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他,奠定晋国两百年春秋霸业。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也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在位9年成就霸业,不可谓不成功。这些成就霸业的人都具有宏伟的气概。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重耳如何成为春秋霸主?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也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其遭受骊姬之乱后,在外流浪十九年,那他如何在暮年让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大国的支持先回顾其逃亡之经历。除了卫、曹、郑几个小国对重耳无礼,其他的大国皆对其礼遇有加,齐桓公以宗女妻之;宋襄公也以国礼招待;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待之,并赠以厚礼;秦缪公在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后,曾扶植晋惠公,然其背信弃义,后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为了能继位,竟偷偷逃跑,秦穆公一怒之下,与重耳结成姻亲,然后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
大国的国君皆认为重耳品行高尚,在外遇难很久而不亡,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置的。所以他们都支持重耳回国继承大统。二、人才的归附文公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即位后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
(一)狐偃(文公之舅父)文公在齐时,曾一度安逸享乐,放弃复国之梦。狐偃用计灌醉重耳,用车载其离齐。重耳醒来后大怒,要杀狐偃。狐偃说:“杀死我成就您,是我的心愿。”帮助晋文公教化百姓:道义、信用、礼仪,而后赶走穀地的驻军,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次战争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文公的教化。秦穆公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送周襄王回朝。
狐偃建议晋文公抢先护送周王回京,以获得诸侯的拥护和信任。楚成王包围宋国,宋国公向晋国求助。狐偃提出围曹、卫救宋。(二)赵衰(赵国之先)聪明机智。秦穆公设宴席招待重耳,赵衰跟随赴宴。赵衰随机应变,说:“君王把所以辅助天子的事命令重耳,重耳岂敢不拜?”于是重耳稽首行礼,得到秦穆公的信任。举荐贤能。文公建立三军,文公想任命赵衰,他推荐了先轸,认为先轸有谋略。
文公征询元帅的人选,赵衰举荐了郤谷,说他爱好礼乐,熟读诗书。赵衰又举荐栾枝,认为栾枝忠贞谨慎,于是,文公命其将下军。(三)先轸(春秋战神、最早的军事家)楚国包围宋国,宋前来求救,先轸说:“报答恩人还是决定霸主,就在于今天了。”文公怕齐、秦不同意,有顾虑。先轸建议说:“让宋国赂齐、秦,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退兵。
晋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卫之地分给宋国。楚国喜欢曹、卫,一定不答应齐、秦之请求。齐、秦想要宋国的财礼,必定同意攻楚。”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但子玉却执意请战。他派使者来到晋国,提出用宋换曹、卫。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将计就计:一面秘密让曹、卫复国,并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
后子玉果然中计,而先轸此时由于郤谷的去世而被任命为中军将,统率城濮之战。他一改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而且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三、关键事件(一) 秦穆公对前面两任晋国国君的失望,让重耳能顺利回国。
管仲为什么会是“春秋第一相”?
管仲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宰相,当时,齐桓公能称霸天下,为周朝王室维持中原各国的秩序,都是管仲的功劳。管仲担任齐国宰相后,认为齐国很小,只能困居海边,所以,必须想办法让货物流通、财富累积,让国家富强、军队骁勇。而且他还要求“与俗同好恶”,也就是要多听百姓的声音,“民之所欲,常在我心”,老百姓想要的,政府必须满足他们;老百姓讨厌的,政府必须极力避免或迅速改正。
管仲认为,“上梁度而六亲固”,在上位的人能够以身作则,底下的人才会心服口服,跟着效法,否则只会“上梁不正下梁歪”。管仲还强调礼义廉耻的重要性,“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是他率先提出的。人民如果只是吃饱喝足,而没有任何礼义廉耻的观念和行为,社会秩序也很难维持下去。管仲的人生观是“因祸而为富,转败而为功”。
一般人遇到困境,受到挫折,反应都是垂头丧气、意志消沉。但管仲不是,他倒霉的时候,没空难过、悲伤,反而逆向思考,逆向操作,想办法将输掉的赢回来,他是个永不放弃的人。“贵轻重,慎权衡”,是管仲的另一个特色。他会分析利弊得失,该忍时就忍,绝不意气用事;该做时就做,绝不犹豫不决。一切以大局为重,一切以最高利益为重,这种境界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能成就霸业吗?
