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鼻下一撮毛看上去既不美观又没有用,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啊,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会突然发现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基本事实,貌似邪恶的轴心国阵营里面的德国鬼子的首脑希特勒也是留着这种鼻下一撮毛,难道这就是法西斯的入门标志吗?显然不是,因为作为最早法西斯的墨索里尼就没有这种鼻下一撮毛,那我们再来找一找有没有别的原因,毕竟这东西看上去既难打理又不美观,毫无作用。
历史上“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到底在哪里呢?
古夜郎国人文历史悠久,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和南部。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现在一般认为古夜郎国在今贵州省,如图:但实际上,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主要集中在三点。一,贵州长顺县广顺镇说。关于夜郎国的起源,在《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传说:一天,一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发现了一个男婴。善良的女子把婴儿养大成人。
婴儿长大后,有着超常的天赋,又通过刻苦的学习成了一个文才武略、智勇双全的人。他凭借自己的才智,迅速在西南崛起,统一了各族,成为第一代夜郎国王,为了纪念自己的身世,他还以“竹”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夜郎在西汉后期逐渐建立政权,而“竹崇拜”则成为夜郎的一种标志。“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二,贵州毕节赫章可乐说在近年发现、整理、翻译、出版的《夜郎史传》等彝文文献中,古夜郎的中心被指为可乐。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还在可乐发现了大量的战国、西汉、东汉文物。三,湖南沅陵说2000年5月,考古学家在湖南怀化沅陵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巨型墓葬群,其年代在战国至汉代之间,专家推断,墓主可能就是夜郎王。而沅陵有很长一段时间为夜郎古国文明中心。
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依据,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朗州(今常德),期间作《楚望赋》云:“武陵(西汉初年幼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国)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另外《史记》与《汉书》均称夜郎“其人皆稚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也比较吻合。既然沅陵曾是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而沅陵有夜郎王的陵墓也在情理之中。
二战时日军鼻子下面为何要留一撮毛?难道就是为了时髦吗?
我们从小到大,影视剧里面,不管是最早的小兵张嘎还是后来的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乃至之后潘长江的系列抗日喜剧举起手来,里面的侵华日军的脸上除了有令人作呕的表情还有让人喜欢不起来的鼻下一撮毛。这鼻下一撮毛看上去既不美观又没有用,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其实啊,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会突然发现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基本事实,貌似邪恶的轴心国阵营里面的德国鬼子的首脑希特勒也是留着这种鼻下一撮毛,难道这就是法西斯的入门标志吗?显然不是,因为作为最早法西斯的墨索里尼就没有这种鼻下一撮毛,那我们再来找一找有没有别的原因,毕竟这东西看上去既难打理又不美观,还毫无作用。
日本在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全盘西化的历史进程,那时候的日本人人以吃西餐和穿西服为荣,由于对西方的全盘照抄,使得日本一度成为被列强赞不绝口的国家,觉得这个国家君主开明,民众睿智,但实际上这都是表象,日本骨子里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正在酝酿中。在日本没有开始这场全面西化之前,作为东亚国家,位于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辐射区,它曾经深深收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个体现在它的很多个方面——天皇的衮服、历代的年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中式建筑等等,在古老的中国儒家传统观念有许多今天看来十分荒缪的东西,在当时也通过中华文明辐射圈辐射给了日本。日本反正是照单全收,比如说被中华文明淘汰掉的宋朝抹茶,日本奉为国宝。在古老的儒家传统观念里面,有这么几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被整个东亚深以为然。
一是忠君爱国,忠君就是爱国,这主要被朝鲜越南尤其是日本深以为然并发扬光大,二是身体发肤,在清朝之前的中国儒家来看,身体发肤决不能轻易放弃,日本听说后很惭愧,因为它流行的是月代头这种地中海式样的发型,清代以后由于中华正统放弃了传统的长发博带,日本赶紧就把这个捡起来了,再也不流行月代头了。以上分析日本维新变法之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大家可以发现,日本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学什么就像什么,维新变法之后日本人学西方,那也真的是学什么像什么,西方人怎么做他就这么做,从来不想为什么。
一战爆发之后,由于德国一开始极为强势,这就吸引了一大批崇拜强者的好学生日本,顿时觉得德国什么都是香的,更重要的是当时德国和日本一样,是一个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气氛极为浓厚的国家,这太对日本人的脾气了,德国人在一战战场上率先使用毒气弹,可以说很不讲道德了。毒气弹这东西第一次用,德国人也做好了挺多的准备:朝对面丢毒气弹这东西的时候,我们先带上毒气面罩。
但是戴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自己那普鲁士式样的大胡须很不方便戴,怪难受的,机智的德国军官灵光一闪,剃掉不就没有烦恼了吗。可是剃胡须的命令没办法得到彻底执行,因为当时在普鲁士地区,一把浓密的普鲁士式样的大胡须那是男人的标准啊,无可奈何的德国军官们只能商议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两边都剃掉,留鼻下一撮毛不就行了,这是你为国争光的见证!这么一来,德国军人都愿意了,而当时的希特勒正在德国军中服役,自然也赶上这股潮流了。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你认为“仙”和“圣”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停下来思考ing,针对“诗仙”“诗圣”我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批评关注!说到“仙、圣”,一般都会讨论的中国的神仙体系,国人的神仙体系比较复杂,不管是哪个神仙体系,几乎都有仙和圣的存在,但是仙和圣的地位却不尽相同。有的体系仙的地位很高,有的体系当中,圣的地位却是别的神仙无法超越的。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仙、圣”,我们抛开不说,单说李白和杜甫。他俩为什么被称为“诗仙”和“诗圣”呢?诗仙李白:《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又《玉壶吟》:“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官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故称“贺监”。贺知章十分欣赏并推重李白品格高迈、才华冠世,在读了李白的《蜀道难》诗篇之后,为李白瑰丽的想象,以及通透的语言所折服,直呼非凡世俗人所作,乃是“谪仙人”的手笔。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词:“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
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后人为了赞誉李白延续了“诗仙”的称呼。诗圣杜甫:唐代诗人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宋代词圣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时罢了。...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点评孔子对我国过带文明所作的总结收拾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工作。秦观尽管还没称杜甫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但从诗词文化当中来看,两人并肩成为唐诗的最高峰,人称“大李杜”。两人的诗作,各有千秋,风格迥异,在唐诗文化史当中,两人缺一不可。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