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就在里面。按照古代太庙的排列方法来安葬后世皇帝,天子七庙,除了太祖单独在上外,分成了三昭三穆,左昭右穆。早先雍正也打算埋在清东陵,这是规矩嘛!所以他选择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这儿建个小别墅。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崇祯皇帝不自杀结果怎么样?
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陷了北京外城。明思宗(年号崇祯)朱由检眼见大明江山大势已去、社稷倾覆在即,绝望之下,他用刀剑逼迫周皇后自尽,随后亲自杀死幼女昭仁公主,又砍伤了长女乐安公主,最后命左右侍从护卫太子朱慈烺乘乱冲出禁宫藏匿逃亡。将这一切安排完毕后,崇祯皇帝爬上煤山,在一棵松树上自缢身亡。
一代末世帝王,瞬间化作南柯一梦。由铁血帝王朱元璋一手缔造的大明帝国存在了276年,最终也逃脱不了彻底覆亡的可悲下场。上溯17年,公元1627年,那位痴迷于“躲猫猫”游戏和木匠活的熹宗皇帝死了 。因为他没有子嗣,按惯例由他的亲弟弟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崇祯帝是大明第十六位皇帝。他这年才17岁,年纪虽小,却也十分精明干练,个性刚强,颇思振作。
史家对崇祯评价颇为不恶,认为他登基后立即辣手铲除为害日久的魏忠贤阉党,为重振朝纲,他夙兴夜寐处理政务,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这样一位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勤勉皇帝,最终却成了亡国之君 。历史老人这个玩笑开得有些残酷。据说,新继位的崇祯皇帝十分勤政,常常亲自批阅各地奏文至深夜,有时甚至通宵不眠。
他凡事亲力亲为,日理万机,兢兢业业,欲尽全力“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形势比人强,柱石已朽,大厦将倾,人力岂能支撑?也有学者评价崇祯帝性格刚愎自用,猜疑心重,小气、刻薄、寡恩 。但这种个性也不会像他那位性格柔弱的哥哥那样易于被人操控。彼时的大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明末时,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之忧,外有强横如虎狼的满清八旗兵虎视眈眈之患,败局早已注定。
好比击鼓传花的游戏,经过几代荒诞帝王的传递,刚好传到了崇祯之手,这鼓声便嘎然而止。勤勉任事的崇祯帝只能算是大明最生不逢时的倒霉皇帝。 崇祯很勤政,也很努力,似也并不昏庸,不是大家一贯认知的那类沉溺于酒池肉林,脚底流脓的坏皇帝 。可为什么大明还是在他手上亡掉了呢?有这样一种看法:明亡于崇祯,根在万历。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上位早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佐下,还是比较勤于政事的,也算有所作为。在他执政中后期,因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愈加激烈,双方势同水火,难以调和,因此他赌气不上朝,罢朝的时间竟然将近三十年。因这位亘古罕有的奇葩皇帝长期“打酱油”,文官集团的竞争与内斗如脱缰之野马,愈加难以羁縻,导致大明政治更趋黑暗、腐败 。宦官集团见皇帝“撂挑子”不干,乘机把持权柄,祸乱朝纲 。
北方的女真诸部落乘机坐大,变得尾大不掉,并逐渐丢掉了对大明这个南边强邻的最后一点敬畏,竟暗生逐鹿中原之野心,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败因。倒霉催的崇祯帝朱由检,恰好成了这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那个接棒者。严谨一些的观点认为,可以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要素 。内因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而使衣食无着的农民奋起反抗,外因则是骁勇善战的新兴女真贵族发起了以觊觎中原、夺取天下为最终目的的公然挑衅所致。
黄仁宇先生认为,崇祯登基称帝时,正值气候地理变迁上的小冰河期 。中原、西北一带地震、水灾、旱灾、雪灾、雹灾、蝗灾、瘟疫不断,特别是一贯苦寒贫瘠的陕北,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民卖儿鬻女,无以为生。在这种绝望的情形下,农民起义、边兵哗变的事件更是日日上演,渐成常态。农民军与明军进行了长期殊死搏杀,虽屡遭挫折,但却总能奇迹般的浴火重生。