商鞅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生活在各诸侯国分裂割据,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中。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向了历史的舞台。因秦孝公毕生最大的志愿,是要一改“天下卑秦久已”的耻辱,嬴渠梁用他一生的坚忍和毅力,支持并信任商鞅实行变法,直接目的是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并取得了变法初期的成功。
不过商鞅也为人严苛,所以说商鞅谋国有余谋但身不足,这类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不惜一切手段,而这样的人最后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对于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来说,在古代是有着很高的品行观念的。秦国从一个落后到随时都能被灭国的绝境,由商鞅变法开始励精图治,到一统华夏,就已经用实践证明了“依法治国”的洪荒之力了。
商鞅重农不假,但是从来没有抑商。这是当下对废井田开阡陌,其实就是土地私有化。而刑罚太子师、傅,割公子虔的鼻子,是商鞅为震慑守旧派、赢得民众信任支持以顺利推行变法的需要,也体现了法家不分贵贱以法治国的思想。但是遭遇了酷刑的司马迁即使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也不会原谅商鞅的。司马迁赞同的是“士可杀不可辱”,是“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但是他似乎忘记了“乱世用重典”,若非如此,秦国变法早已如东方各国一样中途夭折。商鞅变法历来都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变法。秦惠王杀商鞅是基于平衡士族、公族与王室之间的矛盾的措施。而最后依然执行新法,足见秦国需要这样的变法。商鞅虽遭车裂但一身所学已被认同,人生志向也已达成。秦亡不是秦的严酷刑法,应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过于想为历史作出贡献。
再说商鞅创造的强国之策和強权之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走过两千多年,该政策被不断加强,而无削弱。而后世的伟人也没一个对此有所改变。而历朝的拼杀、起义、战争、解放和胜利只是推翻了前朝,变成新的统治者而已,这些在根本上都没能对国家统治有着新的制度创新,这就是商鞅的伟大之处。《商君书》既有理论也有技术。
他的理论立足于自然力学,因而有厚实的哲学基础。结合秦国的现实和秦孝公的治国理念来说,他能提出如此的政策措施是堪称奇迹的。而依法治国,是商鞅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自秦孝公之后的历任秦王,无不遵从着商鞅的制定下的政治路线,并重用诸如: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有识之士,最终剪灭六国,开创大秦帝国。
战国时期,晋国的古都在哪里?现在叫什么?
谈秦说汉(280)兴于春秋亡于战国的晋国,它的古都城在哪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春秋时期晋国始祖唐叔虞被封为唐地,建都翼城,又修建了陪都曲沃邑;晋献公修筑聚城为都城,改名为绛城;晋景公又迁都重修新绛城;晋文公在曲沃即位后,迁都新绛城。战国时期的晋幽公君权旁落,只剩国都绛城、曲沃,一直到晋国灭亡。被封为唐地、建都翼城据说周武王与唐叔虞的母亲交会时,其母梦见神仙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地赐给他。
”等到周武王的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一个“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周成王继位时年幼,与叔虞游戏,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 史佚于是请求择日为叔虞举办赐封仪式,周成王说:“我和他只是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就要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
”于是周成王把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的唐地封给叔虞,在那修筑都城翼城。按照《史记·晋世家》、《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唐地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西南。《史记·晋世家》:“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汉书·地理志》:“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
”但明末清初的史学顾炎武提出新的考证,唐地并不是在汾水之东,而是在汾水之西,也就是现在的平阳翼城县。而九十年代在曲沃的曲村及翼城的天马都发现了晋侯墓葬,证实在晋献公之前晋国并未迁都。也就是说,晋国最早的都城可能是在周成王赐封的唐地方圆百里之内的翼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西南临汾市的翼城西。曲沃邑大于翼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封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但曲沃邑比翼城大很多,成师又称为恒叔,很多百姓归附于他,影响力大过晋昭侯。
到了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消灭了晋缗侯,占领晋国全部土地,定都在曲沃,史称“曲沃代翼”。公元前642年,曲沃武公改国号为晋武公,迁都到翼城,曲沃成为了晋国的陪都。曲沃邑在曲沃县西北2公里与侯马市交界处的风村附近,距离翼城约30公里,但这个说法有争议。据最新考证,在闻喜上郭一带,发掘出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出土的陶器、铜器,证实古曲沃在山西闻喜县。
迁都绛城公元前670,晋献公修筑聚城当作都城,改名叫绛城,在今天山西省襄汾县赵康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在曲沃即位后,在故绛城主政;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绛城,史称新绛,在今天的侯马市境内汾河与浍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上。春秋末期,因“六卿世袭制”,晋国的国政大权旁落,六卿为争夺土地相互残杀,连晋君的土地也开始残食,社会进入了战国时期。
