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明代成员的阁殿头衔不外乎五种,华盖殿大学士(嘉靖末年改名中极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末年改名建极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顺序高低为从前往后。FIFA系列正版手游《FIFA足球世界》也会在18年正式上线。
有没有好玩点的手游推荐?
农历春节一到,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2018年就真的开始了。那么今年有哪些新手游值得期待呢?X博士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从各大厂商内部人士那里打探到的消息。天堂2誓言:一款征服了日本市场的韩国手游预计上线时间:年内天堂是最早被中国玩家所熟悉的韩国网游。在魔兽出现前,是中国第一的MMORPG。今年要出的《天堂2誓言》则是用虚幻4引擎制作的天堂正版手游。
天堂2誓言战斗效果出彩,玩法丰富。特别是各种PVP攻城玩法受到了玩家的欢迎。游戏一度在日本市场连续十几周排在畅销榜前五。要知道日本玩家对于手游可是很挑剔的,能征服日本市场,不容易。SKY光遇:2018最有逼格的游戏,没有之一预计上线时间:上半年要说今年哪款手游最有逼格,X博士觉得肯定是《SKY光遇》。
这款游戏是那种,你发个截图到朋友圈,立刻就能让你和那些天天在朋友圈展示吃鸡或者王者荣耀截图的人拉开档次的游戏。SKY光遇是中国知名国际游戏制作人陈星汉的新作。X博士早年曾经采访过陈星汉,他本人和他做的游戏一样,也是非常佛系、淡定的大师。他的游戏,从《花》到《旅途》再到《光遇》,都有着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有一种说不清的禅意和神圣感。
万王之王:中国最早的网游出手游了预计上线时间:上半年万王之王曾是中国玩家接触到的第一款有图像的网络游戏,在他诞生之前,网游是只有文字没有图像的,一切都要靠自己脑补。万王之王的诞生还颇为浪漫。这款游戏并不是某个大公司出品,而只是台湾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从文字mud慢慢开发而来。这两人后来也因为一起做这款游戏,最后产生感情结为夫妻,成为一段佳话。
如今万王之王正版手游《万王之王3D》,也将在18年开启内测。手游版的万王之王,继承了端游宏大的世界观,在手机上呈现出了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副本战斗。想要在手游上体验魔兽世界感觉的玩家,可以关注本作。剑网3指尖江湖:战斗效果最酷炫浮夸版的剑三预计上线时间:年内很多人以为《剑网3:指尖江湖》是个类似DNF的动作刷图游戏,这实际上有些误解。
之前X博士和郭炜炜聊天的时候,他也一直强调他们不是DNF。指尖江湖核心玩法并非单纯刷本过图,而是有野外地图和丰富的剧情。当然在战斗方面,指尖江湖讲求热血战斗和激爽连招,再配合上高清画面和拳拳到肉的打击感,也肯定不会令人失望。拳皇命运:动作RPG和格斗PVP两面俱全预计上线时间:上半年拳皇,曾经就等于中国街机文化。
《拳皇命运》作为拳皇系列最新手游,这次将更关注拳皇的故事和RPG元素。游戏的玩法从横版动作过关,到经典的3v3车轮战格斗一应俱全。游戏画面和技能表现还原出色,而且格斗模式下不带入数值养成,纯看操作。喜欢格斗,或者只是喜欢拳皇角色和故事的玩家,应该可以在这款游戏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FIFA足球世界:世界杯年,你需要一款足球手游预计上线时间:暑期今年是世界杯年,X博士觉得一款足球手游是绝佳的打发看球中场休息时间的利器。
FIFA系列正版手游《FIFA足球世界》也会在18年正式上线。FIFA足球世界除了画面不错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把FIFA系列人气极高的“终极球队”模式作为主打。在终极球队UT模式下,玩家可以收集球员卡牌,组成自己的11人阵容。明日之后:一个神似辐射、最后生还者的开放世界RPG预计上线时间:年内《明日之后》是网易新推出的一款沙盒生存手游。
但不是吃鸡,而是开放世界MMORPG。游戏的风格有点像是辐射、最后的生还者。每个玩家都要在这个末世中,挣扎地生活下去。玩家还可以自发组成营地,形成聚落,最后甚至可以发展成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是玩家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点搭建起来的孤岛先锋:上帝视角的Q版吃鸡手游预计上线时间:上半年《孤岛先锋》是一款2.5D视角的吃鸡手游。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几个名词:景泰帝、郕王、代宗,这三个称谓都是称呼一个人——朱祁钰。景泰帝朱祁钰在明朝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感觉整个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都是一脉相传,到他这里是横插了一杠,最后这个皇帝位置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哪里去。其实这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9岁,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这哥俩从小关系就非常的好,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比亲妈生的关系都要好,以至于他们成年后,朱祁镇当着皇帝,而且还是亲政皇帝,按照祖宗规制,弟弟朱祁钰是藩王,应该在成年后就任封地,没有皇帝诏令不得进京的。
可是这哥俩关系是在太好了,特别是当皇帝的哥哥朱祁镇非常舍不得弟弟朱祁钰离开他,就一直拖着没有催促朱祁钰就藩。在当时皇权社会里,兄弟之间的感情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还是很少的,历来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残的,毕竟皇帝那个位置实在太有诱惑力了。这哥俩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里过着舒坦日子,朱祁镇也不担心他弟弟觊觎他的皇位;朱祁钰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想着哥哥的那把椅子。