李自成率领的闯军在长期的斗争中脱颖而出 。他自称闯王,提出“均田免粮”、“三年不征”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流民与明军边兵、溃兵加入 。在血与火的锤炼中,渐渐成为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农民武装力量。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大量杀伤明军的有生力量,最终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彻底摧垮。崇祯二年(1629),后金第二任皇帝皇太极率八旗劲旅绕过长城关隘,突然杀到北京城下,将北京城围得水泼不进。
驻扎辽东的名将袁崇焕星夜疾驰,紧急回师与后金军对峙于北京城广渠门外。皇太极忌惮谋勇兼具的劲敌袁崇焕,于是使出离间计,命人四处散布袁崇焕欲起兵谋反的谣言。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猜忌,且刻薄寡恩,他一直恼恨袁崇焕诛杀岛帅毛文龙,于是命人拘拿忠心无二的袁崇焕 。经六部六卿会审,竟然将袁寸桀于菜市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无知愚昧的京城百姓居然争食袁氏的心肝、皮肉,并引为快事。
崇祯冤杀大明柱石之臣袁崇焕,可谓自毁长城,堪称一出令亲痛仇快的人间惨剧。清军退兵后,明廷似乎察觉中了敌人奸计,然而英雄被桀,怨气冲天,炎夏飞雪,后悔亦为时已晚。皇太极于1635年彻底打服蒙古,接着又荡平朝鲜,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于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清朝正式建立。皇太极先后五次率清兵经长城杀至明直隶、山东、河南北部一带,史称清兵入塞。
彼时的山东、河北一带,连年遭灾,瘟疫流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可为防御清军入侵,大明连年用兵,大量的有生力量与民脂民膏被填到辽东、华北前线这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中去了。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之后,大顺军向东发展,克山西,定河北,最终进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挂东南枝。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灭亡。
1644年又称顺治元年,被史家视为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的起点。清军在山海关一片石血战中,出其不意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然后在明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得意洋洋地进入北京城,成为这场激烈角逐的最后胜利者。有明一代,荒唐帝王不甚枚举,但崇祯似乎不是这些奇葩中之最烂的那一朵。崇祯登基后,殚精竭虑,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相较于他的那些荒诞怪异的前辈,其气象与做派还算清朗,确实不像亡国之君。然而,大明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又确实是葬送在他的手上,或许是朝廷积重难返,或许是明朝气数已尽,或许是他个人的宿命使然,总之,上游淤积日久的各种枯枝败叶、淤泥沉渣顺水流到崇祯那儿时,已经形成堰塞,然后管涌溃坝,终导致局面不可收拾。崇祯帝朱由检虽有心振作,却无力回天,最终成了货真价实的亡国之君 。
他孤零零地自挂于煤山之巅的那颗小松树上 。彼时,山脚下的京城里厮杀声闻,火光冲天。大明即将灰飞烟灭。 假如他不自缢煤山,而是侥幸混出京城,然后联合各地明朝残军对抗李自成与满洲八旗劲旅,但那也不过是回光返照,多苟延残喘几日而已 。看看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糟糕表现便知端倪。历史无法假设,更不能推倒重来。明初制订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帝鉴,让崇祯没有第二种选择。
雍正为何要违背正统建清西陵?乾隆又为何不愿意埋在清西陵?
