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的是,关在监察院大牢中的戴震既没有受大刑,也没有转到刑部的天牢,而是把戴震这个为戴公公养老送终的人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其在事后后悔,不如勇敢面对关系中的问题,努力去修复关系。在京都流血夜,在范闲的精心安排下,戴公公为监察院立下大功。在原著小说《庆余年》中,范闲前世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穿越后学的是毒药和功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范闲怎么可能会无师自通谙熟各种官场潜规则,前期在庆国官场混的风生水起,八面玲珑,后期在朝堂上翻云覆雨,大杀四方。
被判无期的人,每天在监狱里做什么?
我在重刑监狱待过,和几百被判无期、死缓的犯人打过几年交道。这些犯人大多是1983年“严打”抓进来的,他们来自浙江、上海和广东,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有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还有18年以上25年以下,数罪并罚合并执行的重刑犯。那时候信息闭塞,南方人对大西北不太了解,大多数人认为大西北是沙漠和戈壁的蛮荒之地,因此,在他们被押上去往大西北的列车时,多数人认为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就出现了逃跑、反抗、自伤自残的现象,押解工作一度困难重重。
到了大西北监狱之后,这些人发现事实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大西北有戈壁也有绿洲,监狱的管教人员并不是凶神恶煞,有些还比他们当地的管教还近人情。于是,部分识时务的犯人便开始安下心来投入到了改造中。这些识时务的犯人都是聪明人,因为监狱里一下子进了这么多南方的重刑犯,对狱警的工作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为了保证监管安全,防止犯人中出现越狱、闹监、自伤自残等重大安全事故,首先就要安抚犯人的情绪,要想做好这一步工作,就要发展一些犯人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改造积极分子,让他们起模范带头作用。
于是,那些识时务的聪敏犯人就成了发展对象,根据他们在犯群中的影响力,安排他们担任统计、大组长、小组长、监督岗等职务,协助狱警开展改造工作。不得不承认,这些改造积极分子对维护监狱秩序、促进罪犯改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书信,罪犯家属们也了解了大西北监狱的真实情况,他们变得不再担忧,刚来大西北时,据说有些家属怕犯人在大西北喝不到水,还通过邮政邮寄过水呢。
要问这些人每天在监狱里做什么?当然是接受改造了,这些犯人情绪稳定了之后,便开始渴望自由。想要缩短刑期,早日走出监狱大门,积极接受改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绝大多数犯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在监狱管教的指引下积极劳动,认真参加“三课”学习,希望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减刑奖励。并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想通过劳动和学习的正当途径获得减刑奖励,有想不劳而获的,也有想通过行贿手段“买”减刑的,毕竟,监狱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什么人都有,人多了,自然就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监狱里的犯人在外面的时候都不是等闲之辈,即使进了监狱,有些人还是做不到接受约束。有些好逸恶劳的犯人一时接受不了高强度的劳动改造,于是开始想方设法的抗拒劳动改造。对于抗拒劳动的,狱警当然会采取措施促使其改正,性质不严重的,会给予训诫或者记过。训诫不听的,会给予惩罚,监狱原则上是禁止对犯人进行体罚的,毕竟,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有些罪犯任你嘴皮子磨破,他也会无动于衷,对于这样的犯人狱警就会给予适当的惩罚。
连惩罚都不管用的情况下,就会关禁闭。禁闭室各个监狱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差不多的,一间密不透风的仅能容纳一个人坐着的小房间,里面什么设施都没有,犯人只能坐着,睡觉别想伸腿,而且会加戴脚镣、手铐。至于伙食,一天俩馒头,吃不饱饿不死。抗拒劳动,如果达到加刑条件,监狱会向法院提出申请,延长该犯的刑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刑。
逃跑是没有出路的,逃跑的犯人基本上都会被抓回来,抓回来的时候不是押解回来的,基本上是被拖回来的,具体原因就不方便说了,可以脑补。犯人即便是侥幸能逃出去,他这辈子不要再想过安稳日子,追逃是没有期限的,一直追到发现他的尸首或者捉到为止。我讲的这座监狱里曾经有个犯人成功逃跑了,一直没被抓获,据说应该是死了,但是一直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他已不在人世,所以,狱警每次开会点名时也会点他的名字,因为他一直被列在应到名单中。
还有一个犯人,大冬天的趁外出劳动的机会逃跑了,跑了一天一夜后被抓了回来,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快被冻死了,后来经过抢救,一条腿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大西北的狱警们普遍比较耿直,犯人犯错后该惩罚的就会惩罚,惩罚完毕后就会翻篇,不会因为一件事一直揪着不放,很少有长期给“穿小鞋”的现象发生。在监狱里,不管是有期徒刑的犯人,还是无期徒刑或者死缓犯人,在减刑方面都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机会,对于踏实改造的普通犯人,干警一样会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在达到减刑条件后会依法报请减刑。
监狱并不像社会传言中的那么恐怖,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舒适。监狱是惩罚和改造犯人的场所,它实际上就是工厂、农场和学校。在监狱里,犯人除了要接受军事化管理,还要参加以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为内容的“三课”教育,另外,还要接受劳动改造。监狱里有节假日,有体育、趣味竞赛活动,有写作能力和兴趣的,可以在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可以参加函授学习。
对于改造表现突出的犯人,除了给予减刑奖励外,还可以给予探亲的行政奖励,有重大发明创造并得到有关部门认证的,监狱可以帮助其申请专利……监狱的管理方式是文明管理的方式,不存在恃强凌弱的现象,打架斗殴的事是有,不过就是犯人之间小摩擦引起的矛盾,跟牢头狱霸霸道欺凌扯不上关系,因为牢头狱霸是监狱重点打击的对象。
古代大牢里的条件是怎样的,朝廷又是如何管理?
