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手游知识 - 瑾夜柠心攻略,王国之心攻略

瑾夜柠心攻略,王国之心攻略

时间:2022-09-18 19:47:18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王国之心攻略

1、这里一进来就有敌人,在阿拉丁家里看到魔毯被压着,搬开箱子魔毯就会飞走,另外还有一个柜子可以搬开,后面有个钥匙孔调查就可开门,接着继续走会碰到邪恶的大臣贾方跟美丽的公主,在贾方旁边也有个钥匙孔,接着把宝物拿一拿往城外沙漠走。2、魔毯会带各位去救阿拉丁,救到阿拉丁会回到城里,接着阿拉丁可以换到队伍里,有些路被堵住要从之前开的门过去,有些本来能走的路也可以走过去其中有一条有钥匙孔在阿拉丁家对面,走进打开的门后公主会被贾方带走然后进行一场头目战。3、战胜后再到沙漠坐魔毯会打一只头目,弱点是眼睛可以从它旁边爬到头上去打,战胜后再从它嘴巴进入迷宫,这迷宫有两层宝箱很多有些机关需要阿拉丁来启动,搜括完毕后走到最里面就是跟贾方战斗了。4、第一次专攻贾方就行了,战胜后他向精灵取了第三个愿望,再跳下去会再打一场,这一场不要理贾方专攻那只带着神灯的鸟,战胜后公主也被抓走了,也取得第三把武器还有解开绿色刻印的能力。5、来到这三人会变身为海生物,一开始会碰到爱丽儿她会教各位游泳,只要追着那只鱼几次就能继续下去,接着要到宫殿去只要一直照着岩壁上的指示走应该不会迷路比较麻烦的只是捡宝物而已,来到宫殿见过海王,出来爱丽儿指示方向叫各位到宝物库,接着回到一开始的地方会看到一只海豚调查就会带各位到破难船的地点。6、在破难船里可以找到王家徽章再回到宝物库会有段剧情,接着去宫殿会看到海王的权仗被章鱼魔女抢走了,接着再到破难船那去旁边有块大石头启动旁边的开关就可以到章鱼魔女那里去。7、跟章鱼魔女战斗时要魔法主攻中间的魔法池,打到一定的程度章鱼魔女会晕倒再去扁她,战胜后会得到新的共有技能,游泳时按叉钮冲刺可以游过水流较强的地方。

王国之心攻略

2,李世民文治武功一流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应:三国经刘备,诸葛亮的百般努力赤壁之后才有了鼎立之势,刘备奔跑大半生才稍有立足之地,盟友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暂住,刘备集团在诸葛,法正,庞统,关,张等人的努力下力克益州,刘备集团渐成气候,而且不断壮大,荆州对东吴,蜀汉都是战略要地,鲁肃曾单刀赴会讨要荆州,而刘备就是扡着不还,耍老赖,哭鼻子,这盟友之间已产生了裂痕。刘备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关羽守荆州,并授假节钺,握杀生大权,全权处理荆州一地事务,也就是掌握了半个蜀汉,偏偏这个关羽对盟友很不礼貌,视东吴为鼠辈,对别人也就罢了,特别对孙权恶言相向,岂不知东吴能人辈出,国力远大于蜀汉,就在关羽发动襄樊战争之时,由于天气原因关羽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还《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考虑迁都,随军军事主簿司马懿献一计,让东吴出兵偷袭荆州白衣渡江一举成功,战场瞬间逆变,徐晃打败关羽,吕蒙布下地网,关羽走麦城被擒,士兵一轰而散全军覆灭。东吴为什么要杀盟友呢,一只猛虎一样的盟友,因为这个盟友太猖狂,口出狂言,襄樊战争胜利后要灭了东吴,吕蒙是谁,都督军事家,岂能夜长梦多,让其去见孙权,放虎归山,还不如先断去刘备一胳膊,少一劲敌岂不更安全,因为这个关羽很不安分守己,若老实的守在荆州谁能耐何得了,这场战争蜀汉无一兵一卒支援来看,骄傲是要付出代价的,骄兵必败也是兵家常识,所以杀关羽就一点不奇怪了!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应:三国经刘备,诸葛亮的百般努力赤壁之后才有了鼎立之势,刘备奔跑大半生才稍有立足之地,盟友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暂住,刘备集团在诸葛,法正,庞统,关,张等人的努力下力克益州,刘备集团渐成气候,而且不断壮大,荆州对东吴,蜀汉都是战略要地,鲁肃曾单刀赴会讨要荆州,而刘备就是扡着不还,耍老赖,哭鼻子,这盟友之间已产生了裂痕。刘备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关羽守荆州,并授假节钺,握杀生大权,全权处理荆州一地事务,也就是掌握了半个蜀汉,偏偏这个关羽对盟友很不礼貌,视东吴为鼠辈,对别人也就罢了,特别对孙权恶言相向,岂不知东吴能人辈出,国力远大于蜀汉,就在关羽发动襄樊战争之时,由于天气原因关羽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还《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考虑迁都,随军军事主簿司马懿献一计,让东吴出兵偷袭荆州白衣渡江一举成功,战场瞬间逆变,徐晃打败关羽,吕蒙布下地网,关羽走麦城被擒,士兵一轰而散全军覆灭。东吴为什么要杀盟友呢,一只猛虎一样的盟友,因为这个盟友太猖狂,口出狂言,襄樊战争胜利后要灭了东吴,吕蒙是谁,都督军事家,岂能夜长梦多,让其去见孙权,放虎归山,还不如先断去刘备一胳膊,少一劲敌岂不更安全,因为这个关羽很不安分守己,若老实的守在荆州谁能耐何得了,这场战争蜀汉无一兵一卒支援来看,骄傲是要付出代价的,骄兵必败也是兵家常识,所以杀关羽就一点不奇怪了!三姓家奴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本来有一个姓吕的爹,后来投靠丁原又认丁原为义父,改姓丁(丁布);再后来吕布再认董卓为义父,再改姓董(董布)。三姓吕布也就是这么来的。家奴的意思是说,吕布虽然认了丁原和董卓当义父,但他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吕布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区区家臣而已,不过是名义上好听罢了,本质上还是一个家奴身份。因此,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并不说吕布投靠了多少个主公,跳了多少次槽。而是特意强调他认贼作父,不要碧脸的给自己找干爹。而干爹又不拿他当儿子对待,只当他是个家奴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三姓家奴这个词,出自《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专门为了讽刺吕布认义父而杜撰的一个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记载。只是演义中杜撰而已。搞清楚了三姓家奴的真正含义,刘备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也就显而易见了。历史上的刘备(也包括演义),从来没有认谁做过义父。他投靠的军阀,除了公孙瓒勉强能算是主公外,其余的人与他的关系,都只是合作伙伴罢了。刘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军阀们也需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以及他的声望。这才是刘备与他的“主公”的真实关系。尽管刘备多次改换平台,但是他改换平台的性质,和现在的跳槽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刘备和军阀是好聚好散(除曹操外),他并没有做过坑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就是说,刘备一直是客将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个人武装。他在跳槽之气,都会跟之前的原主公说一下,在对方同意后,他才会带着人马走。如果硬要说刘备有什么污点,也只有两个可以理解的案例:一是他与刘璋翻脸,二是他与曹操翻脸。刘备和刘璋的翻脸过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问答,详细的论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翻出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刘备和刘璋都是在利用对方。刘备不是正人君子,但刘璋也不是白莲花。双方其实都很腹黑。只不过刘备的实力更强,打败了刘璋而已。并且,再三强调!刘璋不是刘备的主公,他们两人是盟友关系。至于刘备和曹操翻脸,除了刘备本身不愿意屈身于人外,他反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动,曹操不可能容他。因此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辈子都跟曹操硬抗了。相比于刘备,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吕布每次改换门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走了之。他是把前主公杀掉后,才会罢休。换句话说,吕布是个打工的。他上班上得不爽了,想跳槽。如果他好聚好散,走合法的流程辞职,没人会说他人品差。但是吕布不走寻常路,他每次走之前都要搞点破坏,让后面的人无法正常工作,那他的人品就必然要被别人嘲讽了。并且,刘备投靠的次数,也没有吕布多。按照刘备跳槽的标准来看吕布,他何止是三姓家奴啊?丁原、董卓这都不说了,后来他又投靠了王允、张杨、袁绍、袁术、张邈。舍去他投靠刘备不说,吕布一共投靠了八个军阀。难道要说他是八姓家奴?所以说,刘备既没认爹,也没弑主,只是单纯的跳槽而已,这种选择很正常,骂他是三姓家奴就太过分了;而吕布的跳槽,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干爹,然后再认新干爹,这就没得可洗了。说他是三姓家奴,没有毛病;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背主,又岂是刘备、吕布二人之所为?其他的小角色不提,就说曹操和孙策,当年也都给人当过小弟,然后背叛了大哥,搞死了大哥。先说曹操。他最早没有地盘,连最起码的官职都没有,比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完全就是袁绍的小弟。他后来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替他表举的。再后来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水,杀得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三座城,加之时值饥荒加蝗灾,连饭的吃不饱。在这期间,是谁帮曹操挺过来的?这个是不是别人,还就是老大哥袁绍。袁大哥不仅援助曹小弟人员物资,还提出直接将曹操纳入麾下的提议。