明朝有两处皇陵,分别是明孝陵和明十三陵。这是由于朱棣迁都北京造成的结果。清朝却有三处皇陵,分别是盛京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这是咋回事呢?难道一家人不应该整整齐齐的吗?盛京三陵分别是:永陵、福陵、昭陵。我们勉强还能理解,毕竟那时候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没入关。永陵里埋了爱新觉罗家族一堆祖先。福陵里住着的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媳妇儿们。
昭陵里则是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可是为啥清军入关以后,还要把皇陵分成清东陵和清西陵呢?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可都是埋在了明十三陵,没分什么东西。这就要问问雍正老爷子了。雍正之前,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全都埋在了清东陵,也就是遵化市境内。按照道理,雍正在他们旁边建个小别墅,问题似乎不大吧?可他偏偏另辟蹊径,非要跑河北易县单独搞了一个清西陵。
这是为啥?躲清净吗?一、先看看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埋了哪些人吧。清东陵规模浩大,这里面埋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这5位皇帝,他们的陵墓分别是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清定陵、清惠陵。除了这5位皇帝以外,这里还埋着一堆太后、皇后、妃子、公主、阿哥,这帮人加起来也有161人。慈禧太后就在里面。不过其中最特别的,自然是孝庄太后的陵墓昭西陵。
按道理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媳妇儿,为什么会埋在清东陵门口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孝庄去世以后,康熙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按照孝庄的遗嘱,她是不想去关外打搅自己的丈夫皇太极了,但是康熙也不敢轻易地把她埋进清东陵。就这样,康熙直到去世,都没把孝庄给下葬了。事情落到了雍正手里,雍正作为重孙子,不能犯糊涂啊!所以雍正在寻找自己陵墓位置的同时,便把孝庄给安葬在清东陵大红门外。
清西陵的规模比清东陵还大,这里埋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这4位皇帝,他们的陵墓分别是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除此以外,这里还有3座后陵,分别是泰东陵(雍正的媳妇儿们)、昌西陵(嘉庆的媳妇儿们)、慕东陵(道光的媳妇儿们)。阿哥、公主、王爷们自然也是数不胜数。二、雍正为啥要另辟蹊径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历史上给出过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说法:雍正觉得自己得位不正。这是民间经常说起的事情,民间普遍认为雍正得位不正。当初康熙最中意的接班人,其实是皇十四子胤禵,压根轮不到已经45岁的雍正继位。可是雍正却用了很多办法,把这事儿给改了。一边修改遗诏,一边让年羹尧切断胤禵那10万大军的粮草,一边让隆科多掌握京城防务。最终夺取了皇位。这么一来雍正心里就有点儿别扭了是不?他毕竟不是按照父亲的遗愿登基的,所以去世以后也不敢跟父亲康熙住在一起。
因此雍正才会选择跑另外一个地方找个住址,修建一栋大别墅,等到自己去世以后居住。这样就可以不用面对康熙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雍正得位没办法不正,传位诏书是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且有备份,这是雍正无法改变的。第二种说法:找风水先生挑的。早先雍正也打算埋在清东陵,这是规矩嘛!所以他选择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这儿建个小别墅。
结果一番考察以后,雍正有点儿不高兴了。为啥?因为他发现这地方气势不够,且砂石太多,不像个皇陵该有的样子。所以这地方就被废弃了。没办法啊,皇帝想住哪儿你还能拦着吗?那就再找新地方好了。于是在风水先生们的一番勘探之下,最终选择了易县永宁山下这片地盘。风水先生们认为,这地方好啊,是乾坤聚集、阴阳交汇之地,而且风景也不错,闲下来可以在这儿喝点儿小酒,看看风景,岂不美哉?雍正越听越高兴,恨不得赶紧去体验一下了,所以就把这儿定为了自己的泰陵所在地。
自此清西陵就这么诞生了。三、后世皇帝为何也要分开住呢?乾隆是个康熙迷,什么都要跟康熙学。康熙南征北战,乾隆就十大武功。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要六下江南。康熙摆两场千叟宴,乾隆也要摆两场千叟宴。康熙做了61年皇帝,乾隆只敢做60年皇帝。因此康熙埋在了清东陵,那乾隆自然是要跟着康熙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清裕陵也安排在了清东陵内,看来这地方也不是没有合适的土壤嘛!但是乾隆也考虑到了自己老爹雍正,一个人在泰陵那儿是不是太孤单了?以后打个麻将都找不着人,于是他开始给出了新规定。
按照古代太庙的排列方法来安葬后世皇帝,天子七庙,除了太祖单独在上外,还分成了三昭三穆,左昭右穆。也就是说在太庙摆设牌位的时候,就是按照三昭三穆的摆法来的。现在乾隆发现既然有东西两座陵墓,要不也按照这个来?父为昭,子就为穆。二世为昭,那么三世为穆。简单来说,就是轮着来。乾隆埋在了清东陵,那嘉庆就埋清西陵呗!按照道理,嘉庆的儿子道光,是不是应该埋在清东陵了?结果道光在给自己的皇后修建陵墓的时候,发现地宫渗水了!好家伙,这也太不吉利了,所以他就修改了一下规则,把自己搬到了清西陵。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