直到那一天,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蒙古瓦剌给他挖了个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还把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给俘虏了。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别说明朝没有发生过,就整个中原王朝几千年来,也就宋徽宗父子俩丢过那人。皇帝被俘,精锐别灭,瓦剌就要打进北京城了,此时的朝廷是一片混乱,官有点大的,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尸呢,剩下的大臣们基本六神无主,嚷嚷着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
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稳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另立新君,这一招非常高明。我们都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殉国了,咱们重新立个皇帝,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最高决策权在敌人手上的尴尬。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难道朱祁镇没有儿子吗,为什么一定要立他弟弟为皇帝呢。
瓦剌都要打进北京城了,咱们立个几岁的娃娃能顶个啥用,情况危急,为了保住大明,找个成熟的吧。于是朱祁钰就白捡了皇帝当上了,开始,他说他给哥哥把位置看着。这朱祁钰当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击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钰非常的称职,也有担当,重用了当时的力挽狂澜之臣——于谦,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还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
瓦剌打跑了,朱祁钰就安心的当起了皇帝了,毕竟他的哥哥此时还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风呢,能回来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人一旦有了权力了,心态就是变化的。朱祁钰就起了变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来了,从此刻起,这哥俩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在那龙椅上彻底破裂了。朱祁钰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哥哥朱祁镇居然被放了回来。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办法,让位给哥哥吧,自己舍不得;杀了吧,说不过去。
得了,让他在深宫里呆着吧,于是朱祁镇就入住了"南宫"。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继位不明朗的情况下,私自把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给放了出来,并发动了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这哥哥又东山再起,再次登基当皇帝后,就开始了清算,杀了当时最大的功臣于谦,把已经死了景泰帝废了皇帝号,封为郕王。当时景泰帝刚死,其实是有帝王陵寝的,可是这刚废了帝号,改为亲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于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处修了个简易的墓地给安葬了。
明代的内阁成员都要叫以宫中殿阁为名的大学士,具体如何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明代成员的阁殿头衔不外乎五种,华盖殿大学士(嘉靖末年改名中极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末年改名建极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顺序高低为从前往后。明代内阁成员按先来后到排序,所以头衔也是有先有后,后来的肯定比先来的排序要靠后,比如万历二年三月殿试,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等人充读卷官,张居正在吕调阳之前入阁,所以张居正的头衔要比吕调阳的排序靠前。
与此同时,首辅、次辅以及其余阁臣所带的头衔未必有明确的规定,比如硬要说首辅带中极殿大学士的,那是不一定的。比如万历二十二年二月辛未,“以玉牒成,王锡爵加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进建极殿大学士、荫一子中书舍人……”此时王锡爵已是首辅,然而一直到此时在进升建极殿大学士。再比如,隆庆四年六月乙巳,“以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李春芳一品六年考满,遣中使至春芳第,赐银币、羊酒如例。
吏部请加恩。得旨,春芳简任首辅,茂著忠诚,其进少师兼支大学士俸给,与诰命,荫其子茂德为中书舍人。春芳辞,上复降旨褒谕,不允。”作为首辅的李春芳依然只是建极殿大学士,而不是更高的中极殿大学士。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辛亥殿试,“以廷试,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充读卷官”,首辅和次辅的大学士头衔一模一样。
我把阁殿的情况补充一下。华盖殿(中极殿),谨身殿(建极殿)是三大殿中的后两个殿,排名第一的奉天殿(皇极殿)没排大学士。至于武英殿,开始是专门用于皇帝斋戒的居所,后来是召对也有,讲读也有,性质比较复杂。文渊阁开始是翰林院所在地,后来完全属于内阁(因为翰林院搬出去了)。东阁开始是皇帝召见亲信大臣的地方,到了嘉靖年间,变成内阁,六部九卿,寺监大臣们集中讨论重大事务的地方。
隆科多获罪41条,其中私藏玉蝶是一大罪,皇家玉蝶到底是什么?