说实话,古代牢房的条件真不咋地。有时候甚至觉得电视剧为了拍摄需要,将古代牢房的档次提高了不少。如果你在古代没有钱,又没有背景,是一个普通平民,那么你的牢狱之灾将过的十分艰苦,如果你有权有势,富甲一方,那么你的牢狱生涯或许还不是那么不堪。在我的家乡只要小孩一犯错,家里的长辈就会吓唬小孩说“下次再这样子的话,就要把你关到小黑屋了”。
“小黑屋”就是古代的牢房,古代牢房,门都不大和现在的地铁门差不多高,却要窄很多,大概两个人左右的宽度。前边有高墙挡着,因为牢房的低矮,很少能见到阳光,里边黑咕隆咚,一个3米见方的小屋子里,放着两个牢笼,牢笼里的两个人因为太黑,只能听见对方的声音,看不到对方的人。现在电视剧里的牢房都十分宽敞,地上还会铺点草,大概也因为拍摄需要,不然牢房太,房子太黑拍不到演员。
发配是犯人可能看到大牢房或者宫里边幽禁的条件好一些,一般县衙牢房都很小,估计一个人在里边站起来都费劲。每个人所呆牢房的大小和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的囚车大小一般。发配的犯人因为很多原因需要犯人“群居”,所以会大一些,所以在牢房里也会有打架等事情发生。古代想要坐牢有好一些的条件,也是有的。比如古代除了简陋的普通牢房,还会有专门的“豪华”牢房。
小编是北方人没有在南方的县衙旅行过,所以只能以北方县衙牢房为例子。北方县衙的豪华牢房 ,是一个人十平左右的小房子,里边有桌子,板凳还有“炕”。炕就是床的一种,由砖垒起来,空一个口可以烧火。北方冬天冷,烧火暖炕可以暖身子。夏天热的时候,砖吸热可以,夏天凉爽。至于朝廷管理的话,以清朝为例,清朝全国大大小小有上千个监狱。
清朝被推翻后,大牢里的关押的那些清朝犯人都哪去了?
