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网游知识 - 梦间集琴与棋攻略,琴棋书画对应什么

梦间集琴与棋攻略,琴棋书画对应什么

时间:2022-10-26 05:17:30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琴棋书画对应什么

是牛 还有分别的【琴:鸡蛇兔 棋:鼠牛狗 书:虎龙马 画:羊猴猪】

琴棋书画对应什么

2,梦间集真武剑灵犀带什么好灵犀选择推荐

梦间集天罡剑技能怎么样 天罡剑属性技能一览星级:5星→7星属性:阳自古:棋能通神,剑能通仙,天罡剑行剑洒飘逸、文武兼备、轻灵迅捷、健美结合,在会体防身的同时,愉悦身心陶治性情。身为一个五花输出,绝杀伤害只有300%跟四花一样就算了,满级面板和玉箫一模一样,哦不对,比玉箫还少了10%的爆伤

梦间集真武剑灵犀带什么好灵犀选择推荐

3,如何提高象棋水平目前水平天天象棋71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琴棋书画应是琴、棋、书、画四门技艺的统称或集合,是正式的、有品位、被官方或大众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存在。像“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即兴、随笔之作,是不会称为艺术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对于琴、棋、书、画出现的时间,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记载。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四艺中,琴,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祭天、地、神明时,乐器能增加庄重和仪式感,而且制作难度也不高。棋,是第二个出现的,古人在劳作或战争时,制作一些游戏品,打发空余时间。书画之间,先书法后画符合常理,一些古人在山壁上刻画动物、日月等,应理解为个体行为,谈及艺术为时尚早。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就是四艺出现时间的排序。琴棋书画四艺并存的时代,应为物质较为充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时。唐、宋朝代出现琴棋书画同现、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以下记载比较可信: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个官史张彦远关于书法理论的著作,书名叫巜法书要录》,他在书中评价初唐高僧辨才:"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就是说,“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法书要录》中。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琴棋书画应是琴、棋、书、画四门技艺的统称或集合,是正式的、有品位、被官方或大众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存在。像“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即兴、随笔之作,是不会称为艺术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对于琴、棋、书、画出现的时间,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记载。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四艺中,琴,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祭天、地、神明时,乐器能增加庄重和仪式感,而且制作难度也不高。棋,是第二个出现的,古人在劳作或战争时,制作一些游戏品,打发空余时间。书画之间,先书法后画符合常理,一些古人在山壁上刻画动物、日月等,应理解为个体行为,谈及艺术为时尚早。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就是四艺出现时间的排序。琴棋书画四艺并存的时代,应为物质较为充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时。唐、宋朝代出现琴棋书画同现、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以下记载比较可信: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个官史张彦远关于书法理论的著作,书名叫巜法书要录》,他在书中评价初唐高僧辨才:"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就是说,“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法书要录》中。(字你不一定能看完)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2607 BC-2110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该表),或田野考古学所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 BC-2370 BC),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 BC-2110 BC)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每一个棋子的实力是相等的,不像象棋中的车马炮、象士卒将,威力各有差异。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河南的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综上所述,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门类都奠基于三皇五帝时代,即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地点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1]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无所不通。”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关于琴棋书画的长联:上联:吟太白诗养浩然气诵稼轩词壮报国情品汉卿曲恤民生苦读东坡赋怀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释卷育智士不尽下联:抚仲尼琴沐幽兰香与尧帝棋谋天下势法右军书得灵性通游范宽画入清雅境万世经典为士修生养性滋仁者无穷(聂晖撰联)用法作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多用于女性。2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琴的创制者,文献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10年12月4日,一张北宋皇帝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间意”琴在保利五周年秋季拍卖会的古董珍玩夜场上以1.366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乐器拍卖的世界纪录。3博弈弈单指围棋,而博指六博棋。班固《弈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记载。《孟子-告子章句上》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围棋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 然也。围棋为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华夏族原创文化,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而象棋出现较晚,棋子设置复杂,不象是中华原创文化。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春秋战国时期,“六博棋”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如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南越王博物馆有一副“六博棋”的藏品。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国理政,亦从中获取裨益。"琴棋书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其间,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四艺"之"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之奥妙、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围棋始于春秋战国,如今已传至天下,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被人们普遍喜爱。4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摩本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5绘画工笔画花鸟“画”指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中国画又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张大千山水画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转载网络)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琴棋书画应是琴、棋、书、画四门技艺的统称或集合,是正式的、有品位、被官方或大众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存在。像“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即兴、随笔之作,是不会称为艺术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对于琴、棋、书、画出现的时间,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记载。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四艺中,琴,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祭天、地、神明时,乐器能增加庄重和仪式感,而且制作难度也不高。棋,是第二个出现的,古人在劳作或战争时,制作一些游戏品,打发空余时间。书画之间,先书法后画符合常理,一些古人在山壁上刻画动物、日月等,应理解为个体行为,谈及艺术为时尚早。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就是四艺出现时间的排序。琴棋书画四艺并存的时代,应为物质较为充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时。唐、宋朝代出现琴棋书画同现、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以下记载比较可信: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个官史张彦远关于书法理论的著作,书名叫巜法书要录》,他在书中评价初唐高僧辨才:"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就是说,“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法书要录》中。(字你不一定能看完)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2607 BC-2110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该表),或田野考古学所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 BC-2370 BC),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 BC-2110 BC)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每一个棋子的实力是相等的,不像象棋中的车马炮、象士卒将,威力各有差异。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河南的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综上所述,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门类都奠基于三皇五帝时代,即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地点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1]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无所不通。”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关于琴棋书画的长联:上联:吟太白诗养浩然气诵稼轩词壮报国情品汉卿曲恤民生苦读东坡赋怀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释卷育智士不尽下联:抚仲尼琴沐幽兰香与尧帝棋谋天下势法右军书得灵性通游范宽画入清雅境万世经典为士修生养性滋仁者无穷(聂晖撰联)用法作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多用于女性。2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琴的创制者,文献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10年12月4日,一张北宋皇帝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间意”琴在保利五周年秋季拍卖会的古董珍玩夜场上以1.366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乐器拍卖的世界纪录。3博弈弈单指围棋,而博指六博棋。班固《弈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记载。《孟子-告子章句上》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围棋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 然也。围棋为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华夏族原创文化,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而象棋出现较晚,棋子设置复杂,不象是中华原创文化。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春秋战国时期,“六博棋”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如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南越王博物馆有一副“六博棋”的藏品。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国理政,亦从中获取裨益。"琴棋书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其间,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四艺"之"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之奥妙、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围棋始于春秋战国,如今已传至天下,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被人们普遍喜爱。4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摩本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5绘画工笔画花鸟“画”指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中国画又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张大千山水画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转载网络)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琴棋书画应是琴、棋、书、画四门技艺的统称或集合,是正式的、有品位、被官方或大众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存在。像“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即兴、随笔之作,是不会称为艺术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对于琴、棋、书、画出现的时间,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记载。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四艺中,琴,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祭天、地、神明时,乐器能增加庄重和仪式感,而且制作难度也不高。棋,是第二个出现的,古人在劳作或战争时,制作一些游戏品,打发空余时间。书画之间,先书法后画符合常理,一些古人在山壁上刻画动物、日月等,应理解为个体行为,谈及艺术为时尚早。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就是四艺出现时间的排序。琴棋书画四艺并存的时代,应为物质较为充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时。唐、宋朝代出现琴棋书画同现、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以下记载比较可信: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个官史张彦远关于书法理论的著作,书名叫巜法书要录》,他在书中评价初唐高僧辨才:"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就是说,“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法书要录》中。(字你不一定能看完)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2607 BC-2110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该表),或田野考古学所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 BC-2370 BC),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 BC-2110 BC)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每一个棋子的实力是相等的,不像象棋中的车马炮、象士卒将,威力各有差异。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河南的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综上所述,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门类都奠基于三皇五帝时代,即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地点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1]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无所不通。”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关于琴棋书画的长联:上联:吟太白诗养浩然气诵稼轩词壮报国情品汉卿曲恤民生苦读东坡赋怀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释卷育智士不尽下联:抚仲尼琴沐幽兰香与尧帝棋谋天下势法右军书得灵性通游范宽画入清雅境万世经典为士修生养性滋仁者无穷(聂晖撰联)用法作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多用于女性。2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琴的创制者,文献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10年12月4日,一张北宋皇帝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间意”琴在保利五周年秋季拍卖会的古董珍玩夜场上以1.366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乐器拍卖的世界纪录。3博弈弈单指围棋,而博指六博棋。班固《弈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记载。《孟子-告子章句上》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围棋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 然也。围棋为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华夏族原创文化,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而象棋出现较晚,棋子设置复杂,不象是中华原创文化。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春秋战国时期,“六博棋”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如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南越王博物馆有一副“六博棋”的藏品。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国理政,亦从中获取裨益。"琴棋书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其间,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四艺"之"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之奥妙、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围棋始于春秋战国,如今已传至天下,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被人们普遍喜爱。4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摩本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5绘画工笔画花鸟“画”指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中国画又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张大千山水画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转载网络)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感谢邀请!