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残余势力有四支,齐王田广在高密、齐国相国田横在博阳,守相田光在城阳,齐国将军田既在胶东地区有一些军队。在秦末反秦战争中,齐国也和各地反秦武装一样在齐地了,以此复国成功。在刘邦的大肆宣传下,反楚联盟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得到了民心。
源自楚汉争霸时的成语都有什么?
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千多个成语,如: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成语: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成语: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语:张良借箸 【解释】: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
比喻出谋划策。 成语: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成语:胯下之辱 【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秋毫无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成语:江东父老 【解释】:〖释义〗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
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成语:约法三章 【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成语: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 成语:妇人之仁 【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扛鼎拔山 / 拔山盖世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分我杯羹 【解释】:羹:肉汁。
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计将安出 【解释】: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成语:高阳酒徒 【解释】: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
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成语:所向披靡 【解释】: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楚汉争霸,最后为什么赢的是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丰沛人,他出生卑微,所以一家人都没有名字,父亲就叫刘太公,自己也没名字,根据排行起名为刘季,刘邦这个名字是他当了汉王以后才有的名字,其字意就是国家,以国为名,是说明他就是国家之主,一般人是不敢起这个名字的。刘邦从小豁达大度,他不屑于务农干活,所以在当事人看来,难免有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年龄大一些之后,他尝试去做公务员,当上了泗水亭长,也就是秦代最基层的一名小吏,虽然地位低微,却眼高于顶,谁都看不上,还特别好酒好色。
他曾因公务到首都咸阳,看到了秦始皇的排场,心里非常羡慕,后来他负责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役,路上有人逃跑了,他干脆把其他人都放了,自己也逃亡在外,由此可见其豪雄之气。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许多地方的民众都把长官杀掉来响应陈胜,沛这个地方的县令,也非常害怕,想要跟风起义,当时他手下的文职官员萧何、曹参出主意说,你是秦的官吏,恐怕不能取信于民,不如找个逃亡在外的人来出头做,于是他们便让刘邦回来。
刘邦带着樊哙等100多个追随者回乡时,沛令却后悔了,关闭城门不让他们进来,刘邦便把一封信捆在箭上射进城内,信中晓以大义,劝说父老兄弟。于是沛人响应,把沛令杀掉,将刘邦迎进城,并推举他为领头人(当时县衙中,尤其是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官员怕一旦起义不成功,会遭灭族之灾,都希望刘邦出头)刘邦再三谦让后才答应,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从刘邦兴起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身上具有的一些良好品行,诸如体恤父老、敢作敢为、不贪权位、勇于担责,这些都是他日后取得成功的重要的个人条件。刘邦当上汉王之后,和他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就是项羽,与刘邦出生布衣平民不同,项羽是正宗的楚国贵族之后,而且天生勇力过人,武艺高强,但是项羽非常残暴不仁,在战争中,每攻下一地之后,都要大大烧杀一番,进入咸阳之后更是如此,杀投降的秦帝子婴,火烧阿房宫,他在关中的所为很不得人心,而且项羽心胸比较狭窄,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还特别贪恋权势,有的时候竟然将象征一方权力的印信拿在手里把玩良久,都舍不得交予他人,对手下的功臣也吝于封赏。