佟佳隆科多,字竹筠,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次子,清朝大臣。雍正满月后就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隆科多就被雍正称为舅舅,不过整个清朝,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只有隆科多一人,但这个国舅的下场可不太好。隆科多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他的帮助,对雍正夺得帝位有很大关系。
所以在雍正即位之后,隆科多那是飞黄腾达,显赫一时。但是隆科多太嚣张,自恃拥立之功,飞扬跋扈,擅自安排朝廷官员,引发雍正猜忌。而且隆科多的家庭生活也搞得很乱,宠爱小妾,对其无比放纵,最后"致元配若人彘",此举直接导致隆科多的子女兄弟与他离心离德,隆科多失势后,他的长子就跳出来举报,可谓是众叛亲离。雍正办事从不拖泥带水,接到举报后,就算隆科多还在跟沙俄谈判,雍正也立刻下旨,把隆科多被交部议处获罪。
议罪四十一条,除结党营私外,在查抄隆科多的家里时候发现隆科多私藏“玉牒”,这是大罪。为什么私藏玉牒是大罪呢?还得从玉牒的作用讲起。玉牒其实就是皇家族谱,从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差不多十年一修。清朝玉牒从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开始算起,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皇族成员的情况,包括出生,婚嫁,封爵,生育,死亡等等。清玉碟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修,十年一修,整个清朝修了26次,民国时又修了2次,总共有1070册,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皇室家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谱。
清玉牒分为帝系、宗室和觉罗三个系统,其中帝系、宗室玉牒封面及包装用明黄绫子,记载塔克世的子孙的本支宗室;觉罗玉牒用红绫,记载塔克世兄弟叔伯的旁支。清玉牒的尺寸有两种,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清玉牒采用的是大尺寸版本,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到了道光年间,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大幅增长,所以编订玉牒时采用了略小的尺寸,长有50厘米,宽在30厘米左右。
玉牒用纸非常讲究,全部采用顶级宣纸,玉牒的封面使用绫绢,早期完全采用纸捻装订,后期的玉牒才见有使用麻线的,不管多厚都独立成册,牒册装帧非常精美,这种制作本身就没有想让很多人去随意翻看的。私藏皇家族谱,本身就是对皇帝的不敬,而且皇家一向迷信,玉牒记录着皇帝的生辰八字,如果泄露恐怕被魇镇或者被诅咒,所以玉牒藏得很严实,未经皇帝允许,任何人不得查看玉牒,隆科多敢私藏,怕不是有什么想法吧,所以很快隆科多就被囚禁于畅春园,次年病死。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不同的朝代里面,上朝时间不一样,上朝的方式也不一样。朝代众多,拿唐朝举例。Δ早朝模拟图(来源于网络)早朝时间一般在五点到七点,离皇宫近一点的可以晚点出门,远一点的凌晨一两点就要整装待发了。不要看着他们起的早,他们睡得更早,因为古代没有电,一般在七点就已经休息了。就算三点赶去上朝,都已经休息了八小时了。