公元439年,晋幽公自己只剩下绛城、曲沃,其余土地都被六卿兼并。六卿最后又只剩下魏氏、韩氏、赵氏三家,也就是说,晋献公迁都到今天的山西省襄汾县赵康村,晋景公迁都今天的山西侯马市境内汾河与浍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上。写在最后从晋国始祖唐叔虞获封唐地开始,晋国定都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临汾市的翼城,同时在今天的山西闻喜县修建了陪都曲沃;晋献公定都于在今天山西省襄汾县赵康村,晋景公迁都在今天的山西侯马市境内汾河与浍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上。
公元前376年,晋静公时期,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所有的土地,晋国正式灭亡。请注意,春秋与战国是以“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为时间节点划分,大约公元前403年的样子,也有争议说是公元前476年。所以说,晋国的灭亡是在战国时期。2020/11/14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恳请您点个赞呗,谢谢!。
春秋五霸,哪个国家维持的霸业最长,哪个国家最短?
回答: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我国历史的春秋时期,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称霸五个诸侯,也称“五伯”。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不过,当今史学界主要认可两种说法:《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我这里仅将这五霸创立者(七人)简要介绍一下。
以供读者参考:1、齐桓公(?-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齐襄公之弟。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公子小白争位成功继国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称霸时间不确,若按继位时间算,称霸时间大约有38年。2、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子姓,名兹父。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公元前643年宋襄公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历史上认为宋襄公是个虚幻的霸主,称霸时间大约有6年。3、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名副其实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晋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
与楚军决战。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晋文公曾以“尊王”号召,平定东周王室之乱,迎周襄王复位。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约在公元前632年称霸4年。4、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又称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继位后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用五张羊皮换来的)、蹇叔、公孙枝等为大夫。
曾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
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晋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
后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奔袭郑国,后被郑人识破,途中顺道又灭了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这就是著名的“秦晋崤之战”。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按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算起,称霸时间大约有3年多。5、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史称“问鼎中原”)。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楚庄王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
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楚庄王称霸时间约为7年。6、吴王阖闾(公元前537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剑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吴国阖闾称霸大约有10年时间。7、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勾践即位。同年,在檇(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大败吴师。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前528年―前473年,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夫差为了洗雪父耻,励精图治,国力增强。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向吴国表示臣服,越王勾践在吴国扣押三年后,夫差将其释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吴国后方兵力空虚。越王勾践抓住这个机会率兵北伐,大败吴师。夫差仓卒间与晋国定盟后率兵而返,与勾践连战数场,悉数惨败,迫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中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被勾践兴兵攻破,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后被擒拿,吴国灭亡。夫差被流放甬东(今舟山一带),流放中,夫差悔恨自己当时没有采纳伍子胥之言而羞愧自杀身亡。勾践灭吴后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春秋五霸"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就"霸业"?