当时,曹操差点就同意了!是程昱及时阻止,曹操才没有归顺。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可想而知,当年曹操最低谷时,若是没有袁大哥资助他(袁绍也是有条件的),曹操怕是不知道死几回了?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然而结果呢?曹操翅膀硬了,立刻就跟袁绍翻脸。还变着法的坑袁绍。最后灭了袁绍的势力不说,还杀光了他的儿子。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有啥区别?刘备坑了曹操,难道曹操没坑袁绍?当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有一点就污点就拿出来反复黑,曹操有一点亮点就拿出来反复吹。这个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吧?再说孙策。当年孙策在袁术帐下时,袁术对他当干儿子看待,没有对不起他。是后来孙权称帝,让吴国的史官著书骂袁术,说他故意打压孙策,逼得孙策不得不自立。明目张胆的给孙策洗白,明目张胆的黑袁术,他的名声才那么臭的。然而事实上是,袁术割据淮南时,他手上大概有七个郡:其中孙策的堂哥孙贲,担任豫州刺史;孙策的叔叔孙香担任汝南太守;孙策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可以说,袁术的半壁江山都在孙氏一族手上。后来孙策替袁术打下庐江郡,袁术不给他庐江太守一职。吴国的史书上,用这个事情把袁术反复的黑,说他打压孙策。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刻意的抹黑了。毕竟袁术要从全盘来考虑问题,他的部下又不止孙氏一族。他要是把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孙氏一族,其他人会怎么想?然而孙氏一族是怎么对袁术的呢?袁术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孙氏一族会打着他旗号和他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夺取江东。夺了江东之后又乘袁术僣号之时,又更替太守,把袁术的人赶走,与袁术划江而治。可怜的袁术爸爸,他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孙家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值得一提的是,周瑜一开始没有投孙策,他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在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不行了,才无奈转投靠了孙策。所以说,凡是说话都要讲良心。就算刘备不是正人君子,其他的人难道就是白莲花?当时就是那种频繁跳槽的时代。曹操、孙策这些人反起水来,都比刘备心狠!怎么就没人说他们是白眼狼,专挑刘备黑呢?至于吕布,他杀丁原、杀董卓。这两个污点根本洗不白。说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客气了。若是按照他投靠主公的履历来看,说他是九世野鸡都不过分。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应:三国经刘备,诸葛亮的百般努力赤壁之后才有了鼎立之势,刘备奔跑大半生才稍有立足之地,盟友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暂住,刘备集团在诸葛,法正,庞统,关,张等人的努力下力克益州,刘备集团渐成气候,而且不断壮大,荆州对东吴,蜀汉都是战略要地,鲁肃曾单刀赴会讨要荆州,而刘备就是扡着不还,耍老赖,哭鼻子,这盟友之间已产生了裂痕。刘备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关羽守荆州,并授假节钺,握杀生大权,全权处理荆州一地事务,也就是掌握了半个蜀汉,偏偏这个关羽对盟友很不礼貌,视东吴为鼠辈,对别人也就罢了,特别对孙权恶言相向,岂不知东吴能人辈出,国力远大于蜀汉,就在关羽发动襄樊战争之时,由于天气原因关羽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还《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考虑迁都,随军军事主簿司马懿献一计,让东吴出兵偷袭荆州白衣渡江一举成功,战场瞬间逆变,徐晃打败关羽,吕蒙布下地网,关羽走麦城被擒,士兵一轰而散全军覆灭。东吴为什么要杀盟友呢,一只猛虎一样的盟友,因为这个盟友太猖狂,口出狂言,襄樊战争胜利后要灭了东吴,吕蒙是谁,都督军事家,岂能夜长梦多,让其去见孙权,放虎归山,还不如先断去刘备一胳膊,少一劲敌岂不更安全,因为这个关羽很不安分守己,若老实的守在荆州谁能耐何得了,这场战争蜀汉无一兵一卒支援来看,骄傲是要付出代价的,骄兵必败也是兵家常识,所以杀关羽就一点不奇怪了!三姓家奴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本来有一个姓吕的爹,后来投靠丁原又认丁原为义父,改姓丁(丁布);再后来吕布再认董卓为义父,再改姓董(董布)。三姓吕布也就是这么来的。家奴的意思是说,吕布虽然认了丁原和董卓当义父,但他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吕布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区区家臣而已,不过是名义上好听罢了,本质上还是一个家奴身份。因此,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并不说吕布投靠了多少个主公,跳了多少次槽。而是特意强调他认贼作父,不要碧脸的给自己找干爹。而干爹又不拿他当儿子对待,只当他是个家奴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三姓家奴这个词,出自《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专门为了讽刺吕布认义父而杜撰的一个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记载。只是演义中杜撰而已。搞清楚了三姓家奴的真正含义,刘备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也就显而易见了。历史上的刘备(也包括演义),从来没有认谁做过义父。他投靠的军阀,除了公孙瓒勉强能算是主公外,其余的人与他的关系,都只是合作伙伴罢了。刘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军阀们也需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以及他的声望。这才是刘备与他的“主公”的真实关系。尽管刘备多次改换平台,但是他改换平台的性质,和现在的跳槽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刘备和军阀是好聚好散(除曹操外),他并没有做过坑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就是说,刘备一直是客将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个人武装。他在跳槽之气,都会跟之前的原主公说一下,在对方同意后,他才会带着人马走。如果硬要说刘备有什么污点,也只有两个可以理解的案例:一是他与刘璋翻脸,二是他与曹操翻脸。刘备和刘璋的翻脸过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问答,详细的论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翻出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刘备和刘璋都是在利用对方。刘备不是正人君子,但刘璋也不是白莲花。双方其实都很腹黑。只不过刘备的实力更强,打败了刘璋而已。并且,再三强调!刘璋不是刘备的主公,他们两人是盟友关系。至于刘备和曹操翻脸,除了刘备本身不愿意屈身于人外,他反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动,曹操不可能容他。因此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辈子都跟曹操硬抗了。相比于刘备,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吕布每次改换门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走了之。他是把前主公杀掉后,才会罢休。换句话说,吕布是个打工的。他上班上得不爽了,想跳槽。如果他好聚好散,走合法的流程辞职,没人会说他人品差。但是吕布不走寻常路,他每次走之前都要搞点破坏,让后面的人无法正常工作,那他的人品就必然要被别人嘲讽了。并且,刘备投靠的次数,也没有吕布多。按照刘备跳槽的标准来看吕布,他何止是三姓家奴啊?丁原、董卓这都不说了,后来他又投靠了王允、张杨、袁绍、袁术、张邈。舍去他投靠刘备不说,吕布一共投靠了八个军阀。难道要说他是八姓家奴?所以说,刘备既没认爹,也没弑主,只是单纯的跳槽而已,这种选择很正常,骂他是三姓家奴就太过分了;而吕布的跳槽,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干爹,然后再认新干爹,这就没得可洗了。说他是三姓家奴,没有毛病;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背主,又岂是刘备、吕布二人之所为?其他的小角色不提,就说曹操和孙策,当年也都给人当过小弟,然后背叛了大哥,搞死了大哥。先说曹操。他最早没有地盘,连最起码的官职都没有,比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完全就是袁绍的小弟。他后来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替他表举的。再后来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水,杀得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三座城,加之时值饥荒加蝗灾,连饭的吃不饱。在这期间,是谁帮曹操挺过来的?这个是不是别人,还就是老大哥袁绍。袁大哥不仅援助曹小弟人员物资,还提出直接将曹操纳入麾下的提议。当时,曹操差点就同意了!是程昱及时阻止,曹操才没有归顺。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可想而知,当年曹操最低谷时,若是没有袁大哥资助他(袁绍也是有条件的),曹操怕是不知道死几回了?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然而结果呢?