有趣的是,很多人以为清朝灭亡之后,大牢里面的犯人肯定就被放走了,因为朝廷都没了,狱卒肯定也就全部不干了,因为没人发饷钱,自然就不干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众所周知,清朝灭亡是和平度过的,所以说朝廷下面的部门还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而已,监狱自然也都是正常运作的。这些犯人当然是不能浑水摸鱼出狱的,新政府出现之后,自然是要对以前的犯人重新审理的,对于一些罪名小的,也是可以提前释放的,这样还能拉拢人心。
只要不是重罪,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的刑罚,如果是有人罪名很小,并且还主动立功,那就是可以释放的。还有一类人是直接释放的,这类人便是革命党,在那段历史中有不少革命党都因为闹革命的原因被清朝衙门给逮捕了,既然革命已经成功,这些人自然是要被释放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汪精卫因为刺杀摄政王载沣,被判了一个终身监禁,后来他也被释放了。
同时民国政府还专门推行了《监狱》规则,比如一些符合假释的犯人,只要合情合理就允许被假释,第一个被假释的罪犯名为贾万和。总之简单的说,清朝灭亡之后,那些官吏依然是干以前的工作,只不过换了衣服,换了头衔,犯人们也都是要全部重新审理的。犯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减轻了刑罚,当然除了一些十恶不赦的犯人,这些犯人都是犯下了重罪的,并不能因为改朝换代就免于刑罚,这种人该关就关,该杀就杀,秉公处理是肯定的。
为什么说在《庆余年》中柳姨娘才是范闲的导师,从她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在原著小说《庆余年》中,范闲前世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穿越后学的是毒药和功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范闲怎么可能会无师自通谙熟各种官场潜规则,前期在庆国官场混的风生水起,八面玲珑,后期在朝堂上翻云覆雨,大杀四方。在白羽看来,只有柳姨娘才是范闲官场的启蒙老师,一起了解一下。一、初出茅庐第一课,送礼就是人情的交换如果你熟读原著小说就会惊奇的发现,范闲在官场的表现欲很强,行事作风大开大阖,就像他的功法真气一样霸道,狂妄,充满了一往无前的意味。
这与久经宦海沉浮,形势低调稳健的范建相比完全就是背道而驰。就像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范闲虽然听到了父亲的教诲,却从来没有把老爹的话放在心上。范闲敢于这么干的主要原因除了作者开挂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依仗庆帝对这个私生子格外偏袒。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庆帝的心情直接决定了范闲的圣眷的光环能够加持多久,那么单单靠揣测圣意是远远不够的。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就需要宫里要有眼线,时刻留意庆帝和后宫的动向。在原著中,经常可以看到范闲面对皇宫大内的太监时经常会出现“毫无烟火气地递过一张银票”的句子。这一手高明的递银票功夫最早就是出自柳姨娘,在侯公公来家里宣旨的时候,还有柳姨娘带着范闲这个准女婿第一次入宫觐见的时候,只要见到有权势的首领太监,柳姨娘就会脸上堆着微笑手底下那张银票便毫无烟火气地递了过去。
那名太监嘴上说着:范夫人与宫中几位主子当年都是一路长大的,老奴哪敢在您这讨饭吃。手底下那张银票顺势就接了过来。柳氏听了之后笑道:“这是赏你的,又不是买你的,害怕谁说去?”表面上听上去平平无奇的两句话,其实双方都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太监拿了钱时候之后称呼柳姨娘的居然是“范夫人”,这就说明宫中对柳氏扶正的事情早有倾向,这次称呼的改变说明事情已经有了定论。
这两个人在宫禁森严地皇宫大门,耳目众多的情况下就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情报交换。事后不久,柳姨娘就在宫中的授意下被正式扶正,成为范府新一代的女主人。柳姨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当和某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后,有的人选择忽视,有的人选择逃避。如果不去解决的话,关系只会越来越糟,甚至双方积怨越来越深。与其在事后后悔,不如勇敢面对关系中的问题,努力去修复关系。
这种弥补并没有停留在虚头巴脑的口头道歉上,而是非常努力地做出补偿。二、人际关系,靠努力修补进行维系如果说单靠刘姨娘的银票开路就想在波云诡谲的宫中打探到需要的情报,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毕竟不止是只有你一个人会使银子。韦小宝好容易出宫一趟,在康亲王的府邸收礼收到手软。可见想给太监塞钱的人,实在太多了。多少人想塞还没这门子呢。