楚汉争霸战争中,齐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秦末反秦战争中,齐国也和各地反秦武装一样在齐地了,以此复国成功。在楚汉战争前期齐国与项羽敌对,牵制住了项羽主力,使得刘邦可以迅速发展壮大;在中期保持中立态度;到了后期,由于汉军未遵守约定,突袭齐国导致齐国与楚国联合作战,最终还是败于汉军之手。自立战楚项羽在分封完十八个王后,不久就因为对于齐地的分封非常不合理,导致齐地开始内战。
项羽在齐地封的几个王分别是把原齐王巿改封为胶东王,和项羽一同救赵的田都为齐王,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而原本在齐地实力强大的田荣所立的齐王巿被废,感到十分的愤怒,于是马上联合同样受项羽打压的陈馀一同反对项羽。田荣先是给陈馀一些兵马帮助他打败张耳,重新立代王歇为赵王,与陈馀结成了同盟。田荣依靠自身实力,阻止并且打败了田都,迫使其逃亡到楚国。
此时,齐王市认为项羽势大,想要服从项羽分封的结果。田荣一怒之下杀了田巿,自立为齐王,又杀死吞并了济北王田安的地盘,拥有了原齐国的全部地盘。项羽听闻田坐拥齐地的消息后,项羽决不允许一个强大的齐国存在,马上派兵北上伐齐。在强大的楚军面前,田荣很快兵败身死,项羽平定了齐地。不过由于项羽的在齐地“烧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的残暴行为,使得田荣之弟田横聚拢了数万军队反击项羽。
趁项羽在齐地作战的机会,刘邦迅速战据三秦,东出函谷关向项羽的国都彭城进发,一路上刘邦势力不断壮大,联合各国诸侯号称“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项羽不得不停止在齐地的作战,转而与刘邦作战,这样一来田横得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重新占据所以全部齐地。这一时期的齐国扮演了一个在战略上无意中与刘邦形成了配合的,齐国使项羽无暇西顾刘邦的发展壮大,为刘邦最初的成功提供了有力条件。
联楚抗汉齐国在刘邦与项羽相持期间,没有对项羽发动袭击,也没有支持刘邦,选择了中立的态度。不过随着楚汉战争形势的发展,刘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项羽集团开始处于劣势。汉将韩信平定了赵国和燕国后,准备南下进攻齐国,这是刘邦决定和平解决齐国的问题,派郦生与齐国达成了归附刘邦的协议。齐国于是放松对于汉军的警惕,历下守军放弃战备,韩信听从蒯通的建议无耻的发兵袭击齐国,一举就攻克了齐都临淄。
经过韩信这么一搞,把齐国最终推向了项羽的阵营。齐国的残余势力还有四支,齐王田广在高密、齐国相国田横在博阳,守相田光在城阳,齐国将军田既在胶东地区有一些军队。项羽在得到齐国求援的消息后,马上派出了得力干将龙且支援齐王田广。韩信在潍水全歼齐楚联军总共二十万人,这一战不仅大大消灭了齐国最后的力量,更把项羽一部分力量也损失在这里,项羽得知龙且死后感到了恐慌,也足以证明项羽的损失十分巨大。
如何看待楚汉争霸的关键战役——彭城之战?
引言:公元前205年的四月,徐州附近一处荒凉的驰道上,一辆马车正飞也似地向前奔驰,马车夫不停的抽打着马匹,丝毫不在意马儿的哀嚎。马车内,一个中年男子不时的探出头来向后张望,不远处还可以听到喊杀声和士兵们的惨叫。突然,马车停了下来,车夫从路边抱上来一对孩子,男子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可这一停,后方的追兵已经肉眼可见了。
“夏侯婴!你他妈快点!追兵要过来了!”男子忍不住的痛骂车夫。可多了两个孩子马车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眼看着追兵越来越近,男子一脚把儿女踹下了马车,车夫见状,赶紧下车抱起孩子,这样来来回回十几次,“夏侯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管他们!赶紧赶路,敌军追上来,我们都没有活路!”男子继续催促着车夫,最终,经过了长时间的奔逃,一行四人到达了安全地带,而历史,也因为男子的脱困而开始了新的一幕。
汉高祖刘邦剧照他,就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刚刚的那个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彭城之战中,刘邦召集了五路诸侯国共计五十六万大军一鼓作气拿下了项羽的首都彭城,却没想到在短短几天后被项羽的三万士兵打的一败涂地,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而彭城之战,也成为楚汉争霸的一个拐点,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这场关键的彭城之战呢?一.彭城之战的背景——天时地利人和公元前206年,随着项羽在阿房宫的一把大火,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落下了帷幕,项羽主持了分封大会后诸侯们各自就国,但因为分封不均天下很快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被项羽打法去了巴蜀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趁机走出了蜀地,还定三秦,刘邦联合了五个诸侯国,带着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拿下项羽的首都彭城,连刘邦也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这其中,是刘邦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利用。1.天时——分封诸侯,天下大乱在秦灭六国之后推行了郡县制,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项羽倒行逆施,在天下百姓都谋求和平的愿望下开了历史的倒车,选择进行分封制,但由于分封不均,燕王臧荼与辽东王韩广火并,代王赵歇赶走了常山王张耳,齐将田荣更是把齐地搅成了一锅粥,项羽无奈之下只得亲自率兵去齐国平叛。