主题:退休了,不喜欢打麻将和广场舞,为什么总有人说三道四呢?人活着一世免不了要被人说三道四。老年人常见的活动有很多,平时最常见的就是练太极和跳广场场舞,还有打麻将和旅游等一些爱好,有的时髦的老人甚至还会在网络上拍短视频,在头条上写文章,来记录自己的晚年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老人能够真正的开心,一切都是值得的。每个人有每个人找乐的方式,不能以你的观点强制别人,只要高兴,只要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只要在合理合法范围内,怎么高兴怎么来,您说呢?1.老年人最关心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会逐渐发生。如果你想保持健康,就要有规律地生活。2.除了合理的饮食,最好早睡早起,在公园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坚持体育锻炼。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整个世界的营养。”在业余时间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多活几年,预防老年痴呆症,丰富我们的生活。3.当我们有时间学习书法和绘画时,老年人在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应该注意思想。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专注,这可以改善孤独和无聊的生活。4.学习音乐,玩要,唱歌,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一首悦耳的音乐会扫除你心中的烦恼,带给你幸福。游泳,打乒乓球,种花种草,旅游等等。你还可以在头条上学习写文章,回答今天标题中的问题和答案,找到合适的活动并坚持下去。简而言之,老人应该更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仅仅是沉迷于打麻将,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吗?老年人身体己经衰退,打麻将时在麻将桌上,往往忘记了时间,时间过长,对身体伤害很大。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积累,选择力所能及的体育,艺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老有所乐,老有所长,享受幸福的夕阳时光。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琴棋书画应是琴、棋、书、画四门技艺的统称或集合,是正式的、有品位、被官方或大众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存在。像“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即兴、随笔之作,是不会称为艺术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对于琴、棋、书、画出现的时间,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记载。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四艺中,琴,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祭天、地、神明时,乐器能增加庄重和仪式感,而且制作难度也不高。棋,是第二个出现的,古人在劳作或战争时,制作一些游戏品,打发空余时间。书画之间,先书法后画符合常理,一些古人在山壁上刻画动物、日月等,应理解为个体行为,谈及艺术为时尚早。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就是四艺出现时间的排序。琴棋书画四艺并存的时代,应为物质较为充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时。唐、宋朝代出现琴棋书画同现、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以下记载比较可信: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个官史张彦远关于书法理论的著作,书名叫巜法书要录》,他在书中评价初唐高僧辨才:"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就是说,“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法书要录》中。(字你不一定能看完)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2607 BC-2110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该表),或田野考古学所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 BC-2370 BC),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 BC-2110 BC)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每一个棋子的实力是相等的,不像象棋中的车马炮、象士卒将,威力各有差异。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河南的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综上所述,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门类都奠基于三皇五帝时代,即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地点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1]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无所不通。”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关于琴棋书画的长联:上联:吟太白诗养浩然气诵稼轩词壮报国情品汉卿曲恤民生苦读东坡赋怀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释卷育智士不尽下联:抚仲尼琴沐幽兰香与尧帝棋谋天下势法右军书得灵性通游范宽画入清雅境万世经典为士修生养性滋仁者无穷(聂晖撰联)用法作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多用于女性。2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琴的创制者,文献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10年12月4日,一张北宋皇帝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间意”琴在保利五周年秋季拍卖会的古董珍玩夜场上以1.366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乐器拍卖的世界纪录。3博弈弈单指围棋,而博指六博棋。班固《弈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记载。《孟子-告子章句上》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围棋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 然也。围棋为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华夏族原创文化,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而象棋出现较晚,棋子设置复杂,不象是中华原创文化。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春秋战国时期,“六博棋”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如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南越王博物馆有一副“六博棋”的藏品。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国理政,亦从中获取裨益。"琴棋书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其间,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四艺"之"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之奥妙、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围棋始于春秋战国,如今已传至天下,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被人们普遍喜爱。4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摩本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5绘画工笔画花鸟“画”指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中国画又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张大千山水画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转载网络)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感谢邀请!主题:退休了,不喜欢打麻将和广场舞,为什么总有人说三道四呢?人活着一世免不了要被人说三道四。老年人常见的活动有很多,平时最常见的就是练太极和跳广场场舞,还有打麻将和旅游等一些爱好,有的时髦的老人甚至还会在网络上拍短视频,在头条上写文章,来记录自己的晚年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老人能够真正的开心,一切都是值得的。每个人有每个人找乐的方式,不能以你的观点强制别人,只要高兴,只要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只要在合理合法范围内,怎么高兴怎么来,您说呢?1.老年人最关心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会逐渐发生。如果你想保持健康,就要有规律地生活。2.除了合理的饮食,最好早睡早起,在公园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坚持体育锻炼。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整个世界的营养。”在业余时间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多活几年,预防老年痴呆症,丰富我们的生活。3.当我们有时间学习书法和绘画时,老年人在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应该注意思想。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专注,这可以改善孤独和无聊的生活。4.学习音乐,玩要,唱歌,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一首悦耳的音乐会扫除你心中的烦恼,带给你幸福。游泳,打乒乓球,种花种草,旅游等等。你还可以在头条上学习写文章,回答今天标题中的问题和答案,找到合适的活动并坚持下去。简而言之,老人应该更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仅仅是沉迷于打麻将,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吗?老年人身体己经衰退,打麻将时在麻将桌上,往往忘记了时间,时间过长,对身体伤害很大。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积累,选择力所能及的体育,艺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老有所乐,老有所长,享受幸福的夕阳时光。1【慢棋】不走随手棋,假如你现在能看三步棋,你可以试着多思考一会再增加一步,练习心算,逐渐增加。2【分析对方的棋】每走一步棋必须分析对方会走什么棋,各种变化,假设你弃掉一匹马,对方吃了可能会对你有利,那么对方不吃对你是否有利,有什么变化,所以象棋不能一厢情愿。3【防守】很多棋手只顾着自己去进攻对方,忽略了自己的防线,等意识到了危险为时已晚,比喻一处河堤,河水冲破一个小口,你并不在意,然而逐渐扩大直到决堤,才知无法填补,所以小问题及时提前处理是防守之关键。最后;多练习,车马,车炮,马炮,车马炮组合杀法,残棋功底,熟悉之后可以练习,开局,中局,残局,弃子战术,之后象棋高手就是你啦。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琴棋书画应是琴、棋、书、画四门技艺的统称或集合,是正式的、有品位、被官方或大众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存在。像“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即兴、随笔之作,是不会称为艺术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对于琴、棋、书、画出现的时间,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记载。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四艺中,琴,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祭天、地、神明时,乐器能增加庄重和仪式感,而且制作难度也不高。棋,是第二个出现的,古人在劳作或战争时,制作一些游戏品,打发空余时间。书画之间,先书法后画符合常理,一些古人在山壁上刻画动物、日月等,应理解为个体行为,谈及艺术为时尚早。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就是四艺出现时间的排序。琴棋书画四艺并存的时代,应为物质较为充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时。唐、宋朝代出现琴棋书画同现、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以下记载比较可信: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个官史张彦远关于书法理论的著作,书名叫巜法书要录》,他在书中评价初唐高僧辨才:"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就是说,“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法书要录》中。(字你不一定能看完)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2607 BC-2110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该表),或田野考古学所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 BC-2370 BC),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 BC-2110 BC)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每一个棋子的实力是相等的,不像象棋中的车马炮、象士卒将,威力各有差异。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河南的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综上所述,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门类都奠基于三皇五帝时代,即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地点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1]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无所不通。”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关于琴棋书画的长联:上联:吟太白诗养浩然气诵稼轩词壮报国情品汉卿曲恤民生苦读东坡赋怀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释卷育智士不尽下联:抚仲尼琴沐幽兰香与尧帝棋谋天下势法右军书得灵性通游范宽画入清雅境万世经典为士修生养性滋仁者无穷(聂晖撰联)用法作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多用于女性。2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琴的创制者,文献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10年12月4日,一张北宋皇帝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间意”琴在保利五周年秋季拍卖会的古董珍玩夜场上以1.366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乐器拍卖的世界纪录。3博弈弈单指围棋,而博指六博棋。班固《弈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记载。《孟子-告子章句上》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围棋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 然也。围棋为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华夏族原创文化,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而象棋出现较晚,棋子设置复杂,不象是中华原创文化。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春秋战国时期,“六博棋”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如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南越王博物馆有一副“六博棋”的藏品。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国理政,亦从中获取裨益。"琴棋书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其间,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四艺"之"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之奥妙、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围棋始于春秋战国,如今已传至天下,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被人们普遍喜爱。4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摩本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5绘画工笔画花鸟“画”指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中国画又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张大千山水画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转载网络)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感谢邀请!主题:退休了,不喜欢打麻将和广场舞,为什么总有人说三道四呢?人活着一世免不了要被人说三道四。老年人常见的活动有很多,平时最常见的就是练太极和跳广场场舞,还有打麻将和旅游等一些爱好,有的时髦的老人甚至还会在网络上拍短视频,在头条上写文章,来记录自己的晚年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老人能够真正的开心,一切都是值得的。每个人有每个人找乐的方式,不能以你的观点强制别人,只要高兴,只要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只要在合理合法范围内,怎么高兴怎么来,您说呢?1.老年人最关心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会逐渐发生。如果你想保持健康,就要有规律地生活。2.除了合理的饮食,最好早睡早起,在公园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坚持体育锻炼。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整个世界的营养。”在业余时间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多活几年,预防老年痴呆症,丰富我们的生活。3.当我们有时间学习书法和绘画时,老年人在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应该注意思想。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专注,这可以改善孤独和无聊的生活。4.学习音乐,玩要,唱歌,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一首悦耳的音乐会扫除你心中的烦恼,带给你幸福。游泳,打乒乓球,种花种草,旅游等等。你还可以在头条上学习写文章,回答今天标题中的问题和答案,找到合适的活动并坚持下去。简而言之,老人应该更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仅仅是沉迷于打麻将,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吗?老年人身体己经衰退,打麻将时在麻将桌上,往往忘记了时间,时间过长,对身体伤害很大。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积累,选择力所能及的体育,艺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老有所乐,老有所长,享受幸福的夕阳时光。1【慢棋】不走随手棋,假如你现在能看三步棋,你可以试着多思考一会再增加一步,练习心算,逐渐增加。2【分析对方的棋】每走一步棋必须分析对方会走什么棋,各种变化,假设你弃掉一匹马,对方吃了可能会对你有利,那么对方不吃对你是否有利,有什么变化,所以象棋不能一厢情愿。3【防守】很多棋手只顾着自己去进攻对方,忽略了自己的防线,等意识到了危险为时已晚,比喻一处河堤,河水冲破一个小口,你并不在意,然而逐渐扩大直到决堤,才知无法填补,所以小问题及时提前处理是防守之关键。最后;多练习,车马,车炮,马炮,车马炮组合杀法,残棋功底,熟悉之后可以练习,开局,中局,残局,弃子战术,之后象棋高手就是你啦。围棋是《孙子兵法》,象棋是《孙膑兵法》从兵家的角度看,围棋要胜于象棋。围棋囊括了谋略、战术博弈、可以不在乎一子一地的得失,进行全盘的统筹兼顾,在于争霸天下,既大略雄才兼备,围棋应该起源于大禹治水在具次山画的治水图,从全局考虑对水的围追堵截疏通,这种思维模式恰是围棋的致胜之道,与《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精要一致,包含了谋略及战术。象棋类似于两军对峙,在有限地区划分楚河汉界,排兵布阵后互相厮杀,一卒一将的得失,左右全盘的胜负,必须锱铢必较,类似于《孙膑兵法》中各种阵型的用法,讲究“势“”,必须能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因此,围棋与象棋思维方式不同,当然围棋远胜象棋。图片来自网络!