曹操翅膀硬了,立刻就跟袁绍翻脸。还变着法的坑袁绍。最后灭了袁绍的势力不说,还杀光了他的儿子。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有啥区别?刘备坑了曹操,难道曹操没坑袁绍?当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有一点就污点就拿出来反复黑,曹操有一点亮点就拿出来反复吹。这个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吧?再说孙策。当年孙策在袁术帐下时,袁术对他当干儿子看待,没有对不起他。是后来孙权称帝,让吴国的史官著书骂袁术,说他故意打压孙策,逼得孙策不得不自立。明目张胆的给孙策洗白,明目张胆的黑袁术,他的名声才那么臭的。然而事实上是,袁术割据淮南时,他手上大概有七个郡:其中孙策的堂哥孙贲,担任豫州刺史;孙策的叔叔孙香担任汝南太守;孙策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可以说,袁术的半壁江山都在孙氏一族手上。后来孙策替袁术打下庐江郡,袁术不给他庐江太守一职。吴国的史书上,用这个事情把袁术反复的黑,说他打压孙策。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刻意的抹黑了。毕竟袁术要从全盘来考虑问题,他的部下又不止孙氏一族。他要是把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孙氏一族,其他人会怎么想?然而孙氏一族是怎么对袁术的呢?袁术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孙氏一族会打着他旗号和他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夺取江东。夺了江东之后又乘袁术僣号之时,又更替太守,把袁术的人赶走,与袁术划江而治。可怜的袁术爸爸,他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孙家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值得一提的是,周瑜一开始没有投孙策,他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在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不行了,才无奈转投靠了孙策。所以说,凡是说话都要讲良心。就算刘备不是正人君子,其他的人难道就是白莲花?当时就是那种频繁跳槽的时代。曹操、孙策这些人反起水来,都比刘备心狠!怎么就没人说他们是白眼狼,专挑刘备黑呢?至于吕布,他杀丁原、杀董卓。这两个污点根本洗不白。说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客气了。若是按照他投靠主公的履历来看,说他是九世野鸡都不过分。我不看虚假影片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三姓家奴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本来有一个姓吕的爹,后来投靠丁原又认丁原为义父,改姓丁(丁布);再后来吕布再认董卓为义父,再改姓董(董布)。三姓吕布也就是这么来的。家奴的意思是说,吕布虽然认了丁原和董卓当义父,但他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吕布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区区家臣而已,不过是名义上好听罢了,本质上还是一个家奴身份。因此,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并不说吕布投靠了多少个主公,跳了多少次槽。而是特意强调他认贼作父,不要碧脸的给自己找干爹。而干爹又不拿他当儿子对待,只当他是个家奴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三姓家奴这个词,出自《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专门为了讽刺吕布认义父而杜撰的一个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记载。只是演义中杜撰而已。搞清楚了三姓家奴的真正含义,刘备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也就显而易见了。历史上的刘备(也包括演义),从来没有认谁做过义父。他投靠的军阀,除了公孙瓒勉强能算是主公外,其余的人与他的关系,都只是合作伙伴罢了。刘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军阀们也需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以及他的声望。这才是刘备与他的“主公”的真实关系。尽管刘备多次改换平台,但是他改换平台的性质,和现在的跳槽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刘备和军阀是好聚好散(除曹操外),他并没有做过坑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就是说,刘备一直是客将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个人武装。他在跳槽之气,都会跟之前的原主公说一下,在对方同意后,他才会带着人马走。如果硬要说刘备有什么污点,也只有两个可以理解的案例:一是他与刘璋翻脸,二是他与曹操翻脸。刘备和刘璋的翻脸过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问答,详细的论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翻出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刘备和刘璋都是在利用对方。刘备不是正人君子,但刘璋也不是白莲花。双方其实都很腹黑。只不过刘备的实力更强,打败了刘璋而已。并且,再三强调!刘璋不是刘备的主公,他们两人是盟友关系。至于刘备和曹操翻脸,除了刘备本身不愿意屈身于人外,他反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动,曹操不可能容他。因此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辈子都跟曹操硬抗了。相比于刘备,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吕布每次改换门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走了之。他是把前主公杀掉后,才会罢休。换句话说,吕布是个打工的。他上班上得不爽了,想跳槽。如果他好聚好散,走合法的流程辞职,没人会说他人品差。但是吕布不走寻常路,他每次走之前都要搞点破坏,让后面的人无法正常工作,那他的人品就必然要被别人嘲讽了。并且,刘备投靠的次数,也没有吕布多。按照刘备跳槽的标准来看吕布,他何止是三姓家奴啊?丁原、董卓这都不说了,后来他又投靠了王允、张杨、袁绍、袁术、张邈。舍去他投靠刘备不说,吕布一共投靠了八个军阀。难道要说他是八姓家奴?所以说,刘备既没认爹,也没弑主,只是单纯的跳槽而已,这种选择很正常,骂他是三姓家奴就太过分了;而吕布的跳槽,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干爹,然后再认新干爹,这就没得可洗了。说他是三姓家奴,没有毛病;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背主,又岂是刘备、吕布二人之所为?其他的小角色不提,就说曹操和孙策,当年也都给人当过小弟,然后背叛了大哥,搞死了大哥。先说曹操。他最早没有地盘,连最起码的官职都没有,比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完全就是袁绍的小弟。他后来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替他表举的。再后来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水,杀得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三座城,加之时值饥荒加蝗灾,连饭的吃不饱。在这期间,是谁帮曹操挺过来的?这个是不是别人,还就是老大哥袁绍。袁大哥不仅援助曹小弟人员物资,还提出直接将曹操纳入麾下的提议。当时,曹操差点就同意了!是程昱及时阻止,曹操才没有归顺。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可想而知,当年曹操最低谷时,若是没有袁大哥资助他(袁绍也是有条件的),曹操怕是不知道死几回了?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然而结果呢?曹操翅膀硬了,立刻就跟袁绍翻脸。还变着法的坑袁绍。最后灭了袁绍的势力不说,还杀光了他的儿子。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有啥区别?刘备坑了曹操,难道曹操没坑袁绍?当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有一点就污点就拿出来反复黑,曹操有一点亮点就拿出来反复吹。这个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吧?再说孙策。当年孙策在袁术帐下时,袁术对他当干儿子看待,没有对不起他。是后来孙权称帝,让吴国的史官著书骂袁术,说他故意打压孙策,逼得孙策不得不自立。明目张胆的给孙策洗白,明目张胆的黑袁术,他的名声才那么臭的。然而事实上是,袁术割据淮南时,他手上大概有七个郡:其中孙策的堂哥孙贲,担任豫州刺史;孙策的叔叔孙香担任汝南太守;孙策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可以说,袁术的半壁江山都在孙氏一族手上。后来孙策替袁术打下庐江郡,袁术不给他庐江太守一职。吴国的史书上,用这个事情把袁术反复的黑,说他打压孙策。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刻意的抹黑了。毕竟袁术要从全盘来考虑问题,他的部下又不止孙氏一族。他要是把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孙氏一族,其他人会怎么想?然而孙氏一族是怎么对袁术的呢?袁术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孙氏一族会打着他旗号和他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夺取江东。夺了江东之后又乘袁术僣号之时,又更替太守,把袁术的人赶走,与袁术划江而治。