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网游知识 - 明朝开国英雄传ios攻略,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明朝开国英雄传ios攻略,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时间:2022-12-15 08:40:58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战前营地2排武将最后面有个宠物商人买个东西抓要3000两
你说呢...

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2,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战前营地2排武将最后面有个宠物商人买个东西抓要3000两

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3,明朝开国英雄传超大隐藏关怎么进去

朱元璋配飞鸿洛河枪,在陈朝大爷周围8格内只留朱元璋一个,挨打到出必杀,SL用必杀把陈朝大爷打混乱,然后物理攻击就打得动了

明朝开国英雄传超大隐藏关怎么进去

4,有人说明朝开国六公爵五个传不过两代你怎么看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明朝的开国功臣是历史上最惨的一届,没有之一!明朝开国功臣的代表是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继承的常遇春爵位)、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后来还陆续封了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等等。哪些是善终的我放到最后,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滥杀功臣,哪些国公死得最凄惨。是什么原因促成朱元璋滥杀功臣?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出身农民,从小被地主和官府等权贵阶层压迫,恨透了他们,也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第二:当了和尚到处云游讨饭,受尽世人的冷嘲热讽,感受到世态炎凉,让他变得生性淡薄;第三:从农民变成皇帝,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保住现在的一切,所有能威胁他的人都会被无情铲除,这是主要原因。死得非常凄惨的有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一个比一个惨。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被朱元璋誉为自己的“萧何”。他很有能力,帮助朱元璋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架构,但是他有一个毛病——“乡情味太重”!在朝堂之上喜欢任用自己的老乡淮西人,再加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多是淮西人,如淮西二十四将,两者一结合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横跨军政两界的“淮西集团”,他们党同伐异搞垮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完全把持了朝政,特别是李善长致仕之后,他的女婿胡惟庸做了独相,愈发不可收拾,屡屡“帮”朱元璋做决定,比如说秋决勾选,这是生杀大权,只有皇帝才有,结果胡惟庸就敢不上报擅自勾决。这些已经触碰到朱元璋的底线,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一党被屠戮殆尽。朱元璋本以为可以就此摧毁“淮西集团”,结果过了几年发现“淮西集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淮西集团”里面的勋贵仍然有朝堂影响力,特别是李善长,虽然已经返乡,却还是被“淮西集团”奉为首脑,这下朱元璋忍不住了,借口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下令将其满门抄斩。白发苍苍,已经70多岁的李善长带着全家老小颤颤巍巍走上刑场,看着一旁发抖的儿孙们,不知道此刻他的内心是该怎样咒骂朱元璋!跟着李善长一起被杀的还有“淮西集团”一众伯爵们。凉国公蓝玉,徐达去世之后大明第一武将,战功卓著,捕鱼儿海一战击溃北元,彻底让蒙古人回归到草原放牧的状态。也正是巨大的军功,让蓝玉有点猖狂,屡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私纳北元皇妃,回军途中因为关隘守将未及时开门,他便下令攻打关隘等等,不过这些朱元璋都忍了,因为蓝玉对他还算忠诚,更关键的是他要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让蓝玉帮助朱标平衡一众开国功臣,蓝玉与朱标私交不错,对他也是忠心耿耿。可是意外发生了,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皇太孙,朱允炆对蓝玉没有恩德,在军中又没有威望,未来肯定压不住蓝玉,有主弱臣强的危险,于是朱元璋决定清洗蓝玉,为朱允炆保驾护航。就这样悲催的蓝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杀害,死后还被朱元璋剥皮充草,各地巡游,他在军中的亲信也被屠戮一空,“蓝玉”一案,被杀者超过1.5万人,史书记载军中再无善战之将。这也导致“靖难之役”发生时,朱允炆无人可用,只得启用60多岁的耿炳文。颍国公傅友德,他的死真正让我们看到朱元璋是一个多么凉薄之人。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就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因为他与蓝玉亲近,又同样战功赫赫,他活着朱元璋不会放心交权。因此傅友德处处谨慎,尽量不让朱元璋抓到把柄,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宫中当差,这天朱元璋在宫中举办宴席,邀请大臣君臣同乐,朱元璋率领众人走入宴会大堂时,突然发现门口的侍卫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定睛一看正是傅让。宴会进行正酣,朱元璋突然提起此事,表示对此很生气,傅友德心中大呼不妙,连忙出列谢罪,朱元璋认为傅友德对儿子的过错处理得过于敷衍,是对他的不敬,这时他竟然下令让傅友德取自己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心中悲愤,毫不做作,来到殿外当场杀了傅让,割了首级带到殿中,朱元璋“大惊”,忙问:“你怎么敢这样?”前一秒他下令让傅友德取儿子首级,如果傅友德不做,那么就是抗旨不尊,到时候全家可能都会被问罪,现在傅友德做了,朱元璋又在这让假惺惺,看着儿子的首级,傅友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质问朱元璋:“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首级吗?”说完便自刎而死!一代猛将,功劳与常遇春不相上下的颍国公傅友德就这么屈辱地被朱元璋逼死了,足见朱元璋之凉薄。除了以上三位国公外,郑国公常茂自己作死后被流放,宋国公冯胜在傅友德死后第二年被“无罪赐死”,善终的只有魏国公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于洪武十七年)、卫国公邓愈(病逝于洪武十年)、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二年主动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八年病逝)。除了这些国公爷外,明朝开国功臣还有一大堆伯爵,以淮西二十四将为代表,也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干净了,以致于到后来大明朝传承的勋贵都是帮助朱棣靖难的,而没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了。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明朝的开国功臣是历史上最惨的一届,没有之一!明朝开国功臣的代表是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继承的常遇春爵位)、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后来还陆续封了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等等。哪些是善终的我放到最后,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滥杀功臣,哪些国公死得最凄惨。是什么原因促成朱元璋滥杀功臣?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出身农民,从小被地主和官府等权贵阶层压迫,恨透了他们,也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第二:当了和尚到处云游讨饭,受尽世人的冷嘲热讽,感受到世态炎凉,让他变得生性淡薄;第三:从农民变成皇帝,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保住现在的一切,所有能威胁他的人都会被无情铲除,这是主要原因。死得非常凄惨的有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一个比一个惨。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被朱元璋誉为自己的“萧何”。他很有能力,帮助朱元璋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架构,但是他有一个毛病——“乡情味太重”!在朝堂之上喜欢任用自己的老乡淮西人,再加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多是淮西人,如淮西二十四将,两者一结合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横跨军政两界的“淮西集团”,他们党同伐异搞垮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完全把持了朝政,特别是李善长致仕之后,他的女婿胡惟庸做了独相,愈发不可收拾,屡屡“帮”朱元璋做决定,比如说秋决勾选,这是生杀大权,只有皇帝才有,结果胡惟庸就敢不上报擅自勾决。这些已经触碰到朱元璋的底线,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一党被屠戮殆尽。朱元璋本以为可以就此摧毁“淮西集团”,结果过了几年发现“淮西集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淮西集团”里面的勋贵仍然有朝堂影响力,特别是李善长,虽然已经返乡,却还是被“淮西集团”奉为首脑,这下朱元璋忍不住了,借口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下令将其满门抄斩。白发苍苍,已经70多岁的李善长带着全家老小颤颤巍巍走上刑场,看着一旁发抖的儿孙们,不知道此刻他的内心是该怎样咒骂朱元璋!跟着李善长一起被杀的还有“淮西集团”一众伯爵们。凉国公蓝玉,徐达去世之后大明第一武将,战功卓著,捕鱼儿海一战击溃北元,彻底让蒙古人回归到草原放牧的状态。也正是巨大的军功,让蓝玉有点猖狂,屡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私纳北元皇妃,回军途中因为关隘守将未及时开门,他便下令攻打关隘等等,不过这些朱元璋都忍了,因为蓝玉对他还算忠诚,更关键的是他要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让蓝玉帮助朱标平衡一众开国功臣,蓝玉与朱标私交不错,对他也是忠心耿耿。可是意外发生了,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皇太孙,朱允炆对蓝玉没有恩德,在军中又没有威望,未来肯定压不住蓝玉,有主弱臣强的危险,于是朱元璋决定清洗蓝玉,为朱允炆保驾护航。就这样悲催的蓝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杀害,死后还被朱元璋剥皮充草,各地巡游,他在军中的亲信也被屠戮一空,“蓝玉”一案,被杀者超过1.5万人,史书记载军中再无善战之将。这也导致“靖难之役”发生时,朱允炆无人可用,只得启用60多岁的耿炳文。颍国公傅友德,他的死真正让我们看到朱元璋是一个多么凉薄之人。