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面的介绍,表明现代排水量比较大战舰可以在较大风浪里航行,倾覆的可能性很低,不过遇到超过10级以上的风战舰是要尽量躲避的,现代战舰上的各种雷达,通讯天线、电子战装备...都非常昂贵,战舰在大风浪里航行舰体也许没事儿,但这些装备是比较娇贵的,被飞刮断卷进大海就是不小的损失!所以,战舰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过高等级的大风浪中航行。
军舰导弹打完了怎么办?
现代战争中很难出现军舰把导弹打完的情况,现在的战争中,军队是非常专业和职业的,有一整套流程来分析作战的目标、战斗的方式、需要的兵力和弹药量,然后再根据需要配齐相关部队和装备。尤其是海军这种在海上独立机动作战的军种,会根据不同的任务灵活选择参战的军舰规模以及携带的弹药。当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大胆的设想如果导弹打完了该怎么办。
图为现代级驱逐舰发射导弹,由于现代级反舰导弹只有8枚,他的价值也在于这8枚导弹,因此曾经被人诟病为打完导弹就没有用了。假设场景1:俄罗斯海军军舰导弹打完了不同的国家对待军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军舰的使用方式也不同。我们先假设俄罗斯海军军舰导弹打完的场景。对于俄罗斯海军而言,海军并不是夺取远洋制海权的军种,而是发动核打击、掩护核潜艇、支援陆地作战滨海侧翼的军种,即便是在苏联时期,苏联海军也只是破坏敌人制海权的舰队,而不是争夺制海权的舰队。
图为现代级驱逐舰吊装日炙超音速导弹。因此,俄罗斯海军带有明显的重火力、轻自持力的特点,对于俄罗斯海军而言,如果是高烈度的海战,军舰出海就意味着必须要打完导弹再回来,甚至不回来也可以。比如俄罗斯的现代级驱逐舰,就是侦察突击群的主力舰,平时用于跟踪敌舰,一旦开战,利用两座双管130毫米舰炮和短射程的日炙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压制敌人的火力,而自己的自卫方式只有4座AK630近防炮和一座单臂式飓风防空导弹。
图为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上的火山反舰导弹发射筒,一共备弹16枚,打完之后要么敌人被击沉,要么自己准备防御,俄罗斯就这么干脆。在实战中,现代级会在视距范围内迅速的压制敌人航母战斗群的护航军舰,重点打击宙斯盾驱逐舰和巡洋舰,并且把敌人舰队位置不断发回给后方的导弹突击群,自己根本不需要考虑生存,因为在这个局面下,现代级几乎很难不被击沉,他的使命就是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打完所有的导弹。
后方的由光荣级巡洋舰、基洛夫级巡洋舰等大型舰组成的导弹突击群迅速向事发海域发射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如花岗岩和火山导弹,对编队内的大型军舰比如航母展开打击。图为现代级驱逐舰发射反舰导弹,现代级驱逐舰要在视距内压制敌人的军舰。因此,对于俄罗斯海军而言,战时导弹打完了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压制敌人的目的实现了。
当然,他们也根本无需考虑再装填,一来后勤能力达不到,二来军舰导弹打完后,要么敌人舰队已经被摧毁,要么自己就要被击沉了,所以也无所谓再装填了。这就是俄罗斯著名的饱和攻击战法。图为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军舰的垂直发射系统有多少单元,基本就是备弹多少发。假设场景2:美国海军军舰导弹打完了美国海军和俄罗斯海军不同,美国海军是远征型的部队,是远洋机动作战的制海舰队,美国三军总战略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作战,其中海军奉行的战略就是海上机动作战,这点从未改变,只是90年代后期有一段时间转为错误的由海向陆作战思维,当然后来又得到了纠正。
总的来说,美国海军的军舰总是要在远洋地区长期脱离本土和母港活动,补充弹药实在是不方便。图为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的MK41垂直发射器正在吊装导弹,吊臂占用了3个单元的垂发空间。同时,对美国海军而言,不论是高烈度还是低烈度战争,美国海军的军舰既然长期不返回母港,就很难确保弹药总是填满的,于是美国人的办法是军舰带上足够的弹药,除了装在发射筒内的导弹,军舰还设置了弹药仓库,装满了各种导弹,以便于海战中导弹打完了,能够迅速进行就地自己补充,采取的方式是改造导弹垂直发射器。