柳氏背后站着贵嫔还得塞银子,更何况是刚刚入职的官场新手范闲。于是,柳姨娘教给范闲的第二课,如果不小心得罪了人要靠加倍修补进行维系。众所周知,范闲在澹州的时候不但收拾了柳姨娘安排的周管家,还遭遇了她派来的杀手。虽然此事出自长公主的挑拨,而且范闲也有惊无险的渡过了这一劫。柳姨娘对范闲的恶意其实来自于他能够继承范氏的产业,在发觉范闲并没有要与弟弟范思辙争夺家族产的想法之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的弥补双方关系的行为。
范闲最关心的就是他和婉儿的婚事,这也是范闲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为了筹办这次婚礼,柳姨娘放下心中芥蒂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忙前忙后安排张罗。在婉儿以什么身份进行婚礼安排的问题上甚至专门多次入宫征求太后的意见。柳姨娘的悉心安排让范闲的结婚典礼热闹而且隆重,甚至轰动了整个京师。就这样还不够,柳姨娘甚至通过姐妹宜贵嫔之手送来了重礼,光是礼物单据就厚达一尺厚,把前来祝贺的客人们吓了一跳。
这种先抑后扬的做法,让范闲受益匪浅,后来不但学以致用,还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就相当于后世企业找领导拉关系,哎呀对不起居然把您的奥拓给撞了,我这辆全球限量版奥迪送给您得了。这可不是行贿,这是赔偿您的损失。反正都姓奥,哈哈哈哈!三、打一巴掌,还你一车甜枣范闲在接手监察院一处的工作后,第一个就拿戴公公的侄子戴震开刀。
戴震是检蔬司的主官,虽然没品没级却是往宫廷和各大王府、公府供菜的一把手。别人都看不起的小买卖,但是架不住供应量实在太大,连现代电商们都趋之若鹜的社区经济早就被戴震一个人垄断了。如此丰厚的油水,让戴震做梦都要笑醒。就在戴震还在闷声发大财的时候,范闲带着叶灵儿和一干监察院官员查封了离这里的账房,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京都三分之一的日常用菜全部由这里提供,里面已经不是油水丰厚了,简直就是一个丰富的油矿。戴公公可不是普通的小太监,人家可是淑贵妃宫中的红人。淑贵妃可是二皇子的亲娘,范闲找戴公公侄子的麻烦,其实就是断了戴公公的一条财路。戴震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监察院的官员一顿猛削后带走的,看着检蔬司里面被搞得一片狼藉,戴公公气的浑身发抖,尖着声音叫骂:“是谁敢这么不给面子,居然敢动我戴家的苗尖尖?”在得知是范闲亲自领队办案,立马咬牙撤退。
过了几天,戴公公觑准了机会,在淑贵妃面前提了此事,想背地里阴范闲一把,不料范闲居然先一步通过叶灵儿将此事透露给淑贵妃,把戴震的所作所为和盘托出,戴公公坑人不成还被狠狠地责罚了一通,在宫中立马失势。没想到的是,关在监察院大牢中的戴震既没有受大刑,也没有转到刑部的天牢,而是把戴震这个为戴公公养老送终的人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更重要的是范闲每次进宫之后都要送给戴公公一张价值不菲的银票,数额应该是与戴震上供的数额只多不少。在京都流血夜,在范闲的精心安排下,戴公公为监察院立下大功。不但成功地躲过了二皇子、长公主、宜贵嫔失势后的大清洗,而且重新回到了宫中一线当红太监的序列,权势比以往更盛。捡回一条命的戴公公成了范闲在宫里的眼线,死心塌地为他传递各种情报。
范闲在这方面充分学习了柳姨娘的做法,并将其发扬光大。他作为一个新入职的空降部门领导,如果去低声下气,公开拉拢、取悦一个太监,那是自降身份,自堕体面,还会把监察院和陈萍萍的威风丢的一干二净。范闲利用自身职务另辟蹊径,把一场本质上丑陋的逢迎、拉拢、献媚直接变成了惩恶除奸,打击犯罪,公正廉明,公忠体国的带有轰动效应的案件。
由此可见,柳姨娘给范闲上了多么重要的一课,而这一课也对范闲今后对于宫中太监的方法有着指导性作用。收拾戴震,不但整顿了监察院一处懒散、倦怠的作风,还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和个人形象。在纷繁复杂已经形成固定派系的后宫中,硬生生开辟出自己的一方势力。这就是范闲的高明之处,你说厉不厉害?白羽点评:我们看小说,看电视剧,往往觉得范闲开挂太多,金手指太多,在官场上除了狠辣之外没什么别的本事。
可俗话说的好,身居高位必有过人之处,这高明之处往往都在不经意的细节之中,以及事件背后,普通人看不到而已。范闲花这么大气力把这个红的发紫,亮的耀眼的太监放在明处,其实是为了让宫中那个那个真正的金牌卧底隐藏在戴公公的光芒中而已。关于金牌小卧底洪竹的故事,我们下回再说。《庆余年》范家大小姐若若,独立女性就应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庆余年》:独立坚强的北齐女帝战豆豆为什么会选择范闲借种?深度解析《庆余年》:辛其物到底是谁的人?最后为什么会跟了范闲《庆余年》靖王世子与范若若的爱情,不经历磨难哪来的浪子回头?。
《雍正王朝》中,胤祥被囚前,隆科多在理藩院打的“巨型麻将”,想说明什么?
