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有一些好的盔甲,有日本盔甲,也有西方盔甲,也有明朝盔甲,也有仿清盔甲,,郑成功其实不是明朝的正规军。棉甲里面有夹层,有密密麻麻的小铁片,或者是在之中缝入了大量金属丝,韧性极强,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烂。根据曹植所做的《先帝赐臣凯表》中所说的就泛指明光凯,不过与唐代的明光凯略有出入。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简单讲讲唐朝的战绩,就讲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战绩:公元630年,唐朝灭了东突厥,生俘了他们的颉利可汗。东突厥是什么呢?东突厥是隋朝时期就威胁中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历史称他们为“北到大海,南至阴山,控弦三十余万。伊古以来,夷狄之盛,未曾有也”,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然而就这么个政权,在唐朝建国几十年后就被灭掉。
他们的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封了一个官,在高祖李渊(此时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酒席上站在一边倒酒。李渊还让他跳舞助兴。公元635年,唐灭吐谷浑,其首领慕容伏允上吊自杀,儿子降唐。公元640年,唐朝灭了高昌,国王文泰兄听说唐军来了,活活吓死了。公元646年,唐灭薛廷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虏。 公元648年,唐灭龟兹,先任龟兹王被斩首,继任被带回长安。
公元650年,车鼻可汗被唐军俘虏,押送长安。公元657年,唐朝灭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被俘虏,押送洛阳。公元660年,唐朝灭百济,百济王全家被打包送洛阳。 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国王被押送长安。唐朝对待周围的国家,能够做到“霸而不暴”,打仗说打仗,讲理说讲理。唐朝对周边国家并不恃强凌弱,就算打赢了,也不过是把他们的国王抓到长安,封一个官让他们养老而已。
而唐朝的军队,是什么样的呢?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第一次交手,就是在唐朝。当时的日本人见到的唐朝武士是这样的:如果有朋友爱看历史电影的话,可能会奇怪,这不是日本古代武士吗?日本武士的确在古代爱打扮成这样,但是他们不是首创,只不过是cosplay了唐朝武士而已。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当时还叫倭国)都介入了朝鲜半岛的内战,双方在白江口爆发水战。
唐朝军队一万两千人,有一百七十艘战船,日本军队四万三千人,有一千多艘战船。然而战争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日本拥有着兵力、船只的数倍优势,却被唐军打的满地找牙。日本人惊讶的发现他们的武器打不穿唐军的盔甲——唐军当时的盔甲是双层缝制的,非常严密。而日本当时落后的连文字都没有,冶金技术可想而知。唐朝的船只大小是日本的几十倍,双方交战时一些唐军甚至都不用搏斗,直接开船碾过去。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人觉得自己在跟外星人打仗。日军主帅阵亡,将领死的死伤的伤,士兵被打的连武器都不要了。从此日本再也没敢跟唐朝挑衅过,跪舔了中国几百年。唐朝对于周边国家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碾压级优势。无论是军队制度、士兵士气、武器装备、指挥体系等等,都极为先进,所以百战百胜。在这种强大的军事实力下,资治通鉴记载,连当时中国唐朝周边的野人酋长,想坐稳位置,都要等待着长安给他配发印玺和旗帜。
当时的长安,基本就跟联合国总部差不多,是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心,还充当国际仲裁法院,国际军事法庭的职责。另外,唐朝的长安,曾经装过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个逼。唐朝长安城西北,有一个门叫做开远门。当时的出城向西北方向去的人,一定要经过开远门。而在开远门外,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手笔,写的是:“西极道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做万里之行。
”什么意思呢?古人相信“万里长征人未还”,过去交通落后,离家万里,真的就一辈子回不来了。意思就是,从这里向西到唐朝的最西边境,不过九千九百里,你们放心去吧,回得来!实际上,这块碑在说谎。根据司马光的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开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两千里”,要想西走一万两千里才能走到最西边境(唐朝一里约450米)。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盔甲?