如题“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至今还有一些争议的。以下两种说法比较多普遍,却依然存在争议。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然在我看来第一种说法比较准确,但又不全对;因为宋襄公在争霸的时候都被楚国绑架了怎么能算一霸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宋襄公换成越王勾践(之后说明原因)。
一霸齐桓公。这是毫无争议的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坐上王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大度的启用了管仲这个原来的敌人。从此天下无敌,成为诸侯中最强者。他之所以成为第一个霸主而毫无争议。除了他实力强之外还因为他第一个得到了周天子分封的“伯”。二霸晋文公。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成为国君之前在外流浪了19年。可以说在流浪的时候吃穿都成问题,却有很多人愿意陪他吃苦;甚至有人愿意割肉给他充饥。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魅力。坐上国君后第一封赏也是教他如何处世的大臣。在位9年成就霸业,不可谓不成功。三霸秦穆公。五张黑羊皮换来了70岁的百里奚。用百里奚,用蹇叔;后又三用孟明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肯给手下犯错误的机会。这是一个好领导,所以孟明视最后打败了晋国。同时秦穆公统一了西戎20多个少数民族,先称霸西部再俯视中原。
四霸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理朝政,以后突然出手用贤才杀小人。稳定内部之后,出击争霸天下大破晋军后果断退兵。又在周天子的城下阅兵。“问鼎中原”典故就是出自楚庄王。五霸宋襄公?这是《左传》中说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自不量力,没有实力的国家在争霸过程中讲究仁义不肯出战。非要等到敌人渡过河,排好战阵才和敌人一战的君子不能算是一代霸主。
所以我认为第五霸应该是越王勾践。因为越王勾践能屈能伸,奴隶两年受尽凌辱;回国后又卧薪尝胆。用二十年时间发展壮大自己,最后灭吴并问鼎中原。看看他们的故事就大概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就霸业了。这些霸主要不然自己才能突出,受尽挫折。如晋文公,勾践。或者知人善任,如齐恒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这些成就霸业的人都具有宏伟的气概。
作为春秋第一战神,中国兵法的祖师为什么感觉鲜有人知?
不是他鲜为人知,而是现代真正读历史的人太少了。先轸,山西人,兵法祖师爷,比孙武早一百多年,实战经验超过孙武,曾有《孙轸》兵法。正是他,奠定晋国两百年春秋霸业。当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晋文公(重耳)进退两难:首先,自己落难时,楚国给予过照顾。其次,必须让小弟(宋)得到安慰,否则以后就收不到小弟。
先轸说,这好办,他打咱小弟,咱就揍他的小弟——曹国和卫国。先轸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千里奔袭,一举灭掉这两个国家。当时楚成王正准备救援曹卫,在得到消息后,大惊:先轸用兵,为何不按套路?于是,楚成王通知围攻宋国的子玉说:“先轸有将才,子且让之!”子玉是楚国第一名将,从来没打过败仗,在得到命令后,不但没退兵,反向楚王表态:如遇先轸,决一死战。
4月4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战——“城濮之战”开始了。先轸向楚军最薄弱的右翼发起攻击,在击溃敌右翼后,利用地型死磕敌中军,又将敌左翼引诱到预定位置全歼,同时利用反间计向子玉传递错误信息。楚军左右两翼被全歼后,子玉如梦初醒,只得一死谢罪。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趁晋国国丧不能出兵,准备拿下郑国。但是他忘了晋国还有先轸,在晋襄公许可下,先轸在秦军必经的崤山设下埋伏,发起了对三万秦军的歼灭战。
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崤之战”,先轸生擒秦军三位主将。但晋襄公却放走了秦军统帅。先轸听到消息后,怒闯宫门,并向襄公吐了口水。襄公如梦初醒,派人去追秦国三帅,结果没追到。4个月后的“箕之战”中,在大败白狄、擒获白狄国君的情况下,主将先轸为惩罚自己辱骂君主之过,只身冲进敌营,卸下甲胄,任凭敌军射杀,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69岁的生命。
先轸一生的军事活动主要是指挥了城濮之战和崤之战两次战役。城濮之战中,先轸帮助犹豫不决的文公下定争霸决心,并用他的谋略为此战铺平道路,最终终于指挥晋军与楚军进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为晋文公建立霸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公去世后,其子继位为襄公,先轸又率军与秦军进行了崤之战,伏击并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干净漂亮的歼灭战战例。
先轸善于接受前人经验并加以创新,能够运用多样化谋略,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战略战术,对军事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将外交因素纳入战略范畴,并开了“兵者诡道”的先河。城濮之战前,先轸所采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极浓的诡诈性、欺骗性,与传统思想指导下的战争外交迥然不同。先轸所指导的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军事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以“诡道”思想指导战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战术。城濮之战中,先轸运用诡诈和突然两个因素,力争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增大了胜利的概率。他根据战斗编组把它看作三部分,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战术,最终左、右两军被各个击破,最强的中军也成为了弱军、孤军,不得不退。