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琴棋书画应是琴、棋、书、画四门技艺的统称或集合,是正式的、有品位、被官方或大众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存在。像“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即兴、随笔之作,是不会称为艺术的。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对于琴、棋、书、画出现的时间,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记载。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四艺中,琴,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祭天、地、神明时,乐器能增加庄重和仪式感,而且制作难度也不高。棋,是第二个出现的,古人在劳作或战争时,制作一些游戏品,打发空余时间。书画之间,先书法后画符合常理,一些古人在山壁上刻画动物、日月等,应理解为个体行为,谈及艺术为时尚早。个人认为,琴棋书画就是四艺出现时间的排序。琴棋书画四艺并存的时代,应为物质较为充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时。唐、宋朝代出现琴棋书画同现、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以下记载比较可信: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个官史张彦远关于书法理论的著作,书名叫巜法书要录》,他在书中评价初唐高僧辨才:"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就是说,“琴棋书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法书要录》中。(字你不一定能看完)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2607 BC-2110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该表),或田野考古学所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 BC-2370 BC),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 BC-2110 BC)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每一个棋子的实力是相等的,不像象棋中的车马炮、象士卒将,威力各有差异。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河南的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综上所述,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门类都奠基于三皇五帝时代,即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地点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1]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无所不通。”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关于琴棋书画的长联:上联:吟太白诗养浩然气诵稼轩词壮报国情品汉卿曲恤民生苦读东坡赋怀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释卷育智士不尽下联:抚仲尼琴沐幽兰香与尧帝棋谋天下势法右军书得灵性通游范宽画入清雅境万世经典为士修生养性滋仁者无穷(聂晖撰联)用法作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多用于女性。2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琴的创制者,文献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10年12月4日,一张北宋皇帝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间意”琴在保利五周年秋季拍卖会的古董珍玩夜场上以1.366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乐器拍卖的世界纪录。3博弈弈单指围棋,而博指六博棋。班固《弈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记载。《孟子-告子章句上》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围棋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 然也。围棋为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华夏族原创文化,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而象棋出现较晚,棋子设置复杂,不象是中华原创文化。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春秋战国时期,“六博棋”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如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西汉时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们的尊敬。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南越王博物馆有一副“六博棋”的藏品。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国理政,亦从中获取裨益。"琴棋书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其间,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四艺"之"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之奥妙、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围棋始于春秋战国,如今已传至天下,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被人们普遍喜爱。4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摩本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5绘画工笔画花鸟“画”指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中国画又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张大千山水画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转载网络)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感谢邀请!主题:退休了,不喜欢打麻将和广场舞,为什么总有人说三道四呢?人活着一世免不了要被人说三道四。老年人常见的活动有很多,平时最常见的就是练太极和跳广场场舞,还有打麻将和旅游等一些爱好,有的时髦的老人甚至还会在网络上拍短视频,在头条上写文章,来记录自己的晚年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老人能够真正的开心,一切都是值得的。每个人有每个人找乐的方式,不能以你的观点强制别人,只要高兴,只要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只要在合理合法范围内,怎么高兴怎么来,您说呢?1.老年人最关心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会逐渐发生。如果你想保持健康,就要有规律地生活。2.除了合理的饮食,最好早睡早起,在公园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坚持体育锻炼。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整个世界的营养。”在业余时间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多活几年,预防老年痴呆症,丰富我们的生活。3.当我们有时间学习书法和绘画时,老年人在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应该注意思想。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专注,这可以改善孤独和无聊的生活。4.学习音乐,玩要,唱歌,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一首悦耳的音乐会扫除你心中的烦恼,带给你幸福。游泳,打乒乓球,种花种草,旅游等等。你还可以在头条上学习写文章,回答今天标题中的问题和答案,找到合适的活动并坚持下去。简而言之,老人应该更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仅仅是沉迷于打麻将,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吗?老年人身体己经衰退,打麻将时在麻将桌上,往往忘记了时间,时间过长,对身体伤害很大。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积累,选择力所能及的体育,艺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老有所乐,老有所长,享受幸福的夕阳时光。1【慢棋】不走随手棋,假如你现在能看三步棋,你可以试着多思考一会再增加一步,练习心算,逐渐增加。2【分析对方的棋】每走一步棋必须分析对方会走什么棋,各种变化,假设你弃掉一匹马,对方吃了可能会对你有利,那么对方不吃对你是否有利,有什么变化,所以象棋不能一厢情愿。3【防守】很多棋手只顾着自己去进攻对方,忽略了自己的防线,等意识到了危险为时已晚,比喻一处河堤,河水冲破一个小口,你并不在意,然而逐渐扩大直到决堤,才知无法填补,所以小问题及时提前处理是防守之关键。最后;多练习,车马,车炮,马炮,车马炮组合杀法,残棋功底,熟悉之后可以练习,开局,中局,残局,弃子战术,之后象棋高手就是你啦。围棋是《孙子兵法》,象棋是《孙膑兵法》从兵家的角度看,围棋要胜于象棋。围棋囊括了谋略、战术博弈、可以不在乎一子一地的得失,进行全盘的统筹兼顾,在于争霸天下,既大略雄才兼备,围棋应该起源于大禹治水在具次山画的治水图,从全局考虑对水的围追堵截疏通,这种思维模式恰是围棋的致胜之道,与《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精要一致,包含了谋略及战术。象棋类似于两军对峙,在有限地区划分楚河汉界,排兵布阵后互相厮杀,一卒一将的得失,左右全盘的胜负,必须锱铢必较,类似于《孙膑兵法》中各种阵型的用法,讲究“势“”,必须能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因此,围棋与象棋思维方式不同,当然围棋远胜象棋。图片来自网络!西方的油画一定掌握光线,明暗,透视度、线条,呈现立体感。着色是写实方法。头层不理想可以涂改修整。油画看起来逼真,立体感强。可在画布上,木板上作画,颜料很讲究。中国画是宣纸加毛笔,墨为主。无论工芼画,山水画,动物草虫画都是作者在意境中创作,下笔前作者头脑已拟定出整个画面,富有诗情画意,形象生动,神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气呵成。毛笔线条功夫相当讲究,国画不可涂改,所以写意国画相当难。初学者先工笔画为好。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培养兴趣爱好,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品质的人。下面我从“意象”这个视角展开分析:琴琴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是一种地位崇高的乐器。一直以来,就有“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和书一样,有着浓郁的书生气息,是士大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琴,是知音情谊的见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素琴是《全唐诗》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一种琴了。辞源讲,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礼·丧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别名祥琴。《晋书·陶潜传》中说“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素琴,还叫陶琴,陶令琴等。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郑溧阳,溧阳县令郑晏。李白诗中看到陶渊明和郑晏二人相似性,表达了琴酒自乐、悠然自得逍遥生活的赞美。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素琴,是名士风雅清高的表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说到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成了陋室里的知音好友。贾岛《送别》中讲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素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素琴是淡雅的,超脱的,恬静的,清逸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棋毫无疑问,棋也是一个古老物件,蕴含这丰厚的文化。棋,是一种雅致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还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论语》有“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汉乐府诗有“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杜甫《江村》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一副闲情逸致、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宋代赵师秀《约客》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来想借着下棋来消磨时间,打发春日夜晚时光,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于是苦苦等待。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柳杨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温度是熨贴的。邻家老大爷也是个执着的人,拿着棋盘盒又来展开战局,毕竟昨天还没有论出个输赢呢。清代袁枚《随园杂兴》有“花下开酒觞,觞毕作棋戏”。这是多么好的休闲方式啊。钱谦益《后观棋绝句》“寂莫枯枰响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一股凄清的悲秋凉意跃然而出。王安石《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这是王安石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与友人屋内下棋。下棋,讲究心神俱静,不可心浮气躁。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境界。气定神闲,宁静致远,这一闲一静之间,自有脱俗押韵呈现。书书,是儒家礼、乐、书、御、射、数六艺之一。书,也是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书法,意象思维解读,用语通常比较玄幻,进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层面。这,也体现了文人具备丰厚的综合修养,以及触类旁通的情感迁移。蔡邕“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试,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缺)一,不成为书也”。岳珂跋苏轼贴“先生立身大节,下睨万古,刚毅迈往之气,固宜磅礴八级,流见于翰墨文字间”。欧阳询《三十六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黄庭坚《论书》“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讲求澄神、静虑、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书,起着完善个人品格,提高文化修养的功效。画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三类。其中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经典题材,比喻君子高洁品格。梅、松、竹,还被称为岁寒三友。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喜爱之情。梅,不由得想到林逋这个人,谥号“和靖先生”。他结庐孤山, 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里,梅有不求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园小梅》尤为耳熟能详,“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人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也被曹雪芹《红楼梦》所引用,用来特指稻香老农李纨。陆游一生咏梅,化梅为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托物言志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画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画墨梅, 运笔穹健,枝繁花密,彰显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怀。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岁寒三友之兰,空谷幽兰,幽香袭人。兰,喻幽贞,喻高洁,喻隐士。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孔子在《家语》提到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东汉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 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样纯洁,品质兰花一样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竹,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想到竹林七贤和苏东坡。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是这样介绍竹林七贤的,“(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贤与竹子放在一起,与当时的佛教兴盛也有关。总之,竹成了玄学高士的象征意象。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在说画竹高手文与可。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凌风傲霜的飒爽英姿。陶渊明一生最爱菊花。他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文。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如入无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寿比南山。陶渊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饮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寿之功效。宋代张孝样《鹧鸪天》“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毛泽东《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严羽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诗灿若星河,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人写诗,如同今人发朋友圈。得意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失意时,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谁更流”送别友人时,如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下雪时,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雨时,如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酒苏轼好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经历宦海沉浮的苏轼,实现了旷达和超脱的蜕变。酒,源于祭路神而与送别密不可分。送别时多有酒,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紧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用蒙太奇手法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如许浑《送客归湘楚》“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离别之情千难万难,万语千言都在酒中。白居易颇具小资情调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到酒,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诗人就是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一直以来,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饮茶,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一种净化,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焦虑,可以抚平人焦躁的内心。茶文化,给人一种脱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让人抛却世俗的繁杂,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唐朝时, 茶文化正流行, 众多文人雅士喜欢借用“茶”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欢白居易闲适伤感的诗风,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爱屋及乌,日本人的茶道文化发展尤为精湛。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可见,芳香,香由谷物之香甜辗转而来。