可怜的袁术爸爸,他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孙家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值得一提的是,周瑜一开始没有投孙策,他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在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不行了,才无奈转投靠了孙策。所以说,凡是说话都要讲良心。就算刘备不是正人君子,其他的人难道就是白莲花?当时就是那种频繁跳槽的时代。曹操、孙策这些人反起水来,都比刘备心狠!怎么就没人说他们是白眼狼,专挑刘备黑呢?至于吕布,他杀丁原、杀董卓。这两个污点根本洗不白。说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客气了。若是按照他投靠主公的履历来看,说他是九世野鸡都不过分。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三姓家奴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本来有一个姓吕的爹,后来投靠丁原又认丁原为义父,改姓丁(丁布);再后来吕布再认董卓为义父,再改姓董(董布)。三姓吕布也就是这么来的。家奴的意思是说,吕布虽然认了丁原和董卓当义父,但他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吕布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区区家臣而已,不过是名义上好听罢了,本质上还是一个家奴身份。因此,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并不说吕布投靠了多少个主公,跳了多少次槽。而是特意强调他认贼作父,不要碧脸的给自己找干爹。而干爹又不拿他当儿子对待,只当他是个家奴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三姓家奴这个词,出自《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专门为了讽刺吕布认义父而杜撰的一个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记载。只是演义中杜撰而已。搞清楚了三姓家奴的真正含义,刘备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也就显而易见了。历史上的刘备(也包括演义),从来没有认谁做过义父。他投靠的军阀,除了公孙瓒勉强能算是主公外,其余的人与他的关系,都只是合作伙伴罢了。刘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军阀们也需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以及他的声望。这才是刘备与他的“主公”的真实关系。尽管刘备多次改换平台,但是他改换平台的性质,和现在的跳槽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刘备和军阀是好聚好散(除曹操外),他并没有做过坑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就是说,刘备一直是客将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个人武装。他在跳槽之气,都会跟之前的原主公说一下,在对方同意后,他才会带着人马走。如果硬要说刘备有什么污点,也只有两个可以理解的案例:一是他与刘璋翻脸,二是他与曹操翻脸。刘备和刘璋的翻脸过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问答,详细的论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翻出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刘备和刘璋都是在利用对方。刘备不是正人君子,但刘璋也不是白莲花。双方其实都很腹黑。只不过刘备的实力更强,打败了刘璋而已。并且,再三强调!刘璋不是刘备的主公,他们两人是盟友关系。至于刘备和曹操翻脸,除了刘备本身不愿意屈身于人外,他反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动,曹操不可能容他。因此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辈子都跟曹操硬抗了。相比于刘备,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吕布每次改换门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走了之。他是把前主公杀掉后,才会罢休。换句话说,吕布是个打工的。他上班上得不爽了,想跳槽。如果他好聚好散,走合法的流程辞职,没人会说他人品差。但是吕布不走寻常路,他每次走之前都要搞点破坏,让后面的人无法正常工作,那他的人品就必然要被别人嘲讽了。并且,刘备投靠的次数,也没有吕布多。按照刘备跳槽的标准来看吕布,他何止是三姓家奴啊?丁原、董卓这都不说了,后来他又投靠了王允、张杨、袁绍、袁术、张邈。舍去他投靠刘备不说,吕布一共投靠了八个军阀。难道要说他是八姓家奴?所以说,刘备既没认爹,也没弑主,只是单纯的跳槽而已,这种选择很正常,骂他是三姓家奴就太过分了;而吕布的跳槽,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干爹,然后再认新干爹,这就没得可洗了。说他是三姓家奴,没有毛病;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背主,又岂是刘备、吕布二人之所为?其他的小角色不提,就说曹操和孙策,当年也都给人当过小弟,然后背叛了大哥,搞死了大哥。先说曹操。他最早没有地盘,连最起码的官职都没有,比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完全就是袁绍的小弟。他后来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替他表举的。再后来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水,杀得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三座城,加之时值饥荒加蝗灾,连饭的吃不饱。在这期间,是谁帮曹操挺过来的?这个是不是别人,还就是老大哥袁绍。袁大哥不仅援助曹小弟人员物资,还提出直接将曹操纳入麾下的提议。当时,曹操差点就同意了!是程昱及时阻止,曹操才没有归顺。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可想而知,当年曹操最低谷时,若是没有袁大哥资助他(袁绍也是有条件的),曹操怕是不知道死几回了?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然而结果呢?曹操翅膀硬了,立刻就跟袁绍翻脸。还变着法的坑袁绍。最后灭了袁绍的势力不说,还杀光了他的儿子。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有啥区别?刘备坑了曹操,难道曹操没坑袁绍?当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有一点就污点就拿出来反复黑,曹操有一点亮点就拿出来反复吹。这个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吧?再说孙策。当年孙策在袁术帐下时,袁术对他当干儿子看待,没有对不起他。是后来孙权称帝,让吴国的史官著书骂袁术,说他故意打压孙策,逼得孙策不得不自立。明目张胆的给孙策洗白,明目张胆的黑袁术,他的名声才那么臭的。然而事实上是,袁术割据淮南时,他手上大概有七个郡:其中孙策的堂哥孙贲,担任豫州刺史;孙策的叔叔孙香担任汝南太守;孙策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可以说,袁术的半壁江山都在孙氏一族手上。后来孙策替袁术打下庐江郡,袁术不给他庐江太守一职。吴国的史书上,用这个事情把袁术反复的黑,说他打压孙策。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刻意的抹黑了。毕竟袁术要从全盘来考虑问题,他的部下又不止孙氏一族。他要是把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孙氏一族,其他人会怎么想?然而孙氏一族是怎么对袁术的呢?袁术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孙氏一族会打着他旗号和他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夺取江东。夺了江东之后又乘袁术僣号之时,又更替太守,把袁术的人赶走,与袁术划江而治。可怜的袁术爸爸,他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孙家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值得一提的是,周瑜一开始没有投孙策,他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在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不行了,才无奈转投靠了孙策。所以说,凡是说话都要讲良心。就算刘备不是正人君子,其他的人难道就是白莲花?当时就是那种频繁跳槽的时代。曹操、孙策这些人反起水来,都比刘备心狠!怎么就没人说他们是白眼狼,专挑刘备黑呢?至于吕布,他杀丁原、杀董卓。这两个污点根本洗不白。说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客气了。若是按照他投靠主公的履历来看,说他是九世野鸡都不过分。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历史上有“唐宗宋祖”的美誉,其文治武功也确实一流。那么,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呢?现在就从三个维度来讨论。其一、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隋末动乱时期,突厥人坐山观虎斗,逐步壮大起来,事实上,李世民在对付突厥的过程当中,开始也被迫对突厥称臣,而且纳贡。他表面上臣服颉利可汗,事实上就是在迷惑对手,争取时间来准备战争。唐朝是建立在隋末大起义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而且隋朝留给唐朝的是一个烂摊子。