就和他能成功伏击观摩团一样,这种感觉可不是说教育就能教得出来的。这次他及时发现情况不对,就提前做出准备,顺利摆脱了山本的追击,但有一点,李云龙这次也真的是运气非常好,山本特工队并非是什么成熟的特种部队,他们在一些战斗中选择还有问题。
比如特种部队在执行斩首行动的时候,应该是要处理好明哨与暗哨,毕竟他们的行踪要是提前暴露,那么行动就没有什么意义。赵刚布置的暗哨,还真的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山本他吃了暗哨的亏,否则不可能让李云龙逃走的。此外,朱子明这个叛徒做得也不是非常合格,他没有考虑好自己的退路,而且他在没有得到足够多利益的情况下就果断投敌,这样做根本没好处,还没有摸清楚团里的暗哨,负责保卫工作的人工作做成这个样子,也确实是非常糟糕,他最后死在战斗中也纯属活该。
在《亮剑》第七集中,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那么此时国军在干什么?
《亮剑》中,日军对八路军国军的进行残酷扫荡,同时期的国军在做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问题。《亮剑》第七集给出这样一个片头作为时代背景。很明显,这一场大扫荡,就是发生在1942年年底。不过,还有一个明显错乱的时间点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是在这个时间前发生的。如图所示这里的时间错乱,明显是电视剧剧组不认真造成的穿帮。
《亮剑》作为经典抗战剧,有很多穿帮,但大都无伤大雅,还好,这两件事,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真实历史中,日军上规模的大扫荡,针对晋东南的129师(剧中还专门把李云龙发配到晋西北,乱搞)的主要是1939年夏晋东南“扫荡’、1940年对百团大战的报复“扫荡”、1942年日军华北大“扫荡”等。剧中讲的这个时间点,不同于1940年的百团大战报复大扫荡,因为那时发生了有名的关家垴战斗,对应亮剑中的李家坡战斗。
这一次大扫荡,则是1942年大扫荡。那么,在《亮剑》小说中,这个大扫荡又是怎么回事呢?小说中,第一章讲了李家坡战斗,第二章大扫荡就开始了。原句是这样说的:到了1941年,中国军队内部的磨擦战趋于平静,又轮到日军的日子不好过了,作为日军战略后方的华北地区似乎乱了套,早已脱离了正面战场的八路军再也不打算组织一两场正规战役,而是化整为零消失在广袤的平原和连绵的崇山峻岭之中,崇尚主力决战的日本陆军失去了对手,又时时处在对手的包围之中,一向被正规军所看不起的游击战之威力渐渐显露出来。
日军华北派遣军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倾其兵力开始了五一大扫荡。这个历史上有个真实的五一大扫荡,不过发生在晋察冀军区的冀中军区。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装甲车几百辆,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左权将军的牺牲,就发生在1942年五月,不过地点不在冀中,而是在山西晋中的辽县(后来改名为左权县)。所以,根据小说中和历史中的记录,基本上可以把大扫荡的时间定在1942年五月。冀中军区的五一大扫荡,仅仅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日军在冀中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把冀中军区分割为2600个区域,冀中军区基本上就完了。
冀中军区有多位军分区司令和团长战士,总减员达到16800多人,而抗日群众被杀被捕也超过了5万多人。最强时控制22个县,拥有6.3万兵力的冀中军区,最后只有2万多人撤入了晋西北。也就是这时候,李云龙带着他的夜壶脑袋到了晋西北,和丁伟、孔杰成了铁三角。而楚云飞也是这一章才出场的。在八路军承受空前强大的大扫荡时,国军在做什么呢?先说敌后战场,用冈村宁次的话来说,"我就任时的形势是,对辖区内重庆系军队的作战已大致结束,但周围几乎到处都有共军活动"。
就是说,到1942年,国军的敌后根据地基本全部丢失了。这些根据地是如何丢失的呢?国民党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的军队鼎盛时期达 到 100万人, 但不断遭到失败 ,先后丢失中条山 、河北 、山东等重要抗日根据地 ,大批军队投敌后充当伪军 。 1943年 8月以后 ,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仅剩下大别山等少数抗日根据地 。
国民党军队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大量投降日军当伪军,最多时达到 50 万人 ,将领 50多人, 包括庞炳勋、孙殿英 、孙良诚、吴化文等。由于沦陷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投敌, 伪军总数由 1941年的 35 万人迅速增加到 1943年的 80万人 。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的丢失,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第一,国民党长期搞独裁和腐败,不得人心,最终被敌后人民所抛弃。
第二,国民党军队不会打游击战,还非常热衷搞中央军地方军的争斗,对日军恐惧心理十分严重。第三,国民党军队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被规定为防共为主,抗日为辅。就这样,国民党的敌后游击队,在与地方军、八路军和人民的斗争中出局了。当日本华北驻屯军对冀中军区进行五一大扫荡时,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只国民党军队可以对八路军进行直接支持了。
再看统一战线,国军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成了日军的友军。从统一战线角度看,即便是国军在华北有军队,也不可能支援八路军,反而有可能配合日军行动,乘机把转移中的冀中军区残部全部消灭。历史上,国军在抗战中对八路军进行了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39年春至1940年,当时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和五届六中全会把限制八路军攻击八路军作为了自己的基本政策。
如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提出了“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动口号,并且制造了“太河惨案”、“雪野事件”、“淄河事件”等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与此同时,国民党胡宗南部也不断对陕甘宁边区进行蚕食鲸吞。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40年年底到1941年1月,标志性事件是新四军军部9000多人被国军八万重兵围攻全军覆没,这就是皖南事变。
第三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43年,主要原因在于,二战形势已经明朗,而苏联解散了第三国际。这一次,胡宗南预备撤出对付日军的主力,对陕北根据地进行九路闪击。最终,军事计划泄露,蒋介石遭到了国内外一致发对,不得不罢手。综上,1942年那个时间点上,国军根本不可能帮助冀中军区反扫荡,极有可能与日军配合,共同夹击八路军。
幸好,国军主力远在大西南后方,没有这个机会。最后说国军这一年的军事行动。1942年,美国刚刚对日宣战,在亚太战场上,日军实力扩张到了最大,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一听说美国参战,就起了“坐等胜利”的心思,开始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大肆腐败和搜刮民财。2月16日,中国远征军跨出国门,出征缅甸对日作战。这场战争,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动出击,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英美军作战,从而获得美国对华的军事援助。
但是事实上,这次远征,中国军队始终被英军坑,唯一的收获是孙立人所部撤入印度,形成了后来的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一年的5月-9月,日军在中国战场实施以战养战的浙赣会战。浙赣会战的发动理由非常搞笑,4月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对日本多座城市进行大轰炸,日本天皇十分恼火,怀疑这些飞机以浙江的衢州机场为补给地,对浙江江西两省进行报复性攻击。
就是说,在1942年国军的两场战役,实际上都是由美国挑起的,远征军是应美国邀请去作战,浙赣会战则是因为美国对日轰炸而遭到的报复。可以想象,如果国民党趁英美日德打成乱麻,始终按兵不动,趁机做大,日军也会和国军相安无事的。所以,当日军在华北进行大扫荡时,国军既没有意愿支援,也没有能力支援,美国都参战了,坐等胜利才是王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42年以后,国军基本上没有取得过像样的战果。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