上完朝一般会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大都回家休息了,有个说法叫『回笼觉』,据说由此而来的。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是大官,不用再去做值班之类的小事。一般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在家也可以处理,当然不排除敬业的上完朝就去上班。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特点,但是一般都是前紧后松。在朝代的前期,所有人都是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天24小时开会。
所以一般这个时期,除了遇到重大的丧葬、节日之外,每天都要有早朝。到了后期,就比较松散了,有的是三六九早朝,有的干脆几十年不上朝,无怪乎国家走向灭亡。Δ皇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上朝的时候,官员们大多数都是住在自己的家里。唐朝就已经实行了“宵禁”政策,太阳下山后,所有的集市,店铺,居民全部都要闭户,就连皇城大门也是关着的。
一直到了第二天五更天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皇宫城门楼上会敲鼓释放信号,这个时候才允许打开大门。所以官员就算是起的再早,身为皇城一员,就要以身作则,恪守皇城规矩,不到点出不了自家大门。所以古代官员都是算好了时间起床,然后去赶早朝。上朝时间是规定死的,只可以早到,不可以迟到。一旦迟到,轻则挨骂罚款,重则判刑入狱。
早朝开始之前,文武百官必须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全部在大明宫前站好队。一般太监会在旁边打着灯笼,或是举着火把。倘若运气不好,遇到了阴雨天气,没有办法只能硬熬着。唯有宰相等德高望重之人,才被允许到宫门外地方避避雨。Δ皇宫(图片来源于网络)退朝一般是叫做“放仗”,也就是撤除仪仗的意思。皇帝还要和宰相继续讨论朝政,一般是退到后面规格比较小,却很舒服的地方。
其他下朝的官员,都可以在朝堂廊下吃一顿皇家提供的早餐,一般被称作是“廊下食”。在这之后,没有特殊安排的人,都可以回家休息或者去上班,但是下午就休息了,只上半天班。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虽然下午与晚上不上班,但是有人一直在值守。Δ长安(图片来源于网络)到了朝代的后期,朝廷官员虽然不用每天都要上朝,但是每天早起是必须的。
乾隆帝为何杀掉遏必隆之孙、孝昭仁皇后之侄、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讷亲?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西川班拦山脚下,刺骨的寒风中,漫天雪花飞舞;一片萧瑟之中,一个衣着华贵、但是脸如死灰的中年人,手握着一把紫呢刀套、绿鲨鱼皮刀鞘的名贵腰刀,绝望地跪在冰冷的地上,口中喃喃自语,仿佛在说些什么。他旁边站着一个穿着黄马褂的御前侍卫,周围还有几十名侍卫模样的军士牢牢守住周围,严密看守者这个中年人。
那个御前侍卫冷冷地看着中年人自言自语了好一阵,眼看时辰不早,走上前去,恭敬中带着一丝丝鄙视的说:“中堂,时候不早了,皇上的旨意您已经听过了,还是尽早奉旨吧。皇上本来是要将中堂在军前正法的,念在令祖太师恪僖公功勋卓著,及当今皇太后亲亲之情,所以后发上谕,以令祖亲配腰刀赐予你,止僻静处自尽罢了。还请中堂不要为难卑职,早早上路吧!”中年人听了御前侍卫的话,木然无语,伏地向北磕了几个头,站起身来,左手持鞘,右手缓慢地抽出腰刀,端详了一会儿自己的祖父曾经挥舞过的这把锋利兵刃,叹了一口气,猛地将刀夹在自己脖子动脉上使劲一拉,鲜血顿时喷洒而出,飞溅数尺,染红了四周雪白大地;随即其身体扑通一声扑倒在地,口中“嗬嗬”数声,想要说话,但是已经说不出来,手脚开始不断抽搐,一会儿后,渐渐不再动弹,无声无息。