上图为MK41垂直发射器上的吊臂在工作,下图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靠港后,在港口补给弹药。美国的MK41导弹垂直发射器是8单元为一组的,但是不论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还是提康德罗佳级巡洋舰,他们在舰上的MK41发射器中,都有3个单元是空出来的,里面装着一座吊臂,这个吊臂就是专用于装填垂直发射器内的导弹的,一旦导弹打完,这条吊臂就会伸出来,把储备的导弹吊装进导弹发射器中,继续进行作战,这就是美国人的办法。
图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他们需要经常在远洋独立作战,因此自我保障的能力比较强。假设场景3:我们海军军舰导弹打完了我国海军的舰艇一开始有着典型的苏系风格,重火力、轻自持力,但是后来新一代大型军舰越来越接近西方理念,我国海军也从空潜快为主的破坏制海权型海军,转变为以航母为主、大型舰艇为辅的远洋制海型舰队,因此我国海军兼有俄罗斯海军的特色和一些西方海军的思维。
对于军舰而言,导弹打完了会有不同的方式解决。图为我国052C驱逐舰上的垂发弹药吊臂在工作中。比如,我国海军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也装备了一个导弹垂直发射器吊臂,一旦垂直发射器内的红旗9导弹打完了,可以从弹药库迅速提取新的导弹,通过吊臂装填到导弹垂直发射器中。但是这个吊臂在后来的052D和055型驱逐舰上被取消了,理由是我国海军垂直发射导弹很多,从054A到052D到055,垂直发射器从32单元岛112单元不等,一个驱逐舰支队就有近一千个垂直导弹发射井,实在是没有必要进行再装填,如果有这个必要,可以派出两个驱逐舰支队。
军舰上如何解决淡水供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又是一个大话题。军舰需要使用的淡水大体分为四个领域:第一,水兵的饮用水,顾名思义就是喝的水和做饭用水;第二,水兵的生活用水,洗衣服、洗澡、洗脸等用水;第三,设备用水,比如机械冷却用水、锅炉循环水、弹射器蒸汽用水等各种用水;第四,清洗用水,清洁甲板、设备外壳等等用水。大体上是这样,水兵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基本都是来自于军舰的淡水水柜。
设备用水和清洁用水,主要来自海水淡化。以前我国的军舰比较落后,虽然也可以海水淡化,但是不能饮用的,也不能用于生活用水。所以每次远洋时间一长,水兵们喝的水倒是足够,但生活用水很少,每天只有一茶缸(很大的茶缸),只能用于洗脸、刷牙之类。洗澡只能每隔若干天,集体洗一次。但如果远洋地区是在炎热地区,水兵往往一天下来全身衣服汗湿,却不能洗澡,几天就臭掉了。
所以,当时特别盼望下雨,一旦下雨就可以洗澡了。有人说,怎么不下海洗澡。海水的盐分太大,下海游泳以后要尽量用淡水冲洗,不然对皮肤非常不好,甚至会裂开。用海水洗澡,是不靠谱的。自然,美军的待遇比较高。同时代,美国海军1979年开始制订的《战舰人居标准》,对这方面规定很多,如人均空调风量0.14立方米每分钟,战舰淡水人均每天136升,潜艇113升,两栖战舰加倍,铺位须纵向布置,每舱不超6人,每10人1桌子,锻炼设施每天16小时可用,要普及图书室,视听,商店,邮局,理发设施洗衣烘干设施,大舰独立设置。
130多升水什么概念? 洗澡64升什么概念?普通三口之家的热水器也就60升啊!一个一米宽一米五长的浴缸也就55升!但今天就不同了。我军的保障要好多的,补给船会跟随远洋船只,可以迅速补充淡水。所以水兵用水的限制较少,不过自然还是不能敞开用。至于另外两种用水,都是采用各种海水淡化设备。今天海水淡化技术比较成熟,没什么了不起的。
2014年12月,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市海水淡化装置故障导致断水,中国海军长兴岛舰利用舰上多套海水淡化装置,每天为马累市民生产淡化水70余吨,有效缓解了市民饮水危机。尤其反渗透之类方法的淡水,其实人引用也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这种水里面没有矿物质,长期引用对身体不是很好。所以,一般水兵还是饮用携带的淡水。今天的中国海军和以前完全不同了,淡水饮用和生活都没有问题,也可以经常洗澡。
在深不可测的大洋中,军舰的锚链真的有几千米长吗?