从618年开始,唐朝进行了统一国内的战争,626年唐太宗即位的时候,天下才刚刚平定,这个时候,由于隋炀帝以前的横征暴敛和对朝鲜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造成隋朝人口的急剧减少。特别是唐朝立国之初,群雄逐鹿之时,据《新唐书》记载: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意思是说,当时的割据称雄者,比如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人,都援引突厥势力做自己的靠山,纷纷臣服突厥的可汗。当时突厥军号称百万,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劝说颉利可汗:“过去启民可汗兄弟争国,依赖隋朝得以复位,子孙有国。现在的天子已经不是隋文帝的后代,应该扶立隋王杨政道以报答隋朝的厚恩。”颉利可汗对其言听计从,所以经常来侵扰唐朝。颉利可汗倚仗其兵强马多,非常骄横,轻视唐朝。书信傲慢,求请无厌。李渊因天下初定,委曲求全,多多赐与金银财物。李渊不得已也对突厥称臣,这样可以迷惑突厥人,从而避免过早的与突厥进行战略决战。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北边的压力,也可以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其二、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与突厥在渭水结盟李渊退位后,突厥觉得唐朝有隙可乘,遂发兵进攻唐朝,大军兵锋直指长安,京城震动。李世民最终决定与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一起骑马出玄武门到达渭水,与颉利可汗隔水说话,斥责突厥负约。众酋将大惊,都下马而拜。随即唐军的大队人马赶到,旌旗烈烈,兵甲威武,部队整肃,突厥兵大为惊讶。唐太宗指挥大军退而列阵,单独与颉利可汗按辔而言。颉利可汗因畏惧唐军可能有伏兵,于是请和。据《新唐书》记载: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意思是说,双方杀白马,在便桥盟誓,颉利可汗随后引兵退走。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唐太宗没有接受,只让他们将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来。其三、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突厥主要有两股势力: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首先解决颉利可汗渭水之盟,为唐军争取了3年时间,起到了迷惑对手的作用,实为缓兵之计。到629年的时候,唐太宗派李靖、李绩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可汗,次年大败颉利可汗于阴山,颉利可汗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就此灭亡。颉利至京后,唐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他于634年最终死于长安。而后解决突利可汗630年,突厥诸部开始分崩离析,唐朝将图进取,以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内蒙古和林格尔)以逼之。据《新唐书》记载: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可以看出,突利可汗是没有预料到李靖的奇兵的,突如其来的唐军先锋,使其误判形势,认为:唐军是倾国之兵,李靖不敢孤军深入。事实上李靖所帅唐军,仅仅是先锋部队,为了削弱敌军,他还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招降纳叛,吸引康苏密部归降,最终在定襄打败了突利可汗。总而言之,李世民这种“称臣”,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假象而已,是为了迷惑敌人。事实上只是一种军事上的示弱,让突厥对唐朝没有戒心。然后李世民就可以做到“出其不意”的战胜突厥,事实上到630年的时候,李世民就通过擒贼先擒王的战术,用突然出击的办法快速的结束对突厥的用兵,进而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综上所述,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对突厥“称臣”,是因为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不得已与突厥在渭水结盟,作为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而已。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三姓家奴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本来有一个姓吕的爹,后来投靠丁原又认丁原为义父,改姓丁(丁布);再后来吕布再认董卓为义父,再改姓董(董布)。三姓吕布也就是这么来的。家奴的意思是说,吕布虽然认了丁原和董卓当义父,但他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吕布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区区家臣而已,不过是名义上好听罢了,本质上还是一个家奴身份。因此,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并不说吕布投靠了多少个主公,跳了多少次槽。而是特意强调他认贼作父,不要碧脸的给自己找干爹。而干爹又不拿他当儿子对待,只当他是个家奴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三姓家奴这个词,出自《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专门为了讽刺吕布认义父而杜撰的一个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记载。只是演义中杜撰而已。搞清楚了三姓家奴的真正含义,刘备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也就显而易见了。历史上的刘备(也包括演义),从来没有认谁做过义父。他投靠的军阀,除了公孙瓒勉强能算是主公外,其余的人与他的关系,都只是合作伙伴罢了。刘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军阀们也需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以及他的声望。这才是刘备与他的“主公”的真实关系。尽管刘备多次改换平台,但是他改换平台的性质,和现在的跳槽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刘备和军阀是好聚好散(除曹操外),他并没有做过坑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就是说,刘备一直是客将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个人武装。他在跳槽之气,都会跟之前的原主公说一下,在对方同意后,他才会带着人马走。如果硬要说刘备有什么污点,也只有两个可以理解的案例:一是他与刘璋翻脸,二是他与曹操翻脸。刘备和刘璋的翻脸过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问答,详细的论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翻出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刘备和刘璋都是在利用对方。刘备不是正人君子,但刘璋也不是白莲花。双方其实都很腹黑。只不过刘备的实力更强,打败了刘璋而已。并且,再三强调!刘璋不是刘备的主公,他们两人是盟友关系。至于刘备和曹操翻脸,除了刘备本身不愿意屈身于人外,他反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动,曹操不可能容他。因此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辈子都跟曹操硬抗了。相比于刘备,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吕布每次改换门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走了之。他是把前主公杀掉后,才会罢休。换句话说,吕布是个打工的。他上班上得不爽了,想跳槽。如果他好聚好散,走合法的流程辞职,没人会说他人品差。但是吕布不走寻常路,他每次走之前都要搞点破坏,让后面的人无法正常工作,那他的人品就必然要被别人嘲讽了。并且,刘备投靠的次数,也没有吕布多。按照刘备跳槽的标准来看吕布,他何止是三姓家奴啊?丁原、董卓这都不说了,后来他又投靠了王允、张杨、袁绍、袁术、张邈。舍去他投靠刘备不说,吕布一共投靠了八个军阀。难道要说他是八姓家奴?所以说,刘备既没认爹,也没弑主,只是单纯的跳槽而已,这种选择很正常,骂他是三姓家奴就太过分了;而吕布的跳槽,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干爹,然后再认新干爹,这就没得可洗了。说他是三姓家奴,没有毛病;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背主,又岂是刘备、吕布二人之所为?其他的小角色不提,就说曹操和孙策,当年也都给人当过小弟,然后背叛了大哥,搞死了大哥。先说曹操。他最早没有地盘,连最起码的官职都没有,比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完全就是袁绍的小弟。他后来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替他表举的。再后来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水,杀得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三座城,加之时值饥荒加蝗灾,连饭的吃不饱。在这期间,是谁帮曹操挺过来的?这个是不是别人,还就是老大哥袁绍。袁大哥不仅援助曹小弟人员物资,还提出直接将曹操纳入麾下的提议。当时,曹操差点就同意了!是程昱及时阻止,曹操才没有归顺。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可想而知,当年曹操最低谷时,若是没有袁大哥资助他(袁绍也是有条件的),曹操怕是不知道死几回了?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然而结果呢?曹操翅膀硬了,立刻就跟袁绍翻脸。