香,有用于祭祀,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香,用于薰香、除秽、香身、驱虫、医疗等,今人多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此处天香指的是佛教圣地神圣空灵的气氛。王维《少年行》“执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此处侠骨香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柳永《木兰花》“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此处实为歌妓舞姿袅娜。欧阳修《玉楼春》“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此处写深闺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曹雪芹《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此处突出了黛玉凄惨悲苦的身世。林黛玉制灯谜谜底“更香”,颈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说到计算时间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窦文涛《圆桌派》,节目开始,焚上一根香,香燃尽了,节目也就结束了。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但宝钗因为热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于她闻起来她闻起来还是有一股香飘飘的。元妃省亲一节,提到“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醉酒的刘姥姥误入宝玉卧房倒头呼呼大睡,袭人寻到“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是为通过熏香去除异味。可见,清代贵族非常流行熏香。——END——(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培养兴趣爱好,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品质的人。下面我从“意象”这个视角展开分析:琴琴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是一种地位崇高的乐器。一直以来,就有“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和书一样,有着浓郁的书生气息,是士大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琴,是知音情谊的见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素琴是《全唐诗》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一种琴了。辞源讲,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礼·丧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别名祥琴。《晋书·陶潜传》中说“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素琴,还叫陶琴,陶令琴等。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郑溧阳,溧阳县令郑晏。李白诗中看到陶渊明和郑晏二人相似性,表达了琴酒自乐、悠然自得逍遥生活的赞美。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素琴,是名士风雅清高的表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说到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成了陋室里的知音好友。贾岛《送别》中讲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素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素琴是淡雅的,超脱的,恬静的,清逸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棋毫无疑问,棋也是一个古老物件,蕴含这丰厚的文化。棋,是一种雅致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还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论语》有“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汉乐府诗有“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杜甫《江村》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一副闲情逸致、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宋代赵师秀《约客》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来想借着下棋来消磨时间,打发春日夜晚时光,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于是苦苦等待。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柳杨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温度是熨贴的。邻家老大爷也是个执着的人,拿着棋盘盒又来展开战局,毕竟昨天还没有论出个输赢呢。清代袁枚《随园杂兴》有“花下开酒觞,觞毕作棋戏”。这是多么好的休闲方式啊。钱谦益《后观棋绝句》“寂莫枯枰响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一股凄清的悲秋凉意跃然而出。王安石《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这是王安石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与友人屋内下棋。下棋,讲究心神俱静,不可心浮气躁。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境界。气定神闲,宁静致远,这一闲一静之间,自有脱俗押韵呈现。书书,是儒家礼、乐、书、御、射、数六艺之一。书,也是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书法,意象思维解读,用语通常比较玄幻,进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层面。这,也体现了文人具备丰厚的综合修养,以及触类旁通的情感迁移。蔡邕“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试,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缺)一,不成为书也”。岳珂跋苏轼贴“先生立身大节,下睨万古,刚毅迈往之气,固宜磅礴八级,流见于翰墨文字间”。欧阳询《三十六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黄庭坚《论书》“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讲求澄神、静虑、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书,起着完善个人品格,提高文化修养的功效。画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三类。其中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经典题材,比喻君子高洁品格。梅、松、竹,还被称为岁寒三友。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喜爱之情。梅,不由得想到林逋这个人,谥号“和靖先生”。他结庐孤山, 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里,梅有不求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园小梅》尤为耳熟能详,“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人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也被曹雪芹《红楼梦》所引用,用来特指稻香老农李纨。陆游一生咏梅,化梅为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托物言志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画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画墨梅, 运笔穹健,枝繁花密,彰显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怀。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岁寒三友之兰,空谷幽兰,幽香袭人。兰,喻幽贞,喻高洁,喻隐士。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孔子在《家语》提到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东汉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 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样纯洁,品质兰花一样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竹,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想到竹林七贤和苏东坡。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是这样介绍竹林七贤的,“(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贤与竹子放在一起,与当时的佛教兴盛也有关。总之,竹成了玄学高士的象征意象。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在说画竹高手文与可。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凌风傲霜的飒爽英姿。陶渊明一生最爱菊花。他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文。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如入无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寿比南山。陶渊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饮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寿之功效。宋代张孝样《鹧鸪天》“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毛泽东《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严羽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诗灿若星河,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人写诗,如同今人发朋友圈。得意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失意时,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谁更流”送别友人时,如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下雪时,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雨时,如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酒苏轼好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经历宦海沉浮的苏轼,实现了旷达和超脱的蜕变。酒,源于祭路神而与送别密不可分。送别时多有酒,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紧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用蒙太奇手法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如许浑《送客归湘楚》“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离别之情千难万难,万语千言都在酒中。白居易颇具小资情调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到酒,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诗人就是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一直以来,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饮茶,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一种净化,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焦虑,可以抚平人焦躁的内心。茶文化,给人一种脱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让人抛却世俗的繁杂,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唐朝时, 茶文化正流行, 众多文人雅士喜欢借用“茶”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欢白居易闲适伤感的诗风,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爱屋及乌,日本人的茶道文化发展尤为精湛。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可见,芳香,香由谷物之香甜辗转而来。香,有用于祭祀,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香,用于薰香、除秽、香身、驱虫、医疗等,今人多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此处天香指的是佛教圣地神圣空灵的气氛。王维《少年行》“执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此处侠骨香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柳永《木兰花》“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此处实为歌妓舞姿袅娜。欧阳修《玉楼春》“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此处写深闺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曹雪芹《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此处突出了黛玉凄惨悲苦的身世。林黛玉制灯谜谜底“更香”,颈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说到计算时间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窦文涛《圆桌派》,节目开始,焚上一根香,香燃尽了,节目也就结束了。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但宝钗因为热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于她闻起来她闻起来还是有一股香飘飘的。元妃省亲一节,提到“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醉酒的刘姥姥误入宝玉卧房倒头呼呼大睡,袭人寻到“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是为通过熏香去除异味。可见,清代贵族非常流行熏香。——END——(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培养兴趣爱好,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品质的人。下面我从“意象”这个视角展开分析:琴琴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是一种地位崇高的乐器。一直以来,就有“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和书一样,有着浓郁的书生气息,是士大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琴,是知音情谊的见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素琴是《全唐诗》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一种琴了。辞源讲,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礼·丧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别名祥琴。《晋书·陶潜传》中说“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素琴,还叫陶琴,陶令琴等。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郑溧阳,溧阳县令郑晏。李白诗中看到陶渊明和郑晏二人相似性,表达了琴酒自乐、悠然自得逍遥生活的赞美。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素琴,是名士风雅清高的表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说到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成了陋室里的知音好友。贾岛《送别》中讲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素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素琴是淡雅的,超脱的,恬静的,清逸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棋毫无疑问,棋也是一个古老物件,蕴含这丰厚的文化。棋,是一种雅致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还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论语》有“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汉乐府诗有“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杜甫《江村》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一副闲情逸致、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宋代赵师秀《约客》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来想借着下棋来消磨时间,打发春日夜晚时光,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于是苦苦等待。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柳杨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温度是熨贴的。邻家老大爷也是个执着的人,拿着棋盘盒又来展开战局,毕竟昨天还没有论出个输赢呢。清代袁枚《随园杂兴》有“花下开酒觞,觞毕作棋戏”。这是多么好的休闲方式啊。钱谦益《后观棋绝句》“寂莫枯枰响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一股凄清的悲秋凉意跃然而出。王安石《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这是王安石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与友人屋内下棋。下棋,讲究心神俱静,不可心浮气躁。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境界。气定神闲,宁静致远,这一闲一静之间,自有脱俗押韵呈现。书书,是儒家礼、乐、书、御、射、数六艺之一。书,也是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书法,意象思维解读,用语通常比较玄幻,进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层面。这,也体现了文人具备丰厚的综合修养,以及触类旁通的情感迁移。蔡邕“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试,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缺)一,不成为书也”。岳珂跋苏轼贴“先生立身大节,下睨万古,刚毅迈往之气,固宜磅礴八级,流见于翰墨文字间”。欧阳询《三十六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黄庭坚《论书》“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讲求澄神、静虑、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书,起着完善个人品格,提高文化修养的功效。画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三类。其中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经典题材,比喻君子高洁品格。梅、松、竹,还被称为岁寒三友。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喜爱之情。梅,不由得想到林逋这个人,谥号“和靖先生”。他结庐孤山, 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里,梅有不求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园小梅》尤为耳熟能详,“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人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也被曹雪芹《红楼梦》所引用,用来特指稻香老农李纨。陆游一生咏梅,化梅为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托物言志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画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画墨梅, 运笔穹健,枝繁花密,彰显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怀。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岁寒三友之兰,空谷幽兰,幽香袭人。兰,喻幽贞,喻高洁,喻隐士。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孔子在《家语》提到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东汉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 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样纯洁,品质兰花一样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竹,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想到竹林七贤和苏东坡。