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逐鹿之战中的指南车,被认为是后人附会。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对于逐鹿之战的地点,目前史学尚有争议,,即使古代逐鹿战场与现代逐鹿之间的地理上有差异,但类似的,这种以大型族群为单位的战役,理应是发生过的。因此,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也必然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你是如何看待涿鹿之战的?
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初祖。而和他们同时代的另一位部落首领蚩尤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体型怪异,面目狰狞,性格残暴,完全是令人厌恶的样子。近年来,关于蚩尤的刻板印象也已经有所改观。首先,蚩尤带领九黎部落开辟土地,其部族的许多子民后来与黄帝、炎帝部落通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而蚩尤也因其带领人民发展耕作、制造等活动而被追认为人文初祖。传说,黄帝和蚩尤曾经在涿鹿展开大战,最终黄帝胜利,并成为了地位最为尊崇的华夏之祖。那么,涿鹿之战蚩尤为何打不过黄帝呢?蚩尤第一次在官方史书出现,便是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道:"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上古时代,黄帝英明神武,聪慧过人,于是人们都尊敬喜爱他。当时各部族互相征伐,而原本的领导人神农氏已经无力制止。于是黄帝组建军队,南征北战,讨伐诸侯中行为恶劣的,诸侯们纷纷前来臣服,但最暴虐的部落首领蚩尤,则连黄帝也无法战胜。不久,炎帝欺负其他诸侯,于是诸侯们都聚集到黄帝身边,"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战胜了炎帝,收服了许多诸侯的黄帝部落一跃成为了中原大地上最为强大的势力。黄帝驯服了熊罴,也就是今天的国宝大熊猫等各种猛兽,训练它们攻打逐渐变得无道的炎帝。随后,这支猛兽军队就成为了黄帝帐下的强大战力。平定了中原,黄帝又迎来了来自东南方九黎部落的挑战。史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作为中原霸主,黄帝当然无法忍受眼皮底下有着不服从的势力,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击败了最为强大发反对势力,"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中关于黄帝斩杀蚩尤的记载实在过于简略,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黄帝大败蚩尤的故事大多是来自于民间史料,甚至神话传说。后人们口中流传的"逐鹿之战",最早出自于被认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逸周书》。
书中记载道:"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根据此书的说法,蚩尤为争夺帝位,尽取了赤帝的土地,并以涿鹿为战场进一步图谋天下。赤帝便请求黄帝将蚩尤擒杀,从此天下安定。
不过,详细的过程还得看看我国最著名的志怪书籍之一,《山海经》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道:"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也就是说,蚩尤攻伐黄帝的战争一开始,黄帝便派出应龙在冀州的野外迎战,应龙能够积蓄和调动水,黄帝想要借此淹没蚩尤及其军队。
而蚩尤也不甘示弱,请来了天上掌管风雨的神仙,在战场上降下大雨,刮起大风。黄帝见状,从天上召来了名为"魃"的天女,她能够带来干旱,让风雨停止。魃施展法力,让蚩尤的风雨消失,黄帝军队脱困,一举击败了蚩尤,不过魃也因法力用尽无法回到天上,便留在人间,她所在的地方便不会再下雨。西晋学者崔豹则在其《古今注》中写道,蚩尤施法营造了大雾,将黄帝及其部下困在雾中,危急关头,黄帝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得到灵感,造出了"指南车",冲出了迷雾。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对于逐鹿之战的地点,目前史学尚有争议,但是,即使古代逐鹿战场与现代逐鹿之间的地理上有差异,但类似的,这种以大型族群为单位的战役,理应是发生过的。
在工具、耕稼、医药等生产、生活手段被人类掌握后,人类的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类借此,可以逐渐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聚居生活,且聚居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大型族群。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竞争的加剧。可以想象的是,在这些大型族群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也充满了争斗、冲突,只是因为规模不大,因此不足以留名。
