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个时候也常常去山里捡一些掉落的橘子、桃子回来给鸭子吃。世上哪有那么多桃子给你摘?就算有,恐怕大多数人不光摘不到桃子,被扎得一手血。表面上看,秦始皇占尽便宜,前六任君王已经替他把底子打好,六国基本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他只需要捡桃子就行。
春天到了踏青去哪玩合适?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好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拖老携幼去郊游踏青,在野外放松心情融入大自然。但是受个人兴趣爱好、地理条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目的地宜选择来去便捷的近郊球地区,如公园、湖边、河滩或郊区的田间地头。即便是一座花园,一片树林,也能感受到春的气息,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野花的馨乡、幼草的娇嫩、蜿转的鸟鸣,都会让人放松紧绷的神经,带来一个愉悦的心情。
给你一筐桃子你是先捡坏的吃,还是先捡好的吃?
如何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甚至生活态度,这让我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个小故事。一个院子里,住着两户人家,生活水平是差不多的,都不太富裕,但对事物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大人的生活理念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这通过一件小事就能反应出来。一家的母亲在吃苹果的时候,总是先挑最大最红的苹果分给孩子们吃,所以吃到的总是最好的苹果,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孩子的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而另一家,却总是先吃快坏了的小苹果,而第二天好苹果又会变成坏苹果,最后连一个好苹果也没有吃到,生活过的压抑愁闷,孩子的心理有些自卑,做事情常常没有自信心。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些提示,一个小小的细节,其实就能反应出人的生活态度的不同,甚至影响到你的人生发展,你的眼界,你的格局往往就深藏在你的潜意识中。其实生活中我也是先捡快坏的吃,现在我也意识到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了,朋友们,你是怎样选择的呢?。
农村经常见收落果的小贩,他们将落果最终卖到哪里去了?
前些年,在我们村里也常有人来收购这些掉落在地上的水果。因为在我们村里,以前栽种了很多的柑橘树,而到了夏季的时候,有一些水果就会掉落下来。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来村里收购了,然后一些留守的老人、妇女及小孩们,就会背着背篓去山里捡掉落在地上的小橘子。当时农夫的父母就很喜欢去捡这些小橘子,把它们捡回来以后,还要切一下,就是一个切成两半,然后再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来来晾晒,等到晒干了以后,就可以挑到及时上去售卖了。
当初我们也很好奇,这些小橘子还没有长大,并且是掉落在地上的,这些商贩们收购去干什么呢?问了 几次,这些收购的人就是不说。有一次问烦了,他们才告诉我们说,这些小橘子收购了,主要是卖给了一些药材商。农夫开始也估摸着是用来做一些什么药材的,但是一直没搞清楚是做什么的。等到橘子快要成熟的时候,也有一些橘子会掉落下来。
这个期间同样也会有人来收购,而这些收购的一般是我们本地的一些养殖户,他们收割这些掉落的水果,就是给所饲养的家禽吃的。以前农夫家里每年都会养十来只鸭子,而把橘子剥皮了以后,扔给鸭子们吃,它们都是抢着吃的。所以,那个时候也常常去山里捡一些掉落的橘子、桃子回来给鸭子吃。所以农夫猜测,有人收购这些没有成熟的,或者是掉落的水果,主要是这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加工成为一些药材,或者是加工成为饲料,另外一个就是用来给一些养殖场的动物食用,比如给猪、鸭子、鹅等动物食用。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世上哪有那么多桃子给你摘?就算有,恐怕大多数人不光摘不到桃子,还被扎得一手血。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像一场接力赛,六世七君,少了哪一棒都不行,更何况最后冲刺的秦始皇?从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到秦始皇,如果非要排出个大小王,个人认为,秦孝公最重要,惠文王与秦始皇难分上下,他们是秦帝国缔造,最重要的伟人。