引言:隆科多在理藩院打“巨型麻将”这一场景安排的就很有意思,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无聊消遣,这么理解就错了,他后面那句话才是最重要的,对了就是大家打麻将的时候最喜欢的两个字“胡了”,胡了牌自然开心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谁都这样不是?紧接着后面要发生的事才是最重要的,隆科多真正的喜事要来了。隆科多胡了牌之后,边喝着盖碗茶,边咧着嘴开心的说:算番,快算番。
正开心之际,有衙役报告,新来了一个犯人,需要安排一下,隆科多就不开心了,这么点破事就烦我,按平常的程序走不就完了吗?没看见我正赢钱呢?衙役微微一笑,别看这微微一下,藏着不少东西呢,衙役对隆科多说:这个真不行,这个人得您亲自安排。隆科多心说:什么人架子这么大,非得我来安排?衙役附耳一说:是十三爷。这个时候要注意隆科多的表情和动作变换了。
隆科多听完衙役一说十三爷,顿时吃了一惊,看样子很慌张,撒丫子就跑,连番也不算了,比亲爹叫他还管用,边跑边在脑海里组织语言,也许他此刻也想到他的六叔佟国维安排他在这当差的意义。隆科多见了十三爷,很亲热的喊了一句:哎哟,我的十三爷。紧接着说奴才隆科多叩见十三爷。十三爷打眼一瞧说了句:怎么是你在这当差啊。这里要注意了,别说小多子也挺会来事,说道:那伺候十三爷您,不是奴才的福分吗?十三爷瞅了隆科多很大一会说道:得得得,要论辈分呢,我还得管你叫声舅舅,可是论眼下你是管着我的牢头,我怎么敢叫你伺候我呢?听十三爷这么一说,隆科多开始嬉皮笑脸的攀关系了,十三爷也是个喜欢跟人开玩笑的人,能跟底下人打成一片,所以很多人很服他。
隆科多当际迎着十三爷的话口说道:得嘞,十三爷既然您这么说,我也不说管着您,也不说伺候您,咱们就这么着吧,就像当年在西北打仗的时候那样,有空我就陪着您,咱们是一块喝酒聊天,到时候我再给您找点乐子。这段对话说明,隆科多和十三爷之前很有交情,是在一个战场上厮杀出来的,而且隆科多很了解十三爷的为人,十三爷听隆科多这么一说,又看了他几眼,说道:好,痛快,那咱们一言为定。
说完十三爷和隆科多一前一后的走了。后来,隆科多果然给十三爷找了点乐子,那就是把十三爷喜欢的女子阿兰给接了过来,并且小多子很有心思,把房间收拾的跟新房一样,十三爷呢,也很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一概笑纳了。隆科多的这一系列举动算是和四爷搭上线了,之后四爷来接十三爷时候,兄弟俩很激动,隆科多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四爷,四爷对隆科多的做法很满意。
就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我们来具体说道说道!隆科多其人及其人脉关系隆科多在剧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还有二月河先生的同名小说中,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子,在历史上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在这里我们就按剧中的关系来说。隆科多是佟国纲的儿子,而佟国纲在第一次随康熙西征的过程中,由于索额图的失误,被葛尔丹的人给射于马下当场就咽气了。
所以,隆科多自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孤儿寡母的,在佟氏族中很受欺负。隆科多父亲去世以后,隆科多在嵩阳书院读读书,族中其他人看上了他家的一块风水宝地,硬是给抢了去,逼得隆科多的寡母差点悬梁自尽。佟国维虽然没有插手这件事,但作为族长,他却隔岸观火听任几个本家欺负隆科多母子,直到隆科多做了官,佟国维才肯认他这个侄儿,但并不帮他的忙。
隆科多还和康熙有深层的关系,康熙把隆科多召进“穷炉”托孤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时候的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是很重要的一个位置。康熙首先让张廷玉给了隆科多一份死召:查隆科多党附八阿哥胤禩,乱政害民,着即赐死!钦此!隆科多万万没有想到康熙密召他进宫,居然是为了赐死他,隆科多一脸茫然懵逼,过了好一会才勉强说道:奴才知罪……领旨谢恩!然后康熙问隆科多怎么想,有没有为自己申辩的理由,隆科多从震惊和懵逼的状态中醒了过来。