项羽分封诸侯国地图趁着天下各地重燃战火,而项羽又深陷齐地,刘邦任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拿下关中,随后组成五个诸侯国反楚联盟,得以拿下彭城。2.地利——选都失败,彭城易攻难守项羽灭秦之后,选择彭城作为西楚的首都,彭城交通便利,承东启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彭城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地势平坦宽广,根本无险可守,这才让刘邦顺利拿下彭城。
3.人和——杀害义帝,正义联盟自古出师从不出无名之师,只有站在正义的一方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刘邦对这个道理是在明白不过了,为了使自己出师有名,刘邦以项羽杀害义帝为由让自己的军队成为正义之师来获取民心。在刘邦的大肆宣传下,反楚联盟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得到了民心。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史记.高祖本纪》正是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利用,刘邦在项羽远离彭城之际顺利占领彭城,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更是刘邦战略上的胜利。
二.军事史上的奇迹——三万击败五十六万当身处齐地的项羽知道刘邦已经占领了彭城之后非常愤怒,在与齐国达成暂时性的和解后,项羽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星夜赶回彭城。但项羽只有三万人马,可刘邦手上却有多达五十六万人马,可结局却是刘邦惨败,五十六万部队损失殆尽,这个结果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彭城之战示意图项羽不愧是军事的奇才,按理说,从山东回到江苏应该是从北向南(齐地属于山东,而彭城即徐州,属江苏),但项羽却一改此路线,选择绕过徐州转而到达地处徐州西南的萧县(即安徽宿州萧县),当刘邦把所有的主力都忙着防守可能在北方出现的项羽时,项羽却神出鬼没的从萧县北上进攻徐州,刘邦的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激战一上午便损失达十多万人,刘邦的部队一直被追到睢水附近,为了逃命,十多万人跳进了河里,睢水一度断流,刘邦急得连自己的家小都来不及接,父亲妻子都被项羽俘虏,路上碰见了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也一度被刘邦踹下马车,为了逃命,刘邦已经不顾一切了!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彭城之战,最终以项羽以少胜多而结束,刘邦的美梦只做了短短几天就被项羽撕了个粉碎,他终于认识到项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为他后来与项羽的对抗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当然,这个教训买的着实有些太贵了。
三.失败是必然的——彭城之战结局早已注定这场战役在刚一开始,刘邦似乎已经站在了胜利的终点,政治上他现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军事上他手里有五十六万部队,心理上已经拿下项羽的首都彭城,而项羽此时被困在齐国无法脱身,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抓住项羽。可实际上,在刘邦拿下彭城之后这场战役失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刘邦完全不是和项羽一个级别的。
1.刘邦骄兵必败:在彭城之战前,刘邦和项羽从来没有交过手,因此他不知道项羽到底有多厉害,再加上自从汉中誓师出兵以来,平定关中,进攻彭城都非常顺利,刘邦此时内心已经非常骄傲了,觉得就算项羽回来也是必输无疑,何况自己手上还有五十六万部队。2.楚军哀兵必胜:寻根拜祖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不管身处何方最终都要回到家乡,对于项羽手下的子弟兵来说,彭城是西楚的首都,就是他们的家乡,如今家乡被敌人占领了,他们一个个早就杀红了眼想要报仇,哀兵必胜!3.项羽是军事天才:刘邦猜到了项羽最终会救援彭城,所以他把目光都对准北方,这是常理,但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绕过彭城从南向北进攻,再加上彭城易攻难守,原本对刘邦的有利如今反而成了不利因素,彭城很快就被项羽攻破,城池陷落从而导致刘邦兵败如山倒。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4.反楚同盟一盘散沙:刘邦虽然号称五十六万部队,但是却分数五个诸侯国,刘邦虽然是盟主却只是名字上的,当初这些诸侯国答应是因为彼时项羽处于劣势,进攻彭城对他们有好处,可一旦攻守逆转,他们马上会调转枪口,反而使刘邦腹背受敌。综上所述,刘邦虽然看上去实力强大,却不过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罢了。