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就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因为他与蓝玉亲近,又同样战功赫赫,他活着朱元璋不会放心交权。因此傅友德处处谨慎,尽量不让朱元璋抓到把柄,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宫中当差,这天朱元璋在宫中举办宴席,邀请大臣君臣同乐,朱元璋率领众人走入宴会大堂时,突然发现门口的侍卫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定睛一看正是傅让。宴会进行正酣,朱元璋突然提起此事,表示对此很生气,傅友德心中大呼不妙,连忙出列谢罪,朱元璋认为傅友德对儿子的过错处理得过于敷衍,是对他的不敬,这时他竟然下令让傅友德取自己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心中悲愤,毫不做作,来到殿外当场杀了傅让,割了首级带到殿中,朱元璋“大惊”,忙问:“你怎么敢这样?”前一秒他下令让傅友德取儿子首级,如果傅友德不做,那么就是抗旨不尊,到时候全家可能都会被问罪,现在傅友德做了,朱元璋又在这让假惺惺,看着儿子的首级,傅友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质问朱元璋:“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首级吗?”说完便自刎而死!一代猛将,功劳与常遇春不相上下的颍国公傅友德就这么屈辱地被朱元璋逼死了,足见朱元璋之凉薄。除了以上三位国公外,郑国公常茂自己作死后被流放,宋国公冯胜在傅友德死后第二年被“无罪赐死”,善终的只有魏国公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于洪武十七年)、卫国公邓愈(病逝于洪武十年)、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二年主动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八年病逝)。除了这些国公爷外,明朝开国功臣还有一大堆伯爵,以淮西二十四将为代表,也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干净了,以致于到后来大明朝传承的勋贵都是帮助朱棣靖难的,而没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了。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明朝的开国功臣是历史上最惨的一届,没有之一!明朝开国功臣的代表是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继承的常遇春爵位)、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后来还陆续封了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等等。哪些是善终的我放到最后,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滥杀功臣,哪些国公死得最凄惨。是什么原因促成朱元璋滥杀功臣?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出身农民,从小被地主和官府等权贵阶层压迫,恨透了他们,也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第二:当了和尚到处云游讨饭,受尽世人的冷嘲热讽,感受到世态炎凉,让他变得生性淡薄;第三:从农民变成皇帝,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保住现在的一切,所有能威胁他的人都会被无情铲除,这是主要原因。死得非常凄惨的有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一个比一个惨。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被朱元璋誉为自己的“萧何”。他很有能力,帮助朱元璋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架构,但是他有一个毛病——“乡情味太重”!在朝堂之上喜欢任用自己的老乡淮西人,再加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多是淮西人,如淮西二十四将,两者一结合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横跨军政两界的“淮西集团”,他们党同伐异搞垮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完全把持了朝政,特别是李善长致仕之后,他的女婿胡惟庸做了独相,愈发不可收拾,屡屡“帮”朱元璋做决定,比如说秋决勾选,这是生杀大权,只有皇帝才有,结果胡惟庸就敢不上报擅自勾决。这些已经触碰到朱元璋的底线,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一党被屠戮殆尽。朱元璋本以为可以就此摧毁“淮西集团”,结果过了几年发现“淮西集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淮西集团”里面的勋贵仍然有朝堂影响力,特别是李善长,虽然已经返乡,却还是被“淮西集团”奉为首脑,这下朱元璋忍不住了,借口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下令将其满门抄斩。白发苍苍,已经70多岁的李善长带着全家老小颤颤巍巍走上刑场,看着一旁发抖的儿孙们,不知道此刻他的内心是该怎样咒骂朱元璋!跟着李善长一起被杀的还有“淮西集团”一众伯爵们。凉国公蓝玉,徐达去世之后大明第一武将,战功卓著,捕鱼儿海一战击溃北元,彻底让蒙古人回归到草原放牧的状态。也正是巨大的军功,让蓝玉有点猖狂,屡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私纳北元皇妃,回军途中因为关隘守将未及时开门,他便下令攻打关隘等等,不过这些朱元璋都忍了,因为蓝玉对他还算忠诚,更关键的是他要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让蓝玉帮助朱标平衡一众开国功臣,蓝玉与朱标私交不错,对他也是忠心耿耿。可是意外发生了,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皇太孙,朱允炆对蓝玉没有恩德,在军中又没有威望,未来肯定压不住蓝玉,有主弱臣强的危险,于是朱元璋决定清洗蓝玉,为朱允炆保驾护航。就这样悲催的蓝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杀害,死后还被朱元璋剥皮充草,各地巡游,他在军中的亲信也被屠戮一空,“蓝玉”一案,被杀者超过1.5万人,史书记载军中再无善战之将。这也导致“靖难之役”发生时,朱允炆无人可用,只得启用60多岁的耿炳文。颍国公傅友德,他的死真正让我们看到朱元璋是一个多么凉薄之人。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就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因为他与蓝玉亲近,又同样战功赫赫,他活着朱元璋不会放心交权。因此傅友德处处谨慎,尽量不让朱元璋抓到把柄,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宫中当差,这天朱元璋在宫中举办宴席,邀请大臣君臣同乐,朱元璋率领众人走入宴会大堂时,突然发现门口的侍卫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定睛一看正是傅让。宴会进行正酣,朱元璋突然提起此事,表示对此很生气,傅友德心中大呼不妙,连忙出列谢罪,朱元璋认为傅友德对儿子的过错处理得过于敷衍,是对他的不敬,这时他竟然下令让傅友德取自己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心中悲愤,毫不做作,来到殿外当场杀了傅让,割了首级带到殿中,朱元璋“大惊”,忙问:“你怎么敢这样?”前一秒他下令让傅友德取儿子首级,如果傅友德不做,那么就是抗旨不尊,到时候全家可能都会被问罪,现在傅友德做了,朱元璋又在这让假惺惺,看着儿子的首级,傅友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质问朱元璋:“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首级吗?”说完便自刎而死!一代猛将,功劳与常遇春不相上下的颍国公傅友德就这么屈辱地被朱元璋逼死了,足见朱元璋之凉薄。除了以上三位国公外,郑国公常茂自己作死后被流放,宋国公冯胜在傅友德死后第二年被“无罪赐死”,善终的只有魏国公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于洪武十七年)、卫国公邓愈(病逝于洪武十年)、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二年主动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八年病逝)。除了这些国公爷外,明朝开国功臣还有一大堆伯爵,以淮西二十四将为代表,也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干净了,以致于到后来大明朝传承的勋贵都是帮助朱棣靖难的,而没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了。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我认为是徐达。首先从军功和为臣方面来说,徐达优于蓝玉。徐达是明朝开国六大功臣之一,封中山王。而蓝玉,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大国之公),结果蓝玉来一句“吾不得太师乎?”朱元璋一气之下把梁国公改封凉国公。其次,徐达为人处世方面也优于蓝玉。徐达沉默寡言,治军严谨,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而蓝玉相反,好屠城,而且飞扬跋扈多次触犯《大明律》。最主要蓝玉和太子朱标走的近,并多次在朝堂上向朱元璋提很多不切实际的建议,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再次,徐达的口碑与评价比蓝玉好太多。“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幅对联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国元勋徐达撰写的。王世贞: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为陈友谅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将军力也。后人跟上司评价徐达都是溢美之词,而蓝玉就不用提了,蓝玉身首异处,不仅在当时,即使后世对他报冤的评价都很少。综上所述,徐达比蓝玉厉害。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明朝的开国功臣是历史上最惨的一届,没有之一!明朝开国功臣的代表是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继承的常遇春爵位)、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后来还陆续封了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等等。哪些是善终的我放到最后,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滥杀功臣,哪些国公死得最凄惨。是什么原因促成朱元璋滥杀功臣?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出身农民,从小被地主和官府等权贵阶层压迫,恨透了他们,也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第二:当了和尚到处云游讨饭,受尽世人的冷嘲热讽,感受到世态炎凉,让他变得生性淡薄;第三:从农民变成皇帝,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保住现在的一切,所有能威胁他的人都会被无情铲除,这是主要原因。死得非常凄惨的有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一个比一个惨。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被朱元璋誉为自己的“萧何”。他很有能力,帮助朱元璋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架构,但是他有一个毛病——“乡情味太重”!