接着隆科多开始了为自己的申辩说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万岁既许奴才申辩,奴才当锥心泣血直言告主,佟氏一门确是多有党附八阿哥的,但奴才因自幼失怙,性情倔强,开罪本族,不能见容于族主佟国维……皇上西征,奴才身负皇上逃出科布多,皇上特简游击之职,因顶了临阵脱逃的佟科飞缺位,屡受排斥……这些,皇上您都是知道的……说完不知道是被自己的话感动到了还是有演戏的成分,隆科多竟然放声大哭了起来。
这些话也让康熙想起来当年西征的往事。康熙说道:这朕都知道。但这份诏书未必就用得着,张廷玉是宣诏之人,以后由他做主,诏书上空着的日子也由他填。廷玉,你再读朕的另一份密诏!于是张廷玉有念了另一道诏书:隆科多着以原品进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仍领京师步军统领之职,钦此!听完这份诏书隆科多更加懵逼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康熙看到隆科多懵逼的状态很满意说道:死之悲,生之欢,朕一并赐你。你当谅朕为难之处,朕为江山社稷不至堕于小人之手,不得已出此下策。你若忠于职守,谨领遗命,前一封诏书即作罢论。你若奉职无状,新君登极之日,就是你的死期!张廷玉也是一样,这样的遗诏,他也有两份!隆科多被康熙的这一生一死的诏书搞的又是害怕又是钦佩,果然帝王心术高深莫测,紧接着康熙开始了亲情攻势。
显然康熙对隆科多的状态很满意,这说明他的帝王心术起到了作用,接着说道:若在小家子,朕该叫你一声表弟,但天家之事,关乎亿兆黎庶,循不得这些个私情。当日你背着朕从乱兵中逃出,仅有一个窝头,你让朕吃了,你嚼草根,就那么一葫芦水,尽着朕用,你喝马尿。所以你这人有割股啖君之心,朕瞧着你就是本朝的介子推。仗打完了,又忘掉了,埋没你多年,是朕之过,可见君臣际遇之难!朕思来想去,无恩给你,只好下这道诏旨,你得成全朕,体谅朕,或可于后世为一代名臣,就不枉了朕一片苦心了……隆科多和康熙的渊源颇深,所以康熙才托孤于他,康熙用心真是高深莫测。
佟国维和隆科多的几次谈话以及佟国维对隆科多的安排在剧中,隆科多第一次找佟国维的时候,是发生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这个时间点很关键。佟国维的管家报告说隆二爷来了,佟国维听了就知道,这小子来准没啥好事,准备给几个碎银子打发了,想了想还是见了隆科多。而隆科多找佟国维第一层意思是讨论站队问题,太子被废之后到底该跟哪个阿哥。
最主要的是他想找他的六叔讨个职位,佟国维此时位高权重。佟国维拿着长辈的架势批了隆科多一顿,大概意思就是,你小子今天的这种尴尬局面都是自己造成的,要不是当你擅离职守,现在也是当将军的人。隆科多就不服了,你让我去那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我死了都没人知道,还说是什么好差事呢,你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年跟我同龄的那帮人哪个都比我混的好,你还是我六叔呢,也不管管我。
佟国维又批评了隆科多一顿,顺手给了隆科多一个理藩院监守的职位,隆科多一看不满意,你让我当个牢头,这不是坑人嘛,佟国维说你爱要不要吧,过了这村可没这个店了。隆科多这才勉强接了这个差事,岂不知这个职位是老狐狸佟国维很有深意的安排。这个安排让他搭上了十三爷,进而接近了四爷。隆科多第二次见他六叔佟国维的时候,这次主要是讨论站队的问题,这次佟国维主动给了他很重要的职位,九门提督。
这次佟国维给隆科多谈的很深,并说出了著名的“热灶冷灶”原理。隆科多还是有点不服从安排,凭什么你烧八爷的热灶,让我烧四爷和十三爷的冷灶,佟国维首先迟疑了一下,有些东西不能说啊,于是佟国维对隆科多说:所有人看好的东西未必是好的,热灶烧不好更容易引火烧身啊,事情已经到了不容迟疑的关口。这之前康熙和佟国维吃过一顿饭,这顿饭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吃过这顿饭后,康熙和佟国维演了一出双簧,八爷被坑惨了,所以佟国维对隆科多说的时候迟疑了一下,坚持让他去烧四爷的冷灶,这用意是很深的,为了保佟氏一门的地位。
隆科多和佟国维第三次谈话是发生在十四爷出征西北以后,康熙驾崩之前。这个时候佟国维已经没了职位,在家闭门读书。隆科多对他六叔之前的判断很是佩服,在这关键时刻他要请教他六叔,他到底应该怎么办,怎么站队。佟国维虽说离开了官场,但对朝中事了如指掌,就给了隆科多很重要的一句话:这个时候,不管是谁拉拢你,你都别答应,也别得罪,关键要看皇上的态度,皇上让你怎么办你就怎么办。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