军舰的船锚和一般海船的船锚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同学是跑海船的,曾经专门问过他这个问题,所以大致说一下!首先所有抛锚都是有锚位的,海图上有标注,每个港口外都有,军舰也得按照锚位来下锚,不能随便在哪个地方就下锚停船了,这样有风险,如果你的锚丢下去卡在大岩石缝里拉不出来,你就只能哭了,这起码够你得船跑半年的利润了,如果你运气实在不够好,小概率的把海底光缆给勾住了,那就只有卖船赎罪了,赔是赔不完的!第二就是锚链的长度,锚的长度以节为单位,一节27.5米,一般10节、11节左右,一共才300米左右,锚位都在军港外的浅水区,水深超过25米就算深水抛锚,超过50米就算超深水抛锚,在水深100米上下就不可以直接抛锚,至于你说的军舰在海中几千米深,下锚也没有用!几千米的深度要是做个几千米的锚链出来,估计这个军舰也别装其他东西,就装锚链就完了!当然航母的锚链有多长不知道,估计也就300米吧,只是链子更粗壮一些,锚更重一些吧!图:船锚的下锚和收锚的的过程,但是有一些错误,船锚要让船停下不光是锚抓海底,其实铁链子很重的,主要靠船锚和铁链拖底来维持船稳定性那么如果军舰在大洋中,水下几千米深怎么停船呢?很简单,关闭发动机让这艘军舰随着洋流和大风自由飘逸吧,停1~2天,飘逸10海里对于茫茫大海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不想这艘船乱跑,比如美国航母舰队就经常停下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下海洗澡什么的,那就慢车航行就行!如果舰队在海上遇到台风怎么办?首先所有的军舰设计都是至少抗12级台风的,这没有任何问题;第二就是关注天气预报了,尽量的躲。
军舰在海洋里行驶,一般能抗多少级风浪?会不会沉没?
法国海军“乔治.莱格级驱逐舰大大风浪中航行时的情景,这个视频很多人都看过,以旁观者角度来看,确实挺担心这艘战舰在这么大的浪里会倾覆。乔治.莱格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4300吨与我军054A型护卫舰差不多,在1970年代算是远洋战舰,但它在大风浪当中就是一片小小的树叶!从图片里浪涌强度来看,最起码会有九级左右的风和七米高的大浪。
现代战舰不论大小在设计之时已经考虑到了巨浪和大风对战舰的影响,因为战争可不管天气是否恶劣!除了“不可抗击的自然力”之外,军舰都要去出海巡逻,所以根据战舰的大小都有抗风力等级和抗海浪?高度。通常来说排水量超过3000吨等级的战舰都具备抗10级台风的能力,当然排水量只有200~300吨的导弹艇、鱼雷艇...这类的小艇,有7级风力和4米高的海浪条件下就不能再出港了,浪太大真的有倾覆的危险。
海军远洋舰队出海前都要收到海军气象部门和地方气象台发来的气象预报,出海时要根据气象资料来安排航线,不能硬闯大风大浪海区,因为战舰可能受得了,但是舰员扛不住!如果出现人员在大风浪坠海死亡会追究责任的。美军“小鹰号航空母舰”也在9级大风浪中航行过。虽然舰队出海可以避开风浪,但是战争有其紧迫性,为了快速赶赴战场有些时候也得硬着头皮去闯大风浪海区,舰船在大风浪海区航行时为了减少舰体的左右摇摆,都要将“减摇鳍”启动,以平衡舰体减少浪涌对舰体一侧的强烈推动。
“减摇鳍”是现代战舰必备的航行安全装置,它在平时折叠在舰体一侧的水线一下,一旦进入高海况海区时就要开启。“减摇鳍”开启状态就是这个样子,它是由齿轮、液压杆收方装置组成。战舰有了它会使舰底部分面积增大、可以压制浪涌对舰底和舰侧的推动力,使战舰在大风浪中保持相对的平衡。另外,现代战舰在舰型设计使长宽比大部分是1:8.5左右,舰体的长度减少而宽度增加,虽说主要原因还是垂直发射器的普及,但长宽比缩小,间接的让战舰在航行当中会更稳定,适航性能也就更好。
这张风力等级表说明了多大风会引起多大的海浪,实际上大洋深处的风力最高可达17级,海浪高度超过了18米,这样强大的风力在太平洋战争中出现过,当时美海军上将哈尔西率领的舰队在菲律宾以东200公里的外海遇到了,虽然舰队损失惨重仅次于“珍珠港事件”,但多数排水量超过5000吨级别的战舰并没有沉没。这两张照片是台风过后的情景,航母的飞行甲板被巨浪打成了折角状态,虽然不能起飞舰载机了,但是航母的整体没有受到太大的重创,仍然可以自主航行。
通过上面的介绍,表明现代排水量比较大战舰可以在较大风浪里航行,倾覆的可能性很低,不过遇到超过10级以上的风战舰还是要尽量躲避的,现代战舰上的各种雷达,通讯天线、电子战装备...都非常昂贵,战舰在大风浪里航行舰体也许没事儿,但这些装备是比较娇贵的,被飞刮断卷进大海就是不小的损失!所以,战舰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过高等级的大风浪中航行。
为何要在深海中放置电缆,就不怕被船只或潜艇刮到吗?