在朝堂之上喜欢任用自己的老乡淮西人,再加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多是淮西人,如淮西二十四将,两者一结合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横跨军政两界的“淮西集团”,他们党同伐异搞垮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完全把持了朝政,特别是李善长致仕之后,他的女婿胡惟庸做了独相,愈发不可收拾,屡屡“帮”朱元璋做决定,比如说秋决勾选,这是生杀大权,只有皇帝才有,结果胡惟庸就敢不上报擅自勾决。这些已经触碰到朱元璋的底线,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一党被屠戮殆尽。朱元璋本以为可以就此摧毁“淮西集团”,结果过了几年发现“淮西集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淮西集团”里面的勋贵仍然有朝堂影响力,特别是李善长,虽然已经返乡,却还是被“淮西集团”奉为首脑,这下朱元璋忍不住了,借口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下令将其满门抄斩。白发苍苍,已经70多岁的李善长带着全家老小颤颤巍巍走上刑场,看着一旁发抖的儿孙们,不知道此刻他的内心是该怎样咒骂朱元璋!跟着李善长一起被杀的还有“淮西集团”一众伯爵们。凉国公蓝玉,徐达去世之后大明第一武将,战功卓著,捕鱼儿海一战击溃北元,彻底让蒙古人回归到草原放牧的状态。也正是巨大的军功,让蓝玉有点猖狂,屡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私纳北元皇妃,回军途中因为关隘守将未及时开门,他便下令攻打关隘等等,不过这些朱元璋都忍了,因为蓝玉对他还算忠诚,更关键的是他要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让蓝玉帮助朱标平衡一众开国功臣,蓝玉与朱标私交不错,对他也是忠心耿耿。可是意外发生了,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皇太孙,朱允炆对蓝玉没有恩德,在军中又没有威望,未来肯定压不住蓝玉,有主弱臣强的危险,于是朱元璋决定清洗蓝玉,为朱允炆保驾护航。就这样悲催的蓝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杀害,死后还被朱元璋剥皮充草,各地巡游,他在军中的亲信也被屠戮一空,“蓝玉”一案,被杀者超过1.5万人,史书记载军中再无善战之将。这也导致“靖难之役”发生时,朱允炆无人可用,只得启用60多岁的耿炳文。颍国公傅友德,他的死真正让我们看到朱元璋是一个多么凉薄之人。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就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因为他与蓝玉亲近,又同样战功赫赫,他活着朱元璋不会放心交权。因此傅友德处处谨慎,尽量不让朱元璋抓到把柄,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宫中当差,这天朱元璋在宫中举办宴席,邀请大臣君臣同乐,朱元璋率领众人走入宴会大堂时,突然发现门口的侍卫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定睛一看正是傅让。宴会进行正酣,朱元璋突然提起此事,表示对此很生气,傅友德心中大呼不妙,连忙出列谢罪,朱元璋认为傅友德对儿子的过错处理得过于敷衍,是对他的不敬,这时他竟然下令让傅友德取自己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心中悲愤,毫不做作,来到殿外当场杀了傅让,割了首级带到殿中,朱元璋“大惊”,忙问:“你怎么敢这样?”前一秒他下令让傅友德取儿子首级,如果傅友德不做,那么就是抗旨不尊,到时候全家可能都会被问罪,现在傅友德做了,朱元璋又在这让假惺惺,看着儿子的首级,傅友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质问朱元璋:“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首级吗?”说完便自刎而死!一代猛将,功劳与常遇春不相上下的颍国公傅友德就这么屈辱地被朱元璋逼死了,足见朱元璋之凉薄。除了以上三位国公外,郑国公常茂自己作死后被流放,宋国公冯胜在傅友德死后第二年被“无罪赐死”,善终的只有魏国公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于洪武十七年)、卫国公邓愈(病逝于洪武十年)、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二年主动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八年病逝)。除了这些国公爷外,明朝开国功臣还有一大堆伯爵,以淮西二十四将为代表,也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干净了,以致于到后来大明朝传承的勋贵都是帮助朱棣靖难的,而没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了。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我认为是徐达。首先从军功和为臣方面来说,徐达优于蓝玉。徐达是明朝开国六大功臣之一,封中山王。而蓝玉,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大国之公),结果蓝玉来一句“吾不得太师乎?”朱元璋一气之下把梁国公改封凉国公。其次,徐达为人处世方面也优于蓝玉。徐达沉默寡言,治军严谨,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而蓝玉相反,好屠城,而且飞扬跋扈多次触犯《大明律》。最主要蓝玉和太子朱标走的近,并多次在朝堂上向朱元璋提很多不切实际的建议,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再次,徐达的口碑与评价比蓝玉好太多。“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幅对联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国元勋徐达撰写的。王世贞: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为陈友谅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将军力也。后人跟上司评价徐达都是溢美之词,而蓝玉就不用提了,蓝玉身首异处,不仅在当时,即使后世对他报冤的评价都很少。综上所述,徐达比蓝玉厉害。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明朝的开国功臣是历史上最惨的一届,没有之一!明朝开国功臣的代表是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继承的常遇春爵位)、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后来还陆续封了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等等。哪些是善终的我放到最后,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滥杀功臣,哪些国公死得最凄惨。是什么原因促成朱元璋滥杀功臣?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出身农民,从小被地主和官府等权贵阶层压迫,恨透了他们,也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第二:当了和尚到处云游讨饭,受尽世人的冷嘲热讽,感受到世态炎凉,让他变得生性淡薄;第三:从农民变成皇帝,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保住现在的一切,所有能威胁他的人都会被无情铲除,这是主要原因。死得非常凄惨的有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一个比一个惨。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被朱元璋誉为自己的“萧何”。他很有能力,帮助朱元璋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架构,但是他有一个毛病——“乡情味太重”!在朝堂之上喜欢任用自己的老乡淮西人,再加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多是淮西人,如淮西二十四将,两者一结合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横跨军政两界的“淮西集团”,他们党同伐异搞垮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完全把持了朝政,特别是李善长致仕之后,他的女婿胡惟庸做了独相,愈发不可收拾,屡屡“帮”朱元璋做决定,比如说秋决勾选,这是生杀大权,只有皇帝才有,结果胡惟庸就敢不上报擅自勾决。这些已经触碰到朱元璋的底线,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一党被屠戮殆尽。朱元璋本以为可以就此摧毁“淮西集团”,结果过了几年发现“淮西集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淮西集团”里面的勋贵仍然有朝堂影响力,特别是李善长,虽然已经返乡,却还是被“淮西集团”奉为首脑,这下朱元璋忍不住了,借口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下令将其满门抄斩。白发苍苍,已经70多岁的李善长带着全家老小颤颤巍巍走上刑场,看着一旁发抖的儿孙们,不知道此刻他的内心是该怎样咒骂朱元璋!跟着李善长一起被杀的还有“淮西集团”一众伯爵们。凉国公蓝玉,徐达去世之后大明第一武将,战功卓著,捕鱼儿海一战击溃北元,彻底让蒙古人回归到草原放牧的状态。也正是巨大的军功,让蓝玉有点猖狂,屡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私纳北元皇妃,回军途中因为关隘守将未及时开门,他便下令攻打关隘等等,不过这些朱元璋都忍了,因为蓝玉对他还算忠诚,更关键的是他要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让蓝玉帮助朱标平衡一众开国功臣,蓝玉与朱标私交不错,对他也是忠心耿耿。可是意外发生了,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皇太孙,朱允炆对蓝玉没有恩德,在军中又没有威望,未来肯定压不住蓝玉,有主弱臣强的危险,于是朱元璋决定清洗蓝玉,为朱允炆保驾护航。就这样悲催的蓝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杀害,死后还被朱元璋剥皮充草,各地巡游,他在军中的亲信也被屠戮一空,“蓝玉”一案,被杀者超过1.5万人,史书记载军中再无善战之将。这也导致“靖难之役”发生时,朱允炆无人可用,只得启用60多岁的耿炳文。颍国公傅友德,他的死真正让我们看到朱元璋是一个多么凉薄之人。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就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因为他与蓝玉亲近,又同样战功赫赫,他活着朱元璋不会放心交权。因此傅友德处处谨慎,尽量不让朱元璋抓到把柄,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宫中当差,这天朱元璋在宫中举办宴席,邀请大臣君臣同乐,朱元璋率领众人走入宴会大堂时,突然发现门口的侍卫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定睛一看正是傅让。宴会进行正酣,朱元璋突然提起此事,表示对此很生气,傅友德心中大呼不妙,连忙出列谢罪,朱元璋认为傅友德对儿子的过错处理得过于敷衍,是对他的不敬,这时他竟然下令让傅友德取自己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心中悲愤,毫不做作,来到殿外当场杀了傅让,割了首级带到殿中,朱元璋“大惊”,忙问:“你怎么敢这样?”前一秒他下令让傅友德取儿子首级,如果傅友德不做,那么就是抗旨不尊,到时候全家可能都会被问罪,现在傅友德做了,朱元璋又在这让假惺惺,看着儿子的首级,傅友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质问朱元璋:“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首级吗?”说完便自刎而死!一代猛将,功劳与常遇春不相上下的颍国公傅友德就这么屈辱地被朱元璋逼死了,足见朱元璋之凉薄。