谢谢邀请啊!古代著名的盔甲真的不少……列举中外几种比较典型的吧先说一个见证了沙皇俄国四处扩张历程的“妨主”锁子甲。莫斯科军械库里收藏着一件编号为4470的短袖链甲衫(特指短下摆、无罩帽的锁子甲)。这件链甲衫肩宽处达114厘米,下摆宽82厘米,长60厘米,铁制,铁环大约有16000个,重量为11672克。
它的第一个主人是俄罗斯公爵彼得诺维奇·舒伊斯基。身为大贵族和总督的彼得·伊万诺维奇·舒伊斯基曾参与了伊凡雷帝对喀山的征服和对利沃尼亚骑士团的战争。1558年,他指挥包围并攻占了杰尔普特(今爱沙尼亚城市塔尔图)。在1564年1月26日的乌拉河之役(Battle of Ula)中,他遭遇立陶宛人突袭,结果他还没来记得穿盔甲就被干掉了。
之后,这个锁子甲成为伊凡雷帝的收藏品。1583年,伊凡雷帝将这件链甲衫赐予了一位著名哥萨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叶尔马克。结果获赠这件链甲衫后,叶尔马克于1584年8月5日,遭遇西伯利亚人的突袭。在混战中,他被西伯利亚人打到了水里,结果因为穿着这件锁子甲而被淹死了。1646年,它被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城市里发现,并带回莫斯科。
可能由于该链甲衫的前后两任主人都死于非命,再也没人尝试着相当其第三任主人了。这件链甲衫于是收藏于莫斯科的皇家军械库,留存至今……再说一个克妻的胖子国王的两套铠甲。16世纪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身为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代君王,最著名的是他一共有过六次婚姻和六个王后,其中前五个王后两个离婚,两个被处死,一个死于产褥热。
这个国王很喜欢竞技比武,拥有多套比武铠甲。我们就来看看他最初和最后两套不同的铠甲的差别,好明白岁月是一把怎么样的杀猪刀。第一套是格林威治兵工厂出产的“银镂铠”,由保罗·范·维兰德大约于1515年制作而成。这件铠甲通体镀银并曾饰金,全甲于骑乘状态时高185厘米、胸甲肩部至腰部高35.5厘米、全重30.11公斤。
该铠甲上的胸围(由铠甲外侧量得)为105.5厘米(41.7英寸)、腰围则为88厘米(34.7英寸)。在胸甲上的人物形象是圣乔治,背甲上的则是圣巴巴拉。其他部分的铠甲都采用都铎玫瑰与凯瑟琳的石榴标志。甲裙底部有以亨利八世与凯瑟琳公主的名字首字母H和K为装饰图案,以此纪念她们两人的婚姻。但最后亨利八世这个渣男,因为凯瑟琳不能生男孩而抛弃了她。
最后一件铠甲是1540年格林威治兵工厂为亨利八世制作的。亨利八世此时49岁。该铠甲高188厘米,重35.33公斤,胸围138厘米(54.5英寸),腰围129.5厘米(51英寸)。从两件铠甲来看,亨利八世这个渣男做到了“特别能吃苦”的前四个字。相对于国外对于国内铠甲的保护与收藏,国内这个真的差远了。说两件国内著名的铠甲吧!首先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东周皮甲。
要注意的是,东周皮甲不能简单理解为皮质甲,而是一种皮革大漆复合甲。我们的作者曾对这个套进行过复原。甲片髹漆后形成漆膜“具有防腐蚀性能和一定的强度、韧性”,“漆膜厚度一般约为0.3毫米,估计要涂刷六七层之多”。2毫米厚度漆层,已经超出美观和防水等基本需求,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整体防御能力。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不同部位应该区别对待,后世的中国甲胄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道理类似。
著名宅男、明万历皇帝的定陵里出土过一套盔甲。这幅铁甲自肩至底边通长68厘米,被称为齐腰甲。这种铁甲是对襟。甲身前襟分为左右两片,各于胸部中心缀一铁质贴金圆护镜。两左右片以六对枣核形扣及扣襻纽系。后襟为一整片,上部中心置一圆护。前后襟在肩部连缀,褃缝用绦带连接。根据资料介绍,这幅盔甲共用黑漆熟铁方叶及三角形叶等一百九十九片。
因为皇帝的身份,甲片以合股粗丝线穿连编缀制成,而衬里用的是织金锦。定陵出土的铁盔,属于宽沿六瓣式铁盔。根据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监制记录,这种头盔以四瓣、六瓣、八瓣铁盔居多。出土的头盔含盔缨杆在内,高33厘米、重1690克。因为是皇帝的,所以六瓣间的缝隙上都加了香草金饰压条。盔的六个面上还有金制六甲神。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神。
唐朝明光铠在整个古代铠甲中排列第几?