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是这样介绍竹林七贤的,“(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贤与竹子放在一起,与当时的佛教兴盛也有关。总之,竹成了玄学高士的象征意象。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在说画竹高手文与可。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凌风傲霜的飒爽英姿。陶渊明一生最爱菊花。他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文。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如入无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寿比南山。陶渊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饮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寿之功效。宋代张孝样《鹧鸪天》“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毛泽东《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严羽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诗灿若星河,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人写诗,如同今人发朋友圈。得意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失意时,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谁更流”送别友人时,如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下雪时,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雨时,如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酒苏轼好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经历宦海沉浮的苏轼,实现了旷达和超脱的蜕变。酒,源于祭路神而与送别密不可分。送别时多有酒,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紧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用蒙太奇手法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如许浑《送客归湘楚》“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离别之情千难万难,万语千言都在酒中。白居易颇具小资情调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到酒,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诗人就是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一直以来,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饮茶,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一种净化,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焦虑,可以抚平人焦躁的内心。茶文化,给人一种脱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让人抛却世俗的繁杂,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唐朝时, 茶文化正流行, 众多文人雅士喜欢借用“茶”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欢白居易闲适伤感的诗风,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爱屋及乌,日本人的茶道文化发展尤为精湛。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可见,芳香,香由谷物之香甜辗转而来。香,有用于祭祀,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香,用于薰香、除秽、香身、驱虫、医疗等,今人多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此处天香指的是佛教圣地神圣空灵的气氛。王维《少年行》“执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此处侠骨香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柳永《木兰花》“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此处实为歌妓舞姿袅娜。欧阳修《玉楼春》“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此处写深闺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曹雪芹《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此处突出了黛玉凄惨悲苦的身世。林黛玉制灯谜谜底“更香”,颈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说到计算时间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窦文涛《圆桌派》,节目开始,焚上一根香,香燃尽了,节目也就结束了。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但宝钗因为热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于她闻起来她闻起来还是有一股香飘飘的。元妃省亲一节,提到“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醉酒的刘姥姥误入宝玉卧房倒头呼呼大睡,袭人寻到“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是为通过熏香去除异味。可见,清代贵族非常流行熏香。——END——(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琴、棋、书、画:乃弹琴、下棋、写字、绘画,皆为旧时文士引为风雅之事,故常四字连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三,唐何延之兰亭记:有“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明《汤氏笔花集》,谒金门闻嘲:有“你歌舞吹弹,我琴棋书画。”等论述。琴:乐器名。《诗.小雅》鹿鸣:有“我有嘉宝,鼓瑟鼓琴。”雅说。古琴多为桐木作琴材,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古琴曲体裁有曲、引、操、畅、弄等名,凡十三徽。参阅《急就篇》三,又有“竽瑟空侯琴筑筝。”之论。棋:弈具。《说文》作“棊”。也作“碁”。古时通称博弈的子为棋。《左传》襄二十五年:有“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说,及淮南子《说林》:“行一棊不足以见智,弹以一弦不足以见悲。”论。书:写作。括文字、字体,书法。《汉书》艺文志:有“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之分。北齐彦之推《彦氏家训杂艺》著有“王逸少(羲之)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记述。画:图画、作图,绘画。《汉书》六八,霍光传:有“君未谕前画意邪”?问。仪礼《乡射礼》有“大夫布侯,画以虎豹。”述。谓之画艺不庸。鼓琴对弈、翰墨丹青,无不彰显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操陶冶及对生活情趣爱好。那么,琴、棋、书、画为什么“琴”排第一哪?据载,我国古时还有“琴心剑胆”一说。相传琴剑为古代文人随身之物,琴为心,剑为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有诗曰:“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以上论证,不难看出为啥琴(心)字排为首了。再有就是古代有哪些弹(操)琴的大家?据《琴史》书载及宋《朱长文撰》全集六卷所著,前五卷记自古通琴理者有一百四十六人,附见者九人,各列其事绩。后一卷,论琴的操弄,沿革、制度、损益等。内著有,著名精於琴艺的春秋时人伯牙,相传其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苟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抑秣”之誉。另有战国时的赵人琴高,为康王舍人,学修练长生之道,由为技能鼓琴。还有西汉的卓文君,《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鼓琴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即“夜奔私逃”,文君当垆的爱情故事。至于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抚琴退兵的诸葛亮则不在话下了。当然,后来又有“伏羲”、“神农”式唐名琴的操者们,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韵味一器的传承与发展。可谓:大圣遗音琴,九德皆兼备。正是:“琴韵归流水,诗情寄白云。”谢邀!再会。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培养兴趣爱好,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品质的人。下面我从“意象”这个视角展开分析:琴琴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是一种地位崇高的乐器。一直以来,就有“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和书一样,有着浓郁的书生气息,是士大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琴,是知音情谊的见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素琴是《全唐诗》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一种琴了。辞源讲,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礼·丧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别名祥琴。《晋书·陶潜传》中说“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素琴,还叫陶琴,陶令琴等。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郑溧阳,溧阳县令郑晏。李白诗中看到陶渊明和郑晏二人相似性,表达了琴酒自乐、悠然自得逍遥生活的赞美。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素琴,是名士风雅清高的表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说到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成了陋室里的知音好友。贾岛《送别》中讲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素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素琴是淡雅的,超脱的,恬静的,清逸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棋毫无疑问,棋也是一个古老物件,蕴含这丰厚的文化。棋,是一种雅致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还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论语》有“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汉乐府诗有“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杜甫《江村》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一副闲情逸致、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宋代赵师秀《约客》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来想借着下棋来消磨时间,打发春日夜晚时光,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于是苦苦等待。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柳杨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温度是熨贴的。邻家老大爷也是个执着的人,拿着棋盘盒又来展开战局,毕竟昨天还没有论出个输赢呢。清代袁枚《随园杂兴》有“花下开酒觞,觞毕作棋戏”。这是多么好的休闲方式啊。钱谦益《后观棋绝句》“寂莫枯枰响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一股凄清的悲秋凉意跃然而出。王安石《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这是王安石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与友人屋内下棋。下棋,讲究心神俱静,不可心浮气躁。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境界。气定神闲,宁静致远,这一闲一静之间,自有脱俗押韵呈现。书书,是儒家礼、乐、书、御、射、数六艺之一。书,也是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书法,意象思维解读,用语通常比较玄幻,进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层面。这,也体现了文人具备丰厚的综合修养,以及触类旁通的情感迁移。蔡邕“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试,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缺)一,不成为书也”。岳珂跋苏轼贴“先生立身大节,下睨万古,刚毅迈往之气,固宜磅礴八级,流见于翰墨文字间”。欧阳询《三十六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黄庭坚《论书》“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讲求澄神、静虑、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书,起着完善个人品格,提高文化修养的功效。画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三类。其中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经典题材,比喻君子高洁品格。梅、松、竹,还被称为岁寒三友。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喜爱之情。梅,不由得想到林逋这个人,谥号“和靖先生”。他结庐孤山, 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里,梅有不求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园小梅》尤为耳熟能详,“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人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也被曹雪芹《红楼梦》所引用,用来特指稻香老农李纨。陆游一生咏梅,化梅为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托物言志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画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画墨梅, 运笔穹健,枝繁花密,彰显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怀。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岁寒三友之兰,空谷幽兰,幽香袭人。兰,喻幽贞,喻高洁,喻隐士。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孔子在《家语》提到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东汉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 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样纯洁,品质兰花一样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竹,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想到竹林七贤和苏东坡。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是这样介绍竹林七贤的,“(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贤与竹子放在一起,与当时的佛教兴盛也有关。总之,竹成了玄学高士的象征意象。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在说画竹高手文与可。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凌风傲霜的飒爽英姿。陶渊明一生最爱菊花。他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文。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如入无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寿比南山。陶渊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饮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寿之功效。宋代张孝样《鹧鸪天》“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毛泽东《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严羽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诗灿若星河,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人写诗,如同今人发朋友圈。得意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失意时,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谁更流”送别友人时,如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下雪时,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雨时,如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酒苏轼好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经历宦海沉浮的苏轼,实现了旷达和超脱的蜕变。酒,源于祭路神而与送别密不可分。送别时多有酒,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紧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用蒙太奇手法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如许浑《送客归湘楚》“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离别之情千难万难,万语千言都在酒中。白居易颇具小资情调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到酒,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诗人就是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一直以来,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饮茶,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一种净化,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焦虑,可以抚平人焦躁的内心。茶文化,给人一种脱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让人抛却世俗的繁杂,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唐朝时, 茶文化正流行, 众多文人雅士喜欢借用“茶”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欢白居易闲适伤感的诗风,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爱屋及乌,日本人的茶道文化发展尤为精湛。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可见,芳香,香由谷物之香甜辗转而来。香,有用于祭祀,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香,用于薰香、除秽、香身、驱虫、医疗等,今人多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此处天香指的是佛教圣地神圣空灵的气氛。王维《少年行》“执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此处侠骨香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柳永《木兰花》“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此处实为歌妓舞姿袅娜。欧阳修《玉楼春》“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此处写深闺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曹雪芹《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此处突出了黛玉凄惨悲苦的身世。林黛玉制灯谜谜底“更香”,颈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说到计算时间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窦文涛《圆桌派》,节目开始,焚上一根香,香燃尽了,节目也就结束了。