比如后来被各王朝、诸侯引为先人的,风后氏、少典氏、应龙氏、涂山氏等,这些被《史记.五帝本纪》称为“天下诸侯”者,应该都是大型族群。而黄帝、炎帝、蚩尤等超大型族群的领袖,作为“天下诸侯”的领导,自然是类似后来“天子”之类的人物了。这些大型族群,当然都需要有组织的早期权力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各部之间的矛盾,否则,各部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互相攻伐、屠戮,谁都没有好日子过。
可以想象,这种权力机构,除了协调内部矛盾的职能外,带领部族获取更多、更好的土地资源也是他们的职能。因此,当这种联合发展到超大型族群时,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要通过类似于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才能解决了。因此,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也必然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黄帝、炎帝、蚩尤的崛起黄帝、炎帝、蚩尤,应该都是当时的超大型族群的领导。
黄帝、炎帝,帝,按照《庄子》的说法,帝,指的是药材中最宝贵的部分。先民以帝来称谓自己的部族首领,也是顺理成章的。蚩尤,蚩,是虫、海兽的意思;尤,是卓越者的意思。那么蚩尤,应该指的就是虫、海兽中最卓越的人物。在周秦时期,蚩尤和炎黄一样,都是被祭拜的对象。汉刘邦也曾经祭拜过蚩尤。蚩尤被恶意贬低,是在北宋以后的事情。
因此,蚩尤部族,望文生义,应该是生活在海滨地区的渔猎部族。从名字上来看,此时,农耕、采集等生产方式在黄帝、炎帝部族中占有很高比重。因此,造字、桑蚕等发明发生在此处,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以渔猎等手段为主的蚩尤部族,兵器、冶炼等领域的水准更高,也顺理成章。艰难的内部整合从黄帝和皇帝儿子的妻子来看,他们都与各个部族进行了广泛的通婚,黄帝的元妻,来自西陵氏族群,黄帝儿子,娶了蜀山氏族群的女子。
《史记》中提到,“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显然,这些超大族群的领袖,都以征伐等手段,处理了内部肆意破坏规则的部族。他们又以婚姻等方式,加强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在内部整合的过程中,各个超级部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化军队。如黄帝的熊、豹、狼等为图腾的部队,蚩尤的八十一兄弟(应该是八十一支部队的领袖)。
经过内部整合,各超大部族都具备了不俗的武装力量,足以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逐鹿之战在完成内部整合后,各超大族群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也就即将来临。虽然目前对逐鹿之战的战场各方争论不休,但争论范围,都局限在河北、山西地区。当时,黄帝轩辕部族主要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炎帝部族,主要在江淮中上游地区,蚩尤部族,主要在江淮下游和滨海地区(由于黄帝及后来的禹、启等多位英雄对九黎进行了长期的打击,因此,该部位置与今天崇拜蚩尤的区域有较大的变化)。
而最终战场在河北、山西地区,反应当时的大规模战争发生在对新开发区域的争夺中。对比其他民族对于远古时期战争的描写,逐鹿之战中的神怪色彩,多出现在对气候等环境的影响中。这说明逐鹿之战的描写是相对靠谱的。战役一开始,双方就遇到了大雾。显然,常年在海滨、山林活动的蚩尤部族对这种气候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
指南车由于大雾弥漫三日,黄帝派遣的先锋应龙迷失方向,十分危险。黄帝的”丞相“风后制造的指南车,带领他们走了出来,摆脱危险。这段战事中出现的指南车,成为很多人质疑逐鹿之战的部分。目前,普遍认为(如李约瑟)认为,指南针的发明是北宋以后的事情(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指南针是玉石的,不会转动,不足以推翻这个说法)。
因此,逐鹿之战中的指南车,被认为是后人附会。事实上,在先秦时期的许多著作中,如《管子》、《吕氏春秋》就有提及这种可以辨明方向的”神奇磁石“。不过,他们并未当做一项技术来描述,只是介绍了某些山上有这种”神奇的磁石“,并把这种现象比作慈母对儿子的眷恋。因此,我认为,逐鹿之战中关于指南车的描述,未必不靠谱。
虽然此时的先人尚不能把指南针作为一种技术进行量产,但不排除可以发现某些“秘密”,如某些“特殊材料”具有指明方向的功能,并作为秘密武器加以运用。由于我国古代长期注重实物制造不注重理论整理,许多发明都扑朔迷路。在我国先秦的记载中,多次出现指南功能的记载,但因记载不详,且暂未见实物,考古上不成立。鼓角指挥系统随后的大战中,玄女氏知道黄帝军以东海神兽的皮蒙鼓,以雷兽的骨做鼓槌,“声闻五百里”,以此指挥各部系统作战,克服了大雾的影响。
这个部分我认为神话色彩不大,所谓制鼓的材料,当时来自各地的部族自然有不同的经验。玄女族拥有更好的制鼓方法不足为奇。若是放到纯粹的神话里,哪里还要什么东海神兽的皮,直接请几个神兽出来喷火不就行了。气象的影响在随后的战斗中,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相助,风雨大作,使得正在蓄水的黄帝军陷入困境。黄帝请旱神相助,驱散风雨,黄帝军趁势大攻,一举取胜。
放到今天的语境中,这些都荒诞不羁。可是,放在迷信盛行的远古时代,这些就可以理解了。从历代皇帝祭天时的祈求,到百姓自发的“请龙王”,在遇到自然环境不利时,试图用巫术来化解,是古代最常见的应对方法。古人把下大雨、大雨停,这种自然现象被附会成某些大神的法术,再正常不过。对于逐鹿之战的描述,我也不敢说所有环节都可以用现代观点进行解释,只是,对比西方、印度的相关事迹,我国古人对逐鹿之战的描述算是最靠谱的了。
做为五帝之一蚩尤根据地的涿鹿,到底是山西运城,还是张家口涿鹿?