除了以上三位国公外,郑国公常茂自己作死后被流放,宋国公冯胜在傅友德死后第二年被“无罪赐死”,善终的只有魏国公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于洪武十七年)、卫国公邓愈(病逝于洪武十年)、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二年主动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八年病逝)。除了这些国公爷外,明朝开国功臣还有一大堆伯爵,以淮西二十四将为代表,也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干净了,以致于到后来大明朝传承的勋贵都是帮助朱棣靖难的,而没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了。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我认为是徐达。首先从军功和为臣方面来说,徐达优于蓝玉。徐达是明朝开国六大功臣之一,封中山王。而蓝玉,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大国之公),结果蓝玉来一句“吾不得太师乎?”朱元璋一气之下把梁国公改封凉国公。其次,徐达为人处世方面也优于蓝玉。徐达沉默寡言,治军严谨,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而蓝玉相反,好屠城,而且飞扬跋扈多次触犯《大明律》。最主要蓝玉和太子朱标走的近,并多次在朝堂上向朱元璋提很多不切实际的建议,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再次,徐达的口碑与评价比蓝玉好太多。“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幅对联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国元勋徐达撰写的。王世贞: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为陈友谅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将军力也。后人跟上司评价徐达都是溢美之词,而蓝玉就不用提了,蓝玉身首异处,不仅在当时,即使后世对他报冤的评价都很少。综上所述,徐达比蓝玉厉害。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第一功臣应该是徐达,刘伯温是个幕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第一功臣应该是徐达,刘伯温是个幕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第一功臣应该是徐达,刘伯温是个幕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李文忠不仅仅是一代名将,他还是一个极具才干的行政谋臣。他是朱元璋的的外甥兼养子,朱元璋对其及其信任,同时也是阻挡朱元璋内心恶魔的第三道屏障。一,李文忠对于朱元璋的意义。李文忠的母亲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也是唯一给予幼年朱元璋温暖的女人。朱佛女心地善良,对朱元璋影响深远。朱佛女嫁给从盱眙搬来濠州的小地主李贞后,不忘娘家,对朱元璋格外疼爱,各种接济,甚至还资助他念了私塾。但是至正10年(1350年),濠州大旱,紧接着瘟疫四起。家乡父老十不存一,朱佛女病死,时值乱兵入境,李贞带着12岁的李文忠避难淮东。至正12年(1352年),李贞和李文忠得知朱元璋在滁州郭子兴部,于是历经一个多月的讨饭生涯,前去投奔朱元璋。这一个月让李文忠快速成长,因为他们在这条路上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一路不是土匪就是乱兵,为了保命,锻炼出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和从不放弃的胆气。这对后来的李文忠至关重要。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外甥,并且要李文忠随姓朱,改名朱文忠。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有很多史料上叫李文忠为朱文忠的原因。因为对朱佛女感恩的缘故,朱元璋对李文忠犹如亲生,不但手把手教习弓马骑射,还给他请了老师教他文化,如范祖乾、胡翰。一门心思把李文忠培养成才。彼时朱元璋光棍一条,把自己的外甥真心是当做儿子来养的。二,李文忠初出茅庐,首战告捷,一战成名的”池州大战”。而李文忠也的确对得起朱元璋对他的栽培。至正17年(1357年),著名的池州大战中,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震撼了所有人,他以舍人的身份,带领朱元璋的亲兵,对阵陈友谅麾下悍将邹普胜。结果一战成名,大败邹普胜,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三,拯救朱元璋于危难,不可能的任务之”新城大战”。至正25年(1365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斗的关键时刻,实力处于下风的朱元璋到处都在赌。张士诚蠢蠢欲动,打算抄朱元璋后方。浙江新城,李文忠仅有万余人马,却带头反冲锋,一战将张士诚的二十万兵马打得丢盔弃甲。这可是张士诚的王牌部队啊!此战,李文忠于绝境中求生存,戳破了张士诚的阴谋。避免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联手,两线夹击朱元璋。多句嘴,不得不说朱元璋命得有多好,一个朱文正,一个李文忠,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才让朱元璋有机会完成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四,李文忠即便有功,而仍然低调,不骄不躁,美德更是感人肺腑。虽然李文忠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朱元璋武将阵营的新星,成了当红炸子鸡。但是他的资历比起徐达、常遇春等人,仍然属于二线预备役。但是就在这样的预备役职业生涯中,他仍然光辉夺目。他治军严谨不输徐达;儒将风范,几乎成为朱元璋军队代言人;招降纳叛,几乎到了只需要递名片就可以解决的状态。但最最重要的他有一颗悲悯的心,这个在战场上早就被人忘记了。可是一直到近代,福建仍然有不少庙堂供奉着李文忠的牌位,仍在诉说着,当年李文忠南征的路上,以军粮救民,命令士兵收养孤儿,”沿途活命无数”。五,李文忠在战争中最辉煌的时刻——“洪武3年北伐”。洪武3年(1370年),李文忠接替死去的常遇春统领大军,作为徐达的左副将军,征讨北元大漠。朱元璋给李文忠的任务是“北进元帝国首都应昌,挑战元昭宗。”其实让一个副将军这么重的任务,是朱元璋多信任李文忠的实力么?其实不是,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李文忠其实是个掩护,牵掣一下东路的元军,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徐达西线。然而让朱元璋瞠目结舌的是,李文忠有一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打出野狐岭、攻克兴、端掉查干淖尔的元帝的行宫、强攻骆驼山、赶走沙布丁、逼降元上都。拿下元上都之后,精彩的一幕终于发生了。李文忠收拾包袱,盘点缴获。大张旗鼓班师回朝。但实际上李文忠用了十天时间强行军,突然出现在了应昌,结果攻下应昌,俘获元太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诸王公、将相官属数百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派精锐穷追至北庆州而返。经过兴州和红罗山,搂草打兔子,擒获江文清、杨思祖等,降伏5万4千余人。此战解决了洪武3年以来,朱元璋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李文忠得胜回朝后,终于被列为开国功臣,封为曹国公。六、李文忠打仗的特点。 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个表面有种书生文弱的李文忠打仗,兼有徐达和常遇春的特点,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擅长在敌人立足未稳时,直接精准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其眼光之毒辣,动作之迅捷,让人叹为观止。而同时知道让敌人痛不欲生。七,李文忠军事辉煌的落幕之战。他的另一个优点最终救了他——”永不放弃”。洪武5年(1372年)这次朱元璋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组织了50万精锐,兵分三路深入漠北。李文忠仍然以左副将军身份,统兵五万出东路。这一战,明帝国的璀璨将星徐达栽在了王保保手里,在和林中了埋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逃出来。而李文忠轻敌冒进,在土剌河也中了埋伏。尽管李文忠采用了李云龙的正面突围的方法,一直冲杀到和林欲与徐达汇合,然而解决了徐达军队的元军正好来个合兵一处,集中力量攻打李文忠。此战令人叹息,打得明军不敢轻言进军大漠。李文忠伤亡惨重,身处绝境。连自己的战马都被敌人射杀,部队携带的干粮也几乎耗尽。在生死关头,李文忠出奇地冷静,于是毅然摆开阵势迎敌,敌不敢近。于是李文忠趁机金蝉脱壳。而元军竟然傻不愣登地守了三天,最后才发现李文忠早跑了。如果面对绝境的那一刻,李文忠放弃了,那他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大明帝国对北元的辉煌在李文忠这代人身上,这算是个分水岭了。然而,后面继续这个辉煌的,要等蓝玉出头了。不过这是后话了。而李文忠后来在北方戍边,之后又立了不少战功,但几乎没有再深入过漠北了。不过他在北方戍边,和他的四表弟关系匪浅,这后来甚至影响到了他儿子在关键时刻的最终抉择。八,善良耿直的李文忠,因言获罪,凄然谢幕。回到南京的李文忠,在朝内更是仕途顺利,位高权重。然而他父亲的朴素品质一直深深影响着他,那就是善良和耿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内心的恶魔总是往外跑,而朱元璋面对各种建议能最终听进去的,只有3个人,一个是他的亲生儿子朱标,一个是他老婆马皇后,还有一个就是敢于朝堂直言的李文忠。然而随着李善长的事情以后,朱元璋再也听不进别人的话了,特别是李文忠这样喜欢“硬顶”的人。最终因为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过甚,李文忠谏言:“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念及江山黎民!”朱元璋暴怒,把李文忠当场拿下,判了个斩监候。结果若不是马皇后那句“陛下一家亲人十几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怕是李文忠的故事到此又要结束了。九,明帝国包括朱元璋在内,给予李文忠的评价。然而李文忠其实政治生命到此也真的留结束了,他被免去一切官职,赋闲在家。李文忠心情抑郁,闭门不出。洪武17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悔不已,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位列凌烟阁第三名,赐葬钟山。其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除了爵位,李景隆在文治武功以及性格、学识上,皆未继承李文忠。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第一功臣应该是徐达,刘伯温是个幕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李文忠不仅仅是一代名将,他还是一个极具才干的行政谋臣。他是朱元璋的的外甥兼养子,朱元璋对其及其信任,同时也是阻挡朱元璋内心恶魔的第三道屏障。一,李文忠对于朱元璋的意义。李文忠的母亲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也是唯一给予幼年朱元璋温暖的女人。朱佛女心地善良,对朱元璋影响深远。朱佛女嫁给从盱眙搬来濠州的小地主李贞后,不忘娘家,对朱元璋格外疼爱,各种接济,甚至还资助他念了私塾。但是至正10年(1350年),濠州大旱,紧接着瘟疫四起。家乡父老十不存一,朱佛女病死,时值乱兵入境,李贞带着12岁的李文忠避难淮东。至正12年(1352年),李贞和李文忠得知朱元璋在滁州郭子兴部,于是历经一个多月的讨饭生涯,前去投奔朱元璋。