这样的指挥艺术,在先轸之前和同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春秋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作为一个对汉文化感到自豪的汉人,我个人对楚文化比较喜欢。汉族的称谓来自于汉朝,这是一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朝代。汉朝在制度上继承了秦朝,在文化上继承了楚文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一脉发展,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精神上,屈原也成了爱国主义的象征。这些,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制度怎么变化,都是能被国人肯定和认同的。
能使小小的郑国,率先崛起于春秋初期的郑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初期,有一位国君的治国理政能力,可圈可点,耐人寻味。他使西周末期才诞生的一个小国家,于春秋初年率先崛起。过程中,他的一些作为,确实有着独到之处。他,就是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一、郑寤生深沉能忍,忍出风度。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郑寤生就是一个“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的人。在其母亲姜氏与他的弟弟姫段串通一气,扰乱国政,图谋不轨的时候,他做到了隐忍不发。姜氏(剧照) 姜氏非常喜爱小儿子姬段,想让他拥有好的封地,以此使他扬名立威,从而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郑寤生虽然洞察出了其中的不利之处,但仍然遵照母亲的要求,把姬段分封到京地。 姬段到了京地后,大修城邑,图谋不轨。郑寤生知道后,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听之任之,忍而不发。姬段(像) 后来,姬段肆无忌惮、得寸进尺的种种行为,让朝臣们都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劝告郑寤生及早应对,以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是,郑寤生却以“不义,不昵,厚将崩”的理由,婉转地回绝了朝臣们的建议。 郑寤生遇事能忍,还表现在他与周王室的关系上。当时的周桓王年少气盛,时时为难他。周桓王(剧照) 面对周桓王的一些不理智行为,他极力克制内心的恼怒,主动去京城朝拜他,希望以此缓解长期以来彼此间的不太融洽的局面。谁知周桓王并不买账,让他吃了个闭门羹。
接着,周桓王又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让他与身为左卿士的郑寤生分庭抗礼,并强行向郑国索取了邬、苏、刘、邘等四座城邑。 周桓王的所作所为,虽然令郑寤生很生气,但他还是强压怒火,以礼行事,恭恭敬敬地对待周桓王。 遇事深沉能忍,昭示着郑寤生的性格特征。但同时也反衬出他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 二、郑寤生出手果断,直击要害。
面对胞弟的僭越乱礼、周桓王的无理打压,郑寤生在隐忍的同时,一直做着充分的准备。可惜的是,他的那些对手们,把他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误认为是一种懦弱无能、软弱可欺的表现,于是乎步步紧逼。当姬段调派军队企图偷袭郑国国都,周桓王举兵进犯郑国纵深之地时,他们忘乎所以的举动,正好为郑寤生全面反击提供了机会。 当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他不再忍让,果断地给对手以迎头痛击——“克段于鄢”,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用新型的“鱼丽”阵法,杀得周桓王的联军人仰马翻,连周桓王本人也中箭负伤。
郑国与周王室对战(图景)可见,郑寤生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不但准而且狠,雷霆万钧,摧古拉朽,给对手以毁灭性打击。 郑寤生的忍让,并不是单纯的隐忍和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的大格局修为。他不是不想马上实施反制,而是不想在没有足够胜算的情况下,盲目行动。 三、郑寤生瞻前顾后,留有余地。 孔子说“过犹不及”。
真正高明的政治家、战略家,不仅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且能够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绝对能够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郑寤生(剧照) 当郑寤生挫败姬段的叛乱阴谋,迫使其逃窜到共地后,便不再追击。因为他明白,此时的姬段就是一条丧家之犬,不必要继续穷追猛打。 郑寤生的母亲姜氏在姬段反叛作乱的过程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他对此既痛苦又愤恨。
为此,他曾发誓,永远不再见他的母亲。但是,为了江山社稷,还是通过“掘地见母”的方式,与姜氏和解了,“遂为母子如初”。这样,他赢得了“孝”名,因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站位。郑寤生“掘地见母”(图景) 当郑国军队对阵周桓王大获全胜,祝聃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之时,郑寤生异常冷静地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遂下令停止追击,放了周桓王一马。而且,他还派人前往周桓王的军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从而给他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使得双方的关系不至于闹到彻底决裂的地步。 运筹帷幄,择机而动,动则必成。这样一来,郑寤生既赢得了利益,也给对手留了余地,一石二鸟。 是啊,示弱未必弱,逞强未必强;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别人留下退路,也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