一、为何要在深海中放置电缆?海底电缆分为:海底通讯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一)海底通讯电缆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和通讯是联系世界各国人民的桥梁和纽带。现在99%的越洋互联网数据传输是通过海底电缆进行传输; 80%的光电通讯也是依赖于海底电缆。海底电缆是用绝缘外皮包裹的导线束铺设在海底,海水可防止外界光磁波的干扰,所以海底电缆的通讯噪音比较低;海底电缆通信中感受不到时间延迟。
目前,全球海底电缆的总长度已接近100万公里长,连接几十个国家和四大洲。海底电缆通信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 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988年完成。海底电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铺设,费用是高昂的。
(二)海底电力电缆海底电力电缆敷设距离较通信电缆相比要短得多,主要用于陆岛之间、横越江河或港湾、从陆上连接钻井平台或钻井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海底电缆传输电能无疑要比同样长度的架空电缆昂贵,但用它往往比用小而孤立的发电站作地区性发电更经济,在近海地区应用好处更多。在岛屿和河流较多的国家,此种电缆应用较广泛。
二、放置在海底的电缆就不怕被船只或者潜艇刮到吗?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海底电缆因为被刮到而出现损坏的情况并不少见,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海底电缆最大的威胁是渔船,当渔船出海捕鱼作业时,船工向海里抛锚捕鱼,船工抛下的锚很容易刮到电缆并造成损坏。铺设海底电缆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1000米以下的深海海底电缆,紧靠海底铺设,这种电缆是比较安全的,潜艇的潜航深度有限,是不会触碰到海底电缆的,更不用说在海面航行的船只了;另一种就是1000米以上的浅海海底电缆,这一种电缆是比较容易遭到剐蹭损坏的,特别是普通船只和渔船抛锚以及渔民打鱼的渔具刮碰。
如今,在浅海航行的现代化的舰船都装备有电子海图,能够获得海底光纤电缆的大致位置而做出避让,很难对海底的电缆造成破坏。反而是普通的船只,没有先进的设备,在抛锚和拖网时会刮到海底电缆。这种情况无可避免,只能设立打渔区域,沿着海底电缆布置设立警示点来保护海底电缆免遭破坏。毕竟海底电缆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极大的影响跨国通信,修缮的过程更是复杂,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英国白金汉宫后面的河面上,为何常年停靠着一艘战舰?
题主是不是把伦敦塔和白金汉宫搞混了?伦敦泰晤士河上停泊的还能看出是战舰得只有一艘属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博物馆舰贝尔法斯特号(其实还有一艘老炮舰,但是属于私人,早就拆改的认不出来是条战舰了,据说这几年有一个整修计划),然而这玩意在停靠伦敦东部塔桥旁边,也就是伦敦塔对岸,而白金汉宫位于伦伦敦西部,在威斯敏斯特桥和海军部拱门西边,海德公园东边,离着贝尔法斯特号还远着呢好不?那些一本正经介绍贝法号的你们去过伦敦么?伦敦地图,绿圈处是白金汉宫,红圈处是贝尔法斯特号,黄圈处是伦敦塔,这得什么眼神能把贝法号看到白金汉宫后边去?Shard 大厦观景台俯瞰贝尔法斯特号,伦敦塔和塔桥,白金汉宫是啥?哪儿呢?贝法号退役封存以后进入预备役舰队封存,当时帝国战争博物馆一度希望收存一座二战轻巡的炮塔,但是据说在一次相关人员的晚餐会上,有人提出干脆保留全舰,因为当时二战功勋舰中间贝法几乎是硕果仅存还没被拆废铁得了,最后运气很好,贝法号筹足了修复展出的款项,最后将贝法号停泊在伦敦塔桥西侧,伦敦塔对岸展出,票价票价十几镑,London Pass有效。
贝法号前主炮弹仓和扬弹机管道,发射药舱还在下一层事实上,虽然号称恢复二战时的状态,但是贝法号目前的实际状态是战争期间和战后状态混搭,舰上的厨房和士官住舱是战后改造的状态,航海舰桥后方的作战情报指挥中心(CIC)也同样是战后状态,舰艉的军官住舱区域截止今年8月笔者第二次去参观时仍未开放。贝法号的厨房是二战后改造扩容的贝尔法斯特号的棒球帽贝尔法斯特号船钟。
日本上空恶臭,俄罗斯海域大量生物死亡,会不会是地震前兆?