御前侍卫又等了一会,见中年人身上已经盖满白雪,于是上前试了试鼻息,确定其已死,便吩咐周围的军士将早就准备好的棺材抬过来,把中年人装进去,然后井然有序地离开了这里。大雪不止,不一会儿,地面上的血迹就被掩盖,白茫茫一片,再也看不出来曾经发生过什么。谁也没有想到,在这里自杀的中年人,就是军机处领班、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一等果毅公,皇帝之下的臣子第一人----讷亲!为什么堂堂领班军机、大学士、一等公爵,会在西川偏远之地,被乾隆帝赐以其祖父遏必隆(即上文所说的太师恪僖公)亲配腰刀(即遏必隆刀),勒令自裁呢?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
讷亲,满洲镶黄旗,钮钴禄氏,是清开国大臣弘毅公额亦都曾孙,康熙帝顾命大臣之一、果毅恪僖公遏必隆之孙;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果毅悫敬公尹德次子;其姑母(遏必隆之女)为康熙帝孝昭仁皇后。讷亲出生高贵、家世显赫,又是皇室姻亲,可以说根正苗红。而讷亲自己也因为办事得力,为人机敏,得到了皇帝赏识。早在雍正五年(1727年),讷亲之父尹德去世后,雍正帝就提拔他为散秩大臣、兼銮仪使,着重培养他。
讷亲也不负所望,以恭谨勤廉的行事风格,颇得雍正帝欣赏,在雍正晚年的时候,顺利进入军机处,辅佐雍正帝处理日常政务,就此进入清中枢权力机构。此后近二十年,讷亲一直担任军机大臣,操柄大权,为雍正、乾隆两代皇帝所已倚重。讷亲在军机二十年,一直以廉洁奉公、不结私党、不行私利为座右铭,平常从不因权力而谋取私利,对于钻营奉承的人也是拒而远之。
为了表示自己杜绝疏通营私,他在家门口养了一只凶恶的獒犬,以此避免上门溜须官员车马之繁。对于讷亲的这种做法,后来的乾隆帝都表示过赞赏。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雍正帝在圆明园突发疾病,八月二十三,已经病危的雍正帝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急忙宣三位军机大臣连夜赶到圆明园,弥留前告诉他们自己密立皇储人选,并授予三人为辅佐新帝的顾命大臣。
三人中,两个是我们后来都很熟悉的鄂尔泰、张廷玉;第三个,就是讷亲。鄂尔泰、张廷玉,是自康熙帝时期就参与政务的老臣,数十年辅佐国政,经历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经验老到、政务熟迩,被授以顾命重任不出意外。而讷亲,年轻资浅,建树不丰,居然也被授以顾命职责,这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受雍正帝看重,所以才委其以要职,寄希望他担负更大的重任。
乾隆帝继位后,对于两位老臣是明扬暗压,不动声色地加以裁抑。鄂尔泰、张廷玉历宦三朝,身边自然聚集了大批党羽,不管其内心如何,总归是对年轻的乾隆帝独揽大权有一定的阻碍和威胁。为了紧握皇权,太阿在执,乾隆帝必然要培养自己的势力,而最让他看重的人选自然就是雍正帝所留下最年轻的顾命大臣--讷亲。讷亲与乾隆帝年纪相仿,幼年时的乾隆帝,因生母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的缘故,还和讷亲有过很愉快的交往(崇庆皇太后,是讷亲曾祖额亦都堂弟额亦腾的曾孙女),所以于亲、于近、于才,讷亲都是乾隆帝最为器重、最为亲近的臣子,年轻的皇帝自然要重用年轻臣子中的佼佼者。
自乾隆二年(1737年)起,讷亲就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之路,先后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二年,军机处重开),并在乾隆九年(1744年)奉诏代天子视察河南驻军、江浙河道海塘。各处地方官员知道讷亲是皇帝宠臣,深受重用,所以对他揣摩逢迎、阿附攀营。讷亲对此却一概避之,并不接受攀附,回京后还把地方官趋奉之事详细奏明与乾隆帝。
乾隆帝对讷亲不受攀附、不结私党的行为非常欣赏,因此对他的信任愈发强烈。乾隆十年(1745年),领班军机大臣鄂尔泰病重,无法继续承担职责,讷亲也顺理成章地担任的更多职责,以协助乾隆帝处理政务。当年,讷亲先后授协办大学士、国史馆总裁,然后晋升保和殿大学士,几乎已经替代了鄂尔泰的全部职权。五月,鄂尔泰去世,讷亲立即被乾隆帝诏命为军机处领班大臣,排名在另一位老臣张廷玉之前。