这一个月让李文忠快速成长,因为他们在这条路上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一路不是土匪就是乱兵,为了保命,锻炼出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和从不放弃的胆气。这对后来的李文忠至关重要。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外甥,并且要李文忠随姓朱,改名朱文忠。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有很多史料上叫李文忠为朱文忠的原因。因为对朱佛女感恩的缘故,朱元璋对李文忠犹如亲生,不但手把手教习弓马骑射,还给他请了老师教他文化,如范祖乾、胡翰。一门心思把李文忠培养成才。彼时朱元璋光棍一条,把自己的外甥真心是当做儿子来养的。二,李文忠初出茅庐,首战告捷,一战成名的”池州大战”。而李文忠也的确对得起朱元璋对他的栽培。至正17年(1357年),著名的池州大战中,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震撼了所有人,他以舍人的身份,带领朱元璋的亲兵,对阵陈友谅麾下悍将邹普胜。结果一战成名,大败邹普胜,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三,拯救朱元璋于危难,不可能的任务之”新城大战”。至正25年(1365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斗的关键时刻,实力处于下风的朱元璋到处都在赌。张士诚蠢蠢欲动,打算抄朱元璋后方。浙江新城,李文忠仅有万余人马,却带头反冲锋,一战将张士诚的二十万兵马打得丢盔弃甲。这可是张士诚的王牌部队啊!此战,李文忠于绝境中求生存,戳破了张士诚的阴谋。避免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联手,两线夹击朱元璋。多句嘴,不得不说朱元璋命得有多好,一个朱文正,一个李文忠,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才让朱元璋有机会完成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四,李文忠即便有功,而仍然低调,不骄不躁,美德更是感人肺腑。虽然李文忠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朱元璋武将阵营的新星,成了当红炸子鸡。但是他的资历比起徐达、常遇春等人,仍然属于二线预备役。但是就在这样的预备役职业生涯中,他仍然光辉夺目。他治军严谨不输徐达;儒将风范,几乎成为朱元璋军队代言人;招降纳叛,几乎到了只需要递名片就可以解决的状态。但最最重要的他有一颗悲悯的心,这个在战场上早就被人忘记了。可是一直到近代,福建仍然有不少庙堂供奉着李文忠的牌位,仍在诉说着,当年李文忠南征的路上,以军粮救民,命令士兵收养孤儿,”沿途活命无数”。五,李文忠在战争中最辉煌的时刻——“洪武3年北伐”。洪武3年(1370年),李文忠接替死去的常遇春统领大军,作为徐达的左副将军,征讨北元大漠。朱元璋给李文忠的任务是“北进元帝国首都应昌,挑战元昭宗。”其实让一个副将军这么重的任务,是朱元璋多信任李文忠的实力么?其实不是,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李文忠其实是个掩护,牵掣一下东路的元军,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徐达西线。然而让朱元璋瞠目结舌的是,李文忠有一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打出野狐岭、攻克兴、端掉查干淖尔的元帝的行宫、强攻骆驼山、赶走沙布丁、逼降元上都。拿下元上都之后,精彩的一幕终于发生了。李文忠收拾包袱,盘点缴获。大张旗鼓班师回朝。但实际上李文忠用了十天时间强行军,突然出现在了应昌,结果攻下应昌,俘获元太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诸王公、将相官属数百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派精锐穷追至北庆州而返。经过兴州和红罗山,搂草打兔子,擒获江文清、杨思祖等,降伏5万4千余人。此战解决了洪武3年以来,朱元璋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李文忠得胜回朝后,终于被列为开国功臣,封为曹国公。六、李文忠打仗的特点。 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个表面有种书生文弱的李文忠打仗,兼有徐达和常遇春的特点,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擅长在敌人立足未稳时,直接精准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其眼光之毒辣,动作之迅捷,让人叹为观止。而同时知道让敌人痛不欲生。七,李文忠军事辉煌的落幕之战。他的另一个优点最终救了他——”永不放弃”。洪武5年(1372年)这次朱元璋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组织了50万精锐,兵分三路深入漠北。李文忠仍然以左副将军身份,统兵五万出东路。这一战,明帝国的璀璨将星徐达栽在了王保保手里,在和林中了埋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逃出来。而李文忠轻敌冒进,在土剌河也中了埋伏。尽管李文忠采用了李云龙的正面突围的方法,一直冲杀到和林欲与徐达汇合,然而解决了徐达军队的元军正好来个合兵一处,集中力量攻打李文忠。此战令人叹息,打得明军不敢轻言进军大漠。李文忠伤亡惨重,身处绝境。连自己的战马都被敌人射杀,部队携带的干粮也几乎耗尽。在生死关头,李文忠出奇地冷静,于是毅然摆开阵势迎敌,敌不敢近。于是李文忠趁机金蝉脱壳。而元军竟然傻不愣登地守了三天,最后才发现李文忠早跑了。如果面对绝境的那一刻,李文忠放弃了,那他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大明帝国对北元的辉煌在李文忠这代人身上,这算是个分水岭了。然而,后面继续这个辉煌的,要等蓝玉出头了。不过这是后话了。而李文忠后来在北方戍边,之后又立了不少战功,但几乎没有再深入过漠北了。不过他在北方戍边,和他的四表弟关系匪浅,这后来甚至影响到了他儿子在关键时刻的最终抉择。八,善良耿直的李文忠,因言获罪,凄然谢幕。回到南京的李文忠,在朝内更是仕途顺利,位高权重。然而他父亲的朴素品质一直深深影响着他,那就是善良和耿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内心的恶魔总是往外跑,而朱元璋面对各种建议能最终听进去的,只有3个人,一个是他的亲生儿子朱标,一个是他老婆马皇后,还有一个就是敢于朝堂直言的李文忠。然而随着李善长的事情以后,朱元璋再也听不进别人的话了,特别是李文忠这样喜欢“硬顶”的人。最终因为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过甚,李文忠谏言:“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念及江山黎民!”朱元璋暴怒,把李文忠当场拿下,判了个斩监候。结果若不是马皇后那句“陛下一家亲人十几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怕是李文忠的故事到此又要结束了。九,明帝国包括朱元璋在内,给予李文忠的评价。然而李文忠其实政治生命到此也真的留结束了,他被免去一切官职,赋闲在家。李文忠心情抑郁,闭门不出。洪武17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悔不已,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位列凌烟阁第三名,赐葬钟山。其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除了爵位,李景隆在文治武功以及性格、学识上,皆未继承李文忠。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我看,没法子!天下打下来了,功臣立马多余了,此刻要想不被老哥哥朱元璋干掉,基本上只能靠命,非人力所为也。快别多想呢!明朝开国功臣里,似乎侥幸善终,全身而退的,只有汤和一人。汤和“全身”——其实是“全首领”,不过是保住了脑壳不搬家,而这样的“福气”,完全是因为他死得早。刀还没来,他人先走了。汤兄弟是嫡系老人,兼且材资平庸,功高而未震主,他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得很准,故此为人十分低调,并且在勋臣中主动隐退,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但他若不是早早病死,自己把自己清除了,还不知后果如何呢!朱元璋容得他十年,岂能容他二十年?明朝开国第一流的大将(公侯们)和二流大将(洪武后期封侯者)中的绝大多数,这些打天下的走狗们,都被主人朱元璋给“烹”了。这道大菜,名为一锅烩,谁能逃脱呢?其实许多公侯根本不会对大明的统治和朱元璋的帝位构成威胁,有些人要么权柄本不甚重(如被朱元璋鞭死的侯朱亮祖,出身降将,能有什么力量?),要么退休已久、年事已高(如国公冯胜、傅友德,皆垂垂老矣),但老哥哥下起黑手来,照样一个不留!这个实在难以理解,有些纯为杀人而杀人的意思呢。要说上面都是武臣,在军队里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力,令朱元璋感到不安,那么文臣呢?被朱元璋所杀的宰相(中书省丞相、丞等),有杨宪、胡惟庸、汪广洋等,要说杨、胡为人奸狡,杀了才放心,可汪广洋最乖不过了,仍不免牵连被杀。丞相废了,朱元璋杀人之手太滑,接下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杀死的文臣不计其数,就连患难至交、年已七旬的李善长都不能自保。还有那位著名的“神算子”刘伯温,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谁能保证杀他的不是朱元璋,胡某只是一只替罪羊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本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朱元璋为他的继承人清理“棘杖”,这个解释不通(因为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根本不会构成对皇太子的威胁);有人干脆说,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这后一种解释恐怕很有可能,但我们不掌握朱某人的“精神科病历”,没法严肃地来讨论,只好存疑。您如果自作聪明,以为可以耍诡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有可能吗?你难道比刘伯温还能掐会算?比李善长还精于计谋?比汪广洋还擅长韬晦之术?这些都是人精,都没能逃过一死,你能?恐怕越耍心计,死得越快!碰上朱元璋这位阎王爷,就别想计策了,赶紧关门候旨吧!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李文忠追击北元,徐达、冯胜、邓愈西征甘肃两方面战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动。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长。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达。他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位居徐达之后的本来应该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儿子常茂前来领受其父应得的爵位,所以封号短了很多,仅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再之后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的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宋国公,同参军国事”冯胜第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邓愈第六。要问这六个人里谁的功劳最大?朱元璋已经给了答案了。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是“左柱国”,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国。明朝以左为尊,徐达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时就坚定跟随,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动跟随。