理论上应该在山西运城大家都知道火,粮食等都有老祖宗,而盐和冶炼呢,大家还知道蚩尤铜头铁臂,别人怎么没有,说明蚩尤部落就是冶炼的老祖宗,再结合蚩尤村地形地貌,背靠中条,有铜铁,面对盐池有资源,周边农牧皆宜,绝对是宝地啊,再一个民间传说,炎黄进攻蚩尤好多次,也没有蚩尤攻城掠地的记录啊,从而可以看出蚩尤只是保家卫国啊,可以打退敌人无数次,但败一次就全完了。
《山海经》记载的“逐鹿之战”好像高科技战争,是现在的文明“倒退”了吗?
正所谓“神魔大战,天昏地暗”,若以现代眼光看“涿鹿之战”,确实如同一场高科技文明在地球上进行的星际争霸战。先从军事力量说起,轩辕氏黄帝不但拥有铁甲军团,还从天外请来帮兵,如九天玄女,应龙、旱魃等,而且皇帝还拥有一辆可以在迷雾中自行行走的指南车,这辆车既不用人工驾驶,也不用牛马牵引,而是根据语言指令自行辨别方位,就连现在的GPS导航系统都没有这么先进。
另外,黄帝的武器也极为特殊,他拥有一口叫做“轩辕剑”的武器,这口宝剑呈金色,但在战斗时变为赤色,可劈开山峦,震裂大地。我的天啊,什么武器这么厉害?这要比修仙小说的中的神兵和《星球大战》中的光剑要强大的多。换个角度思考,皇帝是否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超级武器,战斗时变为“赤色”,是够可以理解为这件武器可以发出激光或者火焰。
能“劈开山峦,震裂大地”的除了超级武器之外,就只有大地震了。由此可见,轩辕氏黄帝这口宝剑威力超强,估计就是算“超级赛亚人”也抵御不住。除了轩辕剑之外,黄帝一方还拥有大量古怪的武器,每一件都威力无穷。还有一点十分关键,在山海经等作品中,黄帝等上古大神的身高和外貌不同于常人,他们不但拥有巨大的身材,而且生有异相。
不难发现,这些上古大神并非人类,而更像是具有高智慧和超级文明的天外来客。再观蚩尤军团,就更不得了了。先说蚩尤与他那些兄弟的外观,全部都是铜头铁臂,双眸如电,头上有角,肋生双翅,足有八趾牛蹄,身体为兽,口吐人言。可一跃飞升天际,可飞沙走石,可嚼碎巨石,可炼化神兵......我的天,这还是人吗?这简直就是一个人形机器人啊。
“铜头铁臂”=机器人的钢铁外科;“头上有角”=机器人的外置天线或探测系统;“双眸如电”=类似汽车或飞机的大灯;“肋生双翅”=如飞机一样的机翼;“足有八趾牛蹄”=机器人的助力系统或起落架。这简直就是一个拥有AI(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啊,另外他的在飞行时,会有火焰跟随,如一条赤链。可以飞行的设备大都有这个功能,如飞机,如火箭。
另外,蚩尤一方请来的帮手也全部都是神级,比如风伯、雨师,比如刑天、冥神、夸父等等,另外双方还使用了野兽军团,老虎狮子,熊罴豹子,就连可爱的大熊猫也加入其中。这种《纳尼亚传奇》中才有的军团竟出现在逐鹿之战中,看来我们的奇幻时代比他们要早得多。除了这些之外,喷火的野牛、吐雾的飞鸟,应龙喷射的火焰,风伯雨师的毒雨,九天玄女的闪电,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各种机器和野兽混战在一处,这是多么壮阔的一场大战,因此用“神魔大战,天昏地暗”来形容当时的画面,一点都不为过。
蚩尤一方的刑天在头颅被砍掉后,依旧可以手持干戚大战。如果他是人类的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别说是掉了脑袋,就是被砍伤脑袋都会失去战斗能力,而刑天却战越勇,丝毫不因为失去脑袋而烦恼。很显然,他是一个拥有人工智能的超级战斗型机器人。当然,也或者是有人在驾驶操控他。最终,蚩尤被打败,他的帮手逃得逃,死的死,夸父氏与少昊氏的子民不愿与轩辕氏为伍,他们不断迁徙,迁徙再迁徙,最终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建立起与东方文明相似的印第安文明。
好吧,说道这里,可以打住了。怎么样,够波澜壮阔吧,如果拍成一部奇幻巨制,一定很好看。绝不亚于《魔戒》或《纳尼亚传奇》,说不定比《复联》和《海王》还壮观好看,可惜我们缺个好导演。如果脑洞大开,结合传说,在结合科学来看,这些上古的大神绝对有可能来自天外,他们教会原始人类生存的技能,因为原始人类尊他们为神,或许人类就是他们放置在地球上的试验品也说不定。
就如《普罗米修斯》演绎的那样,外星人在荒芜的星球留下基因,经历无数年之后,基因发生变化,演变出物种。等到物种出现后,他们会回到这里,观察物种的进化。根据记载,黄帝在人间500年后,突然乘龙而去,试想一个普通的人类怎么可能活500年,还可以将龙这种高大上的神兽作为交通工具。或许他骑的不是龙,而是乘坐飞船而去,只不过古人不明白这些罢了。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