在加上刘邦的军事素养远不如项羽,在战术上吃了大亏,五十六万部队被项羽三万人马一击即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四.下邑画策——楚汉相争的第一个拐点彭城之战的失败让刘邦第一次认识到项羽的实力,也感受到了自己与项羽的差距,刘邦毕竟只是亭长出身,没有受过正经的军事教育,和兵家世家的项羽比差距明显,这让刘邦开始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开进行之后的楚汉战争——培养人才!在刘邦看来,自己这次失败五路诸侯国如同一盘散沙,关键时刻根本靠不住,就像战国时六国合纵攻秦一样,各怀鬼胎最后的结果只有失败,想要击败项羽只有自己不断的去挖掘人才,才是正确的出路。
关键时刻,张良展现了他一代谋主的风采,为刘邦进行了出色的谋划,史称“下邑画策”。张良的献策让刘邦有了目标在张良的推荐下,刘邦确立了自己手下未来的三大人才:大将军韩信,此时还在齐王手下的将军彭越,九江王英布。为此,刘邦可以说下了血本,提出了“捐关以东”的筹码,最终,这三人也成为楚汉相争期间为刘邦立下最大功劳的三个武将。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对于刘邦来说,此时击败项羽才是最重要的,为此他可以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来换取人才,因为刘邦非常明白,人才难得,长期混迹社会使刘邦懂得“舍得”的重要性,项羽锱铢必较导致天下大乱,而想要谋取天下就必须先舍,刘邦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可以说是一次大手笔,这次舍弃为他带来了三个大将,而他最终得到的却是整个天下!人生道理尽在于此。
五.彭城之战,意义深远彭城之战,刘邦在先胜利的情况下最终惨败收场,对于刘邦来说就是花钱买教训,可细细想来,彭城之战的意义远非那么简单,因为彭城之战所带来的一系列深远影响甚至改变了刘邦的一生。1.使刘邦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彭城之战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开始时期,彼时刘邦手下还没有太多可用的人才,这次失败,尤其是失败之后张良的建议让刘邦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挖掘人才成为刘邦取天下的一项必修课。
功成名就之后刘邦也不禁感叹:“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2.使刘邦第一次感受到诸侯王的不可靠在这次战役刘邦并不是孤军作战,早在平定关中后他便组织了一个反楚同盟,五个诸侯王参与其中,分别是:魏王豹,赵王歇,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
可是,在战役的后期,这些诸侯王眼看刘邦输了,就纷纷倒向了项羽,连早已投降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也投靠了项羽,这无疑让刘邦非常心寒。同时,这些诸侯王的背叛也让刘邦感受到异姓诸侯王的不可靠,毕竟血管里流淌的不是同样的血液,说翻脸就翻脸,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就开始了对异姓诸侯王的大清洗行动,而这一切的开端便来自于彭城之战的失败。
3.分兵作战开始,韩信做大由于诸侯王纷纷倒向项羽,刘邦在对付项羽的同时不得不分兵去处理其他的诸侯王们,而刘邦手下这些将领里单独领兵作战能力最强的就是韩信,韩信也得以第一次单独领兵作战。这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假渡黄河灭西魏,背水一战灭赵国,不战而降得燕国,胜利一场接着一场,更是在灭齐时消灭了项羽头号大将龙且和十万楚军精锐,韩信的实力开始慢慢做大,也逐渐让刘邦与他渐行渐远,最终两人终于分道扬镳,这一切,都始于彭城之战的失败。
结语: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只是因为他的胜利者项羽最终成为了失败者而在这方面的例子中显得有些灰暗。但是,彭城之战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让楚汉之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并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假如项羽在彭城之战失败,可能历史就是另一个展现了,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有的,只是今人的遐想罢了!。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