显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和徐达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里的功劳最大。至于这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毕竟是一文一武,其实朱元璋也没啥标准了所以他这里搞了一个平衡,李善长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达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禄上,却是徐达超过了李善长。徐达为五千石,李善长为四千石。第一功臣应该是徐达,刘伯温是个幕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李文忠不仅仅是一代名将,他还是一个极具才干的行政谋臣。他是朱元璋的的外甥兼养子,朱元璋对其及其信任,同时也是阻挡朱元璋内心恶魔的第三道屏障。一,李文忠对于朱元璋的意义。李文忠的母亲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也是唯一给予幼年朱元璋温暖的女人。朱佛女心地善良,对朱元璋影响深远。朱佛女嫁给从盱眙搬来濠州的小地主李贞后,不忘娘家,对朱元璋格外疼爱,各种接济,甚至还资助他念了私塾。但是至正10年(1350年),濠州大旱,紧接着瘟疫四起。家乡父老十不存一,朱佛女病死,时值乱兵入境,李贞带着12岁的李文忠避难淮东。至正12年(1352年),李贞和李文忠得知朱元璋在滁州郭子兴部,于是历经一个多月的讨饭生涯,前去投奔朱元璋。这一个月让李文忠快速成长,因为他们在这条路上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一路不是土匪就是乱兵,为了保命,锻炼出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和从不放弃的胆气。这对后来的李文忠至关重要。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外甥,并且要李文忠随姓朱,改名朱文忠。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有很多史料上叫李文忠为朱文忠的原因。因为对朱佛女感恩的缘故,朱元璋对李文忠犹如亲生,不但手把手教习弓马骑射,还给他请了老师教他文化,如范祖乾、胡翰。一门心思把李文忠培养成才。彼时朱元璋光棍一条,把自己的外甥真心是当做儿子来养的。二,李文忠初出茅庐,首战告捷,一战成名的”池州大战”。而李文忠也的确对得起朱元璋对他的栽培。至正17年(1357年),著名的池州大战中,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震撼了所有人,他以舍人的身份,带领朱元璋的亲兵,对阵陈友谅麾下悍将邹普胜。结果一战成名,大败邹普胜,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三,拯救朱元璋于危难,不可能的任务之”新城大战”。至正25年(1365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斗的关键时刻,实力处于下风的朱元璋到处都在赌。张士诚蠢蠢欲动,打算抄朱元璋后方。浙江新城,李文忠仅有万余人马,却带头反冲锋,一战将张士诚的二十万兵马打得丢盔弃甲。这可是张士诚的王牌部队啊!此战,李文忠于绝境中求生存,戳破了张士诚的阴谋。避免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联手,两线夹击朱元璋。多句嘴,不得不说朱元璋命得有多好,一个朱文正,一个李文忠,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才让朱元璋有机会完成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四,李文忠即便有功,而仍然低调,不骄不躁,美德更是感人肺腑。虽然李文忠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朱元璋武将阵营的新星,成了当红炸子鸡。但是他的资历比起徐达、常遇春等人,仍然属于二线预备役。但是就在这样的预备役职业生涯中,他仍然光辉夺目。他治军严谨不输徐达;儒将风范,几乎成为朱元璋军队代言人;招降纳叛,几乎到了只需要递名片就可以解决的状态。但最最重要的他有一颗悲悯的心,这个在战场上早就被人忘记了。可是一直到近代,福建仍然有不少庙堂供奉着李文忠的牌位,仍在诉说着,当年李文忠南征的路上,以军粮救民,命令士兵收养孤儿,”沿途活命无数”。五,李文忠在战争中最辉煌的时刻——“洪武3年北伐”。洪武3年(1370年),李文忠接替死去的常遇春统领大军,作为徐达的左副将军,征讨北元大漠。朱元璋给李文忠的任务是“北进元帝国首都应昌,挑战元昭宗。”其实让一个副将军这么重的任务,是朱元璋多信任李文忠的实力么?其实不是,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李文忠其实是个掩护,牵掣一下东路的元军,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徐达西线。然而让朱元璋瞠目结舌的是,李文忠有一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打出野狐岭、攻克兴、端掉查干淖尔的元帝的行宫、强攻骆驼山、赶走沙布丁、逼降元上都。拿下元上都之后,精彩的一幕终于发生了。李文忠收拾包袱,盘点缴获。大张旗鼓班师回朝。但实际上李文忠用了十天时间强行军,突然出现在了应昌,结果攻下应昌,俘获元太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诸王公、将相官属数百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派精锐穷追至北庆州而返。经过兴州和红罗山,搂草打兔子,擒获江文清、杨思祖等,降伏5万4千余人。此战解决了洪武3年以来,朱元璋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李文忠得胜回朝后,终于被列为开国功臣,封为曹国公。六、李文忠打仗的特点。 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个表面有种书生文弱的李文忠打仗,兼有徐达和常遇春的特点,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擅长在敌人立足未稳时,直接精准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其眼光之毒辣,动作之迅捷,让人叹为观止。而同时知道让敌人痛不欲生。七,李文忠军事辉煌的落幕之战。他的另一个优点最终救了他——”永不放弃”。洪武5年(1372年)这次朱元璋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组织了50万精锐,兵分三路深入漠北。李文忠仍然以左副将军身份,统兵五万出东路。这一战,明帝国的璀璨将星徐达栽在了王保保手里,在和林中了埋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逃出来。而李文忠轻敌冒进,在土剌河也中了埋伏。尽管李文忠采用了李云龙的正面突围的方法,一直冲杀到和林欲与徐达汇合,然而解决了徐达军队的元军正好来个合兵一处,集中力量攻打李文忠。此战令人叹息,打得明军不敢轻言进军大漠。李文忠伤亡惨重,身处绝境。连自己的战马都被敌人射杀,部队携带的干粮也几乎耗尽。在生死关头,李文忠出奇地冷静,于是毅然摆开阵势迎敌,敌不敢近。于是李文忠趁机金蝉脱壳。而元军竟然傻不愣登地守了三天,最后才发现李文忠早跑了。如果面对绝境的那一刻,李文忠放弃了,那他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大明帝国对北元的辉煌在李文忠这代人身上,这算是个分水岭了。然而,后面继续这个辉煌的,要等蓝玉出头了。不过这是后话了。而李文忠后来在北方戍边,之后又立了不少战功,但几乎没有再深入过漠北了。不过他在北方戍边,和他的四表弟关系匪浅,这后来甚至影响到了他儿子在关键时刻的最终抉择。八,善良耿直的李文忠,因言获罪,凄然谢幕。回到南京的李文忠,在朝内更是仕途顺利,位高权重。然而他父亲的朴素品质一直深深影响着他,那就是善良和耿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内心的恶魔总是往外跑,而朱元璋面对各种建议能最终听进去的,只有3个人,一个是他的亲生儿子朱标,一个是他老婆马皇后,还有一个就是敢于朝堂直言的李文忠。然而随着李善长的事情以后,朱元璋再也听不进别人的话了,特别是李文忠这样喜欢“硬顶”的人。最终因为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过甚,李文忠谏言:“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念及江山黎民!”朱元璋暴怒,把李文忠当场拿下,判了个斩监候。结果若不是马皇后那句“陛下一家亲人十几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怕是李文忠的故事到此又要结束了。九,明帝国包括朱元璋在内,给予李文忠的评价。然而李文忠其实政治生命到此也真的留结束了,他被免去一切官职,赋闲在家。李文忠心情抑郁,闭门不出。洪武17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悔不已,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位列凌烟阁第三名,赐葬钟山。其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除了爵位,李景隆在文治武功以及性格、学识上,皆未继承李文忠。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历朝历代在建国之初都会去封一些有功与国家的功臣,在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依靠着白手起家,真正从开局一个碗到最后的君临天下,简直就是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一个好汉三个帮,朱元璋能夺得天下也和他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朱元璋登上帝位以后便对这些人封爵和赏赐。当中有最为著名的要数六位公爵了,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曹国公李文忠以及最后的魏国公徐达。虽然在明初的时候,这些人被封赏了很多的东西,而且地位和荣誉也是最高的,可这六个人当中唯一能够安然到明末的家族也就只有徐达的家族。当中的原因就然我一一为大家进行分析。我们将这六个公爵分为四类结局模式,第一类是因为蓝玉案受牵连,第二类是因为朱棣清算,第三类则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住,而最后一类,第四类则是最后功成身退的人。我们首先来说第一类“蓝玉案”牵连的。大家都知道,蓝玉一案牵扯了很多的人,这里不仅仅有蓝玉的众多干儿子,还有和蓝玉较为亲近的人,这些人当中有李善长、冯胜、以及邓愈。其实,朱元璋当时清算蓝玉除了其嚣张跋扈外,还因为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安心的治理天下(主要是朱标死了),于是他趁机抓住了他们的罪状,便将这些武官一一治理了。这一治理,牵扯的人较为权贵,当中就有三个公爵,由此开始,这三个公爵就已经没落了。在说完了三个公爵的陨落后,我们在说一说第二类的情况:“朱棣清算案”。在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朱允炆后,朱棣因为实在气不过,发动了较为震惊的“清君侧”。而在最后,棣哥靖难成功,将当时反对他的人进行了清算,而当中正好就有曹国公李文忠的后人李景隆,当时的李景隆奉命守住南京,可是后来因为实在是抵挡不住燕王军队的攻击,导致了棣哥破城而入,当登基后便将其的爵位削去了。 第二类则是“自己太背了”这里的公爵只有一人,那就是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他是因为自己在一次军事战争中大败而归后被治理。最后一类便是“一直延续”的公爵了,这里我们要提的便是魏国公徐达了,这位公爵是这六个公爵中命运最好的,也是将自己的爵位和荣耀传的最远的一个异姓臣子。主要原因是还是徐达会来事。就拿胡惟庸案来说,当时是宰相的胡相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全朝的文武百官都去附和,为由徐达没去,最后就是因为此举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和赞叹,而其做人又尤其低调,在教育子孙方面更是将其视为家训。正因如此,徐达的爵位才能够安安全全的传承下来,这与其平时的为人有着重要的关系。虽然有人说朱元璋这么做有卸磨杀驴的味道,可是就这些公爵而言,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徐达那样安分守己,不贪、不争,到最后才能够抱住自己的爵位,造福自己的子孙。