讷亲十分谦虚,上奏乾隆帝说自己资历浅显,不足以服众,张中堂元勋重臣、齿德俱尊,自己不敢居于其之前。乞伏皇上将自己排名于张廷玉之后,以示国家尊重老臣之意。乾隆帝心里觉得讷亲谨慎,是好事,所以对人事稍做修改,下诏说:“内阁奏事,讷亲为首,吏部行文,张廷玉在前面。”、“军机处奏事,满臣以讷亲为首,汉臣以张廷玉为首。
”这样,即满足了国家尊崇老臣的优容之意,又在实际上达到了重用讷亲的本意,而讷亲,也因皇帝的器重和欣赏,达到了他人臣生涯的顶点。如果一切没有意外的话,讷亲将和同为顾命大臣的鄂尔泰、张廷玉两位前辈一样,操执权柄数十年,为乾隆帝鞍前马后处理政务,直至寿终,身后很大概率会配享太庙,享受后世景仰。而他与乾隆帝君臣相得相知的佳话,也是美谈一件。
如果,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那该多好。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西川西部大金川(今四阿坝州金川县)嘉绒藏族土司莎罗奔依仗强大实力,出兵掠夺自己领地附近的小金川、革布什咱、巴旺、明正等土司辖地,并攻击驻守川西的清朝驻军,造成清军重大伤亡。乾隆帝闻讯勃然大怒,为了平息地方土司挑衅叛乱,同时也是为了杀鸡儆猴、压服其他土司的不臣之心,所以罢免了之前平息瞻对土司作乱时不利的川陕总督庆复,调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率领重兵出征大金川,希望利用他之前在处理苗疆起义时经验,来平定大金川叛乱。
张广泗抵达大金川后,开始时用兵顺利,连下毛牛、马桑等被大金川兵攻占之地,并利用土司之间的矛盾,让小金川土司泽旺投诚清军,出兵协助攻击大金川莎罗奔。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清军攻至大金川主要据点刮耳崖,莎罗奔率领大金川军退守领地内各碉楼,继续对抗清军。在川西所特有的藏、羌碉楼面前,清军进攻受挫,一筹莫展。
而莎罗奔利用这些高达十余米、全部用坚固石头砌成的碉楼防御群,坚守不出,并伺机偷袭清军,给清军的进攻制造了巨大障碍。川西碉楼大都依靠险峻地势建造,大者前后左右有数个独立碉楼,组成相呼应的防御圈。其中提前掘好水源,囤积了大批粮食,易守难攻,号称固若金汤。莎罗奔将大金川兵撤入碉楼防守,清军无论用火攻、地道、投毒、炮击、围困等攻击手段,都不能奏效,而且碉楼内守军还可以趁楼外清军疲惫时出来偷袭,使清军损失惨重。
张广泗在西川半年,多次以重兵攻打大金川驻守的刮耳崖碉楼群,都不能奏效,束手无策,最后只得向乾隆帝上奏,说明困难,及请增派援军。乾隆帝得报后,对于能够轻松平定大金川的信心有些动摇,但是没觉得事情有多么棘手,只是下令张广泗把军队移驻平地,稍缓进军,等第二年开春后,再行征讨。但是就在这一年底,大金川军趁清军攻击不畅,被迫退兵的当口,利用地形和气候的掩护,在马尔邦袭击了清军后队,一举歼灭三千清军,并夺走大量军服物资、毁坏了多门清军用来攻击碉楼的大炮。
此后,莎罗奔再接再厉,趁清军退兵之时,出击其余土司领地,占据多处关隘,并尾随攻击撤退中的清军,致使张广泗所属大军折损过万,粮秣物资损失巨大,归附清军的其他土司也有叛乱的企图。清军迅速平定大金川的计划彻底破产。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清军失利,惨败撤退的消息传到京师,乾隆帝怒气大发,下诏斥责张广泗劳师糜饷,无功而返,严令其继续作战,一定要将大金川平定。
张广泗为了减轻压力,上奏乾隆帝,说明当初大金川作乱,都是受到前川陕总督庆复在平息瞻对作战中一味姑息,纵容当地土司而导致大金川莎罗奔起了轻视朝廷之心,乃至作乱(这这个确实是事实,但是张广泗此时提出来就有分责推脱之嫌了)。乾隆帝经过调查,确定其所言属实,顿时龙颜震怒,将庆复免官,逮捕入京,审讯后处死,以此来威慑大金川前线诸文武官员,让他们以此为戒,奋力作战。