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但宝钗因为热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于她闻起来她闻起来还是有一股香飘飘的。元妃省亲一节,提到“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醉酒的刘姥姥误入宝玉卧房倒头呼呼大睡,袭人寻到“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是为通过熏香去除异味。可见,清代贵族非常流行熏香。——END——(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琴、棋、书、画:乃弹琴、下棋、写字、绘画,皆为旧时文士引为风雅之事,故常四字连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三,唐何延之兰亭记:有“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明《汤氏笔花集》,谒金门闻嘲:有“你歌舞吹弹,我琴棋书画。”等论述。琴:乐器名。《诗.小雅》鹿鸣:有“我有嘉宝,鼓瑟鼓琴。”雅说。古琴多为桐木作琴材,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古琴曲体裁有曲、引、操、畅、弄等名,凡十三徽。参阅《急就篇》三,又有“竽瑟空侯琴筑筝。”之论。棋:弈具。《说文》作“棊”。也作“碁”。古时通称博弈的子为棋。《左传》襄二十五年:有“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说,及淮南子《说林》:“行一棊不足以见智,弹以一弦不足以见悲。”论。书:写作。括文字、字体,书法。《汉书》艺文志:有“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之分。北齐彦之推《彦氏家训杂艺》著有“王逸少(羲之)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记述。画:图画、作图,绘画。《汉书》六八,霍光传:有“君未谕前画意邪”?问。仪礼《乡射礼》有“大夫布侯,画以虎豹。”述。谓之画艺不庸。鼓琴对弈、翰墨丹青,无不彰显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操陶冶及对生活情趣爱好。那么,琴、棋、书、画为什么“琴”排第一哪?据载,我国古时还有“琴心剑胆”一说。相传琴剑为古代文人随身之物,琴为心,剑为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有诗曰:“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以上论证,不难看出为啥琴(心)字排为首了。再有就是古代有哪些弹(操)琴的大家?据《琴史》书载及宋《朱长文撰》全集六卷所著,前五卷记自古通琴理者有一百四十六人,附见者九人,各列其事绩。后一卷,论琴的操弄,沿革、制度、损益等。内著有,著名精於琴艺的春秋时人伯牙,相传其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苟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抑秣”之誉。另有战国时的赵人琴高,为康王舍人,学修练长生之道,由为技能鼓琴。还有西汉的卓文君,《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鼓琴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即“夜奔私逃”,文君当垆的爱情故事。至于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抚琴退兵的诸葛亮则不在话下了。当然,后来又有“伏羲”、“神农”式唐名琴的操者们,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韵味一器的传承与发展。可谓:大圣遗音琴,九德皆兼备。正是:“琴韵归流水,诗情寄白云。”谢邀!再会。谢谢悟空大师兄邀答。如何理解人生如梦和世事如棋这八字?对这八个字应该是很好的理解。因为人生如白马过隙,飞快得一瞬即逝,真的如梦如幻般地过着。想起那时候,我在公有制企业干了很多很多年,忽然间,命运的召唤让我到了一个集团式的外资大型企业当上了高管,参加着各类型的重要会议,当时想着想着就真的如梦一场,自己鼓励自己,好好干!不要让这场人生好梦那么快醒来!世事如棋真的无常得很,刚才日头红,等下又括风!这说明在很多人生世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只要你在这艘航行人生中的旅途中,突破风吹浪打,放开胸怀去迎接各种好事和挑战,这就够成功的了。说出心中真实想法?综上所述,所以我就知道人啊无论遇到开心或伤心的事都不必大喜大悲。因为,这场人生之梦迟早会有睡醒的一天的啊!这盘棋局会把一手好棋子下烂,转眼也会转败为胜的!只要心宽,静观其变,相信你的人生也会过得如火如荼的啊!答题完成,谢谢!(*°?°)3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培养兴趣爱好,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品质的人。下面我从“意象”这个视角展开分析:琴琴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是一种地位崇高的乐器。一直以来,就有“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和书一样,有着浓郁的书生气息,是士大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琴,是知音情谊的见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素琴是《全唐诗》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一种琴了。辞源讲,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礼·丧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别名祥琴。《晋书·陶潜传》中说“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素琴,还叫陶琴,陶令琴等。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郑溧阳,溧阳县令郑晏。李白诗中看到陶渊明和郑晏二人相似性,表达了琴酒自乐、悠然自得逍遥生活的赞美。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素琴,是名士风雅清高的表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说到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成了陋室里的知音好友。贾岛《送别》中讲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素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素琴是淡雅的,超脱的,恬静的,清逸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棋毫无疑问,棋也是一个古老物件,蕴含这丰厚的文化。棋,是一种雅致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还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论语》有“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汉乐府诗有“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杜甫《江村》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一副闲情逸致、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宋代赵师秀《约客》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来想借着下棋来消磨时间,打发春日夜晚时光,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于是苦苦等待。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柳杨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温度是熨贴的。邻家老大爷也是个执着的人,拿着棋盘盒又来展开战局,毕竟昨天还没有论出个输赢呢。清代袁枚《随园杂兴》有“花下开酒觞,觞毕作棋戏”。这是多么好的休闲方式啊。钱谦益《后观棋绝句》“寂莫枯枰响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一股凄清的悲秋凉意跃然而出。王安石《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这是王安石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与友人屋内下棋。下棋,讲究心神俱静,不可心浮气躁。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境界。气定神闲,宁静致远,这一闲一静之间,自有脱俗押韵呈现。书书,是儒家礼、乐、书、御、射、数六艺之一。书,也是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书法,意象思维解读,用语通常比较玄幻,进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层面。这,也体现了文人具备丰厚的综合修养,以及触类旁通的情感迁移。蔡邕“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试,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缺)一,不成为书也”。岳珂跋苏轼贴“先生立身大节,下睨万古,刚毅迈往之气,固宜磅礴八级,流见于翰墨文字间”。欧阳询《三十六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黄庭坚《论书》“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讲求澄神、静虑、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书,起着完善个人品格,提高文化修养的功效。画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三类。其中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经典题材,比喻君子高洁品格。梅、松、竹,还被称为岁寒三友。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喜爱之情。梅,不由得想到林逋这个人,谥号“和靖先生”。他结庐孤山, 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里,梅有不求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园小梅》尤为耳熟能详,“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人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也被曹雪芹《红楼梦》所引用,用来特指稻香老农李纨。陆游一生咏梅,化梅为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托物言志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画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画墨梅, 运笔穹健,枝繁花密,彰显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怀。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岁寒三友之兰,空谷幽兰,幽香袭人。兰,喻幽贞,喻高洁,喻隐士。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孔子在《家语》提到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东汉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 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样纯洁,品质兰花一样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竹,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想到竹林七贤和苏东坡。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是这样介绍竹林七贤的,“(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贤与竹子放在一起,与当时的佛教兴盛也有关。总之,竹成了玄学高士的象征意象。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在说画竹高手文与可。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凌风傲霜的飒爽英姿。陶渊明一生最爱菊花。他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文。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如入无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寿比南山。陶渊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饮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寿之功效。宋代张孝样《鹧鸪天》“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毛泽东《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严羽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诗灿若星河,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人写诗,如同今人发朋友圈。得意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失意时,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谁更流”送别友人时,如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下雪时,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雨时,如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酒苏轼好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经历宦海沉浮的苏轼,实现了旷达和超脱的蜕变。酒,源于祭路神而与送别密不可分。送别时多有酒,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紧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用蒙太奇手法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如许浑《送客归湘楚》“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离别之情千难万难,万语千言都在酒中。白居易颇具小资情调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到酒,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诗人就是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一直以来,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饮茶,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一种净化,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焦虑,可以抚平人焦躁的内心。茶文化,给人一种脱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让人抛却世俗的繁杂,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唐朝时, 茶文化正流行, 众多文人雅士喜欢借用“茶”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欢白居易闲适伤感的诗风,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爱屋及乌,日本人的茶道文化发展尤为精湛。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可见,芳香,香由谷物之香甜辗转而来。香,有用于祭祀,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香,用于薰香、除秽、香身、驱虫、医疗等,今人多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此处天香指的是佛教圣地神圣空灵的气氛。王维《少年行》“执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此处侠骨香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柳永《木兰花》“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此处实为歌妓舞姿袅娜。欧阳修《玉楼春》“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此处写深闺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曹雪芹《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此处突出了黛玉凄惨悲苦的身世。林黛玉制灯谜谜底“更香”,颈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说到计算时间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窦文涛《圆桌派》,节目开始,焚上一根香,香燃尽了,节目也就结束了。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但宝钗因为热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于她闻起来她闻起来还是有一股香飘飘的。元妃省亲一节,提到“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醉酒的刘姥姥误入宝玉卧房倒头呼呼大睡,袭人寻到“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是为通过熏香去除异味。可见,清代贵族非常流行熏香。——END——(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琴、棋、书、画:乃弹琴、下棋、写字、绘画,皆为旧时文士引为风雅之事,故常四字连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三,唐何延之兰亭记:有“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明《汤氏笔花集》,谒金门闻嘲:有“你歌舞吹弹,我琴棋书画。”等论述。琴:乐器名。《诗.小雅》鹿鸣:有“我有嘉宝,鼓瑟鼓琴。”雅说。古琴多为桐木作琴材,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古琴曲体裁有曲、引、操、畅、弄等名,凡十三徽。参阅《急就篇》三,又有“竽瑟空侯琴筑筝。”之论。棋:弈具。《说文》作“棊”。也作“碁”。古时通称博弈的子为棋。《左传》襄二十五年:有“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说,及淮南子《说林》:“行一棊不足以见智,弹以一弦不足以见悲。”论。书:写作。括文字、字体,书法。《汉书》艺文志:有“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之分。北齐彦之推《彦氏家训杂艺》著有“王逸少(羲之)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记述。画:图画、作图,绘画。《汉书》六八,霍光传:有“君未谕前画意邪”?问。仪礼《乡射礼》有“大夫布侯,画以虎豹。”述。谓之画艺不庸。鼓琴对弈、翰墨丹青,无不彰显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操陶冶及对生活情趣爱好。那么,琴、棋、书、画为什么“琴”排第一哪?据载,我国古时还有“琴心剑胆”一说。相传琴剑为古代文人随身之物,琴为心,剑为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有诗曰:“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以上论证,不难看出为啥琴(心)字排为首了。再有就是古代有哪些弹(操)琴的大家?据《琴史》书载及宋《朱长文撰》全集六卷所著,前五卷记自古通琴理者有一百四十六人,附见者九人,各列其事绩。后一卷,论琴的操弄,沿革、制度、损益等。内著有,著名精於琴艺的春秋时人伯牙,相传其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苟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抑秣”之誉。另有战国时的赵人琴高,为康王舍人,学修练长生之道,由为技能鼓琴。还有西汉的卓文君,《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鼓琴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即“夜奔私逃”,文君当垆的爱情故事。至于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抚琴退兵的诸葛亮则不在话下了。当然,后来又有“伏羲”、“神农”式唐名琴的操者们,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韵味一器的传承与发展。可谓:大圣遗音琴,九德皆兼备。正是:“琴韵归流水,诗情寄白云。”谢邀!再会。谢谢悟空大师兄邀答。如何理解人生如梦和世事如棋这八字?对这八个字应该是很好的理解。因为人生如白马过隙,飞快得一瞬即逝,真的如梦如幻般地过着。想起那时候,我在公有制企业干了很多很多年,忽然间,命运的召唤让我到了一个集团式的外资大型企业当上了高管,参加着各类型的重要会议,当时想着想着就真的如梦一场,自己鼓励自己,好好干!不要让这场人生好梦那么快醒来!世事如棋真的无常得很,刚才日头红,等下又括风!这说明在很多人生世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只要你在这艘航行人生中的旅途中,突破风吹浪打,放开胸怀去迎接各种好事和挑战,这就够成功的了。说出心中真实想法?综上所述,所以我就知道人啊无论遇到开心或伤心的事都不必大喜大悲。因为,这场人生之梦迟早会有睡醒的一天的啊!这盘棋局会把一手好棋子下烂,转眼也会转败为胜的!只要心宽,静观其变,相信你的人生也会过得如火如荼的啊!答题完成,谢谢!(*°?°)3谢谢邀请!我呢前些年经常心情不好,也时常胡思乱想。那个时候没上头条,看不到朋友们的见解和好文章来学习,我的性格是乐观向上的人,遇到心情不好,也就是几个小时或半天的事情,我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看电视剧上,尽量不去沉溺于痛苦中,实在是痛苦就在没人的时候或在被子里痛快的哭,哭完了,伤心了,心情也就慢慢的冷静下来,想想还有孩子们,自己必须坚强,把痛苦和悲伤强压在肚子里。胡思乱想是必然的,没有找到调节的方法,想想就好了,就过去了。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要从小儿教育着手,现在义务教育有书法课,美术课,虽然也有音乐课,但是远远不足以学精,棋类是没有课程的。