5,明朝英雄传攻克定远怎么得白龙马

查明史应该能查到吧如果觉得答案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有问题可继续追问如果觉得答案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有问题可继续追问
搜一下:明朝英雄传攻克定远怎么得白龙马

6,明朝开国英雄传超大隐藏关怎么进去

朱元璋配飞鸿洛河枪,在陈朝大爷周围8格内只留朱元璋一个,挨打到出必杀,SL用必杀把陈朝大爷打混乱,然后物理攻击就打得动了

7,明朝开国英雄传超大隐藏关怎么进去

朱元璋配飞鸿洛河枪,在陈朝大爷周围8格内只留朱元璋一个,挨打到出必杀,SL用必杀把陈朝大爷打混乱,然后物理攻击就打得动了
我玩过啊就一次还给予卸载了因为貌似没有声音之类的这些曹操传的mod好像都没有曹操传那么严谨和合理玩了以后还是觉得曹操传比较好玩

8,明朝英雄开国传怎么捉宠物

我玩过啊就一次还给予卸载了因为貌似没有声音之类的这些曹操传的mod好像都没有曹操传那么严谨和合理玩了以后还是觉得曹操传比较好玩

9,天火同人明朝英雄传奇攻略

这个目前还没有攻略,有时间来玩个新游戏吧,腾讯出的,王;牌对可以像武侠高手一样打出漂亮的武功招式,仅仅敲击一个技能这样的快捷键是不行的,你需要利用键盘输入该招式相对应的一系列指令,更为通俗的理解是,要很迅速的连招啦,如果喜欢电脑游戏快来试试吧。
没看懂什么意思?

10,明朝英雄开国传第十关怎样捕捉宠物

开战前在殿前点击“宠物商人”(最右边那个),然后花3000元买抓宠物的道具,之后进入隐藏关,全灭敌人后会提示去打猎,然后每一回合都会出现捕捉选项,把宠物打到半死,成功率高点。

11,曹操传mod游戏明朝英雄开国传徐达的特技第一名将厉害吗

第一名将:每回合开始前,有10%的几率徐达全能力+100,回合结束后回复原状(徐达加入我军后习得,第九关敌军时是65%几率全能力+50,第三十三关触发剧情后,徐达触发特技的几率提升到20%)你说厉害不厉害,比原版的霸气还狠,毕竟霸气是在5A的基础上提升。徐达本身很多项就是S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12,明朝传奇的游戏攻略