乾隆十三年(1748年)六月,半年时间过去,但大金川战事却毫无进展,清军没有摆脱被动局面,而且经过一年的山地作战,大多疲惫不堪,士气也因此低落,主帅张广泗也毫无办法,只能苦苦支持,以待朝廷援兵。就在当年三月,乾隆帝原配皇后富察氏在随同其南巡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乾隆帝与皇后感情深厚,对发妻的去世悲痛万分,并由此迁怒于群臣,处罚乃至处死了多名在皇后丧事期间犯错的大臣。
所以,对于臣子们在西南平乱作战中毫无进展的结果,已经极度不满的乾隆帝无法再容忍,准备换将指挥。而换谁前去指挥作战,乾隆帝想当然的认为军机大臣讷亲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机敏干练、办事扎实,而且贯彻皇命坚决彻底,为人也是公正廉明,让他前往西川,统筹大军,平定叛乱,一定是手到擒来。于是乾隆帝下诏以讷亲为经略、“钦差大臣”,前往西川,接替张广泗指挥对大金川作战。
乾隆帝对于讷亲的优点确实没有说错,讷亲也是一个勤勉能干的循吏,如果是平常办差,那不会让乾隆帝失望。但是,乾隆帝唯独少分析了一点:那就是讷亲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军事上,讷亲可以说毫无经验,完全不懂究竟,绝非统兵良将。但是对于皇帝的指令,讷亲从来是不加任何条件的去执行,以往也都能将差事办好,所以此次乾隆帝让他以钦差身份领兵平叛,他也是毫不犹豫就接受下来,并立即带领随员奔赴大金川前线,准备统领大军,一举平定叛乱,为皇上分忧。
但是乾隆帝没有想到,这一去,居然就是讷亲的人生终点,乾隆帝亲手把自己最器重的臣子送上了绝路。而讷亲此去西川,出发时是多么的踌躇满志,归来时却已变成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乾隆十三年(1748年)六月,讷亲抵达大金川清军大营。对于劳师无功的主帅张广泗,讷亲毫不留情的痛斥,将他一顿臭骂,张广泗畏惧讷亲钦差大臣、天子宠臣的身份,又不知道讷亲其实不懂军事的实情,不敢反驳,只是一味讨好,以求减轻责任。
讷亲处理政务还算内行,对于大军作战根本不明就里,为了显示手段,威压诸将,他刚到大营就下达军令,限期三天攻克刮耳崖。在之前作战中吃过苦头,深知大金川碉楼难攻的清军诸将得到军令后大惊失色,向讷亲力陈不可盲目用兵,如果一定要攻,得准备大量器械物资,然后徐徐推进才好。讷亲不知道其中道理,认为是诸将推诿畏敌,于是大怒,以不听号令、畏敌不前罪将为首几个辩解的军官军前正法,悬头营门,震慑诸将。
其余将领见新任经略如此严苛,也不敢再辩,只得百般不愿的准备进攻。次日,清军发动全力,向刮耳崖批拼命进攻,果不其然,因为地势险要,准备不足,清军再次遭遇大败,损失惨重。而此次失败,让张广泗及诸将都了解到原来经略大人其实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于是对其不再尊敬,而是阳奉阴违,暗地里轻视。讷亲出师不利,气势顿时全消,为了挽回威严,他再次指令军队出兵,而清军见识过了讷亲外行指挥,绝对不会再犯傻死拼,于是出工不出力,几千人进攻一个碉楼,磨磨蹭蹭停滞不前,楼中敌人一旦放箭放枪,立即装作不敌,赶紧撤退,以敷衍讷亲这个钦差经略。
而以张广泗为首的诸将,明白讷亲是个军事白痴后,对他鄙视不已,讷亲所下的军令,张广泗都要分辨争论,吵个不停,使讷亲权威不再。没有军事经验的讷亲说到底还要倚重武将,对于他们的不合作竟也没有办法,只能用身份压他们出战,效果可想而知。在明白自己不可能完成皇帝下达的平定大金川任务后,讷亲一下子没有了主见,六神无主,再也不主动发布军令,而是凡事都和张广泗一同署名下令,以分担责任。
在前线的时候也大部分时间呆在帐篷里,任由张广泗指挥调兵,不再过问。经过讷亲一番折腾,本来士气就不高的清军,更是军心涣散,不堪再战。而这些,乾隆帝毫不知情,H还以为讷亲到了大金川前线后,会以他的干练,立马改变局面,很快平定叛乱。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乾隆帝下旨要求讷亲上报最新军情,及作战计划。讷亲不敢汇报败战,只得先奉承皇帝策略英明、后向朝廷索要大批军械物资、再向皇帝建议以碉楼对碉楼,大修堡垒,围困大金川,如此三年之内,必将功成。