描述古代人的文学里常常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现代人要做到就很难了,我的观点是,一门精通,其它略懂就好了。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培养兴趣爱好,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品质的人。下面我从“意象”这个视角展开分析:琴琴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是一种地位崇高的乐器。一直以来,就有“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和书一样,有着浓郁的书生气息,是士大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琴,是知音情谊的见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素琴是《全唐诗》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一种琴了。辞源讲,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礼·丧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别名祥琴。《晋书·陶潜传》中说“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素琴,还叫陶琴,陶令琴等。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郑溧阳,溧阳县令郑晏。李白诗中看到陶渊明和郑晏二人相似性,表达了琴酒自乐、悠然自得逍遥生活的赞美。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素琴,是名士风雅清高的表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说到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成了陋室里的知音好友。贾岛《送别》中讲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素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素琴是淡雅的,超脱的,恬静的,清逸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棋毫无疑问,棋也是一个古老物件,蕴含这丰厚的文化。棋,是一种雅致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还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论语》有“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汉乐府诗有“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杜甫《江村》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一副闲情逸致、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宋代赵师秀《约客》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来想借着下棋来消磨时间,打发春日夜晚时光,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于是苦苦等待。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柳杨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温度是熨贴的。邻家老大爷也是个执着的人,拿着棋盘盒又来展开战局,毕竟昨天还没有论出个输赢呢。清代袁枚《随园杂兴》有“花下开酒觞,觞毕作棋戏”。这是多么好的休闲方式啊。钱谦益《后观棋绝句》“寂莫枯枰响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一股凄清的悲秋凉意跃然而出。王安石《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这是王安石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与友人屋内下棋。下棋,讲究心神俱静,不可心浮气躁。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境界。气定神闲,宁静致远,这一闲一静之间,自有脱俗押韵呈现。书书,是儒家礼、乐、书、御、射、数六艺之一。书,也是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书法,意象思维解读,用语通常比较玄幻,进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层面。这,也体现了文人具备丰厚的综合修养,以及触类旁通的情感迁移。蔡邕“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试,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缺)一,不成为书也”。岳珂跋苏轼贴“先生立身大节,下睨万古,刚毅迈往之气,固宜磅礴八级,流见于翰墨文字间”。欧阳询《三十六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黄庭坚《论书》“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讲求澄神、静虑、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书,起着完善个人品格,提高文化修养的功效。画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三类。其中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经典题材,比喻君子高洁品格。梅、松、竹,还被称为岁寒三友。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喜爱之情。梅,不由得想到林逋这个人,谥号“和靖先生”。他结庐孤山, 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里,梅有不求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园小梅》尤为耳熟能详,“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人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也被曹雪芹《红楼梦》所引用,用来特指稻香老农李纨。陆游一生咏梅,化梅为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托物言志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画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画墨梅, 运笔穹健,枝繁花密,彰显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怀。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岁寒三友之兰,空谷幽兰,幽香袭人。兰,喻幽贞,喻高洁,喻隐士。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孔子在《家语》提到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东汉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 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样纯洁,品质兰花一样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竹,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想到竹林七贤和苏东坡。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是这样介绍竹林七贤的,“(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贤与竹子放在一起,与当时的佛教兴盛也有关。总之,竹成了玄学高士的象征意象。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在说画竹高手文与可。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凌风傲霜的飒爽英姿。陶渊明一生最爱菊花。他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文。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如入无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寿比南山。陶渊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饮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寿之功效。宋代张孝样《鹧鸪天》“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毛泽东《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严羽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诗灿若星河,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人写诗,如同今人发朋友圈。得意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失意时,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谁更流”送别友人时,如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下雪时,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雨时,如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酒苏轼好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经历宦海沉浮的苏轼,实现了旷达和超脱的蜕变。酒,源于祭路神而与送别密不可分。送别时多有酒,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紧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用蒙太奇手法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如许浑《送客归湘楚》“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离别之情千难万难,万语千言都在酒中。白居易颇具小资情调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到酒,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诗人就是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一直以来,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饮茶,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一种净化,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焦虑,可以抚平人焦躁的内心。茶文化,给人一种脱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让人抛却世俗的繁杂,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唐朝时, 茶文化正流行, 众多文人雅士喜欢借用“茶”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欢白居易闲适伤感的诗风,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爱屋及乌,日本人的茶道文化发展尤为精湛。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可见,芳香,香由谷物之香甜辗转而来。香,有用于祭祀,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香,用于薰香、除秽、香身、驱虫、医疗等,今人多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此处天香指的是佛教圣地神圣空灵的气氛。王维《少年行》“执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此处侠骨香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柳永《木兰花》“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此处实为歌妓舞姿袅娜。欧阳修《玉楼春》“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此处写深闺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曹雪芹《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此处突出了黛玉凄惨悲苦的身世。林黛玉制灯谜谜底“更香”,颈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说到计算时间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窦文涛《圆桌派》,节目开始,焚上一根香,香燃尽了,节目也就结束了。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但宝钗因为热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于她闻起来她闻起来还是有一股香飘飘的。元妃省亲一节,提到“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醉酒的刘姥姥误入宝玉卧房倒头呼呼大睡,袭人寻到“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是为通过熏香去除异味。可见,清代贵族非常流行熏香。——END——(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但是狩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160件骨哨,就是一种有趣的助猎工具和原始乐器。一、骨哨:原始的吹奏乐器据试验,有些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和鸟鸣之声极相似。不难想象,当年河姆渡人利用骨哨所发生的假鸟声诱鸟飞来,然后用箭射杀,或用网诱捕的情景。无独有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哨,形似橄榄,这是商代晚期才基本定型的旋律乐器陶埙的雏雏形。据说原始人还有一种比陶哨、骨哨更有趣的狩猎工具,叫做“鹿笛”。吸鹿笛时,可以发出公鹿的叫声;吹鹿笛时,可以发出母鹿的声音。至今东北鄂温克族的猎手们,在每年七、八月份母鹿发情期间,用木埙模仿母鹿叫声,诱捕公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可以作为历史传说中一个很好的佐证。二、箫笙:后世管乐器制造的准绳在殿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籥”字,观其字形很像原始的排箫。汉朝的《风俗通》上说:“舜作箫(排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由此看来,排簫的出现是相当早的。这就说明古人在音乐技术的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共鸣和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法则。否则,箫笙一类吹奏管乐器就难以发展,更不可能一鸣惊人。到了春秋时代,簧管乐器——笙,成为器乐中最主要的乐器。它曾博得“珠垂玉振”的美名。但是,这类乐器中最重要的毕竟还要数箫和笛。箫是竖吹的。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竖遂,唐宋以来,将它改称为箫或洞箫。而笛在古时叫做“横吹”,也有叫做横笛的。一竖一横,相得益彰。相传箫在早年由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入中原;“横吹”原也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当时的京城长安。因其制作简便,音色圆润柔和,“横笛短箫悲远天”,所以逐渐风全国,成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尤其经过晋朝荀勖的研究改进,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定出了相互间不等距的各音孔位置,并考虑了两端管口和各孔口的空气柱逸出部分,进行综合校正,从而制成了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不仅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准绳,而且为我国的振动声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管长及内径的计算萧、笛之类虽然结构简单,但和别的乐器一样,要材美工巧,才能获得好的音质。传说汉朝末年有名的音乐家蔡邕看中了刚竣工的“柯亭”上的一根椽子,拆下来制成了有名的竹笛——“柯亭笛”。它的声音柔美幽雅,特别好听。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对于竹管的选材也很注意。他说“竹虽天生,择之在人。”据他的经验,“旧用河南宜阳县金门山竹,不如浙江余杭县南笔管竹为隹。”朱载堉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乐器的实践中,成功地发现了古代音律研究往往归于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管的内径,因而制定了一个在管律中求算管长及内径的公式。他的管径计算法传到欧洲以后,得到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的验证和极力推崇。马隆在1890年惊讶地说:“在管径大小这一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简直一点还没有讲到。”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琴、棋、书、画:乃弹琴、下棋、写字、绘画,皆为旧时文士引为风雅之事,故常四字连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三,唐何延之兰亭记:有“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明《汤氏笔花集》,谒金门闻嘲:有“你歌舞吹弹,我琴棋书画。”等论述。琴:乐器名。《诗.小雅》鹿鸣:有“我有嘉宝,鼓瑟鼓琴。”雅说。古琴多为桐木作琴材,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古琴曲体裁有曲、引、操、畅、弄等名,凡十三徽。参阅《急就篇》三,又有“竽瑟空侯琴筑筝。”之论。棋:弈具。《说文》作“棊”。也作“碁”。古时通称博弈的子为棋。《左传》襄二十五年:有“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说,及淮南子《说林》:“行一棊不足以见智,弹以一弦不足以见悲。”论。书:写作。括文字、字体,书法。《汉书》艺文志:有“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之分。北齐彦之推《彦氏家训杂艺》著有“王逸少(羲之)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记述。画:图画、作图,绘画。《汉书》六八,霍光传:有“君未谕前画意邪”?问。仪礼《乡射礼》有“大夫布侯,画以虎豹。”述。谓之画艺不庸。鼓琴对弈、翰墨丹青,无不彰显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操陶冶及对生活情趣爱好。那么,琴、棋、书、画为什么“琴”排第一哪?据载,我国古时还有“琴心剑胆”一说。相传琴剑为古代文人随身之物,琴为心,剑为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有诗曰:“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以上论证,不难看出为啥琴(心)字排为首了。再有就是古代有哪些弹(操)琴的大家?据《琴史》书载及宋《朱长文撰》全集六卷所著,前五卷记自古通琴理者有一百四十六人,附见者九人,各列其事绩。后一卷,论琴的操弄,沿革、制度、损益等。内著有,著名精於琴艺的春秋时人伯牙,相传其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苟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抑秣”之誉。另有战国时的赵人琴高,为康王舍人,学修练长生之道,由为技能鼓琴。还有西汉的卓文君,《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鼓琴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即“夜奔私逃”,文君当垆的爱情故事。至于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抚琴退兵的诸葛亮则不在话下了。当然,后来又有“伏羲”、“神农”式唐名琴的操者们,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韵味一器的传承与发展。可谓:大圣遗音琴,九德皆兼备。正是:“琴韵归流水,诗情寄白云。”谢邀!再会。谢谢悟空大师兄邀答。如何理解人生如梦和世事如棋这八字?对这八个字应该是很好的理解。因为人生如白马过隙,飞快得一瞬即逝,真的如梦如幻般地过着。想起那时候,我在公有制企业干了很多很多年,忽然间,命运的召唤让我到了一个集团式的外资大型企业当上了高管,参加着各类型的重要会议,当时想着想着就真的如梦一场,自己鼓励自己,好好干!不要让这场人生好梦那么快醒来!世事如棋真的无常得很,刚才日头红,等下又括风!这说明在很多人生世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只要你在这艘航行人生中的旅途中,突破风吹浪打,放开胸怀去迎接各种好事和挑战,这就够成功的了。说出心中真实想法?综上所述,所以我就知道人啊无论遇到开心或伤心的事都不必大喜大悲。因为,这场人生之梦迟早会有睡醒的一天的啊!这盘棋局会把一手好棋子下烂,转眼也会转败为胜的!只要心宽,静观其变,相信你的人生也会过得如火如荼的啊!答题完成,谢谢!(*°?°)3谢谢邀请!我呢前些年经常心情不好,也时常胡思乱想。那个时候没上头条,看不到朋友们的见解和好文章来学习,我的性格是乐观向上的人,遇到心情不好,也就是几个小时或半天的事情,我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看电视剧上,尽量不去沉溺于痛苦中,实在是痛苦就在没人的时候或在被子里痛快的哭,哭完了,伤心了,心情也就慢慢的冷静下来,想想还有孩子们,自己必须坚强,把痛苦和悲伤强压在肚子里。胡思乱想是必然的,没有找到调节的方法,想想就好了,就过去了。1【慢棋】不走随手棋,假如你现在能看三步棋,你可以试着多思考一会再增加一步,练习心算,逐渐增加。2【分析对方的棋】每走一步棋必须分析对方会走什么棋,各种变化,假设你弃掉一匹马,对方吃了可能会对你有利,那么对方不吃对你是否有利,有什么变化,所以象棋不能一厢情愿。3【防守】很多棋手只顾着自己去进攻对方,忽略了自己的防线,等意识到了危险为时已晚,比喻一处河堤,河水冲破一个小口,你并不在意,然而逐渐扩大直到决堤,才知无法填补,所以小问题及时提前处理是防守之关键。最后;多练习,车马,车炮,马炮,车马炮组合杀法,残棋功底,熟悉之后可以练习,开局,中局,残局,弃子战术,之后象棋高手就是你啦。