天工炉配方攻略天工炉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它除了可以制作玩家需要的大量道具外,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装备的精炼和锻造。 “天工炉”,取巧夺天工之意,源自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许多普通的道具,通过天工炉炼制合成之后,将变成曾稀有的精品。天工炉可以用来合成道具、合成材料,可以用来为装备进行打孔、拆卸、强化、升级、分解、改造、绑定、镶嵌宝石等操作。一、在天工炉-材材料合成中操作 原材料 合成道具 乌风草*5 一捆大型金创药 三七*5 一捆中型金创药 回灵草*5 一捆大型内力药 茯苓*5 一捆中型内力药 人参*5 大补丸*1(使用立即恢复2000生命值) 灵芝*5 回灵水*1(使用立即恢30点内力值) 大补丸*5 活血散*1(每次使用补充1000点生命值,总共可以补偿40000点) 回灵水*5 百草露*1(每次使用补充150点内力值,总共可以补偿6000点) 注:合成原材料可以在大明宝藏以及野外地图中采集到。二、在天攻炉-炼制功能中操作1、一级英雄令碎片*5+1个蓝色以上戒指可炼制一级英雄令一级护身符碎片*5+1个蓝色以上腰带可炼制一级护身符2、二级英雄令碎片*6+1个紫色以上戒指可炼制二级英雄令二级护身符碎片*6+1个紫色以上腰带可炼制二级护身符3、三级英雄令碎片*7+1个紫色以上戒指可炼制三级英雄令三级护身符碎片*7+1个紫色以上腰带可炼制三级护身符4、三个相同等级的英雄令(护身符)可在天工炉炼制成该等级的英雄令(护身符)+1。每个等级的英雄令(护身符)最高可炼制到+5。例:3个【一级英雄令】可炼制成【一级英雄令+1】3个【一级英雄+1】可炼制成【一级英雄令+2】依此类推……注:英雄令和护身符碎片可以在大明英雄副本中挑战对应NPC获得。新手升级攻略首先在新开的服区创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新开的服务器会有半价出售的限时半年VIP,灵宠蛋等物品,这个对于玩家冲级是非常重要的,VIP可以与经验符累加,获得更多的经验,让玩家升级更快。创建一个新的角色,系统会有保送三十级的引线任务,然后加入一个宗族,加入一个好的宗族对于玩家非常重要的。想要成为冲击新人王,必须有足够时间在线任务,因为有好多奖励丰富的人物都是在规定时间内,现在说一下在规定时间的的任务,13:00在大明副本传送人花费一两进入副本进行夺宝,在副本里获得越多的积分的国家获得的经验越多,在14:00的时候宗族采集开始了,可以通过传送符进入地图。最好加入一个在线人多的宗族,族内人员分工打挂采集,采集积分经验越多玩家获得经验越多,在宗族长老那领取经验,5两刷色,橙色经验是最高的。在14:30会有国探时间,经验和金钱可以比非规定时间多 30%,千万要记得在国探时间做国探哦。19:00国运任务开始,在国运时间内完成任务可获得15%的不绑定银子和100%的经验加成,21:05之前系统提示宗族长报名族战,玩家进入地图进行宗族抢旗可获得不菲的经验。 紫色装备攻略一、首先第一步是升紫装,具体步骤是:1.建3个或以上的战士小号,跟任务练到30级左右(大概半小时练好了)。2.让他们穿上任务中得的装备,然后进简单模式鄱阳湖(不要进错了),开自动让他们自己在里面自动打怪。玩家只需要时不时去看下,让他们继续打就行。每个小号打完10次包里就已经有10件以上的蓝绿装。这里有两个注意事项:1.途中打到了盾牌,可以给小号装上,这样打怪会更安全;2.绿装一定要留着,合紫装时是非常有用的。3重复上述步骤连续建号,坚持下去玩家就已经有很多蓝绿装了,如果有心只花一天时间就够了。然后玩家在开个小号练到10级(千万不要超过这个级别了),把这个 10级小号带到京城来,在武器店买白色疾风装(一定要是非绑定的,开你大号给小号一点银子,几两就够了)。接着就可以开始合紫装了。4因为装备和打到的蓝绿装都是非绑定的,所以可以在不同的小号间合装备,建议:全部由小号合成,不要交给大号,大号容易失败。合的具体步骤是:白变绿:用绿装;绿变蓝:还是用绿装(非常关键如果用蓝装的话后面合紫装的成功率会很低);蓝变紫:用蓝装(如果你在装备绿变蓝时用的是绿装合成的这步就会非常简单很容易就成功了,如果之前就用了蓝装这步就变难了。)5温馨提示:一定不要用绑定的材料来合装备,这样装备就被绑定了。合成装备,具体花费时间依人而定的,快的一天慢的最多一星期全身装备就全部合成紫装了。二、升星到第二步的时候很多刚玩的玩家都会急着用血灵珠洗属性或是马上用升级符把装备升级了。其实这两步当然都要做,但不要急着刚合成紫装就做。刚合好无属性的疾风装备升星最容易成功的。升星当然需要强化材料,强化材料找铁匠买,铁匠铺里有,50两一个。然后先全部强化成一级6星,(这个时候玩家原来做任务或是打怪得的强化材料都拿来用了),不要怕被绑定了,把紫装都给玩家需要提升装备的那个号。小号身上如果有钱,也全部交易给这个号。温馨提示:强化材料可以合成的,银子多的话可以买1级强化材料在天工炉合成2级的在继续升星。三、提升品质建议用三级品质石直接一次性把装备的品质提高到30%,用1级2级品质石提升的有限,用处不大而且浪费不如直接用3级的。品质石也是可以在天工炉里合成的。因为品质石不能用银子买,爆率也很低。只能用卖装备材料赚元宝的方式来买品质石,虽然这样会很辛苦,但是相信我,用3级品质石成功提升装备后的属性加强的是非常多的。提品质的顺序是:先武器 再项链 戒指 最后衣服。(非RMB玩家其实就武器和项链戒指用3级品质石,其他防装用1级或2级的就可以了),品质提升好后就可以给装备升级了.四、血灵珠血灵珠和前面的不一样,前面的是成功了就是实实在在的有数据的提升,血灵珠是人品问题。不过好在现在得血灵珠也容易了。天天下捕鱼儿FB吧,积少成多。这个属性大概差不多了就行了,依据各人职业,有各职业的主属性,然后属性比较多的,就可以了。五、镶嵌石头一句话:不是四级石头不要随便往上面镶嵌取石头也是要花元宝的。系统每10级送的元宝和成就和传奇目标就是用来买镶嵌的石头的。六、赚钱方法现在有个比较容易的项目就是:卖融合石。不要只是大号做完每天20或30次的融合石任务。小号也去,把玩家之前为了打蓝装练的小战士都拿来用,也是让他们自动去打,玩家只需要帮他们接和提交任务就可以了。融合石任务非常好,不仅得融合石还得很多镶嵌和打孔符,这些小东西千万不要卖了,都留着给自己装备打孔镶嵌石头,初级符可以在天工炉里升成中级的,然后中级升高级。战士加点攻略1、全力战士所谓全力战士,即全部属性点加力量,根据摸索,战士每1力量会增加一外攻击,这是很多玩家初玩明朝传奇战士加点的办法,这个加点方法确实是适合初玩战士加点的,因为这个加点方法确保了战士前期有了输出,打怪也会相应的快了一些的,但是升级速度一般,因为防御低,只能打和角色等级差不多的怪物,这样获得的经验就会少的。明朝传奇打怪最该可以打比自己高20级的怪物,这样获得经验是最多。关于全加力量的角色属性,本人玩到86级时的属性截图如下:2、全敏战士全敏战士也就是全部属性加敏捷,也许会有玩家奇怪,为什么要全加敏捷呢,是因为敏捷会到攻击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吗?其实加敏捷不仅仅因为攻击速度,还主要是因为敏捷对内、外防御有很大的影响的。经过多次得出1敏捷所加的防御的,一套80级的原始橙色外防装备全加力量是726的外防,229的内防,但是全加敏捷的防御属性是1058的外防,728的内防。通过对比可以得出,全加敏捷所加的防御效果是比装备加的防御效果明显的。特别是对内防效果,我们知道,战士是被侠客克的,侠客的攻击高,如果防御不好,会被侠客打得很痛的。但是全加敏捷后,防御上来了,这样就不用怕侠客。但是有人会问,全加敏捷,没有了输出,怎么办?其实全加敏捷,是适合部分玩家的,不是适合所有玩家:1)做MT的非RMB战士玩家,这样打boss的时候,抗得起,不需要太多的药,甚至不因为因为抗不起boss而浪费了打boss得极品装备的机会;2)rmb战士玩家,属性加到敏捷而损失的攻击,靠装备弥补回来,所有这需要一定的投资的,因为想在装备把攻击弥补回来,就需要你的装备比其他玩家好,不仅仅是装备颜色,还有装备的强化度、镶嵌灵石都需要比其他玩家好的,这样攻击才不会比其他玩家差。

13,同人新出来的战棋游 戏大明英豪录守卫破庙战关卡攻略

杨靖平(短铁枪1、兽面吞云甲)、程斌(金顶开山钺、鳄皮吸月甲、资治通鉴)、程晓康(青釭剑、紫衫袍2、盾牌)、王雅梅(布扇1、凤凰羽衣、美中马)、于晨磊(貂皮弓3、裂天甲1);杨靖轩(龙胆亮银枪、裂天甲2)、孙旭阳(灰佛尘3、紫衫袍2、诸葛巾)、程军超(丈八蛇矛、裂天甲1、神飞骑)4、守卫破庙战(26/113)对话:杨靖平-小次凯野(退,运道果);于晨磊-西野小梦(第5回合自动);孙旭阳-路野十四;程晓康-本田中日;王雅梅-山本绫本关敌人进入庙内不扣分。杨靖轩防守西门;程斌去上方帮忙;孙旭阳给程军超、杨靖轩加防御后去上方;程军超出去攻击东门的敌军;杨靖平、于晨磊防守南门。孙旭阳给程斌、程晓康加好防御后往下走。第3回合敌方行动时,下方的城门被敌军打开。第5回合,本田中日、西野小梦、山本绫、圣本中十率领大批敌军出现在右上方,西野小梦自动跑到破庙东门外,于晨磊跑过去与西野小梦对话后,冯丽君出场,自动触发冯丽君VS西野小梦,两人撤退。全灭敌军过关。

14,同人出得那个架空战棋游 戏大明英豪录第一关攻略

开始杨靖平、杨靖轩被敌军包围在营寨内,杨靖轩防御力增加。程军超、程斌、程晓康、王雅梅出现在左上角,程军超去下方埋伏;敌军出现在左上方拦截,程斌杀死一个敌军,程斌攻击力、防御力增加,左上方的的敌军混乱、麻痹,防御力减少。第3回合,程军超出现在下方,全体敌军混乱、麻痹,防御力减少。R:难度选择1、昨夜西风凋碧树(容易)2、衣带渐宽终不悔(较难)3、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超难)
南北联合。本关王晓双加入,根据是否触发上一关的程v西野对话,分为不同的加入场景,触发对话,程军超运气强制等于90。江南主力军暂时加入:戚继光、戚印、陈大成、吴惟忠,战后离队。出场人员:触发假死之计:戚继光、戚印、陈大成、吴惟忠、于晨磊、王雅梅、程晓康未触发假死之计:戚继光、戚印、陈大成、吴惟忠、程军超、王晓双、孙旭阳对话:戚继光v戚印(获救) 吴导司仪v孙旭阳 吴导司仪v程晓康 戚印v陈大成(戚印获救以后) 单挑:王晓双v武田信村(死)于晨磊v武田信村(死)获得宝物一件 王雅梅v梦尚志文(死)最西面的村庄宝物一件。三十回合无法完成戚印和戚继光的对话,戚印自杀。获救后被击退,视为击退,奇遇一概视为死亡。我军等于0,战斗失败,全灭敌军,战斗胜利。戚印是进入线路2的关键人物,但是获救以后,还需要在r剧本中向戚继光求情,才能保住他。

文章TAG:明朝开国英雄传ios攻略  明朝英雄开国传  第24关集庆决战怎么过  明朝  开国英雄  英雄  

相关文章

  • 和平精英龙跃长城上线时间

    和平精英即将上线新版本,很多玩家都对这个新版本感到很好奇,想知道什么时候会上线,今天就来为各位玩家介绍一天和平精英新版本龙跃长城的上线时间。..
  • 全境封锁2是单机还是网络游戏

    前育碧的3A级大作全境封锁2也是成功地被腾讯代理了,很多小伙伴们都想知道这款游戏到底属于是单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呢,其实这款游戏既可以单机也可以多人,属于是两者都兼容的。..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