乾隆帝得到讷亲的奏报后,简直是大失所望,原本自己所倚重的肱股之臣,怎么会是这样一个毫无军事经验、又瞎出主意的庸碌之辈。经过一番思考,乾隆帝知道讷亲的才干不足以担任平定大金川的重担了,自己恐怕是选错了人。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用人正确,以及一丝丝地希望,乾隆帝没有立即将讷亲招回,而是在给了他一些时间,期盼他能够拿出领班军机的气魄,打一个说得过去的胜仗,自己再顺势将他调回来,这样大家都有体面,自己也不算识人不明。
但是乾隆帝这个愿望也落了空,讷亲也许是被之前的受挫失败打击了信心,从此对于作战指挥一概不管,诸事都推诿与张广泗等人,自己天天坐在大营里,向朝廷要军粮、要援军。这也罢了,在不断的受挫下,讷亲居然昏了头,向乾隆帝上奏要朝廷派道士、喇嘛、和尚等前来大金川做法助战。这下彻底激怒了乾隆帝,对于讷亲颠三倒四的行为忍无可忍的皇帝直接下诏,命撤去讷亲所有职位官爵,发往塞北军前效力,以示惩戒。
其实这个时候,乾隆帝还是没有要处死讷亲的意思,他也知道自己应该是看错了人,不该让讷亲去担本来就不擅长的军事指挥,既然办差不利,那么撤职查办就是,发往塞北去受些苦,磨砺一下,以后再招回就是。但是讷亲在大金川短短几个月,外行指挥内行的事干得太多,得罪人也太多,被撤职后,以前遭受过打击的官员们纷纷上书弹劾他,把他失利后推诿畏敌、隐瞒失败不报、与诸将不和,坐地观望等事都捅了出来。
乾隆帝得知全部真相后,怒火中烧,隐隐动了杀机。更加要命的事,讷亲被撤职后,按规矩还是要上折谢恩,就在折子里,他居然还在大谈“金川之事,不可妄动”,这简直就是在打皇帝的脸,因为力主对大金川用兵的,就是乾隆帝本人,这岂不是说皇帝没有远见,发动对大金川的作战得不偿失。所有事情加起来,使得乾隆帝对于讷亲彻底失望,并深恶痛绝。
为了严明法纪,同时也为了督促警示诸臣,及大金川前线诸将,乾隆帝下诏,说:“讷亲误国之罪,岂可轻纵!不重治其罪,将视朕为何如主?”决定杀讷亲以正军法。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乾隆帝命御前侍卫鄂实(鄂尔泰次子)奉宫中所藏的遏必隆刀(讷亲祖父遏必隆当年使用过的腰刀),吩咐其前往大金川前线逮捕讷亲,并“将讷亲带往军前,会同经略大学士傅恒,一面讯明,一面即将伊祖遏必隆之刀于营门正法,令军前将弁士卒共见之。
”要用讷亲祖父的刀,将其公开斩杀于大营所有将士之前,以彰国法。不过,就在鄂实奉命出发后,乾隆帝思虑再三,还是念在讷亲祖父遏必隆的功劳、及自己的祖母孝昭仁皇后(讷亲姑母)的脸面、还有生母崇庆皇太后(讷亲族姐)的感受上,再发出谕旨,加恩免去讷亲公开处决,让他用遏必隆刀自尽了事,以保全功臣国戚家族颜面。而代替讷亲被公开在军前处决,以警示诸将的,是和讷亲不和、导致作战失利的川陕总督张广泗。
于是,就有了本文刚开始的那一幕,御前侍卫鄂实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刚刚到达大金川军营逮捕讷亲,准备把他带到军营前处斩,马上就接到了第二道让讷亲自尽的谕旨。于是在半路的班拦山下,鄂实对讷亲宣布了乾隆帝的谕旨,让他用遏必隆刀自裁。讷亲绝望之下,也庆幸没有被当众斩杀,皇帝还是给自己留了面子,在默念皇恩浩荡之后,挥刀自尽,保全了自己的颜面,也保全了乾隆帝的英名。
而这个时候,距离他成为实际上的领班军机、保和殿大学士、皇帝之下臣子第一人,不过仅仅四年而已。就在讷亲被乾隆帝勒令自裁的第二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师一个同样姓钮钴禄的高官--福建副都统常保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是常保的长子,幼年时名叫善保,而他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成年后所改的大名----和珅!。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