还变着法的坑袁绍。最后灭了袁绍的势力不说,还杀光了他的儿子。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有啥区别?刘备坑了曹操,难道曹操没坑袁绍?当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有一点就污点就拿出来反复黑,曹操有一点亮点就拿出来反复吹。这个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吧?再说孙策。当年孙策在袁术帐下时,袁术对他当干儿子看待,没有对不起他。是后来孙权称帝,让吴国的史官著书骂袁术,说他故意打压孙策,逼得孙策不得不自立。明目张胆的给孙策洗白,明目张胆的黑袁术,他的名声才那么臭的。然而事实上是,袁术割据淮南时,他手上大概有七个郡:其中孙策的堂哥孙贲,担任豫州刺史;孙策的叔叔孙香担任汝南太守;孙策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可以说,袁术的半壁江山都在孙氏一族手上。后来孙策替袁术打下庐江郡,袁术不给他庐江太守一职。吴国的史书上,用这个事情把袁术反复的黑,说他打压孙策。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刻意的抹黑了。毕竟袁术要从全盘来考虑问题,他的部下又不止孙氏一族。他要是把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孙氏一族,其他人会怎么想?然而孙氏一族是怎么对袁术的呢?袁术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孙氏一族会打着他旗号和他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夺取江东。夺了江东之后又乘袁术僣号之时,又更替太守,把袁术的人赶走,与袁术划江而治。可怜的袁术爸爸,他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孙家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值得一提的是,周瑜一开始没有投孙策,他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在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不行了,才无奈转投靠了孙策。所以说,凡是说话都要讲良心。就算刘备不是正人君子,其他的人难道就是白莲花?当时就是那种频繁跳槽的时代。曹操、孙策这些人反起水来,都比刘备心狠!怎么就没人说他们是白眼狼,专挑刘备黑呢?至于吕布,他杀丁原、杀董卓。这两个污点根本洗不白。说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客气了。若是按照他投靠主公的履历来看,说他是九世野鸡都不过分。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历史上有“唐宗宋祖”的美誉,其文治武功也确实一流。那么,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呢?现在就从三个维度来讨论。其一、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隋末动乱时期,突厥人坐山观虎斗,逐步壮大起来,事实上,李世民在对付突厥的过程当中,开始也被迫对突厥称臣,而且纳贡。他表面上臣服颉利可汗,事实上就是在迷惑对手,争取时间来准备战争。唐朝是建立在隋末大起义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而且隋朝留给唐朝的是一个烂摊子。从618年开始,唐朝进行了统一国内的战争,626年唐太宗即位的时候,天下才刚刚平定,这个时候,由于隋炀帝以前的横征暴敛和对朝鲜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造成隋朝人口的急剧减少。特别是唐朝立国之初,群雄逐鹿之时,据《新唐书》记载: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意思是说,当时的割据称雄者,比如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人,都援引突厥势力做自己的靠山,纷纷臣服突厥的可汗。当时突厥军号称百万,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劝说颉利可汗:“过去启民可汗兄弟争国,依赖隋朝得以复位,子孙有国。现在的天子已经不是隋文帝的后代,应该扶立隋王杨政道以报答隋朝的厚恩。”颉利可汗对其言听计从,所以经常来侵扰唐朝。颉利可汗倚仗其兵强马多,非常骄横,轻视唐朝。书信傲慢,求请无厌。李渊因天下初定,委曲求全,多多赐与金银财物。李渊不得已也对突厥称臣,这样可以迷惑突厥人,从而避免过早的与突厥进行战略决战。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北边的压力,也可以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其二、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与突厥在渭水结盟李渊退位后,突厥觉得唐朝有隙可乘,遂发兵进攻唐朝,大军兵锋直指长安,京城震动。李世民最终决定与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一起骑马出玄武门到达渭水,与颉利可汗隔水说话,斥责突厥负约。众酋将大惊,都下马而拜。随即唐军的大队人马赶到,旌旗烈烈,兵甲威武,部队整肃,突厥兵大为惊讶。唐太宗指挥大军退而列阵,单独与颉利可汗按辔而言。颉利可汗因畏惧唐军可能有伏兵,于是请和。据《新唐书》记载: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意思是说,双方杀白马,在便桥盟誓,颉利可汗随后引兵退走。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唐太宗没有接受,只让他们将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来。其三、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突厥主要有两股势力: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首先解决颉利可汗渭水之盟,为唐军争取了3年时间,起到了迷惑对手的作用,实为缓兵之计。到629年的时候,唐太宗派李靖、李绩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可汗,次年大败颉利可汗于阴山,颉利可汗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就此灭亡。颉利至京后,唐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他于634年最终死于长安。而后解决突利可汗630年,突厥诸部开始分崩离析,唐朝将图进取,以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内蒙古和林格尔)以逼之。据《新唐书》记载: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可以看出,突利可汗是没有预料到李靖的奇兵的,突如其来的唐军先锋,使其误判形势,认为:唐军是倾国之兵,李靖不敢孤军深入。事实上李靖所帅唐军,仅仅是先锋部队,为了削弱敌军,他还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招降纳叛,吸引康苏密部归降,最终在定襄打败了突利可汗。总而言之,李世民这种“称臣”,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假象而已,是为了迷惑敌人。事实上只是一种军事上的示弱,让突厥对唐朝没有戒心。然后李世民就可以做到“出其不意”的战胜突厥,事实上到630年的时候,李世民就通过擒贼先擒王的战术,用突然出击的办法快速的结束对突厥的用兵,进而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综上所述,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对突厥“称臣”,是因为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不得已与突厥在渭水结盟,作为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而已。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吕蒙斩杀关羽,将首级带给孙权,孙权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杀吕蒙?我们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当年吕蒙袭击荆州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杀死关羽。这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让孙权做出的选择。在孙权袭击荆州之前,关羽占据着长江上游的要地南郡。由于关羽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打退了多次曹军的进攻。而与之相比,东吴向淮南的进攻屡战屡败。因此,关羽对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十分鄙视。孙权为了自身的安全,一心想占领上游的荆州,将自己的长江防线连成一线。这样一来,东吴的战略防御体系就能够形成。不过,孙权还是留有两手准备。如果和关羽的关系密切,就出兵淮南,夺取徐州。如果和关羽的关系破裂,就袭取荆州,完成自己的战略计划。关羽这个人刚而自矜,对东吴十分看不起。当孙权为自己的女儿向关羽求婚的时候,关羽居然骂道,“吾虎女安嫁犬子”。这使得孙权彻底对关羽失去信心,决意夺取荆州。夺取荆州是孙权和吕蒙商量后决定的方案,但是夺取荆州后,如何处置关羽,则是一个难题。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孙权可以放关羽一条生路,这样就不和刘备撕破面皮,为下一步双方和解做准备。当年的湘水之争,刘备和孙权虽然兵戎相见,最后还是通过和谈解决了争端,重结了盟好。这一次,关羽也是想如同上一次那样,通过谈判解决。关羽这才会派出使者去责问东吴。如果双方留有余地,事情还会有和解的可能。但是,孙权经过全盘考虑后,否决了这个方案。孙权亲自定下了斩杀关羽的决定。这从关羽被围时候孙权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当时关羽要从麦城突围,孙权让手下占卜,手下说关羽马上就会断头。事后,孙权还称赞手下占卜灵验。