如何提高象棋水平目前水平天天象棋71

4,梦间集合欢铃怎么获得 合欢铃获得方法介绍

梦间集合欢铃可以通过活动“仙凡之旅”获得。【1】参与活动关卡,可获取对应积分「灵尘」。在活动界面的「仙凡之旅」按钮中,根据玩家现有积分值,可直接领取对应档位的奖励。新角色(4花)可通过「积分奖励」和「寻梦任务」直接获得!【2】在限时卡池「神剑临世」中累积抽满12次,可通过一次性寻梦任务获得新角色(4花)一张。

5,梦间集曦月刀获得攻略 曦月刀怎么获得

梦间集曦月刀怎么获得?开启时间:8月4日维护后-8月21日0:00参与活动关卡,可获取对应积分「黄昏之元」。在活动界面的「黄昏梦境」按钮中,根据玩家现有积分值,可直接领取对应档位的奖励。新角色「曦月刀」可通过「积分奖励」直接获得!梦间集曦月刀获得
你好梦倩曦月心酷微星愁疏篱花云疏篱风情疏时春风疏篱心花疏篱秋山疏篱秋云疏径风情疏篱诗风疏篱烟春疏径风诗仙棹云

6,梦间集手游怎么融灵 融灵公式玩法攻略

不同的“精气神”配方,融灵获得的角色不同。可以点击界面下方的“融灵推荐”,来看看其他人都用的什么配方、搭配出了什么角色。如果觉得融灵时间太长,可以通过让好友“协助融灵”来减少时间。点开“好友”列表,就能看到哪些好友需要融灵了。
融灵公式:250 250 250 冰魄银针/分水峨嵋刺550 550 550 绿竹棒750 750 750金铃儿500 999 999玉箫350 350 350银缕10 999 999君子剑

7,梦间集手游新手玩法攻略

首先要清楚,这个游戏是个女性向的战略游戏,里面是战棋玩法,点击右下角的关卡就可以直接进入战斗探索了:玩法就是,点击你队伍里武器的圆圈,他会出现一个攻击范围,如下图所示,白色即为攻击范围:点击了之后,会有技能和待机两个选择,你可以点击完后,移动到敌人身边,然后进行攻击,也可以移动到敌人身边后选择待机,像攻击类的就可以直接攻击,奶的话就可以先待机,等队友没血了,再奶也不迟。
这个游戏还是好久以前玩的了,现在换轩辕丶传奇丶手游你也可以4试,目前pve形式的游戏还是挺多的,轩辕丶传奇丶手游就比较有特色,特别是通天塔,这就是证明实力的一个,通天塔主要是和游戏里的boss进行1对1进行pk,后面是越高越难的

8,梦间集新手须知小技巧一览

对于新手们来说,在探索梦间集的时候难免会犯一些以后会后悔的小错位,为了节省资源,为以后铺路,小编觉得你有必要看一看梦间集新手注意事项! 1、“精”是稀缺资源,融灵的时候要节省一些。 2、融合可以提升战力,尽量让队伍中的等级保持接近。 3、除了基本的关卡外,千山万水、奇门八卦也是很好玩的哟~ 4、多加一些好友,既可以帮助对方融灵,也可以加速自己的融灵。 5、右上角的“魂”可以兑换角色,如果有想要的角色不妨去看一看。 6、两个相同的角色可以突破,突破后可以增强战斗力哦。 7、战斗的时候点击头像就可以释放对应的技能,连携技能强度远大于普通技能。 8、等级最高的角色放在队伍第一位,这样可以对抗对方较强的攻击。 9、如果挑战战力高过自己的关卡,可以选择不自动战斗,手动积攒怒气值,在己方人员血量危险的时候,连续释放技能,秒杀对方一位角色,可以达到转移主要攻击的效果。当然,最主要的是快速提升战力,那样就可以直接碾压啦~
我会继续学习,争取下次回答你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9,下象棋杀着的技巧

要提高棋艺,关键要常下,累积经验。联众和奕天都是很好的下象棋软件,上面都有很多高手,你可以经常到上面切磋。另外,要多看一些象棋布局和残局方面的书,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技巧。对提高棋艺也有很大帮助。 提供一些象棋谚语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象棋谱式 将军不离九宫内,士止相随不出官。 象飞四方营四角,马行一步一尖冲。 炮须隔子打一子,车行直路任西东。 唯卒只能行一步,过河横进退无踪。 中炮局 起炮在中宫,观棋气象雄。 马常守中卒,士上将防空。 象要车相附,卒宜左右攻。 居将炮车敌,马出渡河容。 士相局势 炮向士角安,车行两路前。 过河车炮上,炮在后为先。 集车拿士相,仍教炮向前。 敌人轻不守,捉将不为难。 飞炮局势 炮车边塞上,临阵势如飞。 虚隙井图象,冲前敌势危。 绝敌寻先子,无语自沉吟。 车将车破敌,变化少人知。 象局势 象局势能安,行车出两边。 车先河上立,马在后遮拦。 炮急常行动,上士必相圆。 象眼深防塞,中心卒莫行。 势成方动炮,攻敌两河边。 劝君依此诀,捉将有何难。 破车势 一车在中营,鸳鸯马上攻。 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 引车塞象眼,炮在后相从。 宜用心机 象棋易学最难精,妙着神机自巧生。 得势舍车方有益,失先弃子必无成。 他强己弱须兼守,彼弱吾强可横行。 更熟此书胸臆内,管教到处有芳名。 胜宜得先 得子得先名得胜,得子失先却是输。 车前马后须相应,进退应须要付车。 下面这个网站不错,提供给你: http://www.butong.net/xiangqi/xqgp/mhp/ 祝你玩的开心,棋有进步!

文章TAG:梦间集琴与棋攻略  琴棋书画对应什么  攻略  琴棋书画  书画  

相关文章

  • 和平精英龙跃长城上线时间

    和平精英即将上线新版本,很多玩家都对这个新版本感到很好奇,想知道什么时候会上线,今天就来为各位玩家介绍一天和平精英新版本龙跃长城的上线时间。..
  • 全境封锁2是单机还是网络游戏

    前育碧的3A级大作全境封锁2也是成功地被腾讯代理了,很多小伙伴们都想知道这款游戏到底属于是单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呢,其实这款游戏既可以单机也可以多人,属于是两者都兼容的。..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