日本上空恶臭,是地震前兆?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2020年庚子年,见惯了新冠肺炎、蝗虫灾害、水旱灾害的我们,也许不知道,更可怕的地震有可能正在路上。目前,西太平洋地震带,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地震的先兆。最典型的表示,日本上空出现恶臭,俄罗斯勘察加半岛大量生物死亡。据估计,日本上空的恶臭,有可能是地壳薄弱处泄露出来的特殊气体。
地球内部,并不是一个实心球,而是拥有大量固体、液体和气体以及各种混合物的特殊世界。当火山喷发时大量地球内部提起会喷发到大气中,形成很严重的空气污染。这些空气中,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有大量的水蒸气和硫化氢气体。其中,硫化氢气体,就能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臭鸡蛋味道。所以,这种日本上空的恶臭,有可能是地震的先兆。
几乎同时期,俄罗斯远东的勘察加半岛,出现了大量死亡的海洋生物。俄罗斯媒体报道,10月6日勘察加半岛的潜水爱好者,在水下十米发现了大量的鱼虾尸体。而冲浪者表示,海水中有大量的刺激性物质,让人眼睛感到刺痛和灼伤。在勘察加的海滩上,也出现了大量的鱼类贝类尸体,甚至有一部分大型动物如海豹海象尸体也被冲上了海滩。
日本和俄罗斯,都是直接面对太平洋的国家,漫长的海岸线上,如果太平洋有什么事情,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是第一个发现的。这些恶臭和生物死亡的事情,是不是地震的先兆呢?如果把日本和俄罗斯的事情联系起来,也许你会发现一些端倪。硫化氢气体如果溶于海水,有可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让海水具有一定刺激性,并且杀死一些鱼类和贝类。
也许这也从移动程度上印证了西北太平洋地震前兆的说法。不过,现在直接断言西太平洋有可能发生地震火山或者海啸,还为时尚早,毕竟,现在来没有更多的证据出现。不过,10月18日日本当局的一条消息,恐怕比地震更可怕。因为,这有可能造成整个太平洋的毁灭。这条消息就是日本政府计划在本月内做出决定,将储存的123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以来,日本的核污染废水越来越多,目前已经积攒到了1044罐,总容积达到了123万吨,已经逼近了污水储存的最高容量。而且,这些核污水还在以每天170吨的速度不断生产着。不仅如此,人们发现,日本储存核污水的储存设备非常差劲,根本没有日本工匠精神说的那样神奇,反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负责任的工程。
现在很多储存设备已经锈蚀不堪,一些已经出现了渗水漏水的现象。也就是说,从2011年福岛核电站以来,日本就没有认真处理核污水,核污水能偷偷排放,就偷偷排放,排不了的部分,才用大型储存罐堆积起来。现在,日本打算把这100多万吨的核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就排放到太平洋中,会造成怎样的可怕后果呢?如果日本一意孤行,排放核污水,再加上有可能到来的太平洋海啸,日本最有可能把自己给彻底害了。
因为,海啸会以十几米的浪高,把日本污染过的海水全部倒灌回日本陆地,大街小巷全都是污染过的海水。到时候,日本会产生多少癌症患者,会产生多少畸形儿童,会产生多少怪病?真是不敢想象。毫不客气地说,日本排放污水,等于是自己给自己丢核武器。退一步说,即便不发生海啸,日本也会因为乱排核污水自食其果。日本之前已经做出了研究,福岛附近的19种鱼类,已经检测出大量的核辐射,而加拿大和美国的西海岸,也有一些鱼类检测出来自于福岛的核污染。
这意味着,福岛核污染,最近十几年一直在污染太平洋。如果这次把所有的核污水全部排放出去,意味着整个太平洋都会遭遇大量的污染。首先毁灭的是海洋渔业。日本近海甚至整个太平洋,都有可能面临没有鱼类生活的尴尬境地,人工养殖的渔业农场,也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即便是这些鱼类不会被毒死,也会在体内积蓄大量的核污染,然后端上餐桌,污染人体,给人造成基因突变和畸形儿。