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孙权是必杀关羽不可了。孙权杀关羽,一是不想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后患。二是做好抵御刘备报复的准备,以免吕蒙死后无力抵抗。三是向曹操表忠心,以博得曹操的信任,为下一步抵抗刘备的进攻寻求曹操的支持。我们从这些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到,孙权对关羽是必杀之而后快,连个活口都不想留,怎么可能会对吕蒙有所责难呢?在历史上,孙权对吕蒙大肆表彰,赏赐优厚。但是,吕蒙这个时候已经是病入膏肓,无福享受了。吕蒙在晚年的时候,就身体长年有病。关羽也知道吕蒙的这种情况,这才会在吕蒙装病休养的时候,轻易相信了陆逊的谎言。不过,吕蒙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好,这也是孙权要杀死关羽的一个原因。因为吕蒙一死,遍观东吴将领,就没有一个是关羽的对手了。吕蒙病死的时候,孙权十分悲痛。他先是精心救治吕蒙,在吕蒙死后还因此吃不下饭。这是吕蒙一死,孙权对如何对抗刘备就更没有了把握。所以说,孙权视吕蒙是自己的长城,怎么会杀他呢?因此,我们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下杀关羽决心的是孙权,依靠吕蒙的是孙权,所以孙权是根本不会杀吕蒙的。不过,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这种情节,无非是要说明孙权的本意是想留下关羽一条性命,来为将来和刘备讨价还价做筹码。而吕蒙不听从孙权的命令,一意孤行。这使得孙权痛下杀手,惩罚了吕蒙。不过那只是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孙权没有做这方面的打算,也就没有留关羽性命的情况发生。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小说爱好者啦,有些小说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给大家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很甜,甜到爆炸!《回眸一笑秋波起》温馨又甜,很喜欢里面的女主。《烟灰系美男》里面男主那一口京味真是炸了。《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这本怎么说呢,反之我是全程笑着看完的。《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这一本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的,男主是有点贱痞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和上面的《回眸》属于系列文,但是不会混乱,萌萌哒。好吧,其实还有好多,可是我突然想不起来啦,想起来再补充吧,有喜欢的小说大家可以补充在下面,大家互相交流,多多点赞哦!你应该怎么解决这问题?请问,题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实话说,你能解决的,也仅仅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至于别人的问题、老板的问题,你就别瞎操心了,那不是你能解决的。社会纷繁复杂,什么现象都不出奇,我等工作一族,只有面对,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关系户无处不在。别说人家关系户不干活工资还比你高了,这些年很多大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暴出来的挂名领薪水的事还少吗?你看看,人家只要挂个名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去公司上班的。这比你说的那干活少、不干活的,显然“高等”多了。说这事,并不是想跟你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是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正常的。你觉得无法接受,是因为你不是关系户,如果你也是老板的三亲四戚,可能你的想法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些作为打工、工作的一群人,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要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面对、去适应,至于别人,我们能去改变什么?那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好自己,左比右比、上比下比,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说,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更没有大树。我们在社会上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而已,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一份工作,尽自己的力去干、去干好就行了,没必要左右、上下比较。就如题主所言,关系户不干活,自己似乎就干多了。可是关系户不在,你不照样得干?题主你有没有想过:首先,关系户到处都有,你换个地方工作同样还有可能碰到。其次,这个关系户不干活,老板换一个人过来,分分钟可能还是关系户,你何必想那么多呢。再次,你应该这么想,正是因为老板看重你、知道你能力强,才把不干活的关系户放你身边,这样安排不会影响工作开展。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工作能不能、做人行不行,时间长了,老板、同事、朋友们都会知道的。结束语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吧。别人有不干活的命,可咱们没有。少想、少猜、少计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三姓家奴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本来有一个姓吕的爹,后来投靠丁原又认丁原为义父,改姓丁(丁布);再后来吕布再认董卓为义父,再改姓董(董布)。三姓吕布也就是这么来的。家奴的意思是说,吕布虽然认了丁原和董卓当义父,但他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吕布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区区家臣而已,不过是名义上好听罢了,本质上还是一个家奴身份。因此,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并不说吕布投靠了多少个主公,跳了多少次槽。而是特意强调他认贼作父,不要碧脸的给自己找干爹。而干爹又不拿他当儿子对待,只当他是个家奴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三姓家奴这个词,出自《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专门为了讽刺吕布认义父而杜撰的一个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记载。只是演义中杜撰而已。搞清楚了三姓家奴的真正含义,刘备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也就显而易见了。历史上的刘备(也包括演义),从来没有认谁做过义父。他投靠的军阀,除了公孙瓒勉强能算是主公外,其余的人与他的关系,都只是合作伙伴罢了。刘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军阀们也需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以及他的声望。这才是刘备与他的“主公”的真实关系。尽管刘备多次改换平台,但是他改换平台的性质,和现在的跳槽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刘备和军阀是好聚好散(除曹操外),他并没有做过坑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就是说,刘备一直是客将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个人武装。他在跳槽之气,都会跟之前的原主公说一下,在对方同意后,他才会带着人马走。如果硬要说刘备有什么污点,也只有两个可以理解的案例:一是他与刘璋翻脸,二是他与曹操翻脸。刘备和刘璋的翻脸过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问答,详细的论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翻出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刘备和刘璋都是在利用对方。刘备不是正人君子,但刘璋也不是白莲花。双方其实都很腹黑。只不过刘备的实力更强,打败了刘璋而已。并且,再三强调!刘璋不是刘备的主公,他们两人是盟友关系。至于刘备和曹操翻脸,除了刘备本身不愿意屈身于人外,他反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动,曹操不可能容他。因此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辈子都跟曹操硬抗了。相比于刘备,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吕布每次改换门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走了之。他是把前主公杀掉后,才会罢休。换句话说,吕布是个打工的。他上班上得不爽了,想跳槽。如果他好聚好散,走合法的流程辞职,没人会说他人品差。但是吕布不走寻常路,他每次走之前都要搞点破坏,让后面的人无法正常工作,那他的人品就必然要被别人嘲讽了。并且,刘备投靠的次数,也没有吕布多。按照刘备跳槽的标准来看吕布,他何止是三姓家奴啊?丁原、董卓这都不说了,后来他又投靠了王允、张杨、袁绍、袁术、张邈。舍去他投靠刘备不说,吕布一共投靠了八个军阀。难道要说他是八姓家奴?所以说,刘备既没认爹,也没弑主,只是单纯的跳槽而已,这种选择很正常,骂他是三姓家奴就太过分了;而吕布的跳槽,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干爹,然后再认新干爹,这就没得可洗了。