首先明光凯并不是唐朝才出现的,最晚出现于三国时期。根据曹植所做的《先帝赐臣凯表》中所说的就泛指明光凯,不过与唐代的明光凯略有出入。当然若论在大唐时期明光铠自当是首屈一指,号称大唐时最强铠甲,创造了铠甲的全盛时期。目前已知的胸前有板状护甲最早形象出现在南北朝。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所以在唐代明光凯时排在第一的,毕竟在那个年代士兵所配备的不全是铁甲。
隋唐或者汉朝使用的马槊能否贯穿16世纪的欧洲板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板甲的防御力是非常高的,自板甲出现后,欧洲的骑枪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纤细的枪杆被加粗,重量大幅度增加,即使是这样,重骑枪依旧刺不穿板甲。只能凭借其强大的冲击力击伤穿板甲的人。说回马槊,马槊源于汉朝,隋唐被广泛应用,目的也是为了对付重装骑兵,马槊的穿透力非常强,就算是明光铠也能一击穿透。
但是遇上板甲,那就有点吃力了。板甲出现在14世纪,15世纪时,随着锻造工艺的革新,高炉、水力锻造机、还有文艺复兴带领下的冶金科技的发展,使欧洲板甲出现了大规模的革新。板甲并不厚,一般只有讲毫米,但是这两毫米厚的板甲可以挡住87焦的箭头,370焦的弹头。而且这种板甲只是最廉价的板甲,连钢都算不上的铁铠甲。
至于这个87焦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在我国动能大于1.6焦耳的枪就叫做仿真枪。56手枪100米/秒的速度也就100焦左右。所以马槊想破板甲,难。而且对付板甲,马槊根本不好用。欧洲重骑枪虽然刺不透板甲,但是其没法卸力,能直接把穿板甲的人从马上顶下来,而且虽然不能直接穿透板甲,但是能使板甲发生较大变形,从而产生间接伤害。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铠甲的发展和武器的发展是一致的,很多人觉得明晃晃的铠甲好,可是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防具越来越不实用。同时期的欧洲和亚洲近乎同时使用了棉甲(法国和后期的明,清)。战场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们所关心的。明朝后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明朝盔甲蛮好看的,因为是棉甲,容易穿着合身。我觉得马上部队,尤其是骑射的,盔甲越轻便越好;列阵进击的一线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对球形弹丸,棉甲是上选,不沉,防护效果应该不差。
腓特烈大帝曾经在战场上被一枪打下马来,当场昏死,但是弹丸被三层棉衣挡住捡回一条命。所以我觉得明朝用棉甲还是很对的,再说北方冷,多穿点好。当时明朝的步兵很质朴,能吃苦,冬天打仗也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乱哄哄一拥而上的大规模械斗。对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打法,穿棉甲应该还是蛮有用的。棉甲分重型和轻型,轻型的很薄,比衣服厚不了多少,其实内部还有防御力。
棉甲内部是有锁子甲的,棉甲内部有夹层,里面有铁片,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铁扣子,名家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锁子甲,做工很精细,或者是用金属丝缝出来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御力。棉甲里面有夹层,有密密麻麻的小铁片,或者是在之中缝入了大量金属丝,韧性极强,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烂。西方同样曾经大力发展防御火器的盔甲,胸板甲的厚度甚至达到过丧心病狂的4mm,而后才逐渐放弃对于火器的完全防护力。
在中国也是同样历程,明朝中后期出现的防御力巅峰的盔甲:链板甲,用锁子甲将大块的板甲连在一起的一种盔甲。在西方全身板甲出现前也曾出现过的一种盔甲,但是渐渐被防御力更差布面甲甚至是棉甲所取代,到了清朝更是没有再装备过这种明显对于火器防御能力更强的盔甲,最终棉甲占了上风。首先同样厚度的扎甲防御力是要低于板甲的,因为甲片互相叠加的地方是最容易被损坏的地方,美国测试龙鳞甲防弹衣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而明朝扎甲鳞甲的甲片厚度通常是在0.5mm,并没有数据显示明朝的甲片厚度有增加的趋势。西方最变态的当然不止4mm,他们通过在胸前安插甲片可以达到7mm的厚度,但是整体锻造中这种厚度的盔甲还没有见过。郑成功有一些好的盔甲,有日本盔甲,也有西方盔甲,也有明朝盔甲,也有仿清盔甲,但是,郑成功其实不是明朝的正规军。
其实是一支私人军队,而且,郑成功的军队明显火器不足,都是弓箭,清军在入关后,其实很大部分都是火器,郑成功的火器程度反而不如当年萨尔浒的明军。差距是全面的,各个方面明朝都落后于清朝,才导致军事上差距巨大。盔甲是一个方面,明朝盔甲到最后极端落后,成了一个什么都不防备的背心,看看朝鲜人的纪录,看看李如松的画像,盔甲太差了,我都基本断定明朝盔甲不如宋朝和唐朝。
是制度的差距造成的。清朝盔甲非常先进,特别是棉甲,基本算身防护,弓箭是根本射不透的,所以穿着清甲冲击蒙古军,基本是无敌的状态。努尔哈赤以13付铠甲起兵,说明当时明军的铠甲已经大量流入东北。以当时满族的冶炼和生产能力,根本供不起自己生产,基本靠缴获装备,双方装备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满族总体来说更适合使用,因为体力和体格,有史料记载后金军中巴牙喇有着三,四重甲者,所以是主流,清末期才从军队中淘汰。
布面甲发源于中亚,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具有御寒性质的铠甲,又是铠甲又是大衣,多好。从元朝开始传入中国,迅速就淘汰了中国传统铠甲,连中国传统铠甲里最常见的披膊都被甲袖群取代了。布面甲是把甲片挂在外层的棉甲上,棉甲可以提供少量额外防御,内层甲片受击打时可能会滑动卸去部分力量。棉甲替代铁甲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棉花的普及种植,棉甲造价比铁甲低廉,棉甲更加轻便而且维修保养更容易。
中国古代盔甲存世极少,那么真正的“明代”盔甲什么样呢?