表面上看,秦始皇占尽便宜,前六任君王已经替他把底子打好,六国基本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他只需要捡桃子就行。甚至当了秦王后,前十年吃干饭,有人替他打点家业。统一过程中,祖上留下的文臣武将一大堆,他这个王位白痴都能坐。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看问题不能看表面。接管王权的惨烈斗争,彰显了秦始皇卓越的政治才华秦始皇12岁即位,20岁亲政,29岁发动统一战争,38岁完成统一大业并称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这组数据,产生两个疑问:秦始皇为何直到20岁才亲政?又为何九年后才发动统一战争?我们光看到秦国对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威慑力,可是很少注意到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其实,秦国的强盛,首先来自于内部的变革。商鞅变法之后,掣肘王权的宗法势力被剪除,王权独裁和中央集权,使秦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可是,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什么问题呢?新兴政治势力对王权的分化。王权不等于谁顶着王冠的那个人,而是要看他那把龙椅,是建在石基上,还是沙滩上,还是火山上。通俗来说,就是主流的政治势力,与王权之间的平衡关系。从秦孝公干掉老秦宗法势力后,王权相对独立,但是从昭襄王时期开始,以芈八子、魏冉为首的“楚派”势力,逐步占据了政治核心地位。到庄襄王时期,为了打压“楚派”势力,嬴异人刻意培养了吕不韦这个毫无政治根基的商人。
秦始皇即位时,又形成了嫪毐和成蟜两派势力,他们与吕不韦势力、楚派势力和宗室势力之间,展开权力斗争。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就是庄襄王在位时间太短,旧势力被打倒,新势力纷纷冒头,秦始皇年幼,无力整合各派政治势力。从这个视角,我们能否看清秦始皇亲政前后的几个大事件呢:成蟜反叛事件、嫪毐作乱时间、赵太后幽居事件和吕不韦自杀事件。
一句话就可以说清:这是秦始皇利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借助失势的宗室势力,铲除了掣肘王权的“四大天王”。从那时候起,秦始皇才真正掌握了权力,才建构起一套以他为中心的权力机构。十几岁的小青年,扳倒了四派势力,成功摘掉傀儡帽子,这种政治才华,你敢说他是摘桃子的人?统一六国的路途不平坦,军事、内政、外交缺一不可其实昭襄王时期就具备了灭六国的军事实力,可是直到庄襄王,为何连一国都灭不了?理由很简单,兼并之路并非单凭军事实力,而是军事、政治和外交,多方面的综合。
秦始皇亲政后,用了九年的时间做准备,首先他启用了两个人,军事上用尉缭子,政治上用李斯,制定了兼并战争的三大原则:延续远交近攻,先近后远,先弱后强;对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收买投降派,剪除强硬派;灭国顺序先韩赵,再魏楚,次燕齐。围绕这三大原则,秦始皇启用了一批新锐将领,又派出大量的说客和间谍,国内大量筹备军需和征兵。
秦国在战争中的动员工作,形成强有力的系统性制度保障,就始于秦始皇。这是一套缜密的工程,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形成相互支撑。我们可以看到,桓齮攻赵,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李信伐楚,二十万大军惨败,但是都丝毫没有影响战争进程。当年昭襄王时期,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兵围邯郸,都不能灭赵。可见秦始皇对灭六国战争的艰巨性,作了多么充分的准备。
与之前的战争相比,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不是局部的,而是立体化的,细致入微的。作为战争的总指挥,倘若秦始皇不具备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能力,怎么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从王到皇的一字之差,是两个历史阶段两种政体的分水岭秦始皇最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并不是因为他第一个穿龙袍,坐龙椅,称皇帝,而是他创建了帝制,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可能有人要问,帝制跟以前的“王制”有差别吗?不就是称呼不同嘛!我告诉你,即便秦始皇依然沿用“王”的称号,他也是千古一帝。因为帝制跟以前的封建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从古至今,一共经历了部落邦联制、封建制、帝制和民主制四个阶段。西周以前叫邦联制(和部落联盟制),周朝是封建制,从秦朝到清朝都叫帝制,民国以后叫民主制。
这四个阶段的变化,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天翻地覆。封建制社会叫等级社会,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被划入终生不变的等级中,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前四个也叫贵族。假如你命好,生在贵族之家,那跑你满肚子稻草,你也是高官厚禄。假如你是平民,一辈子不能从政,只能埋头出苦力,用血汗钱供养贵族。假如你很不幸身为奴隶,对不起,你祖祖辈辈都只能是奴隶,是贵族的私产,即便是满腹才华,明天就可能被当作祭祀品杀了。
帝制社会则不同,除了皇帝一个人有特权,剩下的都叫平民,或者叫“编户齐民”,每个人都有从政的机会,消除了身份固化。从那时候起,士族阶级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然,帝制相对于封建制还有很多优点,不一而足。总之,我们要很清楚一点,秦始皇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他把商鞅变法的成果,以国家机器的形式,转化成新的政治体系。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