说他是三姓家奴,没有毛病;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背主,又岂是刘备、吕布二人之所为?其他的小角色不提,就说曹操和孙策,当年也都给人当过小弟,然后背叛了大哥,搞死了大哥。先说曹操。他最早没有地盘,连最起码的官职都没有,比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完全就是袁绍的小弟。他后来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替他表举的。再后来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水,杀得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三座城,加之时值饥荒加蝗灾,连饭的吃不饱。在这期间,是谁帮曹操挺过来的?这个是不是别人,还就是老大哥袁绍。袁大哥不仅援助曹小弟人员物资,还提出直接将曹操纳入麾下的提议。当时,曹操差点就同意了!是程昱及时阻止,曹操才没有归顺。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可想而知,当年曹操最低谷时,若是没有袁大哥资助他(袁绍也是有条件的),曹操怕是不知道死几回了?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然而结果呢?曹操翅膀硬了,立刻就跟袁绍翻脸。还变着法的坑袁绍。最后灭了袁绍的势力不说,还杀光了他的儿子。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有啥区别?刘备坑了曹操,难道曹操没坑袁绍?当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有一点就污点就拿出来反复黑,曹操有一点亮点就拿出来反复吹。这个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吧?再说孙策。当年孙策在袁术帐下时,袁术对他当干儿子看待,没有对不起他。是后来孙权称帝,让吴国的史官著书骂袁术,说他故意打压孙策,逼得孙策不得不自立。明目张胆的给孙策洗白,明目张胆的黑袁术,他的名声才那么臭的。然而事实上是,袁术割据淮南时,他手上大概有七个郡:其中孙策的堂哥孙贲,担任豫州刺史;孙策的叔叔孙香担任汝南太守;孙策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可以说,袁术的半壁江山都在孙氏一族手上。后来孙策替袁术打下庐江郡,袁术不给他庐江太守一职。吴国的史书上,用这个事情把袁术反复的黑,说他打压孙策。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刻意的抹黑了。毕竟袁术要从全盘来考虑问题,他的部下又不止孙氏一族。他要是把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孙氏一族,其他人会怎么想?然而孙氏一族是怎么对袁术的呢?袁术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孙氏一族会打着他旗号和他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夺取江东。夺了江东之后又乘袁术僣号之时,又更替太守,把袁术的人赶走,与袁术划江而治。可怜的袁术爸爸,他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孙家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值得一提的是,周瑜一开始没有投孙策,他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在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不行了,才无奈转投靠了孙策。所以说,凡是说话都要讲良心。就算刘备不是正人君子,其他的人难道就是白莲花?当时就是那种频繁跳槽的时代。曹操、孙策这些人反起水来,都比刘备心狠!怎么就没人说他们是白眼狼,专挑刘备黑呢?至于吕布,他杀丁原、杀董卓。这两个污点根本洗不白。说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客气了。若是按照他投靠主公的履历来看,说他是九世野鸡都不过分。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历史上有“唐宗宋祖”的美誉,其文治武功也确实一流。那么,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呢?现在就从三个维度来讨论。其一、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隋末动乱时期,突厥人坐山观虎斗,逐步壮大起来,事实上,李世民在对付突厥的过程当中,开始也被迫对突厥称臣,而且纳贡。他表面上臣服颉利可汗,事实上就是在迷惑对手,争取时间来准备战争。唐朝是建立在隋末大起义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而且隋朝留给唐朝的是一个烂摊子。从618年开始,唐朝进行了统一国内的战争,626年唐太宗即位的时候,天下才刚刚平定,这个时候,由于隋炀帝以前的横征暴敛和对朝鲜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造成隋朝人口的急剧减少。特别是唐朝立国之初,群雄逐鹿之时,据《新唐书》记载: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意思是说,当时的割据称雄者,比如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人,都援引突厥势力做自己的靠山,纷纷臣服突厥的可汗。当时突厥军号称百万,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劝说颉利可汗:“过去启民可汗兄弟争国,依赖隋朝得以复位,子孙有国。现在的天子已经不是隋文帝的后代,应该扶立隋王杨政道以报答隋朝的厚恩。”颉利可汗对其言听计从,所以经常来侵扰唐朝。颉利可汗倚仗其兵强马多,非常骄横,轻视唐朝。书信傲慢,求请无厌。李渊因天下初定,委曲求全,多多赐与金银财物。李渊不得已也对突厥称臣,这样可以迷惑突厥人,从而避免过早的与突厥进行战略决战。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北边的压力,也可以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其二、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与突厥在渭水结盟李渊退位后,突厥觉得唐朝有隙可乘,遂发兵进攻唐朝,大军兵锋直指长安,京城震动。李世民最终决定与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一起骑马出玄武门到达渭水,与颉利可汗隔水说话,斥责突厥负约。众酋将大惊,都下马而拜。随即唐军的大队人马赶到,旌旗烈烈,兵甲威武,部队整肃,突厥兵大为惊讶。唐太宗指挥大军退而列阵,单独与颉利可汗按辔而言。颉利可汗因畏惧唐军可能有伏兵,于是请和。据《新唐书》记载: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意思是说,双方杀白马,在便桥盟誓,颉利可汗随后引兵退走。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唐太宗没有接受,只让他们将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来。其三、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突厥主要有两股势力: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首先解决颉利可汗渭水之盟,为唐军争取了3年时间,起到了迷惑对手的作用,实为缓兵之计。到629年的时候,唐太宗派李靖、李绩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可汗,次年大败颉利可汗于阴山,颉利可汗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就此灭亡。颉利至京后,唐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他于634年最终死于长安。而后解决突利可汗630年,突厥诸部开始分崩离析,唐朝将图进取,以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内蒙古和林格尔)以逼之。据《新唐书》记载: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可以看出,突利可汗是没有预料到李靖的奇兵的,突如其来的唐军先锋,使其误判形势,认为:唐军是倾国之兵,李靖不敢孤军深入。事实上李靖所帅唐军,仅仅是先锋部队,为了削弱敌军,他还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招降纳叛,吸引康苏密部归降,最终在定襄打败了突利可汗。总而言之,李世民这种“称臣”,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假象而已,是为了迷惑敌人。事实上只是一种军事上的示弱,让突厥对唐朝没有戒心。然后李世民就可以做到“出其不意”的战胜突厥,事实上到630年的时候,李世民就通过擒贼先擒王的战术,用突然出击的办法快速的结束对突厥的用兵,进而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综上所述,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对突厥“称臣”,是因为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不得已与突厥在渭水结盟,作为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而已。

李世民文治武功一流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


文章TAG:瑾夜柠心攻略  王国之心攻略  攻略  王国  王国之心  

相关文章

  • 元梦之星开服时间介绍

    元梦之星将在12月15号正式上线,在上线之前,这款游戏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都很想赶快玩到这款游戏,玩家可以先去预约游戏,等到上线后还可以领取预约奖励。..
  • 光遇老奶奶干饭时间介绍

    光遇中有一位老奶奶NPC,玩家在她做饭的时间去找她,然后挂机,就可以获得蜡烛奖励,这边就为大家说一下老奶奶的做饭时间都在什么时候。..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