受蒙元影响,明代盔甲以布面甲居多,实际上,不管是布面甲还是各种传统铁甲,都是现代人的称呼,古人对布面甲的称呼是“暗甲”,与甲片外露的“明甲”相对应,就是所谓的“暗甲明盔”。布面甲为何流行?唐宋时期汉风满满的的传统中式铁甲为何会被布面甲取代?其实,铁甲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制发生了变化。自蒙元开始,布面甲开始出现,元朝被推翻后,其盔甲形制流传了下来。
要说明的是,布面甲实际上是铁甲的一种,只是把甲片内置,布面朝外,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其实还是铁甲。在内部钉有甲片,外面的布只起到链接作用。布面甲其实并非为了防御火器,对火器的防护也并不比传统札甲要好上多少,简单想想,只是把甲片的位置调换一下,外面包上薄薄一层棉布,就能防弹了?那这火器的威力岂不是也太弱了?明朝的布面甲那为何要将甲片内置?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明朝时气候遭遇小冰河时期,气温降低,边军又主要是在西北和辽东作战,温度更低,将甲片内置可以更有效地保暖和防止生锈。
二、有一定的迷惑作用,防止敌人看出甲片的排列方式,从而找到缝隙进行打击。三、就是出于经济原因。传统甲胄制作工艺繁琐,用皮条编缀,要在甲片上凿出许多小孔用于穿条,大小甲片层层叠加,用料多出不少,人工也是费时费力,整套甲胄耗费惊人。而布面甲与之相比,防护力当然是大有不如,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甲片硕大节省了铁料,又不要凿孔穿条,节省了人工,在适当牺牲防护力后,用最经济最实惠的方式换取最高的性价比,这才是布面甲流行的最大原因。
装备布面甲的大明边军什么人穿布面甲?既然无法有效防护火器伤害,对刀枪箭支的防护又不如传统盔甲,布面甲的列装最适合的自然是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低成本的布面甲毕竟能提供一定量级的防护,与皮甲或无甲完全是两个概念。至于高级军官,必须提供最高防护级别,穿着的还是明甲。在体现明朝画面的一些画作中,比如《平番得胜图》等,普通士兵大多数穿着的是布面甲,其中的明军将领有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锁子甲,精锐士兵也有穿着明甲,而在更为精锐的边军中,明甲的披甲率也不低,因为边军战事更为频繁,面对威胁更大伤亡也就更高,需要更高级别防御,比如在万历三大征中,据记载赴朝鲜对日作战的诸路边军的制式盔甲就是明甲。
穿山文甲的将领在重要战事和财政充裕的情况下,明甲还是首选,比如以表现崇祯年间明军与李自成农民军战斗的《剿贼图记》和表现明军剿灭倭寇的《倭寇图卷》为例,其中出场的披甲军官和明军精锐几乎全部是明甲。《剿贼图记》《倭寇图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朝之所以开始流行布面甲,最主要原因还是一个“穷”字,布面甲在明朝国库的空虚和军队作战必须的装备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提供了一个还算可以的解决方案。
德国的有条顿武士。俄国有圆桌骑士。日本有忍者,那么中国有什么?
就讲近现代的好了,志愿军,打得包括世界第一美军在内的17国联军抱头鼠蹿,“伟大的麦克阿瑟”黯然下台,美国士兵担心自己被赶下海,南朝鲜精锐被一个一个打到编制取消又重组又被打到取消,英国、法国等国军队更是毫无存在感。在装备、火力、补剂全面落后,前期毫无海军空军支援的情况下,把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军打到三八线以北,让战俘在我们的底盘表演体育玩战俘奥运会,涌现出多位让全世界最强大的美军闻风丧胆的战神一般的战士,最后中朝剿灭联合国军110w人(己方损失70w人左右),这些战绩已经秒杀你所列举得所有作战单位x10了,洗洗睡吧,那都是些垃圾。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