其次,太平洋的海滩,有可能成为生命禁区。长久以来,太平洋沿岸的夏威夷、加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度假胜地。如果核污染很严重的话,这些海滩度假将成为历史,所有人都不敢到这里去度假。毕竟,比基尼小岛的悲剧,近在眼前。有人估计,日本这样排放核污水,等于是人为造成一场新的切尔诺贝利泄露事故。要知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了27万人患上癌症,9.3万人死亡。
西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从1946年到1958年间,美国进行了多达67次的核试验。而马绍尔群岛上,最适合做核试验基地的,当属比基尼环礁。很多猪、羊等动物,被放在军舰上,进行核试验。当时的时尚界看到了核试验的视频,立即推出了具有爆炸性的比基尼泳装。可是,远隔万里的欧美人,没有想到,比基尼岛上的核试验,曾经一次毁灭了两座小岛,而高达5.5万摄氏度的爆炸温度,使岛屿顷刻气化成了一个宽近2000米,深达80米的大深湖。
凑巧的是,有一艘名为“福龙丸”日本渔船正在那里进行捕捞实验,他们以为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可是没多久就看到了漫天飞雪。这些飘飘洒洒的雪花,看起来很美,但是却是致命的毒药。福龙丸的船员,很快患上了严重的辐射病,回到日本时,已经奄奄一息。日本渔民可以回到日本,远离比基尼,但是马绍尔人却不能。核试验当年,就有12人死于肝硬化和癌症,第二年又有61人。
但是,美国的核试验并没有停止。而在此前的12年间,合计有67枚核武器在马绍尔群岛引爆,其中23枚都落在了比基尼环礁上。即使到现在,美军停止了核试验,但是马绍尔人依然无法回到故乡,即便是远离故乡,甲状腺肿瘤、白血病,也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不管是当年的美军,还是如今的日本政府,都在毁灭人类的明天。希望国际上能够阻止日本的疯狂行为。
如何理解「二战战舰很好看,但是get不到现代军舰的点」?现代军舰和二战及之前的军舰的美感在哪里?
谢邀,确实存在二战战舰与现代战舰不同的审美观,有些人更青睐二战战舰,也有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这种陈旧的美感,反倒对更简洁新锐,充满了时代科技感的现代战舰更感兴趣。二战是个最后的大炮巨舰时代,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和最凶猛的军舰火力,仅凭那层层叠叠的炮塔和如林的炮管,就足以激发出人们的肾上腺素。与现代军舰审美不同,惨烈的二战历史提供了大量饱含硝烟的背景素材,这让无数影视、游戏、绘画、模型得以创作出相当吸引眼球的作品,二战时代的海战成为直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金属与火焰的碰撞,说不吸引人那是假话。
而且时代感本身就是种浪漫主义,二战的历史离人们并不遥远,我们不像看待西班牙风帆盖伦船那么过于有距离感,甚至有些二战战舰还存留在这个世界上,它们能吸引的拥趸实在太多了。在暴力美学和工业审美的交融之中,再加上那么点老式的怀旧文化和史诗篇章,谁还会GET不到二战战舰们的美感呢?实际上军事文化审美从来都是种相对小众的,但注定多元的交流现象,除了通常的军史爱好者、工业党、战争爱好者外,有时候动漫爱好者也是文化推动力之一,且几种审美常常还会互相交融,没准这里就有拿舰娘当抱枕的观众嘿?提督提督,你的企业号甲板都包浆了……现代军舰的审美确实与二战那种烈焰铁血加多铆蒸刚有很大区别,有时候现代军舰的审美者更多的偏向科技爱好者,他们更喜欢也更愿意接受前沿技术,感受技术发展带来的国防进步。
这其中不乏许多拒绝“舰娘”这类次文化,或者对军事历史并不感兴趣的人群,或者干脆就是个“导弹万能党”,他们一旦先天的对二战军舰和现代军舰产生了比较心理,那么很快就能形成“因为二战军舰打不过现代军舰,所以现代军舰=厉害,二战军舰=落后弱”的概念。起码老王接触了不少这样的朋友,这无可指责,审美按黑哲来说本就源于现实对人内心的浸染,而美术批评学上则对审美定义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矛盾,好比一边是大胖小子抱鲤鱼的年画,一边是光屁股的大卫雕塑,让卖葱的大婶去品评,她很难审美后者。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